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9399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3 月 第 39 卷 第 1 期 邢台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Mar.2024Vol.39,No.1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薛 昉(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摘 要:青年亚文化以其特有的属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多维度、多层次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部分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理想信念动摇滑坡以及消极面对困难挑战等。当前,针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应着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通过加强“自我认同”教育,从而引

2、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创新“思政话语”体系,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保证教育成效;通过利用“生活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增强责任意识。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我认同;话语体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658(2024)01-0152-08引用格式:薛昉.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4(1):152-159.收收稿稿日日期期 2023-01-05 基基金金项项目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区块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1JDSZ3038;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

3、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西方生态理念的超越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AS22118;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线上学习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2022011.作作者者简简介介 薛 昉(1986-),女,福建莆田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我国文化市场的扩大,青年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当前,我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其中如“躺平”文化、“丧”文化等在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对青年人才培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多维度、多层次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

4、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针对当前青年亚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样态给青年带来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进行创新性改革,指导学生正确对待青年亚文化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培养拼搏进取、艰苦奋斗、不惧失败、超越自我等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青年亚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一)青年亚文化的本质内涵与特性发展在特定历史时期,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思想价值观念,因此,社会文化可根据性质不同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占主

5、导地位的社会文化形态,亚文化则被认为是具有与主流价值观相对的政治意义。此外,从词源角度看,“亚文化”对应的英语词汇是 subculture。米尔顿戈登指出,亚文化的词源概念是在文化领域中与主流文化区分开来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前缀 sub 也表明了这一概念的相对性、附属性特征。青年亚文化概念最初来源于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1942 年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把青年文化改为青年亚文化,而第 1 期薛 昉: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153 后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深入发展。实质上,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导文化而言的次文

6、化,常常以一种先锋、反叛、另类的风格回应主导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要求1。就传统理论意义而言,亚文化表现出如抵抗性、边缘性、从属性和群体性等特点。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及时化、碎片化的信息传递使文化实践不再受空间局限,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契机,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反抗对立到趋主流化的转化。为迎合市场需要,当前青年亚文化已很少对主流文化表现出直接抵抗,而是将“另类”、“叛逆”包裹在娱乐性、消费性的表现形式中,逐步呈现趋主流化特点,为青年亚文化的治理提供了作用空间。第二,从身份归属到趣缘导向的转化。青年亚文化的出现最早是建立在共同时代条件、社会思想和身份圈层基础上,反映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的共同

7、观念。现今如二次元文化、街头文化等逐渐抛开身份归属这一特性转向通过个性趣味表达自我,使青年亚文化治理的直接作用点从观念变为兴趣。第三,从小众群体到大众参与的转化。传统青年亚文化以“小众”的群体性特点与社会大众保持一定距离,随着网络逐渐打破文化实践的空间局限从而降低个人转化群体归属的成本,使当前青年对亚文化均有所涉猎,为青年亚文化治理增加了群体辨别的难度。第四,从价值传输到情感共享的转化。青年亚文化早期表现为相对主流价值的抵抗性观念由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传递,而现代青年亚文化更多以情感共鸣作为群体价值认同的首要标准。因此,针对当前青年亚文化的治理,可根据情感共享模式构建来化解冲突和隔阂2。(二)

8、青年亚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作用机理青年亚文化表现出与国家主流价值和社会主导文化相对的独立性,其反映青年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通过反叛、另类等风格冲击主流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要求,其依存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又反叛着社会主流价值观3。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性和对抗性。主流文化为引导和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样态,可能对青年亚文化进行限制;相反,青年亚文化为保留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会拒绝和反抗主流文化的限制。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在对抗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青年亚文化从在旧时代理想与矛盾中表现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对主流价值的嘲讽,到当前网络时代多元化、市场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

9、其随历史变迁的内在规律,但究其本质,青年亚文化实质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演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们总是在社会生活交往过程中证明存在的价值,而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则体现青年群体寻求社会认可和表达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青年亚文化圈层为青年群体提供了社会化身份认同的空间和平台。因此,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具有反叛色彩的存在,而青年群体则是青年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要素。从学术概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

