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 元明时期(公元13世纪中叶公元17世纪初)的语言学亦取得了不少成就。从元朝开始,中国古代语言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音韵学展开了新的一页,首先:韵书和等韵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次:古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超越前人的成就。文字学方面也有继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元代还出现了我国第一本研究文言虚字的专著,卢以纬的语助。第六章 元明语言学1.v 元明时代的重要语言学家都表现了一种值得赞扬的破旧立新的精神。在元明这将近四百年的历史时期内,音韵学成就最高,最具特色。如果把南北朝时代算作汉语音韵研究的第一次高峰,元明时代的音韵研究可以称得上是第二次高峰。元代有黄公绍的古今韵会,因为卷帧繁多,熊忠又另外编了
2、一部古今韵会举要。古今韵会举要的部目依据刘渊的王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每部中又按七第一节 音韵学2.v音、四等、三十六字母排列,与五音集韵基本相同。此书为研究文字、训诂及宋元间语音的重要资料。v 一、中原音韵系韵书v 元代最有影响的韵书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它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音韵研究开始由读书音向活的口语音的方向发展,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v 广韵等韵书的内容,是从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沿袭而来的。由于切韵要兼顾古今南北的语音,它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综合了古今南北的读书音,与当时口语的实际语音并不完全相符合。因此,宋朝以后,一
3、般文人依据切韵系韵书的韵部所写的诗赋,同他们的实际口语是有差别的。所以,从金代韩道昭的五音集韵起,就开始对正统韵书进行改革。只不过这些改革都仅仅是局部的修改。直到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出现,才彻底对传统的韵书进行了革新。4.v 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v 周德清感到当时作曲、唱曲的人都不大讲究格律,艺坛上出现了不少混乱现象。他认为要使北曲发挥更高的艺术效果,就必须使它的体制、音律、语言都具有明确的规范,特别是语音的规范更为重要。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番总结,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著作。5.v 原因:元代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重于军事统治,思想统治相对薄弱。敢于破旧说,
4、出新意。v 周德清在正语作词表例中对“泥古非今,不达时变”,“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的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讥讽他们为“鴂舌”,要“转其喉舌,换其齿牙”。批评自隋至宋的韵书不过是“年年依样画葫芦耳”。6.v 江西高安县志也有一段简单记载:“周德清,暇堂人,工乐府,精通音律之道,所著有中原音韵行于世。”v v 前卷为韵书,后卷为附论,列“正语作词表例”及作词诸法。周德清根据元代北曲用韵,归纳分析为十九部。v 并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每部的字均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排列,以入声分别派入阳平、上、去三声。7.v 东钟185185页v 平 声,阴 v 东冬钟中忠 衷终通松嵩 冲充舂种忡
5、憧雍邕空宗 风枫丰封蜂 峰锋烽匆葱 v 聪囱纵枞穹 倾工公功攻 弓蚣躬恭宫 供宫龚烘轰 薨胸凶兄翁 壅泓崩绷烹8.v 平 声,阳 v 同铜童桐筒 峒瞳潼戎绒 蓉龙隆窿穷 蛩邛胧笼珑 砻聋咙脓农 浓重虫慵鳙 v 崇冯逢缝丛 琮熊雄容溶 蓉佣镛墉庸 融荣蒙朦盲 萌红虹洪鸿 宏弘横嵘从 v 蓬彭篷鹏棚9.v 上 声 v 董懂肿踵种 冢孔恐桶统 汞陇垅拢耸 竦拱巩珙勇 涌踊佣永猛 蜢艋懵捧宠 v 去 声 v 洞栋动冻凤 奉讽缝共供 贡宋送弄砻 控空讼诵颂 瓮痛众中仲 重种纵从综 v 孟梦用咏莹 哄横粽迸 10.v 中原音韵一反传统的韵书模式,它的独创性表现在:平分阴阳,入派三声,韵分十九部。在古代韵书
