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65268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安徽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安徽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安徽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安徽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安徽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二篇 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篇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四篇 推进“三农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五篇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六篇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安徽第七篇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八篇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第九篇 着力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区域软实力第十篇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第十一篇 坚持依法治省,加强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 保障规划实施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纲要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

3、就“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跨上万亿元台阶,翻了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增长两倍以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产量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达到616亿斤,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工业主导

4、地位日益凸显,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稳步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中心城市进一步壮大,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发展势头强劲,皖北地区发展提速,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全面启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强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地方金融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扩权强县、扩权强镇、城乡一体化试点等改革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迈出实

5、质性步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民生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平安安徽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五年,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年,是内聚信心、外树形象的五年。面向未来,我省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综合判断,未来五年是安徽黄金发展期,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不断深化;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

6、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未来五年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双重压力.此外,周边省份产业结构竞相升级对我省结构调整形成新的

7、挤压.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三章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坚持“双轮驱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

8、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转型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为支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三大需求协同拉动转变;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增长模式从粗放增长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努力实

9、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东向发展,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领域和范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坚持和谐发展。着力构建保障

10、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四章 发展目标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确保2015年皖江城市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

11、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5338,城镇化率超过50。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绿色发展取得积极

12、进展。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更加和

13、谐稳定。到2015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以内,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力争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90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5以上. 第二篇 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五章积极扩大有效投入第一节 深入实施“861行动

14、计划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金融支撑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六大基础工程,力争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全方位构建多层次、多系统、开放式、动态性的“861”行动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形成梯次推进格局。建立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供地、环评、融资等“绿色通道”,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和协调调度,提高投资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第二节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投入。严格执行国家产业

15、政策,控制产能过剩项目特别是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外资、民间资本、政府投资等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合理引导和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民间投资、省外境外投资比重。第六章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第一节 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以引导和培育消费热点为着力点,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巩固和发展消费规模大、带动性强、对地方经济贡献大的热点消费,扩大汽车、住房、旅游、通讯等重点领域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养老服务、家庭劳动社会化等成长性服务消费,挖掘消费潜能。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促进消费政策,大力推进

16、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全面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和农民消费水平。拓展省外市场,提高皖货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提升省外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第二节 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城乡市场运行监测,强化市场调控体系建设,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行业监管,规范市场准入。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加强商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确保消费安全.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及消费者保护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第三篇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七章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第七章 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培育壮大新兴

17、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新增一批千亿元产业,打造一批千亿元企业,培育一批千亿元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第一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促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形成若干支撑我省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和物联网,打造中国(合肥)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

18、业基地,提升合滁芜信息家电产业带,建设合肥语音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设芜湖节能环保和绿色照明产业基地、滁马铜池绿色照明产业带,发展合肥水泥成套设备和环保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核电和风电,适度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一批国家级绿色能源县。建设一批光伏及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基地.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育种等产业,做大做强蚌埠生物产业基地、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芜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的重大基础装

19、备,工业领域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基础零部件,全面优化装备集成协作配套体系,提升合肥工程机械及工业机器人、两淮煤机装备、沿江船舶、芜湖大型铸锻件、马鞍山冶金装备等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材料、膜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稀土永磁材料、复合材料及特种材料等,培育和打造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马鞍山高性能铁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滁州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安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池州高分子聚合材料产业基地、黄山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发展动力电池、高性能电机、电控系统,打造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促进新能源

20、汽车整车产业化。公共安全产业。重点发展通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和交通安全、矿山安全等产业,促进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建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信息安全堡垒,打造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基地.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高世代液晶面板、显示玻璃及光伏玻璃、LED外延片及芯片、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能源汽车电池、数控机床、新型节能环保装备、铜基铁基新材料产业链、秸秆生物精炼产业化、量子通信产业化、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化等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到2015年,重点建设1000个左右新兴产业项目。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重点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带动

21、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在皖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扶持高成长性中小高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基地。鼓励现有各类园区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和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生产组织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合肥平板显示、合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芜湖光电及光伏材料、蚌埠生物、马鞍山新材料等10个左右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基地.第二节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为导向,推动汽车、装备制造、家电、食品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整车产品质量,加大中

22、高档轿车比重.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鼓励发展节能、环保、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巩固和提升在全国的地位。装备制造业。加速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加强核心技术和系统技术研发,培育自主品牌。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泵阀、环保节能设备等行业,积极发展冶金、水泥、煤炭、石化等行业大型成套设备,鼓励发展高性能船舶及新型船用机械制造.家电产业。加强研发能力和配套能力建设,提高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中高端产品比重,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积极发展各类小家电.推进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电产业基地。食品工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创建知名品牌,建设安全原料基地,重点发展水

