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建议书合钢集团有限公司创和资产管理公司中国XX集团有限公司二一一年四月目 录前 言第一章 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1.1 项目名称及主办单位1.2 主办单位概况1.3 项目提出的背景1.4 项目申报理由1.5 编制依据第二章 市场初步预测2.1 概况2.2 国内市场概况及发展趋势2.3 国际市场概况及发展趋势2.3 合肥市市场概况及发展趋势第三章 项目方案与经营规模3.1 项目方案3.2 经营规模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4.1 项目选址方案4.2 建设条件第五章 建设方案及功能布局5.1 项目功能定位与功能设计5.2 总平面布置5.3 车间改造、装修第六章 公用工程建设方案6.
2、1 给排水6.2 供电6.3 弱电系统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电子商务7.1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7.2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案7.3 技术装备第八章 环境保护、安全防火与水土保持8.1 环境保护8.2 消防8.3 节能8.4 水土保持第九章 生产组织及劳动定员9.1 组织结构及组织管理9.2 劳动定员配备9.3 项目运行管理9.4 人员培训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1.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11.2 流动资金估算11.3 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第十二章 财务评价12.1 编制依据12.2 基础数据12.3 营运成本估算12.4 平均年营运总收入和平均年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
3、12.5 利润总额及分配计算12.6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12.7 财务评价结论12.8 社会效益分析附图前 言“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一期工程,是合钢集团有限公司、创和资产管理公司推进国有资本股权对外合作发展的产物,是完成合钢集团整体破产的重要措施,是实施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一期工程,有利于促进合钢盘活存量资产,妥善安置员工,探索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优化区域商业布局,推动区域商业协调发展。依据合肥市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贯彻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的精神,编制本项目建议书,用于申报“合钢服装商贸城
4、项目”一期工程,并指导其建设。“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一期工程范围为合钢集团沿和平路两侧的4.58万平方米旧厂房,占地面积68.7亩。建设期为2011年。第一章 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1.1 项目名称及主办单位1.1.1 项目名称:“合钢服装商贸城”一期工程1.1.2 主办单位:合钢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创和资产管理公司中国XX集团有限公司1.1.3 项目建设地点:安徽省合肥市合钢集团有限公司和平路两侧旧厂房1.1.4 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 亿元1.2 主办单位概况1.2.1 合钢集团有限公司:原系安徽省地方钢铁骨干企业。1958 年建成投产。按合肥市国资委要求,公司现正处于改制中。合肥市201
5、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 年将“完成合钢集团整体破产,推进国有资本股权对外合作发展”。1.2.2 合肥创和资产管理公司:由合肥市工业投资控股公司于2009 年3 月注册成立。组织机构为“四部一中心”,即:综和部、物管部、资财部、保卫部和保障中心。受托管理合钢汽运公司、合钢房地产公司、新拓物业、新洲物业。公司主要承担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危旧房改造、物业管理等职责,经营汽车运输、物流等业务。1.2.3 中国XX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专业市场、现代商贸、金融投资、精品旅游、宾馆酒店和高档房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位于风景秀丽的XX市。集团下属控股企业及分支机构60 余家。集团多次被授
6、予“信用优良企业”等荣誉称号。1.3 项目提出的背景中国服装产业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与出口国。东南五省占据着中国服装约80%的产能。东南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虽具有先天发展的优势,但受到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能源成本、政策成本上升的影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及发展压力,广大服装企业开始积极寻求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较低、政策环境宽松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安徽作为中不地区的桥头堡,拥有6000万人口,年纺织服装消费额450亿元,通过成功打造“迎接产业转移的安徽模式”成为沿海地区服装产业专一的首选地之一。为全力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安徽全省各地纺织服装工业园区蓬勃发展。位于合肥瑶海区的
7、规划面积为2368.3亩的“中国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先后引进浙江太子龙、福建九牧王、旗牌王等知名服装企业;合肥市新站工业园内拥有18栋标准化厂房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安徽服饰第一街品牌孵化基地”,以培育本土品牌、引领安徽服装产业快速发展为主旨,成功引进合肥惠美服饰有限公司等中小型服装加工型企业;长丰县“安徽服装三元产业园”,杭州、深圳等地服装加工型企业入驻园区;芜湖繁昌、南陵等地,形成较为成熟的、拥有150多家服装加工及配套企业的“安徽服装第一镇”孙村镇,南陵服装工业园以及铜陵,形成铜陵纺织服装工业城等。此外,利用六安、滁州等地羽绒、丝绸等原材料优势,形成羽绒、丝绸等服装生产加工基地;
8、阜阳、淮南等皖北地区原材料、劳动力优势,推动皖北服装产业基地和服装产业工人输出基地的建设。据统计,在中西部各省市承接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安徽是落户企业最多的省份。在2006年度中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排名中,安徽纺织企业仅有鸿润一家入围,没有一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而最近几年,安徽纺织服装业迅猛发展,香港联亚、浙江太子龙、福建利郎、上海丝绸公司等众多来自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骨干企业纷纷入驻安徽各地工业园区,而促使这一现象形成的正是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的汹涌大潮。国务院批准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一系列涉及安徽的政策措施,给安徽省在中部率先崛起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建设“皖江城市带
9、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全国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四大主攻产业之一的纺织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自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来,安徽省各县市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纺织产业转移,纺织产业集群建设及产业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实施以及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不断加深入,安徽纺织服装业又将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据2011 年1 月12 日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在合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合肥市“积极建设国家创业型试点城市,不断完善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实现由劳务输出向劳务输入的
