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七篇.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6185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七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七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七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七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七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七篇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篇1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 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 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2、教学目标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 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 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2)把握中心意象,深

2、入体会诗人情感.3、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 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 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 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 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 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 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 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

3、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 个性化的理解说学法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 及作者情感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1、激趣导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 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 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2、作者介绍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3、赏析全诗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 出这是一首什么诗

4、,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再读全诗,体会意境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 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 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 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 会出诗的意境三读全诗,感悟情感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 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 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 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

5、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 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4、拓展阅读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 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 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说板书设计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 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 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 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 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6、:意向(雨巷、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寂静、美丽 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篇2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 歌一一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 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 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 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 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 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

7、、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 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 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 的意义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 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 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 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 美感受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 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

8、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 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 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的特点,我确定了 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 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 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 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

9、解意象的 意义和象征的作用说教法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 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 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 教学法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 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 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 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 而受到审美的体验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 学

10、生的实践活动说学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 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 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 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 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 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 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1.导入新课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 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

11、徐志摩的简 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 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 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 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 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 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 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

12、到诗歌的 音乐魅力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 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 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 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 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 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 的熏陶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 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 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

13、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 点,显出建筑美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 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 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 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 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6.迁移应用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 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

14、 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 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 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 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 美”。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篇3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 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 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

15、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 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 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 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 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 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 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16、言 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 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 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 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四)关于学情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

17、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三、说学法、教法(一)学法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 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

18、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 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 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 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提问法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 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 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 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二)教法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

19、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 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 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 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归纳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 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络化,这样既便于记 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 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四、说教学程序(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络化;通过精练巩固 知识,强化

20、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 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 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及解题(2分钟)学生齐读注释;补充作者相关内 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2、整体把握(共21分钟)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 正(屏幕展示)(1分钟)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齐读(4分钟)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21、(3分钟)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出题(屏幕展示)5、布置作业五、说板书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师说韩愈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古之圣人一一今之众人二段 对其子一一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医、师、工一一士大夫“智不能及”三段:师生,师道关系四段:写作缘由(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 背诵情况。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 的风

22、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 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 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 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 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 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 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

23、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 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 可。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 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第四步,提出一 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 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 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二,就 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阐述自己的观点。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篇4尊敬的各

24、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长亭送别。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 说说我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长亭送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 名剧西厢记的一折,写的是崔莺莺送别心上人张生的故事,表现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曲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 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西厢记 是中国古代戏剧扛鼎之作,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 _,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目标:了解戏曲语言特点、作者及作品梗概。能力目标:1、体味莺莺的心情,分析其形象。板书“人物 之美”2、品味曲

25、词之美。板书情感目标:1、体会封建社会对自由爱情的摧残。2、分析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表现手法的分析品味曲词之美。难点:分析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 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 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 做法如下:1、表演法一一深入文本,理解人物2、自主探究法一一学生实践,巩固提高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4、点拨法一一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

26、学生在课 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 颖的教学方法。(二)教学手段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得 以突出,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 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 手段进行全程教学。四、说学法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 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 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

27、成圈点勾画读书习 惯。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上课伊始,我先用多媒体播放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女 士演唱的长亭送别片段。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 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 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 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

28、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王实甫。(三)表演擂台,请学生表演其中的重要曲牌,学生表演后 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 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 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四)整体感知,分析1教师提出问题1、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那么,莺莺与张生离别别时,内心有何感受?根据能力目标2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在思考的时 候要注意寻找文中的关键词语。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除了有内心不尽的悲伤和不舍外,还 有对未来的忧虑,张生考不上状元,他们两人的爱情就不会得到 崔老夫人的同意,她忧虑,张生考上状元,她

29、怕他“停妻再娶妻”,莺莺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2问题2、莺莺是一个善良、多情、心思细腻的女孩子,但 人们在评价她的时候总是说她身上具有叛逆精神,你如何看,能 不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指导学生回归课本,细读 课文。莺莺的叛逆精神主要表现在她重情义、轻功名上,这可以从 她的唱词中看出来。(五)自由讨论教师布置讨论题目:本篇课文打动人之处,除了动人的情感外,语言的美也是至 关重要的,请同学们四人结为一组,对你最喜欢的某个句子进行 讨论,看它没在哪里。这一环节突出了设计的教学难点,教师的点拨很重要,要指 导学生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其他表现手法的运 用上去分析

30、。语言的特点是诗词化、文采飞扬六、说矫正反馈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比较莺莺与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有何异同?通过对比,学生们对莺莺的叛逆精神会有更近一步的认识,再次突出教学重点。七、说作业布置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言上有何不同,请写 一篇二三百字的鉴赏文字。八、说教学创新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 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 兴趣。长亭送别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 演擂台”“自由论坛”“对比阅读”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 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篇5各位

31、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故都的秋一 课。下面我将分五部分来汇报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即“教 材分析”、“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教材分析高二阶段阅读部分所选课文皆为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 育,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册课本阅读部分所选 课文为诗歌、散文,其中前三个单元为诗歌单元,故都的秋 位于第四单元一一抒情散文单元,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因而在 阅读欣赏本课时,提示学生融汇己学的诗歌鉴赏的某些方法,在 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欣赏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一些 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以对

