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64∕T 1587-2019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宁夏回族自治区).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6043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PDF 页数:80 大小:9.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4∕T 1587-2019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宁夏回族自治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DB64∕T 1587-2019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宁夏回族自治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DB64∕T 1587-2019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宁夏回族自治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DB64∕T 1587-2019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宁夏回族自治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DB64∕T 1587-2019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宁夏回族自治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9 1.010.01P04DB64宁夏回族自 治区地方标准DB 64/T 15872019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2019 02 12 发布 2019 05 12 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9小DB64/T 15872019目次前言.HI1总则.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符号.55设计.65.1 一般规定.65.2 建筑与小区.65.3 城市道路.85.4城市绿地与广场.85.5 城市水系.95.6 低影响开发设

2、施.105.7设计计算.156建设.186.1 一般规定.186.2 建筑与小区.186.3城市道路.186.4城市绿地与广场.186.5 城市水系.186.6 低影响开发设施.197验收.247.1 一般规定.247.2工程专项验收.248维护管理.258.1 一般规定.258.2设施设备维护.268.3绿化养护.288.4 水系维护.289安全防护.299.1普通风险的安全防护.299.2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安全防护.29附录A(资料性附录)各地市气候要素一览表(19882017年).31附录B(资料性附录)各地市30年逐年平均降雨量.32IDB64/T 15872019附录C(资料性附录)

3、各地市岩土特征一览表.34附录D(资料性附录)低影响开发设施绿化植物品种推荐表.35IIDB64/T 15872019-1刖 百本规程的编写格式符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本规程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规程的主编单位:宁夏首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本规程的参编单位: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工业设 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市政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宁夏回族自 治区地质局。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黄绵松、申若竹、付德宇、魏健佳、闫丹琛、张鑫伟、谭建宁、刘祺超、蔡新

4、华、海霞、刘岩、张现国、杨有林、张智。IIIDB64/T 15872019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1总则1.1 为全面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加强城市雨水径流控制,有效利用雨水资源,指导和规范宁夏回族 自治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实际情况,制订本规程。1.2 海绵城市建设涵盖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本规程的 重点在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主要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设市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设 施的设计、建设、验收、维护管理与安全防护。县城、开发区和乡镇可参照执行。1.3 海绵城市建设应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注重对河流、湖泊

5、、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优先考虑低影响开发模式。1.4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经济合理、节约资源、统筹建 设的原则。1.5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设计、建设、验收、维护管理、安全防护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6 海绵城市建设应满足当地的规划要求,实现当地的建设目标。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

6、规范GB50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13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8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2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1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20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513城市水系规划设计规范GB50773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GB/T 14685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563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9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7、技术规范1DB64/T 15872019GB/T 5080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7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8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19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T 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JFJ 55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TGE 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调料试验规程JTGF 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E 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低影响开发(LID

8、)Iow impact 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 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3.2雨水控制与利用 ra i nwater management and ut i I i zat i on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的总称,包括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3.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 I ume capture rat i o of annua I ra i nfa I I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分析计算,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的雨量占全年总降

9、雨量的百分比。3.4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厚度取值(以mm 计),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3.5雨量径流系数 vo I umetr i c runoff coeff i c i 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3.6雨水调蓄 ra i nwater detent ion,retent ion/storage 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2DB64/T 158720193.7雨水储存 ra i nwater storage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以达

10、到收集回用等目的,通常采用雨水池。3.8雨水调节 ra i nwater detent i on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径流峰值流 量,一般只延长排放时间,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3.9雨水收集回用 ra i nwater ut i I i zat i on利用雨水作为水源,经过处理并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通过管道输送或现场使用方式予以利用。3.10雨水渗透 ra i nwater inf i Itrat ion利用人工或者自然措施,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3.11土壤渗透系数 coeff i c i ent of so i I

