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9436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 第4 4卷 第2期D O I:1 0.1 5 8 9 6/j.x j t u s k x b.2 0 2 4 0 2 0 1 4【收稿日期】2 0 2 3-0 9-2 5。【修回日期】2 0 2 3-1 0-2 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 2&Z D 0 7 1)。【作者简介】崔琳昊(1 9 9 7),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冯烽(1 9 8 0),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崔琳昊1,冯 烽2,3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经济学院,

2、北京1 0 2 4 8 82.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 0 0 7 3 23.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经济社会综合集成与预测中心,北京1 0 0 7 3 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摘要】利用2 0 0 72 0 1 9年中国2 8 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居民消费潜力的基础上实证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作用。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在供给侧实现消费市场的扩容升级,在需求侧促进居民收入提升和消费保障增加,从而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作用在东部和东北地区更强,同时,产业

3、集聚程度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城市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产生了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应加强多样化消费场景的创造,支持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同步发展等政策建议。【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潜力;产业集聚;数字经济;供需分析【中图分类号】F 1 2 6.1;F 2 9 9.2 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2 4 5 X(2 0 2 4)0 2-0 1 5 6-1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居民消费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也直接体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统计局2 0 2 3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

4、长的拉动作用达到了6 6.6%,其中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支出的7 0.0%,居民消费明显回升,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为强劲的动力。在此背景下,促进消费回归成为当前经济复苏的关键性策略。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加快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效扩大内需是其中的战略支撑和关键环节。然而,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居民家庭收入预期和消费倾向都受到了极大冲击,如何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潜力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居民消费潜力是在一定时间内居民在特定市场中可支配的消费资金总量。这一数值大小受到居民收入、就业、

5、储蓄、社会保障、商品价格和消费环境等一系列供给和需求侧因素的影响,提升居民消费潜力的策略也必须在供需两端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 0 2 3年1月3 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这一论述表明,居民消费潜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在消费市场需求侧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加强社会保障,使居民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另一方面,需要在消费市场供给侧实现扩容升级,以更高质量的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为居民提供更多种类、更高质量的产品,增强居民消费的获得感。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实施的重要战略

6、,2 0 1 4年出台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 0 1 42 0 2 0年)对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涵、目标路径和主要任务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相比于传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再只关注人口流动和土地利用,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深入地推动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1,由此将在供需两侧的多个层面持续刺激居民消费,成为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关键性政策。一方面,在651h t t p:s k x b.x j t u.e d u.c n崔琳昊,冯烽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消费市场需求侧,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转为市民,其消费观念和需求也随着这种身份的变化而发生转变,更多诸如教育

7、、娱乐、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将会随之产生,这必然会带动消费的增长。同时,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创造了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提高居民当期收入水平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间接地推动消费。另一方面,在消费市场供给侧,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消费市场的扩张和升级,更多高质量供给将引爆新的消费热点,增强居民消费的获得感,居民消费潜力得以进一步提升。为此,本文基于2 0 0 72 0 1 9年全国2 8 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居民消费潜力的同时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作用,并从消费市场供需两侧分析了其中的机制,最后在城市层面给出了进一步释放

8、居民消费潜力的政策建议。和既往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上,从消费市场供需两侧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逻辑框架,将城镇化建设和消费增长联系起来,指出了如何依托城镇化释放居民巨大消费潜力的策略。二是测度方法上,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资源和空间集约化、城乡一体化五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测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环境三个维度设计了居民消费潜力的指标体系测度了居民消费潜力,相比于使用简单01变量的双重差分(D I D)方法,更加直接具体。三是数据使用上,使用了城市面板数据库、工业企业数据库、国

9、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与房地产数据库等多个中观和微观数据库,数据更加丰富合理。一、文献综述(一)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具体内涵,目前的研究尚未达成统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 0 1 42 0 2 0年)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随后的许多研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深入探讨,牛文元2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个方面一体化的发展

10、,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李兰冰等3则进一步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根本途径,其关键目标在于人口的城镇化。陈进华4通过对比新旧城镇化过程指出了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多维重构,特别强调三个方面:一是物理空间的重构,主要是指土地的城镇化;二是社会空间的重构,主要是人民的发展保障和公共权益的均等化;三是人的精神重构,主要是指人民精神价值的回归。张琦等5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强调社会包容性、资源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过程,最终目标是形成生态宜居、城乡平衡、产城互动、土地节约、空间集约等“人”“地”“业”和谐共生的城镇结构。以上大多侧重