10、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其根本上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倡导、维护和促进主流文化建设的能动作用,以及引导和规范支流文化、抵制和取缔逆文化的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主流文化对人所产生影响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部分,是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是针对青年学生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和引导正确行为养成的主要渠道。青年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传导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对象。因此,同时作为青年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青年群体将二者紧密联系,而作为主流文化传播共同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对主流文化具有反叛色彩的青年亚文化带

11、来的直接影响。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154 邢台学院学报第 39 卷即是话语权的弱化。话语权是一种通过话语来实现影响和控制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即是通过对学生传授主流价值观念,指导并影响其塑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和行为。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一种话语一旦形成,便占据了排他性的固定场域,因此,话语具有隐形而强大的权力属性。”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接受话语的同时也具有表达主体意愿的权利。青年亚文化的表达形态多样、传播流转迅速且体现简单趣味,更易获得青年群体的话语认同,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产生漠视甚至排斥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

12、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受到重要影响,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在此基础上,青年亚文化中的消极成分由商业资本和网络平台进行恶意炒作推广,大学生受其影响日渐崇尚享乐、不思进取,最终迷失人生方向。当前,尽管主流媒体通过主导文化的亚文化风格演绎或亚文化风格主流化等方式促进主导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实现连接、共享和流动,但仍旧无法改变部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现实,也使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的目标任务更加艰巨。思想政治教育是联系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纽带,在能否引领青年亚文化朝融合化、趋主流化方向发展问题上起到关键性作用。二、青年亚文化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具体

13、表现当前,在青年亚文化影响下,青年群体追求新鲜和个性的心理得到满足。青年亚文化以自身独特优势对青年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其开放、包容的氛围有利于青年主体地位的凸显;其多元、创新的平台有利于青年创新精神的培养;其自由、轻松的风格有利于青年保持健康的心理。但“青年亚文化是把 双刃剑,在带来积极价值的同时,也可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6商业性、娱乐性的青年亚文化风向标深刻影响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导致部分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理想信念动摇滑坡以及消极面对困难挑战等。(一)社会责任意识弱化近年来,随着西方经济、思想、文化等不断渗透,基于国外文化产品输出而生成的一些青年亚文化带有浓重的西方价值色彩,

14、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始向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满足转变。同时,商业资本通过青年亚文化多元化的表达途径打造利益至上的商业逻辑思维,将青年亚文化特有的个性、娱乐、时尚等元素包装融入文化娱乐产品,促使青年群体的反叛精神和个人欲望在不断追求个性鲜明的前沿潮流文化中得到释放和满足。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在青年亚文化不断去中心化进程中逐步弱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时刻冲击主流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使部分大学生崇尚绝对自由而摒弃理性束缚,逐步形成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认知。基于青年对娱乐的狂热,青年亚文化中不断发展的粉丝文化

15、、饭圈文化受到大学生追捧,他们通过网络组建粉丝圈以相互传播偶像明星的信息动态,并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明星代言产品,甚至没有底线地支持偶像的任何行为。据调查显示,接触饭圈文化的青年大学生比例很高,有 20.11%的大学生非常认同饭圈文化和粉丝狂热行为,52.37%的大学生接触过且不排斥饭圈文化7。长期笼罩的娱乐化氛围使青年学生逐渐失去人生目标,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相背离的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也使部分青年逐步弱化对国家和集体的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二)理想信念动摇滑坡根据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截至2022 年6 月,20-29 岁、30-39 岁、40

16、-49 岁 网 民 占 比 分 别 为 17.2%、20.3%和19.1%,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8。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是网络使用者的主要构成,互联网已第 1 期薛 昉: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155 成为高校学生除现实生活外的第二活动空间。“丧文化”是近年来网络青年亚文化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文化形态,主要受众是“90 后”青年学生,其表达的是一种丧失感与抑郁、悲观情绪交织的心理状态9。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青年学生如若无法得到个人期待的回报和诉求的满足,则需要通过表达消极颓废应对的情绪,以自我安抚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的反抗。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分

