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文化维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批判性与超越性_李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914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文化维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批判性与超越性_李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文化维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批判性与超越性_李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文化维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批判性与超越性_李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1 期总第 441 期前 沿Forward PositionNo.1 2023Sum No.441从文化维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批判性与超越性李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摘要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热点词汇。本文首先从历史维度回顾了中西现代化路径,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之处,再从文化的维度来解读中西现代化路径差异之深层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批判和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深层文化逻辑是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关键词 中

2、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23)01-0023-09一、引言2022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中国式现代化”随即成了新词、热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现代化”一词出现了 86 次,“中国式现代化”出现了11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事实上,早在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3、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2 344在 2022 年 7 月 26 日至 27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现代化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早在 1996 年我国就有学者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和独特之处。金耀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乃至东亚的现代性虽与西方现代性有共性,但未必

4、有同一性;把握这一点,方能促进现代化的多元发展。他还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通过打破和重构旧文明来创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文明。4马敏在历史维度上客观地描作者简介 李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23DOI:10.14129/ki.forwordposition.20230324.010述中国现代化道路,对近代化和现代化进行了辨析,得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尤其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的关键作用。5胡鞍钢在 中国现代化之路(1949-2014)一文中按照历史逻辑梳理了中国现代化两

5、个方面的发展脉络,一个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另一个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二者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道路,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文化路径的多样性增添了无限动力。胡鞍钢文章梳理了我国历代国家领导集体的现代化战略转向以及中国六十多年的现代化路径和成就,也提到中国现代化的三大优势,即后发优势、社会主义优势与文化优势,但对文化优势部分并未作出详细的阐释。6学者李弦和王让新从“观念面向”“工具面向”“市场面向”等不同维度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对西方现代性“同一性”逻辑的超越,认为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的系统性批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6、代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性的根本超越,体现了崭新的现代性。7“观念面向”指的是打破中世纪时期神权至上的局面,确定理性的原则和人的主体性地位;“工具面向”指的是人被其所生产的工具所控制、奴役,成了机械的“劳动主体”;“市场面向”则是指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人成了“理性经济人”。西方启蒙理性是“一”,中国问题意识是“多”,这是对西方现代化观念面向的超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将人当作“目的”,而非“手段”,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方面发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化、“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工具面向的超越。最后,中国的现代化将“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

7、相融合,肯定“资本逻辑”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更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视为发展生产力的最终归宿,是对西方现代化市场面向的超越。综上,可以看到我国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别之处和超越性质已有研究,但鲜有学者从文化层面来解释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超越西方的现代化。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从文化的角度来挖掘深意,不仅能让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在哪些方面超越西方现代化,并且能知道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超越西方现代化。二、中西现代化路径对比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规模、进度上,中国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都大不相同。在分别探讨中西现代化发展路径前,本文将先阐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定义。(一)现

8、代化与现代性张培刚从工业化的角度,对现代化作出了定义:“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的变化或变革的过程。”8 190布莱克认为:“如果有必要定义,那么现代化或许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上形成的制度发生着急速的功能变迁它伴随科学革命而到来,反映了人类知识的空前增长,从而使人类控制环境成为可能。”9 6胡鞍钢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一是中国的现代化是历史的、发展的过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对西方现代化有学习和借鉴,更有创新和超越。二是中国现代化是多方位的,除了经济现代化,还追求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

9、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并且是所有人的现代化。三是多样的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四是中国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连续的积累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五是中国现代化是全方位的变革过程。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4不同社会文化下的现代化是不同的。我们研究现代化,必然是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研究现代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现代化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是不同于过去的,是建立在一个高的生产力

10、水平上,有着高度匹配的生产关系的一种社会状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现代化是在社会多领域内实现跨越发展,全方位处于高水平的一种社会状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化是具象与抽象的辩证统一,过程与目的的辩证统一。因为其必须依赖于高的生产力水平,它必然来源于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所以它呈现出一种可视化状态。而生产关系,则包含社会关系、人的地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呈现出一种非可视化状态。它在社会多领域中发生的,是一种在一个“开关”打开后的动态匹配过程。我们谋求现代化,就是在一个时间阶段内的向上攀爬,以期抵达某种高水平下的相对静止状态,这种相对静止状态就是目的。而现代性实际上更侧重于现代化的特征,是

11、现代化的一些具体体现。在文学研究中,汪霖霖在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略论严家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文中指出:“唯有找到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旧文学与新文学的对峙断裂之处,才能找到现代文学真正的起源。”10将该语境换用到社会状态中,现代性则在时间维度上将旧时代与新时代区分开来。但在新旧上应该是一种对峙的、并非完全断裂的矛盾发展的过程。综上可知,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精神内核,现代性必然指导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现代化进程中也必然闪烁着现代性的光芒。(二)西方现代化进程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从根本上而言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因为西方在针对现代性的探讨中指出,现代性的基础是理性。西方现代化进程大致可以分