10、历史性转变,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6.3 万个,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目前,合肥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合肥市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期间,“合钢等大企业改革重组成效显著”;2010 年,“加大国有企业集中主业、退出辅业及同类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涉改企业生活区移交工作进展顺利”;2011 年,“完成合钢集团整体破产,推进国有资本股权对外合作发展”。合钢集团在推进国有资本股权对外合作发展或承接产业转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难于编制既切合实际又统筹兼顾的规划作为引导,其对外合作发展或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有待创新,
11、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区域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都尚需加强。但是,合肥市政府要求,2011 年合钢集团“完成整体破产,推进国有资本股权对外合作发展”,这对推进其国有资本股权对外合作发展,对促进其1370 多亩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建设,对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2011 年3 月,合钢集团有限公司、创和资产管理公司与中国红楼集团有限公司开始接洽合作发展事宜。经过双方多次深入调查,反复研究,多方论证,最终在“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上取得初步共识。该项目一期工程由红楼集团投资预计将超过2 亿元,用于盘活其存量资产,即租赁合钢集团沿和平路两侧的4.58万
12、平方米旧厂房(见附图1),将其改造成为“合钢服装商贸城”,租赁期为18年。1.4 项目申报理由1.4.1 政策要求合肥市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是合肥经济社会进一步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内外产业资本加速转移,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合肥发展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产业和消费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合肥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同时,该报告就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出的重点把握和推进的工作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发展,加快形成区域性金融物流、文化会展、商贸旅
13、游、要素资源交易、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中心”。“开展大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产业转移重点地区、合肥经济圈城市、省内结对发展市县的交流与合作”等。在全力做好2011 年各项工作中,该报告提出,“围绕产业链、企业集群,推动签约项目早注册、早开工、早投产。完善投资促进政策,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激活民间投资,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并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围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会展中心,加快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该报告还具体提出,“
14、继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争取引进若干国内外一流物流企业,不断提升物流业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加大对专业展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现代生活性服务业水平”。“引进高端百货和知名连锁超市,改善购物环境,提升商业规模和档次”;“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其他新兴服务业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51 元、7118元,由明显低于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
15、重点,合肥所在的江淮地区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诸多政策的叠加效应将在“十二五”期间集中显现。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良好的区位优势、较低的商务成本和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使合肥正在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从发展阶段看,目前合肥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功能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还要求,着力运用先进技术改造
16、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依托华润纺织、合肥联亚、安徽太子龙等企业,加快传统纺纱织造、针织、印染等行业技术设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终端纺织品生产,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商贸服务业。优化调整商业布局,推进老城区商业网点升级换代和功能更新,加快滨湖新区中央商务区和县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形成合理有序的商业网点布局。以“双百市场”“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工程等为契机,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年交易额超百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和完
17、善农村标准化消费品“农家店”,实现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大型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社区商业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发展一批进入全国服务业企业500 强的大型商贸集团。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提升商贸流通业的规模、档次和功能。东部产业集聚区,以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型化工、钢铁深加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家电、商贸物流等产业。依托东部产业集聚区,沿合巢公路,形成合巢芜产业带,重点发展钢铁深加工、新型化工、机械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放宽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领域和行业的限制,在进口、用地、投融资、税
18、收、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同等待遇。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大型企业改革。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强皖江示范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开展与示范区内城市合作,发挥皖江示范区核心城市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面向世界500 强、中央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强化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国务院2010 年1 月20 日批复的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指出,