6、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中原音韵打破了前代的韵书的传统格式,从语音实际出发,从作曲用韵的需要出发,不注反切,不标字母,不加释义。这是汉语音韵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在中国古代韵书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立的一派,即与切韵系韵书相对立的北音韵书。11.v 中原音韵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v 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v 因为本书以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厚今薄古,所以钱大昕评其“无知妄作”。12.v 中原音韵之后,有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乐韶凤等人奉
7、命编洪武正韵、兰茂的韵略易通和毕拱宸chn韵略汇通13.v 乐韶凤、宋濂等洪武正韵v 简称正韵,是一部古今南北杂糅的一部韵书。v 南曲的创始著作。v 南曲是宋元时南方(长江以南,以温州、永嘉为中心)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用韵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为准,有平上去入四声。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等伴奏,明代初期亦用筝、琵琶等弦索乐器。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它是相对于大都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和北方民间曲调,并吸收了金元兄弟民族的音乐综合发展而成的北曲而言的。14.v 它的特点在于改定礼部韵略的韵部,如宋濓在序文中说“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
8、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这显然是因为当时的实际语音与唐宋时所定下的礼部韵略不同了。原来能区分的两个韵已经合并了,或者原来属于一个韵的却分化成两个韵了。15.v 洪武正韵对礼部韵略加以改进是必要的。但洪武正韵与中原音韵比起来又有两点不同:v 第一,中原音韵平声分为阴阳两个声调,而洪武正韵却不分,仍然是一个平声;v 第二,中原音韵已经没有了入声,因为周德清认为已经“入派三声”了,然而洪武正韵却继续保留入声。16.v 洪武正韵是一部很值得注意的较为重要的韵书:一方面它是中原音韵与明清诸韵书之间的过渡桥,在韵书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北方官话(或者说当时的读书
9、音)的实际情况,与古今韵会举要一样,对汉语官话的形成过程的研究有一定作用。另外,它对南曲用韵的规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尽管它问世以后虽然并不大受士人的欢迎,但戏曲家对此书却是颇感兴趣的。因此,它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地位还是值得肯定的。17.v 韵略易通成书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根据实际音变,将汉语36字母归并为20个,创编为以一首早梅诗所代表的20个声母:“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早梅诗形成一个横有20母,纵有20韵,融声、韵、调为一体的“新等韵图”。早梅诗代表的20个声母是汉语音韵史上,继36字母后第二个里程碑也就是今天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21声母的前身
10、。”兰茂也因此名垂中国音韵学史和汉语语音史。同时,18.v用这种方法来排列声母,形象生动,便于记忆,受到后人的推崇,也开了后世用诗歌等形象化手段来排列声母的先河。19.v 明兰茂韵略易通v 用早梅诗表明云南官话的声母系统。v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20.v这二十个声母,与中原音韵声母系统基本相合,与现代北方话也很接近。其主要特点就是全浊声母消失,于是清浊声母合而为一,所以比起以前的韵书来声母少了很多。v 此外,卷舌音声母“枝春上”也已经形成了。21.v 韵略汇通也是一本通俗易懂而简明扼要的韵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及时而准确地记录了当时北方话m韵尾消失的情况,在中国古代语
