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中曹氏阵营知识分子群像探微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氏集团在作者的笔下占有相当一部分的笔墨,作者根据历史事实,运用文学的手法,将曹营中的众多知识分子塑造成一个个不同的且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本文将着重将曹氏集团的知识人群体分为三个部分研究,第一部分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守护者,他们虽然积极入世从政,但是在心里有一些的条条框框潜意识地束缚自己;第二部分是注重实效、善于权术的谋士,在他们看来,有些道德条框不一定需要遵守;第三部分是书生气浓郁的文士。将曹氏集团知识人群体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在乱世之中,探究知识分子的心态与命运的选择。Abstract: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2、 Kingdoms” Cao Camp occupied a considerable par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fact and the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a number of resourceful people who were specifically the brain trust of Cao Cao were molded into different kinds of distinguishable and cultured artistic figures. This article will divide
3、the knowledge of group of the Cao Camp into three parts and emphatically analyse them in sequence. The first part is the guardian of the Confucian ethics, involvement in the world politics, but some of the old rules the subconscious bound in the heart; The second part is results-oriented, good at tr
4、ickery advisers, in their view, some moral bar box is must be complied with; the third part is a bookish rich scribes. The knowledge group of Cao Camp here are broken down into several parts so that we can analyse their psychology and destiny in the troubled times. 关键词:儒家伦理道德; 实效; 书生气Keywords: Confu
5、cian ethics ;Effectiveness ;pedantic .前言三国演义既是一部历史演义,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因是历史演义,它反映了近百年三国时代的历史,必然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种人物;因为是文学作品,则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时空可无限延伸,把我国几千年间的文化和智慧凝聚其中。三国人物已经离开我们一千七百多年,可是,武侯祠里,宛洛遗踪,关陵庙里,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凭吊那个历史年代的人物,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文化价值散发着璀璨的光芒,除了文学和美学外,还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法律、伦理学、人才学、管理学等诸方面,并对今天仍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三国演义长篇小说成功的特征之一,是与宏
6、大的结构、史诗的内容这一特点相适应的群体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时代的人物系统。“三国演义人物类别系列最基本的是人主系列、谋臣系列和武将系列。而谋臣系列,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永远是统治者的附庸,或军事头领的参谋,没有实力支持他们做当人主的美梦。他们虽然有呼吸通帝坐的权势,但命运始终把握在人主的手中。”1“读书例曰: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 2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作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后,曹操
