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空间与身份建构——《独腿旅行的人》的空间性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6185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空间与身份建构——《独腿旅行的人》的空间性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空间与身份建构——《独腿旅行的人》的空间性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空间与身份建构——《独腿旅行的人》的空间性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 年 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赵雪颖()女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张世胜()男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文 学】DOI:10 15986/j 1008-7192 2024 01 012城市空间与身份建构 独腿旅行的人的空间性解读赵雪颖张世胜(.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西安外国语大学 欧洲学院陕西 西安)摘要:独腿旅行的人以作者赫塔米勒的移民经历为创作背景主要讲述东欧移民伊莲娜在德国后现代大都市西柏林的城市漫游之旅 移民经历将伊莲娜置于东欧与西欧文化交流碰撞的交界地带使其身份具有混杂性

2、的特点 在伊莲娜的城市漫游之旅中城市空间不仅是伊莲娜逐步探索的现实领域还是其内心世界的直观映射 私人住宅、城市街道、交通场所、公共边界等城市景观隐喻伊莲娜在认知异质文化、经历文化冲突时面临的身份危机伊莲娜始终在城市的中心与边缘之间游离移民身份赋予的边缘性立场使其获得开放包容的认知方式将难民营、二手交易市场等边缘地带构建为具有超越性和颠覆性的第三空间 在第三空间之中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得以消解边缘群体的主体性重新获得关注伊莲娜独立自主的主体身份也得以构建关键词:独腿旅行的人城市空间第三空间身份建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2024)01-0087-06 诺贝尔文学

3、奖得主赫塔米勒出生在罗马尼亚一个以德语为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村庄 在 年米勒选择同丈夫一道移民至德国切身体验到德国与罗马尼亚两国在社会体制、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独腿旅行的人是米勒移居德国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刻画了东欧移民伊莲娜在后现代大都市西柏林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与身份危机其中不乏作家米勒对自身移民经历的艺术重构以及对往日之事的诗意追溯 值得注意的是独腿旅行的人一书所展现的城市内部空间作为记忆书写的表意场所在主人公伊莲娜探索未知世界、寻求文化认同、进行身份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 世纪后半叶西方学界出现了一场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 空间转向 空间转向颠覆了传统的空间观念前所

4、未有地将空间置于和时间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一思维变革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众多学者围绕空间概念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其中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从马克思思想体系出发创造性地对空间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进行阐释 此外“第三空间”理论奠基人爱德华索亚则基于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二元论提出涵盖人文地理、哲学思考、文化政治等多维向度的第三空间理论体系 本文根据列斐伏尔和索亚等的空间批评理论探寻小说独腿旅行的人中城市空间在人物身份构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一、交界地带的边缘人物作者米勒自小成长于罗马尼亚文化与德意志文化交织的环境

5、之中经历着两国在政治文化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冲击 独腿旅行的人具有相当的现实指涉性主人公伊莲娜便是一个以作家自身为原型所塑造的东欧女性移民的形象 此角色设定将伊莲娜置于东西欧社会碰撞交流的边缘地带赋予其身份混杂性的特点 霍米巴巴指出现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移民没有多少选择他们只能居住在一个文化之间的世界于矛盾和冲突的传统中创造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既是此又是彼或者既非此又非彼深陷文化翻译的动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荡与痛苦之中 伊莲娜的文化混杂身份成为其身份认知危机的外在根源使她无论在故国还是他乡都无法构建完全统一的身份认同“一种难以名状的陌生与孤独之感”

6、贯穿作品始终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多次提到另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伊莲娜以隐喻其身份的分裂性、两面性与不确定性伊莲娜端详着护照相片她看到“一个熟人不过跟她自己还不太一样一个陌生人溜到了伊莲娜的脸上 伊莲娜脸上的陌生气息是另一个伊莲娜的”获得护照意味着伊莲娜即将进行身份上的转换护照相片上的“另一个伊莲娜”是在不久的将来远走他乡的自己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伊莲娜第一次产生了身份认知危机 可以说两个伊莲娜在此意义上构成了一对同貌人(源自德语 另译为“二重身”“影子人”)同貌人往往个性迥异与近乎相同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 文学作品常使用同貌人母题描述人物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隐喻人物的内心挣扎 两个伊莲娜处于无法兼容