11、新型城镇化的几个侧面,新型城镇化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和公平五位一体的内涵需要更为综合的表述,基于此,新型城镇化将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是修正了旧有城镇化的不足后达到的城市经济现代化、资源和空间集约化、社会发展、环境友好、设施完善、城乡一体的良好状态。(二)居民消费潜力相关研究居民消费潜力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和规模变化。大量研究就其内容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与之相关的文献一部分致力于对居民消费潜力进行测度。早期的研究大多使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消费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单一指标对居民消费潜力进行测度6-8,随后的研究则意识到居民消费潜力并非一个单

12、一指标能够简单表述的概念,消费习惯和文化、人口结构、平均收入水平等综合因素随之被纳入居民消费潜力的测度框架中来。但大多数研究仍然采取一两个单一指标对居民消费潜力进行描述,建立指标体系进行测度的研究也不够综合全面,居民消费潜力的复杂性没能被充分反映,导致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另一部分研究则致力于厘清居民消费潜力的提升策略,其中,政府行为诸如政府的直接干预、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社会保障的健全程度等被视为是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预期的关键性政策9-1 1。部分研究则强调供给端的设计和完善,即消费市场的扩容升级和消费环境的优化才是改变居民消费行为升的持久性政策1 2。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城市内

13、部寻找提升居民消费潜力的路径,忽视了人口转移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巨大依托作用。(三)新型城镇化和内需释放中共中央、国务院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 0 2 22 0 3 5年)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量研究已经关注到了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巨大内需释放潜力,甚至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有效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1 3,蔡庆丰等1 4-1 5的研究也指出,新型城镇化能够提升消费层次和水平,激发投资需求、带动民间资本投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转型,最终能够扩大全社会的生产性和75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14、 0 2 4年3月 第4 4卷 第2期生活性需求。温桂荣等1 6则指出,新型城镇化能够带动大量当地就业,推动当地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促进居民消费,避免本地消费资源的外流。此外,部分学者也指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和住房压力等则可能成为阻碍居民消费增加的因素1 7,易行健等1 8则进一步指出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和区域异质性。梳理既往研究可以发现,新型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潜力都并非简单的概念,其涵盖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复杂,两者的具体内涵和定义都需要进行更加综合的界定,并非单一指标或者简单的01变量能够表述清晰,需要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进行多维测度。此外,既往研

15、究也表明,新型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潜力之间也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其非线性和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异质性关系都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探讨,然而,目前在综合测度新型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潜力后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十分缺乏,为此,本文在建立指标体系对两者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如何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逻辑框架,并提出了进一步依托城镇化释放内需的政策建议。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居民消费潜力是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环境的综合体现,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需要使居民有稳定的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意消费。这意味着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需要

16、在消费市场的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一方面在需求侧提升劳动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另一方面需要在供给侧提升消费市场供给能力,以更多更高质量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消费者获得感。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化和转型,居民身份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也伴随着消费市场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城市消费群体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变化直接带动了当地消费市场的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另一方面,居民向城镇转移也带来了收入的提升和社会保障的优化,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进一步增强。因此,本文从供需两侧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逻辑框架

17、。(一)供给侧效应:消费市场规模与层次的持续扩张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了城市规模和结构,大量农民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居民。这一变化不仅直接扩大了既有消费市场的规模,也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使得当地消费市场在规模和层次上都得以充分提升。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推进了城市的规模扩张与空间优化,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商业设施、休闲娱乐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都随之增多,为居民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消费选择。同时,随着城市的功能和结构调整,中心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的相互衔接与整合更加紧密,形成了有机的消费网络,便利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活动。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带来了消费市

18、场的量变,还带来了质变。高品质的商场、专业化的市场和个性化的小店纷纷出现,满足了居民对高品质、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的需求。而这种消费市场的层次提升,更是为高收入和中产阶级居民创造了优质的消费环境,增强了居民消费的获得感,进一步释放了其消费潜力。(二)需求侧效应:居民收入增长与消费保障的稳固从需求侧看,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给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和高质量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也应运而生,为居民提供了更为广泛和高薪的就业机会。这不仅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而且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农业转移人口在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其收入也显著提