12、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文艺复兴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文艺复兴冲破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类的束缚,从而实现了向“真人”的转变。人通过理性推翻上帝的统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一时期西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人们在思想上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尤其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二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第一次有了非自然力之外的动力,机器的诞生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加速了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至今。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伊始,许多新技术诞生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从自由

13、资本向帝国资本发展和转变。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伴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过程中虽然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使人们相信“理性可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改良和完善人性和道德,带领人类从压迫走向解放”11,但实际上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喷溅着“鲜血”。为了拓展更大的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扩张。这些国家在殖民过程中宣扬的“带领人类从压迫走向解放”中的人类不过是西方人本身,更确切而言是资产阶级本身及其不得不利用的集合体。同东方相比,西方社会的确更早按动了现代化进程的“总开关”。现代化进程始终离不开理论指导,因此,西方也便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化所具有的现代性,其中一个流传较广的就是

14、“社会现代化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化进程是单线的,也就是社会发展路径必然以西方现代化路径为范式,必须依靠西方已经实现的现代化成果。12这也使很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西方化的陷阱。可以说,西方现代化进程包括其对现代性的总结,能够给我们这些“后起之秀”一些参考,但西方社会一些论调却不单单想将其现代化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更想让其成为一种独一无二的范式。这样的“普世”,不是包容的,而是带有强盗意味的。25(三)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的奋斗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追求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主动的,而是挨打后的被动现代化。马敏认为近代化是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从

15、洋务运动开始,再到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都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而1949年至今才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5本文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本文认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是新中国成立。但即便这样,我们绝不能完全忽视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于现代化的探索,尤其是洋务运动。可以称洋务运动为我国现代化的萌芽,或直接称之为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向西方学习“技器”,这是在经济上向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而后有戊戌变法,试图在政治上寻求突破。当辛亥革命的“大刀”真正砍下封建王朝的“头颅”时,中国现代化的诉求与封建制度间的矛盾呈现最大化,并在政治层面上与封建制度

16、根本决裂。但在那时候,中国对于如何发展现代化仍处于艰辛探索阶段。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共产党才确定无疑地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因此,我们称中国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即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二是探索阶段,即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三是发展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伊始至今。单独审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其起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使中国经济尽快恢复。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突出表现,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有物质基础。从工业化出发,1964 年中国又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现代

17、化中的现代性逐渐向多点展开,但这一时期仍大力发展物质基础建设。随后我国进入了“三步走”战略阶段,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的概念。“小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节点,这意味着全国物质基础牢固,能够集中力量步入下一阶段。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小康社会”则是对“小康水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小康”。接续发展后,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仅停留在经济层面的现代化,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高度契合的现代化。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现代性。13三、中国式现代

18、化的批判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是方方面面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不仅能秉持真正的人文关怀,也能及时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能通过和平路径来实现现代化。(一)从人是资本奴役的对象到以实现人的解放为奋斗目标如前文所言,西方现代化进程充满了血腥,尽管在现如今的条件下,西方不断倡导人权、提高福利待遇,但实际上是想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达成资产阶级的目的,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现代化其实无论是对资本家还是被资本家奴役的其他阶级的人民而言,本质上都摆脱不了成为资本奴役对象这一事实。反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19、。这两点的提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也与共产党宣言相呼应,既肯定了经济基础对人的重要性,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物质基础上的根本区别。西方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具有较大差异性,阶级性较强;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源于所有制的不同,最终是要实现一种公有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6“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这明确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方向。这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导,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人性物化和泯灭。西方现代化带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虽然提供个人较大的自主权,但在这样的情况下,

20、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疏离,心灵失去寄托。我国的现代化将“物质+精神”作为重点,但二者的融合发展也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人们感受到了道德滑坡,切身感受到资本力量的强大与黑暗。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尝试寻找一条新的现代化路径。于是,重新回归到了发展上的“双轨道”。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虽然在不同时段对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关注程度是动态变化的,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一定是使二者处于一个高水平状态,同时比重上更为合理。(二)从人与自然不可调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赵勇、季民等人在西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述评 一文中,将西方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发展划分为“人类中心

21、论”和“自然中心论”两派。西方的现代化是以启蒙理性为指导的。在启蒙精神的指导下,人的主体性被提到制高点,人类中心主义愈演愈烈,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割裂与对立。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然看成是取得进步和发展的工具,不断攫取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危机。14正如上文布莱克所说,控制自然或者奴役自然成了人类发展的途径。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是加速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人类的欲望和野心膨胀。在这一过程中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可逆的。我国在发展初期同样出现了这一问题,现代工业化的推进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破坏。尽管西方人认为这是必经之路,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重新审视了我们的现代化路径