11、 permeab i I i ty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3.12透水铺装 perv ious pavement由透水面层、基层、底基层等构成的地面铺装结构,能储存、渗透自身承接的降雨。3.13下沉式绿地sunken greenbelt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路面,可用于调蓄和下渗雨水的绿地。3.14生物滞留设施b i oretent i on ce I I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3.15渗透塘 inf i Itration basin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蓄水塘。3.16渗井 dry we I I雨水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入渗的设施O3.173DB64

12、/T 15872019湿塘 wet bas i n用来调蓄雨水并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天然或人工水塘,雨水是主要补给水源。3.18雨水湿地 stormwater wet I and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对径流雨水水质和洪峰流量控制目的的湿地。3.19蓄水池reservoi r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和削减峰值流量作用的集蓄利用设施。3.20雨水罐 rain water barre I or cistern也称雨水桶,是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3.21调节塘 regu I at i ng pond也称干塘,是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的一种雨水调节设施。3.22调节池 regula

13、ting poo I是用于削减雨水管渠峰值流量的一种雨水调节设施。3.23植草沟 grass swa I e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海绵城市其他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 式植草沟。3.24渗透管渠 i nf i Itrat i on treanch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3.25植被缓冲带 vegetal i on buffer str i p指坡度较缓的植被区,通过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 物的设施。3.26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f

14、i rst f I ash d i vers i on fac i I i t i es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 后续处理难度的设施。4DB64/T 158720193.27人工土壤渗滤设施 amended soi I inf i Itrat ion faci I it ies通过植被、土壤渗滤的多种理化反应后,使得出水达到回用水水质指标的雨水设施。3.28生态护岸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 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

15、,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4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标准。-降雨历时tx-地面集水时间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也综合径流系数内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Wzc雨量综合径流系数Wzm流量综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K 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W径流总量%设计降雨量Q设计流量q 设计暴雨强度%初期弃流量3 初期径流厚度Vs 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容积匕渗透设施进水量Wp-渗透量K土壤(原土)渗透系数J水力坡降4有效渗透面积ts 渗透时间v调节设施容积Qin调节设施的入流流量Qout调节设施的出流流量t 计算步长T计算降雨历时5DB64/T 158720195设计5.1 一般规定5.1

16、.1 设计目标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并综合考虑环保与经济效益,因地制宜选择单项或组合的以雨水渗透、净化、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 的设施。5.1.2 低影响开发设计总体宜以雨水资源利用为主,各区域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侧重略有不同,建议 如下:a)缺水的引黄灌区宜以雨水资源化利用为主要目标,宜选择以雨水收集回用为主要功能的雨水储 存和调节设施。b)暴雨强度较高的中部干旱带宜以控制径流峰值为主要目标,宜选用峰值削减效果较优的雨水储 存和调节设施。c)水资源较丰富的南部山区宜以控制径流污染和控制径流峰值为主要目标,宜选用雨水净化和峰 值削减功能较优的雨

17、水截污净化、雨水储存和调节等设施。5.1.3 下列情况或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a)土壤渗透面与地下水位的距离小于1.0m;土壤渗透系数小于IXIO%/s或大于1乂10%人。b)需防止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以及自重湿 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5.1.4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设计目标计算得出,有条件的宜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 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案。5.1.5 新建城区应以目标为导向,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建设目标中。老城区应以问题为导向,避免盲 目全面重建,应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工作同步推进。5.1.

18、6 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应达到建筑或市政各阶段设计深度的规定,应包括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平面 布局、竖向、构造,以及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关系等内容。5.1.7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与审查应与园林绿化、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专业相协调。5.1.8 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按 GB 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5.1.9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应保证设施与既有构筑物的安全防护距离,不允许因场地开挖、设施埋 深等因素对既有构筑物的结构安全产生影响。5.2建筑与小区5.2.1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控制目标是削减外排雨水峰值

19、流量和径流总量,实现低影响开发 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5.2.2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计内容包括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小区道路设计、小区绿地设计和低 影响设施专项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a)场地低影响开发设计应因地制宜,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应优化 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宜布局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b)小区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径流雨水汇 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6DB64/T 15872019c)小区绿地应结合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

