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大桥项目 规划选线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概 述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XX高速XX峪黄河大桥项目1.1.2 建设规模拟建项目全长约27.54km,由黄河特大桥及其南北接线组成,其建设规模分别如下:黄河特大桥总长约7.739km,北接线长约9.026km,南接线长约10.775km。拟建项目拟占地面积268.98公顷,其中农用地256.4公顷,农用地中耕地155.72公顷(基本农田116.135公顷)建设用地8.78公顷、未利用地3.8公顷。1.1.3 线路走径北岸接线起点选于冯村西北,在牛庄设置枢纽互通立交从而使XX峪黄河大桥与S86 高速公路连接,过小岩村东侧、高伊西侧,南行
2、在中水寨林场西侧与S104 交叉。路线跨省道S104 之后,从永福寨村与东水寨村之间穿过,向南略偏东前行,从二铺营和范庄之间穿过,继续南行,于御坝村东侧与黄河大桥北桥头相接。接线在与S104 线交叉时采取互通式连接方式,北岸接线总长约9.026km。南岸接线从黄河大桥南桥头起南行,过南沟隧道,向南行进,分别在王顶、樊顶、张山东侧经过,然后路线从樊河北沟西侧经过,在樊河新村西北侧跨枯河(原工可从樊顶东、杨顶东、李庄东)。路线继续南行,过樊河新村和李庄西侧,在董村东与S314 相交,采用互通方式连接。路线接着南行,经西苏楼西侧,在军杨村东与G30(连霍高速)和G3001(郑州西南绕城高速)采用互通
3、方式连接。此处即为南岸接线终点。南岸接线总长约10.775km。1.2 承办单位河南省XX峪黄河大桥投资有限公司1.3 线路所经县市线路路径经过荥阳市及武陟县。1.4 编制单位河南省城市规划技术服务中心1.5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5)建设部、中央编办、国家计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6)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关于开展郑州黄河公路三桥项目前期工作的函/(豫计基础函【20
4、03】37号)(7)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关于郑州黄河公路三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豫发改办【2004】765号)(8)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XX高速XX峪黄河大桥项目用地初步意见的函/(豫国土资函【2009】126号)(9)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XX高速XX峪黄河大桥的环保意见/(豫环监便【2009】12号)(10)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文件关于郑州黄河公路三桥桥位的批复/(黄水政【2004】11号)(11)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关于XX峪黄河大桥项目工程选址的意见/(豫文物函【2009】19号)(12)相关主管部门初审意见和支持性文件1.6 编制思路(1)符合相关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
5、划)及有关规划。(2)节约用地,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条例及有关规定。(3)投资省、建设快、运营费低,具有最佳效益。1.7 编制原则(1)可操作性原则从路径选线条件和城乡的整体规划布局及发展,进行比较周密的考察和论证,使路径选线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尽量避让城镇规划区、工业区、自然风景保护区、文物保护区等,使项目的规划建设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2)功能发展原则由于高速线路对周边环境视觉景观影响较大,因此需协调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功能优先的基础上,突出大桥总体景观效果设计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创造较好的视觉景观。尽量减小在风景名胜区内的线路长度;对沿线重要交叉跨越的铁路、高速线路,协调与他们的关系,
6、选择合理的路径,满足工程的要求。(4)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5)服务于维护国家稳定、经济安全的需要。 (6)服务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土均衡开发的需要。 (7)迎接汽车社会的到来,促进国家综合运输网的完善,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交通运输的现代化。 (8)持可持续发展。 (9)坚持以人为本,依托科技创新,切实改善运输服务。第二章 项目背景拟建XX峪黄河大桥(原郑州黄河公路三桥)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和焦作市境内,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向北延伸跨越黄河的一条南北向高速大通道(河南省规划的武陟至西峡高速公路的起点段)。项目路线北端与S86(原焦高速)联