17、析发现,“90 后”青年所属的“成年早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出亲密感和孤独感间的矛盾,青年通过将自身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而产生与他人的亲密感,反之则产生孤独感。因此,热衷于“丧文化”的青年群体即会形成基于共同或类似感受的群体内部交流比较,从而产生群体认同,由此抵御因为受挫带来的失落、焦虑等感受,正如艾伯特科恩的“问题解决”理论所认为的青年为避免受挫的伤害而采取不作为的方式一样。通过调查发现,有 76.2%的学生会在网络聊天中使用“丧语言”,10.3%的学生会在朋友群组中使用“丧语言”,8.3%的学生会在朋友圈里使用“丧语言”。其中,76.3%的学生认为学业压力是其感到“丧”的主要原因,4

18、6.5%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社交压力。另外,69.6%的学生表示“丧文化”所传递的负面思想会对其产生影响,42.6%的学生表示看到别人“丧”时自己也会被传染10。“丧文化”的作用基础即是消除所有努力的意义,体现个人价值虚无,通过贬低自我价值表达堕落的权利。长此以往,青年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则易被“努力无益”的颓废精神和悲观情绪所侵蚀,逐步失去追求和实现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失去奋斗的方向。(三)消极面对困难挑战“躺平”是 2021 年网络最火爆的流行语,其所代表的“躺平文化”也逐渐成为青年追捧的对象。“躺平文化”是指一部分青年选择以逃避、放弃的心态和行为来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和承受的压力。事实上,“躺

19、平”的流行离不开“内卷”的蔓延。所谓“内卷”,其最初来源于学术词汇“内卷化”(involution),表示“系统在外部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情况下,尽管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却难以达到更高水平、跨入更高阶段的过程”,当前则用于表达在恶性竞争中付出更多努力却收获更少的现象11。马克思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当前青年一代成长在物质高度发达且矛盾结构复杂的时代,他们需要面对难以进步甚至如何生存的压力。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显示:“学习和工作成为最能引起当代青年网民焦虑感的因素,其中

20、有 49.4%的青年网民表达了他们对于当下学习或工作状态的焦虑感。”12当青年群体的追求被现实打击,部分青年可能越挫越勇,但部分青年则产生逃避、放弃的心理,以主观上无视或降低欲望来进行自我防卫和自我价值满足,消极面对困难挑战而逐渐“躺平”。同时,青年的个体理性选择能力不够成熟且价值观尚未定型,因此更易受到同辈群体性外部情绪的感染和影响,出现盲目跟风现象。通过调研发现,有“躺平”行为的大学生占比 87.87%,其中 33.61%的学生认为之所以躺平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压力和自身能力匹配度不够,感到无能为力”,而 78.14%的学生认为“躺平之时,凡事应该慢慢来,不着急”,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随

21、遇而安的心理轨迹和行为表达13。本质上,“躺平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勤劳勇敢的美德不符,与我国历代先辈所展现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符,与我国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标准不符,对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深刻影响,也形成了整体性的社会消极传染。三、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主要措施青年亚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重大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156 邢台学院学报第 39 卷化之间的纽带,是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针对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创新性改革。(一)加强“自我认同”

22、教育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积极应对挑战当前,一些大学生之所以“不思进取”“听天由命”,是因为他们试图通过贬低自我价值或降低价值追求来逃避困难和应对挑战,从而避免内心产生焦虑和失落的感受。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部分青年学生既没有正确看待自己,也没有正确对待困难与挑战、缺乏正确自我认同的现实问题。自我认同是指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及外界事物,能够热爱生活、积极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能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感受自我价值及社会认可的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建构正确的自我认同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对待自己和外界的正确认知,加强自我认同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关注的重要内容。1.加深自我了解与加强外部引