7、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环境之中象征伊莲娜模糊不明的社会身份与自我定位从东欧到柏林伊莲娜体验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但无论是故国的高压统治还是民主德国所谓的民主制度都难以使其在心理上完全产生认同感 一方面伊莲娜将家乡视作束缚自由的牢笼这里明令禁止本地居民与外国人接触伊莲娜为了逃离无孔不入的监视不得不选择移民德国然而另一方面后现代大都市西柏林并没能够成为东欧小镇的理想替代品伊莲娜在民主德国仍然难以拥有向往已久的自由 在入境时伊莲娜遭到联邦情报局的百般盘问不得不忍受德国当局的猜疑 在她眼中这些德国官员与东欧故国的官员别无二致无论他们身着的西装还是“头部的姿势侧着的半张脸有一点朝下伊莲娜都认得”此外语言也是

8、构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媒介米勒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德语作为主要文本语言但其中往往穿插着匈牙利语、俄语、斯拉夫语和施瓦本语的词汇和短语德语和罗马尼亚语也不时被拿来比较 跨语言性不仅体现在文学文本之上还反映在人物塑造之中 伊莲娜在东欧母国属于少数民族群体以德语为母语并能够熟练掌握当地的官方语言 双语能力为其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构成了充满矛盾的语言认同机制 伊莲娜所熟悉的语言本质上是德语的区域性变体因此她在移居柏林之后与当地人在语言应用上始终存在无法消弭的差异 语言使用习惯的差异构成其融入德国社会的第一道阻碍使其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始终保持一定距离但这也使她能够以理性审慎的态度观察周围的新

9、世界为随后构建反抗之地的第三空间创造可能米勒从后现代女性视角出发将伊莲娜塑造成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女性都市漫游者形象 从一座籍籍无名的海边小镇到现代大都市西柏林伊莲娜在享受工业社会进步成果的同时也从一个外来人的视角洞悉资本主义大都市的光怪陆离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人际关系冷漠疏离、流浪汉们居无定所、难民营中民不聊生伊莲娜在新环境中洞悉到城市化进程的种种弊病 伊莲娜在城市之旅中遭遇重重挑战、处处碰壁百般波折的城市经历进一步加深了伊莲娜初到城市的漂泊无依与无所适从 伊莲娜并未沉迷于后现代大都市繁华的城市幻象之中而是作为一名都市漫游者“充当了现代性的观察者和反表征者”以敏锐的眼光和批判的姿态对资本主义社会

10、进行观察在伊莲娜的城市漫游之旅中身份认同危机与她相伴而行 移民群体身上的种族烙印终归无法在他乡的生活中消失殆尽时刻彰显着他们的与众不同 伊莲娜脸上常常表现出一种“来自东部的笑容”同属东欧移民群体的两名波兰工人也有着极具东方特色的面庞“东边人的脸”成为其身份特殊性的鲜明标识 不仅如此移民群体的生活习惯特点也尤为引人注目波兰工人的烟头都“散发出另一个国家的烟味”移民群体不仅在外表与生活习惯方面与当地人格格不入在异国他乡往往成为难以构建文化身份认同感的边缘群体例如伊莲娜在酒馆偶遇的一名生在瑞士的意大利人作为第二代移民虽然已经在德国娶妻生子但他始终感到自己无家可归 与此相似伊莲娜始终处于一种漂泊无依、

11、居无定所的游离状态肉体的漂泊无定象征着伊莲娜内心的彷徨不安她对城市的探寻从而也伴随着身份的构建 伊莲娜对自身身份的混杂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试图在城市空间中形成清晰的身份认知认为自己“不是身份模糊的天使只不过是在交界地带”借助边缘人的身份伊莲娜在东欧与西欧之间的交界地带试图探索构建一个能够反抗政治压迫与大都市话语霸权的第三空间第 期赵雪颖等:城市空间与身份建构二、城市空间的身份隐喻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列斐伏尔创造性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空间化阐释指出空间“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文学空间不仅具有地理特性能够充当人物角色活动的背景与平台在相当程度上隐含着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人物

12、发展文化认同与构建社会身份的历程密不可分 在独腿旅行的人中伊莲娜作为一名城市漫游者终日游荡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市空间成为其内心世界的直观映射在其探寻异质文化、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住宅作为城市中私人空间的物质载体“由于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常常成为叙事者用来表征人物形象的空间意象”在独腿旅行的人中伊莲娜搬离难民营后的第一个落脚处是一套徒有四壁的居室该住所的房屋结构和地理位置不仅能够反映主人公的生活状况还可以发挥隐喻主体身份的表征功能 独立封闭的空房是伊莲娜心理体验的真实写照深棕色的地板吸走了房顶和四壁的光线阴暗压抑的房间更增添了内心的不安与惶恐 窗子本起着连通房间内外的重要作用

