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62794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1片段阅读(重点)、2.选词填空(重点)、3.篇章阅读、4.语句表达一 片段阅读(重点)片段阅读实战技法:( 1分步解题法 2替换压缩法 3成分分析法 4背景铺垫法 5表达倾向法 6援引观点法 7举例论证法 8原因推断法 9反面论证法 10标点符号法 11指代引导法 12选项差异法 13主体排除法 14排同求异法 15相对绝对法)(15)一、 分步解题法: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 考生应该首先从“问题”的角度入手,根据提问方式快速确定考查题型与考查要点,之后有的放矢地阅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和答案所在,最后查看选项进行对比,选择最大程度地吻合原文的选项为

2、正确答案。二、 替换压缩法: 命题人通常会将原文中需要命题的语句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主要的命题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同义替换”,另外一种是“精简压缩”。“同义替换”:即通过同义语句替换的方式来增加考生辨识选项匹配度的思考时间。如:第一位=首们、消极=负面、能否=也许、差异=多样性,等等。“精简压缩”:即将原文中表述较长的命题语句进行主要成分的提炼与压缩,将长句的主要意思用更为精炼的短句进行概括归纳,变为选项。此时考生需要注意对长句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进行有效提炼。三、 成分分析法: 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在压缩提炼的过程中将修饰的定状补成分删去,简洁明了地把握住

3、该句的核心观点。四、 背景铺垫法: 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针对社会现实类文体而言,其大多在材料之初首先交代一个大的背景,或者大的趋势,抑或客观陈述一下现实问题。接着可能会引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这类文段,考生要明确哪一部分才是阅读重点:通常材料之初的大背景、大趋势公公是为了引出之后的主题,因此可心称之为“背景铺垫”,并非阅读重点。一方面考生可以快速浏览,明确之后的语句为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如果有选项是围绕大背景、大趋势进行陈述的,也应排除在正确选项之外。此法被称为“背景铺垫法”。 对于背景的铺垫,常用的句式如下:“形势分析”:随着的变化/的提高/下降/紧缺/发展/

4、日益突出(6个)等,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 “时间状语”: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目前、日前、当下、当前(6个)的变化/的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6个)尤为明显,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五、 表达倾向法: 通常关于倾向性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倾向性,表达肯定意味;一种是消极的倾向性,表达否定意味。考生应该注意的是,汉语的很多词汇在运用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比较典型的像“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遗憾的是”以及反讽表达(7个)等均带有消极的倾向性。而积极的倾向性也是通过词汇或者句意凝结而成,考生应注意结合句意进行把握。1、 正确答

5、案的表达倾向性要与原文一致,否则应该排除不选。2、 阅读时注意带有倾向性的具体措辞,可能会影响文段的表达含义。3、 在申论材料的阅读环节,也可以使用表达倾向法,明确材料的表达含义,进行积极、消极的初步分类,为下一步的归纳总结做好铺垫。六、 援引观点法 所谓援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在语言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作者的观点。 通常作者的观点与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性上可分为两类:1、 正向援引。进一步说明即正向援引,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一般在援引之前都会出现“正如”一类的

6、字样,援引之后都会有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引出作者的观点。2、 反向援引。反向援引,即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背道而驰。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靶子,一般用 “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等字样作为引导词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表示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标志(4个):指出,说明,表明,显示主题句,重点,结论。正向援引,结论词正如某人所说作者肯定反向援引,转折词一家之言(有一

7、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传统认为)作者否定会话策略这话没错,但是作者否定排同求异法(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是,非主旨题)例24排同单项选择中意思相同的选项排除不选。求异求矛盾,矛盾中必有一真一假(两个选项有矛盾,那就必有一真一假,存在答案的可能性很大,但前提是与原文相关)言语的择优原则:优中选最优(最大程度的同义替换,选对策的选项),次中选次差(一般是细节判断题)例:(大句包含小句)有一种看法(反向援引)其实(弱转)但是(强转),强转中有递进,看递进部分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的题目,选择强转七、 举例论证法 在文段表述过程中,有一种论述方式就是通过摆事实、举例子来证明之前或之

