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梅河流域2007年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11.1 项目概况11.2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11.3 项目筹资投资概况21.4 项目综合效益21.5 编制依据2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42.1 流域概况42.2 自然条件42.3 社会经济状况7第三章 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83.1 水土流失情况83.2 水土防治现状93.3 水土防治措施10第四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64.1 项目建设是现实状况的需要164.2 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政策的需要174.3 项目建设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18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布局205.1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205.2 项目建设目标2
2、05.3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245.4 建设措施的总体规划24第六章 工程治理设计方案276.1 生物治理方案276.2 工程设计方案326.3 农田基本建设方案346.4 技术支持35第七章 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计划387.1 管理机构387.2 管理办法387.3 实施计划407.4 项目后评估安排42第八章 投资估算438.1 估算依据438.2 估算说明438.3 估算结果448.4 资金筹措45第九章 项目效益分析469.1 经济效益469.2 生态效益479.3 宏观经济效益50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5110.1 结论5110.2 建议52附表:附表1 垫滩造地单价分析表附表2 防护林单
3、价分析表附表3 四旁植树单价分析表附表4 经济林单价分析表附表5 谷坊单价分析表附表6 顺水坝单价分析表附表7 淤地坝单价分析表附表8 封禁治理单价分析表附表9 总估算表附表10 独立费用表附表11 分布工程估算表附表12 单价汇总表附表13 主要工程的工时数、单价及人工劳务报酬汇总表附表14 *县梅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概况表附表15 *县梅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土地利用现状表附表16 *县梅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计划及建设任务表附图:*县梅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示意图附件: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2、*县政府财政配套资金承诺函 第一章 项目概述1.1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省以工代赈生态综
4、合治理项目*县梅河流域2007年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单位:*省*县发展和改革局(以工代赈办)实施地点:*县梅河流域(位于龙港镇)孔峪村、青龙村项目负责人:*实施期间:1.2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梅河流域2007年生态综合治理面积15km2,占流域总治理面积的25%。其中:基本农田30hm2(农水设施配套20hm2),占流域总治理面积的15%;水保林100hm2,占流域总治理面积的12.5%;经济林40hm2,占流域总治理面积的20%;封禁治理1330hm2,占流域总治理面积的27.7%;小型淤地坝3座,占流域总建设数量的33.3%;建浆砌石谷坊30座,占流域总建设数量的33.3%;完成土石方36.7万
5、方,占流域治理总任务的20.96%。投劳4.3万工日,劳务报酬为698827.6元。2007年综合治理与流域预计总治理情况一览表 表1-1治理项目治理面积新建基本农田水保林经济林封禁治理淤地坝石谷坊2007年治理15km230hm2100hm240hm21330hm23座30座流域治理总量60km2200hm2800hm2200hm24800hm210座100座流域内预计还要建设骨干坝1座。1.3 项目筹资投资概况项目总投资33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专项资金28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85%;地方配套资金50万元。1.4 项目综合效益项目完成后,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km2。使项目区的治理度
6、由40%增加到80%,林草覆盖率由现在的42%提高到75%,大大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同时淤地坝工程见效后,可新增耕地40亩;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7.4万立方米,减少了下游的洪涝灾害,确保了县城的防洪安全。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农民工投劳4.3万工日,劳务报酬为69.88元。1.5 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3)*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规范、标准依据(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2)水土保持
7、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4)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水利部水保2000187号印发)(5)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总200367号)(6)省水利厅淤滩造地工程技术规范(1988版)3、政策依据(1)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办法(3)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工代赈办颁发的关于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插花贫困县选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以工代赈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并编报项目可研报告的意见(2007年8月27日)第二