19、升。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居民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完善减少了居民因疾病、意外等风险导致的预防性储蓄,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更为稳固的保障,提高了其消费意愿和能力。而公共服务的提升,如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也减少了居民的生活成本,释放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消费。与此同时,由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和服务得到了更为公平的分配,从而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进一步扩大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潜力。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消费市场的供需两侧为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创造了条件。从供给侧来看,新型城镇化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更为丰

20、富多样的选择,从而优化了居民消费的环境,增加了居民消费的获得感;从需求侧来看,新型城镇化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保障水平,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H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成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抓手。H 2: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在供给侧扩大当地消费市场规模和提高消费市场层次,在需求侧提升居民收入和加强居民消费保障,进而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本文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851h t t p:s k x b.x j t u.e d u.c n崔琳昊,冯烽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图1 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居

21、民消费潜力的机制三、实证设计(一)计量模型为了检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作用,本文构建了如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具体设定如下:C o ni t=+U r b a ni t+X i t+i+t+i t(1)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城市和年份;被解释变量C o n代表城市居民消费潜力;核心解释变量U r b a n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X 为一系列控制变量,用于控制城市层面其他混淆性因素的影响;为城市固定效应,用于控制仅随城市变化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为年份固定效应,用于控制仅随时间变化不随城市变化的因素,如某些特殊年份的突发事件;为随机误差项,用于吸收其他混淆性因素的影响。此外,考虑可

22、能存在的截面相关和异方差等问题,本文将标准误聚类到城市层面。(二)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如下: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与房地产数据库、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 N R D S)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其中,用于测算新型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潜力的数据主要来自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和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与房地产数据库,少量指标如城市能源消费总量来自C N R D S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使用各个省份和城市统计年鉴数据补齐,个别缺失数据使用插值法进行填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等微观数据库主要用来计算拓展性分析中的指标,如产业集聚程度等。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潜力。居民消费潜力是居民

23、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环境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消费环境下持有的可用于消费的资金总量。这一资金量的大小受到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当期储蓄与风险预期以及外部消费环境的影响,为此,本文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居民消费潜力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其中,居民消费能力体现了居民当期消费的物质基础,是居民可用于消费的资金总量;居民消费意愿则主要体现对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力度,体现了居民出于谨慎动机而持有的资金总量,是居民基于自身长期规划而做出的审慎行为;消费环境则是供给侧因素的体现,包括消费市场的产品种类和质量,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的获得感。以上指标使用熵权法进行合成,

24、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城市居民消费潜力测度指标体系维度指标单位指标属性消费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人均储蓄元正房价收入比%逆消费意愿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元正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元正消费环境产业结构正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平方米正恩格尔系数%逆 核心解释变量: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测度,既有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是一个包含多个维度信息的综合指标1 9。为此,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参考既有研究2 0,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将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是在修正了旧有城镇化的不足后达到的城市经济现代化、资源和空间集约化、社会发展、环境友好和设施完善的良好状态,兼顾了人口、资

25、源、环境、发展和公平。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和资源集约化、城乡一体化5个维度选取2 0个指标对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指标合成方法采用熵权法,具体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95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 第4 4卷 第2期表2 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维度指标单位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经济城镇化人均收入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元社会城镇化城镇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平方米每万人公共汽车数量辆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

26、率%教育科研经费占比%资源和空间集约化单位土地面积产值亿元单位G D P能耗万吨标准煤空气质量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 本文测算的2 0 0 72 0 1 9全国及分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居民消费潜力结果如图2所示。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消费潜力近年来在全国平均以及分地区层面一直处于提升的态势,并且两者的平均趋势和波动大致吻合,初步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各地居民消费潜力之间的强相关关系。分地区来看,2 0 1 5年后,东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居民消费潜力的平均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

27、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消费潜力水平相对较低。这一结果基本符合预先的经济预期,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产业集群也多下沉于城镇一级,人民收入相对较高,因此其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居民消费潜力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情况相对特殊,2 0 1 5年之前其新型城镇化建设处于全国最高水平,2 0 1 5年之后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整体水平则被其他地区赶超,居民消费潜力也有类似的情况,2 0 1 5年前后出现了分化,这可能与东北地区近年来出现的人才外流和产业困境具有一定的关系。其他控制变量。为了尽可能减少遗漏变量偏误,本文还控制了一系列城市层面可能影响居民消费潜力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控制变量

