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66749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word)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原创论文对马歇尔的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分析摘要:本文对马歇尔的需求和供给曲线进行了深入而又比较全面的分析,对认识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形成以及有可能的各种形态很有帮助.可以说这解决了在研究需求与供给问题中的一个疑惑,为什么需求曲线的方向必须向下而供给曲线的方向又必须向上。实际上各种方向都有可能发生,只是在之前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而已。 关键词: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交点的价格。 一、引言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价值的概念与财富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经验已经表明,把价值这个字用在效用上的意义是不妥当的,所以认为:“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在任何地

2、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就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因此,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1这也可以概括为:“任何东西的价格就可被作为它与一般物品比较时的交换价值的代表,或换句话说,作为它的一般购买力的代表。”2 确实,价格完全可以代表交换价值,两者的意思是一回事。但问题在于,怎么能把价值看成“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呢?很明显,马歇尔回避了价值问题,想要用价格的事实来代替价值的概念。不过马歇尔并没有否认效用的意义,在谈到生产问题时与萨伊和穆勒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论述得更详细:“人类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诚然,在精神和道德的领域内

3、人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当我们说他生产物质的东西时,他实在只是生产效用而已;或换句话说,他的努力和牺牲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它能较好地适合于欲望的满足.在自然界中,他所能做的只是整理物质,使它较为有用,如用木料做成一张桌子,或是设法使物质能被自然变得更为有用,如播种于自然的力量会使它生长的地方。”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歇尔只是认为效用不是决定价值的惟一或直接因素,也不必深入探讨有关价值的决定问题,试图通过分析效用与生产的关系直接研究价格问题。当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由推论得出来的价格决定论,而是价格变化的一种分析理论;这种研究方式也叫均衡分析,或者叫局部以及静态均衡分析。二、马歇

4、尔的需求表 马歇尔很全面地研究了各种欲望,并从价格的角度分析了效用与物品数量的关系,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效用是被当作与愿望或欲望相互有关的名词。我们已经说过:愿望是不能直接衡量的,而只能通过它们所引起的外部现象加以间接的衡量:而且在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那些事例上,这种衡量是以一个人为了实现或满足他的愿望而愿付出的价格来表现的.”4 如果说效用和数量真的是直接表现为价格的话,那么这种衡量就是正确的;否则的话,这只能是一种“外部现象”的间接反映,实质问题又会被忽略或遗漏。 在研究具体的衡量问题中,马歇尔肯定或者说表达了他自己的边际效用论思想:“人类本性的这种平凡而基本的倾向,可用欲望饱和规律或效用递

5、减规律来说明:一物对任何人的全部效用(即此物给他的全部愉快或其他利益),每随着他对此物所有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及所有量的增加那样快。如果他对此物的所有量是以同一的比率增加,则由此而得的利益是以递减的比率增加。换句话说,一个人从一物的所有量有了一定的增加而得到的那部分新增加的利益,每随着他已有的数量的增加而递减.”5这也可以概括为:“一物对任何人的边际效用,是随着他已有此物数量的每一次增加而递减。”6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有关马歇尔是否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理论存有一些争议,但无论如何马歇尔所表达出的意思是最清晰和最准确的。确实,利益的“增加”与“增加速度(程度)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如果“所有量

6、”按同一比率增加,这意味着物品数量的增加是匀速的,那总量的增加量一定是减速(递减)的。这就像有关加速度的问题一样,要使物体加速并不需要力也不断增加,真要这样物体就会做变加速运动。不过由于马歇尔认为价格就能直接把愿望的程度反映出来,而且价格与“利益”的关系更直接,所以也就不必假设什么效用单位了;当然也就不必去计算价值量,似乎用价格就能衡量出相应的各种变化. 通过对价格变化的分析,马歇尔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一个人所有的一物的数量越大,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就是货币购买力和在他支配下的货币数量不变),则他对此物稍多一点所愿付的价格就越小:换句话说,他对此物的边际需求价格是递减的。7 这确实是一种事

