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代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探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8186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探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清代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探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清代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探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清代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探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3月 第22卷第1期美术设计研究在 一 幅 由 黑 姆 斯 科 尔 克(Martin vanHeemskerck)约作于1553年的 圣路加画圣母子(图1)的画中,画家圣路加左手持画板、右手拈画笔为圣母子画像。无独有偶,在晚清画家叶衍兰(18231897)等人摹绘的 清代学者像传(图2)中,有一幅黄与坚和禹之鼎(16471716)的合像,也出现为人画像的场景。画中,黄与坚正襟危坐,双肘倚靠于木几,禹之鼎趺坐于地,左手持纸板,右手握笔,一边看着黄氏,一边为其画像。在明代中期“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14981552)的 汉宫春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一个宫廷画家端坐于木凳上,左手

2、扶纸板,右手握笔,正在为嫔妃画像。纸板上显示画好了嫔妃的服饰与基本造型,画家用毛笔蘸着钛白颜料在像主的脸部晕染。三幅画的内容都是画家为人画像。汉宫春晓图 表现的年代最早,描绘的是汉代宫廷写真的情景。圣路加画圣母子 完成的时间大致在中国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而禹之鼎为黄与坚画像的大致时间是在清代初期,两幅画表现的人物写真形象大致相隔一百年左右。据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为人物写真的模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则是绘画的工具、颜料、由此衍生的技法及其不同的创作理念等。东西方绘画的碰撞与交集由来已久,至少在明代晚期,中国绘画就有直接受到西洋画影响的记载。在诸画科中,来自写真的肖像画无疑受其

3、作者简介:朱万章,男,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明清以来书画鉴藏与研究。清代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探讨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摘要东西方绘画的碰撞与交集由来已久,至少在明代晚期,中国绘画就有直接受到西洋画影响的记载。在诸画科中,来自写真的肖像画无疑受其影响最深。自晚明曾鲸的“波臣画派”以来,清代肖像画中直接或间接受到西洋画影响的状态愈加明显。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的油画在中国沿海地区产生一定影响。清代中期,以郎世宁、艾启蒙等为代表的西洋画家,又对以清代宫廷绘画为中心的肖像画产生影响。18世纪到19世纪,以广东、福建、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对外交流频仍,中

4、西结合的画法广泛运用于肖像画中。清代肖像画演进与嬗变中,西洋画元素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关键词清代肖像画西洋画外销画中西结合写真 李军.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7.37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影响最深。尤其是在清代画坛,肖像画中出现的西洋画元素愈见明显。关于就东西方绘画的交流与融合这一话题的研究在20世纪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单独就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而展开的讨论则并不多见。一、西洋画元素在晚明肖像画

5、的滥觞晚明时期,“波臣画派”的曾鲸(15681650)被认为是较早受到西洋画影响的肖像画家。在曾鲸生活的年代,以利玛窦(15521610)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以圣母为主体的各类绘画,而利玛窦本身也长于绘画。虽然没有史料显示曾鲸直接受到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但曾鲸的行迹与利玛窦有不少重合之处(如福建、南京等),曾鲸在利玛窦等人留下的西洋画中受到熏染是完全有可能的。日本的美术史学者大村西崖(18671927)在谈到曾鲸与利玛窦(15521610)的关系时说:“传神写照之名人,则曾鲸出而轰动一时。万历十年意大利耶稣教士利玛窦来明,画亦优,能写耶稣圣母像,曾波臣乃折衷其法,而作肖像,所谓

6、江南派之写照也。此虽不入当时雅赏之列,而欧西画风之传入中国,实自利玛窦始也。”美国的中国绘画史学者高居翰(19262014)指出:图2清 叶衍兰 清代学者像传 黄与坚、禹之鼎,纸本设色,29.9厘米1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1黑姆斯科尔克(Martin van Heemskerck)圣路加画圣母子,法国雷纳美术与考古博物馆藏 莫小也.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 M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65-292;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 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6-17.382024年3月 第22卷第1期美术设计研究“由曾鲸在福建、南京活动的情形来看,他势必是在这两地受到西洋