28、。经济发展:以城市G D P增长率表示,用于控制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外资水平:以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表示;工业化水平: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 D P中的比例表示,用于控制不同城市制造业水平的固有差异;人口密度,用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千米人口数表示,用于消除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差别;交通可达性:用城市人均公路里程数表示,用于控制城市地理位置的差别;科教水平:使用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表示。以上控制变量均取对数处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四、实证结果及分析(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本文构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测度结果如表4第(1)(4)列所示,其中第(1)列为不

29、加入任何控制变量的结果,第(2)(4)列为逐步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系数始终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加入全部固定效应和控制变量之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系数稳定在0.1 4,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当地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新型城镇化建设每提高1个单位,居民消费潜力将提升0.1 4。(a)新型城镇化建设 (b)居民消费潜力图2 全国及分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居民消费潜力测度结果061h t t p:s k x b.x j t u.e d u.c n崔琳昊,冯烽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

30、含义观测值数平均值标准差 最小值最大值C o n居民消费潜力33 1 40.2 5 70.1 4 30.0 0 00.9 2 3U r b a n新型城镇化水平33 1 40.4 5 60.2 0 80.0 3 20.9 4 6G d p经济增长33 1 41 6.3 0 60.9 1 81 3.7 0 61 9.4 1 1F d i外资水平33 1 40.0 9 80.0 1 9-0.0 1 00.1 8 2S e c工业化水平33 1 43.6 2 80.2 4 72.1 5 24.3 7 2P o p人口密度33 1 49.4 0 30.4 9 84.5 5 91 1.3 9 6T r

31、a n交通可达性33 1 42.6 7 60.4 4 0-0.9 4 24.0 9 6S t u科教水平33 1 45.4 1 70.0 6 25.2 1 05.6 1 6表4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变量O L SI V(1)(2)(3)(4)(5)第一阶段(6)第二阶段 U r b a n0.1 5 1*0.1 3 4*0.1 3 8*0.1 4 0*0.9 0 6*(0.0 2 4)(0.0 2 5)(0.0 2 5)(0.0 2 5)(0.3 0 1)G d p0.0 1 40.0 1 30.0 3 4*0.1 8 7*-0.1 0 5*(0.0 1 1)(0.0 1 1)(0.0 1 1)(

32、0.0 1 8)(0.0 5 6)F d i0.2 0 2*0.2 0 0*0.1 5 40.2 2 8-0.0 3 3(0.1 1 6)(0.1 1 6)(0.1 0 9)(0.2 2 2)(0.1 4 2)S e c0.0 0 60.0 0 70.0 8 7*0.0 6 8*0.0 3 5(0.0 1 4)(0.0 1 4)(0.0 2 1)(0.0 3 9)(0.0 3 0)P o p-0.0 0 4-0.0 0 70.0 5 0*-0.0 4 4*(0.0 0 6)(0.0 0 6)(0.0 1 0)(0.0 1 6)T r a n-0.0 1 3*0.0 1 3-0.0 2 2*(0

33、.0 0 6)(0.0 0 8)(0.0 0 6)S t u-0.5 2 3*0.0 3 3-0.5 5 9*(0.1 2 4)(0.2 2 4)(0.1 1 7)常数项0.0 7 1*-0.1 8 6-0.1 3 62.1 3 1*-3.7 2 6*4.6 7 0*(0.0 0 5)(0.1 8 4)(0.1 9 6)(0.5 9 1)(1.0 5 0)(1.1 3 4)R20.9 3 0 0.9 3 1 0.9 3 1 0.9 3 3 0.9 4 1 0.8 8 2 观测值数33 1 4 33 1 4 33 1 4 33 1 4 33 1 4 33 1 4 注:1.*、*和*分别表示1%、

34、5%和1 0%的显著性水平。2.()内为聚类稳健标准误。3.城市和年份固定效应已控制。(二)内生性问题讨论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问题和反向因果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工具变量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处理。一方面,由于可能存在某些因素同时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居民消费潜力,即便本文基准模型结论是显著的,也不能轻易做出两者具有前后因果的判断,比如可能是当地长久以来的消费习惯和文化传统同时影响了城镇化水平和消费选择,也即遗漏变量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居民消费潜力越高的地区越倾向于聚集以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从而带来城镇化的加速,也即反向因果问题。因此,本文使用城市地形起伏度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