8、后出现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文段时可以通过“比如”、“例如”、“XX就是一个例证”、“以XX为例”等引导的例子来判断之前或之后出现的主题句。 另外很多文段中会出现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等,也都属于例子的一种变体。 1、举例的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举例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举例本身并不重要,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举例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八、 原因推断法 在文段表述过程中,除了举例论证之外,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表达上的佐证,即围绕观点阐明原因所在。一旦发现某几句话是针对某种观点解释原因的,应该快速寻找其所证明的结论,而并非纠缠于原因,浪费阅读时间

9、。 在文章论述的结构中,有以下几种模式;1、 阐明原因引出观点2、 点明观点阐明原因3、 点明观点阐明原因重申观点考生对于“因为”、“由于”等表示原因的引导词要非常敏感,看到这类词汇之后应该瞻前顾后寻找主题句,而关于具体的原因阐述可以快速阅读,一带而过。标志:因果关系:a结论之后是重点b因为和由于引导原因,问原因时才看,结论才是重点c”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归根结底”,”之所以说到底”,是倒装,强调原因,原因是主旨重点。(通常汉语表达符合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换言之通常重要的内容会出现在后,之前一般为后面的修饰,重点落在对原因的解释说明上。)d导致、造成、致使、使得,于是(5个),后面是结论,

10、是重点e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f 因为=由于,g所以=导致,致使,使得,故而,可见,看来,因而,因此 ,于是,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 (14个) 此外,“原因推断法”的使用策略与上文中“举例论证法”趋同,即围绕原因进行阐述的选项也并非文段论述的重点所在,应该首先排除。综上所术,将“原因推断法”总结如下:1、 解释原因的目的是证明结论或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原因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2、 原因本身并不重要,因此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3、围绕原因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九、 反面论证法 反而论证的作用就是为了说明正面观点的权威性与合理性,反面论证的类型明两种

11、:1、 正+反:反面论证之前会出现正面论点,常有“否则”、“不然”一类的引导词出现。此时应该重点阅读反面论证之前的正面论点,反面论证可以快速浏览或略读。2、 (正)+反:反面论证之前省略正面论点,常有“如果不”、“如果没有”等假设条件句出现。此时应通过对反证的正面论点进行推断,明确文段的表达含义。十、 标点符号法 冒号、破折号:解释说明 分号、顿号:引导并列关系 双引号:(1)援引观点;(2)强调特称;(3)反证讽刺 括号:补充说明 问号:(1)设问 引出话题;(2)反问 表达态度的倾向性;(3)疑问 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十一、指代引导法 有些文段的前半段常常是罗列问题或阐述现状,接

12、着通常会运用指代类的代词引导出一个主题句,此时的代词具有指代前文宏观内容的特点。考生应注意这种题目的技巧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引导主题句的前提是:代词指代的是前文的宏观内容。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代词都能引导主题句,而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一点请考生务必牢记。十二、选项差异法 考生在观察选项时一定要切记注意比较每个选项之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这个不同的要素就是该选项的核心观点,因为这个区别是判断是否与原文进行同义替换、精简压缩的最大标志。所以在最终确定答案之前,一定要比较四个选项之间最大的不同即强调重点何在。 此外,如果通过其他方式能够首先排除两个选项,然后重点对比剩余两个选项之间的差异,从而快速判

13、断哪个选项是对原文的替换与压缩。十三、主体排除法 在从选项入手进行有效排除的过程中,考生应该注意文段陈述主体与选项陈述主体的一致性。运用陈述主体不吻合这一标准来进行判断,这种方法就叫做主体排除法。实际上每个文段都有一个论述主体,即主语或被服务对象。正确答案的论述主体务必与文段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确认正确答案的一个前提。 此外,这种方法往往与上文提到的“选项差异法”结合在一起使用,首先可以通过“主体排除法”排除主体不符的一到两个选项,再通过“选项差异法”比较剩下的两到三个选项之间的差异,从而最终确定正确答案。十四、排同求异法 1、排同法:四个选项中几个选项若表述意思相同或十分相近,则均予以排除。

14、2、求异法:在讨论话题与原文一致的前提下,答案很有可能在一对矛盾的选项中。十五、相对绝对法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言语表达通常不会过于绝对,而是留有一定余地,这不公符合语用上的交际策略,也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由这一交际策略引申出作答的策略即为“相对绝对法”。1、 通常过于绝对化的表述不是正确答案,如“都”、“所有”、“一切”、“任何”、“完全”、“永远不”、“绝对”、“各个”、“总是”、“一定”、“全都”、“不可能”、“必将”等。2、 通常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述是正确答案,如“可能”、“也许”、“大概”、“通常”、“往往”、“一般”、“未必”、“是否”等。1阅读顺序: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审设问考官出