7、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曹魏始建。曹操作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除了他重视人才、用人唯才等自身的主观原因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整个曹魏集团的知识分子,曹操统治时期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无时无刻不与其身边的文人谋士等息息相关,这些知识分子对曹氏集团的走向与命运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集团是一个人才群体结构,它表现为不同年龄、不同素质、不同才能、不同地位的多元素集合体,由于智能结构的差异,曹营中的谋士对同一问题也会见解分歧,各执己见。进一步深入了解三国时代的曹魏集团,剖析众多曹营集团中的人物形象,研究曹氏集团知识分子群像,从各方面来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儒家
8、伦理道德的守护者 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流向决定了封建知识分子精神上热衷政治,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具有传统的双重人格,既要依附权势,施展抱负,又深受儒学的熏陶,保持自己的独立意识。在曹操身边围绕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有才能,却把政治和道德伦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儒家道德伦理原则衡量他人,同时也照这个原则来规范自己的社会角色,在政治生活中给自己装了些许条条框框,正直的品格中渗透着传统的儒家基因。儒家道德伦理有很多,“八德”为其中一项,八德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下面就简要探讨一下荀彧的“忠”与徐庶的“孝”。 1、荀彧之忠。荀彧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
9、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从一个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与袁绍争锋的军事集团,进而成为北方统治者,与荀彧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种复杂情况下,曹操随时都有“一着有误,满盘皆输”的危险,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刘备、袁绍、公孙瓒任何一个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为什么是他们失败曹操胜利?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荀彧的战略策划。多数时候曹操远征在外,荀彧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荀彧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高风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彧就佩服得五
10、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以上是对荀彧的简要介绍,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来探讨一下荀彧的人生轨迹。荀彧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匡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东汉朝廷在经历了黄巾起义与董卓之乱后已名存实亡,但是人心仍维系于汉。部分士大夫阶层仍希望在汉朝的名义下恢复统治秩序,摆在眼前的问题是,东汉政权已然瓦解,怎样实现“匡扶汉室”之志?很显然,并不能单纯依靠皇权自身的力量来实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依托割据群雄、借助诸侯的力量,成为那些试图中兴汉朝的士大夫的一个不错的选择。荀彧投靠曹操也许也是出于同样的
11、考虑。后汉书荀彧传言:“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这个可以有力地说明荀彧对东汉朝廷的感情是不一般的。他力劝曹操迎汉献帝,不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需要,还是真的心系汉君,这个已不可考,但就迎回汉献帝这一事件的最后结果来看,皇帝的境遇较以前改善了不少,生活上不再忍受饥饿,政治上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起码在一段时间内,皇帝在名义上还是得到了最起码的尊重,部分人只看到汉献帝回许都带给曹操政治上的筹码,却忽视了曹操给汉献帝带来的实惠,所以,就这件事而言,荀彧的建议结果是曹操与汉朝庭“互惠互利”。当长史董昭进奏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的时候,荀彧站出来了,他表示:“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
12、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触犯了曹操的大忌,因为曹操想急于架空汉帝权力,考虑到荀彧在曹营中的特殊地位,之前他对荀彧言听计从,但现在荀彧使曹操难以如愿以偿。荀彧的正统观念随着曹操进逼汉室步骤的加紧,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产生裂痕,这必将造成荀彧不得善终的悲剧。 2、徐庶之孝。徐庶初事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为军师,帮助刘备抵抗曹军并获得胜利,为刘备在军事上赢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也鼓舞了刘备军队的士气。徐庶很有才能,程昱曾将他与自己作比较,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堪比自己的十倍。正是由于他的优秀,大大吸引了曹操的眼球,曹操了解到,徐庶是个孝子,便把他的母亲接到许昌,并模仿了徐庶母亲的字迹,