7、结后,将与G4(京港澳高速)、G30(连霍高速)、G3001(郑州绕城高速)等构成郑州大都市圈的“日”字形高速大环线,是河南省“十一五”期间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重点交通建设项目。2.1 项目背景2.1.1 区域经济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河南省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在全国的比重逐年提升,2007 年末GDP 总量已占到全国的6%。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市)迅速形成,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原城市群规模远超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全国十大城市群中GDP 总量排位第七,且在继续攀升。 为使河南省国
8、民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于 2003 年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努力在未来年将中原城市群打造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领先地位,带动河南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为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进而提出了重点打造郑州市大都市圈的战略规划,提高郑州在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度和核心带动作用。大郑州的范围涵盖郑州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卫星城,实现跨黄河、跨行政区划发展,使郑州大都市圈人口规模扩展到1000 万以上,担当起我国中部崛起的排头兵。飞速发展的经济呼唤和催生着先进快捷的交通
9、,XX峪黄河大桥承担着大郑州西融北联的重要作用,建成后必将在中原经济大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2.1.2 河南省桥梁建设发展及郑州附近黄河大桥建设现状 河南被国家定位为交通主枢纽中心,近年来交通建设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河南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23.8 万km,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841km,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同时河南又是桥梁大省,为我国桥梁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如洛阳龙门大桥、嵩县前河大桥、洛阳黄河公路大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等,曾经书写过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辉煌。近年来河南省在桥梁建设上鲜有大手笔,而后起东南沿海地区近年来不断地刷新着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的新记录,诸如苏通大桥(主跨1088m 斜拉
10、桥,同类桥型跨径世界第一)、杭州湾大桥(全长36000m,世界第一长桥)、上海卢浦大桥(主跨550m,同类桥型桥梁世界第一)、润扬大桥(主跨1490m 悬索桥,同类型桥梁世界第三),南京长江三桥(双钢塔钢箱梁斜拉桥,主跨648m,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等。 曾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河南,近年来桥梁建设成就鲜有可圈点之处,这与河南在全国所处的交通和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相称。XX峪黄河大桥的建设,无疑是一个契机。在此精心修建一座河南桥梁建设的扛鼎之作,是时代赋于河南桥梁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我国在黄河上规划建设的桥梁有 100 多座,其中河南、山东境内30多座,这些桥梁无论从规
11、模、造型结构和科技含量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桥梁都无从相比。在河南境内新近建成、在建、拟建的桥梁主要有刘江黄河大桥(主跨8100m下承式钢管拱桥),开封黄河二桥(主跨140m 七塔八跨矮塔斜拉桥)、郑新黄河大桥(主桥长为1560m,六塔连续钢桁梁单索面斜拉桥双层公铁两用桥)、洛阳吉利黄河大桥(拟建,主跨为310m 双塔斜拉桥)、三门峡黄河二桥(拟建,主跨为320m的中承式桁架式钢管拱桥)。XX峪黄河大桥的特殊地位注定了在桥型技术先进性上应有所超越。 郑州扼我国中部地区南北交通之咽喉,境内目前共规划建设8 座黄河公路通道,自西向东为南河渡黄河大桥、河洛黄河大桥、焦作黄河大桥、XX峪黄河大桥、郑州黄河公