23、稻、小麦、油料、肉类、水产品、乳制品、茶叶、果蔬等精深加工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纺织服装、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改造升级。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培育自主品牌,促进棉纺业“精细化”、服装鞋帽业“品牌化”、产业用纺织品业“特色化”、家用纺织品业“配套化”发展。形成若干龙头企业及一批主业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冶金产业。加大以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优质钢材、特钢产品,铜、铝精深加工产品和有色金属新材料,提高市

24、场短缺高端产品比重。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建成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建材产业。围绕节能环保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上大压小发展水泥,积极发展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及改性材料,突出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优质玻璃、装饰材料及卫生陶瓷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硅产业基地及一批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集群。化工产业。进一步提升原油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发展新型煤化工,积极培育精细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硫磷化工等,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建成沿江沿淮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和新型煤化工基地。专栏4 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大力支持国内外产能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推进轿车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

25、、重型大功率发动机、乘用车、重卡、专用车、轮胎等建设。装备制造。重点推进大型铸锻件、数控机床、挖掘机、减速机、叉车、井下采掘设备和矿冶成套设备、化工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电工电器、轨道交通装备、沿江船舶及船用设备、高钢级石油管材、农用机械等建设。家电。重点发展空调及关键零部件、大屏幕彩电、冰箱、洗衣机、小家电和其他家电产品.食品。加快建设皖北小麦、沿江大米和油脂加工、皖南皖西和皖西南生态食品加工基地,以及一批肉类果蔬深加工基地、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纺织服装。建设安庆、六安、淮北、马鞍山等棉纺织和服装产业集群,桐城、六安羽绒家纺产业集群,以芜湖为龙头的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阜阳、淮南、六安、宿

26、州服装鞋帽产业集群,以滁州为龙头的差别化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六安、铜陵麻纺产业集群.冶金。重点推进精品钢、煤电铝联营、铜资源控制及铜材精深加工、铁矿资源开发利用、铅锌冶炼等。建材。重点实施沿江水泥“上大压小”,推进碳酸钙、超细碳酸钙和石膏、凹凸棒、陶瓷、钾长石等开发利用。化工。大力发展石化及下游系列产品,加快建设淮南、淮(北)宿(州)、阜亳、巢湖四大煤化工基地,积极建设合肥、铜陵、芜湖、池州等特色化工基地,推进大型乙烯工程前期工作。第四节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一批超千亿元企业。大力推进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联合兼并重组,加强与央企的合资合作,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大企业

27、大集团整合生产要素、上下游产品和市场渠道等环节,促进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力争形成马钢、铜陵有色等一批超千亿元企业集团,增强核心企业辐射带动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关联产业集聚为导向,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提高配套能力,促进集群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差别化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翻一番以上。第五节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质量监测。着力创造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品牌,扩大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品牌影响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促进

28、企业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建设企业标准,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第六节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快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售后服务、节能减排等环节信息技术改造和融合步伐。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国际市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商贸方式的改造。第七节 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开发区规范化

29、、特色化、集约化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扩区升级,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县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导乡镇工业集中区有序发展,积极开展园区合作共建。明确产业定位,坚持错位发展,加大开发区整合提升力度,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提高入区项目质量和投入强度,建立园区项目用地退出机制,强化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条件.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保持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建设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芜湖经开区等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园区.第八章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发展服

30、务业,加大投入、拓宽领域、扩大开放,构建功能完备、服务高效、供给良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合肥物流圈、沿淮物流产业带三大物流区域,将合肥、芜(湖)马(鞍山)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建设蚌埠、安庆、阜阳等区域性物流中心,支持其他城市建设物流基地。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积极培育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加速融入长三角物流圈。金融业。支持现有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地方金融体系建设

31、,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大做强徽商银行、国元证券、华安证券、国元农险等地方金融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农村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社区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证券、期货、信托、汽车金融、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典当等金融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机构,加快合肥全国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支持芜湖建设皖江金融中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并购重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引进和开发新型金融衍生产品

32、,探索建立地方期货交易所,发展区域股权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不断完善支付体系建设,建立服务功能齐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卡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功能,扩大保险业的规模和比重,吸引更多的保险资金在我省实现直投。构建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政策体系,加强金融监管,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商务服务业.鼓励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就业和劳务中介等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建设中央商务区,集中布局商务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科技研发、