8、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2.1 流域概况梅河流域位于*县城西北部,系沁河的二级支流,县河的一级支流,流域中心座标为东经1120730,北纬354330。梅河流域总面积为99.8km2,流域平均宽度为5.6km,形状系数为0.33,主河道长17km,河床自然纵坡为1.5%,河型为顺直型,河床相对稳定。流域内岩石山区和土石山区风化严重,表层结构松散,下渗强度大,易被冲蚀。加之流域内山高坡陡,沟道纵坡较大,一遇降雨,易形成径流,遇暴雨即发洪水,水流湍急,悬移质、推移质较多,水土流失相对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80%,年输沙量为35万吨。2.2 自然条件2.2.1 地形地貌梅河流域地形较为复杂,总的情况是北高南
9、低,多为砂页岩,砂砾堆垫浅色草甸土。石山区占34.2%,土石山区占57.2%,丘陵区占4.3%,河谷川地占4.3%。流域内上游植被较好,中下游次之,平均覆盖率在40%左右。2.2.2 水文、气象梅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1540万m3,地下径流645万m3,年径流深为156mm,河道清水流量为0.08m3/s,枯水流量为0.025 m3/s,水质较好,无任何污染,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55 m3/s,五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485 m3/s,百年一遇洪峰为597 m3/s。梅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88.2mm,平均蒸发量为1718.1mm,多年平均气温10.3,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为3416.5达1
10、79天。最大风力为9级,冬春季多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干燥度为1.04,属半干旱地区。2.2.3 土壤情况*省*县梅河流域的土壤可分为砂质土、壤质土和粘质土三大类,壤质土面积量大,在自然土壤中占84%;土壤结构主要有团粒状、屑状、片状及块状,其中团粒状土壤大都在土壤的表土层,片状和块状土壤大都在土壤的心土层和底土层,其中夹杂很多石砾,这些土壤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该流域的土壤容量为1.82g/cm3,最低为0.82g/cm3,一般在1.2-1.5 g/cm3,土壤孔隙度最高为69%,最低为31%;土壤养分含量状况是有机质含量一般,少氮,缺磷、钾等元素。该流域综合治理涉及的土地总面积为99.8k
11、m2,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9.8km2。*县梅河流域土体构型分类表表2-1 单位:公顷土体构型面积占土壤总面积%通体型通 壤527.9619.7通 沙243.889.1通 粘822.7630.7埋 藏 型131.324.9上 进 下 松 型857.632夹 层 型13.40.5漏 沙 型83.083.1项目区内的土地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土地侵蚀和土壤地质两方面,约有90%的土地存在着轻重不同的侵蚀问题。侵蚀成都胺重度、中度、轻度三种类型:土地重度侵蚀主要在丘陵沟壑区和坡度较陡、自然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土石山区;中度侵蚀主要在地势较平缓的土石山区,虽有草灌植被分布,但因土层较薄,保水抗蚀能力差,极易被
12、地表径流冲刷;轻度侵蚀主要在林区,特点是自然植被好,地表腐殖质层较厚,抗蚀力较强。可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2.76%;其中耕地面积为18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05%。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为:350的面积为8183.6hm2,占总面积的8.2%。耕地主要有梯田、坝地、滩地和坡耕地。耕地地面坡度组成为:5以下的面积为230.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0%;515的面积为165.89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8.8%;1525的面积为122.11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1.2%;2535的面积为51.8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0%;35以上的面积为5.76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
13、2.2.4 林业资源状况林业是项目区的一大优势,经鉴定,区域内栽培植物种类约有600多个,野生树种植物约200余个,草本植物约90余种。近几年项目区内的林业发展速度极快,林业用地面积已经达到1745公顷,人均1.1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1.7%,在现有的林分中,中幼林占有很大的比重,约占有林面积的96%,因此森林的生长量和储蓄量有着巨大的潜力。另外当地还有丰富的核桃、蜜源和药材等资源。2.3 社会经济状况梅河流域内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4566人,耕地面积8637亩,人均耕地1.89亩,2007年项目实施地点为孔峪村和青龙村,两村总面积为26.8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189hm2,林地
14、1745hm2,草地18hm2,居民点用地24hm2,交通用地11hm2,水域面积32hm2,荒地496hm2,难利用地81hm,其它用地84hm2。项目区2006年农业总产值为23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20万元,林业产值18万元,牧业产值12万元,副业及其它产值1850万元,项目区属纯农业区,粮食总产量为186.6万吨,人均纯收入为2100元。(孔峪村和青龙村社经情况见附表)第三章 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3.1 水土流失情况3.1.1 水土流失现状梅河流域内石山区占34.2%,土石山区占57.2%,丘陵区占4.3%,河谷川地占4.3%,岩石山区和土石山区风化严重,表层结构松散,下渗强度大,易被
15、冲蚀。加之流域内山高坡陡,沟道纵坡较大,一遇降雨,易形成径流,遇暴雨即发洪水,水流湍急,悬移质,推移质较多,水土流失相对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80%,年输沙量为35万吨。流域内地形条件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4100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79.8km2,占总面积的80%。夏季水土流失的形式主要是水力侵蚀,尤以每年的7、8、9三个月为最甚,这三个月雨量集中,面蚀、沟蚀、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并伴有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现象;秋冬以风力侵蚀为主。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流域内土地肥力下降,生产力低下,生产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3.1.2 水土流失原