15、题要点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言外之意)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原文主要内容读题干寻找同义替换的选项(很重要)2题型分类(共11类) 1).主旨概括题、2).意图推理题、3).词语理解题、4).词语删减题、5).语句排序题、6).语句衔接题、7)结语推断题8). 代词指代题、9)标题填入题、10).态度观点题、11).细节判断题。第一类 主旨概括题1提问方式:A主旨类(找重点):核心意思,主要强调和说明,主要讨论谈论,主要意思,主要含义,主旨,中心意思,支持的观点,直接论述的观点,旨在说明,说明,表明,观点,指出,重在,显示、关键词是、中心议题是、关键性信息是。(19个)B概括类(突

16、出重点,兼顾其他):概括,复述,归纳,总结(主旨最准确的概括)所谓重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对策。2做题原则:寻找文段中的重点(主题句),通常主题句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或者是核心的观点,在选项中找到重点的同义替换,不能是引申(一般意图推断类:提问应该是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3做题方法(两个方面)A从微观入手寻找关联词(标志)B从宏观入手寻找行文脉络A从微观入手寻找关联词(标志)标志(12个):1)递进关系,2)因果关系,3)举例(数据型,文字型),4)标点符号,5)转折关系,6)援引,7)必要条件复句,8)倾向性,9)并列关系,10)承接关系,11)让步复句,12)取舍复句。一、递进关系:不但而且(递进强

17、调后者)既又(并列无强调)不但而且甚至(两级递进强调最后项)a:递进之后是重点b:不但=-不仅,不只,不单,不独,不光,除了, 连(8个)而且=并且,也,还 (4个)甚至=尤其,特别,更,重要的是,核心的是,关键的是 (7个)固定搭配:“不但不反而”、“何况 ” 、c一级递进和二级递进同时,二级递进是重点d不但可以省略,而且不能省(因此要学会找到而且),有不但一定有而且,有而且不见得有不但。反面论证(要强调否则前面的内容)a通过反面的论证来加强正面的内容,本身不重要(阅读时可以省略)b标志: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直接可以往前看)句子成分分析法长难句找主谓宾必须,只有,除非(必要条件复

18、句)通常引出解题的对策(同义替换,差异=多样性,必须=必不可少)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转折二、因果关系:a结论之后是重点b因为和由于引导原因,问原因时才看,结论才是重点c”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归根结底”,”之所以说到底”,是倒装,强调原因,原因是主旨重点。(通常汉语表达符合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换言之通常重要的内容会出现在后,之前一般为后面的修饰,重点落在对原因的解释说明上。)d导致、造成、致使、使得,于是,后面是结论,是重点e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f 因为=由于,g所以=可见,看来,因而,因此 ,于是,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 (10个)三、举例(数据型,文字

19、型):目的是论证观点(阅读时可以省略)标志:以通过“比如”、“例如”、“XX就是一个例证”、“以XX为例”等引导的例子来判断之前或之后出现的主题句。 另外很多文段中会出现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等,也都属于例子的一种变体。 1、举例的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举例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举例本身并不重要,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举例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四、标点符号1、冒号、破折号:解释说明2、分号、顿号:引导并列关系3、双引号:(1)援引观点,(2)强调特称,(3)反语讽刺。4、括号:补充说明5、问号:(1)设问引出话题,(2)反问表达态度的倾向性,(3)

20、疑问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 五、转折关系虽然但是(转折后面是重点)不是.而是.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弱转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当然,只是,好像只是 (6个)强转但是,但,然而,却,不过,可是 (6个)虽然可以省有虽然一定有但是,有但是不一定有虽然不过除了转折之外,还作为副词,表示只不过的意思必须,只有,除非(必要条件复句)通常引出解题的对策(同义替换,差异=多样性,必须=必不可少)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1) 弱转在前,强转在后;根据汉语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重点常常在后半句的强转折上。(2) 强转在前,弱转在后;要观察对策句出现的位置,对策句在哪句,哪句就是重点。 例:除非和

21、但相互印证,得出答案例: 更多的情况是补充题,要符合作者的观点:书对人的影响是小的六、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所谓援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在语言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作者的观点。 通常作者的观点与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性上可分为两类:3、 正向援引。进一步说明即正向援引,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一般在援引之前都会出现“正如”一类的字样,援引之后都会有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引出作者的观点。4、 反向援引。反向援