7、实,马歇尔用购买茶叶的需求表清楚地说明了其中的变化规律;这个需求表的数据如下:8每磅50便士时6磅。每磅24便士时10磅。每磅40便士时-7磅.每磅21便士时11磅.每磅33便士时-8磅。每磅19便士时12磅。每磅28便士时-9磅。每磅17便士时-13磅. 依此可以这么分析:当茶叶每磅50便士时,他愿意购买6磅;向下类推,当茶叶每磅17便士时,他愿意购买13磅。但问题在于,这是市场中有关价格变化的全部事实吗?显然不是,我们通常也会看到的买涨不买落的行为就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还有些情况即便物品降价了所说的“促销”结果也不理想,这好像与价格根本就不直接关联。 究其原因,这里面还没有解决销售者将怎

8、样定价的问题;也就是说,所分析的情况很不全面。我们可以这么设想一下:假设市场共有13磅的茶叶等待出售,购买者想要购买的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必需的数量也是13磅(或者是其它任何相对应的出售量与购买量),那么销售者将如何开价?如果销售者可以按照上表中的任意一个价格进行标价出售,其中无疑以每磅17便士对购买者最有利;但对销售者最不利,销售者为什么非得要按每磅17便士开价呢?此时要是高于“17便士的价格,比如以每磅24便士的标价开价,那么购买者就必然会减少3磅的购买量吗?也许茶叶会是这样,可未必一切物品都是如此。由此我们不难想到,这个需求表只在有限的物品中并在没有时间规定的情况下且又限于部分事实才有一定的

9、意义。 对此我们可以展开思路这么分析:假设购买茶叶是为了一个固定的家庭的实际之需的,显然这个家庭对于茶叶的需求有个饱和的限度,在每磅茶叶的价格从50便士到17便士之间,这个家庭的购买量也许会按照表中对应的数字购买。但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种购买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用深思就能感觉到,当一次购买比如6磅茶叶时,一般都不是为了一天之需的。茶叶是可以存放很久的,买一次用于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消费都很正常。因此,在一时间内当茶叶从每磅50便士降到17便士时,人们购买更多的茶叶并不是简单的无原则的“需求量”增加,而是在一天的需求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更多天数的“需求量”的增加。前者可叫基本“需求量”

10、的增加,后者可称为储备量的增加.在这两类“需求量”中基本的“需求量”是比较稳定的,起码变化不是很快或很突然,而储备量就会起伏不定;这与物品数量的变动趋势以及储备条件有关,并不一定时时刻刻都与价格正相关或负相关。例如,当粮食产量因灾减少时,为了保证基本“需求量”的需要我们往往会打破已有的购买习惯而在一时间内一次多购买一些,这有可能造成价格的不正常上涨而引起恐慌迫使我们再多储备一些,结果所谓的需求就与价格一起成正向变动而不是相反.当粮食丰收时,我们的担心必然减少,其储备量会相应地降低,结果价格会随之更加降低,此时作为储备的需求量同样与价格成正向变动但却形成了另外一条下降的轨迹。再比如,如果销售的是

11、冰激凌,又是在夏天,很明显无论冰激凌怎么便宜我们顶多购买到一肚子外加家里的冰箱所能装下的数量为止,再多了即便不要钱也没法储存了。像药品的情况就更加特殊,在得病的时刻贵贱都得买,对于没有病的人来讲高低都不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很多物品特别是那些无法替代的物品的价格其需求的作用反而在先;而不是反过来,除非可以找到价格更为便宜的又能进行替代的物品。人们从内心中确实不是简单地只根据价格来安排需求,即价格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从论证方法上来讲从“结果到“结果”只能说明一种关系,由此想要概括更多的关系就容易出错。也可以这么认为,需求的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这一问题要是不事先解决好即把概念理清有关价格

12、形成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揭示。 当然,正是为了把问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利于结论的正确性,马歇尔特别强调了“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只用他愿购买的数量或他要购买某一数量的渴望强度来表明一个人对一物的需要,而不说明他要购买这一数量和其他数量的各种价格。我们只有列举他愿购买一物不同数量的各种价格,才能正确表明他的需要。”9这么规定显然有些一厢情愿,正确与否还要看所抽象的结果是否合理;即正推和反推都不应该出现纰漏,否则就不能成为定理。实际上正因为对条件做了硬性的规定,马歇尔才得出了只对一种情况有效的需求律:“因此,就可得出一个普遍的需求律:要出售的数量越大,为了找到购买者,这