13、将徐庶骗到了许昌,结果徐庶母亲自杀身亡,此后,徐庶虽身居曹营,满腹才华,却不献一计,他的才华也像流水一样慢慢消逝,湮没在曹营中。 徐庶不为曹操献一计,呆在曹营无所作为,如废人一个,那曹操为什么不杀了徐庶?不杀,或许徐庶有一天会回心转意帮助曹操;若杀,徐庶想回心转意也没有可能了,曹操虽奸,仍显仁义。而且杀徐庶会让曹操招来骂名,徐庶来投,曹操杀之,就会让身边的知识分子寒心,以后想投曹操的人才也要止步徐庶来投,帮不了刘备,曹操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在那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为什么徐庶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具体原因已不可考,但笔者推测原因可能有二:徐庶先事刘备,而刘备有汉室血统,在一定程度上帮刘即帮汉,心向汉
14、朝廷;最主要原因应该是母亲之死和曹操有一定的关系,事曹会让徐庶心里过意不去,母亲自杀身亡是为了不想让自己成为徐庶的羁绊,在一定程度上母亲的死和徐庶自身也脱不了干系,可以设想徐庶在那种境况下的心理负担与自责。母亲在世时,徐庶是孝子,母亲去世后,如果为曹操出谋划策,会背上不忠不孝的恶名,徐庶坚持内心的操守,守护“孝”的底线。 二、注重实效、善于权术的谋士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人心险恶的时代,是一个智慧发展到高峰的时代,又是一个阴谋展现到极致的时代,是一个标榜仁义的时代,又是一个人性最黑暗的时代,这个时代,看似是军事战场上的较量,实际上是骗术、权术、诡术、心术的较量。曹操智囊中的谋
15、士群中有一类人,他们满腹经纶,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们纵横捭阖,通古晓今,却很少有人打出“匡扶皇室”、“上顺天意,下应民心”等名号来“举兵讨贼”。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最想要的就是让自己的才华得以发挥,得以施展,免得老死于林野,默默湮没在历史中,他们认为汉室朝廷衰微之势已成定局,无法挽回,他们讲求实效,善于权术,在现实中积极寻求政治靠山,有的谋士几易其主,在乱世之中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在其位,谋其政,为其主。1、郭嘉。郭嘉初投袁绍,后为荀彧举荐给曹操,郭嘉作为曹操的智囊团之一,也为曹操献了些许计谋,他对曹操最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消灭袁绍的战争中,官渡之战前,郭嘉提出著名的“十胜论
16、”,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后来,袁绍死后,郭嘉又“遗计定辽东”,促使曹操彻底剪除了袁氏势力。可以这样讲,在消灭袁绍势力的斗争中,郭嘉居功至伟。郭嘉一生献计无数,投奔曹操后就开始为曹操奔波劳碌,然天妒英才,郭嘉英年就早逝,最终曹操在赤壁兵败后为他叹息一句:“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郭嘉除了提出“十胜论”和“遗计定辽东”外,在三国演义故事的开始部分,郭嘉提出了不杀刘备的计策建议,相对于其他的计谋,这个计谋可以说是表达的有些隐晦,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写到:“却说玄德前奔许都,到城外下寨,先使孙乾来见曹操,言被吕布追逼。特来相投。操曰:玄德与吾,
17、兄弟也。便请入城相见。次日,玄德留关、张在城外,自带孙乾、糜竺入见操。操待以上宾之礼。玄德备诉吕布之事,操曰:布乃无义之辈,吾与贤弟并力诛之。玄德称谢。操设宴相待,至晚送出。荀彧入见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不答。彧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次日,即表荐刘备领豫州牧。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
18、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遂不听昱言,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玄德,使往豫州到任。进兵屯小沛,招集原散之兵,攻吕布。”可以看出,曹操麾下谋士,几乎大多数都希望曹操早图刘备,唯独郭嘉反对,他认为刘备在四海之内信望显著,而目前曹操部营依然处在发展的阶段,杀掉刘备不合时宜。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议,曹操此时不杀刘备,原因有三:其一,立信义之旗帜,招募俊杰;其二,刘备颠沛流离,暂不足为患;其三,对付吕布。事实上,郭嘉此刻的建议也的确是不错的,由于曹操当时实力尚不是十分雄厚,有了刘备为羽翼,共同对付吕布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从以后的故事发展来看,实际上郭嘉的这个建议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三国