22、引,即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背道而驰。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靶子,一般用 “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等字样作为引导词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表示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标志(4个):指出,说明,表明,显示主题句,重点,结论。正向援引,结论词正如某人所说作者肯定反向援引,转折词一家之言(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传统认为)作者否定会话策略这话没错,但是作者否定排同求异法(理解正确或

23、错误的是,非主旨题)例24排同单项选择中意思相同的选项排除不选。求异求矛盾,矛盾中必有一真一假(两个选项有矛盾,那就必有一真一假,存在答案的可能性很大,但前提是与原文相关)言语的择优原则:优中选最优(最大程度的同义替换,选对策的选项),次中选次差(一般是细节判断题)例:(大句包含小句)有一种看法(反向援引)其实(弱转)但是(强转),强转中有递进,看递进部分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的题目,选择强转七、必要条件复句只有A才B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a必要条件是重点b只有=必须,务必,除非,需要,应该,应当,如何,怎样 (9个)必须,只有,除非(必要条件复句)通常引出解题的对策(同义替换,差异=

24、多样性,必须=必不可少)不a就没有b怎样让老年安度晚年,已经成了迫切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需要指导c省略关联词“只有”时,看“才”的前面d全部省略关联词时就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要区分现状和对策)例33例:必须,应,应是分论点中的关联词,不重要。 八、倾向性不会明确的告诉是或者不是,而是表达一种隐含的倾向性积极的倾向性(用上箭头)消极的倾向性(用下箭头):似乎是(其实不是),好像是如果材料表述无倾向性,那么选项就应该无倾向性通常关于倾向性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倾向性,表达肯定意味;一种是消极的倾向性,表达否定意味。考生应该注意的是,汉语的很多词汇在运用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比较典

25、型的像“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遗憾的是”以及反讽表达(7个)等均带有消极的倾向性。而积极的倾向性也是通过词汇或者句意凝结而成,考生应注意结合句意进行把握。1、 正确答案的表达倾向性要与原文一致,否则应该排除不选。2、 阅读时注意带有倾向性的具体措辞,可能会影响文段的表达含义。3、 在申论材料的阅读环节,也可以使用表达倾向法,明确材料的表达含义,进行积极、消极的初步分类,为下一步的归纳总结做好铺垫。 九、并列关系a没有重点,应该全面,不可偏颇b类型并存:复句之间属于互为解释参照或者补充说明的同义项分句关系。既A又B,互为解释同义项关联词:(12个) “即又”, “又又”, “一面

26、一面”,“一边一边”, “也也”, “有的有的”,“此外”,“另外”,“与此同时”,“再说”,“并且”,“加上”.相反相对:复句之间属于围绕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开论述的反义项分句关系。不是A而是B(A=B的反面)反义项关联词:(5个) “不是而是”, “是不是”, “有的有的”, “一方面另一方面”,“而”。关联词可以省略,用标点(;,。)表并列用逗号隔开的要求句式相同注意:而是有转折,并列,承接三种关系,因此要看全文的结构确定阅读时省略人名地名数据年份等不重要选项。十、承接关系承接复句和并列复句最大区别是次序关联词:(6个) “首先然后”, “便”, “一就”, “于是”,“才”,

27、“ 接着 ”。十一、让步复句“即使也”, “纵然也”.和虽然,但是得最大区别是时态即使,也是未然时态,虽然,但是是已然时态十二、取舍复句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有取有舍与递进复句最大的区别是一肯一否。B从宏观入手寻找行文脉络(具体见教材)类型: 总-分,总-分-总,分-总 ,分-总-分,(总句是重点,分句是解释)首尾句原则总句在首尾辅证原则(分)地位为辅,作用为证(证明的观点是重点) 所谓辅证指的就是“分”,即地位为辅,作用为证。通常用为解释说明的,加强论述的,就是辅证。而被服务对象就是文段的核心观点,主题句。“背景铺垫、举例论证、原因推断、观点援引、反面论证”均为辅证的类型,运用辅证原则时考生