7、画影响;再者,曾鲸及其传人所营造出来的非凡写实风格,在现在也都是明代稍早任何画家所无法与之抗衡的。”周积寅也认为:“不难想象,曾鲸对利氏带来的文艺复兴绘画,供养在南京教堂中西洋画天主像,会发生多大的兴趣,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当然,也有学者对曾鲸是否受到西洋画影响持疑议态度,如日本学者近藤秀实认为曾鲸受到西洋画影响的证据并不肯定,其“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容貌描写上,具有写实性的凹凸法”,清人顾堃在其 觉非盦笔记 中说,“欧罗巴利玛窦者,言画有凹凸之法。”在曾鲸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中如 王时敏像(图3)、菁林子像(陈范补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葛一龙像(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梦游肖像(轴,南京博物院

8、藏)和 赵赓像(轴,广东省博物馆藏)中,大抵可见到所言之“凹凸之法”,彰显其曾浸淫于西洋画中。在其画中,人物面部的描绘出现光影、明暗的效果,人物肌肤渲染与传统人物画相异,与西画中的肌理与质感有神似之处。清人福格在其听雨丛谈 中谈到其先祖的容像,“先祖通判公,伟躯麻面,气质沉雄,大像为闽南曾某所写,眸颧间用洋法皴染,亦最神肖。”此处的“曾某”当指曾鲸,这也印证了在清人的视野中,曾鲸确是用“洋法皴染”的。清人袁栋(16971761)在 书隐丛说 中谈到西洋画时说:“画家布置屋宇、桌椅等,例用侧笔以取势。西洋画专用正笔。用侧笔者,其形平而偏,故有二面而四面具。用正笔者,其形直而尖,故有一面而四面具。

9、在阴阳向背处以细笔皴出黑影,令人闭一目观之,层层透彻,悠然深远,而向外楹柱,宛承日光,瓶、盎等物,又俱圆湛可喜也。其法视古为独出心裁矣。画鉴 云:尉迟乙僧,作佛像用色沉着,堆起绢素。今所传者,乃欧逻巴人利玛窦所遗,画像有坳突,室屋有明暗也。甚矣,西洋之巧也,然岂独一画事哉!”谈到了中国绘画受利玛窦影响的情况,特地提到“画像有坳突(凹凸)”,且“室屋有明暗”,可知利玛窦对中国画坛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曾鲸及其传派。图3明 曾鲸 王时敏像(局部),绢本设色,64厘米42.7厘米,天津博物馆藏在与曾鲸大致同时的晚明文人画家兼诗人梁 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M 王嘉骥,译.北京:生活

10、读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2009:272.周积寅.曾鲸的肖像画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8-19.近藤秀实.波臣画派 M 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36.顾堃.觉非盦笔记:卷七 M/张小庄.清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159.福格.听雨丛谈:卷八 M/张小庄.清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306.袁栋.书隐丛说:卷七 M/张小庄.清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126.39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

11、NJIANG ARTS UNIVERSITY元柱的作品中也能见到与曾鲸画作相似的技法。其 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图4)中人物的面部呈现出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与曾鲸的 王时敏像有暗合之处。从梁元柱的行迹知道,他和曾鲸有过交集的可能性极小,但和曾鲸一样,受到来自利玛窦等人的西洋画影响的概率极大。与此同时,在比曾鲸小38岁的清初宫廷画家、以当时尚在画肖像见长的顾见龙(16061688)的画中也能见到受西洋画影响的痕迹。在其 陈献章像、汤和像(图5)、吴伟业像(南京博物院藏)和 弘储像(南通博物苑藏)中,其人物面部的刻画均出现凹凸感,质感亦与传统人物画的勾描迥然有别。在晚明的一些佚名之作中,也可常见这种

