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浪县董家湾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 步 设 计1 概 述董家湾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区位于庄浪县西南部,距县城6.0km,区域总面积2.05km2,涉及朱店镇的董湾、吴沟、杨湾三村5个社,249户,1181人。海拔1535m1862m。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日趋加重,生态环境日益失衡,特别紧靠董湾的滑沟崖极度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导致沟床不断下切、沟岸不断扩张、沟头不断前进,而且越演越烈,威胁着董湾村的人居安全。虽然,该区域广大干部群众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大规模地进行了以基本农田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使该区域内梯田达到102.66hm2,林地达到16.1
2、1 hm2,其中水保林10.23 hm2,经济林3.93hm2,草地达到10.68hm2,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改善。但与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流域还有很大差距。2006年10月,我们组织人员,通过现场勘查和实地测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价,论证编制了庄浪县董家湾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步设计。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十一五”期间治水新思路和新理念,服务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建设董家湾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这
3、一示范工程,提高沟道治理程度,营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水和谐,改善人居环境,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结合点和治理模式,给全县乃至全市同类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探索路子、树立样板。1.2编制依据1.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1年1.2.2技术规范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
4、T1577419951.2.3规定与文件1、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水利部水保【2002】187号)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总【2003】67号)1.3 主要结论1.3.1项目区选择:选择董湾沟流域为项目实施区,总面积2.05km2,现状治理程度63.55%。1.3.2工程规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6.27hm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6.2hm2,营造水保林9.07hm2(其中乔木林4.47 hm2,灌木林4.6hm2),人工种草1 hm2,配套建成田间道路5.0km、排洪渠0.43 km,主沟下游建成淤地坝1座。1.3.3项目总投资:项目实施
5、计划总投资36.45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33.61万元,占总投资的92.2%,独立费用2.85万元,占总投资7.8%。1.3.4综合评价:项目实施后,年可拦蓄地表径流 4.83 万 m3 ,拦蓄泥沙 1.22 万t,拦蓄效益76.99万元, 林草覆盖率达到17.98%.沟道整治建成梯田0.4hm2,控制沟壑发育,防止沟岸扩张和沟头前进,为当地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淤成坝地 1.58 hm2,实现沟道川台化,发展灌溉面积7.32hm2,以坝代路,贯通村庄道路,改善交通生产条件。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生产条件、增加农村收入发挥示范带动的作用。2 区域概况2.1 自
6、然概况董家湾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形状为扇形,黄土层深厚。地形南高北低,南北长2.84km ,东西宽0.72km,沟道断面多呈“V”字形 ,主沟道长1.83km , 平均宽73m ,平均侵蚀深45m , 有一级支沟1条 、 二级支沟4条,沟壑总长2.91km,沟壑密度1.42km/km2。年日照时数2179小时,多年平均气温7.9 ,10的活动积温2640.4,无霜期149天,年平均风速1.8m/s,多年平均降水量537.4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七、八、九3个月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雨季与作物生长不能同步。是典型的两年三熟区。主要灾害有干旱、冰雹和霜冻。2.
