收藏 分销(赏)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71207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苏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说明题 目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 院 (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职 称 2014年6月9日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摘 要公园景观设计作为城市上位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在绿化覆盖方面满足城市建设要求,更需要综合城市道路、城市功能、城市定位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设计。良好的公园景观可以对城市人群的活动产生有益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通过采用基地调研与分析、实际案例考察与分析、资料搜集与整理等研究方法对基地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有了基本的了解,总结了基地现存的三大问题:山水系统未能

2、有效整合;人文资源未能有效保护;人群及公园性质未能合理定位。围绕着着三大问题我们对基地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终的得出了以下几个成果:确定了以建设一个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人文古迹为主的城市森林公园为最终目标,解决城市公园的性质定位问题引入“益康”的理念。同时以基地为绿核:“核保护”以解决场地资源的整合保留、生态循环的问题;“核裂变”解决场地人群精神压力、亚健康状态的问题;“核渗透”以解决景区与城市的过渡性梯度缓冲的问题。最终确定了一个“益康核”规划理念。关键词 公园规划;自然;人文;益康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hangfang mountain;

3、suzhou.Abstract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master planning, not only ne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reen city construction, but also need a comprehensive design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road of city, the function of city,the positioning of city etc.A good park

4、landscape design can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city population activities.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uzhou shangfang mountain, by the use of the bas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actual cas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5、 and other methods of base and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three problems: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 system failed; human resources can not effectively protect; population and nature park failed to reasonable

6、position. Around the three problems of our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base, the final draw the following a few results:(1) to build a natural landscape, pastoral scenery,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ity of Forest Park, (2)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sitioning city park by the health concept, at the s

7、ame time to the base for the green core: nuclear umbrella to solve the space resource integration, ecological circulatory problems remain; fission to solve the field population mental pressure, sub-health problems; nuclear permeability to solve the transitional gradient buffer area and the city prob

8、lems,finally a set of Yi Kang nuclear planning concept.Keywords Park Planning;Nature;Culture;Health目 录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第1章 绪论11.1引言11.2森林植物园规划1第2章 前期分析22.1区位分析22.2.1宏观区位分析22.2.2中观区位分析22.2.3微观区位分析22.2规划基地分析22.2.1周边环境分析22.2.2基地条件分析22.3上位规划分析32.3.1绿地系统规划32.3.2风景名胜区规划32.3.3石湖景区总体规划32.4适宜性分析4 2.5 分析总结5第3章 规划

9、理论73.1规划依据73.2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73.2.1规划指导思想73.2.2规划原则73.3项目定位与规划设计目标73.3.1项目定位73.3.2规划设计目标8第4章 总体规划94.1总体构思94.1.1课题背景94.1.2理念演绎94.2专项规划94.3详细规划设计134.3.1生态廊道体系134.3.2健康步行体系134.3.3现代益疗体系14致谢15结论16参 考 文 献17第1章 绪论1.1 引言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类型之一,重点在于生态体系的构建和保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场地现有资源,立足基地,考虑道路交通、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同时,充分发挥场地效益和场所感知能力,融入

10、休闲、游憩、文教等多方面内容,提高生态绿化作用,发挥森林公园的多种效益,服务于城市和人群。1.2 森林植物园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发展要求促进森林公园的建设。首先要实现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资源保护的目标,再从用地的控制角度将其建设落到实处。游憩功能是森林公园的主要功能,其自身的规划设计及功能布局、公园中各项设施的安排与配置、资源的保护和维护等方面,均需要从游憩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第2章 前期分析2.1 区位分析2.1.1 宏观区位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纳入核心城市上海的3h都市圈,苏州的区域资源具核心竞争力。2.1.2 中观区位分析 苏州行政区划将吴江划入,苏州进入大城时代,吴中区为中心地理区域