13、但这套居室的窗子并不临街而是朝向寂静冷清的中庭 由此连接内外空间的唯一渠道便不复存在使伊莲娜的房间与主流世界完全隔离开来仿佛繁华喧闹城市中的一座孤岛 封闭孤立的私人空间象征着异乡人伊莲娜在陌生城市的孤独处境凸显出自我与环境的鲜明差异 随后在中庭竖立起来的脚手架打破了原本的寂静脚手架发出木板和铁板撞击的噪声持续不断入侵伊莲娜的日常生活 脚手架是城市建筑空间的一个缩影十层楼高的脚手架赫然耸立在私人住宅之中隐喻城市经历对伊莲娜内心世界的侵扰 而房间内家具的摆放方式更是加剧了伊莲娜在新环境的无所适从 某个夜晚伊莲娜在睡梦中从床上掉落到地板上是因为在故国“伊莲娜的床倚着房间的长墙 在这儿伊莲娜的床靠着较

14、短的一面墙”床在两个国度的不同摆向是东西欧之间巨大差异在空间上的具象化体现而从床上跌落则意味着伊莲娜初到西欧的手足无措之感走出与世隔绝的容身之所街道是综合展现城市景观、为主体提供城市经验的重要城市空间 在伊莲娜的眼中柏林的街道空旷清冷柏油马路千篇一律灯光冰冷刺眼高楼大厦如同闪闪发光的玻璃体、令人头晕目眩 压抑沉闷的城市街道拒人于千里之外一方面对伊莲娜的个体感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投射出伊莲娜所面临的冷漠疏离的社会关系 对城市的深入了解并未使伊莲娜萌生家园式的心理认同和文化归属反而令其陷入充满厌恶与戒备的情绪漩涡“通过看这些城市通过她身边的人她反而远离了城市”城市中的一草一木皆是无情

15、生活在光怪陆离的城市景观之中城市居民如同在家园中遭受放逐的人群无法找到精神的真正归宿 此外餐饮场所作为城市街道的外延空间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地点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超越物理层次的含义成为承载城市主体情感欲望与精神活动的城市意象酒馆、餐厅、咖啡馆等场所是伊莲娜经常光顾之地在这些场所她不仅与旧相识的朋友促膝长谈甚至能够敞开心扉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把酒言欢 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得餐饮场所成为都市男女释放情感的绝佳之所伊莲娜也常常在此填补情感的空虚寂寞 因此餐饮场所作为欲望叙事的载体不但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的饮食需要还成为都市人群交往需求和情感诉求的表征空间无论是从东欧到西欧还是从柏林到马堡旅馆以及机场、地铁

16、站、火车站等公共交通场所都是串联伊莲娜城市漫游之旅的重要节点 但旅馆和公共交通场所仅仅能供旅客临时歇脚不能长久地充当庇护所 对伊莲娜而言故国和德国亦是如此都是人生旅途上无法扎根的歇脚点 伊莲娜始终处于持续不断的运动状态行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乘坐地铁、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在城市之间穿行不息 交通工具“本身就是流动的微缩城市空间承载着城市人的社会空间和城市风貌”从故国驶向马堡的火车是连接东欧与西欧的重要枢纽承载着伊莲娜对德国的美好幻想政治难民营旁的铁轨将大都市的繁华与衰败并置两端形成反讽的张力城市中的地铁昼夜不停搭载着伊莲娜匆匆前行万里高空之上的航行时刻隐藏着坠落的风险如同伊莲娜危机四伏的人生

17、正如小说的题目所指向的伊莲娜是一个旅行的人 但是旅行的目的地始终处于缺失的状态“对伊莲娜来说上车和下车只是为了不再留在原地”无休无止、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漫无目的的城市漫游恰恰映射出伊莲娜缺少方向感和目标性的人生旅途 可以说伊莲娜的城市漫游之旅也是她找寻自我、构建自我的人生之旅随着对城市探索范围的进一步扩展伊莲娜不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城市边界 例如难民营中由于施工而搭建的临时围墙围堵住难民营向上通行的道路以及难民营所在的死胡同弗洛腾街有着一眼能够望到边际的尽头 临时围墙和街道尽头不仅作为地理意义上的边界存在于物质空间中还在社会空间中充当着社会边界的作用同时在