19、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写到:“玄德闻公孙瓚已死,追念昔日荐己之恩,不胜伤感;又不知赵子龙如何下落,放心不下。因暗想曰:“我不就此时寻个脱身之计,更待何时?”遂起身对操曰:“术若投绍,必从徐州过,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术可擒矣。”操笑曰:“来日奏帝,即便起兵。”次日,玄德面奏君。操令玄德总督五万人马,又差朱灵、路昭二人同行。玄德辞帝,帝泣送之。”“时郭嘉、程昱考较钱粮方回,知曹操已遣玄德进兵徐州,慌入谏曰:“丞相何故令刘备督军?”操曰:“欲截袁术耳。”程昱曰:“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郭嘉曰:“丞
20、相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望丞相察之。”操然其言,遂令许褚将兵五百前往,务要追玄德转来。许褚应诺而去。”从郭嘉的言辞转变可以看出,他为曹操放虎归山而叹息、忧虑、遗憾,遗憾自己的主公并没有与自己做到心灵相通。其实他当时不过希望曹操利用刘备谋取吕布,而其后就应当杀之,或者囚禁之。郭嘉第一次对曹操的说辞有些隐晦,郭嘉的计策,有了表面、深层两种不同的意思,表面意思是可不杀就不杀,深层意思是利用完后立刻杀。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宿敌,但在当时得条件下刘备羽翼未丰,可以利用一个宿敌来对抗吕布,如果听从荀彧的建议立刻杀了刘备恐怕是种浪费。在消灭吕布之后,刘备在当时的利用价值已经失去,
21、这个时候再杀的确是既能铲除敌人,也能从中得到最大的利益,郭嘉英年早逝,但在他事曹的日子里,曹操一直很重视他。2、程昱。程昱为曹操军中少有的智将,是曹操手下其中一名最重要的谋臣,他并没有像郭嘉那样英年早逝,程昱自跟从曹操以来,积极参与了攻打吕布、袁绍、刘备、孙权的大部分战事,一直出谋献策,表现出众。当曹操与吕布交战不利,袁绍派人劝曹操把家人迁到邺城,想和曹操联合,曹操有意答应,程昱劝而止之,认为曹操自己有能力图霸业;当刘备走投无路投靠曹操时,程昱曾劝曹操杀掉刘备,以免养虎为患,但曹操在听过郭嘉的意见后,决定放过刘备,还借给刘备军马,让刘备去追击袁术,这无疑是放虎归山,结果让刘备有机会重新独立。第
22、二十回中,程昱劝曹操乘着挟帝的威势行“王霸之事”;但于第二十四回却谏曹操勿行废立之事,避免失众望而启兵端。 曹操在徐州击溃了刘备军后,想招降独守孤城的关羽,张辽自荐为使。程昱设计利用徐州降兵引关羽出城,再围其于山上,使其进退两难,其后张辽果然成功说服关羽暂投曹营。后来曹操与袁绍战于白马,绍将颜良极其勇猛,程昱建议关羽出战,行一石二鸟之计,结果既击败了颜良,又令投靠了袁绍的刘备几乎因袁绍疑心而被杀。 仓亭之战中,程昱向曹操献“十面埋伏”之计,使袁绍军队一败涂地,元气大伤。 关羽千里走单骑时,程昱建议曹操杀掉关羽,勿纵虎为患,曹操不听,放走关羽;到了曹军兵败赤壁,曹操部领残军逃亡时,遇到伏兵于华容
23、道的关羽,程昱分析关羽性格后,认为关羽为人有恩必报,于是建议曹操亲自向关羽攀谈,以求免难,结果成功动摇关羽的决心,曹操终于逃过厄运。 徐庶托名“单福”辅助刘备时,程昱识穿其真正身份,并使计把徐庶引到曹营。 赤壁之战中,程昱一直劝曹操留意“连环锁船”、“东南风起”等事,防范吴军阴谋,可是曹操却认为毋须忧虑,不加提防;后来吴将黄盖诈降,讹称要亲驶粮船归顺时,亦是程昱最早悉破其船并非粮船,必然有诈。 赤壁战后,曹操得知刘备占有荆州,心甚疑惧,程昱于是献策,表奏周瑜、程普遥领荆州之郡,挑拨孙、刘二家互起争端,间接造成诸葛亮气死周瑜的局面。 总括而言,小说中的程昱有着足智多谋的形象,亦是曹营众多谋士之中
24、,最常跟随在曹操身边的人。3、荀攸。曹营智谋之士众多,程昱助曹操之时,荀攸也积极活跃在曹氏阵营中,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他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曹营集团二十余年,能够很好地处理政治漩涡中各种复杂的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最后得以善终。荀攸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同时,他为曹操阵营的发展也献出了许多计策。其一,建安三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荀攸看出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就对曹操说:“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
25、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曹操没有听其劝告,出兵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军失利。其二,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荀攸认为不能与实力悬殊强大的袁绍正面对抗,他提出了“声东击西”的作战方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最后取得了胜利,助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其三,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随军。吕布在曹军和刘备等各路军队的围攻下,败退后固守下邳,虽经过多次进攻,曹军仍攻不下城池,曹军很疲惫,曹操想撤兵回许都。荀攸坚决反对,他认为吕布有勇无谋,如今他屡战屡败,锐气已丧,陈宫计谋未定,应该想办法紧急进攻,如此,打败吕布指日可待。于是, 曹操引沂水、泗水灌进下邳城,吕布部将投降,吕布被活捉。 其四,