16、因1、自然原因流域内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为主,地形条件复杂,且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岩石山区和土石山区风化严重,表层结构松散,下渗强度大,易被冲蚀。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2、人为原因区域内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超载放牧,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
17、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3.2 水土防治现状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县委、县政府倾尽全力于2003年5月-2005年12月先后投资近500万元,对梅河进行了治理。截止2006年底,流域内已完成水保初治面积20km2,其中:打坝垫滩造地400hm2,造水保林500hm2,经济林100hm2,封禁治理1360hm2,建小型淤地坝15座,扎谷坊200座,使该区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3.3 水土防治措施3.3.1预防监督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要
18、继续抓住监督检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收取水土流失“两费”三项权利,开展工作。1、对开荒、开矿、修路、建厂、水利工程等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登记管理。、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及实施进度、质量、完成情况进行审批、监督、检查、验收,使其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规定的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尽可能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把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已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对违反水土保持法的案件,依法及时进行立案、调查、勘验取证,处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项目建设相配套的法规、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项目区群众的水保法制意识,为
19、项目区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3.3.2 开发建设项目监测(一)监测内容 项目区内年产30万t以上的矿井达到7个,且全部为综采,虽然资源利用率高,回采率高,但扰动地面,造成塌陷也严重。项目区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以煤炭开采项目为主。主要监测内容为:、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因子监测,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变化情况;()建设项目占用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项目挖填方数量及面积,弃土、弃石、弃渣量及堆放面积;()项目区林草覆盖度。、水土流失状况监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水土流失量变化;()水土流失程度变化;()对下游及周边地区造成的危害及趋势。、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主要包括()防治
20、措施的数量和质量;()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二)监测方法采用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法。在各开发建设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影响较小的地段,采用调查监测,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地段,进行地面观测。(三)监测方案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由地方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机构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所设计的监测重点、方法、时段、频率等进行监测,在项目竣工验收时提供监测报告,故在此不在讲述。3.3.3 进度质量及效益监测对进度、质量及效益监测,主要是为项目后评价提供依据。(一)监测内容1、防治措施:包括水土保
21、持林、经济林、种草、封山育林、梯田、沟坝地的实施面积,治沟工程和坡面工程的数量及质量。2、防治效果:包括蓄水保土、减沙、植被类型与覆盖度变化、增加经济收益、增产粮食等。3、社会经济: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收入。4、改良土壤:治理前后土壤质地、厚度和养分。(二)监测方法采用地面观测方法,同时通过询问、收集资料和抽样调查等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三)监测方案1、监测机构 拟由*市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承担监测任务(具有水利部颁发的乙级监测资格证书),阳城县水土保持监督站技术人员具体监测(持有水利部培训合格的上岗证书)。2、地面观测点设置,详见表5-1。3、调查主要采取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
22、方法。典型调查主要是对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进行监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项目区确定农户,定期进行农业收入、生产生活水平调查。抽样调查。监测水土保持措施建设进度、防治效果及植被状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样地数,样地形状及面积严格按规范选取,样地设固定样地、临时样地。固定样地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固定样地设置见表5-2。表3-1 地面观测点一览表序号监测地段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时段与频率1坡耕地不同坡度、坡长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简易径流小区(12个)每场暴雨结束后2水平梯田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简易径流小区法每场暴雨结束后土壤含水量取样测算每旬观测一次,并在降雨前后各有一次有机质含量、渗透率、土壤导水
23、率、土壤粘结力取样测算每半年进行一次3水保林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简易径流小区法每场暴雨结束后土壤含水量取样测算每旬观测一次,并在降雨前后各有一次有机质含量、渗透率、土壤导水率、土壤粘结力取样测算每半年进行一次4经济林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简易径流小区法每场暴雨结束后土壤含水量取样测算每旬观测一次,并在降雨前后各有一次有机质含量、渗透率、土壤导水率、土壤粘结力取样测算每半年进行一次5种草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简易径流小区法每场暴雨结束后土壤含水量取样测算每旬观测一次,并在降雨前后各有一次有机质含量、渗透率、土壤导水率、土壤粘结力取样测算每半年进行一次6封禁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简易径流小区法每场暴雨结束后土壤