19、“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合肥市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 年“完成合钢集团整体破产,推进国有资本股权对外合作发展”。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贯彻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淘汰关停企业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建设。”1.4.2 企业需要按照合肥市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成合钢集团整体破产,推进国有资本股权对外合作发展”的要求,合钢集团有限公司、创和资产管理公司与中国红楼集团有限公司初步议定的“合钢服
20、装商贸城项目”,属于商贸物流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紧密相连,符合合肥市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合钢集团的合作发展,是完成整体破产、盘活存量资产、妥善安置员工、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也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同时,对合肥市加速构建区域性特大城市基础架构,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是落实合肥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引导服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合肥市
21、劳动力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服装商贸业规模,同时,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的服装商贸业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合肥市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通过有序承接国内服装商贸业业转移,可以实现对合钢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建设,进一步优化合钢产业布局,扩大合钢职工就业,提高合钢职工收入,激发消费潜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强合钢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合钢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5 编制依据(1) 2011 年1 月12 日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在合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22、个五年规划纲要;(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4)合肥市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2010 年4 月2 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 号) ;(6)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 号);(7)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2010 年2 月1 日印发的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 号);(8)国务院2010 年1 月20 日批复的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9)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
23、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贯彻意见(征求意见稿);(10)项目地块红线控制图。第二章 市场初步预测2.1 概况我国是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大国。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2 国内市场概况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各项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中西部地区临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纺织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等初加工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在逐渐加快,部分中西部地区同时也加快了承接转移的步伐,由此带动了纺织服装产业的区域结构调整步伐。09年
24、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步伐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其中,湖南同比增长15.56%,河南增长19.13%,江西增长30.25%,山西增长34.93%,安徽增长41.57%。统计数字同时反映出纺织服装产业区域结构调整正在加速。09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投资增幅较大的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纺织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以上的,分别是重庆、四川、江西、湖北、安徽、贵州、湖南、青海。利润有较大增长幅度的有湖北、河南、江西、四川、安徽。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产业转移既是加速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带动全国东、中、
25、西部全面发展的一个抓手。因此,通过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体现了坚持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相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是表象,升级是实质。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东部沿海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行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该规划要求,2011 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10%;出口总额2400 亿美元,年均增长8
26、%。中西部纺织工业产值所占比重提高到2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及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技术装备比重提高到50%左右,新产品产值率不断提高,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该规划还提出,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引导纺织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减少流通环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对边远乡村的销售,便利农民消费。扩大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促进产业用纺织品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不完全统计,2010 年
27、我国拥有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万平方米以上)699 家,市场经营总面积9172.51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55%;市场店铺总数108.41 万个,同比增长7.02%;市场经营商户总数93.53 万家,同比增长6.49%;市场成交总额1.56 万亿元,同比增长10.86%。华南与华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地型纺织服装市场的聚集地。2010 年东部地区市场数量达到380 个,占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总数的54.36%;中西部市场数量分别为119、139 个,占比为17.02%和19.89%。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营面积下降。2010 年东部地区市场经营面积达到6114.01 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6.66%。
