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一、铜川市果业产业发展情况2-5二、铜川市“十三五”果业转型发展规划6-20三、陕西果业情况21-30四、陕西省果业发展材料31-208铜川市果业产业发展情况 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建园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营销促增收的思路,调整优化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管理水平,全市果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一)基地规模。多年来,在2000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发展 建设果业强市的决定的引领下,我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提速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始终把以苹果、樱桃为主的特色果业作为推进城市转型、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
2、,以苹果为主的果业迅速崛起。2000-2009年十年间,全市水果面积增加38万亩,产量增长40万吨;2010-2014年五年来,全市水果面积增加15万亩,产量增长16.8万吨。截止2015年底,全市水果总面积发展到92.688万亩,产量73万吨,其中苹果86.89万亩、69.18万吨,樱桃3万亩、1.2万吨。(二)区域布局。全市已初步形成三大特色水果基地,即以中东部残塬为中心向西北部浅山区延伸的优质晚熟苹果基地,以南部台塬为中心向中东部残塬延伸的中早熟苹果基地,以新区和耀州区台塬区为中心的名优时令水果基地。宜君县、印台区、耀州区分别成为全省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苹果出口基地和专用加工果基地,新
3、区陈坪大樱桃、王益区孟家塬鲜桃等特色水果异军突起,成为全省一村一品新的亮点,全市逐步形成以“苹果为主、多果并举、布局合理、名优荟萃”的产业格局。(三)生产水平。连续多年全面推广实施了苹果“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在全省率先创新提出“一园一策、计划间伐、透光整形、垂枝修剪”的苹果改形技术16字方针,在全国率先引进实施了欧盟(EurepGap)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业部“948”优质苹果生产系列先进技术引进项目,引导果农推行果园标准化管理,大力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依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各区县突出幼园、成园分类指导,重点建设现代果业示范园区。全市连续抓建了3个万
4、亩和20个千亩现代果业示范区。创建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39个,全市30万亩苹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基地认证,1.8万亩果园通过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ChinaGap)和欧盟(EurepGap)认证,4400亩苹果园获得出口注册认证。铜川“孟姜红”鲜桃在全省首家通过国家有机转换基地认证;铜川大樱桃通过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铜川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被省上确定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区县,4个乡镇荣获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6个乡镇荣获中国优质果菜百强乡镇,2个区县获中国优质果菜十强区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了全省首个综合类果树试验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铜川果树试验示范站。铜川试验站的建成,将围绕苹果、大樱桃、桃等果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保鲜储藏、病虫害防治等旱作果树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也将为我市果业发展提供长期技术支撑。(四)市场品牌。铜川苹果先后荣获“全国第一放心果盘子产品”、“全国最佳畅销产品”和 2008 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被誉为“中华名果”;在“中国陕西国际苹果博览会”上先后夺得“优质苹果”19金48银大奖;曾连续三年为全国“两会”供果,2012年直供党的“十八大”;在2013年第十四届西博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铜川苹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市共培育发展各类企业知名品
6、牌42个,2013年先后成功注册了“铜川苹果”和“铜川大樱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了铜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开创了我市水果公用品牌的新纪元。在2013年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上,铜川大樱桃获得“最受欢迎特色产品奖”。2015年6月在首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铜川大樱桃荣获2015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殊荣。(五)产业体系。围绕加快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共培育从事果品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以及种苗繁育等各类果品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5个,市级18个;拥有鲜果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11家;全市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9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社18个,市