13、个数量的售价就必然越小;或者,换句话说,需要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并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但在价格下跌与需要增加之间并没有什么一致的关系。价格下跌十分之一,也许会增加销售二十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或者会使销售加倍。”10 如果说通过对价格的研究是为了阐明价格的变化规律并最终能达到定量的目的话,那么这种需求律显然在定性方面并不具有“普遍性而且由于缺少“一致的关系就更谈不上定量的作用了. 马歇尔在附录六“物物交换”中通过分析苹果与胡桃交换的例子对这种类似于购买与销售进行了更全面和详细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最能说明其缺欠的所在:“在这两种场合,交换,就其所及,增加了双方的满足;当它中止以后,进一步交换

14、势必至少减少其中一方的满足。在各个场合,都达到了均衡;但它是一种任意的均衡。”11 正是这种“没有什么一致的关系”和“任意的均衡使得“需求律”不能不招致疑虑,甚至连方法都同样受到了怀疑。比如像需求曲线为什么一定是向下倾斜的,价格沿着曲线变化与曲线移动的变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其实这就是当问题解释不清时的一种权宜之计,好比用补丁补漏洞的道理一样。三、马歇尔的供给表 马歇尔用需求表好像把需求的独立性表达了出来,但用价格作为对应的标准明显地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这就是重复论证,甚至可以认为这简直是把兔子藏在帽子里的过程毫不掩饰地连同变出兔子的“戏法一起都搬到舞台上上演. 为了与需求表对应,马歇尔用供给

15、表来表达供给的独立性。对此马歇尔用生产费用的概念做了说明:“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生产一种商品一般都需要许多不同种类的劳动并以各种形式使用资本.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各种不同的劳作,和节欲或储蓄商品生产中所用资本所需要的等待;所有这些劳作和牺牲加在一起,就叫做商品生产的实际成本,对这些劳作和牺牲所必须付出的货币额叫做商品生产的货币成本,或为简单起见,叫做商品的生产费用。生产费用就是为了引出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劳作和牺牲的适当供给而必须付出的价格;换言之,生产费用就是商品的供给价格。”12这样量化生产同样是一种重复论证的方式,当然始终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生产就能避开这一问题并且更为准

16、确。 但不论是用劳动时间衡量还是用各种费用进行相加,都会牵涉到累加伊始的问题,对此马歇尔是这么处理的:“商品生产费用的分析可以追溯得很远,但这种做法是不值得的;例如,把用于任何生产中的各种不同原料的供给价格当作最后事实,而无须把这些供给价格分解成它们由以构成的几种成分,往往就够了.否则我们的分析也许永无止境。我们可以把生产某商品所需要的东西划成某些种类,怎样方便就怎样划分,并把它们叫做商品的生产要素.这样,当生产任何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它的生产费用就是它的生产要素的相应数量的供物价格。而这些供给价格的总和就是该商品那一数量的供给价格。”13马歇尔举了一个例子,很全面地介绍了其中的各个部分:“

17、为了使我们的概念明确,让我们以毛织业为例。我们假定,一个熟习毛织业的人想要查明年产数百万码某种毛布的正常供给价格是多少。他势必要计算(1)织造这种毛布时所用的羊毛、煤炭和其他原料的价格,(2)厂房、机器和其他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3)全部资本的利息和保险费,(4)工厂员工的工资,(5)承担风险、规划并监督业务的人们在经营上的毛利(其中包括损失保险费)。当然,他会根据所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来计算它们的供给价格,并假定供给情况是正常的;他把这些供给价格加在一起,就求出毛布的供给价格。”14 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与用直接劳动加总的结果完全相同,只是用价格衡量必然要遭遇到互为前提的障碍。因此我们不难

18、想到,马歇尔的供给表是不可能把生产的情况都完全反映出来的。当然,因为需求也是用价格衡量的,两者相比倒是可以把价格单位消除.不过问题就在于,我们真正想要搞清的正是价格的具体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如果不能说明价格的“准确意义”,那么其价格决定的理论就很不充分。马歇尔的举的供给表的例子如下:15价格 卖主愿意卖的数量 买主愿意买的数量三十七先令 一千夸脱 六百夸脱三十六先令 七百夸脱 七百夸脱三十五先令 六百夸脱 九百夸脱 一望而知,如果提高价格却能卖出更多的数量,那正是卖主最希望的.但从买主的角度来思考不难发现,随着价格的提高理应减少购买量。这样在供给表中似乎就存在着一种均衡.这就像马歇尔分析的那样:

