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64730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一、史传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看,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我国史传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但还不是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和世界上其他国

2、家一样,我国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也存在着一个“传说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由口头的方式流传的,具体的形式表现为神话、传说和史诗。这些口头传播的历史文学,是原始先民面对不能支配又不甚理解的外界,经过不自觉的幻想式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充满了虚妄色彩,但透过虚妄的表层可以看到其反映客观的本质,虚妄的背后有历史的影子。自从产生了文字,社会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神话、传说、史诗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的国家,不仅史籍丰富,而且

3、起源很早。左传中所说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及失传的百国春秋且不论,仅我们传习的孔子修订的春秋,就比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还要产生的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史籍编写空前发展,产生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那些史官或史学家在编撰这些史籍时,自然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也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他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我们把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能继承先秦史传文学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文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突破了先秦史传以事为中心的编年体形式,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即将历史各种事物的

4、发展过程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其中主体部分是对历史人物分类排比的人物传记,全书以人物为中心来展示历史的演变,这种新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也标志着我国史传文学的诞生。史记以更生动的笔法描写历史事件;自觉地将历史人物塑造为典型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深厚、丰富的感情;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其文学性更在先秦史传之上。史记以成熟的史传文学开辟了我国历史文学的新纪元,为中国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继史记之后,另一部史传文学名著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这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以详赡的资料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其文学性在总体上不及史记,但一些人

5、物传记中的历史事件也描述得绘声绘色,历史人物刻划得也栩栩如生,如晁错、李陵、苏武等人的传记,人物形象鲜明而传神,其艺术性并不比史记人物传记逊色。从汉书开始,就出现了文学性减弱而史学性加强的倾向,这不仅因为班固的艺术才思不及司马迁,而且还因为奉旨修史束缚了班固艺术才能的充分发挥。东汉后来又出现的东观汉记,其文学性就越难与史记相比了。中国以后的史籍,大多数沿袭汉书的体例,但注重的是史料的收集与史实的考辨,而不是辞采的精美与感情的充沛,文学性逐渐降低,这也是历史著作发展的必然结果。能重视并继承史传文学传统的,首先是那些杂史杂传,其作者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修史,而是借史传的形式,向读者炫鬻奇闻异事,比起

6、史传来,它淡化了纪实性而增强了虚构夸饰。在史记之前,已有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等杂史杂传。史记问世后,为杂史杂传提供了更为成熟的艺术手段,于是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文学色彩的杂史杂传,如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刘向的列女传、佚名的汉武故事蜀王本纪等,其艺术特征已近乎小说.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韩愈、柳宗元的散传圬者王乘福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和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段太尉逸事状等,以清新的文笔和鲜明的形象塑造,为史传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他文学名家如白居易、刘禹锡、李翱、李商隐等亦有佳作.这影响了宋代各体史传文学的普遍发展.如苏轼撰述的司马温公行状、朱熹的张魏公行状等,开

7、了个人史传文学长篇之先河.明代市民传记兴起,自袁宏道的徐文长传等,描写更为细腻真切,更贴近生活。宋濂七十余篇小传性质的单篇传记,在展现多种人格模式上有新突破。清代传记以切中时弊,现实感强而独具特色,如顾炎武的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生事是宣扬民族情绪的反抗性传记文;邵长蘅的阎典史传是反映民族情绪的传统性传记文.清代桐城派史传文学呈现出精致,但史传文学总的处于停滞状态,清中叶后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等,均为流传后世的人物传记的名作。史传文学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性。史传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 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当然,

8、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2、艺术性.史传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 描摹物态。史传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3、概括性。在史传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

9、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4、通俗性。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 二、古代史传文学的鉴赏方法1、凸显史传文学作品人物形象(1)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史传文学对史的整合是非凡的,它不匆匆一隅,而是截取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精当刻画,细腻描写,以此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首开记传体文学先河,救赵存魏是信