33、技术推广、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行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电信服务、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完善城市商贸服务功能,规划建设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大型精品百货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以社区为重点加快便民化商业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系统化的社区商业体系.培育商业特色街区.鼓励信用消费。积极推动集中配送,大力发展品牌连锁店、专业店、便利店、网上购物等特色流通新业态,完善城市快递、物流服务网络,推进大众化、特色化、连锁型餐饮

34、及酒店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村邮政物流,推动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市场延伸。培育重点流通企业,形成一批龙头流通企业和商业品牌。旅游业.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和皖西南旅游区,构建徽文化、皖江城市、淮河风情、皖北历史文化四大旅游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线路设计,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体育健身、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延伸旅游产业链,开发具有安徽特色的旅游商品。支持旅游企业规模化经营,打造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到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35、3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强省和旅游目的地。房地产业。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应,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积极推进工业、科技等房地产开发.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加快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修等便民利民家政服务,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居民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社会

36、化养老服务。第三节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服务外包。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高速发展的机遇,壮大一批服务外包企业,培育一批人才,取得国际认证,开拓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为重点的离岸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合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促进芜湖、马鞍山等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会展经济。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芜湖)科普博览会等为平台,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影响广泛的品牌展会。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奥林匹克中心及各类大型体育场馆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会展设施建设。大力培育会展企业,提升会展竞争力。以合肥、芜湖、黄山等城市为重点,努力打造全国重要

37、的会展城市。创意服务业.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科普教育、现代传媒等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机构和创意人才,建设合肥、芜湖动漫产业和文化影视基地,马鞍山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构建影视动漫游戏一体化产业体系。第九章 强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第一节 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城市交通能力,改善交通技术条件,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建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千吨级航道、民航机场为骨架,以普通铁路、公路、航道和农村公路为基础,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以完善快

38、速客运铁路网和保障能源运输为重点,加快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能源运输通道和主要铁路枢纽建设,提高路网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五年新增铁路31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2200公里.到201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000公里,主要铁路通道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快速客运铁路覆盖所有省辖市,货物运输能力显著提高。公路.高速公路以完善路网为重点,加快区域通道建设,联通断头路,到2015年基本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力争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以升级改造现有道路为重点,建设经济干线、出省通道、旅游干线和交通枢纽连接线,到2015年国省干线公路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农村公路重点实施县

39、乡公路改造、危桥加固改造和安全保障工程。水运。以建设高等级航道、提升港口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整治长江、淮河干支流航道,加快沿江、沿淮和合肥等集装箱、煤炭和件杂货码头建设.到2015年,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公里,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芜湖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航运枢纽。民航。完善民航机场布局,改善机场运输和通航条件,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范围,发展通用航空运输。到2015年开通民航运输机场6个,建设若干通用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依托高速铁路客站和机场,衔接公路、城市公交、城际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建立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依托重点铁路货运站场和港口,建设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联运系统。加快

40、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到2015年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基本建成,合肥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坚持规划先行、公交优先、便捷换乘的原则,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乡一体化、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换乘系统,建立及时、全面、双向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疏导能力和效率。专栏5 交通重大项目铁路。续建项目:京沪高铁安徽段、合肥-蚌埠、南京-安庆、合肥福州、皖赣新双线、阜阳六安、宿州淮安等铁路。新开工项目:黄山-杭州、郑州-砀山徐州、商丘合肥-杭州、池州-九江、合肥安庆城际、宿州-淮北-徐州、宿州-亳州、六安-庐江-铜陵、六安-安庆-景

41、德镇等铁路。高速公路。续建项目:徐州明光、许昌-宿州泗洪、宁国-宣城千秋关、扬州绩溪、芜湖-雁翅、黄山祁门、北沿江、东至-九江、阜阳-新蔡、铜陵南陵宣城、淮南蚌埠凤阳等高速公路。新开工项目:武汉岳西桐城-庐江无为、济南-祁门、宿州-扬州、阜阳-淮滨、巢湖-铜陵(铜陵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北岸接线)、蚌埠-五河、淮南滁州等高速公路。过江通道。续建项目: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宁安城际铁路安庆长江铁路大桥、合福铁路铜陵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新开工项目: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商合杭铁路芜湖公铁两用大桥。前期论证项目:安庆长江公路二桥、马鞍山长江公路二桥。水运。续建项目:芜申运河、安