19、“可见,三十六先令这一价格堪称是真正的均衡价格。”16 不过问题在于,其供给表的真正独立性在那里呢?这无非是把需求表反过来进行了分析,实际结果未必一定如此。比如,我们就需要买九百夸脱,卖主就可以把价格提高到三十六先令以上,而且所谓均衡时的卖量也不再是七百夸脱。当某些物品因短缺使得价格开始上涨时,为了保障基本需求显然多储备一些要更合算,其价格就会随着购买量的增加而不断上涨。这正是我们常看到的抢购现象,价格与购买量在一时间基本上呈同步变化.四、马歇尔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在一个注释中,马歇尔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表达和解释了价格决定的道理(见下图1):“为了用图形表示供求的均衡,我们可以一道作出供给

20、曲线和需求曲线.如果OR代表生产实际上进行的速率,又如需求价格Rd大于供给价格Rs,则生产十分有利,并将有所增加。我们所谓的产量指标R将向右移动。反之,如果Rd小于Rs,则R将向左移动。如果Rd等于Rs,也就是说,如果R正位于供求曲线的交点之下,则供求均衡。”17 下载 (123。68 KB)20102-3 23:37 这种表示方法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与实际情况有不符的地方。也就是说,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仅能反映出一部分事实,这就是牵涉到使用天数或使用日期的那种需求结果。从以天数作为平均的需求来看,显然需求基本上是不变的(除了将要被淘汰的产品).当需求在先时,这意味着消费者必须购买一定的

21、数量,销售者很快就会发现可以不按原有的价格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开价,这样需求曲线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事实就是如此,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即便是价格高一点也愿意购买更多的数量,当这种购买愿望达到“抢购的程度时,其价格反倒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向上,需求曲线就会向上倾斜。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短期内-就很难找到均衡点,要是需求曲线向上的斜率大于供给曲线的斜率,在图上甚至都找不到交叉点(如下图2)。下载 (128。38 KB)20102-3 23:37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将怎样解释均衡价格的意思,其稳定程度又如何呢?要是解释的话,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需求价格Rd大于供给价格Rs时,这对生产

22、十分有利,产量将增加,即产量指标R将向右移动。但此时并不意味着价格会下降,反倒因供不应求价格会继续走高。只有供给曲线上升的速度快于需求曲线上升的速度时,在某一处才能形成平衡点(如上图2中SS与D1D1的交叉)。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很容易,只要把产品的价格提高就可以.不过企业一般会从两方面考虑提价的程度:如果产量还能增加,那就不会把价格提得很高;反之,如果产量很难再有效地增加,即再增加将得不偿失,企业就干脆以直接提高价格为主。这时所表现出的经济现象就是价格直线上升,但数量增加得却并不多。如果价格提得过高,即供给价格Rs大于需求价格Rd时,这是不能被消费者接受的,价格自然会回落到平衡点附近.这样我

23、们就会发现,价格会在一个比以往高出很多的位置上达成了所谓的均衡。当经济周期达到一轮的最高峰时,其价格所呈现的正是这种特征。 事实告诉我们这种价格是不稳定的,很难长久维持下去。因为只要价格不再上涨,仅仅为了使用日期的过多购买或者说是过分的储备就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不合算的。这是由于物品本身有个质量保证期的问题,在一定期限内是必须要使用完的,另外为了保管物品或者说储备也牵涉到费用问题,这些因素都会自动限制购买量。一旦购买量不再持续增加,实际上价格也就不会再持续上涨;两者的变动关系是一致的,这一点将决定在因储备数量的提高而造成的损失与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利益的平衡处。不过即便达到了平衡,要消费掉一定量的储