12、状态,如 敬庵和尚画像(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即是如此。据此可知,在晚明到清初时期,不仅仅是曾鲸,同时代的其他有名或佚名的画家,都有受到西洋画濡染的现象,这是肖像画中的时代风尚使然。清初与屈大均(16301696)、梁佩兰(16291705)并称“岭南三家”的诗人陈恭尹(1631图4明 梁元柱 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纸本设色,57.5厘米47厘米,广东顺德博物馆藏图5清 顾见龙 汤和像,纸本设色,25.6厘米21.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朱万章.晚明梁元柱的自画像J 收藏家,2022:12.关于顾见龙生平事迹及艺术成就,可参见拙文 十七世纪宫廷画家顾见龙研究,该文先后刊载于澳门艺术博物馆编像应

13、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6-169页,澳门艺术博物馆,2011年)、美术学研究 第1辑(2847页,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1年10月)、朱万章 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322339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和故宫博物院编 中国宫廷绘画研究(521-534页,故宫出版社,2015年)。笔者另有 顾见龙生平考略 一文(见昆仑堂美术馆编 昆仑堂十年论文集,347-358页,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402024年3月 第22卷第1期美术设计研究1700)有 题西洋画 诗二首,诗中谈到了对西洋画的观感。其一曰“西番画法异常伦,如雾如烟总未真。酷似少翁娱汉武,隔帷相望李夫人。”谈

14、到西画所表现出朦胧的效果及对人物所在环境的渲染。其二曰“丝丝交织自成文,不画中间画四邻。亦是晋唐摹字帖,偏于无墨处传神。”谈到了西洋画的写实技巧。从诗意看,此诗描绘的应是类似于炭笔、素描一类的画。陈恭尹的行迹大多在岭南,从诗意可知其应该见过西洋画,由此不难看出在明末清初的岭南地区应有西洋画的流通与传播,也就不难理解在梁元柱等人的绘画中出现的西画痕迹了。当然,西洋画对中国画的影响应该远不止于此,但这一时期,肖像画无疑是西洋画元素最为明显的画科了。二、清代早期和中期传统肖像画中的西洋元素清代早期和中期的传统肖像画中,受西洋画影响最为明显的当属宫廷绘画。在一幅由佚名画家所作的 康熙读书燕坐像(图6)

15、中,晚年康熙身着朝服端坐于木几前,双手抚几,正视前方。木几上摊开一本线装书。此画除生动刻画年迈的康熙燕坐读书时雍容祥和、恬淡宁静的形象外,最为抢眼的莫过于康熙两侧的书柜。画中书柜的陈设,使燕坐的康熙呈现一种立体的效果。尤为明显的是,无论是画心右侧书柜中的茶壶、瓷瓶,还是左侧书柜中的典籍、花瓶和珊瑚盆景等,不仅出现光影的明暗对比,空间感和立体感兼具,在所用颜料方面,也和传统中国画有所不同。这些衬景,颇类西洋画中的静物画。很显然,这虽然是一幅传统的容像,但其画风却融合了西洋画技法,是一幅以中国画写真为主体、西洋画衬景为辅助的肖像画。如果说 康熙读书燕坐像 还是在衬景中呈现西洋元素的话,而另一件佚名

16、的 康熙读书图 轴(图7)不仅在书籍、书架及空间布局方面表现出浓郁的西洋画风格,其人物的服饰、面部等也是典型的西画技法,其蓝衣服饰颇有油画效果。画中出现焦点透视和物象的阴影、光线等西洋画常见表现手法,是一幅以西画技法为主体,却又不失传统中国人物画审美情趣的肖像画。图6清 佚名 康熙读书燕坐像,绢本设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宫廷绘画中出现西洋画元素,是与宫廷中以传教士身份供职的欧洲画家分不开的。美术史学者聂崇正的研究表明,在清宫的欧洲画家主 要 有 郎 世 宁(16881766)、王 致 诚(17021768)、艾 启 蒙(17081782)、贺 清 泰(1735 陈恭尹.独漉堂诗文集诗集:卷六

17、M陈量平刻本,1825:5-6.陈恭尹.独漉堂诗文集诗集:卷六M陈量平刻本,1825:5-6.41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1814)、安 德 义(?1781)和 潘 廷 章(?约1812)等数人。这些画家中,进入清宫最早者为郎世宁。他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抵达澳门,稍后北上,被召入宫中成为宫廷画家,其传世的最早一幅绘画是作于清雍正元年(1723)的 聚瑞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曾供奉内廷的书画鉴藏家高士奇(16451703)随康熙入都,