10、陵君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司马迁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却没有过多地写他这一事件中的政治军事活动,而把重点放在敬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游”几个故事,突出他仁而下士、勇于改过、守信重义、急人之难的性格特点;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蔺相如在秦赵斗争中为维护赵国尊严而勇敢机智地和秦王斗争的英勇行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教材所选的历史散文(含人物传记),大都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选材得体,裁剪有度,繁简详略,因情而定.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的创作规律,对于指导学生写作实践,避免杂乱,抓

11、住中心,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逐步写出文从字顺,“纲领通畅”的优秀作品来,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在生动的叙述语言中理解人物性格史传文学作品在运用语言、驱遣文字上,多有其独到的地方。注重叙述性语言和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分析,有益于全面把握人物性格,正确理解文本主旨。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实用语言。实用语言着眼于实用性、交际性,强调言简意赅。文学语言则具有形象性,甚至情绪性、情感性的特点.即使一句半言,有时也能呈现出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来.例如:项羽见秦始皇后说“彼可取而代也”,语气坦率,表现他强悍直爽的特点,而刘邦见秦始皇后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说得委婉曲折,表现了他沉着

12、蕴藉的特点.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刺秦王未成,反被秦王刺伤,这时司马迁描写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八个字活画出一个侠义之士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悲壮形象。鸿门宴写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描绘,更是把樊哙这个赳赳武夫的一腔怒火的形象尽呈于每一个读者的面前。好的人物传记,总是避免陷于一般地梗概地叙述事件,而是力求对于历史事件做具体细致地描写,并写出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使之具有激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苏武传中苏武听到张胜报告他私下与虞常的谈话泄漏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实则体现出苏

13、武的爱国意识.苏武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重负国”实则是严于责己之意。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轼岿然不动.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2、分析作品的结构“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

14、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着眼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传

15、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3、关注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史传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的物质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在学习了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了主章主旨要点之后,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作品中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对教授史传文学作品的一大误解。史传文学作品是“客观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它能够广泛地表现

16、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能够表现作者和其所记载人物的唯物思想,也能够表现作者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史传文学由于多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陈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成功失败的原因,因而它又有作者“主观情感的诉诸”体现。以司马迁史记为例,他为人列传,并非有事必录,而是对历史题材加以严格地筛选、提炼,突出历史上那些非常之事。在故事情节和安排上,也多选“倜傥非常的奇人,多论不同寻常的“轶事”,从而使人物传记带有传奇色彩.他对所写的那些人物有深刻的了解与鲜明的爱憎,对于正面人物,他怀着崇敬赞扬的热情;对于反面人物,则投以厌憎愤恨的怒斥.对于这一点我们只需选读项羽本

17、纪和酷吏列传便不难体会到融入作品中作者那截然相反的思想感情了。再如信陵君列传,与其说司马迁是在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行为表现和道德观念,不如说司马迁是借信陵君之身寄托自己重要的社会理想,只是这种理想被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有根据地、有标准的选取、强调、组织、加工,并用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活动来体现而已.4、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的分析。分析作品运用修辞手法首先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18、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这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5、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19、.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6、探究作品人物的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分析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能体验传

20、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所以说,我们阅读文言传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领会传主的精神实质。这一步我们要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史传文学的功能十分广泛,它既是人类纪念本能的表现,又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它可通过效法传主的榜样,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它可通过传主精神力量的张扬,实现国家民族的牢固凝聚与长期强盛。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

21、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读这篇列传,就要认识到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

22、.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显露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人民负担的劳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位置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

23、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陈涉(胜)等在大泽乡起义。那年九月,会稽的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动手的就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的就会被别人所控制.我打算起兵,让您和桓楚统率军队.”此时桓楚正逃亡在荒野沼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是个逃亡的人,没人谁知道他藏匿的处所,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与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允许我召唤项籍,叫他接受命令去召唤桓楚。”郡守说:“好。”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不多一会儿,项