32、后面的散文教学及学生课外自行阅读 起到一定示范作用。故都的秋是一篇情真意切、风格独具的散文。作者通过 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 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紧扣北国“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由王_写作年代 久远,学生对于作者“悲凉”的情感会难以理解,要学好本课,应适当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及作者写作的艺术风格,为学生进 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扫除障碍。另外,对于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学 习的关键在入境,难处也在入境,因而我选择与课文基调相称的 音乐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辅助教学。尽量使学生与作者的心 灵贴近,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二、教学目

33、的的确定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本课教学制定如 下教学目标:1、在鉴赏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优美情致,获得审美的 愉悦。2、培养初步欣赏散文的能力,按“整体感知”一一“揣摩 领悟语言”一一“展开联想想象”一一“明确意象,建构意境”的欣赏性阅读的认识规律,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散文的方法。3、体味缘情写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品味语言,由“景语”而“情语”,深层体味作 者情感。难点:调动学生各种思维,对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联想、想象,进入“故都的秋”的意境,“设身处地”体验对象。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教学目的与教

34、学重难点及教学大纲要 求,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按照“写了什么”一一“怎么写”一一“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次展开教学。(说明:“写什么”是阅读一般的、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 要求,“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 以强化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还 可为写作提供有益借鉴。)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监控者。本课主要 采用启发引导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 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品味,感悟空间。教学手段的选择,除一般教具外,还选择录音机、幻灯机及 多媒体计算机,后者用于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演示型课件。五、教学过程的设计(一)

35、导入师生共同畅谈对秋的感受,也可谈谈历代文人所写的有关秋 的诗文。(说明:通过畅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 氛围。)(二)课文赏析一整体感知课文1、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的内容)。(说明:通过学习目的的出示,让学生心中有数,积极主动 地按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2、预习发放有关作者写作背景及作者写作风格的资料,同时播放 与课文情感基调相称的音乐作为背景配合学生个人独立诵读、品 味课文,并投影出示以下预习要求:都之秋的景物的句子,找出文中直接抒发作者对故都之秋情 感的句子,并认真体会。2除直接描写故都秋天的景物外,作者还采用了什么写作手 法来表现故都秋天的特点。3.重点解决预

36、习要求中的问题针对预习要求1,师生共同归纳,将作者直接描写的故都秋 景概括为“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枣图”五组镜头。针对预习要求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 导学生总结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如:文中倒数第二段 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引导学生从“黄酒”、“白干”等 饮食中的“味”去领悟两地不同的秋的“味”。)二揣摩领悟语言1、演示播放课件。帮助学生进入“故都的秋”的意境。2、学生独立有感情地吟诵关键语句,相互讨论、交流、发 言。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直接抒发对北国之秋情感的句子及直接 描写北国之秋景物的句子加以品味。在品味语言之时,结合课件 演示中的图景,运用

37、联想、想象,并抓住“景语”中的关键性词 语加以体会。如“秋晨图”抓住“细数”、“静对”、“破壁”等几个词,“秋槐图”中抓住“细腻”、“清闲”、“落寞”等 几个词,“秋蝉”图中抓住“衰弱”、“残声”等词,“秋雨图”中抓住“灰沉沉”、“青布”衣、“缓慢悠闲”等词,“秋枣图”中“淡绿微黄”等词。(说明:作者直接抒怀的句子学生容易体会其情感,重点引 导学生对景物描写句子的体会。)三品读,深层把握作者情感、主旨,品味借鉴其写 作手法。教师以问题点拔,学生讨论交流、发言。1、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感受和情感的一句 话,并思考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说明:通过对该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情

38、 感,理解“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 句在文中作为主线,贯穿全文的作用,进而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印发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学生对比阅读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赞美,故都的秋 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 调?(说明:启发学生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思考,从而认识理 解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四本课小结通过小结,总结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 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上是我对故都的秋一课的设计,谢谢各位评委老师。附:板书设计秋味秋色:碧天蓝朵落蕊枣子清秋声:鸽声帚声蝉声悲凉(反衬)静人声

39、雨声秋味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篇6说教材1.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 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 十分纯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2.说学情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 探讨。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 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 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 代诗歌的一个前提。3.教

40、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 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 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 艺术画面。4.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 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二,说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 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三,说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 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四,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噪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

41、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 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 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 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 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

42、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 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 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 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 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 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 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 对亲朋的美好祝愿。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

43、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 的纯洁和美好。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 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 铺垫。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呻如果 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 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此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 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 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 摆在中间的。5、五、

44、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辟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 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 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 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 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 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

45、不尽,余味悠长。四、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 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篇7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 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 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 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 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高考考纲、教

46、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 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 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 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 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 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 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

47、的特点,培养学生 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 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二、说教法: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 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 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

48、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 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 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 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 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 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三、说学法: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 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 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 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结构

49、方面的作用 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 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 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 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 解内容会有较大帮助。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 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 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 准确周密,那么

50、,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 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 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 一石多鸟。(二)课前检测: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 有哪些伟大贡献?2、概述课文的结构。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三)新课讲授: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 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1)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 着了”?(2)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