7、2 社经状况项目区涉及朱店镇的董湾、吴沟、杨湾三村5个社,249户,1181人,575个劳动力,人口密度576人/km2。土地总面积205hm2, 农耕地124.32hm2,林地16.11hm2(其中乔木林8.07hm2,灌木林4.11hm2,经济林3.93hm2),草地69.6hm2, 荒地33.01hm2, 难利用地5.33hm2, 其它用地15.55hm2 ,分别占总面积的60.64%、7.86%、5.21%、16.1%,2.6%和7.59%。从土地利用现状看,一是人口密度高,土地利用承载压力大;二是“四荒”资源浪费严重,林草覆盖率低。三是现有各种水土保持资源未能高效开发利用,没有充分发
8、挥应有效益。 项目区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副业为主,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而且严重失调,总量偏小。从调查资料可知,2005年底项目区社会生产总值为238.8万元,其中农业88.1万元,林果业34.万元,牧业4.6万元,副业112.1万元,分别占总产值的36.9%、14.3%、1.9%和46.9%;粮食总产242吨,平均亩产150kg,农民人均产粮、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7kg和1544元。2.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其次为重力侵蚀,侵蚀强度以强度为主,侵蚀模数为6300t/km2 ,年径流模数35000m 3/km2,年径流总量7.18万m3,年侵蚀总量1
9、.29万t 。项目区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大规模地开展了以坡改梯、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耕地水土流失,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耕地的逐年减少,相应出现过渡放牧、毁林开荒等反弹现象,支、毛沟的水保林荡然无存,使本来脆弱的生态严遭破坏,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的矛盾更为凸显。沟谷坡受水力和重力侵蚀双重作用,扩张、下切和沟头延伸继续滋长。截止2005年底,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29.45hm2,治理程度达到63.55,在完成的治理措施中,梯田102.66hm2,造林16.11hm2,种草10.68hm2。总结董家湾沟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主要有这样几点成功经
10、验:一是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干部群众建设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面貌的积极性高;二是坚持和发展了“山顶乔灌戴帽,山湾梯田缠腰,沟台果树围裙,沟底林草坝库穿鞋”;三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支撑。但是也存在这样几个问题,制约着流域生态环境及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一是坡面治理较好,沟道治理差,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沟壑发育仍然活跃;二是林草植被建设滞后,既达不到绿化美化区域的目的,也是造成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的原因;三是水沙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使有限的降水资源不能充分拦蓄利用,白白流失,既加剧了水土流失,又造成水沙资源浪费;四是流域内还有少部分坡耕地,影响着全流域梯田化的程度和
11、整体效益的发挥,并且梯田综合开发意识不强,措施不全,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五是综合治理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的不强。3 项目任务和措施布局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提升农村整体形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载体。它的意义十分广泛,综合效益十分突出。一是可以有效拦蓄泥沙,抬高侵蚀基准面,减少沟道的重力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二是合理利用坝库水资源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12、,保障农业稳产高产,保障粮食安全,有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结构;三是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为全县流域治理树立典型和样板,示范、带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四是以坝代路,改善交通生产条件。3.2建设任务和布局3.2.1建设任务及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在2007年项目实施期内,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27 hm2, 其中新修水平梯田6.2hm2,营造水保林9.07hm2(其中乔木林4.47 hm2,灌木林4.6hm2),人工种草1 hm2,配套建成田间道路10.0km, 主沟下游建成淤地坝1座。建设目标:通过项目建设措施的落实,使项目区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1.54%,林草覆盖率不断
13、增加,达到17.98%以上,区域综合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开发措施进一步扩大,培育区域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步伐不断加快,进一步增强群众建设、保护生态和良好人居环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3.2.2工程总体布局项目区已建成水平梯田102.66hm2,规划对滑沟崖附近坡度在5-25之内的6.54 hm2坡耕地,集中进行坡改梯5.78hm2,为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对滑沟实施以梯田为主的沟道整治工程0.42 hm2,配套引排洪渠0.43 km,在头山、踏子坪及滑沟崖栽植以刺槐、油松、廊坊杨为主乔木林4.47hm2,在董家湾沟两岸栽植以沙棘为主的灌木林4.6hm2,为大力发展畜牧