26、建安七年,荀攸随曹操讨伐袁谭、袁尚,而袁谭、袁尚兄弟二人为争夺冀州发生内讧。 袁谭派人到曹操军中请求归降,希望曹操帮助自己。曹操请谋士大臣商议,大多数人认为应当先讨平刘表,认为刘表强大,而袁谭、袁尚不足为虑,只有荀攸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刘表没有君临天下之志,袁氏占据四州地盘,拥有甲兵十数万,袁绍以宽厚待人搏得人心,假使袁氏兄弟二人合并则难以图谋,应该趁他们内乱的时候攻打他们,北方可定。 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曾经说过:“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4、贾诩。郭嘉、程昱、荀攸都是经荀彧推荐而来投靠曹操的,较
27、早跟随曹操,贾诩并非曹操嫡系,曾先后侍奉李傕、张绣。董卓被杀后,董卓所部的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散伙的时,贾诩阻止了他们,他的理由是:“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因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所以他此举也是为自己打算。之后他看出李傕等人即将灭亡的态势而转投张绣旗下,没多久张绣开始与曹操开战,张绣实力远逊于曹操,但是在贾诩的计策之下居然两胜曹操,使曹操无功而返。官渡之战前贾诩看准时机劝说张绣投降曹操,并正式加入曹操阵营,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
28、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继承人问题上贾诩暗助曹丕,曹丕称帝后封贾诩为太尉,之后曹丕准备开始统一之战,向贾诩询问先攻打吴、蜀哪一个,贾诩则反对军事行动,曹丕不听,开始伐吴,最终也如贾诩预料一样无功而返。贾诩深有谋略,而且善于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处于乱世,而周旋于汉末豪强角逐之中,以智术安身。贾诩正是在不断地调整君臣关系中随机应变,越变越聪明。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死时全家在乱世中得以保全,易中天曾说:“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长,还保全了
29、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5、许攸。郭嘉、程昱、荀攸、贾诩在政治中算是幸运儿,择得明主,得以善终,但许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袁绍和曹操争锋的过程中,我为许攸的见识所折服,他劝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政治远见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他洞察曹操缺粮,给袁绍奔袭许昌的进谏,都可谓敏锐无比,见识超群,只可惜袁绍好谋无断,战机一再错失,他主动投奔曹操也有其不得已,献计偷袭乌巢,在破灭袁绍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攸是一个自视其高、傲慢狂气的形象,许攸弃袁投曹后,在官渡大战中以及攻占冀州的过程中,确实立下了卓著的功绩,在胜利面前,他过高地估价了自己所起的作用,仿佛没有他,也就
30、没有曹操战袁绍的胜利。许攸政治上的不幸运,其一表现在政治上站错队,没有找到合适的主公,这一点和陈宫有些像,先事袁绍,袁优柔寡断;后事曹操,曹度量有限。其二表现在其自身的性格上,先是袁绍大战在即,因为小儿子生病,无心发兵,许攸大喊“庸主”,被军杖,后是许攸居功自傲,恃才傲物,醉酒后高呼曹操的小名,并在闹市里一再讲述曹操少年时的劣迹。这引起了在其身边的许褚的极度不满。在其提出警告后,许攸竟侮辱许褚为匹夫,言:“曹阿瞒尚且敬我三分,你敢杀我?”于是引颈挑衅,许褚这时真的接过长刀,斩杀了许攸。许攸为其挑衅,为其酒后失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看到恃才傲物的许攸被许褚刀劈身亡,不由感慨不已,在群英辈出、谋士
31、众多的三国时期,许攸有卓绝的才智与见识,只可惜其性格存在致命缺陷,最终导致其人生悲剧。许攸居功自傲,将曹操不放在眼里,将出生入死的那些武将不放在眼里了,这是其为人的幼稚之处。大凡有才能者,大多都是有一些自负的,自负可以,但过于自骄,就离灾祸不远了。许攸那些骄狂的言行,激起了曹操和众将的一致不满,最终被杀了。许攸讲求实效,先事袁绍,再事曹操,依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政治队伍,以求才华谋略得以施展,只可惜最后由于性格上的缺点,酿成了一幕悲剧。6、司马懿。性格上与许攸相比,司马懿善于克制自己,不让自己锋芒毕露,成为三国时代最大的赢家。司马懿出身仕族,博学多才,是一位少有的文武兼备型的人才,为曹操
32、阵营中的第一号智将,对抗诸葛亮的主力军,使诸葛亮的多次北伐破产,司马懿一辈子能做到三“不”:不高调,不争功,不吐露他谋反的野心。就连曹操这样的权术大玩家,到死都不会想到曹氏江山居然在短时间内易主给司马氏,据说曾有人提醒过曹操,说司马懿是“鹰视狼顾”,相传曹操也曾梦见三马同槽吃东西,意谓曹家天下会为司马懿三父子所夺,果然最后曹家的天下被司马炎所夺。司马懿在曹营集团的地位也是几经沉浮,司马懿被人视为“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有才高震主的隐患,曹操在世时,没有大胆地起用司马懿,魏国新主曹睿刚即位时,曾因司马懿谋反流言的散布,疏离司马懿,曹魏后期,司马懿成为左右局势的决策人物。凡人主信任之时,
33、便是司马懿发挥才干之时;凡人主不信任,甚至猜忌时,便是其才干受到抑制之时。人主与其臣子相离相合的现象,正是封建政权内部权力分割和制衡的表现,而任何一个智囊人物都无法改变他所隶属的那个政治势力对自己的左右。曹操最后还是输给了司马氏家族,司马懿在政治上的成熟和耐力可以说是长年在曹操压制下锻炼出来的,他明明有野心,但却能做到连自己两个儿子都从不透露,直到自己死,还“假仁假义”的交待儿子要效忠,他之所以忍,就是因为在曹操经营的曹氏势力还没有完全衰落之前,不能透露半点风声,儿子尚且年轻气盛,万一不小心透露了,整个家族会有灭顶之灾,司马懿苦心为儿子经营隐忍长达数十年,不得不令人佩服。司马懿一生在政治上起起
