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习俗中国传统节日除 夕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各大传统节日标志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释义: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别称:“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2、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新年图片英文: Chinese New Years Eve(直译:中国新年前夕),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直译:阴历新年前夕)。习俗: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
3、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4、。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大年初一(现在少有人遵循此传统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
5、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跳火群/tiuh-gn/”只是按闽南语音译成汉字。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也不清楚.大胆猜测是:本来是从“火堆上跳过去,但必须进屋到达“天公灯”才算完成一趟,接着又返回来,再跳,所以就成“群”了。春 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释义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起源春节的来历,在中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
6、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适用地区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习俗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元宵节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英文:Lantern Festival释义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
7、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清明节(时间):农历四月五日前后释义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
8、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释义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
9、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来源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
10、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习俗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
11、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英文:the mid-autu
12、mn festival来源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释义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
13、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演变阴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习俗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14、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不过呢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但于1989年时修改.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冬 至冬至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腊八节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来源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习俗喝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