12、路大桥、郑新黄河大桥、刘江黄河大桥、官渡黄河大桥,如果考虑郑汴城市一体化建设,开封境内的2 座黄河公路大桥将与之一起形成东西呼应功能互补的京港澳交通南北运输走廊。这与交通地位相近的武汉、南京均拥有10条过江通道的状况基本相当。郑州与武汉都市圈在规模和综合实力上相当,而中原城市群无论从规模和发展前景上讲都明显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在XX峪规划建设新的黄河大桥,既是加强黄河两岸节点城市的纽带,也是推进都市圈向外延伸,扩大其辐射范围的必要措施,项目实施已迫在眉睫。2.1.3 区域交通网络建设背景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综合交通网络规模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形成以“三纵五横”铁路网、“六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为骨
13、干的中原综合运输大通道,省内城际快速通道、城乡交通一体化系统基本建成,形成基础设施、运输工具配置合理、干支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 以郑州为中心的环状加放射状高速路网已经形成。郑州周边环状高速公路网为G30(连霍高速)、G4(京港澳高速)、G3001(郑州绕城高速)、S86(原焦高速);放射状路网为:S85(郑卢高速)、S88(XX高速)、S82(郑民高速); XX峪黄河大桥为 G3001(郑州绕城高速)北延伸线,位于“六纵”中G4(京港澳高速)和S49(焦桐高速)之间,东距G4(京港澳高速)约35km,西距S49(焦桐高速)约40km,是两条南北大通道之间的合理加密。本项目的规划建设,通过有效融
14、入区域交通网络,向北延伸可接至S28(长济高速),并通过S2611(新辉高速)继续向北延伸,向南可通过G3001(郑州绕城高速)顺接S88(XX高速),形成连接新乡、焦作、郑州、平顶山乃至南阳地区的南北交通要道,既是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又极大地促进中原城市群整体实力的迅速提高。2.2 项目建设必要性拟建项目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焦作市境内,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向北延伸跨越黄河的一条南北向高速大通道。项目路线北端与郑焦晋高速公路联结后,将与京港澳、连霍、西南绕城等高速公路构成郑州大都市圈的“日”字形高速大环线,是河南省“十一五”期间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重点交通建设项目。XX峪黄
15、河大桥的建设,对于加速郑州大都市圈的形成,提升郑州在中原城市群的地位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1 完善河南省综合运输通道,提高黄河两岸运输能力,调整黄河两岸交通流合理分布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将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建设以“三纵五横”铁路网、“六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为骨干组成的“三纵五横”中原综合运输大通道,巩固提升河南在全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三纵”包括:中部纵向交通运输通道、西部纵向综合运输通道和东部纵向综合运输通道;“五横”包括:中部横向综合运输通道、北部横向综合运输通道、中北部横向综合运输通道、中南部横向综合运输通道和南部横向综合运输通道。拟建项目属于“三纵”中中部纵
16、向交通运输通道,直接加强了黄河以北工业和旅游强市焦作和新乡同省会郑州之间的联系,对促进黄河两岸整体联系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拟建项目全线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与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在建郑新黄河大桥以及刘江黄河大桥共同承担起黄河两岸的运输重任,大大提高黄河两岸运输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现有黄河大桥的运输压力。2.2.2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区域公路网布局,发挥高速公路的网络效应的需要拟建项目属于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武陟至西峡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拟建项目北接线自 S86(郑焦晋高速)接出,跨黄河接至G30(连霍高速)与G3001(郑州西南绕城高速)交叉处。项目北接线可延伸至S28(长济高速