11、,为未来消费经济预留空间。2.1.3 微观区位分析 苏州城区规划五楔渗透,基地作为其中一角,作为绿核向中心城区插入郊野绿地,作为生态本底。2.2 规划基地分析本项目处于苏州市石湖景区,北至越城桥、东至吴堤、西至七子山山脊,总用地面积约为160hm2。规划后将与东石湖、上方山、七子山形成一个有机体,同时带动周边沧浪新城、国际教育园区、吴中经济开发区城南板块的活力和人气。2.2.1 周边环境分析基地西侧及北侧有七子山、陆慕山和吴山,拥有良好的山脊线背景,南侧水系丰富,地形地貌丰富。规划红线北端以行春桥为中心,较多现有人文景点。区域周边自然村落分布,周围环境优美,与自然山林植被风貌协调。大面积的滩涂

12、及鱼塘,需要综合整治,合理优化利用。2.2.2 基地条件分析(1)基地地形特点具有水体、山地、湿地、平地三种地貌特征。基地东部主要为水,也蕴含有湿地等资源;基地南部和东部有大面积农田用地;基地西部为陆慕山和七子山余脉,分别为129m和232m。(2)现有景观资源基地内山体自然资源丰富,为营造富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现有上方山森林公园,有一定的植被水文资源可以加以利用。基地现有文化遗址,如楞伽塔、石佛寺、乾隆御道等,需重点保护,创造丰富的人文资源景观。(3)道路交通机动车道:基地与红线外机动车道联系紧密。基地内部一级干道为原城市干道,需尽量保留;基地吴越路以东现为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规

13、划时对于原有道路以改造为主,减少工程量。基地吴越路以西吴越春秋遗址区道路较为混乱,需要重新整合。自行车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并存,没有专门的行车道,基地内部有山体,考虑在设置山体自行车道,将平面道路系统立体化。步行道:步行道在规划红线内较为重要。滨湖有较低的湿行道,平地结合有遗址设置平地步行道,山体有较高的山形道,步行体系分上、中、下三个层次。2.3 上位规划分析2.3.1 绿地系统规划苏州绿地系统规划五楔两带。五楔为“三角咀绿楔”、“阳澄湖绿楔”、“澄湖-吴淞江-独墅湖绿楔”、“阳山-天平山-灵岩山绿楔”,以及基地所在“七子山-石湖-东太湖绿楔”。基地位于苏州“四角山水”西南方向,起到城市绿

14、肺的作用,公园需有足够的绿量,以起到城市环境调节的作用。规划需结合整体石湖风景区,以及七子山、上方山整体山脉做统一规划。2.3.2 风景名胜区规划基地位于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市域太湖风景区规划有:西山景区、东山景区、光福景区、木渎景区、同里景区、甪直景区、虞山景区。现有太湖风景区以自然风光、文化古迹、花果丛林、鱼米水乡为主。规划定位,保证太湖风景区错位发展。2.3.3 石湖景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基址为风景建设用地,东南角为游览设施用地,西侧有一居民点建设用地。景点较多,有范成大祠、石佛寺、吴王井、拜郊台、吴越春秋、姑苏台。交通组织规划:景区主路为城市干道吴越路,另有三条景区支路连接

15、基地东侧、西侧及北侧。沿景区主路有一景区停车场、一社会停车点(公交站台)。保护培育规划:景区为自然景观保护区(其中上方山部分区域为一级风景游览区)。石佛寺、楞伽塔院区域为史迹保护区。景源评价分析:基地内有2个自然景源,7个人文景源;2个一级景源,3个二级景源,4个三级景源。分级保护控制规划:基地位于规划保护地带的规划景区界限内,部分山体为规划核心景区。公园规划以保护为主,兼带旅游性质,山体范围需重点保护。空间景观分析:主要游赏空间为北入口行春桥,以及上方山楞伽塔院处,楞伽塔为主要观景点及视线。2.4 适宜性分析2.4.1 现有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分析用地范围内不仅存在大量风景旅游资源,也存在一定的

16、人为建设景观。基地周边有一定数量的墓区、村落和学校,对基地内的公园规划产生影响。2.4.2 历史文化区域的开发与保护用地范围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时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其中楞伽塔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本身已经具有规模和影响力。对各个风景文化保护景点作缓冲区分析,得到离各个景点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区域分布图。2.4.3 水文分析图中颜色越深的地方,水文状况越好,对于面积较广,水质较佳的地方要重点利用;对于存在污染的水域要重点整理管理。2.4.4 植被分布植被主要以针阔混交林为主。针阔混交林较纯林的林分结构更加稳定,同时有更强的自我调节、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因此整体生态环