7、级示范社20个;建成果品贮藏保鲜气调、冷藏库15座、贮量4万多吨;全市现有果品包装企业2家,果品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消化鲜果能力20万吨,苹果浓缩汁、果片、果粒、果醋、醋饮、果酒等特色加工产品,口味独特,特色明显;建成川口、耀州、长丰3个果蔬批发市场和1个樱桃产地交易市场;相继在广西、广东、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设立果品直销窗口(形象店)15个,鲜果及加工品直销国内沿海各大城市,出口东南亚和欧盟等10多个国家。(六)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发展,以苹果、大樱桃为主的果业现已成为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基础最实、优势最大、效益最高、前景最好的主导产业。2014年全市水果产值39.78亿元,水果总收
8、入21.85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2-3倍,农民人均果业收入548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9169元的59.8%。多数果业村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超过50%,部分专业村达到了70%以上,特别是在一些苹果、樱桃主产村,农户苹果亩均收入超过1万元,樱桃亩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据了解,2014年全市果农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已达832户,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果业村达到89个、家庭24194户、果农100481人。果业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果农生活水平,改善了果区生态环境,为建设“经济强、生态美、文化兴”的新铜川做出了重要贡献。铜川市“十三五”果业转型发展规划“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深化期,果业作为我市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一主导产业,潜力大、效益高、前景好,在我市农业转型发展中举足轻重。为了推进果业提质增效,提高果业综合效益,使果业稳固成为农民永续致富来源,特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基地规模基本形成。截止2014年底,全市水果总面积发展到92.6万亩,产量69.3万吨,其中苹果86.8万亩、66.3万吨,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8.23%和24.24%。全市集中连片建成4个万亩、20个千亩现代果业示范区,百亩以上单体果园达到27个。引进陕西海升集团,在铜川现代果业园区建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千亩集约高效苹果示范园,
10、引进全套荷兰技术和设备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海升5万平米连栋温室也已经开工。以此为标志,掀开了铜川果业转型发展新里程。(二)优势产区基本形成。利用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苹果、樱桃、桃、葡萄等优势特色水果,形成三大特色水果基地,即以中东部残塬为中心向西北部浅山区延伸的优质晚熟苹果基地,以南部台塬为中心向中东部残塬延伸的中早熟苹果基地,以新区和耀州区台塬区为中心的名优时令水果基地。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被选入北京国家地理标志博物馆,铜川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称号,铜川鲜桃在全省首家通过国家有机转换基地认证,逐步形成以“苹果为主、多果并举、布局合理、名优荟萃”的产业格局。(三)果品
11、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形成各类知名品牌42个,创建了“九州龙”、 “柳公权”等省级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5个。印台区、宜君县获中国优质果菜十强区县,全市有6个乡镇荣获中国优质果菜百强乡镇,4个乡镇荣获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2013年“铜川大樱桃”、“铜川苹果”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举改写了铜川没有公共商标的历史。铜川大樱桃获得中国区域公用品牌“50强”,成为陕西果业一张亮丽的名片。 “铜川苹果”获国际苹果博览会19金48银大奖,在陕西省果业局对全省果品质量抽检中,铜川富士苹果可溶性固形物位居全省第一,硬度第二,受到汪洋副总理的赞扬。(四)科研推广成果丰硕。2013年,铜
