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628255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初三语文晨读材料(0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的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已不能再呼喊,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墨,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自从安史之乱

2、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读破,受冻致死,也是心满意足的。一、重点词语1.秋高:秋深。2.怒号(ho):大声吼叫。3.三重(chng)茅:多层茅草。 三,泛指多。4.挂罥(jun):挂,缠绕。罥,挂结。5.长(chng):高。6.沉塘坳(o):沉到池塘水中。 坳,水势低的地方。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对面,当面。为,做。8.入竹去:进入竹林。9

3、.呼不得:喝止不住。10.俄顷(qng):不久,一会儿。11.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12.布衾(q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13.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14.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1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16.丧(s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17.沾湿:潮湿不干。18.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一、知识点 1、主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

4、,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 冷暖的济世情怀。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三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和高尚的情操。 3、赏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这句诗的意思是: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读破,受冻致死,也是心满意足的。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决心,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4、诗歌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

5、的情境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飘转”等词写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境遇之惨蓄势。 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他却反常态只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6、本诗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 为下面内容做铺垫 7、请对“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进行简要赏析。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8、怎样理解“

6、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 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 9、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 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 依然不忘忧 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0、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对,有见解即可)

7、 11、“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 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 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 (大致情况说清即可) 12、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 一场暴风雨袭击 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

8、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二、拓展延伸 1、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 2、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实战检测(中考题) 1、第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一、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归来倚仗自叹

9、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我”叹息什么? 老无力。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2.“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

10、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句中“飞”“渡”“洒”“挂”“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 。(2)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答案】(1)描写肆虐 (2)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忧国忧民 三、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1、从诗中找出描写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描写句: 2、从诗中找出叙事

11、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叙事句: 3、从诗中找出抒情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抒情句: 4、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3分)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3) 答案: 1、描写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眼睁睁看着自己所建的浣花草堂为风所卷,心里七上八下,孤独无助,自己也变得像飘忽不定的茅草了。 2、叙事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叙述群童抱走茅草,喝止不住的事情,自己叹息天不如意,叹息人也不体贴。 3、抒情句:“呜呼!何时眼前突

12、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个人身处逆境 的时候,把个人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出现,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4、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不顾个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字字从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实感。 5、(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三、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7解释诗中

13、加点词: 俄顷:何由彻: 8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9填空: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_并渲染了特定的 _;二是烘托出诗人_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_的伟大胸襟蓄势。 10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11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13杜甫一向

14、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7一会儿通(彻夜,通宵) 8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 9时间;气氛,氛围;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10例如: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11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陆游笔下的“风雨”还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 作用:都起到了烘

15、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伯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12(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 (2)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13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2分)

16、2、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答: 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3分)答: 答案:示例2: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三重”,狂风卷起层层茅草,“三重”一词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词语的含义占1分,表达效果占1分。 3、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诗句大意占1分,诗人的思想感情占2分。第4页 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