14、业,种植以紫花苜蓿和红豆草为主的人工草地1.0hm2,为便利群众生产和农产品的运输,彻底解决群众运送难的问题,配套田间道路工程(董湾邵家湾、滑沟崖红家湾、滑沟崖踏子坪、头山董湾)4条10 km,为解决水土资源平衡,提升区域生态建设水平,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对董家湾沟下游修建淤地坝1座,达到美化区域景观的目的,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生态保障。4 工程设计4.1 水平梯田典型设计4.1.1 设计标准:水平梯田设计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为依据,按20年一遇的36h最大降雨设计。4.1.2 断面要素4.1.2.1坡改梯断面:为保证
15、田坎稳定性,田坎外坡角小于75,田边埂高0.3-0.5m,顶宽0.3-0.5m,埂内外坡比1:1。原地面坡度 ,梯田田坎坡度,H梯田田坎高度,BX原坡面斜宽,BM梯田田面毛宽,B梯田田面净宽,b梯田田坎占地宽图1 水平梯田断面要素图4.1.2.2填沟工程断面设计:4.1.3 施工质量要求: 田面水平。填方部分要求预留一定的沉陷高度。 埂坎坚实。地埂外坡不得高于70并且夯实拍光。填沟工程的埂坎必须压实,以防滑坡。 新修梯田全部深翻30cm,并且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4.1.4 施工方法: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4.2乔灌林典型设计4.2.1设计原则 本设计是在对流域人工造林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多
16、年的造林经验,以立地条件类型为依据,考虑立地条件类型的差异性,结合现有栽培水平和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进行设计。设计遵循的原则: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林分环境。2)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或经多年栽培,适应性较强的引进种,提高造林成活率。3)尽量营建复层林相,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建立稳定的生态体系。4)充分发挥各种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力,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4.2.2造林地点 主要分布在淤地坝库区、部分荒坡地段和梯田边埂。4.2.3造林设计技术措施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造林树种的选择,整地方式与时间,造林方法与季节,单位面积用苗量及用工量,幼林抚育与保护措施等。适宜在流域内栽植的乔木树
17、种主要有油松、刺槐、杨树等。主要适生树种的初植密度详见表1。 表1 主要水土保持树种规格及造林密度表树种苗木规格密度(株/hm2)油松2年生级苗,苗高15cm以上,地径0.4cm以上3030刺槐1年生级苗,苗高70cm以上,地径0.8cm以上4170杨树1年生级苗,苗高250cm以上,地径2cm以上3333整地时间和方式整地时间:实行预整地方式,即春季整地秋季造林,秋季整地春季造林,使林地提前蓄水、积蓄养分。4.3 人工种草典型设计4.3.1 草地选择:人工种草主要栽植在流域内坡耕地、荒坡地及坝坡段。4.3.2 牧草种类:按适地适草、抗逆性蓄水保土性好,生长较快,并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标准选择牧草
18、种类,根据多年试验,流域人工种草选紫花苜蓿或红豆草。4.3.3 种草方式:主要是条播和撒播。4.3.4 播种期和播种量:播种期一般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9月中下旬;播种量1530 kg/ hm2。 主要栽培种植技术草种整地形式播种期播种量(kg/hm2)播种方式紫花苜蓿深耕、细整春、秋播15撒播、条播覆土2.5cm红豆草深耕、耱耙春播、夏季雨后播30撒播、条播覆土4cm4.4 引排洪渠典型设计4.4.1设计标准: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以田间道路路面为集水面积,按平均1小时降雨强度设计洪量。4.4.2断面设计4.4.2.1土明渠断面设计:土
19、明渠上承消力池,下连陡槽,断面型式为梯形,布置于填沟工程的老土上,且每台一处,纵坡不陡于1/500,内坡比为1;1,口宽1.1米,底宽0.6米,深0.5米,填方段应作夯实处理 。4.4.2.2陡槽断面设计:陡槽布置于填沟工程的埂坎段和田间道路(用于道路排水)上,土质条件应不低于级,下接消力池,采用矩形断面,结构尺寸0.420.46米,水力尺寸0.300.40米,底板厚0.06米,侧墙厚0.06米,用C15混凝土现浇。4.4.2.3消水池断面设计:消力池上接陡槽,采用矩形断面,长1.88米,宽0.6米,深0.2米,结构尺寸0.720.70米,底板厚0.1米,侧墙厚0.06米,用C15混凝土现浇。
20、4.5淤地坝设计4.5.1设计标准: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按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设计,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校核。4.5.2水文计算:根据甘肃省水文图集,已知控制面积F=1.78km2,则洪水历时T=2.14F0.344=2.61(小时);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模数q5%=17.0/F0.335=14.01m3/ skm2,洪峰流量Q5%=q5%F=24.95m3/s,洪水总量WP=0.0038Qp0.956(T+11)1.75=8.98万m3;5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模数q2%=23.6/F0.335=19.46m3/ skm2, 洪峰流量Q2%