34、伏伏,为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为最后的赢家。 三、书卷气浓郁的文士曹营中藏龙卧虎,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其中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书卷气浓郁,但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原因,陷入了政治悲剧的漩涡中去,他们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曹营中能有所作为,但最后实际上成为历史中政治上的落魄者。1、杨修之死。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
35、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并不仅仅只有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杨修喜欢耍小聪明,他对曹操的研究很是透彻,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得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曹
36、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杨修的死因比较复杂,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刚开始,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
37、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曹植和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曹操在处理完立嗣的问题后,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为了剪除曹植的政治羽翼,为曹丕扫清道路,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将杨修杀害了。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修又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所以才遭忌杀。明朝大学问家李贽也说过,“修每当就植,虑有关白,忖度操意豫作答数十余条,敕门下随问应答。于是教裁出,答即入,操怪之,乃收杀修。”“或以修聪敏异常那个,又与袁氏为婚,故曹公忌
38、之。”“植既数与修书,无所避忌,修亦每于操前驰骋聪明,则修之不善于韬晦,自宜取败。修与祢正平、孔北海俱相知,俱是一流人,故俱败。” 32、孔融之死。建安十三年秋,有人收集了孔融的罪名,曹操于是借此机会把孔融满门处死。在被逮捕之前,孔融听到了四条指责:一、在北海为太守时,见皇室有难,招募兵丁,举动可疑;二、曾诽谤朝廷;三、虽为孔子之后,但不守礼节,常常不戴帽子走进宫廷,打扮不修边幅,嗜酒成狂;四、不孝,曾口出狂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这句话直接否定了孝的意义,孔融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有可能是因为对当时险诈的世道与人心不古的失
39、望。孔融不怎么了解曹操的想法,他反对曹操扫平江南的战略决策,孔融作为当时一代名儒,又是名门之后,朝野都有一定声望,曹操杀他可以说是担着一定的风险。曹操的抱负就是趁势扫平江南,统一全国。孔融却常和曹操唱反调,他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孔融在朝野声望较高,他一反对,必定就有一群朝臣跟着反对,这样,曹操南下用兵的计划势必夭折。于是,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客,再也忍无可忍,用孔融全家的尸首,堵上了其他反对者的嘴。孔融对曹操的政治多有责难,比如他反对曹操禁酒。东汉末年以来,世事纷纷,人们多以酗酒为乐或自我麻醉,荒废工作
40、,再加上酿酒浪费粮食,于是曹操欲颁布禁酒令,面对曹操的政策,孔融公开反对,曹操说酗酒会荒废政事,甚至有可能导致国家灭亡。对此,孔融作文讽讥时政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酒旨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 4看似雄辩,实则诡辩也。孔融依仗自己的聪明,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很少顾及对方的感受,考虑的不周全,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赏给了曹丕。孔融就给曹操写了封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曹操还以为说的是好话,后来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们父子,心中暗暗怀恨。 “负其
41、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这是历史的评价。逢三国乱世,并无政治、军事与谋略之长的孔融,在不与当权者合作的同时,又喜欢坐在一旁议论时政,自然不为曹操所容。说到底,孔融之死是性格酿成的悲剧。孔融在他的临终诗中表达的很清楚:“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3、曹植之死。曹植书卷气浓郁,文学上的佼佼者,政治上的落魄者。他生于乱世,擅长文学,文学天赋超人,南朝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然而,他在政治上却不得要领