18、撰有 蓬山密记,记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三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九日期间的见闻,其中在四月十八日记录了康熙谈到西洋画的情况:“上召近膝前,许久,言及西洋人写像,得顾虎头神妙,因云:有二贵嫔像,写得逼真。尔年老,久在供奉,看亦无妨。先出一幅,云:此汉人也。次出一幅,云:此满人也。”该段文字显示,至少在1703年时,已有西洋人在宫中为皇室画像,其时郎世宁等人尚未入宫。早在清朝初年,就有一批传教士进入宫中传播西方科技文明。这些传教士中,极有可能就有一些如郎世宁等人一样,是兼擅绘画的,因其画名不彰,其姓名及生平事迹现在大多失载了。早期未名的西方传教士和以郎世宁为代表的清宫洋画家不仅为朝廷服务,留下了可圈

19、可点的众多艺术佳构,更影响了一批供奉内廷的中国画家。据聂崇正统计,受西洋画风影响的清代宫廷画家有近20人,计有焦秉贞、冷枚、陈枚、罗福旼、金玠、斑达里沙、八十、孙威凤、王玠、葛曙、永泰、王幼学、王儒学、丁观鹏、姚文瀚、张为邦、沈源、于世烈等,还有一些没有留下姓名但学过西洋画的中国宫廷画家,“人数已经相当可观,实力也相当雄厚,其中有些画家不光是在中国画中糅合了西洋画风,而且还掌握了欧洲的油画技法和焦点透视画法,可以说他们在宫廷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风格的流派”。前述 康熙燕坐读书像 便极有可能是这些受到西洋画影响的清代宫廷画家所为。在这些宫廷画家中,受西洋画影响最为明显的当推焦秉贞了。张庚在

20、国朝画征录 中谈到焦秉贞时,称其“工人物,其位置之自近而远、由大及小,不爽毫毛,盖西洋法也”。高居翰称“焦秉贞参与了始于吴彬的引西画入院画的进程,成为开创清初画院半西化画风并将其变为画院定图7清 佚名 康熙读书图 轴,绢本设色,138厘米106.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聂崇正.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164-181.张小庄.清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81.聂崇正.宫廷艺术的光辉清代宫廷绘画论丛M中国台北: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167-175.张庚,刘瑗.国朝画征录(卷中)M祁晨越,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

21、1:58.422024年3月 第22卷第1期美术设计研究制的关键人物”。在其传世画作中,大抵可见其以中国画为基础,融合西洋画技法的艺术特色,如其 历朝贤后故事图 葛覃亲采(图8)中,人物的衣纹线条为常见的中国画画法,而面部的渲染及空间氛围的营造,则又有不少来自西画的技法。图8清 焦秉贞 历朝贤后故事图 葛覃亲采,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总体来说,从现在所见传世作品而论,此类受到西洋画影响的宫廷画家,其主体风格还是中学为本、西学为辅的。三、西洋画法与清代肖像画在传统肖像画中融入西洋画技法之外,清代也出现不少直接用西画技法(尤其是油画)绘人物画(尤其是肖像画)的现象,现存的一套 桐阴仕女图屏风(

22、图9)便可略窥一斑。该屏风为油画绢本,无作者姓名,其创作年代大致在清代中后期即嘉庆、道光年间。该画所绘在桐阴下,众多仕女徜徉在树下、屋檐、房中和木桥上,远处为烟霭朦胧的远山,近处可见阳光照射下,投在石阶、桥下或湖石旁的阴影。人物的刻画细腻精致,色彩鲜艳,光线柔和,其焦点透视法在画中表现较为明显。虽然无从考证这组油画屏风作者身份及所处地域,但其以西画技法绘制中国人物形象却是显而易见的。图9清 佚名 桐阴仕女图屏风(局部),绢本油彩,128.5厘米3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在清代画坛,纯以西洋画法绘制肖像画的现象时有所见。这些画像作者大多佚名,多为油画所绘,偶尔亦用水彩或炭笔。所画对象,大多以中