12、川成功攻克设施樱桃栽培技术难关,培育出全国上市最早的大樱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铜川果树试验示范站已经投入使用,成为全省首个综合类果树试验站。十二五以来,市果业局主持和参与的科研及推广成果获得国家农业部一等奖1项,省政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五)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围绕果品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以及种苗繁育等各个环节,培育果品企业28家,专业合作社187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百强社14个;拥有鲜果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11家;建成果品贮藏保鲜气调、冷藏库15座、贮量4万吨,年加工消化鲜果能力20万吨,建成3个果蔬批发市场, 1个苹果产地交易市场和1个樱桃产地交易市场;
13、 2011年铜川苹果深圳推介会引起轰动。2014年,铜川大樱桃进驻北京。国内一线城市铜川果品直销窗口(形象店)达到15个,鲜果出口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六)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果业总产值始终位居全市农业产值首位,是我市增加农民收入基础最实、潜力最大、效益最高、前景最好的第一主导产业。2014年全市水果产值41.893亿元,收入23.6亿元,全市农民来自果业的收入人均达到5488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60%。2014年铜川果农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已达832户,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果业村达到89个、家庭24194户、果农100481人。果业成为名副其实的 “扶贫果”“生态果”“致富果”“和谐果”“
14、幸福果”,为建设“经济强、生态美、文化兴”的新铜川做出了重要贡献。二、面临的机遇(一)宏观环境更加有利。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强调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为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同时大力推动“关天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市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陕西省果业条例的出台,也为促进果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二)市场空间更加广阔。我国目前人均水果消费量较发达国家低30%左右。随着城镇化的
15、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果品的消费规模和需求总量仍有增长空间,居民果品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对优质、安全、高档果品的需求将快速增长。我市具备生产优质果品的优越自然条件,优质果品和加工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为果业发挥优势、提质增效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我市地处多种北方水果最佳优生区的有利条件,把果业转型发展作为实现全市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首要战略选择。加强党委政府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与当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加快科技进步,推广标准化生产,提升果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品牌知名度;加快果品储藏、加工、冷链、物流、市场和以果业旅游、
16、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利用 “互联网+”,推动一、二、三产跨界融合,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放大果业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繁荣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水果种植面积100万亩,实现果业综合收入1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过万元,以果业为支撑的美丽乡村达到50个以上。优质脱毒果树苗木年繁育能力300万株;集约型双矮果园10万亩;贮藏、加工能力达到水果总产的30%;产地果品市场5个;市内外果品线上线下直销店200个以上;年果品推介活动4次以上;获得国家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以果
17、业协会为行业统领、以果品企业为营销龙头、以果农合作社为生产基地的三位一体合作经营组织占果品生产经营实体的50%以上;产品质量监管追溯体系覆盖率达到50%;建成铜川果树试验站和铜川果业培训学校,年培训果业从业者1万人,科技对果业贡献率达到56%,果业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的3%以上。四、合理布局产业(一)合理布局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以现有果业为基础,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思路,以苹果、大樱桃、鲜桃种植为重点,逐步调整果业布局,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构建优质苹果和时令水果两大优势产业带。优质苹果产业带。以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3个省级苹果基地县(区)建设为重点,在肥水
18、条件较好的果区推广苹果双矮集约化栽培10万亩;海拔800米以下的川道及南部台塬区重点发展早中熟和极晚熟苹果,海拔8001000米的中部、东北部残塬区重点发展中晚熟苹果,海拔1000米以上的塬区及山地重点发展晚熟苹果。时令水果产业带。以南部台塬区的新区、王益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先发展露地和大棚樱桃、桃、葡萄等特色时令水果;利用北部相对寒冷地区蓄冷量完成早的优势,优先发展温室樱桃等设施水果栽培,实现早上市。专栏 生产基地布局表生产基地布局优质苹果产业带宜君县尧生镇、云梦乡、五里镇、彭镇、宜阳街道办;印台区广阳镇、红土镇、阿庄镇、金锁关镇、印台街道办;耀州区的小丘镇、关庄镇、石柱