18、有形和无形之间构成一道阻拦边缘群体向主流社会流动的边界 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边界当属极具政治意味的柏林墙作为冷战期间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象征着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无法消弭的对立与隔阂 与柏林墙两边的警戒带和边防士兵类似故国边界上的士兵和雷达伞也是两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与对抗的具象体现 而伊莲娜就像那片跨越柏林墙的薄云“从城市的另一头飘过来越过了另一个国度”如云般漂泊无依的伊莲娜行走在东西欧交界的边缘地带经历着文化和意识形态碰撞带来的挑战三、构建主体性的第三空间索亚在第三空间 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中对列斐伏尔、胡克斯、巴巴等人的空间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三空间理论做出创造性阐释

19、 他指出第一空间认识论从物质形态对空间进行外部探索与之相反第二空间认识论从构想的精神空间中获得观念并试图将其投射至现实空间中去第三空间则超越传统二元论的桎梏对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进行突破性解构和创造性重构形成一个无所不包、彻底开放的空间 边缘性立场在第三空间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思想的解构与超越 通过重构传统城市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将边缘地带塑造成一个彻底开放的第三空间“在这里可以建立反抗与更新的社会以跨越各种界限并背叛种族、阶级、性别的二元划分以及其他所有不公正的他者化范围”在二元论中处于下属地位的一方从而获得重构主体性的可能“事实上我们发现城市空间改造或说发展的总趋势就是从异

20、质性的生活空间向同质性的构想空间的转型”而第三空间则逆势而行试图消解城市发展的同质化进程为边缘群体创造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全球化与现代性背景下 城市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发展”然而作为移民群体的一员伊莲娜常常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不仅无法对德国产生民族文化认同也无法对资本主义后现代城市文化产生认同 初到柏林的伊莲娜被安置在弗洛腾街的政治难民营中位于城市生态薄弱地带的难民营呈现出一番与繁华都市有着天壤之别的衰败景象 锈迹斑斑的铁轨、震耳欲聋的噪音、死气沉沉的穷巷陋室无一不宣告着难民营中生存环境的恶劣 在捐赠的衣物堆中人们寻觅着另一双合脚的鞋子而“这种从一只鞋到另一只鞋的距离一直都在”即使移民

21、群体有机会离开难民营这种两只鞋之间的距离也无法从他们眼中消失 对于伊莲娜而言两只鞋之间的距离不仅意味着在移民国家仿佛失去希望的未来还象征着横亘在东欧与西欧、城市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巨大差异而难民营则构成了冲突交锋、融合与共存的第三空间胡克斯在女权主义理论 从边缘到中心的序言中讲述了一个“铁轨那边”故事:对于小镇上的美国黑人而言铁轨就是城市边缘与中心的分界线 他们可以跨越铁轨进入城市中心为城市中心的主流群体提供服务但是夜幕降临之后铁轨另一边的棚屋陋室才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弗洛腾街的难民营旁也有一条这样的铁轨移民们乘着地铁驶向城市中心最终又归于城市边缘 游离于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生活不仅保证了边缘群体的日

22、常生存还为伊莲娜提供了一种看待现实的开放姿态 “既从外面往里看也从里面往外看”既能看到城市中心也能看到城市边缘 居于城市中心的主流群体为了巩固自身在中心与边缘二元等级制中的优越地位往往对城市边缘人群采取选择性忽视的态度 相较而言伊莲娜的边缘性视域则更具开放性和整体性突破了以城市中心为出发点的传统思维模式“选择边缘就是开辟出一个可能的中心来与实际的中心进行对抗”边缘群体的主体价值由此得到重视与肯定此外二手交易市场作为底层城市人群的重要消费场所同样成为伊莲娜积极构建主体性反抗消费主义的第三空间 在这座资本主义大都市中伊莲娜借助边缘人的身份审慎地观察到消费主义第 期赵雪颖等:城市空间与身份建构发展对

23、人类的深度异化以及后现代大都市所造成的精神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在民主德国的迅速发展资本为了实现自我增值不断刺激公众进行消费消费主义意识逐渐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商品拜物教掩盖并扭曲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街伊莲娜曾憧憬“能多几个身体可以试穿橱窗里的衣服再多点钱能够买得起那些衣服”好友托马斯也难逃疯狂消费产生的快感毫无节制地试穿衣服饰品直到精疲力竭当商品被赋予额外的社会价值不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发生质变人也在消费陷阱中逐渐迷失自我贫穷使得伊莲娜不得不游荡于二手店、跳蚤市场之地在这里消费主义打造的品牌溢价被充分压缩商品对身份权力的象征意义也得以弱化因此二手交易市场不只是底层人民贫困的标识