23、国官员和仕女为主,也有一些市井百姓或外国政要。和西方油画不同的是,由于受材料所限,高居翰.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M杨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102.43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 此画一度被误定为“香妃像”,后经学者考订证实非香妃,参见杨伯达 清代回装嫔妃像、杨伯达 清代院画,249253页,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孙机 谈谈所谓“香妃画像”、孙机 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397402页,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

24、店,2016年。张小庄.清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306.这些中国式油画大多画在纸本上,且构图模式、色彩及人物造型等还是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基础,如 婉嫔像挂屏(图10),其人物之脸部及背景的烘染乃典型的西画技法,而龙纹服饰则与中国式宫廷肖像画十分类似,其他如 清装老妇人像 和仕女肖像(图 11)也是如此。油画 戎装女子像(图12)在铠甲的明暗对比、光影的强弱、色彩的多元、人物表情的逼真等方面,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清代油画的代表。这些油画因为太过真实,在传统文人看来,失去典雅和逸韵,故一般在宫廷或官宦人家作为装饰之用,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清代晚期,在广东、香港

25、和澳门地区出现一批专门绘制销往海外绘画的职业画家。他们的绘画有油画、水彩、水粉、炭笔等,其绘画材料有画布、纸本、绢本、树叶、通草纸、铜板、象牙和玻璃等。这些绘画,通常被称作“外销画”,也有的称其为“出口画”。清人福格在其 听雨丛谈 中谈到当时在广东地区盛行外销画的情景:“粤东写真,操西洋法,阴阳向背,用皴甚厚,远望之一面突出纸上,颇得神理。近日海国,又有用镜照影,涂以药水,铺纸揭印,毛发必具,宛然其人。其法甚秘,其制甚奇。”谈到了在广东以西画写肖像的状态。不仅肖像画如此,花卉画也不例外。乾隆年间山西籍进士檀萃在其 楚庭稗珠录 中这样描述“越画”:“今粤中工花卉者甚众,众手居肆,相摩而善,图 1

26、1清佚名 仕女肖像,布面油彩,59.3厘米45.2厘米,中国美术馆藏图10清 佚名 婉嫔像挂屏,纸本油彩,54.2厘米4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442024年3月 第22卷第1期美术设计研究以鬻之外蕃,其取利丰。故其艺日进,设色鲜明活润,似得法于吴中恽家。”他们以“鲜明活润”的花卉画“鬻之外蕃”,是当时外销画的一种主要形式。这些绘画,其实也不完全出现在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岭南地区,一套传为陈枚的 通草画册(四册)就很能说明问题(图13)。该画册共有花卉、人物和舟舰,并无署款,但每册题笺上分别题写“陈枚通草画册”字样。陈枚为清代宫廷画家,擅画花鸟和山水。文献中并没有他擅画这类外销画的记载,但其在宫

27、中曾受到西洋画的影响,从技艺上他是具备画通草纸画的条件的。画册的风格和题材与常见的出自岭南地区的通草纸外销画一致,故有可能是陈枚在外销画的风气下偶亦为之,亦有可能是收藏者为了提升画册的价值,伪托陈枚之名。不管哪种情况,这些通草纸绘画的生成与传播并未局限于海外和岭南是可确定的。该画册曾经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朱启钤(18721964)收藏并由其于 1959 年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图13 清 陈枚(传)通草画册 之 善观气色,纸本设色,18厘米25.7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关于外销画的话题,已有不少学者对其有过深入研究。李公明在 广东美术史 中既谈到了外销画

28、的学术研究史,也谈到了外销画的源流、艺术特征与主要画家。江滢河在 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 中对外销画家及其画室、创作形式、主题和绘制特点论述尤详。笔者亦曾撰有 关氏兄弟与外销画 一文讨论关乔昌和关联昌的画艺。其他如伊凡 威廉斯的 浅论十九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纸水图12清 佚名 戎装女子像,纸本油彩,94厘米5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檀萃.楚庭稗珠录:卷四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36-137.李公明.广东美术史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599-606.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 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7-247.朱万章.粤画访古 M.北京:文物出版社,