24、含水量取样测算每旬观测一次,并在降雨前后各有一次有机质含量、渗透率、土壤导水率、土壤粘结力取样测算每半年进行一次7塘坝泥沙观测取样测算每场暴雨8开阔平坦气象观测依托各乡镇现有的气象观测站表3-2 固定样地设置地点观测内容观测方法观测频率水保林成活率、保存率、郁闭度、林木蓄积统计、量算每年秋末经济林林果产量统计、量算每年秋末种草成活率、保存率、郁闭度、草产量统计、量算每年秋末林草覆盖度、流失量量算、桩钉法测流失量每年秋末4、监测制度。拟建立以下监测制度。(1)巡查制度包括巡查时间与周期、巡查报表设计、巡查报表填写、巡查汇报制度。(2)年度汇总报告按本年度将监测资料进行分项整理分析,建立监测档案,
25、每年年底进行年度总结。(3)最终监测报告监测全部结束后,对监测结果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编制监测报告。3.3.4 人员、仪器和设备配置、监测人员。县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站名持有监测上岗证的人员承担监测任务。、仪器和设备。本项目监测所需仪器设备见表。表3-3 监测设备与设施一览表一、监测设备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雨量筒台42自计雨量计台23GPS台24天平台25烘箱台16电脑台27照相机台28长卷尺个59标杆个410钢钎根100直径0.6cm、长2030cm二、监测设施序号设施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水蚀小区个202集流槽m503径流池个204网围栏m2000第四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1 项目建设是现
26、实状况的需要据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显示,通过第二次遥感调查,2004年全国土壤侵蚀量达16.22亿吨,相当于从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失掉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6万平方公里,其中采取封育保护10.22万平方公里,综合治理4.44万平方公里,全国还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 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为水蚀风蚀交错区。需治理的面积有200多万平方公里,重点在水力侵蚀地区和水力风力侵蚀的交错地区。与第一次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比较表明,全国水土
27、流失总面积减少了11万km2,其中水蚀面积减少 14万km2,风蚀面积增加3万km2。2005年土壤侵蚀量有19.82亿吨,较2004年增加了3.6亿吨。虽然2005年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但是我国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做好这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正如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在*省第十一次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上指出,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必须增强全社会的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必增强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必须进一步增强参与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紧迫
28、性、责任感,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2 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政策的需要“十五”期间,在国债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以工代赈建设了一大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贫困农民收入,为贫困地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至2004年,国家累计安排以工代赈资金249亿元,其中国债以工代赈89亿元,集中投向国家确定的贫困地区,并向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受灾严重的贫困地区倾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 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指示,*省于2006年9月18日
29、在运城市召开了第十一次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会议上*省副省长梁滨在报告中回顾总结了*省“十五”期间水土保持的成绩和经验,并针对当前*省全力实施“两区”开发、“蓝天碧水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新的形势对下一步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要求。治理水土流失,任务重,期限长,投入大,必须充分依靠群众,用政策调动千家万户治理千山万壑的积极性。80年代以来,我省先后颁发了关于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几项政策规定、关于拍卖农村“四荒”地使用权,搞好小流域综合防治的若干规定等6个小流域治理的政策性文件,推动了全省小流域治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4.3 项目建设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恶劣是造成贫困的重要根源之一,也
30、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这期间,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全国累计安排国家以工代赈投资12亿元,其中国债以工代赈投资5.7亿元,连同地方配套投资,总投资18.3亿元,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为贫困地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省*县梅河流域2007年项目治理区域内共有农业人口1467人,人均纯收入只有2280元/人,是全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70%,*省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78.9%;属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亟待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脱贫致富。该项目区域内以山区为主,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自然田间极其恶劣