35、具变量来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一方面,城市地形起伏度和当地城镇化水平密切相关,地形越平坦的地区越适合农耕的经济方式,与之相关的则是众多利于耕作的村落的形成,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比如华北地区,与之相反,地形崎岖的地区不适宜大规模耕作,居民往往更倾向于聚集,比如浙江“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影响下,2 0 2 1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7 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因此,地形起伏度作为工具变量满足了相关性条件。另一方16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 第4 4卷 第2期面,地形起伏度和当地居民消费潜力的关系不大,就现实来看,并非地形起伏度越大消费潜力就越大或者越小,

36、比如重庆作为中国地形起伏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十分强劲,处于东北平原的七台河市地形起伏度非常小,居民消费却难以有很大提升。因此,地形起伏度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具变量满足无关性条件。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如表4第(5)(6)列所示,工具变量第一阶段回归结果的F值达到了4 2 1.8 8,远大于经验值1 0.0 02 1,第二阶段回归结果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本文基准回归结论,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这一结果是稳健的,不存在明显的内生性问题。(三)稳健性检验第一,仅考虑普通地级市。考虑到中国4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可能在政策

37、条件、经济发展、消费环境、人才流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为此,本文排除掉这些城市,仅使用普通地级市重新进行回归,相应的回归结果如表5第(1)列所示。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系数仍然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本文基准部分的回归结论是稳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第二,排除异常值。为了排除可能的异常值干扰,本文将居民消费潜力进行双侧1%缩尾处理后重新进行回归,缩尾后的回归结果如表5第(2)列所示。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系数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这一结论是稳健的。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变量(1)普通地级市(2)双侧1%缩尾(3)

38、高维固定效应U r b a n0.1 2 3*0.1 4 0*0.0 6 9*(0.0 2 5)(0.0 2 6)(0.0 1 1)省份时间联合固定效应否否是R20.9 3 7 0.9 3 3 0.9 7 4 观测值数30 3 8 33 1 4 32 9 1 注:1.*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2.()内为聚类稳健标准误。3.城市和年份固定效应已控制,控制变量估计结果留存备索。第三,控制高维固定效应。考虑到中国大量政策是在省份层面以时间为单位实施的,比如某些省份在某些年份出台的鼓励消费的政策,由此可能导致本文的回归结果并非来自新型城镇化建设而是某种鼓励消费的政策因素,为此,本文控制了省份和时间的联

39、合固定效应用于排除这些可能的政策干扰,相应的回归结果在表5第(3)列展示,结果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确实是由新型城镇化带来的而并非其他政策。五、进一步分析(一)机制检验前文基本回归部分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充分释放当地居民的消费潜力,为了分析产生这种影响的作用渠道,下面进行机制检验。根据本文理论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作用主要来自于其在消费市场供需两侧产生的效应。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当地消费市场规模的提升和层次的优化,从而优化了当地消费环境,增加了居民的消费获得感。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大量商场、购物中心、休闲娱乐场所随着城市

40、规模的扩张应运而生,城市消费市场规模得以快速扩张,同时,人口的集聚带来了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各种满足居民个性化和高层次需求的商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居民消费层次随之提升。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居民收入,加强了居民的社会保障,进而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当地产业的升级,由此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高薪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劳动收入。同时,市民身份的转变便于当地居民更好享受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这加强了居民消费保障,提升了居民消费意愿。因此,本文将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途径总结为供给侧效应,即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和层次提升以及需求侧效应,即居

41、民收入的提升和消费保障的加强。本文使用当地消费市场规模和消费结构衡量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供给侧效应,其中消费市场规模使用城市社会零售品销售额表示,社会零售品销售额越大,代表消费市场规模越大;消费结构使用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构造方式为当地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除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越小代表当地居民在食品以外的消费支出越多,消费层次越高。使用居民劳动收入和消费保障程度衡量新型城镇化带来的需求侧效应,其中,居民劳动收入使用当地职工平均工资表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越高,代表居民劳动收入越高。使用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表示消费保障程度,居民谨慎性储蓄是影响其平均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当地对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

42、和社会保障越健全,居民谨慎性储蓄越少,平均消费倾向越高。平均消费倾向使用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计算得到。机制检验的回归结果如表6第(1)(4)列所示。结果显示,消费市场供给侧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增大当地社会零售品销售额和降低恩格尔系数,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扩大当地消费市场规模和提升消费层次。消费市场需求侧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显著提升了当地职工261h t t p:s k x b.x j t u.e d u.c n崔琳昊,冯烽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平均工资,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提升当地居民收入。同时,新型