19、镇、董家河镇、锦阳街道办;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办、黄堡镇、王益街道办;新区坡头街道办、咸丰路街道办。时令水果产业带新区正阳路街道办、咸丰路街道办(樱桃);耀州区小丘镇、关庄镇、石柱镇、锦阳街道办(樱桃、葡萄、桃);王益区黄堡镇、王益街道办(桃、樱桃);印台区的周陵园区沿线(含红土镇和印台街道办部分村组)、宜君县云梦乡(樱桃);宜君县彭镇、五里镇,耀州区照金镇、庙湾镇、瑶曲镇(设施樱桃)。县域发展重点:耀州区。以海升千亩高标准矮砧苹果示范基地和中哈苹果友谊园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都市果业区,大力发展优质苹果、樱桃、葡萄等特色水果,加快苗木繁育基地和冷链物流基地及休闲果业体验园建设,把耀州区打造成为全省
20、特色水果主产区和都市果业休闲区。王益区。以建设黄堡镇万亩“孟姜红”甜桃种植示范基地为契机,重点发展优质苹果和鲜桃时令水果种植业、冷链物流业、鲜桃采摘旅游业,把王益区建成全省著名的鲜桃和优质苹果基地。印台区。以加快推进周陵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优质苹果和樱桃时令水果,加快苹果、樱桃标准化果园建设,使印台成为全省精品果业种植基地。宜君县。以建设绿色苹果种植基地为契机,重点发展优质晚熟苹果,加快苹果商贸物流发展,把宜君建成全省著名的绿色苹果和设施樱桃生产基地。新区。以规划建设樱桃生态观光示范园区为契机,以建设生态果园、延长樱桃产业链,重点发展樱桃、时令水果种植业、冷链物流业、大樱桃采摘
21、旅游业,打造全国知名“樱桃小镇”。(二)合理布局贮藏加工基地。按照“基地县万吨库、主产乡镇千吨库和专业村百吨库”的建设目标,结合全市果品分布现状和基地交通条件,在现有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基础上,培育成长性好、带动果农增收致富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重点在苹果、樱桃、鲜桃主产地,进一步加大果品产地批发市场和气调、冷藏库建设力度;按照“企业引领、项目支撑、园区承载”的布局思路,在市县各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水果精深加工业,实现果品季产年销和转化增值。到2020年,全市鲜果贮藏、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占总产量30%以上。专栏 贮藏加工基地布局表贮藏加工基地布局贮藏保鲜基地宜君县:尧生镇、云
22、梦乡、五里镇、彭镇、宜阳街道办5个苹果主产乡镇(办)和所辖37个苹果专业村;印台区:广阳镇、红土镇、阿庄镇、金锁关镇、印台街道办5个苹果主产镇(办)和所辖58个苹果专业村;耀州区:小丘镇、关庄镇、石柱镇、董家河镇、锦阳街道办5个苹果主产镇(办)和所辖76个苹果专业村;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办(苹果)、黄堡镇(鲜桃)、王益街道办(樱桃)3个特色水果主产镇(办)和所辖19个专业村;新区:坡头街道办(苹果)、正阳路街道办(樱桃)、咸丰路街道办(苹果、樱桃)3个特色水果主产镇(办)和所辖17个专业村。深加工业基地新区:依托坡头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鲜果冷链物流业;依托南部工业园区应大力发展樱桃酒、苹果醋等果品深
23、加工和果袋、果箱等包装业;围绕樱桃采摘、采风等乡村旅游积极开发樱桃包装饰品、摄影书画制品等加工业;王益区:依托黄堡工业园区积极发展果园小型机械加工制造业和桃汁、罐头等果品深加工业;围绕鲜桃采摘、桃花采风等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桃木饰品、摄影书画制品等旅游商品加工业;耀州区:依托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应大力发展果醋、果酒、果粒等果品深加工;围绕“一圣四杰”和照金红色旅游资源,积极开发苹果、樱桃包装饰品、摄影书画制品等加工业;印台区:依托周陵省级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发太阳能杀虫灯等植保机械和商品有机肥加工业;依托顺金工业园区积极发展苹果浓缩汁加工;宜君县:依托彭镇工业园区,积极发展果袋、果箱等包装业;
24、开发树皮工艺品、剪纸、雕刻等旅游商品加工业。(三)合理布局市场开拓。重点巩固和开拓国内市场,择机打开国际市场。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陕西铜川水果品牌形象店,着力打造“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区域公用品牌;国际市场主攻中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东盟和俄罗斯市场;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扩大铜川水果市场占有率。五、重点工程(一)良种苗木繁育工程。构建“政府监管、财政补贴、企业承载、农民培育”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设立苗木监察大队,建立健全苗木质量追溯机制,对苗木繁育、检疫、调运、交易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依托铜川市果树试验站,成立国有独资苗木种源公司,建立优质种质资源圃、母本园、采穗圃和品种脱
25、毒中心,年脱毒能力达到50万株以上,果树品种、砧木接穗供应能力达到500万株以上,把种苗安全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确保苗木源头质量;加大财政前期补贴力度,优先支持组织铜川农民参加苗木培育、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结的专业化育苗企业(合作社),通过市场竞争开展苗木扩繁,在满足优质苗木需求的同时,为农民创造新的收益增长点。采用市场订购、财政补贴的方式,每年从苗木扩繁单位市域内基地订购苹果“双矮”苗木400万株,吉塞拉砧木大樱桃苗木60万株。(二)标准果园创建工程。支持以省地、省水、省肥、省工、省力、优质、高产为代表的集约高效栽培模式,每年推广以“双矮”为代表的苹果新建园2万亩、以吉塞拉砧木为代表的大樱桃新建