11、言学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22.v 尽管北音韵尽管北音韵书已大量出已大量出现,但,但切韵切韵系韵系韵书在在这个个时期仍然占主流地位,人期仍然占主流地位,人们写写诗作文,仍然主要遵循作文,仍然主要遵循广韵广韵,可,可见切切韵韵系韵系韵书的地位是多么牢固、影响有多大。的地位是多么牢固、影响有多大。23.v 二、等韵学v 等韵学原是以等分韵的意思,始于唐代,元明时期的等韵学也相当发达。元代等韵学,继续按照广韵的韵部来分析语音系统,但又按照当时的读音作适当的改造。元代音韵研究的重点在中原音韵的描写,因而等韵学著作不是很多,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元代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一般简称切韵指南,是研究宋元
12、间语音变化的重要资料。24.v 切韵指南v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作于元后至元二年(1336),比中原音韵晚十二年,比古今韵会举要晚三十多年,而比四声等子则至少晚一百多年。这时候的实际语音,跟代表隋唐旧音的切韵及反映切韵音系的韵镜七音略,已经大不相同。汉语语音已经从中古音进入近代音阶段。25.v 切韵指南是为人们阅读经史而作,便于时人检索就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当时的实际语音,已经与作者心目中的经史正音大不相同,要便于时人检索,不能不指出当时的实际语音跟经史正音的对应关系。这就需要在韵图之外加上各种说明,这些说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切韵指南在汉语语音史上的价值,正在于此。26.v 明朝,是等
13、韵学发展的又一个高潮。在这个时期,过去通行的按等分韵逐渐演变为按呼分韵,人们不再把韵分为四等,而是根据发音时的口形,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明朝等韵学著作很多,较重要的有徐孝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此书打着司马温公的旗号,但与司马光没有任何关系)、吕坤交泰韵(反映了当时中州地方的实际读音)、叶秉敬韵表等等。27.v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明末西洋传教士对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利用西方语音学探讨整理汉语音韵规律而成的,编写此书的目的,主要是为帮助来华传教士认读汉字,但也是为让中国人了解西文。它在我国音韵学史上具有开拓新领域的作用,事实上也成为我国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
14、。28.v 三、古音学v 明代古音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陈第,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连江(今福建连江)人。万历时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后致仕归里,专心研究古音,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毛诗古音考自序)29.v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陈第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v 总的来说,陈第在古音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点
15、:v 第一,彻底与“叶音”说决裂,建立明确的历史观点。30.v 第二:陈第确定了古音研究的范围,发明了新的研究方法,把古音研究引上了科学的道路。v “叶音之说,吾终不信。”60岁完成毛诗古音考。v 彻底否定叶音说;发明了本证、旁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音韵学观点。31.v 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他反对 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和。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
