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题型】文中所记叙的事情的内在意义或表现的某种品质,都包含在具体的描述之中。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格式是:“文章记叙(描写)了表现(赞扬、歌颂、揭示)了”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方法有:第一种方法是“分析概括法”。最基本方法对主要内容多思考,想这个内容表现了什么?赞扬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概括出中心思想。1.如温暖,内容记叙的是周总理工作了一夜之后,很疲劳,但他还亲切地问候一位普通的清洁工人,这说明什么呢?读者就会想到这表现了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爱,这就是中心2.把各段表现的思想内容综合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中心第二种方法是“取题法”。题目就是中心或包含着中心。可以从题目入手进行概
2、括。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舍身”二字就包含有董存瑞忠于人民、忠于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类似劳动最有滋味、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第三种方法是“摘句法”。有些文章有概括中心的语句,就可从文章中摘录下来做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伟大的友谊的中心思想可概括为,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的伟大友谊。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伟大的友谊”就是文中的语句。(1)摘文章的中心句。如枣核最后一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2)摘文章首尾处揭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
3、。如挖荠菜最后一段:孩子,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如:老舍的养花的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个结尾既总结养花的乐趣又点明文章的中心第四种方法是“补充法”。看重点段落初读试着概括细读验证检查有无遗漏或需删减进行修改如飞夺泸定侨,初读概括文章中心是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细读发现文章有几处还不只表现这个中心。第二段:“我们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这说明上级领导指挥决策正确;第七段
4、:“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指挥战斗”,第八段写:“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表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这点应是中心思想的一部分,应补充进去。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概括为:文章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能战胜一切困难,是无敌于天下的。第五种方法是“结构分析法”。(议论抒情、细节、人物)1.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分析事情的意义来归纳中心意思记叙事的记叙文,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颂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
5、了什么?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草船借箭课文中主要写诸葛亮巧借十万枝箭的事。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难得出赞扬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的胸怀。2.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进行归纳。写人的记叙文,往往是从重要的人物身上就能体现出中心思想。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为、所想、所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穷人一课提到的人物有桑娜、渔夫、西蒙、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的五个孩子,究竟谁是重要人物,想一想可以知道是桑娜和渔夫,抓住重要人物分析一下:不难得出课文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看文章的议论抒情 在文章中,记叙和描写部分好比画龙,议论和抒情部分就是点睛,点睛部分
6、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一夜的工作中写了如下的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个句子的议论抒情不但总结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而且抒发了对周总理由衷的敬爱之情,深刻地提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看文章的细节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认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了解这些细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么作用,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帮助。比如凡卡一文中写凡卡的学徒生活:抓住了三个方面,挨打、挨骂、没法睡觉。仔细体会三个方面的细节,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反映沙俄时代儿童的悲惨命运,
7、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现了作者的同情。 看关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往往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落花生父亲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的话既是对孩子们的希望,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归纳中心思想题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反动派暗杀 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都悲愤痛万分。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
8、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就没有人了。1下面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2以上三层的层次大意是: 第一层:_ 第二层:_ 第三层:_3概括全段的大意:_ _(四)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如春,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真是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来,
9、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跟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 记一辆纺车。1两个“怀念”分别怀念的是什么?分析正确的项是( ) a前者怀念的是“那辆纺车”,后者怀念的是“旅伴和战友”。 b前者怀念的是“旅伴和战友”、“那辆纺车”,后者怀念的是“那辆纺车”。 c两者怀念的都是“那辆纺车”。 d两者怀念的都是“旅伴和战友”。2“延安的种种生活”指的是 (用原课文的语句作答)3前两段文字的内容可概括为下面五个要点,请按原思路调整顺序,将序号写在线上。 a怀念延安的生活 b概括延安生活的特点 c表明生活的态度 d怀念延安的纺车 e点明延安精神调整后的顺序是:
10、(五)心烛 你有没有注意过盲人的表情?在车水马龙的通街大道、在危机四伏的大千世界,盲人的脸却安详而宁静,眉头紧锁的恰恰是那些明眼人。 迫急的,是那些疾走者;恼怒的,是妄自尊大的人;胆怯的人则有心事。他们都不是盲人。 盲人对生活不抱奢望,此刻只办此刻的事情。譬如走路,心无旁骛,步步踏实,直到目的地。他们做一件事时只想这件事,因此心里清明。 当别人绞尽脑汁思考功名利禄的时候,盲人的心专注在路面上有没有车、砖石、敞开的下水井、栏杆和电线杆。他们一步步走过来时,其实每一步都在感谢。感谢生活,感谢路面的平坦。当一个人把许多的感谢写在眉头上时,就出现盲人那种表情:安然而且恬静。 所谓幸福,全由小小的细节积
11、累起来。如果你用庆幸的目光回顾这种积累时,就产生富翁的感受。如果你对当下的处境不满,则说明心已离开了脚步栖居于远远的目标之上不管它的地位、金钱或房子这时脚下怎样疾走都觉得慢,会为之烦恼,此时很容易受伤。盲人的心始终伏在脚上,它静静地和双足缓行在无尽的路上。而在休息的时候,心在怀想着炉火和热汤,而不是没见过的其他。因此,盲人的表情中除去宁静,竟还有许多满足。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在风雪中,在大雨里,盲人要吃更多的苦,这时,上班或回家成为艰难的事情。但即使如此,也很少听说盲人遭遇交通事故的惨剧。如果他们有祸,恐怕老天爷都不忍。更主要的是,盲人比明眼人更了解车更注意车
12、,他们更谨慎。 从古至今,其实谨慎给人带来的福分最多。 如果明日上街,不妨多多注意盲人,也许他们正是我们生活的教师。1“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_2划线句含蓄地指出了明眼人哪些生活态度?_ 母爱无言 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1.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的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
13、走回几里外的家的。2.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在探监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了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磕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来看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够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忙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磕瓜子。磕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磕亮了许多夜晚。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的人当中,
14、他母亲的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磕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一次,一个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有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他听。听毕,他泪眼朦胧,半晌无语。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那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之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厂;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
15、雨声,诗意也由两家分享。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榈树。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便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不容易长的巴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
16、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少许翠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它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们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们头顶上瑟瑟地悲叹。这时候,园里的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1如何理解这篇文章
17、的主旨? 答案:(三)1b2我们为李先生被暗杀而悲愤痛恨。反动派杀害李先生是用制造恐怖的方法来掩盖他们自己的恐怖。正告反动派“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3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四)1C2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 3d a b c e(五)1盲人身残心康,对生活不抱奢望,他们细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日子过得安然恬静而且满足,2或浮躁焦虑,或妄自尊大,或贪得无厌,或巧取豪夺他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答案:1.两个故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儿子无言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之情。【点拨】记叙文所状之物往往处于流动的状态,显出时间的延续,同时和文中的“我”的认识、感情发生独特的联系。因此,理解托物言志的记叙文的主旨一定要找到“物”与“志”之间的共性和联系。这篇文章的中心要从文中的重点段落、语句中去分析与体味。中心意思是:赋予秃的梧桐的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希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