28、就注意以下几点“1、 辅证并不重要,其所证明的观点才最重要。2、 辅证可以略读,阅读重点应瞻前顾后。3、 围绕辅证的选项并非主旨概括题的答案,应该排除。标志(5个):举例、原因、援引、反证、问号。a举例:例如,比如,以为例(看前后b原因:因为,由于看前后归根到底=说到底(不等于因此)补充说明的意思,并非结论c援引:反向/正向看之后。指出,说明,表明,显示4个(主旨类的部分提问标志)主题句,重点,结论。d反证:否则,不然,如果不看之前通过反面的论证来加强正面的内容,本身不重要注意:辅证不重要,阅读可省略,要用辅证去寻找前后的观点,围绕辅证表述的选项不是答案e问号:设问(一问一答)引出观点,反问(

29、问中有答)有积极或者消极的倾向性疑问(有问无答,不确定性,有可能存在倾向性)可能=这是否是(同义替换)多个关联词文段做题步骤:首先用宏观的行文脉络确定主题句,再用微观的关联词找重点。总-分-总:1、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类行文脉络类型中首句提出存在一个问题,中间部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比方说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存在的现状、问题引发的后果,等等,最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对策。作答此类题目时,很显然重点应该放在解决问题上,因为这是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2、 提出问题解释说明重申观点这类行文脉络中首句开宗明义地提出一个观点,为了将这个观点表达得更为充分、更为合理,中间部分是对这个观点的解释说明,

30、在文段的最后通过结论性的表述方式收尾,重申观点以加强读者印象和认可度。在该类题目中首尾两句相互照应,共同完成对一个观点的阐述说明,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考生既要瞻前又要顾后,选一个综合首尾句的选项。总-分:1、 提出观点解释说明。2、 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分式行文脉络的文段均是首句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接下来的陈述均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或是解释说明,从各方面对其内涵进行阐述,如原因、方式、结果,等等;或是举例论证,通过实例对该观点进行论据上的补充说明,从而支持并加强观点的正确性。然而无论是解释说明,还是举例论证,表达的原理是一样的,即首句提出观点部分为整个文段的主题句。分总:1、列举现象提出

31、观点。2、列举现象解决问题。 在分总式行文脉络中虽然也有两种形式,但是内涵比较简单,前一部分通常是在列举现象,后一部分或是依据上述现象的总结得出观点,或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总式行文脉络的关键在于,前一部分的存在都是为了引出后面的陈述,因此看到这类行文脉络时考生需要着重寻找文段中靠后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它通常就是文段的主题句。分总分:阐述现状 举例论证 + 观点对策 + 解释说明背景铺垫 反面论证分总分式行文脉络文段开头通常运用多个关联词对某一现象进行阐述或背景铺垫,接着通过某种类型的关联词引出文段的总论点,通常是一个对策或观点。最后文段尾句对观点对策进行补充,有举例论证、解释

32、说明和反面论证三种模式。C、从整体概括入手,从关键词语切入 有些题目难度较高,在整体论述过程中并不是单靠一两个关联词就能够确定主题句的,其行文脉络的结构也不是很明显。这类题目通常文字量比较大,往往是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具体阐述工原理介绍。应对这类题目要从整体概括入行,对文段进行综合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注意提炼关键词,再进行综合判断。1、 重现关键词:文段常围绕某几个关键词展开论述,因此如果能够有效提炼关键词,确保正确答案中也完全出现文中关键词,那么此类题目就会迎刃而解。在文中重复出现是关键词的标志之一。2、 整体概括法:文中若没有明显的关联词语,也没有典型的行文脉络,也无法提炼关键词,此时只能先对

33、文段进行理解,再进行整体概括。(需注意一般错误选项的几种类型“无中生有”“表述错误”“并非重点”)D、变形的主旨概括题主旨概括题还涉及了另外几种变形类的考查形式,称为“变形的主旨概括题”,这类题目的考查实质和做题原则与主旨概括题是保持一致的,只不过提问方式有所变化,特地总结如下:1、 关键词类:这是一种特殊的提问方式,即“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在内容上,通常其陈述主体即为关键词;在形式上,通常不断重复的词语即为关键词。2、 中心议题:提问方式为“这段话的中心议题是”。所谓“议题”,即议论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命题思路上也与主旨概括题保持一致。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主要是把握行文脉络和寻找陈述主体,此