21、=q2%F=34.63m3/s, WP=0.0038Qp0.956(T+11)1.75=10.66万m3。取淤积年限为5年,参照邻近流域侵蚀状况确定多年平均侵蚀模数Ms=6300T/km2a, 则设计淤积总量VL=NFMS/1.36 = 4.12万m3。4.5.3工程设计:土坝为黄土均质碾压坝,枢纽由挡水建筑物(土坝)和泄洪洞两大件组成,泄洪洞由涵管、明渠、陡坡及挑流鼻坎组成。根据实地勘察,左右两岸为黄土,土质均一、无滑坡、岩洞等地质不良现象,泄洪洞宜布置在沟道右岸。4.5.3.1库容计算: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因滞洪库容V滞=10.66万
22、m3,拦泥库容 VL=4.12万m3,则总库容:V总=V拦+V滞=14.78万m3。4.5.3.2坝高确定:变量淤积面积、库容根据沟道纵横断面测量结果,采取断面法近似计算,并绘制坝高库容、淤地面积关系曲线图,根据已知的拦泥库容和总库容,查坝高库容曲线图,得拦泥坝高H1=6.93 m,滞洪坝高H2=4.07m,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取安全超高H3=1m,坝高:H=H1+H2+H3=12.0m。 4.5.4坝体设计4.5.4.1坝体断面确定: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坝顶宽取4.0m,迎水坡
23、坡比为1:2.25,背水坡坡比1:2,坝底宽为174.00m,最大坝顶长127.0m。为使坝肩与两岸基础更好结合,增强坝体稳定和防渗,设主结合槽1道,主结合槽布设在坝体中轴线处,结合槽口宽为 7.0 m、底宽为3.0 m、深为2.0m、边坡比为1:1,施工时先清基,然后放线开挖结合槽。4.5.4.2施工要求:坝体填筑前,按设计坡脚扩大11.5m进行坝基和岸坡处理,清基平均深度为0.5m。清除表层软弱土层、淤泥、腐殖质土层、草皮及树根等。对坝肩直立陡崖削成1:0.51:1的正坡,不得削成台阶式或倒坡。并将消基、削坡等杂土清出坝外。坝体采用分层碾压施工。要求填筑土料有机质含量小于2%,含水率控制在
24、1219%之间,铺土厚度不超过25cm,采用74KW履带式推土机,平行于坝轴线方向碾压,碾压8遍,使干容重达到1.55以上。在岸肩结合部位,用打夯机夯实。4.5.5泄洪洞设计:本泄洪洞由涵管、明渠、陡坡及挑流鼻坎组成。根据现场勘测,坝址右岸土质坚硬,岸坡较缓,适宜布置泄洪洞。上游水头H=5.3m,下游明渠水深h=0.51m,泄水洞长L=32.0 m,i=0.02,R=0.15 m,=0.283 m,C=52.05,=0.05,计算知泄水洞流速=6.41m/s,最大泄流量 Q=1.81/s.4.5.5.1涵管:设计C30预应力预制涵管总长32.0m,内径600.00,外径720.00,管壁厚60
25、.00,每根长4.0m,共8根。涵管纵坡1/50,进水口高程1565.4m,出水口高程1564.76m。涵管地基为黄土地基,每接头处均设支墩,支墩宽深厚=1.520.40.4(米)。预制涵管由下游一端开始逐节向上游进行安装,接头用止水圈嵌入,内壁用1:2水泥砂浆勾缝。从进水口起,每隔8.0m设截水环一道,共设4道,截水环高宽厚=1.521.520.4(m),用C20砼现浇。4.5.5.2明渠:采用梯形断面形式,纵坡比降i=1/300,确定明渠长4.0m,出水口高程1564.75m。设计侧墙高0.8m,底板厚0.20m,侧墙厚0.20m,用C20砼现浇。4.5.5.3陡坡:采用梯形断面,纵坡比降
26、i=1/3,确定陡坡长19.0m, 出水口高程1558.75m。设计侧墙高0.8 m,底板厚0.2m, 侧墙厚0.2m, 用C20砼现浇。从进水口方向每隔6.0m设一齿墙和伸缩缝,共设3道,并用三毡四油作嵌缝处理。4.5.5.4挑流鼻坎:取挑射角=15,基础深1.5 m,厚0.4 m,宽1.0 m,用 C20砼现浇。4.6防洪安全措施工程竣工后,将按照庄浪县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工程所有权属于国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管护权移交给当地政府,工程管护由开发利用方负责,实行合同管理。并将淤地坝工程纳入县防汛管理体系,落实管护人员和防汛责任,开发利用方负责工程的日常检查和维修,汛期水位控制和防汛,并备
27、好防汛渡汛物资,以保安全渡汛。对发现有重大工程安全隐患的要及时上报县水保局和防汛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确保下游人民群众及其生命财产不受损失。5 监督管护与监测5.1监督管护为了切实巩固董家湾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在项目实施期及建成后,计划从朱店镇抽配1名专职监督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甘肃省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和庄浪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乱牧、乱伐、滥垦等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违法行为,以确保项目建设发挥最大效益。淤地坝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工程,所有权属国家所有,工程竣工验收后移交朱店镇董湾村管理,并确立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
28、,每年汛前、汛后应对建筑物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坝身有无裂缝、塌陷、滑坡及隆起现象,迎水坡有无冲刷,背水坡有无散浸和集中渗漏,坝肩有无绕坝渗漏,坝趾有无流土管涌迹象,检查泄洪洞有无沉陷、断裂、堵塞,及时观测雨量、库水位、泄水流量,做好检查和观测资料记录,汛期应空库运行,坝地利用应改良土壤、防治盐碱化。严禁在工程管理范围内挖坑、打井、耕作、爆破和其他对工程有害的活动。5.2项目监测项目监测主要包括各项治理措施的进度与质量监测、水文泥沙监测、沟道侵蚀动态监测、经济效益监测、社会效益监测和生态效益监测。监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水土流失的变化情况,取得项目区实施后水土流失、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及植被变化等数
