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诗歌创作中的含蓄技法讲座-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601938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创作中的含蓄技法讲座-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歌创作中的含蓄技法讲座-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歌创作中的含蓄技法讲座-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歌创作中的含蓄技法讲座-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歌创作中的含蓄技法讲座-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歌创作中的含蓄技法讲座诗歌创作中的含蓄技法含蓄: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突出特点。为帮助诗友对我国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和创作,现将古诗中常用的含蓄技法胪列于后,供大家参考。(一)托物寄意。即借助于对某一事物的描绘而抒发讽喻之情。比如:欧阳修画眉鸟这首诗写道:“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鲜明对照。对于这首诗,读者如果仅仅感知到这个层面,则失之肤浅。其实,诗人欧阳修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屡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朝中为官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恰形成强烈的对照。

2、诗人欧阳修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写下了这首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二)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诗人的创作故意用否定(肯定)某事物来表达肯定(否定)某事物之意。质言之,就是“言非(是)而是(非)”。比如: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做司马。他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李白于是作此诗赠与贾舍人。诗中说,你贾舍人虽然被贬谪湘水之滨,你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的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那样,把贾谊贬谪到长沙,而只是把你贬到了巴陵,你真的应该感谢

3、皇上的隆恩啊!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巴陵)并不比贾谊被贬之地(长沙)好到那里!李白的这首诗,似乎是在劝慰贾舍人,在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是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由于这首诗,反话(讽刺语)正说(赞颂辞),显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又如,明代诗人周在闺怨:“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此诗写江南二月,气候转暖,人们已开始试穿罗衣了。想必是杜鹃还没有飞到那里吧,夫君一定还没听到那“不如归去”的啼叫。所以,家乡虽好,夫君也不想回来。这首诗以思妇的口吻来抒发相思之情。诗歌中,不说丈夫思念自己,而说“不思归”,这实际上是正话(

4、思念乡乡妻儿)反说(游子不思归)。用这种手法,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的相思之切和她的无可奈何的情状。(三)指桑骂槐。即借题发挥,指此讽彼。比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诗人是在指斥商女(歌女),实则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去填补空虚、灵魂腐朽的生活,是诗人对晚唐衰败现实的侧面写照。(四)自嘲嘲人。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嘲讽自己来达到对所讽刺对象的嘲弄、讽刺之目的。比如:唐代诗人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十二、三年来我辛辛苦苦地上京赶考,把

5、美好的风光(五湖烟月)都丢弃了。我还不如去学那个耍猴人孙供奉,只要能够博君王一笑,就能穿上大红色的官袍啊!诗中说猴子上朝,本来就令人捧腹;如今耍猴人(孙供奉)竟因能博龙颜大悦而官袍加身,这更是荒唐到了极点。诗人罗隐嘲笑自己执迷不悟,比不上耍猴人以技艺邀宠而轻易得官,深感自叹不如。这首诗,表面上自嘲,实则讽刺了晚唐皇帝的昏庸荒诞,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的黑暗和腐朽,并且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渲染得酣畅淋漓,这比比直接讽喻还要耐人寻味,更加深刻辛辣。(五)写景寓意。即是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意绪,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达到情与景相互交融,耐人寻味。比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

6、西江月,普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的游乐之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诗中所写景物:吴苑残破,苏台荒凉;杨柳新叶,船娘菱歌;西江明月,普照大地.这一系列景物,古今对照,蕴含着诗人李白对于人世盛衰无常的无限感慨。像这样写景寓意类诗歌,最为常见,不胜枚举,不再赘述。(六)对面落笔。诗人有情感要抒发,有相思要寄托,却不直接写“我”如何如何,而是设想对方面对此情此景,他会怎样怎样。采用这种“对面落笔”的手法,往往能收到婉转、曲折的抒情效果。比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老诗人杜甫没有直接从自己

7、一面述说自己怀念家中妻儿,而是设身处地、从对面落笔;诗人由自己对月怀人,而设想妻子儿女的心情;由自己的相思难眠,而设想妻子深夜不寐;由眼前两地望月,不得团聚之苦,而设想将来夫妻共同看月时之团聚之乐。这首诗,想象丰富,情真意切,曲折婉转。李商隐夜雨寄北也属这类写法的作品。诗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巧用比喻。不直说本意而巧妙取譬,精心设喻,生动而含蓄地抒情言志。唐代诗人朱庆馀临到科举考试了,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于是就写下了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