34、外对特殊句式结构的把握和对标点符号功能的理解也会加速考生的判断。第二类 意图推断题1提问方式意在表明,意在强调,想表明,可以推断出(选项应该是可能性,而非确定性的),可以知道,告诉我们,给我们什么启示,意在,想要,推出。(10个)2做题方法A应该通读原文,明确文段的主要内容及“陈述主体”。B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言外之意(结合原文进行引申,寻找原文的“言外之音”。但不要过度猜测)C选项与原文要相关联性,(优选在文段重点基础上准确的“言外之音”的引申项)D观察选项,优选在文段重点基础上准确的“言外之意”的引申项E如果没有准确引申,次选主旨类型的选项。F分清类型:a社会现实(选项通常是呼吁声音

35、),b故事和寓言(选项通常是寓意深刻的启示)。3排除选项依照命题人题目设置的思路,通常下列选项应该予以排除:A表意肤浅、不深刻的选项。B表达内容过于绝对的选项。C表达内容不符合客观实际、生活常识或者社会主旋律的选项。4两个并非A并非呼吁的选项一定是答案。B并非原文表述一定不是答案。5一个标准 在做意图判断题的过程中,各位考生应秉持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这一标准进行判断,如果有准确的对应选项则优先选之,如果没有则选择主旨类型的答案。换言之,此时的题目命制标准中,考查点是交叉呈现的。第三类 词语理解题1提问方式:文中“*”如何理解?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意思是?(考察文中的含义,非本义)2做题方法

36、:定位原文,观察表示解释说明的符号(冒号,破折号),有的话看其后没有符号则寻找小语境(上下文和前后句):并存找同义项,相反相对的找反义项(限于两个分句)多重分句时,直接寻找句首的大主语(例:不是A,而是B,是C)语态(主动和被动)由。决定,为。的服务授权和受权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第四类 代词指代题1提问方式:文中某某代词指代的是?文中“XX”指代的是?2做题方法:两个原则1、指代就近原则,2、主语话题原则。指代就近原则:代词所指一般应该是在句法结构上和它靠近的词语。(主要适用于片段阅读)。主语话题原则:代词一般来说和句子的主语或者话题的所指相同,尤其在句群和篇章中更为适用。(主要适用于句群或篇章

37、的较长语段中,体现在题型上主要运用于篇章阅读)定位原文,定位出现的位置,小语境就近原则(上下文,前后句,前一句可能性更大)提炼主宾语,人称代词重点看主语,指示代词重点看宾语。擅于寻找到提问方式中的已知条件(这一切是泛指,这两点隐含指代两个物件)另外,此外,除此之外,与此同时另起话题的作用3新的命题趋势1词语理解题(提问方式)和代词指代题(考核实质)相结合这个“硬币”,问硬币指代就是问这个指代什么用词语理解的命题方式考察代词指代。2词语出现的句中同时出现代词寻找词语,再寻找代词,答案出现在代词的前一句中为代词的指代对象。4多重指代(文中出现多个代词)做题注意:寻找同一指代的关系这。这。它 (离得

38、比较近的通常指代同一个对象)第五类 语句衔接题1提问方式:根据空白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填空类,尾句类。2做题方法:填空类鉴于文段前后已经给定语句信息,考生应从前后文 、上下句的“小语境”重点切入,寻找可能出现的提示性信息,如条件、范围、关联词语、陈述主体、表达倾向、固定句式等。 对上下文含义及提示性信息进行重点理解和准确把握。正确答案要确保能够承上启下,话题一致,表达连贯。尾句类-鉴于空白处位于整个文段的句尾,考生应通读整段文字,整体把握其陈述主体,一方面要保持选项的陈述主体与文段高度一致,另一方面有些题目还要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总结、概括,或者是对上文原因的阐述。 综上所术,无论是填空类还是尾句

39、类,在作答语句衔接题时,考生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连贯性原则”,这一点应该贯穿作答的始末。第六类 结语推断题1提问方式:接下来谈论的话题和语句信息2做题方法:这类题目主要取决于对作者观点的正确理解,同时注意话题的一致性与连贯性。需要注意(1) 首先,应该、将文段表述中的已有内容排除。(2) 其次,重点把握后半段的谈论主题,正确答案要求与后半段的主题保持致和连贯。一方面要注意谈论主题,从而推断结语的表达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寻找文段中陷含的一些重要 信息,包括关联词语、时态、数量等方面所固定的范围或条件,确保选项与原文的高度一致。第七类 语句排序题(排除法更快)考查内容不单是包含逻辑关系,也包含句