29、据,建立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库,并进行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县水保局设专职监测员1名,要按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监测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坚持微观与宏观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调查相结合、常规手段与新技术应用相结合、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全方位监测工作,收集整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加以核实和评价,并转化为准确的信息,建立监测技术成果档案及数据库,发现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分析,及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监测数据由县水保局按相关业务统一表格和要求,分季度填写,年终逐级上报业务主管部门。6 技术支持与组织管理6.1 技术支持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是项目成功实施、达到费省效宏
30、的必要保证,本项目建设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庄浪县水保局现有科技人员40多名,初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20多名,队伍力量雄厚,技术水平先进,实践经验丰富,为全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摸索出了适合庄浪县情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多年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斐然,完全可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较为系统的技术支持。6.2 组织管理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好本项目,计划水保局下设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协调、管理,并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优惠政策,出台一系列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可操作性办法,在加强项目监测评价、技术服务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明确治理措施产权管理制
31、度,认真落实项目建后管护责任、项目后评估制度,以确保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为庄浪县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进一步加强董家湾沟试验示范站的人员配备,项目启动后,由该站具体负责项目实施。7 投资概算7.1 编制原则 项目设计概算编制依据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件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以及2005年工程所在地庄浪县的市场价格水平编制。7.2基础价格确定 人工预算单价:本区属于十一类工资地区,人工预算单价取14.07元/工日。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本工程主要材料水泥、砂子、石子、柴油、苗木、草籽等均从庄浪县购买,预应力涵管从平凉购买。主要工程单价预算定额工程单价汇总
32、表单价编号单价名称单位单价合计(元)定额依据1梯田hm219919.3601153、093602水保林hm22091.57080823种草hm21013.42080564田间道路km6586.89050105涵管安装根937.8040266C20砼m3336.36040137推土机推土m33.25011538推土机压实m34.37013049人工挖沟渠m32.25010147.3项目投资概算 项目计划总投资36.45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33.61万元,占总投资的92.2%,独立费用2.85万元,占总投资7.8%,详见下表。董湾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概算表 单位:万元 编 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33、 建 安 工程费设 备 购置费独 立 费 用 合 计占基本费%一建安工程30.31 30.31 67.5 1水平梯田4.36 4.36 9.7 2乔木林0.93 0.93 2.1 3灌木林0.84 0.84 1.9 3经济林0.00 0.00 0.0 4人工种草0.10 0.10 0.2 5灌排沟渠1.08 1.08 2.4 6淤地坝23.00 23.00 51.2 二道路3.29 3.29 7.3 基本费(一至二之和)33.61 33.61 100三独立费用2.85 2.85 8.821建设管理费0.81 0.81 2.42工程监理费0.72 0.72 2.53勘测设计费1.05 1.05
34、3.124监测监督费0.27 0.27 0.8总 投 资33.61 2.85 36.45 8 效益分析8.1 生态效益该项目实施后,每年可拦蓄地表径流4.83万m3,保土拦泥1.22万t,有效地增加林草覆盖度,使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13.0%提高到17.98%,提高了4.98%。改善了区域性小气候条件,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8.2 经济效益8.2.1生产效益项目实施后共建梯田6.2 hm2,每年增加粮食按450kg/hm2计,粮食单价按1.4元/ kg计,秸杆饲料按粮食产量的1.6倍计,每kg桔杆按0.5元计,计算期内梯田生产净效益12.8万元。营造
35、水保林9.07 hm2,每年木材积蓄量按1500 kg/hm2计,每kg木材按0.4元计,计算期内生产净效益10.88万元。坝地淤满后,共淤地1.58 hm2,有效利用面积按90%计,可利用坝地1.42 hm2,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坝地粮食单产按4500 kg/hm2计,粮食生产成本按1500 元/hm2计,计算期内坝地生产净效益29.82万元。8.2.2灌溉效益淤地坝在淤满之前年内不考虑粮食生产,主要发挥其蓄水灌溉、养殖效益。年平均蓄水量的80%用于灌溉,每hm2地年灌溉定额按4500m3计,可灌溉面积为7.32 hm2,每hm2可增产粮食2250 kg,粮食单价按1.4元/kg计, 秸杆饲料