43、城镇化建设也带来了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提升,代表当地消费保障的加强。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了当地消费环境,提升了居民消费的获得感,在需求侧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从而充分释放了居民消费潜力。表6 机制检验估计结果变量供给侧效应需求侧效应(1)社会零售品销量(2)恩格尔系数(3)平均工资(4)消费倾向U r b a n9 6 1.3 5 0*-0.0 5 7*1 22 9 2.8 3 3*0.0 4 4*(1 3 2.3 2 8)(0.0 2 0)(14 5 1.6 3 7)(0.0 1 4)R20.4 5 70.6 0 90.9 4 90.1 5 0观测值数33 0 4 29 4 0 3

44、2 9 329 5 6 注:1.*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2.()内为聚类稳健标准误。3.城市和年份固定效应已控制,控制变量估计结果留存备索。(二)不同经济区域的异质性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的地形地貌、文化传统、历史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差异极大,由此可能使得本文结论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为此本文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 0 3 5年远景目标纲要 的划分方式将全国所有城市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经济区域进行分组回归,相应的回归结果如表7第(1)(4)列所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在全国各个经济区域均显著为正,但在东部地区的系数最大,东北地

45、区次之,最小的是中部地区的城市,这一结果和各个经济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基本一致,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其进一步城镇化带来的边际效应较大,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人口密集,新型城镇化带来的边际效应相对较小。这是由于新型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潜力的路径主要是供给侧的消费市场扩容升级和需求侧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提升,而这两条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当地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财政支持。表7 分经济区域的异质性分析结果变量(1)东部地区(2)中部地区(3)西部地区(4)东北部地区U r b a n0.2 2 3*0.0 3 2*0.0 5 2*0.1 4 1*(0.0 3 4)(0.0 1 4)(0.0 1 9)(

46、0.0 6 2)R20.9 1 70.9 7 30.9 6 70.8 4 3观测值数9 9 4 9 5 7 5 9 9 2 3 9 注:1.*和*分别表示1%和5%的显著性水平。2.()内为聚类稳健标准误。3.城市和年份固定效应已控制,控制变量估计结果留存备索。(三)产业集聚程度调节作用前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居民消费潜力提升作用最大,这不免让人怀疑这种作用是由于东部地区有更好的产业基础,与之相对应的,东北地区也是老工业基地,其产业基础也相对完善,因此东北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作用也相对较强。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作用机

47、制都需要当地有良好的产业支撑,这样才可以有更强的消费品生产和热点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及时依据城镇化水平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以此提高居民收入。为此,本文使用当地产业集聚程度衡量当地产业基础,产业集聚程度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的赫芬达尔指数表示,将赫芬达尔指数高于平均值的城市视为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否则视为产业集聚程度较低的城市。赫芬达尔指数(HH I)的构造方式为:HH I=Ni=1Xi/X 2(2)其中,X代表城市各行业总产值,Xi表示城市产值排名第i的行业的产值,此处N取值为5。按城市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分组回归的结果如表8第(1)(2)列所示。从中可见,产业集聚程度更高的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

48、的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作用更大,在产业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作用相对较弱,这一结果初步印证了分经济区域异质性分析的结果以及理论分析的预期,启示地方政府进行城镇化建设时不能只注重人口流转和基础设施建设,而需要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使两者相互支撑。36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 第4 4卷 第2期(四)数字经济的调节作用数字经济是当前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面对的现实问题,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既有的经济边界,带来了经济范围和经济形式的极大扩展,众多产业因为数字化转型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比如数字金融等领域。与此同时,数字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也为居民消费带来了更加多样

49、化的选择。为了验证数字经济在新型城镇化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文参考既有研究的构造方法2 2,选取百人中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人均电信业务总量、百人中移动电话用户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5个指标,从城市互联网发展程度和数字金融水平两个维度构造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使用熵权法进行合成,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平均值的城市视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反之视为较低的城市进行分组回归。按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回归的结果如表8第(3)(4)列所示。从中可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作用要高

50、于数字经济发展较低地区,表明数字经济在新型城镇化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五)非线性分析前文分经济区域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作用更大,这使得本文猜想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居民消费潜力的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一些研究的观点也支持了这一猜想1 8。为此,本文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二次项加入模型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作用是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大的。这一结果和分经济区域的异质性分析结果一致,表明在良好城镇化基础或者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进一步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对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