40、与句之间的关系提问方式:6个句子重新排序,最连贯的一项是?做题方法a选项入手,确定发语词(首句)和尾句b关联词搭配固然+但是+如果+那么+反而(反向递进)+实际上(弱转)c时间和空间顺序d选项排除有利于做题速度一、 寻头断尾考生应首先从选项入手,判断文段发语词和结语词。通过寻头断尾的方式 对选项进行初步筛选和排除。观察选项布局,应该秉承“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猜测。根据选项布局的不同特点,试题可以分为易、中、难三种类型。发语词的特点:(1) 援引观点、背景铺垫、设问等常为发语词。(2) 反面论证(否则、不然、如果没有、如果不等)不做发语词。(3) 补充类表述(如“当然”、“也”、“又”等)

41、不做发语词。(4) 指代类表述(如“这”、“此”等)不做发语词。(5) 结论类表述(“因此”、“所以”、“最终”、“终于”等)不做发语词。结语词的特点:(1) 结论类表述(“因此”、“因而”、“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常为结语词。二、 连贯验证 在寻头断尾初步猜定答案后,务必要进行连贯验证,这是选择正确答案的前提基础。因为并非所有猜定的答案都符合表达的连贯要求,通过验证才能够证真(正确答案)或证伪(干扰选项)。此外,选项布局中难度较高的题目,也必须通过句与句之间紧密度的把握才能确定答案所在。通常句与句之间的紧密关系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1、 关联词语2、 重复词语3、 时空顺序4、 逻

42、辑关系第八类 标题填入题提问方式: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做题思路:(这是一种变型的主旨概括题)A分清文体风格1新闻类(导引,即文章的首句,概括性和时效性,提炼导引的主谓宾就是标题)2说明文(客观概述,无倾向性,最大程度地吻合说明对象)3议论文(把握文段的主要论点或者解决问题的语句,然后选择与之同义替换的一个选项即可)4记叙类(生动活泼,文中一般有第一人称我的一个叙述口吻,要体现出概括性与趣味性)*的由来,*见闻,*之行,*有感第九类 词语删减题提问方式:1应当删(有语病)2可以删(无语病,删除不改变句意)3不可删(其他的选项都可以删)做题方法:1应当删有两种:成分多余(语义重复)和搭配不当(有

43、不但,没而且,删不但;有虽然,没但是,删虽然)2可以删:文中如果出现选项的同义项(中药,传统;现,正在)或反义项(曾经,现在)则可删,否则不能删第十类 态度观点题提问方式:提问方式常带有“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评价,作者的原意”。做题方法:分清类型(1明确观点,2隐含观点,3没有观点,4杂糅观点。)一、 明确观点:有些文段会开宗明义地表达作者的观点,通常都会有一些引导词,如“我认为”、“我觉得”、“在我看来”、“依我看”、“我希望”、“笔者认为”“XX认为”、“XXX说”等。如果文段中出现了这些字样,考生要重点阅读这些引导词这后的语句,因为那是作者的态度观点或者对某 事的评价。此外在“

44、笔者认为”这一类引导之前出现的语句仅仅是背景铺垫,而并非作者的观点,如果选项中有围绕之前的背景铺垫进行表述的,一定要排除。第一类有观点:1明确观点(引导词:某某认为,某某说),二、 隐含观点(倾向性:积极和消极)隐含观点是通过字里行间表述出作者的态度观点或者对某事的评价,通常都会有一种倾向性,标志有几种:词汇和标点符号(表示反语的引号;表示反问的问号)需对这类标志进行重点观察。消极:遗憾的是,所谓的,反问,引号的反语三、 无观点:只是客观陈述,没有任何评价,多见于新闻和说明文考生在阅读文段时要注意从用词和结构上来辨别文段的文体风格,从而更为准确地判断答案。四、 杂糅观点:A第一种句式:笔者认为A(有观点),至于B就见仁见智了。(前有后无)B第二种句式:无论A(无观点)怎样,B都怎样(有观点)。(前无后有)第十一类 细节判断题(最后做)提问方法:通常会在提问中出现“正确/不正确”、“可以推出/不能推出”等字样。如: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是,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文意(每一句话都读懂,无特殊技巧)从原文直接得出(不能做引申)从原文能推出(必须是引申)做题方法:A难题置后做,但做即做完,或直接猜B做的时候,原文和选项进行一一对应,注意出题陷阱。一、 典型的细节理解题有些题目是对原文表述的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