24、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例如,大米要是涨价了我们可能只吃了一半就去购买下一袋,相对来讲就等于需求增加了,要是不涨价很可能吃得只剩下几斤再去购买也来得及。随着购买时间间隔的反向延长,或者是恢复到原先的正常状态,这就相当于在一定时间段内需求又降低了。要是在同一时间段内产量不相应地减少的话,那就要供大于求.但这里面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于,要是减少产量在规模基本无法缩减的情况下这就等于降低了生产能力,这样做企业是不合算的。因此企业会先选择适当地降价而保持产量不变,用以代替供给“不变”(其实是消费额不变)。然而,企业以为这样做能维持供需平衡,殊不知只要一降价,为了使用天数的购买或者说是过多的储备就越发不

25、合算,这样在一定时间段内的需求就会进一步减少。为了实现新的平衡,这势必还得降价,甚至在降价的同时还不得不被迫减少产量。于是降价和减产与需求下滑形成了恶性循环,经济就开始衰退了;在经济周期的变动过程中,其价格与需求之间所反映出的正是这种特征。此时可以说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将按原道返回,行进方向却和原来的正好相反,只不过需求曲线是在供给曲线下方变动;或者可以认为需求曲线走的是原来供给曲线的路径,而供给曲线走的是原来需求曲线的路径。当变动到一定程度时,需求不可能再减少了,这才止住下滑的脚步并形成一个新的平衡点(如下图3)。下载 (122。33 KB)20102-3 23:37 如果过了平衡点A,再减少

26、产量就会因为供不应求而消费者愿意提高价格以满足正常的需要,也相当于对生产是有利的,价格和产量都会向反方向变动.可以说,平衡点A处又是一种均衡,但这已经到了一轮经济周期的最低谷。在这种情况下其价格同样不稳定,也难以长久维持下去。因为这种价格是由降低了生产能力同时又压缩了生产规模实现的,长期下去对企业非常不利。随着企业破产的增加以及购买数量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力量,物品数量重又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新的上涨趋势就会再次形成,经济又进入到了复苏阶段。随着需求的强劲的拉动,新的一轮上升又开始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将再次重返原来向上的老路并会在高处再次折回来。可以说供给与需求关系就是这么周而复始地变动着的

27、,从而形成了我们都很熟悉的经济周期现象。伴随着经济周期变化的就是GDP、通货膨胀率、就业率、货币发行量等的一系列经济数据的变动,这些都是事实,同样有其明显的规律可寻. 从长期来讲价格确实是有规律地变动着,只不过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是基本稳定的。这样我们就不难想到,把长期认为是一种动态,把短时间看成是一种静态,马歇尔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下是从静态的需求结果中抽象出来的,而供给曲线之所以向上又是从动态的供给结果中抽象出来的。这两种情况并非不是事实,只是除了考虑不够周全之外,放在一起推论很容易出现与其它事实不相符的结果。比如,把需求曲线用动态的情况来代替,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曲线一定会向上倾斜;所谓的买涨

28、不买落反映出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把供给曲线用静态的情况来代替,这种曲线就该向下倾斜.事实同样如此,经验告诉我们惟有在价格先行上涨的情况下增加产量才有获利的可能.如果不是这样,仅仅根据向上的供给曲线就制定一个增产计划恐怕就要出大问题;不要说任意增加产量,仅仅因为判断失误所导致的产量过分增加就有可能让企业亏得血本无归而面临破产的危险。也就是说,供给曲线向下倾斜也是真实情况。这样把动态的需求曲线与静态的供给曲线放在一起也能推出有均衡点的结果,但形式却与原来的正好相反,其解释内容就应该如下(图4).下载 (115。61 KB)2010-23 23:37 要是供给价格Rs大于需求价格Rd,消费者不会接受

29、这种价格,这显然对生产十分不利,企业必须通过增加产量以降低供给价格,产量指标R将向右移动到A点.如果Rs小于Rd,那企业不可能傻到非要按小于需求价格出售并增加产量,这样R将向左移动到A点。即在A点处价格和产量是比较稳定的,所谓的供给与需求同样形成了均衡。 如果把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用静态的来代替,同样也能得到交叉点,其结果如下图5所示。不但形式不一样,解释也会不同:随着产量的增加,其价格会下降.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价格下降的速率会比需求曲线下降的速率快,因此能有交叉点.下载 (116。96 KB)2010-23 23:37 在均衡点处,要是产量乘价格(相当于面积)比原来的大,那就意味着此时的产量