31、,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再有该项目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道路建设严重滞后,交通不便,发展经济的客观环境不良,最后区域内支柱产业少,农民难以致富,该区域内有很多人口仍然属于低收入人口。因此,必须加大对该区域的投入,使该区域内的贫困人口通过劳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增加收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从根本上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缓解和消除贫困,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该项目的建设预计农民工投劳4.3万日工,所得劳务报酬为66.88万元,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布局5.1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梅河流域位于*省东南部地区,是以太行山为
32、主体的土石山区结构,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集中,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水资源紧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实现全社会小康的最大问题在“三农”,而解决“三农”问题重点在于贫困农民的增收,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使得区域经济增长带动贫困人口的就业和经济收入增长,本次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本着规模化治理,区域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原则,根据梅河生态治理工程关系县城居民安危、关系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站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确定
33、了梅河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的总方案,通过实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做到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2 项目建设目标5.2.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及演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上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的不和谐。征服自然在给人类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灾难,严峻的现实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34、的关系。要立足当地,注重科学,合理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建设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工程,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2.2 与县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省*县共有14个乡镇,246个行政村,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45383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72:76.83:19.45,人口为205536人,人均收入3152元,耕地总面积354300亩,人均耕地1.72亩/人,林地面积2019300亩,粮食总产量115094吨。*县全县从总体上看发展势头良好,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局面正在形成,县区经济正在发展壮大。梅河流域由于水土流失等多种原
35、因,流域治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远滞后于全县平均水平,县乡发展出现二元结构,由于整体经济实力的影响,流域内对基础设施与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上自然条件的恶劣、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的滞后,使得流域内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状况远落后于全县平均水平。为了落实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也为了使县城的城市水保工程逐步得以实施,确实做到保障县城和城市居民的 安全,梅河生态治理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努力做好梅河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最大限度地治理上游水土流失,建成完整配套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确保县城及沿河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达到与县域发展相协调,共筑现代化的新农村。*县与2007
36、年梅河流域治理区域基本情况对照表 表5-1 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林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县2.28万元3152元1.72亩0.085万元9.82亩0.56吨梅河流域治理区域0.32万元2100元1.22亩0.13万元17.84亩0.61吨5.2.3 项目建设原则(一)遵循国家治理水土流失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以保持水土、整治国土为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坚持从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集中治理,重点突破,逐步推进,注重实效。(三)坚持以流域为单元,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实行山水田林路整体