16、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32.v毛诗古音考v 毛诗古音考由明代陈第所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是研究古音的重要著作。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生于明嘉靖十九年(1541),是万历间的秀才,著名的音韵学家。陈第少年聪颖,博学自负,颇喜谈兵,曾投笔从戎,受知于名将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后谭死戚罢,边事颓废,遂决意仕进。陈第精通五经,一生撰著颇多,除著有毛诗古音考以外,还有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v 陈第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讲道: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
17、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33.v 陈第认为诗经押韵反映古音,出于自然,每字都有一定的读音。后人读诗觉得韵不协合,是由于语音已经发生变化。宋人“叶韵”之说,随意改读字音,是以后世语衡量古音。陈第以前的音韵学家或有不赞成宋人的改字叶韵(如杨慎),却仍然相信诗经中有叶韵,到了陈第才把“叶韵”之说从根本上推翻。v 陈第在该书中列诗经中古今读音不同的496条,于各字条下考订古音,辨明音变。每字下先注音,然后列诗经用韵为本证,再以其他先秦汉魏各种材料为旁证进行证明。旁证材料中,他最重视与诗经同时代的易,把易置于旁证之首。他还十分重视口语材料,旁证中不仅
18、有文士之作,还收有许多上古时的歌谣、民谚之辞。他认识到这些材料与文学作品相同,都是当时当地的真实语音的反映,这比前人高明了许多。34.v 陈第的贡献不仅在于证明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古音是客观存在的,彻底肃清了宋人“叶韵”说的谬误,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语音时地观念的理论。此外,他的研究方法也比较科学,因此,他对古音的研究成绩,不仅超越了他的前辈,而且还启迪了清代顾炎武、江永诸人的古音研究。35.v 元明两代的文字学著作,数量并不算少,质量高的却不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宋元之际戴侗的六书故,全书有33卷,通释1卷。作者认为六书之学是读书的门径,而学者不讲已久,即使有人学,也往往陷于穿凿附会,不得其要,
19、所以就订其得失,重新解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的意义。这部书的价值还在于能援引钟鼎文来说明字形,又能明辨字义的引申不同于文字的假借。对于音与义的关系阐发尤其多。其中,戴侗对语言和文字第二节 文字学36.v之间的关系,看法比较正确。他在六书通释中指出:“夫文生于声者也,有声而后形之以文,义与声俱立,非生于文也”。他的意思是说,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词的意义和语音形式并存,意义并不是由文字产生的。所以,他主张在探求字义的时候,不仅要“因文以求义”,还要“因声以求义”。这些观点都是很正确、先进的,尤其在他那个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看法,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提出的“因声以求义”的主张,到
20、清代则发展为训诂学的一大法宝。37.v 明代产生了两本影响很大的字典,它们分别是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v 字汇收字33179个,包括俗字,而僻字则一律不收。并把说文解字的540个部首改造为214个部首,并创造同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检字的方法。注音详明,释义较为全面,而且尽量列书证。第三节 辞书38.v字汇v 字汇,明梅膺祚撰。梅膺祚,字诞生,安徽宣城人,生卒年不详。据其兄梅鼎祚的字汇序,梅膺祚“少学易”,后“遊国子”,“精治六书”。此序是明神宗万历乙卯年(1615)写的,这部字书当即完成于此时。v 字汇十二卷,又首、末各一卷;卷端另有序、凡例和目录;卷首为“运笔”、“从古”、“遵时”、“古今
21、通用”、“检字”等内容;卷末为“辨似”、“醒误”、“韵法直图”、“韵法横图”等内容。正文按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为一卷,共收字33179个。v 字汇吸收了17世纪以前字书编纂的经验,比以往字书有了很大进步,而且这部书对于后来的字书也具有奠基作用,所以在编排、收字、注音、释义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特点。39.v 第一,编排上的特点。汉字隶变以后继以楷变,许多汉字的意符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从而对读者从字形本身辨认意符带来了困难。所以对部首进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宋代以后,不少字书对部首进行归并简省,辽释行均龙龛手镜设242部,金韩道昭四声篇海并为444部。字汇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部首归并为214部。