28、与2009 年东部市场经营面积所占比重相比,提高了5.93 个百分点,体现出东部地区市场的密集度正在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营面积所占比重则分别有不同程度下降。2010 年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营面积分别为1112.84 万平方米和1495.14 万平方米,占比依次为12.13%、16.3%,与2009 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18 和3.08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市场的整体经营规模小于西部。2010 年,中部地区商铺和经营商户的数量分别为15.2 万和13.96 万,占比分别达到14.02%和13.96%;同期,西部地区市场商铺总数为16.92万个,商户总数为14.82 万家,占比分别为15.6%和
29、15.85%。中部地区交易额却是大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市场2010 年成交额达到2176.16 亿,占比为13.98%;而西部地区市场成交额为1223.1 亿元,占比仅为7.86%。近年来,中部地区如河南、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本地纺织服装产业,为商贸流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助于市场交易额的提升。2010 年各类别专业市场数量排名前两位的分别为服装类和综合类。服装类市场数量438 个,占比62.66%;综合类(主要是小商品与鞋类市场)市场为124 个,占比17.74%;原、面(辅)料类和家纺类市场数量分别为97 个和25 个,占比分别13.88%、3.58%;
30、皮草、皮革类市场数量为15 个,占比2.15%。我国服装类市场与综合类市场的经营规模扩张较快。2010年我国服装类市场与综合类市场的经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22.37%、42.35%,体现出近年来整体专业市场的投资走向。由于服装类市场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而综合类市场主要是一些大型综合商业体项目,体量大,有利于规避风险,故这两类市场更易受到投资商的青睐。原、面(辅)料类和家纺类市场的经营面积增幅则相对有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原、面(辅)料市场较为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我国原、面(辅)料类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经营面积占全国同类市场总经营面积的比例为88.75%,成交额占比则
31、达到91.6%。而中西部地区市场随着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也正在吸引更多的原、面(辅)料类专业市场投资、运营。引起服装类产品交易额同比增幅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2010 年以来,以棉花为代表的纺织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原料与面辅料产品价格的上涨,拉高了其总成交额。而我国产业链传导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原材料价格对终端服装产品的影响要到次年春季时才能逐步体现出来,因此服装产品交易额的同比增幅比例相对较低;其次,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投资方向逐步延伸至二三线城市,这些市场尚处在新兴培育阶段,交易量的释放需要一定周期。原、面(辅)料和家纺类市场经营效率提高。201
32、0 年,我国原、面(辅)料类和家纺类市场经营规模与交易规模稳步增长,市场投入产出效率较大。原、面(辅)料类市场97 个,经营面积1683.16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3%,交易额3692.28 亿元,同比增长13.57%。家纺类市场25 个,经营面积309.02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7%,交易额887.4 亿元,同比增长19.75%,交易额的增幅远大于经营面积。引起这两大类市场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在于2010年产品价格走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交易额的增长;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对于原、面(辅)料类和家纺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大。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不完全统计,20
33、10 年,成交额在百亿元以上的市场数量为34 个。它们的总经营面积为1970.38 万平方米,占全国专业市场总面积的21.48%,比2009年下降3.61 个百分点;成交额7015.62 亿元,占总交易额的比重为45.09%,与同期相比提高了0.52 个百分点。成交额占比逐年提高,经营面积占比相对有所下降,体现出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交易集中度正在进一步增强,成熟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正逐步加大。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具备较大发展空间。2011 年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对会员单位的最新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电子商务在会员中的应用率达到了62.50%。在30 家已经应用电子商务的单位中,有13
34、家市场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具备在线交易功能;11 家已自建了电子商务平台,仅具备商务展示功能;另外6 家市场则是通过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来实现电子商务展示与交易功能。从网上交易规模来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实体市场交易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目前市场通过自建网站、第三方平台所实现的成交额,与实体交易相比比重较小,市场的电子商务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13 家具备线上交易功能的市场电子商务成交额显示,2010年,其成交额主要维持在1000 万元以下,这部分市场占到样本总数的61.54%。2.3 国际市场概况及发展趋势我国纺织服装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目前,
35、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但是,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稳定和开拓出口市场。在不违反WTO 规则的前提下,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稳定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010 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破2000 亿美元。自2010
36、 年初扭转负增长局面至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始终稳定增长。如果扣除汇率因素以人民币计价,2010 年以来我国纺织出口已创出汇改以来最高增长水平。2.4 合肥市场概况及发展趋势据合肥市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7.5%以上,增速连续3 年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总量由第18 位前移至第15 位。省会经济首位度由17.3%提升至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5%和16%以上,城乡收入差距比由3.021 缩小至2.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24.4 亿元增加至839 亿元,年均增长20.9%。三次产业结构由5.