17、),并通过规划中的 S2611(新辉高速)河南段继续向北顺延;南接线通过与G3001(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和S85(郑卢高速)顺接,形成连接中原城市群中新乡、焦作、郑州和平顶山等结点城市之间的大通道。拟建项目路线自北向南先后与 S86(郑焦晋高速)、S104、S314、G30(连霍高速)、S49(焦桐高速)、G55(二广高速)和G40(沪陕高速)相交叉,实现多条高速公路的连通,形成四通八达、快捷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同时,公路网络的形成充分发挥国道主干线、国家重点干线公路和省道干线的联网效益,更加突出了河南省“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域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3 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
18、市群,增强中原城市群经济辐射能力的需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涵盖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 个省辖(管)市,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西部战略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次: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外围带。从
19、形状上看,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并辐射到周围等市县。中原城市群建设与发展,对于构筑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具有强劲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进而支撑沿海城市群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拟建项目位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郑州市与重要结点城市焦作市之间,向北可延伸至新乡市,向南可延伸至平顶山,甚至南阳市西峡县,横向通过高速公路网络可形成与洛阳、许昌、开封等地之间的交通流自由转换,把中原城市群中重要结点和郑
20、州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辐射到中原城市群外围地区,增强了中原城市群的辐射能力。因此本项目是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增强中原城市群经济辐射能力的需要。2.2.4 是改善投资环境,加速改革开放,促进西部组团发展建设的需要郑州未来都市域西部组团主要包括高新区组团、上街-荥阳组团,目前是郑州市重要的工业、能源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由于现有郑州黄河大桥和刘江黄河公路大桥均处于市区东部,而在市区西北部则没有通畅的出入口,使西北部地区显得有些闭塞,阻滞的交通环境也影响了郑州都市域西部组团的发展速度及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拟建项目的建成将沟通郑州西部地区黄河两岸的道路交通,为郑州西北部地区开辟一个通畅的
21、出入口,能极大地提高河南省交通服务水平,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从而对改善郑州市投资环境,加快改革开放,加速西部组团的发展和建设,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2.2.5 开发郑州乃至河南省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河南省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此建都,曾长期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我国八大古都中就有洛阳、安阳、开封、郑州四个位于河南省内,还有南阳、商丘和郑州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著名的少林拳和太极拳都发源于此。以开封、郑州、洛阳为轴线的中原旅游区是我国的主要旅游区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22、以大黄河为主线,具有历史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乡风民俗、自然风光为优势的景点66 处,形成以古(历史文化)、河(黄河)、拳(少林、陈氏拳术)、根(寻根觅祖)、花(洛阳牡丹花卉)为特色的国际黄金旅游线。1991 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44 处第一批国家级的景点中,河南就有17 处之多,主要有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少林寺、塔林;开封宋都御街、龙亭、铁塔、相国寺;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三门峡乘船游黄河、宝轮寺和车马坑。仅在拟建的黄河三桥附近地区,南岸有黄河风景名胜区,包括黄河游览区、黄河大观、汉霸二王城、XX峪等景区,另有汉冶铁遗址、古荥阳故城等;北岸有武陟嘉应观、妙乐寺塔,修武云台山、胜果寺塔等。