22、梅氏对部首的归并和对具体汉字的归部,在适当考虑意符的同时,主要根据楷定后的实际字形来决定。字汇凡例:“偏旁艸入艸,月入月,无疑矣。至蔑从 也,而附于艸;朝从舟也,而附于月。揆之于义,殊涉乖谬。盖论其形,不论其义也。”梅氏已认识到汉字笔画的符号性,有意识地摆脱了千百年来陈陈相因的不合时宜的“以义归部”的旧传统的束缚,初步解决了简省部首的问题,并对后世字书编纂产生了重大影响。过去字书编排部首或按义类排列,或按事类排列,40.v或按音序排列。金韩道昭四声篇海依照王太类玉篇海的成法,把部中单字按笔画序排列,但这种编排方法仅限于收字较多的部首,而且部首本身又按音序排列,同一字书采用不同的排字方法,显得不
23、伦不类。梅氏受四声篇海笔画排字法的启发把部首和部属单字全部按笔画多少排序,这种排序方法既适应了楷变后的汉字的特点,又便于读者检索,是一种比较好的排字方法,后来一直为辞书编纂者所遵循。卷首又附有“检字”,不容易辨明部首的难检字都可以在这里查到。每卷卷首,都有一个表,载明该卷所有各部首和每部所在的页数。v 第二,收字上的特点。字汇收字比较严谨,收字以洪武正韵为主,并参照说文解字古今韵会举要等书,只收入属于经史常用的字,凡属于怪僻的字一律不收。41.v 第三,注音上的特点。字汇每字下先注字音,字音先标反切,再注直音;如果没有可用作直音的同音字,就“以平、上、去、入四声互注之”,如:丑集口部:“哦,牛
24、何切,我平声。”有些字连四声无法表达,就另用“音近某”的方法来标注,如丑集女部:“媑,直陇切,音近仲。”此外,凡字有转音或叶音的,则先标注本音,再注转音或叶音。v 第四,释义上的特点。字汇注音之后出释义,释义一般比较简要,并尽量列举书证,字有异音或需加考辨、说明,则用“”隔开。如:子集卩部:“却,乞约切,羌入声,退也,止也,不受也,又姓。本作卻,俗作却。毛氏曰:俗又讹作。”俗字异体,如果与正字同一部首,笔画也相同,则俗字异体列于各部各画之下,注曰“同上”。如果部首不同或笔画不同,则分别列于各部各画之下,注曰“同某”。如果“字有多音多义而同者止一音一义,注曰“与某字同,某切。”如“番”42.v有
25、孚艰、符艰、补禾、蒲禾、铺官五切,意义各不相同。“僠”字与补禾切,训“老貌”的“番”为同字异体关系,则注:“僠,与番同,补禾切。”v 此外,字汇还有一个值得略提的特点,就是卷首、末的附录。“运笔”是讲怎样明确笔顺的。“从古”、“遵时”、“古今通用”讲的是正字法,字或宜从古,或宜从今,或古今可通用。“检字”供生僻字检索之用。“辨似”教人辨别形近字。“醒误”则是纠正某些坊刻本的讹字和错字。“韵法直图”、“韵法横图”以图表的方式讲解四声和反切的方法。v 当然,这部书也有很多错误和缺点,例如所引书证或无篇名、或无书名、或则只有人名;解字释义多有失误;大量吸收叶音,缺乏对语音历史发展的认识等等。但这部书
26、适合一般人查字之用。它在明末风行一时,而且袭用这个名称另编或续编的书也不少,如字汇补、43.v会海字汇同文字汇玉堂字汇彩云字汇文成字汇等等。v 字汇最早的版本是梅膺祚之子士倩、士杰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刊刻本。后来又有清康熙四年瓶窰真寂院刻本、康熙十年西泠堂主人刻本、康熙二十七年灵隐寺刻本。另外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也有翻刻。现在通行的本子是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影印的康熙二十七年灵隐寺刻本。44.v字汇补v 字汇问世以后,就不断有人对它作补正工作,清初吴任臣所作字汇补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任臣字志伊,一字尔器,初字征鸣,号讬园,福建兴化府平海卫(今莆田平海镇)人。v 字汇补成书于康熙五
27、年(1666),卷端有康熙五年严沆序及吴氏本人的识语。字汇补是补正字汇的书,所以全书卷数、分部及注音释义之例一仍梅氏之旧。吴氏对字汇的补正包括补字、补音义、较讹三方面:v 1补字:补字汇漏收的字。字汇缺收、漏收的现象十分严重,吴氏“遍搜典籍,阅书几及千种”,增字12371个。所增收的字来源有三个:一是见于篇海而被字汇所淘汰的字,一是见于古代文献而字汇失收的字(多为俗讹字),一是据出土古文45.v字(如铜器铭文)楷写的。v 2补音义:补字汇漏收的音义。字汇在单字下先注字音,再释字义,字有异音异义也按顺序详加标列。但汉字异音异义的情况非常复杂,字汇音项、义项漏收的情况自然无法避免。吴任臣钩稽古今载
28、籍,补其疏漏,全书增列字汇漏收音项、义项的单字达5525个。v 3较讹:纠正字汇的辨析之误。字汇在字形辨析方面也有不少疏舛。吴任臣在录字、归部、注音、释义、引证方面的疏误作过一些订正的工作。字汇补对字汇“较讹”的条目达269条,成绩亦颇可观。v 当然,这部书的缺点也是很多的,诸如字汇已收之字,字汇补重复收入;虽为补字之作,还是存在漏收的现象;所收汉字形音义也多错误等等。但这并不影响字汇补的价值。46.v 张自烈正字通收录33440个字,清代官方编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为蓝本增益而成。v 正字通旧本或题明张自烈撰,或题清廖文英撰,或题张自烈、廖文英同撰,诸本互异。清钮绣说这部书是张自烈所编,被