17、境较为稳定。2.4.5 山体分析高程分析: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势,因此构成大面积的朝东景区。同时区域内植被繁茂,景观层次丰富,东南的山体缓坡为游憩活动的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坡度分析:场地环境中山脉整体坡度较为缓和,平均在5-20,结合高程图可以发现丘陵与山谷交错出现,整体空间层次丰富,原有空间形态良好。坡向分析:植被绿化中,不同的植物对光的要求不同,阳性植物只宜种在向阳地带,耐阴植物能重在光线不足和背阴的地带。利用GIS坡向查询分析为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提供依据。地形分析:地形起伏越大或者越显著,迎风坡的风压也就越大,背风坡形成的涡流也就越强。这些因素会影响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因此对当地小气候具有重要

18、影响。山体的适宜性分析:坡度在10-20之间,东南坡向,山体高度在20m到100m之间的区域比较适合建设。2.5 分析总结2.5.1 优势(1)山水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优越:上方山森林公园、上方山、七子山、石湖等围绕基地布置,形成绿色山水屏障。基地内有上方山部分山体,为整个地块需重点保护的区域;基地西邻石湖,风景优美。(2)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要素丰富:有现代化城市发展,也有远古的文化积淀,各种烈士名人祠堂、名人故居、遗迹古迹等。(3)交通联系便捷,区位条件优越:位于苏州石湖风景区内,吴中区中心地带,是新城中繁荣发展地块。吴江区纳入苏州行政规划后,地块为苏州中心区位,地铁轨交线持续建设,交通便捷,

19、地块极具优势。2.5.2 劣势(1)未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基地内文化遗址众多,一、二、三级景源密布其间,现有的上方山森林公园仅仅将遗迹保留,未能很好的发挥地域文化优势。(2)未能很好挖掘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人文和生态三个方面。基地内及周边山水没有很好的联系,滨山滨水资源未能充分发挥。考虑以廊道的形式插入城市生态轴线,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2.5.3 机遇 (1)上位规划的新调整:将吴江区划入苏州,同时重点打造苏州西南角水风光。 (2)周边新城规划调整:周边地块升值改造,商业融合发展。规划将此处作为城市中心文化休闲绿地。2.5.4 挑战(1)山水保护问题(2)文化传承问题(3)生态渗透问题

20、(4)活力提升问题第3章 规划理论3.1 规划依据(1)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苏州市石湖风景区详细规划;(3)苏州市上方山公园规划任务书;(4)苏州市石湖风景区三园规划地形图;(5)国家有关现行规范及规定等。3.2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3.2.1 规划指导思想(1)依据上位规划,营造休闲山水景区;(2)针对都市人群,塑造人性活动场所;(3)符合场地特色,形成整体生态风格。3.2.2 规划原则(1)保护性原则以保护基地内自然山水、本土植被、人文遗迹为前提,充分发挥场地资源优势。(2)感召性原则针对城市“亚健康”这一特殊群体,设计者需要去了解都市人群的生活状态,通过设计将其吸引到户外的场所和空间

21、中。(3)归属感原则一个场所有它自身特定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意义,需要设计师去提取,同时运用设计符号创造特定的场所氛围。(4)辐射性原则公园的最终目的是为城市人群服务。规划以绿核的形态,融入健康的功能和理念,由近及远向城市中心辐射渗透,真正做到“让自然融入城市生活”。3.3 项目定位与规划设计目标3.3.1 项目定位(1)赏山水田园之景,(2)寻历史文遗之迹,(3)融现代益疗之趣,(4)探健康发展之路。3.3.2 规划目标目标一:整合基地山水资源,营造利用,并将“绿色”辐射向城市。目标二:利用自然景观元素和人工景观手法,达到对现代人群的“疗养”作用。目标三:开发利用场地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本土