22、,从而探索出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模式,那就是在发展的同时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发展中人与自然中的单纯对立,转换成统一关系。西方直到进入经典现代化的后期(19 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尼采、海德格尔等人方才开始对“大写的人”进行思考,强调非理性的重要性。而后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具有后现代思想的哲学家们开始质疑人的主体性,集中批判启蒙理性造成的自然危机和人性危机。海德格尔更是明确指出要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万物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们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更善于反思自我,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走在了西方现代化的前面。(三)从殖民侵略到和平共处来实现现代化资本主义真正成为一个独

23、立的阶级后,首先侵略的是自己本国的非资产阶级,让他们廉价的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当剩余价值源源不断,本国内出现“饱和”,就不得不进一步开拓市场,资本的视野由本国转向国际。表面上看是以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目标,实际上是使他国沦为资本的附庸。资本的眼中除了利益再无其他,它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增殖。不顾他国实际情况进行资本灌注,不是真正的发展,只是资本的印钞机。因此,在中国实现复兴、实现现代化的路上,西方人同样会认为,中国会同他们有着一样“狭隘的格局”,“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的逻辑起点也正在这里。自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发展”这一战略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全面

24、参与国际秩序便有了思路。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不单是如此说的,更是用一系列实践成果证明着这一点。中国积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积极向陷入困境的国家伸出援手;积极推动最不发达国家扩 27大对华出口。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在当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截至 2022 年 7 月底,我国已与 149 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一大批务实合作项目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了实实在

25、在的贡献。152020年,在新冠肺炎暴发后,中国主动捐献抗疫物资,派出医疗团队。2022 年 6 月 22 日,阿富汗遭遇该国 20 年以来最严重的地震,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阿富汗提供了 5000 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16这些充分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与西方现代化发展进程是不同的,不需要通过战争、殖民、掠夺一样可以实现现代化。不得不说,相比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这是具有超越性的。四、中西现代化背后的文化逻辑如果将社会进程类比于人的成长过程,将社会的现代化比作一个人进入了成年的阶段,那么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则是不同的人走向了成年时期。现代性则是人

26、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一些外在的体现,即使不同的人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上是相同的,但其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必定是不同的,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家风均有关系。对社会而言,成长环境和家风则是指不同的文化。正如柏深思所言,尽管相信西方现代性具有普世化意义,但影响社会变迁最高序位的因素是文化,他甚至自认为是一个“文化决定论者”17 113。如果抛开文化直接讨论现代化,则根本无法了解现代化的全幅图景。(一)西方现代化背后的文化逻辑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均超越其他文明的社会状态。表面上看,西方早于东方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因此,不可否认其能够提供一种发展范式。

27、但从西方的实际行动看,西方现代化道路并没有改善世界上落后地区的发展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现代化进程往往掩盖了其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残酷的一面,这些均成为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困境的一部分。西方现代化背后的文化逻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为中心的“普世文化”。卢梭对西方思想政治方面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卢梭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主义思想为西方崇尚“自由、平等”奠定了基础。同时,西方本就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在 17 世纪进一步将理性主义发扬光大。从而,个人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组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现代精神。在这种现代精神的作用下,西方的确创造了资本主

28、义文明的辉煌,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这也导致西方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其落后的制度或其落后的文化,因此,认为西方的文化具有优越性,并鼓励其他国家进行效仿。2.极具阶级性的文化表达。西方的以个人为中心,根本上是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由于其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则根本避免不了资产阶级对其他阶级的剥削。同时,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表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实际上却是国家权力对资产阶级权利的保障。更为重要的是,西方事实上仅承认资产阶级领导且只有资产阶级才能领导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3.强调文化的唯一性。西方一些人不仅认为其文化具有优越性,且认为他们的文化是具有唯一性的。它们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

29、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性,使西方文化成为现代化的充分必要条件。西方一些人甚至认为,其他国家只有遵循西方现代化的进程才能够实现现代化,才能够化解所有的矛盾困难,认为那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根本路径。18(二)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文化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 28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

30、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的现代化不是同本国传统文化的割裂,亦不依附于他国,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广义的文化指一切与人类有关的成果,狭义的文化则专指根植于人类内心的思想、观念、信仰、意识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对中华民族形成自身精神特质有着积极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

31、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这三者必然属于文化范畴,对中国人价值观的塑造、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1.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是我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南。比如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我们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的那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我们党也正是将这一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贯穿中国发展建设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为风雨飘摇的中国锚定了前行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运用为中国一次又一次地摆脱困境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