23、导充分结合自我认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而青年时期正是培养自我认同的关键期。自我认同的培养和建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过程,不同个体对自我认同可能存在不同认识,即使同一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对自我认同也存在根本性差异,同时自我认同不能只依靠个体本身的独立认同环节来培养和建立,个体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自我认同活动也是最终能否建立自我认同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关系层次的自我认同建立过程中,个体可通过社会关系活动提升主体意识,但也容易受到社会消极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因此,个体在自我认同建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性的自我了解,同时还需要外部的积极引导。当前青年亚文化现象流行的背后,实质上是青年群体通过文化

24、交流传递寻求自我认同的建构,一方面,青年亚文化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心理得到必要满足;但另一方面,在青年亚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影响下,青年学生易产生价值迷茫及不被主流价值认可的危机感。因此,目前社会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需重视对青年自我认同的引导,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青年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2.将自我认同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系统融合由于自我认同建构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引导不应以单纯的专题教育模式进行,而应将自我认同教育全面、系统地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体认知、评价提供重要标准,应将社

25、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相关内容与思政课有效结合并在实践教学中着重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从而使其在自我认同建构过程中进行客观判断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除应加深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的讲解,还应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它思政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此外,青年自我认同的生活素材和真实案例也应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如北京冬奥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相关事迹等。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青年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从而加深自我了解有助于青年自我认同的建构,应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逐渐转变说教式、灌输式教育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

26、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其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加深自我了解。第三,在教学路径方面,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社会实践及网络教学也应结合自我认同教育相关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二)创新“思政话语”体系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保证教育成效根据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及其对青年价值观塑造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当认识到,一方面从趣缘导向角度来看,青年学生更易于接受与他们个性特征和品味趣味契合的新兴文化样态并形成群体性传播;另一方面从相对性作用角度来看,担当第 1 期薛 昉: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157 传导主流文化价值观念重要职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及有效性应

27、不断增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加注重根据大学生的趣缘特点进行话语体系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内化于心,以抵御消极的亚文化样态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1.注重工具理性话语与价值理性话语的结合运用从传统意义上看,高校思政课以往单向灌输性的教育方式决定了传统思政话语偏重于工具理性话语,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固然需要工具理性话语的直接作用,但灌输式工具理性话语使传统思政话语存在简单粗暴的宣传特点,使思政教育改造学生思想的目的性过于直白且过度放大思政话语的显性教化功能,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14。价值

28、理性话语更多强调行为背后真正的价值和含义,强调道德精神和对人的关怀,相较于工具理性话语而言更具柔软性和人性化特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应积极推动工具理性话语与价值理性话语相结合,突破以往信息传递和认知的局限,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第一,思政课教师应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创造形象生动的启发式话语,提升思政话语的亲和力,运用价值理性话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并自觉践行正确价值标准;第二,思政课教师应在运用工具理性话语解释理论性思政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饱含真情、化解冰冷的价值理性话语感染学生,实现教师主导性

29、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譬如在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中关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内容进行教学时,可结合学生喜爱的爱国主义题材动漫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运用高频流行的生动话语,如“生于种花家,何其荣幸”等,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共鸣,升华爱国主义情感。2.注重单向静态话语与多向动态话语的结合运用在过去信息传播效率较低的时代环境中,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思想的传播由主流媒介把控,使信息传递呈单线性静态传播模式,高校思政课也具有同样特质,故传统思政话语偏重于单向式静态话语。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知识进行单向话语传递而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传统思政话语由于其政治性、严谨性而体现出

30、理论化、模式化和僵硬化的话语风格也无法得到学生内心的认可。当前,青年学生热衷于个性鲜明、新奇有趣的话语表达,对说教性、束缚性话语存在逆反情绪,旧式的单向性静态话语如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可能逐步减弱话语主导权。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应顺应当前时代潮流增强其动态性,使单向性静态话语与多向性动态话语相结合,创新思政话语体系,从而提高教育成效。第一,思政课教师在运用单向性静态话语传递教育目标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应结合当前媒介传播中高频流行话语,建立与学生的动态联系,以动态对话的形式实现知识与信仰的联系,在多向动态交流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第二,思政课教师还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或媒介互动