22、植物等资源的破坏,使公园自身也能生态化成长。 第4章 总体规划4.1 总体构思4.1.1 课题背景据统计,我国约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是非健康的,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构成了健康服务产业潜在的高需求人群。社会老龄化严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社会未富先老,仅依靠传统医疗已不能满足当代城市人群的需求。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竞争愈加激烈,都市人群面临教育、就业、家庭等多方面压力,仅仅依靠传统医疗的社会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城市人群的需求。景观是一种良好的疗养因子,景观本身及景观中的各要素都有促进身心健康的功效。如何利用景观

23、解决这种由紧张生活节奏和社会生活压力带来的亚健康状态,是这次规划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4.1.2 理念演绎 愤怒、失落、消极的都市人群,被建筑隔绝,他们渴望更健康的活动和疗养方式。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中,身体、心理诸多问题越来越严重,都市人需要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如何缓解亚健康状态,以及缓解老龄化人群医疗问题?提出“益康核”的理念。益康早先来源于“康复花园”,是人们对医疗机构的附属花园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对病患更好的益康效果。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性:积极控制性、合作交流性、健康疗养性、休闲娱乐性。基于自然提出“核保护”的概念,以达到生态山水的适宜性保护,目的是修复干扰、生态循环;基于人群提出“核裂

24、变”的概念,目的是立足场地资源的健康疗养,从自然、文化、艺术、动物四个方面展开设计;基于城市提出“核渗透”的概念,目的是达到景区与城市的隔离与融合。4.2 专项规划4.2.1 机动车系统 主要分主要车行道、次要车行道和限制行车道。主要车行道为基地内原有城市干道,次要车行道连接各入口,限制车行道主要用于保护吴越春秋遗址,只在特殊状态下对车辆开放。4.2.2 步行交通系统 步行道路连接各个景点,有登山道、滨水道、田间道,使游客在步行过程中享受更多的乐趣。此外将现代益疗体系沿道路散点布置,主要从以下四个因素考虑:文化因子、动物因子、艺术因子、自然因子。4.2.3 功能分区 主要分为入口活动区、森林氧

25、吧区、滨水游憩区、水乡农耕区、山地果林区、历史寻迹区、现代益疗区。4.2.4 景观空间 以楞伽塔-吴越遗址-石湖为主要景观视轴,形成制高点渐次向下的空间;以吴越春秋轴线为次要景观视轴,将现有景观节点串联。人群活动散点布置。4.2.5 竖向规划 园内竖向设计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树木栽植的重要基础条件,还影响到整个公园的景观面貌,是空间效果最主要的因素。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适当改造;(2)遵循上位规划,综合周边状况;(3)解决绿地、道路排水;(4)土方就地平衡;(5)局部地形,为人群活动提供多种空间;(6)雨水控制,通过对竖向控制,结合物理、生物净化手段,对雨水起一定收集作用。4.2

26、.6 植被规划(1)入口活动区:南北分别设置一入口活动区。北面入口广场紧邻石湖,毗邻石湖串月、石佛寺重要景点,植物配置以群植为主,营造自然山林的氛围。南面入口活动点设置较多,考虑到硬地空间,植物配置上规则与自然并存,活动空间与植物景观融合,形成公园入口处的绿色廊道。 上层乔木:香樟、栾树、乌桕、银杏。 中层植物:红枫、日本晚樱、桂花、银杏。 地被植物:百慕大、酢浆草、铺地龙柏、金叶女贞、夏鹃。(2)御道寻迹区:区块中乾隆御道为主要景点。延续北入口活动区的自然山林氛围,保留山脚的原有植被,并增加更多乡土植物,将对山体的影响影响到最低。通过对上方山的保护利用体现山野自然与苏州地域面貌。 上层乔木:

27、朴树、毛竹、板栗、黄檀。 中层植物:枸骨、金钟、山茶、大叶黄杨、梅花。 地被植物:络石、大血藤、薛荔、马蹄金、中华常春藤。(3)湖滨赏景区:在沿湖草坪上,延续御道寻迹区的轴线配置花带。丛植桃花、李树。春夏季桃李芬芳,水波、草色、花带相应, 加强了北入口景观的吸引力,同时为东石湖景观做线性色彩点缀。 上层乔木:碧桃、紫叶李、日本晚樱、雪松。 中层植物:杜鹃、金丝桃、小叶女贞、黄杨。 地被植物:红花酢浆草、狗牙根、麦冬。(4)吴越休憩区:全园重要遗址保护区。植物配置以浅草、行道树为主,突出吴越遗址的轴线感,以及开阔的空间体验。 上层乔木:香樟、乌桕、栾树。 中层植物:大叶黄杨、小叶女贞、红花檵木。

28、 地被植物:麦冬、络石、酢浆草、常春藤、马蹄金。(5)花卉疗养区:利用花卉的色彩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进行疗养区的植物配置。每一个种植区块自成一体的小花园,气氛静谧安适,适合开展如瑜伽、普拉提等修身养性的活动。同时针对植物疗养效果,从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胃经、肾经的经络角度考虑,配置乔木、灌木。 上层乔木: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女贞、国槐。 中层植物:栀子、贴梗海棠、樱花、罗汉松。 地被植物:连翘、络石、石蒜、马尼拉草。(6)水缘湿地区:为公园的中心水体,也是视线的集聚点。结合道路、斑块、湿地,分隔空间。人群在其中,观赏水景,游戏、停驻,将身心与自然山水相融合。滨水区域视野开阔,配合开花

29、地被,营造休闲生态空间。 上层乔木:青桐、银杏、雪松、白玉兰、乌桕。 中层植物:木槿、垂丝海棠、四季桂、山茶、紫藤。 地被植物:玉簪、金丝桃、蒲公英、狗牙根、红继木。(7)山地密林区:延续自然山林氛围,以上方山乡土植物为主,堆山造林,与西侧自然山体相呼应,营造自然生境,体现山野自然和地域风情。 上层乔木:朴树、毛竹、板栗、黄檀。 中层植物:枸骨、金钟、山茶、大叶黄杨、梅花。 地被植物:络石、大血藤、薛荔、马蹄金、中华常春藤。 (8)水乡田园区: 恢复地块山水田园风貌,在基地原有农田的基础上,种植多种湿生、水生植物,形成公园内的湿地景观。同时开阔的田野景观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上层乔木:水杉、

30、金丝垂柳、海仙花、枫杨。 中层植物:金叶女贞、栀子花、鸡爪槭。 地被植物:萱草、沿阶草、连钱草、紫萼。水生植物:芦苇、睡莲、黄菖蒲、水葱、萍蓬草。 4.2.7 生态规划 (1)人为干扰严重区域廊道(两边均与基质有显著区别的狭长带状斑块);空间镶嵌体(不规则的,弯曲的,镶嵌集中的自然体) 在基地中引入如生态湿地、循环水系、植物林带作为生态廊道肌理,以自然元素调节环境和小气候。考虑在竖向上引入如鸟类观赏环,作为点状空间镶嵌体。在人活动较多的区域设置人工景观,增添自然因子的同时,让人更充分的接触自然,放松心情。 (2)人为干扰中等区域 生态交错带(特定尺度上生态实体间的过渡带);“爪形”系列(大面积

31、扩散的新斑块代替原有大斑块) 主要以植被嵌入硬质的形式设置生态交错带,也以水系嵌入两者之间的方式,交错带要注意植物季相变化及可持续循环等诸多问题。爪形系列主要运用在场地中的湿地滩涂中,分散优化小块湿地环境,整合湿地性质,使其朝更利于植物生长,人群的观赏的方向去。 (3)人为干扰最小区域 边缘效应廊道系列;边缘效应核心组系列 滨水设置滨水带或湿地廊,以自然元素为主,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沿山体布置盘山散步道,结合山体保留本土植物。核心组主要体现在大环绕小环,或小环围绕大环的形态,考虑竖向植被,构成组内的小的生态体系。4.3 详细规划设计4.3.1 生态廊道体系(1)山系统与水系统将上方山的山体与石湖