29、2005:216-219.45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 中山大学历史系、广州博物馆编.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 M.北京:中华书局,2001:13-77.广东省博物馆.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 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22:1-52.王次澄,吴芳思,宋家钰,卢庆滨.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 第壹卷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88-90.彩画 和程存洁的 英国友人伊凡 威廉斯捐赠广州外销通草纸水彩画研究 等,均对外销

30、画中重要的门类通草纸画展开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则有孔佩特的 从旅中商人到建筑师:钱伯斯与他的中式宝塔和中国外销画、范岱克的 外销画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以广船为例、江滢河的 清代广州外销画风俗画的形成与发展、龚之允的 中国玻璃背画的分类与断代刍议、程存洁的 东方时尚十九世纪外销通草画所见广州室内装饰风格 和白芳的 清代广州外销手绘丝绸 等。外销画的题材丰富多彩,从内容方面,大抵可分为世貌风情、风景、花鸟、舟舰、三百六十行、戏剧故事、肖像画、婴戏、室内陈设及清代各类官制、礼制和刑罚等,超越了传统中国画的所有题材。在肖像画中,至少又可细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历史人物或宗教人物。在一套水粉组画中,有盘古氏

31、、轩辕、仓颉、大舜、周文王、孔夫子、汉皇及其娘娘、汉丞相、汉武将、唐皇帝及其娘娘(均藏大英图书馆)。这类画均为水粉重彩所绘,人物形象大多与常见历史人物图像相异,如 孔夫子像(图14)所画的是一个文官模样的中年人端坐于太师椅上,与历史上所见的身材魁梧、双手作揖且谦和慈祥的老者不同,其他人物也是如此。可见此类人物肖像并无所本,大多为想象图之。故有论者称其“圣哲明君虚拟绘”,“当是向西方人士推介影响中国文化至深的儒家圣贤,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汉唐盛世”,是很有道理的。宗教人物方面有 清中晚期广州通草纸水彩绘外销画道士(图15)和三世佛 地藏菩萨 伽蓝(关帝)(图16)观世音菩萨 等(均藏大英图书馆)。图

32、14清 佚名 孔夫子像,纸本水粉,36.8厘米27厘米,大英图书馆藏二为清朝皇室及文武百官。此类画像在外销的肖像画中所占比例最高,既有清代的皇帝、皇后及宰相、王侯等处于社会顶层者,亦有其他普通文官武将,反映出清代国家治理阶层的重要面貌,是其时社会健全与政治生态的象征。这类肖像出现的场景和造型各式各样,有身着朝服、端坐龙椅的皇帝和恭敬站立的官员整身像,如新呱画册之 清朝皇帝 和 清朝一品文官(广州博物馆藏);有文官的半身像,如佚名的 清朝文官(澳门艺术博物462024年3月 第22卷第1期美术设计研究馆藏);有腰佩箭鞘的武官,如佚名的 满(洲)将军(图17);也有在书房中潜心研读的文官,如林呱(

33、传)的 书房里的学者(图18)等。三为女子肖像,如佚名 清中晚期广州通草纸水彩绘外销画女子琵琶演奏图 清中晚期广州通草纸水彩绘外销画女子奏乐图(均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关联昌与钱纳利合作老妇人像(广东省博物馆藏)和林呱及其画室的 穿蓝袍持花枝女子肖像(图19)、穿蓝袍戴珠链的女子肖像(均藏澳门艺术博物馆)等。四为外国政要、文艺名人或女士肖像等,如林呱(传)的 钱纳利画像(摹本)(香港艺术馆藏)、林呱的 伦纳德 米勒特肖像、佚名 华盛顿肖像(图20)和林呱及其画室的 米格尔 安东尼奥 顾迪纳肖像(澳门艺术博物馆藏)等。五为广东商人、时贤名流和画家自画像,如佚图17 清 佚名 满(洲)将军,纸本水粉