26、园5000亩。加大土壤改良力度,开展肥水一体化节水灌溉,实施果园生草、秸杆覆盖等增肥措施,多渠道增加有机肥投入,建立病虫害生态防控体系,间伐密闭果园,淘汰病虫害严重的落后果园,加大补贴力度,每年更新改造老果园2万亩。(三)科技研发创新工程。加快铜川果树试验站建设,打造能承载与国内外涉农科研院校开展交流合作的技术平台。支持全市果业技术领军人物,出国考察、到高等院校深造、与科研院所挂职交流,明白世界果业最新发展阶段和果业技术最新发展方向,成为全市果业技术理论的源头和技术教员的教头。聘请国家首席科学家担任铜川果业顾问,支持国内外专家来铜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指导工作。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铜川果树试验站
27、多方位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力打造铜川果业“硅谷”,提升果业核心竞争力,为全市果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四)服务体系创建工程。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扶持果业培训机构,重点培训市级专业师资队伍、乡镇专业人才和生产经营技术骨干,组建果业驻村技术教员、包村技术服务员和果业信息员“三员合一”队伍,为全市每户果农留下一个永远不走的“赤脚医生”,充分发挥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全天候的传、帮、带作用,把果业新品种、新技术带回农村、带给农民,把果农需求传回组织、传给专家,实现农技服务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园、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把果农打造成各项专业果业技术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促进科技
28、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彻底解决果业技术和信息传递到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升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五)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组建各级果业协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果业合作社,培育以果业协会为行业统领、以果品企业为营销龙头、以果农合作社为生产基地的三位一体组织形式,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投资入社,鼓励果农和其他人员以实物、技术、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作价出资,加快土地联合,扩张经营规模,构建地位平等、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果业合作组织,实现果业生产集约化、分工专业化、果农组织化、服务社会化,破解“小果园、大产业,小农户、大市场”矛盾。(六)营销品牌创建工程。扶持果品企业创建商标
29、品牌,增加在全国主流媒体黄金时段和交通沿线以及重点区域的广告投放,开展果业形象大使评选、形象代言人签约、入驻国家地理标志博物馆、争取中国特产之乡等活动,扩大铜川水果知名度和美誉度,将“铜川大樱桃”、“铜川苹果”打造成全国驰名商标。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省以上名优产品称号和省级以上果品会展评比获奖的给予奖励。(七)果品市场开发工程。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作方式,扶持鼓励果品营销企业合作社积极参加各类果品推介活动,坚持每年举办樱桃、苹果两大系列推介活动,支持开办果品线上线下直销窗口,健全营销网络体系,扩大铜川果品市场占有率。支持气调、冷藏库建设,大力发展水果精深加工,实现果品季产
30、年销和转化增值。加快果品产地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落实 “绿色通道”各项政策规定,坚决制止欺农坑商等不法行为,及时处理经营纠纷,优化果品营销环境。(八)果品质量监管工程。建立完善市、区县、乡镇三级果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落实“一对一”基地监管制度,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监管,扶持果业企业、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广果蔬实名制,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程监管,确保果品质量安全。(九)智慧果业管理工程。支持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支付、电子金融等领域跨界整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覆盖全市、服务
31、果业的新型“智慧果网”平台,实现在线咨询、网上培训、信息传报、远程传感、视频分析、质量追溯、电子交易、物流配送、网上金融和大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应用,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政府、果业生产经营和消费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精确高效的应对手段。(十)果业文化展示工程。积极挖掘、搜集、整理与果业相关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记、民间传说,开发具有果业特色的陶瓷、剪纸、雕刻、剌绣、树皮工艺品和文学、影视作品,组织开展果区采风行、果业摄影展、果业书画展等文艺创作活动。依托铜川苹果、樱桃等果树自身特有的景色,利用当地旅游资源,融合地方特有文化,建设果业主题公园,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打造以果业生产为