32、的水体在基地内做整合,互相嵌入渗透,使两者融为一体。(2)山系统与农田系统将原有田埂规划再改造,结合山脊线、沿山道路做形式的转变。(3)水系统与湿地系统利用不规则的湿地达到群岛的景观效果,同时合理配置丰富的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达到湿地生物圈、水系统和湿地系统的完善,以形成天然净水装置。4.3.2 健康步行体系 (1)步行体系规划 山体步行道位于基地内主要山体上,有密集的植被覆,良好的自然环境。 中层步行道位于基地内中心区,连接平地与山体,空间跨度大,观景好,面积覆盖最大。 低层步行道为沿水湿地步行道,有较开阔的视野和景观,水体与人群的互动参与性好。 (2)冷座椅与热座椅 冷座椅:凉爽的座椅与夏

33、季主导风向垂直;座椅旁种植遮阴植物提供阴凉;座椅结合水景设计。 热座椅:必须面向冬季阳光最强的方向;设置在能够遮挡冬季冷风的地方,座椅靠背能阻挡来自各个方向的冷风;椅面材料可加铺一层木板。 (3)温暖与凉爽的散步道 温暖的步道:南侧设计阳光步道,北面设计一堵阻挡北风的墙 凉爽的步道:步道走向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4.3.3 现代益疗体系分为文化疗养点、动物介疗养点、艺术疗养点、自然疗养点:(1) 文化疗养点 以文化遗迹为中心,设置文化体验、文化寻迹等相关内容。 (2) 动物介疗养点 动物因子也为“生物介”疗法,即人群通过与动物的接触,达到心理上的欢愉与满足,从而解决亚健康症候群的诸多问题。(3)

34、 艺术介疗养点 10m*10m的盒子尺度大小,沿主要交通干道布置,治疗盒即为冥想空间,提供停留交流的场所,以此解决亚健康人群中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压力无法缓释,超负荷的问题。(4) 自然介疗养点 颜色对应生理作用:红生命力、活力;橙乐观主义、对抗压力及恐惧;黄注意力集中、满足感;绿生机;蓝心情松弛、平静;紫自信、渴望。致 谢本文是在刘志强老师虚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风范、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掌握了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还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此,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结 论 通过这次的

35、毕业设计使我对森林公园景观规划有了深刻的了解,第一明白了建设森林植物园为主题的公园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特色的景观;丰富的活动场地;浓郁的文化氛围。第二明白了设计一个优秀的森林植物园景观是复杂的课题:首先需要对场地的了解与分析、案例的调研与分析以及了解时代的主题,最后还要运用合理的方式将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性。在这次设计中我通过对基地的了解,确定了“益康核”这个理念,通过核保护、核裂变、核渗透三个方面的理念深入,设计出了一个具有“三轴一核”的总体景观结构、丰富的活动场地、文化浓郁的森林植物园,当然这些只是解决了城市公园的基本功能,对于其水体的运用、植被的运用、小品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

36、足之处,这些都是日后研究的方向。参 考 文 献1张虹莲,杨宇,王英,杨凤武,郭瑛.大连自然疗养因子对亚健康状态的康复调节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9).2康宁.城市公园绿地的替代医疗作用J.Garden,2013,(11).3王晶.保健型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4侯伟.益康花园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董荔冰.健康为先,形式为后益康花园的理论发展与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6赵磊,吴文智.本土文化传承与城市公园绿地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3,(9).7刘颂,詹明珠,温全平.面向亚健康

37、群体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设计初步研究J.风景园林,2010,4.8郭湘涛.山地疗养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9扬盖尔,等著.何人可,等译.新城市空间(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美)帕垂克米勒著.王敏,刘滨谊编译.为了健康生活的设计美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新趋势J.中国园林,2005,(6):64-58.11王慧源.以健康为导则的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12刘志强,洪亘伟.我国城市绿地功能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J.生态经济,2012,11.13王向荣.景观与生活J.风景园林,2010,2.14汪辉,吕康芝.以群落为单元的城市森林生态公园植被规划N.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技术指导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