20、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 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 接。d)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中水管道相连接。5.2.3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流程:a)依据相关规划或规定,明确地块控制指标。b)根据建筑与小区用地性质、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对区域下垫面进行解析。c)结合下垫面解析和控制指标,因地制宜,在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选用适宜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确定其建设规模和布局。d)根据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复核控制指标,并根据复核结果优化调整工程内容。5.2.4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及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

21、)建筑与小区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景观性、安全性,应采取保障公 共安全的保护措施。b)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 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c)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收集、弃流、储存、处理、回用管网等设施。雨水可 回用于建筑与小区生活杂用水、绿地浇洒、道路冲洗和景观水体补给等。d)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广场、停车场等宜采用透水铺装。e)对于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f)建筑与小区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

22、,顶面标高宜低于周围路面标高3050mm,当绿地 标高低于路面标高时,雨水口宜设在道路两边的绿地内,其顶面标高应高于绿地2050mm。雨水口宜具有拦污截污功能。g)建筑与小区内绿地宜采用可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 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渗能力。h)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 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水平距离小于5m的区域,可 采用底部防渗的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i)雨水渗透设施应保证其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不应对其他构筑物、管道基础、道路基 础产生影响。j)建筑与小区宜

23、根据条件设置雨水调蓄设施,雨水调蓄设施包括雨水桶、蓄水池、具有调蓄空间 的景观水体、洼地,但不包括低于周边地面100mm以内的下沉式绿地。k)新建项目地下室设计时,需考虑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等设施的水向更深处土壤渗透的要 求。5.2.5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应符合以下关系:a)降落在屋面的雨水经过初期弃流,可进入高位花坛和雨水桶,并溢流进入下沉式绿地,雨水桶 中雨水可作为小区绿化用水。b)降落在道路、广场等其他硬化地面的雨水,应利用可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渗透管渠等设施对径流进行净化、消纳,超标准雨水可就近排入雨水管道。在雨水口宜设置具 有截污、沉沙功能的设施。c)经处

24、理后的雨水一部分可下渗或排入雨水管,进行间接利用,另一部分可进入蓄水池和景观水 体进行调蓄、储存,经净化后,用于绿化灌溉、景观水体补水和道路浇洒等。5.3城市道路7DB64/T 158720195.3.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控制目标是以削减地表径流与控制面源污染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 辅。5.3.2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内容包括道路高程设计、绿化带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低影响开发 设施与常规排水系统衔接设计,并应符合以下规定:a)城市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 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b)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

25、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 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c)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工程的建设,不应降低市政工程范围内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降雨重现期标 准。5.3.3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流程:a)工程场地现状及项目设计条件分析。b)确定项目低影响开发控制规划目标及指标要求。c)指标分解导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设施平面布置。d)项目方案比选、技术经济分析。5.3.4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以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为原则,根据项目总体布 置、水文地质等特点等,在满足城市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或上位依据)提出的低影 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城市道路绿化带宜采用

26、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设施。面积、宽度较大的绿化带、交通岛、渠化岛等区域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雨水湿地、湿塘、调节塘、调节池等设 施。5.3.5 当城市道路(车行道)径流雨水排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时,在低影响开发设施前端宜设置沉 淀池、弃流井等设施,对进入绿地内的初期雨水进行预处理或弃流,以减缓初期雨水对绿地环境及低影 响开发设施的影响。5.3.6 城市道路经过或穿越水源保护区时,应符合水源地保护的相关要求。5.3.7 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 区域排水防涝系统相衔接。5.4城市绿地与广场5.4.1 绿地与广场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控