32、支撑,果园休闲、观光、旅游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景区。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成立市果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果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果业局局长担任,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区县要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全面组织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二)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区(县)都要设立果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
33、元;省级果业重点县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其他县每年投入不低于500万元。重点支持果树苗木繁育、果品提质增效、示范园区建设、科研推广、技术培训、品牌建设、市场开发、宣传推介等。同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围绕果业转型发展,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果业倾斜、向果区投放,完善果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投资机制改革,优化项目管理办法,争取中省项目资金切块下达,注入需要扶持的企业合作社,通过股本纽带,形成集群效应,解决现有果业企业小、弱、散的问题。整合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围绕果业布局,编制投资计划,完善果区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增加防雹网、避雨棚,扩大政策性保险,提高机
34、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开设财政专户,设立果业风险抵押金500万元,与市建行、市邮储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按照1:10放大贷款规模,吸引5000万金融资金投入果业领域,解决果业生产经营者燃眉之急。围绕果业发展,制定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政策性保险、就业培训、科技创新等扶持政策,降低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和压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果业建设。(三)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果业部门根据各区县调研实际,拟定全市果业年度发展计划,报经市果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各涉农单位,围绕果业布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编制各自投资建设工作计划并负责实施
35、。1、围绕果业年度计划,由发改部门将果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制定果区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环保部门将对果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作为全市新建、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保护好果区生态环境。气象部门按规划建设覆盖全市果区的气象监测体系和人影工程,及时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推广科学防灾减灾技术,减轻自然灾害对果农造成的损失。2、围绕果业年度投资计划,由财政部门将果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果业经费投入。金融机构围绕果业发展计划,开发、创新适合果业发展的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3、围绕果业年度新建园栽植布局计划,由水利部门计划并实施新
36、建园所在地的水源工程和集雨窖、蓄水池、输水管网等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滴灌、喷灌等果园节水设施。逐年扩大老果园灌溉面积。农综部门围绕提升新建园生产能力编制实施当年综合开发计划。扶贫部门围绕新建园编制实施所在地农户的产业扶贫计划。交通部门围绕新建园编制实施生产道路建设计划,并结合公路排水池建设,为新建园提供灌溉水源;农业部门制定实施果业园区化发展计划、果业生产投入品和生产基地监管计划,果业生产机械配套计划。4、围绕果业年度宣传营销布局计划,由宣传、广电部门制定果业宣传计划。公安交警部门制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计划。商务、供销部门制定鼓励和支持果品企业(专业合作社)外出参会推介,设立果品直销窗口,增加销
37、售网点,促进果品出口贸易计划和措施。工商、质监部门制定支持果业商标品牌创建计划和措施,规范交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5、围绕果业年度科研培训布局计划,由组织人事部门制定果业技术和生产队伍培训计划。科技部门制定果业科研创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计划。6、 围绕果业年度储藏冷链物流布局计划,由 农业部门、商务部门制定实施果品贮藏保鲜库建设计划。规划、住建、商务部门编制果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计划,并由城建、商务部门组织实施。(四)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将果业“十三五”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纳入对各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定期督查通报、考核奖惩。各区县也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完成目标任务。陕西果