23、国家公布的14 条旅游专项线路中,就有河南的“黄河之旅”和“寻根朝觐之旅”两条。本项目建成后,将南北岸旅游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环路,从而使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水平。2.2.6 完善城市布局,优化产业布局,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需要XX峪黄河大桥的建设将在郑州、焦作间开辟行政区毗连的顺畅通道,有效地促进郑州市区东西向均衡发展,将郑州市西北部和焦作市东南部比较闭塞的土地推上广阔的市场,将使这些土地顿然升值,亦为两市的发展提供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有利于两市的产业布局。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和邙山森林公园提供方便的交通出行条件。几座黄河桥和所联系的高速公路一起,形
24、成郑州市跨行政区的快速环路系统。2.2.7 确保黄河天堑畅通无阻,军事战备的需要郑州为全国交通枢纽,历来为交通战略要地,郑州黄河上的桥梁更是咽喉所在,历次战争往往发生黄河渡口的激烈争夺。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做好准备。多一座桥就多一些战略资源储备,XX峪黄河大桥的建设也是军事战备需要。第三章 工程沿线区域环境状况3.1 区域环境概况3.1.1 自然概况 3.1.1.1 地理位置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背靠邙山,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广阔的黄淮平原,属中纬度地区,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之间。东西长166km,南北宽75km,总面积7447km2,
25、占全省总面积的4.5%,其中中心建成区约300km2。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于此,是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的交通要冲,为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现在两条铁路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已经完成,交通地位更加重要。焦作市是河南省西北重镇,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地处北纬34483530,东经1120211338之间。是河南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拟建XX峪黄河大桥在郑州市西北郊跨越黄河,南岸接线位于郑州荥阳市境内,北岸接线则处在焦作武陟县境内。 3.1.1.2 地形地貌(1)郑州市横跨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地貌台阶,西南部嵩山属第二级地貌台阶前缘,东部坦荡的平原为第三级地貌台阶后部组成部分,
26、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则构成第二级地貌台阶向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的边坡。全市现代地貌结构的基本轮廓是:西部多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二;东部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多。西部山地丘陵,包括登封全境和巩义、新密、荥阳及新郑一部分,属豫西山地,是黄河与淮河的分水岭;东部平原,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西以200m等高线与山地丘陵相接,总的地势是由西向东舒缓倾斜,高程在75-200m 之间,包括郊区、中牟全境及荥阳、新郑和新密的一部分,主要是在地壳不断下降情况下,由黄河和淮河冲积而成,以冲积扇形平原为主体。在平原与山地丘陵相接处为洪积倾斜平原,一般由洪积裙组成,下面着重阐述拟建XX峪黄河公路大桥桥位
27、一带的情况。工程南岸路线由北向南经过邙山而逐渐过渡到平原地区。沿黄河南岸,西起巩义,东到郑州黄河铁路桥,包括巩义、荥阳及郑州郊区一部分,广泛分布着另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属于由我国西北延伸过来的黄土高原的尾闾,经千百万地质年代由风积而成,在流水侵蚀切割下,形成沟壑纵横的沟峁墚塬等特殊的黄土高原地貌。但厚度及发育程度均不及西北部黄土高原那样典型,厚度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而且多分布在宽阔的河流谷地。地貌形态主要为黄土塬、黄土丘陵及黄土阶地。黄土地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沟壑密布,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密度为每km212km。黄土丘陵分布高程一般为200300m,南、北较高,中间为较低的黄土台
28、地,自西而东倾斜。其出露厚度在巩义、荥阳一带达40m 以上。随着古地形向北倾斜,黄土层亦由南而北渐厚。北部黄土丘陵区,习惯上称邙山,高程200250m,因受雨水冲刷和黄河水流长期侧蚀坍塌,顶面较平,整个丘陵坡度710 度,黄土出露厚度在百米左右。邙山南侧缓坡倾斜,东西长66km,南北宽15km。北侧由于黄河水流长期冲刷、侧蚀、坍塌而形成峭壁陡坎,高度在几十米至百米以上。因受雨水冲刷切割作用,北坡冲沟多是沟短谷深,谷坡陡峭,达40 度以上,沟长1km 左右,谷深即达百米以上;南坡较缓,冲沟长且宽,而深度较小,现已多辟为梯田。鸟瞰邙山,呈一条黄土质单面山形态。黄土台地分布高程160190m,处于南