27、制目标是削减地表径流总量、削减峰值流量、控制面源污染和 雨水收集利用。5.4.2 城市绿地与广场低影响开发设计对象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广场用地。应遵循经济性、适 用性原则,依据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水系、径流现状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a)首先应满足各类绿地广场自身的使用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游憩功能,根据不同的绿地 广场类型,制定不同的对应方案。b)大型湖泊、滨水等水体及湿地中的绿地宜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提高 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c)优先使用简单、非结构性、低成本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场地整体景观设计

28、,应与绿地广场的总平面、竖向、建筑、道路等相协调。d)绿地广场的雨水利用宜以入渗和景观水体补水与净化回用为主,避免建设维护费用高的净化设 施。土壤入渗率低的城市绿地应以储存、回用设施为主,绿地广场内的景观水体可作为雨水调 蓄设施并与景观设计相结合。e)应考虑初期雨水和融雪剂对绿地的影响,设置初期雨水、融雪弃流等预处理设施。8DB64/T 158720195.4.3城市绿地与广场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流程:a)依据上位规划明确项目的控制指标。b)对用地范围内的现状和规划下垫面进行解析。c)根据控制指标和下垫面解析结果,确定城市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雨水利用总量。d)结合上述分析,因地制宜

29、,选用适宜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确定其建设形式和布局。e)根据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复核控制指标。5.4.4 绿地广场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及自身功能条件下,宜采用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 施、植草沟、调节塘、蓄水池、雨水湿地、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低影响开发设施及设施的选择原则 如下:a)公园绿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应以入渗和减排峰值为主,以调蓄和净化为辅。b)防护绿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应以入渗为主,净化为辅。c)广场用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应以入渗为主,调蓄为辅。5.4.5 绿地广场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 的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

30、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5.5城市水系5.5.1城市水系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控制目标是削减雨水峰值流量、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控制径流 污染、调蓄水量和雨水资源化利用。5.5.2城市水系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功能安全、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突出对城镇径流污染的治理与河湖水质和生态功能的提升。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水域形态保护与控 制、河湖调蓄控制、生态岸线、排口设置、以及与上游城市雨水管道系统和下游水系的衔接关系。5.5.3城市水系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流程:a)资料收集。收集工程地质、水文条件、水质等级、水系

31、连通状况、水系利用状况、岸线与滨水 带状况等资料。b)流域分析。在流域洪水风险分析、水量平衡分析、纳污能力污染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城市 水系分析。c)总体布局。确定平面总体布局,重点分析水域与绿化、道路、广场、建筑物等其它配套要素的 竖向关系。d)工程规模。根据调蓄、排水、生态、景观、航道、雨水利用等功能需求,确定工程规模,重点 论证调蓄量、生态流速、污染削减量等。e)方案设计及选择。进行湖港岸线设计、排口设计、水质净化设计、以及滨水带的绿化景观、临 水建筑物等,并在设计过程中优先选用生态措施。f)目标核算及方案调整。对方案设计进行控制指标核算,对于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方案调整。5.5.4城

32、市水系工程措施选择及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滨水带绿地空间宜选择湿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措施进行雨水调蓄、削减径流及控制污 染负荷。b)城市江河宜选用安全性和稳定性高的护岸形式,如植生型砌石护岸、植生型混凝土砌块护岸等;对于流速较缓的河段可选用自然驳岸。c)城市湖泊、港渠设计流速小于3m/s,岸坡高度小于3m的岸坡,应采用生态型护岸形式或天然 材料护岸形式,如三维网植草护坡、土工织物草坡护坡、石笼护岸、木桩护岸、乱石缓坡护岸、水生态植物护岸等。9DB64/T 15872019d)城市水系新增雨水排宜经过植被缓冲带、雨水调蓄池、湿塘或雨水湿地等控制措施后再排放 自然水系,并进行水质监测,不超