8、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娘为了得到公婆的喜爱,画眉打扮之后征求新郎的意见,实际上是“以闺意设喻”,把自己比为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比作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描好的眉毛,向张籍(水部尚书)询问自己的考试情况。当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以后,同样以诗(酬朱庆馀)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的答诗也以比喻暗示,意思是说:越州的一位美女精心打扮之后,来到镜泊湖心;她本来知道自己长得十分艳丽,却又猜度怀疑,难以放心。那贵重的齐纨(齐国出产的优质丝绸所制成的衣服)也不值得当今人们的看重,只有她的那一曲菱歌,才抵得上万两黄金。张籍同样采用巧妙设喻,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

9、次考试担心。这两首诗一问一答,相映成趣,传颂千古。(八)借助谐音。刘禹锡竹枝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广为传颂的情歌,巧妙借“晴”与“情”谐音,以“晴”暗指“情”,把初恋少女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以及希望、等待之情全都表现出来,曲传心声,含蓄机智。这种“借助谐音”的手法在民歌十分常见。比如:“梧桐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梧子”即“吾子”。又如:“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做芙蓉,莲子何能实?”(子夜歌三十八)。意思是说:我给你送信你都不来相见,从你走后我再也不出门。那金铜铸成的芙蓉花,哪里能够结出莲子呢?诗中以

10、“莲子”谐音“怜子”,这首诗抒发一位女子对负心男子的喟叹,表达了爱情不能开花结果的感伤。(九)以汉代唐。唐诗中,诗歌表面上在议论汉朝政事,实际上借此讽刺唐王朝的弊政。比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里的“汉皇”实指唐明皇。唐人戎昱咏史也是如此:“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首诗借汉讽唐,议论屈辱的“和亲政策”的失当。诗中表面上是“责汉”,实则“斥唐”,是诗歌中典型的“以汉代唐”的含蓄之法。(十)借用典故。用典,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够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达到“一字千金”的效

11、果。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孙权、刘备)”的赞扬,表达词人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韩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辛弃疾的词,由于喜欢“用典”,被后人讥为“掉书袋子”。又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诗中用了一系的列典故,有:东汉马援(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任伏波将军)“马革裹尸”之典故;班超(曾出使西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入关”之典故,还有“匹马只轮无反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以及初唐名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之典故,等等。李益

12、塞下曲塑造了一位万里立功、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其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的内涵。塞下曲: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十一)借古非今。李清照的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我国历史上,作为秦末名将项羽,他曾威震四海,后来在与刘邦争夺天下中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壮烈而死。本诗赞美项羽不愿自己逃命,宁可与将士一道牺牲的精神,联系当时南宋统治者节节败退,最后南逃过江,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现实,诗人李清照“借古非今”“颂古讽今”之意,就一点也不难理解。(十二)使用隐语。即诗中不直接点明某事某物,而是运用隐语,含蓄道出,耐人寻味。比如:唐代诗人权德舆玉

13、台体十二首(其十一):“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大家知道,我国文化中的“裙带解”“蟢子飞”,是夫妇团圆的喜事之征兆。于是,女子赶快收拾好尘封的粉盒,恐怕丈夫马上就要回来啦!诗中以“藁砧”隐喻丈夫,是因为在汉语中,“砧”,砧板,即“捣衣石”。铁制的“砧板”又名“鈇”,“鈇”与“夫”字同音,故称丈夫为“藁砧”。这首诗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栩栩如生、形象可感。又如,唐代诗人李适之罢相作:“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李适之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八月,由刑部侍郎升为左相,后因受李林甫谗言,于天宝五年(746)四月自请罢相免职。这首诗就是作者罢相之后所

14、作。诗中运用的“隐语”比较难懂,请听我一一道来。我国汉代末年,曹操主政事,禁酒甚严。人们讳说“酒”字,于是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叫“贤人”,是当时的“隐语”之一。李适之罢相作这首诗中,“乐圣”,意思是“喜欢喝清酒”。但是,诗中所说的“乐圣”,表面上指“贪杯”(好喝酒),实际上是说“乐清”,意思是要保持清白操守,言外之意是讽喻唐明皇和李林甫。诗中所说的“避贤”,表面上指避位让贤,实际上是说“避浊”,意思是要远避污浊小人,像奸相李林甫之流。这首诗,诗人李适之由于巧用“隐语”,既抒发了他的胸中之愤,又表明了他的心中之志,而且还能够不因此诗而授人以柄,避开了奸相李林甫之流的迫害,不愧是一首深得含蓄之妙的好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