32、义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时代内涵。没有马克思主义做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便缺少了社会主义的魂。2.扬弃但非割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品质。中国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厚植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来看,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而一些观念则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高度契合。一是民为邦本的人本思想。尚书 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学提到“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中国传统著作都对民为邦本思想作出了阐述,这样的人本思想,在当今便具体化成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念。二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中国古代

33、,“天”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我们理解的大自然。如论语 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二是一种近乎“神”的存在。如尚书中说“天佑下民”,墨子中提到“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将天同人一样,作为一种意志体。不管对“天”有着怎样的理解,中国传统理念中都深刻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敬畏之感,这与西方对自然的控制观是根本不同的。这与我们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相呼应。三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论语季氏中讲道:“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学说”,我们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出了“共同富裕”。而 礼记 中

34、“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并在我们党治理国家,如完善医疗体系,提高社会福利待遇等具体实践中展现出来。这既坚持了人本思想,又明确了人本路径。四是兼容并蓄的包容思想。自古以来中国就推崇“海纳百川”“厚德载物”,更是认为“君子和而不同”。纵观中国历史,有诸多兼容并蓄的典范。比如,中国敦煌的壁画、29文献等一些文物遗存,便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元素的相互交融。资治通鉴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酒宴上同突厥可汗起身舞蹈的情景,李世民更是提出了“爱之如一”以增进各民族的感情。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这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可以敞开心胸,让外国文化走进来。这实际上也正是对

35、“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回应,我们不搞文化输出,不宣扬“普世价值”,我们坚定不移走的是一条兼容并蓄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必然选择。3.牢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再结合再深化的产物,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党宝贵的精神品质,理论内涵丰富,思想境界崇高,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具体来看,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立场的发展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厢情愿的产物,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每一次的突破、每一次成就的取得,也都

36、是依靠人民。二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观。从全党全国来看,我们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倡导不结盟运动,不走西方现代化老路,开辟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和国家层面的自强不息。从个人来看,2017 年 12 月 31 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引发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共鸣。我们全面实现小康,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的。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涌现出了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劳动者、最美职工等等。三是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在党的二十大

37、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深刻指出“两个永远在路上”以及“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既是对我党提出的要求,也坚定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党执政的信心。五、结语梳理中西现代化的进程后,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这无疑是对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奴役人、以殖民为发展手段的批判与超越。从文化的维度来解读这两种现代化路径的差异,可以认为西方以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为中心的“普世文化”为指导,强调西方中心主义,认为西方文化是唯一的范式,并且自始至终维护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反观中国,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诞生的理念为指导,继承了民为邦本、天

38、人合一、天下为公、兼容并蓄等优秀传统思想,并且坚定不移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立场的发展观、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和正确的政治观。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2022-10-26)2022-11-08.http:/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 王天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 EB/OL.(2022-07-27)2022-11-08.http:/

39、金耀基.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中国现代的文明秩序的建构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27-34+134.5 马敏.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 J.中国社会科学,2016(9):28-40.6 胡鞍钢.中国现代化之路(19492014)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17.7 李弦,王让新.现代性的多元面向与中国道路的超越性逻辑 J.科学社会主义,2022(3):126-131.8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 M/发展经济学通论.30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9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 M.杭州:浙江

40、人民出版社,1989.10 汪霖霖.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略论严家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1(1):250-259.11 李春建.现代性不等于资本主义评 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 J.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2021(6):236-250.12 王振.论我国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与构建从质疑西方学者的“社会现代化理论”开始 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6):16-20.13 孙春芳,许凤鸣.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程、特征及实践路径 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8-22.14 陈胜云.中国式现代性: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 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

41、2(4):1-12.15 朱琳.搭建促进中外经贸往来桥梁 EB/OL.(2022-09-16)2022-12-06.https:/ 张欣然.中国政府援助阿富汗首批抗震救灾物资交接仪式在喀布尔举行 EB/OL.(2022-06-28)2022-12-06.http:/ PARSONS T.Societies:Evolutionary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M.Hoboken:Prentice-Hall,1966.18 来庆立.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文化逻辑与本质兼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精神 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5):118-126.Interp

42、retation of the Criticality and Transcenden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LI Xing(Faculty of Europe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420,China)Abstract:After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ese moder

43、nization”has become a buzzword.This article first reviewed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paths to modernization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criticality and transcenden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mpared with Western modernization.Then,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deep reasons for the d

44、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aths to modernization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According to our study,the reasons why Chinese modernization can criticize and transcend Western modernization are that it follows the ideology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always adheres to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actively absorbs the quintessence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Western modernization;Marxism in China;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责任编辑:李泠波)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