29、部山前黄土丘陵以南和郑州至上街公路以北的地区,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表面平坦完整,沟壑密度多数在0.5kmkm2 以下,为丘陵向倾斜平原过渡缓坡地带,现均已辟为耕地。(2)焦作地处山西地台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北向南渐低。山地主要是由北部的太行山脉和西部的王屋山脉构成,两山主峰均在焦作市境内,丘陵区分布在山坡及其外侧,是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介于150250m 之间。平原分布于南部地区,一部分为太行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另一部分为黄河沁河滩地,冲积厚度2080m 不等,地势平坦,海拔90150m,地下水丰富。工程北岸路线,处于焦作南部平原区,黄河大堤以内为黄河沁河滩
30、地,以外为冲积平原,主要是新生界第三和第四系。新生界第三系为棕红粘土、亚粘土,分布于深部;新生界第四系主要为黄褐色及黄色粉砂土、砂质粘土、粗细砂及砂砾石层,间夹钙质结核与砾岩。厚度一般从北到南逐渐增厚,由几米到几百米不等,变化很大,出露广泛。 3.1.1.3 气象气候郑州市和焦作市均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冷暖气团交替频繁,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水热同期,干冷同期。冬季漫长而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燥少雨,多春早,冷暖多变,大风多;夏季比较炎热,降水高度集中;秋季气候凉爽时间短促。1气温郑州市年平均气温在14.214.6,以1 月最低,7 月最高。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郑州各区县最热月和最冷
31、月的平均气温之差在2627。极端最高气温,全市在4243。大于等于40的温度,全市每年平均只有1 天。极端最低气温,靠近黄河的市区、中牟、荥阳在-16.5-19.7,嵩山达-21.7,其它区县在-15-15.8。焦作市武陟县年平均气温14.4,1 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1;7 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5。年平均最高气温20.7,极端最高气温43.6;年平均最低气温9.3,极端最低气温-19.3。2降水郑州市年降水量,平原多于丘陵,山区多于平原。各地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新郑为699.3mm。最少的是登封为563mm。位于登封境内的中岳嵩山,年降水量864.2mm,平均每年比山下多300mm左右
32、。日最大降水量,中牟、市区,分别为187.6mm和189.4mm;新郑最多为247.7mm;余者在120150mm 之间。出现时间,市区、新密同时出现在1978 年7 月2 日,其它地方出现时间不一。焦作市平均年降水量为584mm,年降水量最多为908.7mm(1964 年),年降水量最少是333mm(1965 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部山区偏大,南部平原偏小,自北向南递减。3风风速:郑州市各地累年平均在2.83.2m/s 之间。嵩山5.5m/s。各月平均风速2.13.9m/s,一般4 月份为最大,8、9 月份最小。从各季来看春季最大,秋季最小。最大平均风速在1822m/s。而位于海拔117
33、8.4m的嵩山气象站大于40m/s 的风速屡见不鲜。风向大部在东北到西北范围内。焦作偏北风和偏南风风力较小,四季风向多为东北风和西南风,其频率分别为28%和风细雨7%。瞬时最大风速为28m/s,全年平均风速为2.9m/s。4日照郑州市历年实际日照时数:荥阳、巩义、中牟、新郑在23362368 小时,市区稍多为2385 小时,新密较少,为2241.3 小时。全市年日照百分率在5254%。焦作市武陟县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2553 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8%。5灾害性天气郑州市和焦作武陟县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旱灾、涝灾、冰雹、大风、干热风、雨凇等。 3.1.1.4 水文地质 1.水文郑州市的河流大多
34、为西南、东北流向,仅颍河、双泊河自西向东流出市区。郑州市水资源来自自然降水。年平均降水量640.2mm。因年际、月份降水量分布极为不均,全市的降水量最大值1005.3mm(1964年), 最小值为375.9mm(1981 年),二者相差悬殊。由于70%的雨水降在汛期,产生的地面径流不能充分利用。年平均总降水量47.77 亿m3,其中回升大气层30.45 亿m3,产生地表径流量8.7 亿m3,渗入地下8.5 亿m3,扣除地表地下水重复计算量3.93 亿m3,全市实际水资源量为13.39 亿m3(未计黄河客水资源)。可利用水资源量为9.83 亿m3,其中地表水3.75 亿m3,地下水6.08 亿m
