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宾川四中两年数学课程规划(进度)表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 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 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4. 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5.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中学数学建模的实践表明,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6. 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设置和实施应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例如,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数学课程应增加算法的内容,把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等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应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7. 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数学的现代发展也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8.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
9.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_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10.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例如,过程性评价应关注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等过程的评价,关注对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对于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要建立相应的过程评价内容和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设计思路
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高中数学课程框架
1.课程框架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2.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5个模块。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3.选修课程
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选修课程由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等组成。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第二部分 具体进度表
(高一数学)
2012—2013学年2013—2014学年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或章次)
教学内容
(或节次)
课标
课时
实际
课时
时
段
周次
时间
细化
月考
时间
备注
必
修
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 概念
入学准备
高
一
上
学
期
第1周
8月20日-8月26日
待定
1.1集合
4
8
第2周
8月27日-9月2日
1.2函数及其表示
4
8
第3周
9月3日-9月9日
补充: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4
第4周
9月10日-9月16日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
2
4
第5周
9月17日-9月23日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2)
2
4
第二章 基本初等 函数(1)
2.1指数函数(1)
3
4
第6周
9月24日-9月30日
9月26-28日
2.1指数函数(2)
2
4
2.2对数函数(1)
2
3
第7周
10月1日-10月7日
9月30日中秋节10月1-3日放假
2.2对数函数(2)
4
5
第8周
10月8日-10月14日
2.3幂函数
1
3
第9周
10月15日-10月21日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函数与方程
3
5
第10周
10月22日-10月28日
10月24-26日
州庆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
4
8
第11周
10月29日-11月4日
必
修
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和弧度制
2
4
第12周
11月5日-11月11日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3
8
第13周
11月12日-11月18日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
4
第14周
11月19日-11月25日
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
2
4
续表1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
(或章次)
教学内容
(或节次)
课标
课时
实际
课时
时
段
周次
时间
细化
月考
时间
备注
必
修
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2
4
高
一
上
学
期
第15周
11月26日-12月2日
11月26-28日
1.5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
2
4
第16周
12月3日-12月9日
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2
4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1
3
第17周
12月10日-12月16日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
4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
4
第18周
12月17日-12月23日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
4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2
4
第19周
12月24日-12月30日
12月28-30日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4
8
第20周
12月31日-元月6日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3
8
第21周
元月7日-元月13日
61
95
必
修
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4
8
高
一
下
学
期
第1周
2月25日-3月3日
1.2应用举例
2
4
第2周
3月4日-3月10日
第二章
数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
4
第3周
3月11日-3月17日
2.2等差数列
2
4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
4
第4周
3月18日-3月24日
2.4等比数列
2
4
第5周
3月25日-3月31日
3月28-30日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
4
第6周
4月1日-4月7日
清明节放假一天
续表2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
(或章次)
教学内容
(或节次)
课标
课时
实际
课时
时
段
周次
时间
细化
月考
时间
备注
必
修
五
第三章 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2
4
高
一
下
学
期
第7周
4月8日-4月14日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
4
8
第8周
4月15日-4月21日
第9周
4月22日-4月28日
4月22-24日
24~26日民族节
3.4基本不等式
2
4
第10周
4月29日-5月5日
五一放假一天
必
修
二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2
4
第11周
5月6日-5月12日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2
4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2
4
第12周
5月13日-5月19日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
2
4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
1
3
第13周
5月20日-5月26日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3
5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3
5
第14周
5月27日-6月2日
第15周
6月3日-6月9日
6月3-5日
6月6-8日高考放假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2
4
第16周
6月10日-6月16日
端午节放假一天
3.2直线的方程
3
6
第17周
6月17日-6月23日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3
5
第18周
6月24日-6月30日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圆的方程
2
4
第19周
7月1日-7月7日
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
5
第20周
7月8日-7月14日
4.3空间直角坐标系
2
5
第21周
7月15日-7月21日
56
94
(高二理科数学)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或章次)
教学内容
(或节次)
课标
课时
实际
课时
时
段
周次
时间
细化
月考
时间
备注
理
科
数
学
必
修
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1.2基本算法语句
6
9
高
二
上
学
期
第1周
8月26日-9月1日
1.2基本算法语句
1.3算法案例(可不讲)
小结
6
9(6)
第2周
9月2日-9月8日
机动
第二章
统计
2.1随机抽样
5
9
第3周
9月9日-9月15日
2.2用样本估计总体
5
9
第4周
9月16日-9月22日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
4
第5周
9月23日-9月29日
9月26-28日
机动
国庆放假
第6周