34、,36.8厘米27厘米,大英图书馆藏图16 清 佚名 伽蓝(关帝),纸本水粉,41.9厘米54.6厘米,大英图书馆藏图15清 佚名 地藏菩萨,纸本水粉,41.9厘米54.6厘米,大英图书馆藏图19林呱及其画室 穿蓝袍持花枝女子肖像,布本油彩,73厘米55厘米,澳门艺术博物馆藏图20清 佚名 华盛顿肖像,纸本色粉,59.5厘米40.5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图18清 林呱(传)书房里的学者,象牙油彩,12.5厘米8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47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

35、SITY名 基督徒梁发肖像(图21)、林呱及其画室的 卢茂官(图22)和关乔昌的 五十二岁自画像(香港艺术馆藏)。这些肖像,除少量配有像主的坐具(如椅子)、配饰(如宝剑、花枝、念珠)或工具(如乐器)外,几乎没有任何衬景。品类方面,既有通草纸水粉画,也有炭笔画、素描和油画。这些肖像有的具有观赏功能,有的具有祭祀性质,也有的具有装饰性。就其功能而言,并非都是销往海外,有的可能只是为了满足国内富贵人家的需求,属私人定制(如具有祭祀性质的肖像画)。现在已很难准确区分清代以西法绘制的这些肖像画哪些是外销画,哪些是针对国内消费者所画的“内销画”,但其绘画完全受西画影响则是毋庸置疑的。四、中西合璧的晚清肖像

36、画到了晚清,肖像画中西合璧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在朝廷供奉的宫廷画家,还是为士大夫或普罗大众服务的职业画家,在其肖像画中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现象极为突出。在一幅佚名画家所绘的 骆秉章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人物的面部有凹凸感,其细腻的笔触刻画的肌肤显现出逼真的效果。晚清时期的多数容像的服饰按照不同官阶的样式出现程式化现象,而面部则具有类似于黑白摄影的效果。这些面部多用炭笔画就,以素描渲染,出现明暗对比与光影变幻,形象更为真实,更为精致,与彩色的服饰与衬景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更有甚者,容像的面部为单独粘贴上去,而衣冠则是固定的模式。笔者便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书画库房中见过一件诰命夫人容像

37、,其面部与衣冠是分离的,因为年代久远,粘贴的痕迹明显,面部与衣冠的纸张出现裂痕。由此不难看出,晚清此类容像,当为分工合作完成。其衣冠部分,应为熟谙中国工笔画技法的职业画家所作,而面部则是由擅长素描或炭笔肖像的画家所绘。在同一幅画像中,分工明确、中西融合。当然,也有一些画像未必是由两人或多人完成,如齐白石(18641957)早年所画的容像中,画勤文公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 黎夫人像(辽宁省博物馆藏)等便是其独立完成,其画风即是中西交融。这种面部为炭笔单色而服饰为工笔重彩的容像,成为晚清肖像画中西合璧最为典型的范式。中西结合模式不仅在容像中出现,在行乐图模式的肖像画中也不鲜见,如晚清画家舒浩

38、的 楚青行乐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便是其例。舒浩是一个“海上画派”的画家,在此画中,人物的服饰,衬景的古树、骏马、书童、山石、杂卉和飞燕等,均与任伯年(18401895)、钱慧安(18331911)等人的风格相近,乃典型的传统中国画画风。但此画的特别之处在于,像主楚青的头部为西洋画法所绘。作者以炭笔勾出轮廓,眼睛、颧骨、鼻孔及耳朵、嘴唇等均有凹凸感,有明暗对比,尤其是嘴唇,用红色颜料渲染,红润而富有生气,栩栩如生。其他如任伯年的 赵德昌夫妇像(中国美术馆藏)中的面部渲染也是如此。该画的人物脸部为西法刻画,而服饰及地毯、仙鹤、椅子等均为典型的海派风格。清代晚期,在肖像画中出现素描、光影的明暗对比