35、3。全市人均水资源量169.7 m3。河流:郑州的河流分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流入黄河水系的有伊洛河、汜水河、枯河;流入淮河水系的有颖河、双泊河、贾鲁河、索须河、七里河、潮河、丈八沟、小清河、梅河、金水河、熊耳河及东风渠等大小河流124 条,其中主要河流34 条。黄河流域包括巩义全部,荥阳西部、北部,及市区、登封、新密一小部分;淮河流域包括中牟、新郑全部,市区、新密、登封大部,荥阳东半部。焦作市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晋东南地区,水量较丰富,较大的河流有20 多条,分别汇入黄河和海河。其中沁河是焦作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经安泽、沁水、阳城、济源、沁阳、博爱、温县,在武陟拟建XX峪黄河公路
36、大桥附近注入黄河。沁河径流资源丰富,河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9.5 m3/s,含沙量低,由于两岸有堤防约束,河势较稳定。2.地质位于黄河南岸场区的邙山地区,地层属于第四系上更新统,下部主要为均匀的土黄色黄土壮亚砂土和亚粘土,呈厚层和巨厚层状,垂直节理发育;上部主要为褐黄、浅黄、灰绿色似粘土状亚砂土及亚粘土互层,含钙质结核,局部成钙质结核层、夹砂层。属洪积冲积层。总厚一般为25m,最厚为82m。位于黄河北岸场区的平原地带属于新生界第四系,主要为黄褐色及黄色粉砂土、砂质粘土、粗细砂及砂砾石层,间夹钙质结核与砾岩。厚度一般从北到南逐渐增厚,由几米到几百米不等,变化很大,出露广泛。3地震1555 年11
37、月和1891 年5 月,郑州北分别发生4.25 级和4.0 级地震,烈度分别为5 度和4 度。1813 年12 月19 日,荥阳贾峪发生5 级地震,震中烈度6 度,谷山庙未震塌,这是郑州市有记载的最大地震。北岸武陟县曾经多次发生地震,自1546 以来,共发生3 级及3 级以上地震13 次。其中1496 年春、1546 年春均发生5 级地震,1814 年1 月武陟西发生5.25 级地震,地震烈度均为6 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划分及河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3.1.2 黄
38、河概况3.1.2.1 自然地理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烈盆地,东流经川、甘、宁、蒙、陕、晋、豫、鲁9 省(区), 在山东省的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 万km2。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河口镇至郑州XX峪为黄河中游, XX峪以下为黄河下游。黄河流域面积主要分布在黄河上、中游。黄河中游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黄河从巩义的曹柏坡进入郑州市境,经巩义、荥阳、市区、中牟的北部,至中牟的狼城岗出境,境内长150km,距入海口786km。境内流域面积1878.6km2。黄河进人郑州境后,河床由窄突变宽阔,水势平缓,泥沙逐渐淤积,至
39、市区邙山头以下形成“悬河”,高出南岸地面27m。黄河为郑州提供大量水源,对郑州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起着重要作用。黄河在郑州境内的支流有伊洛河、汜水河和枯河。拟建XX峪黄河大桥位于黄河中游和下游的结合部,即XX峪附近。本河段南岸为邙山,北岸靠堤防挡水,沁河在此处注入黄河。北岸大堤距邙山的距离为69km,现主河槽靠近南岸,北岸河滩高出背河地面约4m。该河段由于堤距较宽,水面辽阔,河槽宽浅,水流分散,河道中沙洲随水势变化涨落而出没迁移,串沟众多,形成乱流,河槽不稳定,主流摆动剧烈,幅度最大达57km。河道平均比降为0.203,属于游荡型河道。3.1.2.2 水文地质1水文(1)来水来沙年际变化
40、大。年平均径流量为449亿m3,最大径流量(1964年为861亿m3)为最小径流量(1960 年为201 亿m3)的4.3倍,年平均输沙量为11.45亿t,最大年输沙量(1958 年为27.8亿t)为最小年输沙量(1987年为2.48亿t)的11倍。(2)洪枯流量、含沙量变幅大。有记录以来花园口站实测最大洪峰为22300m3/s(1958 年7月17日),最小流量为4.25m3/s(1986年6月17日),最大含沙量为546kg/m3(1977年7月10日),最小含沙量仅有0.066kg/m3(1968年6月15日)。年内来水来沙集中在710月的汛期,多年平均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2.9%
41、,多年平均汛期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89%。(3)因气候及人为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三门峡水库的建成和运用及后来相继建成的其它水库的运用,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黄河下游来水来沙总体呈递减趋势,同时由于水沙年内分配不同步,多年平均最大含沙量呈上升趋势。2地质黄河流出最后一个峡谷,进入华北坳陷盆地,由于大量泥沙沉积,在峡口地区形成冲积扇体。XX峪为冲积扇的顶点。1855 年以前的河床沉积物多为细沙、砂砾石层;1855年以后近代冲积物与原河床沉积迥异,主要为粉细沙层,含有少量砾石,粉沙中值粒径为0.020.039mm。花园口河段表层下8m 处,河槽及滩地都以沙土为主,只有局部地区零散分布有亚粘土小