38、业情况一、陕西果业现状(一)基地规模。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陕西以苹果为主的果业得到快速发展,水果规模、质量、品牌、市场占有率等已跃居全国前列,在我国乃至世界水果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14年底,陕西水果总面积达到1836.79万亩,总产量1533.98万吨,果品实现增加值368亿元,全省建成苹果基地县43个、梨主产县10个、猕猴桃主产县6个、柑橘主产县2个,果业基地县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苹果种植面积1022.7万亩,产量988万吨,产量占全国1/4和世界的1/6;猕猴桃种植面积93万亩,产量120万吨,居全国首位。苹果、猕猴桃已成为陕西果业两大拳头产业,以苹果、猕猴桃为主,与柑
39、橘、葡萄、红枣和传统时令水果四类果品形成了陕西果业的六大优势产业。陕西通过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畜、沼、果”循环模式、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果树枝条堆肥等绿色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绿色、有机果品生产水平。全省先后创建国家级标准果园33个、面积15万亩;省级示范园403个、面积7.2万亩;市县级标准园100万亩。建成绿色果品基地300万亩、有机果品基地15万亩;经欧盟认证和国内与欧盟互认的有机果园25万亩,出口注册果园90个,面积86.2万亩。(二)区域布局。从地区分布来看,延安、咸阳、榆林、渭南四个地市水果种植面积较大,占全省水果种植面积的78%。从水果种类来看,苹果主要集中在渭北黄土高原,以延安、铜
40、川、渭南、咸阳、宝鸡五市为主,形成了998万亩渭北苹果产业带;随着“北扩西进”战略的实施,苹果种植正逐步向陕北山地和关中西部地区扩张。猕猴桃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和渭河南岸地区,以西安、宝鸡两市为主,形成以周至、眉县为中心的90万亩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柑橘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坡浅山丘陵,以汉中、安康两市为主,形成以城固为中心的56万亩柑橘产业带。葡萄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90%。红枣主要分布在延安、榆林、渭南三市的黄河、渭河沿岸,其中干枣主要集中在陕北黄河及其支流沿岸,已形成240万亩沿河干枣产业带;鲜食枣主要分布在关中渭河沿岸的大荔、临渭等地,已形成30万亩冬枣基地。传统水果呈块状
41、分布在各地,时令特色水果呈点状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现已形成大中城市近郊百万亩传统特色水果产业带。(三)品种结构。苹果以晚熟品种为主,占全省苹果种植面积的80%,其中富士系占70%,早熟、中熟品种占17%。猕猴桃以秦美、海沃德等晚熟品种为主,占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中早熟品种较少。葡萄以鲜食品种为主,约占种植总面积的90%,酿酒葡萄比重不足10%。柑橘以早熟的温州蜜柑为主,其中兴津、宫川两个品种占柑橘栽培面积的95%,特早熟品种约占34%,晚熟品种和当地特色品种约占12%。红枣以制干枣为主,木枣和油枣为主要栽培品种,鲜食和干鲜兼用枣比重较低。(四)产业化水平。全省现有3229家果业企业,其中国
42、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75家。果业合作社1692个,会员1470个;果业家庭农场4778个,果业大户18149户,其中营销大户6452户、种植大户11697户,家庭农场和大户规模种植面积占到水果种植面积的10%以上。陕西是世界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加工出口基地。全省共有果汁加工企业20家,其中海升、通达和恒兴3家企业进入全球前五强;年消化鲜果300多万吨,2013年全省浓缩苹果汁产量42万吨,出口29.52万吨,出口量占全国的49.1%,占世界的1/5。建立了一大批果品产地批发市场,其中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和眉县猕猴桃批发市场为国家级果品批发市场;全省果品营销主体11370多个,其中年销量上万吨
43、的有129个;陕西果品的93.3%在国内销售,西北地区为主要市场,占果品总产量的40.6%。陕西果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21个。全省企业自营出口果品33.9万吨,出口5.05亿美元。全省水果品牌303个,其中全国驰名商标6个,陕西省著名商标6个,市级知名商标39个。二、陕西果品贮藏加工产业情况随着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果品贮藏、加工等配套产业不断提升和完善,苹果等果品的周年供应能力明显增强,果品加工能力稳步提升,为果业增效、果农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贮藏规模快速扩张,周年供应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在果品贮藏获得稳定利益的驱动下,特别是