30、与价格的关系更可取.企业在考量增加产量与适当降价的综合利益时依据的就是这种图形,这也是所谓促销的理论依据。当然,这种购买量的增加除了有使用日期因素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替代了其它同种类物品的结果而使需求增加了。 由此可知,马歇尔的均衡分析仅仅想到了一种有可能的情况,这当然只是部分的事实,并没有涵盖全部的价格问题。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马歇尔所认为的价格仅仅是所谓的“买价”与“卖价”而已,这不是价格的实质,是说明不了价格的由来以及变动规律的。在现实生活中价格确实表现出所谓的“买与“卖”两个方面,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划分,实际上是不存在独立的“买价”与“卖价”的。因为道理很简单,卖价要是不被买价所接受那

31、就毫无实际意义;同样,要是买价没有卖价提供那也毫无实际意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 要想实现交换“两种”价格必须相同,买价就是卖价,两者必须在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作用。可在哪一点才能达到一致,要是只从买价与卖价分析那就只能得到“任意的均衡”的结果.由此可见这种结果与所谓的分析方法或者说理论就有局限性的问题,或者说其推理过程并不充分。 价格和交易数量确实由供求关系决定,但其具体的价格和数量以及变化规律用以往的供求关系分析方法是得不出一个最正确的结果的.这是因为这种分析方法还没有认识到决定其关系的真正独立的经济变量是什么,还不能概括与之有关的其它经济现象,或者说抽象出的类的级别还不够基本或不够深刻,所

32、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会以偏概全。 马歇尔实际上比穆勒更加理解供给和需求的独立性,并且用需求弹性很好地把需求或需求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出来;但是当把供给和需求都用价格这种并非独立的量化指标代表而进行分析时,反倒把研究的范围缩窄了.为此在分析过程中马歇尔总要强调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并且还要把一些“特殊情况除外,由此也就造成了理论运用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以实验的做法也无法达到这些要求;而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这么做也是不合理的,并不符合理论所要求的严格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说,一种理论如果不能把所有与之有关的条件都考虑进去并把各种特殊情况都分析到,那么所推出的理论就不完整或者说并非是最终的结论

33、。这就像马歇尔也认识到的那样:“正常供求的稳定均衡理论,的确有助于我们概念的具体化;在其初级阶段,它与现实生活相去不远,从而对那些最强而经常出现的经济力量作用的主要方法提供了一副相当逼真的图景.但是如果把它推到悠远复杂的逻辑结果,它就与现实生活隔绝了。事实上我们在这里接近经济发展的主题;因此,在这里特别需要记住的是,经济问题,如它们被当作静态均衡而不当作有机发展的问题时,是表述得不完全的。因为虽然只有静态讨论能给予我们以明确的思想,从而,是把社会较达观地看作一个有机体的必由之路,但那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18马歇尔还特别强调了:“静态均衡理论只是经济研究的入门;它甚至也只是对那些有报酬递加趋势

34、的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的研究的入门。它的限界经常为那些特别是从抽象观点来研究它的人所忽略,以致有使这种理论完全定型的危险。”19 造成这种结果的真正原因就像马歇尔在其著作附录八中专门提到的那样:“上述种种结果之难如人意,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完善的分析方法,由于我们科学机器的逐渐改进,日后它的减少是可以设想的.如果我们能把正常需求价格和正常供给价格表现为正常生产量和该产量成为正常产量的时间的函数,我们就大大地迈进了一步。”20 确实如此,如果把产量与一种“正常”时间(具有标准性质的时间)联系在一起,那很多问题分析起来就非常简便.这就必须对生产进行量化,即不应该只用最终产品的直接生产时间代表生产用时;而必须把相应的各个环节的直接生产时间相加才能得到可以称为全要素的的生产时间,只有这种时间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生产的真实情况。、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把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为了保障基本需求的储备需求两部分,那就能具体地探讨有关需求量以及供给量的问题。这才是现实的出发点,由此就能定量地分析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关系并把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宏观的需求确实不是微观需求的简单加总,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很特别的作用不同但又有其内在联系的关系.只有把这种作用区别开了,需求的变化即需求曲线的方向才能解决,进而供给即供给曲线的方向才能随之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