29、廖文英买来,就掩为己有。廖氏又在书前列满文十二字母,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张自烈,字尔公,号芑山。江西宜春人,崇祯末年南京国子监生。张氏一生贫寒,孤独凄凉,著有四书大全辨和正字通等等。v 根据书前凡例,这部字典是为了补正字汇的缺漏和错误而作的,所以分部、排字等全部依照字汇,只是将字汇的各种附录如“运笔”、“从古”等一律排在全书的后面,题为字汇旧本首卷,取消了47.v“韵法直图”、“韵法横图”和每部前面的目次表。v 正字通在字汇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自身又做了不少改进:v 字汇按分部分画的原则,把一个字的古、籀、讹、俗各体归入各部。正字通虽然也用这个办法,却将散见各部的异体都注在本字之后。这样,读者既
30、查到了本字,又认识了它的异体,比较方便;正字通对字汇所收的字进行考辨,指出其误收、误说之处。如玉部三画“”字注:“旧注音信,玉名。一说 即 之讹。亦俗书也。宜删。”其下“”字注:“旧注音乙,高也。按,高当作屹,从王非。”v 字汇同字同音,有时采用诸家之说,分注几个反切,使读者无所适从。正字通则对一个字的一个音读只标注一个反切,减少了纠纷;字汇引周易礼记释名白虎通之类的书,常常强叶其音。48.v正字通除了诗歌、铭赞、谣谚叶韵外,其他一律不载叶音。叶音是不符合语音历史发展的,正字通不载叶音是符合实际的。v 注释方面,字汇对于复音词特别是连绵词的注释往往在两个字下重复出现,正字通则采用互见法,删去重
31、复注解,例如艸部十画“蓓”字下解释“蓓蕾”一词,十分详细。而在十三画“蕾”字下只是简单地说:“蓓蕾附见前蓓字注。”此外,还订补了字汇的注释,扩大了书证的取材范围,增引了佛教道教书籍和医药、方伎等书中的文字。v 当然,正字通也存在不少的缺点,例如,引书不注书名、篇名;征引过于庞杂,有时不免穿凿附会;说字有盲目武断之嫌等等。但是它毕竟是一部流通很广的字书,为后世字书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49.v 正字通有清康熙九年江西白鹿书院刻本、康熙十年弘文书院本、康熙十四年秀水吴氏清畏堂刻本和康熙“秀水王氏芥子园重刻本。工人出版社1997年曾影印康熙九年序刻本。50.v 明代最有特色的雅书是方以智编著的通
32、雅,其次是朱谋玮的骈雅。v 通雅共52卷,约70万字,贯通各种学科。通雅保留了不少唐宋元明的词汇,为我们提供了这个阶段词汇的宝贵资料。研究先秦词汇要读尔雅,研究汉魏词汇要读广雅。如果要研究唐末元明的词汇,则不可不读通雅。通雅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尝试把备料知识熔为一炉来编写百科全书式雅书的先驱者,为后世百科全书的编纂开了先河,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51.v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考据学家。满清入关了,方以智投入了反清洪流中,他身为明朝进士,受过崇祯皇帝亲自接见,自然成为满清肉中钉眼中刺,后流亡各地,被迫削发为僧。他博涉多通,对文字、音韵、训诂、天文、生物、医
33、药等很多领域皆有研究。52.v 骈雅全书分七卷十三门,有释诂、释训、释名称、释宫、释服食、释器、释大、释地、释单、释木、释虫鱼、释鸟、释兽。此书的特点是所收的词条是双音节的,担任解释的词也是双音节的,所以此书取名为骈雅。这部书是中国第一部收集、训解双音词的专著,把凡是两字成为一义、或字异义同的词都类聚加以解释,注重研究双音节的联绵字,在雅书的内容上有所补充和突破,对我们研究古代联绵字有一定的参考作用。53.v 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萌芽,但那时的语法研究还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的、不自觉的研究。虚词对汉语组词成句起着重要作用,虚词的数量之多,运用之广,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元代,出现了卢以纬的语助,对135个词(包括复音虚词)或固定结构作了解释,它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文言虚第四节 语法研究54.v词的专著。它突破了前人随经释义的传统,对虚词的语法、语义功能都做出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新起点。卢以纬语助的分析比较粗疏、简略,揭示语法特点不够,解释的虚词也比较少,但此书作为第一部专门研究虚字的专著,其开创之功和历史地位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