9月30日-10月6日
机动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实习作业
小结
4
9
第7周
10月7日-10月13日
第三章
概率
3.1随机事件的概率
3.2古典概率
5
9
第8周
10月14日-10月20日
3.3几何概率
小结、月考
3
9
第9周
10月21日-10月27日
10月23-25日
续表1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
(或章次)
教学内容
(或节次)
课标
课时
实际
课时
时
段
周次
时间
细化
月考
时间
备注
理
科
数
学
选
修
一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系
1.2充分条件及其必要条件
4
9
高
二
上
学
期
第10周
10月28日-11月3日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4
9
第11周
11月4日-11月10日
第二章圆锥曲线
2.1曲线与方程
2.2椭圆
5
9
第12周
11月11日-11月17日
第13周
11月18日-11月24日
待定
2.2椭圆
月考
2
9
第14周
11月25日-12月1日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5
9
第15周
12月2日-12月8日
2.4抛物线
小结
4
9
第16周
12月9日-12月15日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
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运算
5
9
第17周
12月16日-12月22日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月考
第18周
12月23日-12月29日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元旦
第19周
12月30日-1月5日
3.2立体几何的向量方法
4
9
第20周
1月6日-1月12日
3.2立体几何的向量方法
小结
3
9
第21周
1月13日-1月19日
续表2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或章次)
教学内容
(或节次)
课标
课时
实际
课时
时
段
周次
时间
细化
月考
时间
备注
理
科
数
学
选
修
二
第一章
导数及
应用
1.1导数的变化率
1.2导数的计算
5
9
高
二
下
学
期
第1周
2月24日-3月2日
1.2导数的计算
1.3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
6
9
第2周
3月3日-3月9日
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定积分的概念
5
9
第3周
3月10日-3月16日
1.6微积分的基本原理
1.7定积分的应用
6
9
第4周
3月17日-3月23日
实习、小结、月考
第5周
3月24日-3月30日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4
9
第6周
3月31日-4月6日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数学归纳法
4
9
第7周
4月7日-4月13日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4
9
第8周
4月14日-4月20日
理
科
数
学
选
修
三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
月考
4
9
第9周
4月21日-4月27日
1.2排列与组合
5
9
第10周
4月28日-5月4日
劳动节
第11周
5月5日-5月11日
机动
续表3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或章次)
教学内容
(或节次)
课标
课时
实际
课时
时
段
周次
时间
细化
月考
时间
备注
理
科
数
学
选
修
三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2排列与组合
1.3二项式定理
小结1
5
9
高
二
下
学
期
第12周
5月12日-5月18日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5
9
第13周
5月19日-5月25日
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月考
2
6
第14周
5月26日-6月1日
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正态分布、小结
3
4
第15周
6月2日-6月8日
端午节、高考放假
第16周
6月9日-6月15日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回归分析的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4
9
第17周
6月16日-6月22日
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
实习作业
小结
6
9
第18周
6月23日-6月29日
理
科
数
学
选
修
四
第一章
极坐标
1.1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伸缩变换
1.2极坐标系、月考
4
9
第19周
6月30日-7月6日
1.3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1.4圆的极坐标方程
5
9
第20周
7月7日-7月13日
第二章
参数方程
2.1曲线的参数方程
2.2直线和圆的参数方程
2.3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5
9
第21周
7月14日-7月20日
(高二文科数学)
2012—2013学年2013—2014学年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或章次)
教学内容
(或节次)
课标
课时
实际
课时
时
段
周次
时间
细化
月考
时间
备注
必
修
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算法与程序框图1.2基本算法语句1、、
6
9
高
二
上
学
期
第1周
8月26日-9月1日
1.2基本算法语句2、、
1.3算法案例4、、、 小结1、、
6
10
第2周
9月2日-9月8日
机动
第二章
统计
2.1随机抽样5、、
5
8
第3周
9月9日-9月15日
2.2用样本估计总体5、、
5
9
第4周
9月16日-9月22日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3、、、月考
3
3
第5周
9月23日-9月29日
9月26-28日
机动
试卷讲评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1、、,实习作业1、、、小结1、、,国庆
3
6
第6周
9月30日-10月6日
机动
第三章
概率
3.1随机事件的概率3、、、3.2古典概型2、、
5
12
第7周
10月7日-10月13日
3.3几何概型2、、、小结1、、
3
6
第8周
10月14日-10月20日
续表1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
(或章次)
教学内容
(或节次)
课标
课时
实际
课时
时
段
周次
时间
细化
月考
时间
备注
文
科
数
学
选
修
(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2、、、月考,试卷讲评
2
9
高
二
上
学
期
第9周
10月21日-10月27日
10月23-25日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
4
9
第10周
10月28日-11月3日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2、、、2.1椭圆2、、
4
9
第11周
11月4日-11月10日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椭圆2、、、
2.2双曲线1、、
3
6
第12周
11月11日-11月17日
运动会、周庆
第13周
11月18日-11月24日
待定
2.2双曲线2、、、月考,试卷讲评
5
9
第14周
11月25日-12月1日
2.3抛物线3、、、小结2、、
5
9
第15周
12月2日-12月8日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变化率与导数4、、
4
6
第16周
12月9日-12月15日
3.2导数的计算3、、 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
4
10
第17周
12月16日-12月22日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月考
第18周
12月23日-12月29日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
第19周
12月30日-1月5日
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2、、、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机动)
4
9
第20周
1月6日-1月12日
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2、、、实习作业1、、、小结1、、
4
6
第21周
1月13日-1月19日
续表2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
(或章次)
教学内容
(或节次)
课标
课时
实际
课时
时
段
周次
时间
细化
月考
时间
备注
文科数学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4、、
4
9
高
二
下
学
期
第1周
2月24日-3月2日
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实习作业2、、、小结1、、
6
9
第2周
3月3日-3月9日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
5
9
第3周
3月10日-3月16日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4、、
4
9
第4周
3月17日-3月23日
小结1、、、月考,试卷讲评
1
4
第5周
3月24日-3月30日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2、、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2、、
4
9
第6周
3月31日-4月6日
第四章 框图
4.1流程图3、、
3
9
第7周
4月7日-4月13日
4.2结构图2、、、小结1、、
3
9
第8周
4月14日-4月20日
文科数学选修(4—4)
第一讲
极坐标
1.1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伸缩变换2、、、月考
2
6
第9周
4月21日-4月27日
1.2极坐标系2、、、1.3曲线的极坐标方程2、、
3
9
第10周
4月28日-5月4日
1.4圆的极坐标方程2、、、1.5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2、、
3
9
第11周
5月5日-5月11日
第二讲
参数方程
2.1曲线的参数方程3、、2.2直线和圆的参数方程2、、
4
9
第12周
5月12日-5月18日
2.3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3、、、月考
4
9
第13周
5月19日-5月25日
渐开线与摆线2、、、复习小结
2
6
第14周
5月26日-6月1日
6月2日-6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