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66610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8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家族企业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企业组织形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家族企业在促进就业和搞活经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现有民营企业超过810万户,投资者将近两千万人,其中 98%是家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对国民经济具有推动作用的家族企业,平均却只有20多年的寿命。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2000年通过对家族企业调查指出:全球范围内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能传到第二代;可以传到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还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能够持续的为股东创造价

2、值。在中国也有“富不过三代”、“二世而亡”的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生命年龄有限以及身体健康的原因,中国第一代创业者陆续退出企业的经营管理,开始考虑家族企业的传承和接班人问题,中国的家族企业迎来了传承和接班的时代,能否顺利传承以及把企业交给合适的继承人,是关系家族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也关系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关注家族企业的传承和接班问题就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西方学术界对家族企业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的学术界对家族企业的研究起步较晚,1994年才开始有人关注家族企业问题,进入2000年以后才有人关注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中国的家族企业的研究还处

3、在探索性研究阶段。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家族企业的领导传承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纷纷提出领导传承机制模型。但是有关传承机制的过程、影响因素、传承依据和标准没有达成统一共识。本研究从何为家族企业以及家族企业相关研究入手,结合国内外有关家族企业及其传承的理论观点,通过分析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及传承现状,指出了目前中国家族企业在传承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且通过对美国、日本家族企业在传承问题上的不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各国选择不同传承方式的原因,并借鉴他们先进的实践经验,以对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有所帮助,最后提出中国情境下的家族企业传承过程、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的模式。具体章节如下: 第一章 简单介绍了中国家族企

4、业传承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 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相关理论作了回顾和评述。第三章 介绍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内容及优劣势。指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内容、对象、时机和方式,并对中国的“家”文化的特征以及对家族企业传承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第四章 我国家族企业传承问题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对美国、日本各国家族企业在传承问题上的不同状况进行比较,得出一些借鉴的启示。第五章 在前几章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型并进行了分析。第六章 本文的结论和研究展望。本文所做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由于受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子承父业”仍然是首选的传承模式,子承父业仍然是

5、中国家族企业代代相传的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承方式。尤其是在在中国这样一个“家”文化传统浓厚的国度里,子承父业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现实依据。一味的否定“子承父业”或一味的强调引入职业经理人对企业都毫无裨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家族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引进职业经理人时,要通过“泛家族化”和“股权激励”对职业经理人进行激励和控制。关键词:家族企业 传承 家族文化 模式VIIAbstractAbstractFamily businesses are worldwide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form, which play a pivotal position in eco

6、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lso in the Chinese family enterprises on promoting employment and enlivening the economy. By 2010,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8.1 million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nearly 20 million investors, among which 98% are family business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7、 family business development has achieved obvious achievements, which has drawn more scholars attention. However, the average life span of family enterprise, which has pushed forward the national economy greatly, is only 20 years. The American consulting firm McKinsey did a survey about the family b

8、usiness in 2000 and said that the average life span of the global enterprise is only 24 years, and only about 30% of family enterprises can be handed down to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ose that can be handed down to the third generation are less than13%, and only 5% of the family enterprises are able

9、to create value for shareholders continually. In China, there is a saying going like this: Great mens sons seldom do well.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due to the limited life span and the healthy problem, Chinas first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successively exit the enterprises management and

10、begin to consider the family enterprises inheritance and successor problem. Till now, Chinese family businesses have ushered in the inheritance and generation era. Whether the enterprises can be successfully handed down to the proper successor is a strategic problem that concerned the family enterpr

11、ises life-and-death survival and the Chinese priv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family enterprises inheritance and generation problem cause widespread academia and social concer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 on the family enterprise research started relatively early, and has formed a more mature

12、 theoretical system. While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on the family enterprise research started evening. Nobody studied this field until 1994, and only in 2000 had someone paid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problem. So, Chinese family enterprises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exploratory research stage.