36、按粮食产量的1.6倍计,每kg桔杆按0.5元计,计算期内灌溉效益为20.25万元。养鱼面积按淤积面积对应的水面面积的50%计算为0.79 hm2,年产量按4000 kg/hm2计,每kg按纯收入5.0元计算,计算期内养殖效益为6.32万元。8.2.3拦泥保土效益 淤地坝总拦泥量4.12万m3,减少下游河道清淤费人工单价按5.0元/ m3计,总拦泥效益为20.6万元。8.2.4防洪保护效益 防洪保护效益考虑在工程的淤积年限内,工程可保护的耕地面积计,此工程保护耕地4.1hm2,受害率按20%,保护耕地的亩产量按350kg计, 粮食单价按1.4元/ kg计,秸杆饲料按粮食产量的1.6倍计,每kg桔
37、杆按0.5元计,计算期内防洪保护效益为42.53万元。可见项目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合理地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发挥了流域水土资源优势,培植了优势支柱产业,其经济效益会日趋明显。8.3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全面提升了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水平,使该区域成为展现庄浪秀美山川和独具特色的梯田生态风景旅游区的一个窗口。二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庄浪树立了典型和样板。三是可以大力促进符合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新农村建设,改变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四是以坝代路、方便交通。坝面衔接两岸村庄,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既方便了群众生活
38、生产,又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8.4经济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公益性,其社会经济效益远远超过项目的财务收入。本次经济评价以建设部、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98版)为依据,对项目作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项目经济分析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和补充的方法,考虑动态分析计算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折现率取7%,社会贴现率取12%。经济评价主要采用“投资回收年限”、“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项目经济净现值”、“项目经济效益费用比”四项指标。(1) 静态该生态建设总投资36.45万元,累计效益 143.2 万元,效益费用比 2.85 ,投资回
39、收年限为 18.5 年。(2) 动态经济净现值为 6.0万元,经济内部回收率8.7%,投资回收年限22.7年。 通过敏感性分析,内部收益率均大于7%,净现值大于零,说明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该项目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生态效益,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9 结 论 经对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及项目建设的技术措施、保证措施、投资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论证,结果表明:项目区的选择,无论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水土流失类型区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立项依据充分,指导思想明确,建设目标切合实际,实施方案翔实得当,治理措施得力有效,效益比较显著。项目立项后,我们一定能够组织调动各方面力量,
40、严格按期组织落实项目建设内容,使项目建设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录第一章 总 论11.1 项目概况1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原则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3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42.1 项目建设的背景4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2.3 结论5第三章 效益分析73.1 社会效益73.2 经济效益83.3 环境效益83.4 评价结论9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104.1 项目选址104.2 项目建设地点104.3 项目建设条件10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175.1方案设计原则175.2 总体方案设计175.3 道路工程175.4 平面交叉口设计225.5路灯布设23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46.1 投资估算246.2 资金筹措25第七章 环境影响分析267.1 编制依据267.2 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277.3环境影响结论30第八章 劳动安全328.1 影响劳动安全的因素分析328.2 防护及监控措施33第九章 建设管理349.1 建设期项目管理349.2 建设期组织机构349.3项目运营期管理35第十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3610.1结论3610.2建议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