33、过受纳水体水质管理目标。e)城市水系排口宜采用生态排口,包括一体式生态排口、漫流生态排口等。f)港渠、湖泊现有合流、混流排口整治设计中,应结合汇水范围内的源头低影响开发改造措施,设置初期雨水调蓄池、截污管涵等工程措施进行末端污染控制。g)对于城市水体水质功能要求较高、排涝高风险区,可利用其他现有水体设计自然水体缓冲区等。根据区域排水量、污染控制目标,确定缓冲区的面积、容积;根据上游排口标高、下游水体水 位明确缓冲区水域竖向标高。h)自然水体缓冲区应设置水质污染风险防范措施,以防止发生上游污染事件后对主水域的水质破 坏。5.6低影响开发设施5.6.1低影响开发设施按照主要技术类型分为渗透设施、存

34、储及回用设施、调节设施、转输设施、截 污净化设施:a)渗透设施: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b)存储及回用设施: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c)调节设施:调节塘、调节池。d)转输设施:植草沟、渗管及渗渠。e)截污净化设施: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设施等设施。5.6.2城市道路人行道、人行广场、建筑小区人行道等荷载较小的区域宜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透水铺装,小型车的停车场宜采用植草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透水铺装。园林绿地等 场所也可采用鹅卵石、碎石、碎拼、踏步石铺地等透水铺装。5.6.3透水质主要适用于城市道路人行道、人行广场、建筑小区

35、人行道等荷载较小的区域或场所。其 性能指标应满足如下要求:a)无停车人行道透水砖抗压强度等级不低于C40,有停车人行道透水质抗压强度等级不低于C50,步行街透水酱抗压强度等级不小于C60ob)透水体应进行50次以上冻融循环检测,各地区可根据情况上浮冻融循环要求。使用除冰盐或 融雪剂的透水砖路面,应增加抗盐冻试验。c)透水砖面层与基层应设置找平层,可采用中砂、粗砂或干硬性水泥砂浆,厚度宜为3050mm。d)基层类型包括刚性、半刚性、柔性基层,基层类型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并应具有足够的 强度、透水性和稳定性,连续孔隙率不应小于10%o5.6.4透水混凝土路面适用于轻荷载交通的园区路、非机动车道

36、、广场、停车场。可采用彩色形式。其性能指标应满足表1要求:10DB64/T 15872019表1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性能项目性能要求耐磨性,mmW30透水系数(16),mm/s20.5抗冻性50次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损失率,%W2050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W5连续孔隙率,%210强度等级C20C30抗压强度,MPa220.0230.0弯拉强度,MPa22.5 3.05.6.5透水沥青路面适用于轻荷载交通的园区路、非机动车道、广场、停车场。可采用彩色形式。其 性能指标应满足:a)透水沥青面层应采用高粘度改性沥青作为结合料,基层可采用高粘度改性沥青,改性沥青或普 通道路石油沥青,具体指标见表2。表

37、2高黏度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要求针入度25,0.1mm240软化点,280延度15,cm80延度5,cm230闪点,226060动力粘度,Pa-s220000粘韧性,N-m220韧性,N-m215薄膜加热质量损失,W0.6薄膜加热针入度比,%265b)透水沥青混合料满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并应满足透水、抗滑、降噪要求。c)透水基层的孔隙率应满足透水功能的要求。5.6.6透水铺装构造下的土基稳定、密实、均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并符合下列要求:11DB64/T 15872019a)土基应有一定的透水性能,渗透系数不宜小于1.0X10Vs,且土基顶面距离地下水位宜大

38、于 lmo当土基、土壤透水系数及地下水位高程等条件不满足本要求时,应增加排水设计内容。b)土基回弹模量值不宜小于15MPa,压实度不应低于90%。c)对于地质条件恶劣的路段(如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盐渍土、或在已受污染的土壤等),不宜铺筑透水性路面。5.6.7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或管廊顶板,且覆土深度小于1m时,地下设施顶板应设有疏水板及 排水管等将渗透雨水导入与地下设施顶板接壤的实土或其他设施。5.6.8 建筑、道路、广场、其他硬化铺装区及周边绿地应优先考虑采用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应低 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应根据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39、a)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 地 50100 mm。b)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c)植物宜选用耐水湿、抗污染、耐旱的品种,植物群落配置应注重乔、灌、草等的层次搭配。d)与硬化地面衔接区域应设有缓坡处理。e)与非透水铺装之间应做防水处理。f)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g)可设置人工渗透设施,根据汇水面积、地形、地质等因素选用渗渠、渗井等形式或组合。5.6.9 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及停车场等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宜采用生物滞留 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a