39、等西洋画技法。有趣的是,在人物的服饰、衬景等方面,仍然沿袭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这种在同一幅画中出现中西合璧的现象,是清代晚期肖像画的主要特色之一。结语美术史学者方闻(19302018)说:“从艺术史 朱万章.齐白石早期肖像画探究 C/齐白石研究:第四辑.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2016:5.482024年3月 第22卷第1期美术设计研究研究的角度来看,根据作品本身所提供的视觉证据以及中西文化、思想的比较研究,我们知道中、西绘画出于两种不同的传统,各有不同的视觉语汇与视觉结构。虽然中国艺术家不按科学解剖法描绘人物,也没有西方利用线性透视表现空间的概念,但是 形似 再现技巧却早已见诸中国画。”

40、这就说明,在欧风美雨的熏陶下,虽然西洋画的元素在清代肖像画中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但中国画却始终保持着学脉传统。一如英国学者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所说:“事实上郎世宁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中国绘画的一般趋势,就像当时许多中国画家在广州和香港专为西洋人绘制 出口画 一样,对中国绘画的趋势丝毫没有影响。”同样,在肖像画方面也是如此。这种局域画风对中国的影响,并未波及山水画、花鸟画等,在人物画的主流仍然保留着中国画特色。自晚明曾鲸的“波臣画派”以来,清代肖像画直接或间接受到西洋画影响的现象愈加明显。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的油画在中国沿海地区产生一定影响。清

41、代中期,以郎世宁、艾启蒙等为代表的西洋画家,又对以清代宫廷绘画为中心的肖像画产生影响。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以广东、福建、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对外交流频仍,中西结合的画法广泛运用于肖像画中。在广东地区,还出现大量的外销画,以油彩、水彩、通草纸、炭笔画等为主。在传统的人物肖像画中,也出现素描、光影的明暗对比等西洋画技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肖像画新貌。从对不同风格的清代肖像画的梳理中,大抵可看出清代肖像画演进与发展的历史,在这种演进与嬗变中,西洋图22清 林呱及其画室 卢茂官,布本油彩,62.7厘米47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图21清 佚名 基督徒梁发肖像,铜版画,15.5厘米11厘米,广东省博

42、物馆藏 方闻,谈晟广.中国艺术史九讲 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193.苏立文.中国艺术史 M.曾堉,王宝连,译.台北:台北南天书局,1985:263.49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UNIVERSITYAn Exploration into Western Elements in the Portrait Painting ofthe Qing DynastyZhu Wanzhang(National Museum of ChinaBeijing100006)

43、Abstract:It is long since Eastern and Western painting met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As early as in the late MingDynasty,there were records that Chinese painting was direct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painting.Among various paintingdisciplines,portrait paintings are undoubtedly the most deeply influence

44、d.Since the Bochen Painting School led byZeng Jing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 of Western painting on portrait paintings in the QingDynas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In the late Ming Dynasty,Western missionary Matteo Ricci came to China andbrought oil paintings t

45、hat ha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In the mid Qing Dynasty,Western painterssuch as Giuseppe Castiglione and Jgnatius Sickeltart also had an influence on portrait paintings centered around Qingcourt painting.From the 18th to the 19th century,the coastal areas centered around Guang

46、dong,Fujian,and Shanghai hadfrequent exchanges with foreign countries,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 techniques was widelyused in portrait painting.In the evolution of portrait painting in the Qing Dynasty,Western painting elements became asignificant factor.Key Words:The Qing D

47、ynastyPortrait PaintingWestern PaintingExport Painting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Western PaintingPhotography画影响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虽然如此,但在传统中国画视野中,西洋画的影响却是有限的。晚清画家松年(18371906)在其 颐园论画 中就提出,“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细细观之,纯以皴染烘托而成,所以分出阴阳,立见凹凸,不知底蕴,则喜其功妙,其实板板无奇,但能明乎阴阳起伏,则洋画无余蕴矣。”指出西洋画缺乏底蕴,也即有形而无神,而“中国作画,专讲笔墨勾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自满足”,是形神皆备,因而强调“洋法不但不必学,亦不能学,只可不学为愈”。这种论点,代表了清代传统画家的普遍理念。正是这种观念的形成,使得西洋画对中国画的影响领域有限,几乎都集中在肖像画。责任编辑韩迈 松年.清代画论四篇语译 M.颐园论,画,黄复盛,编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304-305.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