13、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paid enormous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ing problem and have proposed the model of leadership succession. However,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mechanism, influencing factors, inheriting the basis and standard havent reached unified consensus. With this paper comb

14、ined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family enterprises and their succession theor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succession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the current family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faced. Also, the paper compared the different family enterpri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15、 analyzes the reasons to choose different modes of succession and learns from their advanced practical experiences, trying to help the family enterprises in China. Finally,This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smooth transmission four stage model on a comprehensive diagram of the family business,the whole d

16、issertation is arranged as follows:Chapterone:The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nsition of family firms in China and the method, the structure frame of this paper.Chapter two: Reviewing and comment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succession in the fa

17、mily firms.Chapter three: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irms ,the features of family firms: point out the content、object、reason、model of family succession.Chapter four: Researching the issues of succession, finding the problems. Compared the different family enterpri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 Japan, analyzes the reasons to choose different modes of succession and learns from their advanced practical experiencesChapter five: Giving the Chinese succession model of family business.Chapter six: Conclusion and prospect.The research conclude: Transferring the leadership from fathers to sons

19、is first choice in Family Business in China;Professional manager is not a sole choice who can do well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firms;We should combine two models. When we recommend the Professional manager,we can control and stimulate them by stock and feminization.Key Words:Family Business successi

20、on Family culture model目录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I第一章 导论1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1一、 研究背景1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6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8一、 研究方法8二、 研究范围界定8第三节 研究基本思路9一、 本研究的逻辑框架9二、 本研究的流程框架10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11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11一、 家族企业的定义11二、 家族企业传承的定义14三、 本节小结14第二节 家族企业传承的理论基础15一、 传承内容:资源基础理论15二、 传承方式:委托代理理论17三、 传承评价:利益相关者理论19第三节 家族企业传承的理论模型23一、 所

21、有权的视角的模型23二、 过程的视角的模型26三、 本节小结30第四节 家族企业传承的相关研究31一、 家族企业传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1二、 家族企业传承的内容和方式31三、 家族企业传承的实施和评价34第三章 中国家族企业特征及传承现状分析37第一节 中国家族企业的状况37一、 中国家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研究37二、 家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38第二节 中国家族企业的文化特征39一、 中国家族企业中“家文化”特点39二、 中国“家文化”存在的合理性43三、 中国“家文化”对家族企业传承的影响43第三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存在问题44一、 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时代到来44二、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现状

22、和问题45第四章 美日家族企业传承比较分析51第一节 美国家族企业的传承分析51一、 美国家族企业的传承特征51二、 美国家族企业传承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53第二节 日本家族企业的传承分析54一、 日本家族企业的传承特征54二、 日本家族企业的传承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55第三节 美日家族企业传承差异原因分析与经验借鉴56一、 中美日传承的差异原因分析56二、 美日家族企业传承对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借鉴经验57第五章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式设计60第一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式的设计60一、 模式设计的前提假设60二、 模型的示意图及解释61第二节 家族企业传承模式的分析66一、 家族企业继承人的“选”-

23、甄别与选择66二、 家族企业继承人的“育”-培训与提升71三、 家族企业继承人的“用”-实践与考察73四、 家族企业继承人的“留”-控制与激励74第三节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式实施的保障75一、 个体层面:前任领导者和继任领导者重视和积极参与75二、 人际层面:建立有利于家族企业传承的文化氛围77三、 组织层面:建立传承计划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80四、 环境层面:完善法规,建立信用体系和规范经理人市场84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6第一节 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86一、 研究结论86二、 创新之处87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建议87一、 本研究的不足87二、 对后续研究的讨论88参

24、考文献89个人简历94图目录图目录图1.1 本研究的逻辑框架9图1.2 本研究的流程框架10图2.1 中国家族企业利益相关者22图2.2 盖尔西克经典模型23图2.3 家族企业三极发展模式24图2.4 家族企业所有权传承六阶段模型25图2.5 Longenecker&Schoen的七阶段模型26图2.6 基于父子生命周期的四阶段传承模型27图2.7 家族企业传承的四阶段角色调整模型28图2.8 家族企业传承周期模型29图2.9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结果二维评价模型36图5.1 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型示意图62图5.2 家族传承过程基本模型63图5.3 家族企业传承内容基本模型64图5.4 家族企业传