42、庆港长风港区、合裕线裕溪船闸、巢湖复线船闸、沙颍河阜阳船闸等。新开工项目:长江、淮河干流整治、合裕航道、秋浦河、漳河、青山河、姑溪河、沙颍河、石门湖、水阳江、派河、店埠河等航道,和县郑蒲港等。前期论证项目:浍河、滁河航道整治。机场。续建项目: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新开工项目:芜湖民航机场、安庆民航机场、若干通用机场。前期论证项目:蚌埠民航机场、亳州民航机场、黄山机场改造升级。 第二节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坚持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的基本方针,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经济社会能源协调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利用与节能环保,增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传统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

43、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煤炭。继续推进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新建安全高效高产矿井17对,改扩建一批大中型矿井,新增规模4000万吨/年以上,到2015年两淮煤炭基地总规模达到1。8亿吨/年。加快煤炭产业升级和安全改造,提高煤炭回采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采煤深陷区生态治理。建设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规划建设铜陵煤炭储配中心.鼓励煤炭企业赴省外和境外开发煤炭资源。电力。高标准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煤电机组,满足“十二五用电增长需求。启动实施“皖电东送”二期工程.积极推广热电联产在城市供热中的运用,替代能耗高、污染重的分散低效小锅炉。新增

44、电力装机2000万千瓦左右。建设以特高压和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智能电网,开工淮南-皖南浙北上海和淮南南京等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加强220千伏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完成新一轮城乡电网建设与升级改造,显著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天然气和成品油.建设江南联络线、宣城宁国黄山支线等城际间长输管道,加快加气母站、子站建设,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天然气使用量达到50亿立方米/年.加快成品油省级输送主管道建设,规划建设安庆合肥淮南-阜阳亳州、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成品油输送管道等,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成品油管道网络。加强油气储备调峰站建设,规划建设安徽省成品油应急储备

45、库、大型液体天然气储备站。试点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扩大煤层气抽采和利用规模,加快勘探开发页岩气。新兴能源。强力推进核电建设,开工建设芜湖繁昌核电一期工程,力争池州吉阳核电、安庆高温气冷堆工程早日开工。在风力资源较好的沿江沿湖、江淮分水岭等区域,建设大中型风电厂。加快开发太阳能资源,以开发区集中联片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开展太阳能城市示范建设。鼓励秸秆资源丰富的粮棉油主产区和能源林基地建设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支持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发电。有序开发利用水能,建成响水涧、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绩溪抽水蓄能电站.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在省辖市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站、加注站等服务

46、设施.建设一批国家绿色能源县(乡)。第三节 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以提高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为重点,统筹水环境保护与改善,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防洪除涝灌溉.大力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加快长江干流河道整治和主要支流治理,开展长江洲滩重点圩垸治理。争取实施下浒山、月潭、汤村等大中型水库.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完成病险水库和规划内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进一步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推进灌溉排涝工程建设。到2015年淮北大堤及沿淮重点防洪城市圈堤的防洪能力基本达到百年一遇,长江干流主要堤防能够防御1954年型洪水,省辖市城市防洪能力基本达到50-100年一遇,新安江干

47、流及长江、淮河主要支流重点河段防洪标准达到510年一遇,沿淮重点平原洼地排涝标准一般达到5年一遇,局部地区达到10年一遇.沿江万亩以上圩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净增除涝面积150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500万亩。净增灌溉面积3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00万亩。水资源优化配置。统筹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引江济淮(巢)等工程,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城市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加快重点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进一步提高粮食主产区水资源保障条件。到2015年全省年供水能力新增50亿立方米,基本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提高乡镇供水能力。水环

48、境保护。加强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全面加快农村河道和沟渠清淤步伐,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崩岗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50平方公里。加强大别山区等水源地保护。到2015年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专栏6 水利重大项目新一轮治淮工程。大力实施淮干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实施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董峰湖、寿西湖、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和香浮段等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工程,淮河流域堤防达标及淠河、史河等河道治理工程。长江干支流治理工程。实施青弋江分洪道、滁河、水阳江下游防洪治理、长江应急崩岸治理等重点工程;实施环巢湖堤防加固、崩岸治理及其重要支流河道整治;开展皖河及其他重要支流与中小河流治理等。灌溉排涝工程.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沿江圩区排涝泵站工程,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等。水库建设工程。实施下浒山、月潭水库工程,推进江巷、扬溪源、粮长门、汤村、泗洲湾等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全面完成17座中型水库、304座小(1)型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