44、在“百库工程”和产地初加工项目的带动下,果品企业、合作社、经销商积极投资,建设高标准的贮藏库,全省果品气调冷藏能力大幅提升。截止2014年5月底,全省果品冷藏、气调贮藏能力291.2万吨,其中气调库贮藏能力56.8万吨,机械冷库贮藏能力234.4万吨。贮藏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苹果集中上市的销售风险,增强了周年供应能力,初步实现了季产年销,促进了我省果业健康稳定发展。(二)果汁加工业稳步发展,建成中国最大的苹果浓缩汁加工基地。目前,全省共有苹果浓缩汁生产企业20家、41个加工厂。加工能力、年生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苹果浓缩汁加工基地。2013年,全省苹果浓缩汁生产量42万吨
45、,约占全国产量的84%;出口量29.52万吨,产值4.5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49.08%和50.17%,产品主要供应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卡夫等国际知名饮料企业。(三)其他果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果品出口新的利润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除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外,全省现有果品深加工企业215家,其中,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有33家,省级龙头企业有27家。加工产品种类呈多元化发展,主要有梨汁、猕猴桃汁、桑果汁、脱水苹果、果醋、果干、果片等,部分产品出口到德国、日本、韩国、美国。2013年,苹果浓缩汁外的其他加工产品出口3133吨,出口额707.7万美元。(四)贮藏加工业促进果
46、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世界发达国家果品产值的70%以上是通过产后的贮运、加工等环节实现的。近几年,我省通过果品贮藏实现增值十分明显,贮藏后果品平均售价增加40%左右,为企业和果农带来显著收益,但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2013年,全省苹果贮藏后每吨售价增加2000元,贮藏增值达46亿元;浓缩苹果汁生产消耗加工原料果273万吨,为果农增收22亿元。(五)贮藏加工业发展呈现出新模式和新亮点。随着我省果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贮藏加工业适应市场发展规律,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模式。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设产地果库群,华圣果业公司到销地大城市建设冷藏库,部分果品专卖店配套建设周转库。传统的单一贮藏、加工生产逐渐向
47、产业链两头延伸,华圣果业推行“两网一厂”模式,“农资网”向生产延伸,为果农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销售网”向市场终端延伸,为各大城市供应苹果。海升果业2011年进军鲜果领域,建设矮砧苹果基地和矮砧果树苗木繁育基地,打造发展矮砧苹果的“千阳模式”,成为全国苹果产业升级样板,受到中省有关部门领导、苹果专家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三、陕西果品贮藏加工业发展思路及措施。目前,陕西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新节点。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建设现代果业的要求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定位,我省将以市场为导向,以果业园区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果品贮藏冷库群,大力推动机械冷库和气调库建设。到2020年,全省果
48、品冷藏能力达到480万吨,占到全省苹果产量的40%。其中气调贮藏能力达120万吨,机械冷藏能力达360万吨以上。同时,加快原料果基地建设,稳定苹果浓缩汁加工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一)加强采后处理。在果品采后预冷、清洗、烘干、打蜡、分级、包装等环节,支持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果农大户,提升完善苹果、猕猴桃、柑橘、葡萄等果品采后初加工生产线,形成1500万吨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改善果品初加工技术设备,依托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重点加强各种高性能冷却、果品预冷、自动化分拣、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及技术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加快制定果品分级标准,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果品产地初加工水平。(二)发展精深加工。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果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方向,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加大新优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开发果品精深加工产品,丰富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在巩固提升浓缩苹果汁、果醋等优势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基础上,发展苹果食用品、保健品、医用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推进苹果加工由果汁加工向精深加工并重转变。按照“小酒庄、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扶持建设100个葡萄酒庄,形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