25、承评价基本模型65图5.5 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继承人甄别和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基本模型67图5.6 家族企业传承人的甄选程序图71VIII表目录表目录表1.1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家族企业占登记注册公司比例1表1.2 中国家族企业及家族企业传承研究文献汇总表5表2.1 国外部分学者对家族企业定义的汇总12表2.2 国内部分学者对家族企业的定义汇总13表2.3 部分学者对资源定义和分类的界定15表2.4 部分学者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定义汇总17表2.5 部分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多维细分法汇总20表2.6 代际传承实施阶段表34表3.1 家族企业的优劣势对比分析39表3.2 关于孝的论述汇总表40表3.3 关于

26、差序格局中角色规范的论述42表3.4 部分家族企业接班情况汇总表45表4.1 美国家族企业所有权继承方式选择51表4.2 美国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调查表52表4.3 日本家族企业传承的基本特征描述54表4.4 中美日家族企业传承影响因素比较分析57 IX第一章 导论第一章 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研究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的思路和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逻辑框架和流程框架。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一)家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地位家族企业是一种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企业组织形态,在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美国学者克林盖尔西克等人研究表明,世界

27、所有的企业中,由家庭经营或所有的,最保守的估计大约也得占65%-80%1 Kelin E.Gersick.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在世界500强企业中,40%由家庭经营或所有。对美国而言,90%的企业可以被称之为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创造了50%-60%的美国的GDP,提供了近80%的就业岗位。在欧洲,超过70%的企业为家族所有或家族经营控制。在亚洲,家族企业也都居主导地位,日本的中小企95%以上是家族企业控制(刘伟东、陈风杰,2000)2 刘伟东,陈凤杰.家族企业-日本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形态J

28、.中国中小企业,2002(10):12.。在拉美,由家族建立和经营控制的大型企业在国家经济部门中都占主导地位。总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家族企业都在大量的存在,并在该国国家经济发展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表1.1:家族企业占公司的比例。表1. 1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家族企业占登记注册公司比例3 M.C.shnaker and J.H.Astrachan.Myths and Realities Family Businesss Conrtibutions to the US Economy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996(vo19.No.2).国家(地区

29、)家族企业占登记注册公司比例(%)英国75美国90意大利95中东95家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发展迅速,2000年私营企业数达到243.53万,约90%家族形式经营或所有1 雷丁.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文化背景和风格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共同组织了一次调查,对中国大陆21个省、市、自治区250个县市的1947家中小私营企业做的抽样调查显示,接近80%的企业是家族企业或泛家族企业(甘德安,2002;姚贤涛、王连娟,2002) 2 甘德安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M.中国社会科

30、学出版社.2002,10.。2010年现有民营企业超过810万户,投资者将近两千万人,真正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和合伙企业不到2%,98%是家族企业3 数据来源2010年11月25日保育钧在中国经济网的访谈.。通过这些数据表明,家族企业为缓解中国就业以及搞活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从1978年的“国民经济有益补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中国家族企业迎来传承时代改革开放至今,当年第一代创业的企业家大都到了50-60岁,他们无疑都需要考虑退下来以后让谁来接班及如何接班的问题,中国国内第一批家族企业相继进入了交接班时期4 李宁琪,周欢.中国家庭结构变迁与

31、家族企业的永续经营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12(2):237.。据统计,中国仅有21.37%的家族企业顺利完成代际传承延续到第二代,2.3-9.2%的企业能延续到第三代(贾生华,2007)5 窦军生,贾生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理论研究前沿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2):45.。全国各地正在迎来接班高峰,2000年,梁昭贤接替其父梁庆德成为格兰仕董事长;2001年,徐冠巨接其父徐传化任传化集团董事长;2004年,左颖成为宗申集团三大持股人之一等。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的“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显示,我国私营企业主的平均年龄为44.4