31、信息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生活实际,及时调整思政教学话语的表达方式,尽可能提高学生对思政话语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保证思政话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思政课教师可与主要班干部建立网络媒介联系,关注朋友圈动态,了解班级近期总体思想状况。例如,在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课程中关于“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可通过英雄爱国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网络流行话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等,将政治性、学理性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生动化的表达,充分提高学生的关注和接受程度,提高思政话语的有效性。(三)利用“生活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树立理想

32、信念和增强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条件优越的时代环158 邢台学院学报第 39 卷境,青年亚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使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扭曲,倡导个人利益、不愿付出努力且消极应对困难,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标准和要求背道而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培养的“人”是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人在社会中的动态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而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铸就了特定的时代特点,人的培养和发展必须依托具体现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关注学生所具有的时代特点,立足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以社会生活情境化

33、体验促进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以社会生活场域化感知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情境化教学恩格斯曾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当前,“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使高校思政课改革更加关注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只有了解学生的生活文化,将社会生活作为教学的依据,才能真正讲好思政课。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教学,同时还应让社会生活成为思政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其本质上是一门“课程”,将社会生活引入思政课堂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社会生活情境化教学。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师

34、已尝试将故事案例作为导入融入教学创设情景模式,但情景模式更多属于教师提供给教学内容的一种参考背景,起到舞台布景的功效,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而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15。社会生活情境化教学与情景模式不同,其强调的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实际参与,是社会生活的展现而不是创造的背景。如抗击新冠疫情是每一位学生亲身经历的公共事件,是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化教学即是对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再现,讲述的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事件,学生作为事件的主体亲历者而不是旁观者,更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不断积累的浓厚情感中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2.使社会生活成为思政课堂进行实践教学

3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传统的思政课以大学课堂作为教学空间,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将社会生活进行情境化再现,但仍无法避免其育人效果的局限性。因此,高校思政课还应让社会生活成为课堂,突破教学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真实感受从而真正认同。一方面,利用社会生活课堂讲思政课有助于发展教学中的社会关系。传统学校课堂反映的社会关系一般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两类关系由于固定存在于学校的现实环境而呈现相对稳定的特点,固定静止的社会关系将使学生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单向性、接受性思维模式。让社会生活成为思政课堂,使教学空间由局限走向开放,使教学中的社会关系由稳定

36、静止走向动态变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从而进行主动感知和实践。另一方面,利用社会生活课堂讲思政课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价值认同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第一,针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的教学,可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历史文化遗址、红色纪念场馆等进行实地考察,使教学内容的现实空间成为课堂,让学生真实体会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从而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增强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第二,针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的教学,可将社会生产一线企业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思政课堂,邀请企业员工讲述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故事,使学生直观了解企业发展变

37、化,深入认识社会生活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形成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强化为社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 1 期薛 昉: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究159 参考文献:1马中红,胡良益.互嵌、分歧与可见: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新趋势J.青年探索,2021(5):18-27.2杨子强,林泽玮.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变迁与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2(2):87-91.3李桂花,梁金风.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路径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92-9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38、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6柴如瑾.青少年圈子乱象该“歇”了N.光明日报,2021-08-24(014).7王蓉蓉.青年亚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21.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8-31)2022-10-22.http:/ 基于对全国 23 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74-181.14季海群.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重构J.江苏高教,2022(7):82-86.15许瑞芳,纪晨毓

39、.“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生活省思J.思想教育研究,2022(4):104-109.(责任编辑:李 敏)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outh SubcultureXUE Fang(School of Marxism,Fujian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Fuqing,Fujian 350300,China)Abst

40、ract:Youth subculture ha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ith its unique attributes,and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youth values.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weakening of some you

41、th 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decline of ideals and beliefs,and the negative face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At present,in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youth subculture,the focus should be put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uiding college student

42、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view themselves and actively respond to challenges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self-identity;by inno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system,we ca

43、n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through the use of life classroom teaching,students are promoted to establish ideals and belief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Key words:youth sub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elf-identity;discourse system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