42、的块体,有的钻孔至30m 深仍以沙土为主。河道沉积物具有沿纵向分布自上而下由粗变细,垂向分布深层粗表层细、横向分布主槽粗滩地细的特点。3.1.2.3 河道基本情况黄河进入郑州境后,由于河面逐渐变得更为宽阔,泥沙不断淤积,至市区邙山头以下形成“悬河”,高出南岸地面2m7m。拟建XX峪黄河大桥位于黄河中游和下游的结合部,即XX峪附近。桥位附近南岸为邙山,北岸为堤防,并有沁河注入黄河,北部沿岸孟县水运武陟驾部低缓的平台为黄河二级阶地,宽2.55.7km,高程107112m。沁河、黄河河间地带为封闭的洼地,西北高、东北低,高程11796m。黄河在本段流向多为东西向,局部为北东向,滩面高程11498m。
43、此外北岸大堤距邙山的距离为69km,现主河槽靠近南岸,北岸河滩高出背河地面约4m。该河段河道平均比降为2.3左右,因堤距较宽,水面辽阔,河槽宽浅,水流分散,由于河道中沙洲随水势变化涨落而出没迁移,串沟众多,形成乱流,主流摆动剧烈。河槽不稳定,属于游荡型河道。桥位所在河段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短促,冷暖适宜。该河段的来水来沙主要受控于小浪底水文站的来水来沙情况,同时伊洛河与沁河的加水、加沙,也对该河段水沙条件有一定的影响。该河段洪水是暴雨造成的,具有猛涨猛落的特点,7、8月洪水来急去速,9、10月洪水多数峰胖量大,持续时间不过几天。花园口站最大洪水流
44、量32000m3/s(1761年),1949年以来最大洪水流量22300m3/s(1958年)。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大861.1亿m3 (1964 年),最小201亿m3 (1960年),同时年内水量变化也不均匀,7至10月汛期径流量517.8亿m3,非汛期为305.7亿m3。本河段沙量变化也较大:最大年输沙量27.8亿t(1958年),最小2.5 亿t(1987年),花园口站最大含沙量达546km/m3 (1977年7月10日),最小含沙量仅有0.066kg/m3 (1968年6月15日);河段年输沙量的分配更不均匀,7至10月最大输沙量25.1亿t(1958年),非汛期最小输沙量5.02 亿
45、t(1964 年)。3.1.2.4 河势流路1历史河势流路黄河孟津铁谢以下现行河道,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孟津铁谢至沁河口原是禹河故道。自邙山以下黄河折向东北流,金大定五年(1194)改道东流,沁河口至兰考东坝头河段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经过明清时期数百年泥沙堆积河床抬高,滩槽高差减少,至1855年农历6月黄河干流及沁河发生洪水,大河水位暴涨,河道难以容纳过境流量,导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流今河道,造成黄河又一次大改道。2近期河势流路近期河势流路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段,即三门峡水库建成前(1949 -1959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1960-1990年),和下游河道整治工程逐步完善时期(
46、1990年以来)。从主流溜线套绘图和统计资料分析,1949年1959年,黄河下游由于缺乏有效的工程控制,河势散乱,变动幅度大,主流走势极无规律。几场大漫滩洪水淤滩刷槽,加大了滩槽高程差。1960 年1964年,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水库淤积下泄清水。桥位所在处右岸有邙山崖坎约束,河床冲刷以纵向下切为主,断面趋于窄深。黄河下游有“大水上挫,小水上提”和“大水走中,小水走弯”等规律,三门峡水库下泄造成下游河道冲刷展宽,滩地塌滩后退。1964年1973年,来水来沙和边界条件发生两大变化,一是三门峡水库改变运用方式为“滞洪排沙” ,水流由溢流堰和破口下泄,下游河势发生剧烈变化,河道变得宽浅散乱,主流摆动
47、频繁。1974年1984年,三门峡水库开始“蓄清排浑”运用,下游冲淤特性改变,非汛期水库蓄水排沙,下泄清水,河道冲刷;汛期水库畅泄排沙,下泄浑水,河道淤积。1985年1991年,连续出现枯水少沙现象。游荡性河段,断面冲淤主要在宽浅河槽中以嫩滩淤积为主逐渐形成一个枯水小槽,河槽萎缩;过渡性河段,原有断面比较窄深,深槽淤积以贴槽边淤积为主,面积大减。此后,河道整治工程进一步得到完善,流路基本稳定下来。1992年花园口站发生含沙量为448kg/m3的高含沙洪水,此后历年最大含沙量均在170kg/m3以上。虽然面对高含沙洪水右岸邙山和已有河道工程仍能较为稳定地控制河势流路,但是高含沙洪水将有大量泥沙淤
48、积在河槽内,桥址河段仍有槽高于滩的趋势。同流量下的水位大大提高,加剧了主流游荡摆动的危险。3主流摆动幅度19512001年资料,表明半个世纪以来黄河河床的冲淤变化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泥沙淤积变化,可反映出桥位河段不同时期河床冲淤的变化趋势。受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影响,桥位河段河床纵剖面在短时期内呈冲淤交替出现的形式,但长期的、总的趋势是冲刷。河道淤积主要出现在三门峡洪峰最大含沙量大于200kg/ m3的高峰含沙洪水,而最大含沙量小于200kg/m3的洪水虽然出现的次数多、历时长,但随着洪峰含沙量的降低,各河段由淤积变为冲刷。高含沙洪水使得游荡型河段宽浅断面发生严重淤积,过水断面急剧缩小。不同时期桥位附近河段河道冲淤量表 单位:m河段1951.111962.6197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