32、岁,其中50岁以上的企业主约占30%6 该比例主要根据调查报告中关于私营企业主的年龄分布图大致估计而得.。截止2010年,家族式经营的企业占私营企业的95以上,中国内地大约有700万家家族企业,这些企业都面临着传承的问题7 该数据来源于2010年3月30日的中华工商时报.。据此,我们可以初步预测,中国未来5-10年,家族企业将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财富大迁移”。实现中国家族企业的成功传承,是我国建设小康和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家族企业传承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三)家族企业的研究现状从家族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始,传承问题就成为学者们热衷研究的主题1 Handler

33、, WC. Succession in family busines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J.Family Business Review, 1994, (2):133-158.。家族企业继任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70年代以来有了较大发展, 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围绕“家族企业如何成功延续”这一核心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大量研究。(Dyck,2000)2 Dyck, B., Mauws, M. & Starke, F. A. et al Passing the baton: The importance of sequence, timing,

34、 technique and communication in executive success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 17(2): 143-162.。尤其是近二十年众多学者的推动,研究文献汗牛充栋。随着全球家族企业“接班”时代到来,传承问题更是成为经管学者关注焦点。Bird、pistrui(2002)、 ChuaSharma(2003)等学者统计,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献约有20%将传承问题作为首要研究主题3 Chrisman,JJ,Chua,JH&Sharma,P.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

35、ion in family business management studies: toward a theory of the family firmDB.httP:/www.usasbe.org/knowledge/ whitePaPers/ehrisman.。根据Chua,Chrisman and Sharma (2003)的调查,企业传承是家族企业高层最关心的问题4 Chua, J., Chrisman, J., Sharma, P. Succession and non-succession concerns of family firms and agency relations

36、hips with non-family managers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6(2), 2003, 89107。虽然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遗憾的是,由于大家对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共识,相关研究一直未取得太大实质性的进展,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框架至今尚未成型。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化过程,需要进行有计划的准备和管理。在早期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对传承过程的描述和对最佳传承实践的探求5 Bird B,Welsch H, Astrachan J H, and Pistrui D. Fami

37、ly business research: The evolution of an academic field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2, 15(4): 337- 350.。后来许多学者试图识别传承过程的不同维度和阶段, 从而对传承的成功与否加以区分,并进一步识别有效传承的影响因素6 Sharma, P. An overview of the field of family business studies: Current statu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

38、004, 17(1): 1-36.。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力于研究传承过程的模型构建, 并且还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能更好的构建适应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目前构建的模式大部分都是通过过程的视角进行研究的。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缺少计划性,大部分都是在自发的状态下实现传承的。传承缺乏系统性,也和中国家族企业的研究现状有关,许多面临传承的企业家,对传承过程普遍没有系统思考,对于如何做好传承存在许多困惑,因此急需要理论界对家族企业传承进行研究以提出可借鉴和参考的传承机制和模式。家族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使得家族企业的运营和行为动机受到文化和种族特性的严重影响(Litz,1997),相关研究的结论及其解释自然

39、也会对文化背景产生强烈的依赖1 Litz, R. A. 1997. The family firms exclusion from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Explaining the void;Addressing the opportunity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1(1): 55-71.。因此,研究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必须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家族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家族企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直到1990年才开始有人关注,学者龚维敬1990年在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上发表了美

40、国家族企业再度兴起,开启了国人关注家族企业的先河,陆续有大批的学者开始研究家族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2000年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家族企业这传承,但多数研究都是对西方理论的评述或检验,探索性的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本研究对国内研究家族企业和家族企业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和分析,通过在CNKI上“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传承”“家族企业继承”“家族企业交班”“家族企业权杖转移”等关键词搜索,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从1994年开始有人研究家族企业的,初开始只是介绍国外的家族企业发展情况,如美国和日本。从1998年开始中国学者潘必胜开始探讨中国家族企业的问题,2001年中国学者王