24、梁对项籍使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拿著郡守的头,身上佩挂著郡守的官印和系印的丝带。郡府的侍从、护卫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所砍杀的有几十上百个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伏地不敢动,没人敢起来。项梁随后召集原先所熟悉的有势力的郡吏,把要起义反秦的道理宣告给他们,于是就发动吴郡军队起事。派人收取本郡的属县,得精兵八千人.他又部署吴中郡地方上有名望有才力的人,派他们分别做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候(军候,军中管理事务的官吏)、司马(执行军法的官吏).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件(或某人)丧事,我让你去主持一件事,你没有办好,

25、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于是很敬服.接著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辅佐主将的将领),带兵巡行并收取地方。 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军旅生活,老弱也因水陆运输而十分疲惫。项王对汉王说:“天下纷纷乱乱好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我希望跟汉王挑战,决一雌雄.再不要让百姓老老小小白白地受苦啦。”汉王笑着回绝说:“我宁愿斗智,不能斗力.”项王让勇士出营挑战,汉军有善于骑射的楼烦,楚兵挑战好几次,楼烦每次都把他们射死.项王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出营挑战。楼烦搭箭正要射,项王瞪大眼睛向他大吼一声,楼烦吓得眼睛不敢正视,两只手不敢放箭,转身逃回营垒,不敢再出来。汉王派人私下打听,才知道

26、原来是项王。汉王大为吃惊。这 时项王就向汉王那边靠近,分别站在广武涧东西两边互相对话.汉王一桩一桩地列举了项王的罪状,项王很生气,要和汉王决一战。汉王不听,项王埋伏下的弓箭手射中了汉王。汉王受了伤,跑进成皋。 项王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攻克了河北,打败了齐、赵两国,而且正准备向楚军进攻,就派龙且前去迎击。淮阴侯与龙且交战,汉骑将灌婴也赶来了,把楚军打得大败,杀了龙且。韩信趁此机会自立为王.项王听到龙且军败的消息,心里害怕了,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淮阴侯,劝他联楚背汉,与楚汉三分天下。淮阴侯不听。这时候,彭越又返回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对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说:“你们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汉军挑战

27、,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只要别让他们东进就行。十五天之内,我一定杀死彭越,平定梁地,回来再跟将军们会合.于是带兵向东进发,一路上攻打陈留、外黄。 外黄起先不归顺。过了几天终于投降了,项王很生气,命令男子十五岁以上的全部到城东去,要把他们活埋了。外黄县令门客的儿子十三岁,前去劝说项王,说道:“彭越凭强力威胁外黄,外黄人害怕,所以才姑且投降,为的是等待大王。如今大王来了,又要全部活埋他们,百姓哪儿还会有归附之心呢?从这往东,梁地十几个城邑的百姓都会很害怕,就没有人肯归附您了。”项王认为他的话对,就赦免了准备活埋的那些人。项王东进睢阳县,睢阳人听到这情况都争着归附项王。 汉军果然多次向楚军挑战,楚军都

28、没出来。汉军就派人去辱骂他们,一连五六天,大司马曹咎忍不住气愤,派兵渡汜水。士卒刚渡过一半,汉军出击,大败楚军,缴获楚军的全部物资。大司马曹咎、长史董翳、塞王司马欣等都在汜水边上自刎了。大司马曹咎,就是原来的蕲县狱椽,长史司马欣就是以前的栎阳狱吏,两个人都曾经对项梁有恩德,所以项王信任他们。这时候,项王在睢阳,听说海春侯的军队被打败了,就带兵往回赶.汉军当时正把楚将钟离昧(mi,妹)包围在荥阳东边,项王赶到,汉军害怕楚军,全部逃入附近的山地。 项羽驻扎军队垒营壁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项王围了好几层。夜晚,汉军四面都唱著楚国地方的民歌,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都已经