24、也可以成为抵制消费主义操纵的第三空间 从这一视角出发伊莲娜逐渐意识到消费主义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异化认识到是“时尚缩短了生命”对消费主义的态度产生了从迷信盲从到拒之千里的根本性转变米勒借助对西柏林都市症候人群的描写揭示并批判了大都市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独腿旅行的人一书是对集体经验的描写书中的都市人群并不具有稳定的主体性和主体构建过程 不仅伊莲娜是一个独腿旅行的人“她在新环境里遇到的人也都不同程度地生活在没有根基、没有依靠的状态里”行尸走肉般的行人、漫无目的的旅客、毫无情感的情侣、冷漠疏远的家人、毫无特点的人物姓名无一不彰显出都市人群的精神危机 横平竖直的城市街道、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整齐划一

25、的居民住宅构成了井然有序但又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城市景观 抽象单调的城市景观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形中麻痹了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当脑袋停滞的时候柏油在生长 当柏油停滞时 脑袋里的空虚在滋长”伊莲娜意识到属于城市的人“不知不觉地失去了自我”对此她产生同情、厌恶与恐惧之情并试图避免城市的恶性影响不断辗转于各个城市之间便是伊莲娜逃离某一特定城市束缚与影响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伊莲娜始终游离于城市主流群体之外具有客观与主观两个层面的原因 从客观层面来看精神异化的城市人群缺乏接纳边缘群体的能力从主观层面来看伊莲娜主动选择远离后现代大都市具有操纵性的异己力量尝试建立自治能力以寻求心灵的救赎 边缘人物的特

26、殊身份使得伊莲娜未被大都市的生活节奏裹挟能够采用理性批判的眼光观察城市对人类的异化背井离乡踏上城市漫游之旅伊莲娜在探寻资本主义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找寻自我、构建自我成功克服文化混杂身份为其带来的身份危机将位于城市生态薄弱地带的难民营与二手交易场所构建为具有开放视野的第三空间 在这里伊莲娜以其超前意识打破传统城市中心群体的霸权话语借助包容开放的认知模式关注城市边缘群体的生存境况对于消费主义陷阱和城市精神危机的透彻认识让伊莲娜意识到城市主流文化的蒙蔽性与操纵性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与自我判断能力的独立个体四、结语米勒采用一贯的碎片化叙事方式为读者拼凑出一幅看似灯红酒绿、实则堕落腐朽的资本主义后现代大都市图景

27、 不同种族、阶级、性别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在城市空间中进行碰撞与交流而边缘群体在资本主义霸权文化的统治下面临生存困境与身份危机 伊莲娜借助边缘群体的混杂身份穿行于城市的中心与边缘获取社会主流群体无法得到的整体性观照方式借此将难民营、二手交易市场等边缘之所转变为反抗之地开拓成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与可能性的第三空间 在第三空间中资本主义霸权文化话语得以解构被压迫者的自我得到重新发掘由此伊莲娜在混杂身份的基础上成功构建边缘人物的身份主体性米勒的特殊人生经历促使其诗学思想和文学实践中渗透着道德层面的思考 基于自身的移民经历米勒在独腿旅行的人中通过刻画冷战期间东欧移民在德国所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与身份构建困境展

28、现了对移民群体的深切关怀 借由主人公伊莲娜在陌生文化中构建身份的尝试米勒向来自第三国家的移民群体提供了一种定义自身身份的可能性 移民群体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身份的混杂性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不同文化进行辩证地审视既不应被强势文化裹挟也不应沉浸于原生文化之中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这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不断加深的当今世界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参 考 文 献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安尼 谷裕.独腿旅行的人与对赫塔米勒小说的非政治性阐释.长江学术():.赫塔米勒.独腿旅行的人/人是世上的大野鸡.陈民 安尼译.南京:江苏

29、人民出版社.:/.:.:”“.():.:.魏建亮.本雅明笔下的都市漫游者及其“漫游”.理论月刊():.李春敏.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人文杂志():.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徐冠群.流亡者的城市漫游.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 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兰凯伦.空间意识形态与城市边缘地带的生产 以西安“道北”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芦坚强.城市传记:城市记忆书写的表意实践.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 从边缘到中心.晓征 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郝娟.爱德华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中外文化与文论():./:./.:.(.):.:【编辑 王思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