41、连娟等开始关注家族企业的制度问题和传承问题,2003年后开始有大量的学者关注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通过对中国家族企业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发现,中国的家族企业的产生是先于学术研究,中国学者是在家族企业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同时每个时期关注的问题是和家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遇到的问题密切相关的。中国当代的家族企业诞生于1978年以后,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创业期进入了成长期,也有一部分发展比较快的已经进入稳定期,同时,这些创业者大部分都进入知天命的年龄,由于身体和年龄的问题大部分都面临着退休和交班的问题,因此,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家族企业迎来了传承的时代,同时中国的学者也开始重点关注家族企业的

42、传承问题,都寄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以确保中国的家族企业能够顺利交接班和中国家族企业能够持续长久的发展。本研究对中国家族企业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分下汇总如下,详细见表1.2中国家族企业及家族企业传承研究文献汇总表。表1. 2 中国家族企业及家族企业传承研究文献汇总表时间期刊(数目)代表学者研究主题19944龚维敬美国的家族企业介绍19957孙世春开始介绍日本的家族企业发展199610孙治本开始介绍台湾和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199718王绪圻等大量的台湾的家族企业的研究199826潘必胜等开始有学者探讨我国家族企业的问题199935凯达文等开始对家族企业是落伍还是

43、先进进行探讨200058李雷生、储小平等开始了家族企业的深层次研究(如家族企业文化根基的探讨等)和地域家族企业的研究(如浙江的家族企业)2001126王连娟、姚中良、田旭等开始关注家族企业的制度问题以及传承接班问题。也有学生开始对家族企业进行了研究,有3篇硕士论文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2002285秦岁民等家族企业研究的细化,同时对中国的家族企业进行了反思,并重点关注家族企业的用人机制和模式,同时诞生了第一篇博士论文对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进行了研究。2003547李新春、苏启林、 欧晓明等开始有人关注中国的经理人市场与家族企业治理,同时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传承接班问题,有人开始介绍西方的接

44、班模型。同时有更多的硕士和博士对家族企业进行了研究,开始有硕士研究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2004869李善民、 王陈佳等开始有人关注对家族企业的界定以及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治理等问题。20051244李旭辉、 潘忠志等更多的人关注家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研究、家族企业治理和传承等问题20061714廉勇开始有人通过中外对比研究中国的家族企业20103350李培林、袁庆立更多的人关注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超过10%的文献研究家族企业的交接班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树立发现,要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这一复杂现象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至少需要解决这样三个内在功能逻

45、辑一贯的根本性问题:传什么?传给谁?如何传?并且还要考虑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虽然已有研究对上述三方面问题都有所涉及,但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分析范式,不同学者都从各自的学科角度进行着发散式的研究,成果间的可比性和继承性不高。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视角对家族企业“传什么?传给谁?如何传?”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形成一个家族企业传承的基本模型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进行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试图建立一个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中国“家文化”影响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以确保中国的家族企业能够完成顺利交

46、接班,从而推动中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和长久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目的和意义:1.研究家族企业,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规则与现代企业制度规则的衔接点,从而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率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文化传统最为浓厚的国家,家族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几千年家族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对企业的组织与经营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族已经成为中国人之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核心,甚至也左右着中国的政治生活。台湾著名学者李亦园认为中国文化是“家的文化”1 李亦园.中国人的家庭与家的文化M.巨流图书公司(台北),1988:113.;汪丁丁指出“从那个最深厚的文化层次中流传下来,至今仍

47、是中国人行为核心的,是家的概念”2 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1.。费孝通主张要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这个细胞有很强的生命力”,农村中“真正有活力的就是家庭工业”3 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M.北京人学学报(哲社版),1998(6).。虽然解放以来家族文化、家族组织受到强烈冲击,但是,中国的现实表明:“家族主义”或“泛家族主义”倾向在中国的各种组织或单位中都惊人地相似,并普遍地存在着4 樊江春.中国微观组织中的“家族主义”M.新华文摘,1992.。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家族文化也无形的影响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家族文化与家族也就开始蓬勃兴起。正如爱森斯塔(Eiesnstda)所一言,虽然现代化会削弱旧传统的某些层面,然而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旧传统的某些层面有时会被再度提出和强调,以解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