37、规划,沟坡梁峁川综合治理,林草粮全面开发,调整好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布局;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农田基本建设措施相结合,形成层层拦蓄的防护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四)坚持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依靠项目区人民群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五)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整体推进和局部治理相协调,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相结合。(六)坚持以工代赈治理方针,使项目区人民通过以工代赈得到实惠。5.2.4治理目标(一)水土流失治理目标项目完成后,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km2,使项目区的治理度由40%增加到80%,同时淤地坝和谷坊工程见效后,可新增
38、耕地40亩,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7.4万吨。减少了下游的洪涝灾害,确保了县城的防洪安全。(二)生态环境治理目标项目建设期末,项目区域内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面积30hm2,其中坝地2.67hm2;水保林面积140hm2,其中经济林40hm2,防护林100hm2; 封禁治理面积1330hm2;林草覆盖率由现在的42%提高到75%,水土流失达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项目建成以后使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人均耕地提高0.5亩坝地,由原来的1.9亩/人达到2.4亩/人,(包括淤地坝地和打坝垫滩造地),人均纯收入由现在的2100元/人达到近4000元/人,当
39、地居民基本摆脱贫困。5.3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30hm2(农水设施配套20hm2),生态林100hm2,经济林40hm2,封禁治理1330hm2,小型淤地坝座,浆砌石谷坊30座,顺水坝2000米。2007年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表5-2建设内容垫滩造地防护林经济林封禁治理小型淤地坝浆砌石谷坊顺水坝规模/数量30hm2100 hm240 hm21330 hm23个30座2000m5.4 建设措施的总体规划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小流域面积一般在2050km2,控制面积较小的支毛沟就近划分合并的原则,项目区域确定在梅
40、河流域的孔峪、青龙。这2村的地形地貌、自然状况、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等方面都与整个流域的特征基本相似,很具有代表性,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5.4.1 项目总体布局根据梅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则,主要设置四道防线。第一道是梁、峁、坡顶的水保林和封禁治理措施;第二道是山腰、山脚的经济林种植。第三道是沟道的淤地坝、谷坊工程防护体系;第四道是河川平区的打坝垫滩造地工程和沿河沿路防护建设。这四道防线形成了流域内的整体生态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利用相互协调的局面。既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又能达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使人与自然得到和谐相处,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快进
41、展。5.4.2 各项治理工程的具体布设根据梅河流域的地段特征,2007年选预计治理效益好的青龙村和孔峪村来实施生态治理工程。1、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以孔峪村和青龙村的河道打坝垫滩造地工程为主;初步设计打顺水坝2000米,垫滩造地30hm,其中农水配套20hm2。2、造林工程造林工程按照总体布局要求,在两村实施防护林面积100hm2,(包括四旁植树绿化和农田防护林)。栽植核桃经济林40hm,(包括地埂树在内)。对现有蔬林地或迹地1330hm,进行病虫害防治,并进行全面实施封禁治理,并适当进行补植补栽。3、淤地坝谷坊工程在两村较大的羊皮沟、南沟、柳树沟等3条支沟内建小型淤地坝3座,坝顶
42、长30米,坝高7米(包括2米基础,工程量约为1700立方米投资24万元)在支毛沟内扎谷坊30座,坝顶长20米,坝高5米(包括2米的基础),工程量约为3600立方米,(投资40万元左右)。第六章 工程治理设计方案6.1 生物治理方案造林工程一是要适地适树,保证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经济林树种还要加强后期管理,做到在最短时期内见效益。严禁“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象发生。6.1.1 造林设计方案2007年项目规划营造水土保持林140hm2,其中乔木林100hm2,主要分布在坡耕地、荒地和沟道两侧的荒沟坡上;经济林40hm2,主要分布在近村、背风向阳的坡耕地上,以当地的核桃树为主要树种,栽植密度为2
43、030株/亩,整地方式为果树坑即60cm见方。水保林以适地适树为原则,主要栽植当地适生树种:油松、侧柏和刺槐,初植密度为110株/亩,整地方式为鱼鳞坑整地。沿等高线呈“品”字型布置。四旁植树:主要布设在沿河、沿路或公路两边的沟道内,主要树种为杨树。在坡改梯地埂边种植核桃树一来护埂,保持水土;二来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滩地应做好田间防护林工程。(一)水土保持林布设的原则1、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品种为辅,以乔木为主。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3、根据当地立地条件,选用合理的整地方式。4、水保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工程措施保护生物措施,以生物措施养护工程措施。(二)设计标准根据国家水利局颁布的开发建
44、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1、对边坡小于1.0:1.5的土质或沙质坡面,可采取植物护坡工程。对坡度1020,在南方坡面土层厚15cm以上、北方坡面土层厚40cm以上、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采用造林护坡。2、护坡造林应采用深根性与浅根性相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方式,同时选用适应当地条件、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3、在坡面的坡度、坡向和土质较复杂的地方,将造林护坡与种草护坡结合起来,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或藤本植物护坡。4、坡面采取植苗造林时,苗木宜带土栽植,并应适当密植。(三)立地条件划分根据国家水利局颁布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标准,确定立地条件划分见表6-1。立地条件划分表表6-1地类亚类立地类型条件适宜树种黄土丘陵阶地沟坡荒地沟坡荒地侧柏、刺槐、油松梁峁坡地半阳坡荒地杨树半阴坡缓坡荒地侧柏、刺槐坡耕地15-20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