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9史观史研型选择题1(2013银川模拟)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材料中“中国”指的是()。A内陆地区 B周天子的直辖区C中原地区 D华夏族的诸侯国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概念。题干“唯独齐为中国会盟”意思是:只有齐能召集中原诸侯会盟。“齐、楚、秦、晋”属于华夏族的范围,因此“中国”是指D项。A、C两项包含不完整,B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2(2013池州模拟)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
2、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 B问鼎中原C三足鼎立 D鼎鼎有名解析本题考查文史知识。“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鼎迁”即是改朝换代。问鼎中原中的“鼎”与题干材料中的两个“鼎”都喻指国家政权。故正确答案选B项。答案B3(2013银川月考)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张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历史分为时间、空间、人物、内容等几个系列。下列属于内容系列的是()。A通史、断代史、阶段史B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C个人
3、、血缘群体、专门群体D专门史、资料汇编、年表、历史地图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A项属于时间系列。B项属于空间系列。C项属于人物系列。D项属于内容系列。故选D项。答案D4(2013佛山质检)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君在上,百姓在下”反映了君主专制下君主与人民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故选C项。答案C5(2013嘉兴一模)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
4、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解析本题属于史学研究论证题。题干中的“家蚕茧”是考古遗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证明当时可能已有了人工育蚕的现象,C项正确;从“家蚕茧”的发现并不能证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排除B项;也不能证明丝织业的地位问题,排除A项。答案C6(2013豫南九校联考)“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
5、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B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C历史记述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D资治通鉴史学研究价值不高解析从材料可知,中国史学有这样一个传统:把历史研究的学术活动与研究者自身所处时代统一起来,对历史的观察总是反映出时代精神。B项正确。答案B7(2013金华十校一模)近代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话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对此,郭沫若评价说:“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
6、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有 ()。顾颉刚先生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始终无法确认诗、书是经孔子编订的,故较为可信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及史料真伪辨别。根据题干材料及有关理论可知,诗、书是后人记录编纂的,具有个人主观性,故正确;考古学的突破可以史证夏朝的存在,故正确;诗、书是经孔子编订的,可以作为史学研究材料,但不一定很可信,排除;从题干看,郭沫若认为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故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8(2013成都模拟)戊戌政变之后,清政府曾指责康有为“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史学界对
7、此长期不予取信。近年,某学者搜集并考证了几位当事人留下的资料,其中对论证“围园杀后”密谋真实性最有价值的是()。A袁世凯戊戌日记:予诘以“围颐和园欲何为?”谭(嗣同)云:“不除此老朽,国不能保。”B康有为1908年上摄政王书:逆臣袁世凯无端造出谋围颐和园语,阴行离间。C毕永年(维新派招徕的好汉)日记诡谋直纪:康(有为)曰“至袁统兵围颐和园时,汝则率百人奉诏往执西后而废之可也。”D恽毓鼎(光绪帝近侍)崇陵传信录记载,政变前夕慈禧责骂光绪帝:“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解析袁世凯戊戌日记的记载带有嫁祸于维新派的嫌疑,B项康有为1908年上摄政王书的观点也有不满的倾向,且都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慈
8、禧责骂光绪帝的话语可能有母子争论的色彩。C项毕永年的叙述属于事件第三方的论据,更有客观性,更有说服力。故C项正确。答案C9(2013安徽模拟冲刺卷)一些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引发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开始进一步远离了传统农业社会,成为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新起点。以下观点所述的历史事件也可采用这两种史观进行评价的是()。A烟枪抽醒“天国”之梦 B中体西用捍祖宗之业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 D德赛两先生大显神威解析材料中的第一种评论是从传统的革命史观出发;第二种评价是从现代化史观出发。烟枪代指吸食鸦片,A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从革命史观看,鸦片战争
9、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开始投入到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之中;从现代化史观看,鸦片战争促使古老的农业国开始向近代化过渡,符合题干要求,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虽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但不能体现革命史观,B项可排除;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不能体现现代化史观,C项可排除;D项代指新文化运动,两者都不符合。答案A10(2013宁波二模)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
10、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 B. C D. 解析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根据材料“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故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僚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的,故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错误。答案D11(2013安徽淮北一模)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