37、745.948.4调整为5.052.642.4。金融、旅游、文化、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和教育培训中心逐步形成。据合肥市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字显示,2010 年,合肥市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7%。城市居民衣着消费价格比上年下跌2.7%。近年来,安徽纺织服装骤然升温,浙江太子龙,福建利郎,上海丝绸公司,来自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客商一拨又一拨走马灯式的对安徽服装市场与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而此背后蕴藏的正是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的汹涌大潮。安徽实施的“一市两园”战略,此举被中国服装协会称为“迎接产业转移的安徽模式”,也越来越为
38、沿海服装业客商所关注。“一市”即先建市场,后建工厂,以市场繁荣带动产业发展。从2004年以后,仅省会合肥1000余米的站前路上,就先后涌现出白马服装城、安徽大市场服装鞋类品牌广场、中绿服饰广场、光大国际服装城、安徽四季青女装批发市场等7家专业服装批发市场。2006年6月,中国商业联合会市场专业委员会正式把站前路命名为“安徽服饰第一街”,形成了相当的市场集聚优势和区域性辐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国内服装品牌企业前来设立一级经销机构。据安徽省服装商会预计,就现在合肥服装市场的发展情况而言,到2007年10月,合肥站前路服装市场经营面积将达到60万平方米,铺面5000个,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一线营销人
39、员近两万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两园”是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和安徽三元服装产业园。在市场日渐红火的同时,安徽省各地开始把目光瞄准了服装加工的产业集聚。作为全省首个纺织服装基地的中国合肥创新服装产业基地,2006年3月在合肥瑶海工业区奠基,规划建设服装制造、检测、销售、培训和研发中心。在全省各地的产业园中,有“安徽服装第一镇”之称的繁昌县孙村轻纺服装工业园,尤其引人关注。在这个仅有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集中服装及其配套企业200余家,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产业链,涉及漂染、水洗、印花、绣花、包装、物流等领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近2万个就业岗位,可见,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业客商青睐安徽,
40、不仅是因为安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坚实的产业基础,更因为安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巨变。合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有,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乃至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主要目标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00 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终端纺织品生产,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据安徽省服装
41、商会秘书长叶梁的数字显示,2004 年,安徽全省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纺织服装市场,也没有一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市场集群。2009 年,安徽服装总量占全国1.62%,全国排名第12 位;服装产量增幅26.7%,全国排名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幅56.2%,排名全国第二位。截至2010 年,安徽省服装市场经营面积达200 万平方米,已拥有中国服装出口制造名镇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中国新型纺织服装基地安庆市望江县,中国手工家纺名城岳西县三处国家级服装产业集群。目前,安徽全省服装类消费约450 亿元,占全国服装市场约5%的份额。在全省服装品牌中,出现了以依立腾为代表的13 个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知名品
42、牌。安徽最大的市场群面积达65 万平方米的合肥市新站区站前路“安徽服饰第一街”,2010 年的交易额近100 亿元。在服装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安徽缩小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已经成为全国最有活力的市场群之一。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从制造业的概念来看,更多的要从零售业、服务业的概念来衡量。第三章 项目方案与经营规模3.1 项目方案“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一期工程,由红楼集团投资预计将超过2亿元,用于盘活合钢存量资产,即租赁合钢集团沿和平路两侧的4.58万平方米旧厂房,将其改造成为“合钢服装商贸城”,租赁期为18 年。本项目以纺织服装业态为主,汇集上千家优秀自主品牌,包括服装、针织品、运动品牌、鞋帽箱包、窗帘布
43、艺、床上用品、装饰世界、外贸服饰、百货等。设立服装设计创意产业区,成立基金会,出资或奖励在服装设计方面有创意的人或单位。成为服装时尚潮流集散中心,具有鲜明“自产自销“特色,入驻商家具备自主设计,集约生产,全国销售的能力,市场在全国服装领域极具竞争力,力求成为众多网络商的批发源头。充分利用周边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区的便利条件,开展服装仓储物流服务。设立电子商务实体,广泛开展服装的网上经营。合钢商贸城地理位置优越,物流网络覆盖整个中西部地区,为承接、提升东部及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开辟了新的落脚点和利润增长点。项目超越传统市场模式,以shoppingmall的精品购物商场形式,支撑起背后大宗的服装小商品批发
44、交易,对于本土服装企业品牌化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由合钢集团有限公司、创和资产管理公司和红楼集团组建项目建设指挥部。合钢集团有限公司、创和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按期腾出沿和平路两侧的4.58万平方米旧厂房。红楼集团负责联系有资质的经济建设规划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装修,并组建项目经理部。3.2 经营规模对和平路两侧的4.58 万平方米旧厂房维修、加固和改造,可以获得9.16万平方米的室内面积,预计可以设立6000个经营铺位。年营业额过百亿,容纳2万余人就业,相关税收预计过亿元。以“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主导,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完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园区品牌,着力培育
45、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4.1 项目选址方案“合钢服装商贸城项目”一期工程,主要利用合钢沿和平路两侧的初轧车间、薄板车间、线材车间,以及沿采石路东侧的空地(用作停车场)。项目建设地块区域位置图详见附图1。4.2 建设条件4.2,1 自然条件(1)地质、水文(由合钢提供)(2)气象条件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 度,降雨量近1000 毫米,日照2100 多个小时。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
46、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 月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4.1.2 交通条件合钢集团有限公司北接淮南线,南临裕溪路,东连合宁高速公路,西通二环路,信息迅达,交通便利。4.1.3 社会经济条件合肥市,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 市区公园环城走,碧水绕城流,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10 年末,户籍总人口494.95 万人,比上年增加3.52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4.37 万人,增长2.8%;非农业人口215.84 万人,增长1.0%。瑶海区位于合肥东城,东与肥东县接壤,西、南滨南淝河,与包河区相望,总面积90 平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