40、)生物滞留设施选址应综合考虑周边建筑、地下设施、坡度、底层土壤的渗透性和地下水位深度 等因素,并确保场地标高和坡向能够满足周边场地的雨水汇入要求。b)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的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200300mm,并设100nlm的超高,局部区域超高可进行适当调整,但需满足相关设计规范要求。c)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有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和渗井等。d)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5%,宜设置挡水堰或台坎以减缓流速 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e)生物滞留设施的隔离层可采用透水土工布或

41、厚度不小于100mm的粗砂或细砂层。f)当土壤渗透系数小于1.0*10%八时,需要加装穿孔排水管,采用透水工布包裹。5.6.10汇水面积大于lhm地势较低的低洼地带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宜采用渗透塘。渗透塘 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进水处应设置消能石、碎石等措施减缓水流冲刷。当水流较快时,消能石宜选用较大的石块,并深埋浅露。b)前置塘与主塘之间的溢流处宜铺设碎石、卵石等保护层,防止水流冲刷破坏溢流堰。碎石、卵 石的粒径宜为4.75-9.50mm,含泥量不宜大于1.5%,泥块含量不宜大于0.5%oc)渗透塘边坡坡度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m,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

42、24hod)渗透塘底部构造应采用透水良好的材料,可采用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nlm的过滤介 质层。e)当渗透塘用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 离建筑物基础水平距离小于5m的区域时,应采取铺设土工膜等防渗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5.6.11渗井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内,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雨水通过渗井下渗前应通过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对雨水进行预处理。12DB64/T 15872019b)出水管的内底高程应高于进水管管内顶高程,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管内底高程。渗 井调蓄容积不足时,也可在渗井周围连接渗排管

43、,形成辐射井,渗管敷设坡度宜不小于2%。c)井壁应外敷砾石层,井底渗透面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应小于1.5m。硅砂砌块井壁外可不敷砾 石。砾石层外应采用透水土工布或性能相同的材料包覆。d)底部及周边的土壤渗透系数应大于5X10-6m/so5.6.12渗透设施中的绿化种植土壤的理化性状应符合当地有关植物种植的土壤标准,并应满足雨水渗 透的要求。各种土壤的渗透能力宜以项目所在地土壤的实际调查结果为准。5.6.13渗透设施的绿化种植土壤渗透系数不宜小于1.0XW6m/so5.6.14当采用的渗透设施涉及到植物的种植设计时,应选择适应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并应符 合下列要求:a)宜选择耐水湿、抗污染、

44、耐旱的植物,植物选择可按附录D选择。b)进入渗透设施的雨水,其停留时间不得大于植物的耐淹时间,一般不得超过48小时。5.6.15湿塘、雨水湿地等敞开式雨水存储设施,水域周边应设置安全围栏及安全警示牌等措施,避免 落水和溺水事故的发生。5.6.16雨水存储设施宜与回用设施配套设置,根据回用水的用途,回用水的化学需氧量(CODcr)、悬浮物(SS)应符合表3的规定,其余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表3雨水处理后CODcr和SS指标项目指标循环冷却系 统补水观赏性水景娱乐性水景绿化车辆冲洗道路浇洒冲厕CODcr,mg/LW30W30W20-W30-W30SS,mg/LW5W10W5W10W5W