11、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史学成果,如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教育史观 B经济史观C军事史观 D社会史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题中的书籍都是关注社会群体,是眼光向下,属于社会史观。答案D12李大钊说:“新历史观编成的历史则不然,他教吾人以社会生活的动因,不在赫赫皇矣的天神,不在天亶天纵的圣哲,乃在社会生存的本身。一个知识的发现,技术的发明,乃至把是等发现发明致之于实用,都是像我们一样的社会上的人劳作的结果”。与李大钊所说的“新历史观”相
12、符的是()。A全球化史观 B近代化史观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解析本题考查对李大钊史学观点的理解。李大钊以社会生活的视角关注历史的发展,主要体现社会史观。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13(2013皖南八校联考)法国历史哲学家雷蒙阿隆提出,“人既是历史知识的主体,又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所以“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对其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A否定了关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B强调“如实叙述”成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标C有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D强调对历史证据的求证,而不是历史理解解析阿隆是批判的历史哲学家,上述观点体现了他“历史没有任何必然性,有的只是可能性的东
13、西”的观点,故A项正确;B项是属于西方史学所谓的科学的历史时期;C项错误,因为与阿隆的观点相反;D项错误,阿隆正是把理解放在首位。答案A14(2013肇庆统考)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A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解析本题考查史观。1500年以前,世界相对隔绝;1500年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化的历程。故选A项。答案A15(2013浙江模拟)庞卓
14、恒先生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学著述,总要对各种历史事物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一定的判断,总要对历史人物作为的成败原因或国家民族的兴衰原因做出一定的阐释。”这一史学思想说明,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A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纯事实的历史陈述或纯客观的历史真相B研究真实的历史,作出纯历史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不发表评论C在正确的史学观指导下,对历史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或阐释D根据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对历史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释解析由材料中“作出一定的判断”“作出一定的阐释”,可知A、B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的信息相符合。D项错在“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这样的历史研究是不科学的。本题易错选
15、D项,主要原因是历史研究总是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史学家要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作出判断进行阐述。答案C16(2013南昌调研)“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教材开始把1 900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种史观()。A全球史观 B现代史观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解析“标志着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句话是从全球联系角度上说的,所以是全球史观。答案A17(2
16、013合肥二模)“(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与材料观点主旨一致的是 ()。A重视分类叙述法 B倡导全球史观C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D倡导文明史观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孤立的历史,而是世界各国互相联系的历史。即每个国家都是全球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全球史观。故选B项。答案B18(2013梅州质检)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汤因比指出:除非把英国看作是范围更广的社会中和其他国家相联系的一员,否则就难以清楚理解英国史。上述
17、材料说明两人研究历史的角度是()。A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C社会史观 D近代化史观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把英国看作是范围更广的社会中和其他国家相联系的一员”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和汤因比都强调整体性,故选B项。答案B19(2013浙江五校联考)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C多角度认识和考查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研究方法。前半句强调这个时代的局限性,
18、后半句强调用积极的看法来看待这个时代。从“主要不是因为”的关键词可以看出,作者更强调后者,故排除D和C两项。题意要求不仅要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而且要担起责任,从“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等关键词可知其强调的方向,故选A项。答案A20(2013长春三模)钱穆曾强调不得志、失败者的重要,他们虽不表现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当时也未建立事功,但是比得志的、成功的还要伟大。因为他们的影响和价值在后续的事业中得以实现,从而穿越时空而不朽。材料体现研究人物史注重的角度是()。A重视对衰世乱世人物的研究B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C从无为中揭示有为D从人物主观能动性出发解析题干说明钱穆研究历史的角度
19、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所做的贡献应予以承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的活动,而不是只关注历史人物的时代推动作用,故选B项。答案B21. (2013孝感一模)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在长时期
20、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可知,布罗代尔强调的是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22(2013开封二模)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D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随着相对论的传播”可知,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故选A项。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