42、。曹植这个三国曹魏时期的悲剧人物,被父王曹操先亲后疏,然后又遭登帝位的兄长曹丕的迫害,他由受宠而失意,由失意而落魄。曹植在政治上不得志,曹丕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继承了魏王之位,后又篡汉称帝。虽然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但嫉恨曹植的念头却没有改变,曹丕对曹植横加监视,打压,乃至诬陷,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他经常喝酒骂人,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马有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曹丕担心杀了曹植众人不服,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曹睿即位后,对他的防范愈益严厉,屡迁其封地。曹植从政治核心中被抛出来,跌进理想失落的悲哀深渊之中,理想和现实的冲撞,产生了绝艳的悲愤诗歌。曹丕
43、死后,他多次给明帝曹睿写信,一会儿诉说自己无功受禄,枉为人臣;一会儿批评皇帝重用异姓、排斥家族子弟;一会儿又积极自荐,期待着为皇帝分忧。为臣难,为弟难,其后为叔亦难,空有一腔抱负,却难以实现。“生的爱恋,生的悲愤,生的痛苦,生的哀伤”,这是对曹植内心最好的写照,沉郁的悲剧意识,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挣扎。曹操的举棋不定,核心问题是立长还是立贤。曹丕是长子,有天然优势,曹植只能在立贤上做文章,设法消除曹操的顾虑。但是曹植自视过高,任性放纵,不愿自我约束,随情由性,任意而为,屡屡挑战曹操的底线。这一点,他和李白特别相似,两人都有政治抱负,都曾目中无人,也都想建点儿功业青史留名。但两人又都不守规则,张扬外
44、露,其行为就像他们的作品,天马行空,肆意挥洒,结果只能被排斥在官场之外。曹植的任性放纵表现充分,比如,他贪怀酗酒,时常误事,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欲遣救曹仁,植醉不能受命”。又如,曹植曾“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按规定,司马门是魏王的专用门,曹操怒不可遏,导致“植宠日衰”。曹植最后一次被封在陈地,于公元232年,惆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41岁。目 录1.总论11.1项目概况1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3可行性研究工作依据61.4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原则61.5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概要71.6建议引进设备清单151.7结论及建议151.8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
45、标汇总162.市场需求预测与竞争能力分析192.1概述192.2广西区内市场192.3主要目标市场分析222.4广东省水泥市场分析242.5竞争能力分析272.6市场分析结论283.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293.1原、燃材料293.2交通运输313.3供电电源313.4水源313.5厂址条件324.工程技术方案334.1原燃料与配料设计334.2石灰石矿山464.3生产工艺584.4总图运输724.5电气及生产过程自动化764.6给水排水854.7通风及空气调节874.8建筑结构895.节约与合理利用能源925.1主要能耗指标925.2主要节能措施926.环境污染防治与治理946.1建设场地946
46、.2工程概述、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946.3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956.4控制污染的方案966.5环境管理机构及监测机构986.6环境影响分析986.7环境保护投资估算987.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1017.1设计依据与执行标准1017.2建筑及场地布置1017.3生产过程中职业危险、危害因素分析1027.4对各种危害因素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及预期效果1027.5劳动安全卫生机构及人员配备情况1048.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1058.1组织机构1058.2劳动定员1058.3劳动生产率1058.4职工培训1059.工程建设招标安排10810.项目建设进度的建议11010.1项目管理11010.2项目实施进度11011.投资估算11211.1综述11211.2建设投资构成11211.3估算编制依据11211.4建设项目投资总估算书11312.财务评价11712.1概述11712.2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1712.3总成本费用11812.4财务评价12012.5不确定性分析12212.6财务评价结论12312.7财务评价附表目录12313.附件13914.附图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