45、10W10注: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照GB 50400执行。5.6.17建筑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区域的低洼水塘或其他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宜设置湿塘。并符合下列要求:a)湿塘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b)前置塘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污染物负荷确定。c)前置塘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且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并便于清淤。当采用混 凝土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在C15以上;当采用块石时,石块规格尺寸宜大于100mm义100mm。d)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配水石笼,配水石笼的填料宜采用抗风化的坚硬石块或碎石等,以保证 良好的渗透

46、性能。e)主塘与前置塘的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一般为1:21:8。f)主塘与前置塘间的区域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并种植耐冲刷的植物品种,主塘宜种植生命力 较强的水生植物。g)湿塘的溢流管管口应设置格栅,其网格尺度以小于种植的水生植物形体、能阻止枯叶、垃圾等 进入溢流管为宜,格栅材料应采用耐腐蚀材料或经防腐处理的材料,其强度视设计要求而定。5.6.18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内的地势较低的地带或水体有自然净化需求 的区域,宜设置雨水湿地。雨水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a)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b)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

47、进行预处理。13DB64/T 15872019c)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81.2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 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d)雨水湿地的土壤层应为未压实的天然土,沼泽区宜覆盖50150nlm以上的土壤过滤层,过滤层 的材料宜为50%的中粗砂、20%的腐质层、30%的表土。e)湿地植物宜选择根系发达、输氧能力强,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具有抗冻、抗病害能力,容易管理且适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环境的本土植物。5.6.19有绿化、道路喷洒、景观补水等雨水回用需求的小区、城市绿地等,宜根据雨水回用用途及用 量设置蓄水池。当小规模利用雨水进行绿化、道路喷洒等

48、用途时,可采用雨水罐。蓄水池宜采用露天的 景观水池或水体,在用地紧张时可采用地下式蓄水池。5.6.20蓄水池及雨水罐应根据实际需要,与收集、弃流、净化、雨水回用等其他配套设施相结合,形 成综合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并符合下列要求:a)蓄水池储存容积宜根据区域降雨、地表径流系数、地形条件、周边雨水排放系统等因素确定,宜置于区域雨水排放系统的中游、下游。b)蓄水池宜采用混凝土水池、塑料模块组合水池两种。蓄水池设于机动车道下方时,宜采用混凝 土水池,设于非机动车道下方时,可采用塑料模块组合水池,并采取防止机动车误入池上行驶 的措施。c)混凝土蓄水池池底应设集泥坑,坡向集泥坑的坡度不小于5%od)塑料模块

49、组合水池作为雨水储存设施时,应考虑周边荷载的影响,其竖向荷载能力及侧向荷载 能力应大于上层铺装和道路荷载及施工要求,考虑模块使用期限的安全系数应大于2.0oe)塑料模块组合水池外层应采用不透水土工膜或性能相同的材料包覆。水池应设混凝土底板,当 底板低于地下水位时,水池应满足抗浮要求。f)蓄水池需设置进水、排空、溢流、弃流、集水、检修、通气、清淤、监控等装置。有条件的区 域蓄水池和雨水处理设施可同步建设。g)雨水罐宜结合景观工程要求,采用塑料、玻璃钢、金属、陶瓷、石材、木桶等材质的成品雨水 罐。5.6.21调节塘、调节池等的调节容量应根据雨水收集量及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等综合考虑。5.6.22建筑

50、与小区、城市绿地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宜设置调节塘。a)调节塘的调节区深度一般为0.63m。塘底设计成可渗透时,塘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地下水 位或岩层不应小于1m,距离建筑物基础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b)调节塘出水设施应设计成多级出水口形式,以控制调节塘水位,增加雨水水力停留时间,控制 外排流量。c)调节塘底部应设置沉泥区,沉泥区的设计沉泥高度应不高于排水孔高度,以防止排水孔排水不 畅。5.6.23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较难改造时,可采用调节池。a)应根据雨水管渠系统所在的地形条件选择合理的调节池形式;当地形坡度较大时,宜采用溢流 堰调节池;当地形平坦时,宜采用底部流槽式调节池。b)调节池可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工程监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