29、攻占了楚地吗?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于是夜里起来,在军帐中喝酒。有个美人叫虞,受到项王宠爱,经常跟在身边;有匹骏马叫骓,经常骑著它。于是项羽就悲伤地唱著歌,情绪愤激高昂,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安排?”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著他一起唱。项羽眼泪落下来好几行,身边的侍卫也都流淌著眼泪,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骑马跟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突破包围,往南冲了出去,纵马飞奔。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项羽突围,命令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骑兵能跟上的只有一百多人了。

30、项羽达到阴陵(秦县名),迷了方向,找不到道路,向一老农询问,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进了一片大沼泽中。因为这个缘故,汉军追赶上了项王.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达东城(秦县名),才剩下二十八个骑兵。汉军骑兵追击的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对他的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至今八年了,亲历七十余次战斗,凡是所遇上的敌人,我都打败了;我所攻击的,也都降服从了,于是称霸,占据天下。可是今天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指挥战争的过错啊。今天本来必定会死,我愿意为诸君打一场决定最后胜败的仗,一定要战胜敌人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

31、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把他的骑兵分作四队,面向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分向四面的骑兵飞奔冲杀下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人仰马翻(披靡:本形容草木散乱偃倒的样子),于是斩杀汉军一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追击项王,项王瞪眼对他呵斥,赤泉侯本人和他的马一齐都受了惊,退避了好几里.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汉军)于是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他们。项王就冲击,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数十上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只损失了他的两名骑兵罢了,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

32、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长江西岸的乌江浦)。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候项羽,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够称王的。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没有什么办法渡江.项羽笑道:“上天既然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年高有德的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遇到的都没有对手,曾经日行千里,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赠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

33、手持短小轻便的武器交战.仅仅项籍就杀了汉军几百人,项王自身也受了十几处伤.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这时已背楚归汉)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对著项羽,指示给王翳说:“这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就割脖子自杀了. 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

34、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3 作品赏析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

35、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

36、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

37、,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钩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

38、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3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项羽被刘邦的军队逼至绝境,他唯一爱的女人自尽了,他所有的军队都溃灭了,他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骑兵。这时,一条小船横在江边,他本可以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上船逃回江东去苟延残喘(或许还可以重振旗鼓,求得东山再起),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以极富悲剧意味的方式承认了天定的悲剧结局即“天亡我”的现实,却又对“天”的给定发出挑战和怒吼。他用仅存的二十八名骑士重排阵式,再度冲锋,斩将夺旗;他瞠目一叱,让敌兵避易数里。他用目光注视着面前的敌人,不去关心注定是黑暗无望的前途,就在这冲杀的一刻,他成为一个战胜者,成为一个无限荣耀的、通体洋溢着

39、生命活力的斗士,这一刻,他以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和无畏的勇气超越了到来的及未来的悲剧。他对悲剧现实响亮的回答:我承认我必定失败,但绝不输在现在;我只输给无形的“天”,但绝不输给任何面前的敌手。最后,他用自己的手割下了自己的头,他似乎要以此证明:连死都是他自己选择的,他杀了自己,而没有让天或任何外在力量获胜。从某种意义上讲,项羽是一位战胜了一切的斗士,他的精神不死。 这种超越精神大多在毁灭和失败中越发得到显露,它是人类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高贵的一道坚固的屏障,使人们无论陷入多么卑微的环境都能够始终保持着一股傲气,保证自己永远不被打倒。史记中的悲剧英雄,如项羽、李广、伍子胥等人都是那样的高傲和不可战

40、胜.他们决不与任何现实调和、妥协,他们不惜一次次地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不惜毁灭自己,来表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由此,他们显示出无所畏惧的勇毅,体现着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激情4。 对项羽拒渡乌江,唐宋诗人多有题咏。其中以唐人杜牧、胡曾,宋人王安石、李清照的诗论较为精辟。 如“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败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 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87年前后),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夏阳龙

41、门(今陕西韩城)人。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使史 作者司马迁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前135年(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他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