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智性、复调与诗思自身的设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6170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性、复调与诗思自身的设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智性、复调与诗思自身的设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智性、复调与诗思自身的设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外诗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歌研究智性、复调与诗思自身的设入向天渊一、智性化的抒情鉴于中国诗歌、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鲜明的“情本体”特征,以及长时间对诗歌文体言志、缘情传统的强调,我们对诗之所以为诗的想象与判定,最为主要的表征或标准就是是否具有丰沛的情与志,以及这种情志是否被凝结成鲜明的形象与境界,用朱光潜的话说,诗的境界乃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诗评家吕进先生指出,诗歌生成的初始阶段需要经过一个从“寻思”到“寻言”的过程。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诗歌只能经由语言获得存在,或者说诗就是一种特殊样态的语言。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成就与地位都超过其他种种文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汉

2、字或者说古代汉语言所具有的象形性、抒情性特质。摆脱上述认识迷思之后,再看李元胜的无限事,或许能找到阐释它的新路径,勾画出它的基本特色、大致评判它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所处的位置。无限事是一部典型的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新诗集,即便称之为现代主义的新诗也不为过,我们不能拿以抒情性、意象性为基本规范的古典诗学标准去阅读和评判它。当然,这并不是说无限事没有抒情、没有意象,而是说,无限事中的情,是一种智性化的情感或情绪,其中的象,也多为心象或意绪化了的物象。诗中的情绪与物象,并未结成某种固定关系,而是不断地流转,是一种表面平静的滔滔涌动,虽未起大波大澜,但仍能造成情感冲击与精神震撼。这样的作品在无限事中普遍存在

3、,时间前后跨越二十多年,这里我们就具体地看看不再这首仅两节共十行的短诗:和往昔一样,琴键上手指翻滚玻璃车厢运来另一个时代色彩斑斓澜的树林,走廊尽头急促呼吸刮过这平庸的傍晚,刮过不再相信奇迹的我那曾经的痛哭旋律那蔚蓝的不羁之心惊起的鸟群,歌唱的街道那样的日子不再,我也不会颤抖着像风中的松针作为标题的“不再”,在诗中一共出现两次:“不再相信奇迹的我”、“那样的日子不再,我也不会颤抖着像风中的松针”,分别位于两节的最后,而诗的第一行却是“和往昔一样”,这就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正是这种既“一样”又“不再”的矛盾与冲突,凸显出贯穿全诗的主要情绪: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激情、狂野与憧憬都归于平淡。这自然是

4、人到中年回首往昔之时所常见的心境。心境和情绪虽然普通、平常,但承载它们的“象”却是特别而新颖的,十行诗所呈现的物象超过了十个,几乎是随着情绪的变迁而不断地转换,物象之间表面看来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但黑白相间的琴键、翻滚的手指,却让“我”耳边响起“那曾经痛哭的旋律”,而眼下毕竟是不同于往昔的“另一个时代”,年少的轻狂与对奇迹的憧憬都已随风飘逝,“我”然成熟而淡定。但此时此刻,已经逝去的一切,却分明生动、绚丽地浮现在眼前、回旋在耳畔,触动着我内心那根无比柔软的琴(情)弦,可是,我必须故作镇定,控制住自已的感情与思绪,以避免像风中的松针那样颤动不已。如此看来,“不再”并非不再,我也并非形容淡定、心如

5、止水,内敛的情思恰如涌动的岩浆,处于喷发的临界状态。就无限事来说,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诗歌新传统水到渠成的继承与发扬,而诗中的物象,也主要来自现代生活本身。两相比较,我们在充分肯定下之琳诗歌探索与成就之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应该指出,李元胜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当前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气质与发展趋势。从白话提升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为主,从西方引进的语法、文法,增强了现代汉语的叙事与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S23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逻辑功能,其时间向度的延展能力,则赋予诗歌语言更多的“转喻”属性,其精确指涉事物之关

6、系的可能,则有利于智性与思辨精神的发挥。无限事中的一系列作品,正是有意或无意间顺应了现代汉语如此这般的种种特征,自然就标示出新诗与旧诗在创作及批评上判然有别的新路径、新取向。二、复调手法的灵活运用读无限事,我们还会发现一种既具个人性但又渊源有自的艺术特征,那就是“复调”手法的灵活运用。所谓“复调”,本是音乐术语,被苏联著名学者巴赫金用来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作者之间类似音乐之多声部的平等对话关系,自此之后,它便成为西方文论的重要范畴。无限事的一百多首诗,绝大多数都是二十行之内的短诗。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蕴藏尽量繁茂、复杂的内涵,除了凝练的语言、密集的物象、充满张力的结构之外,

7、诗人在好些作品中运用了复调手法,至于是否有意识的运用,我们不好妄加推测。从1 9 8 6 年的给、1 9 8 8 年的小品、1 9 9 7 年的玻璃匠斯宾诺莎、1 9 9 9 年的走得太快的人,到2 0 0 0 年的回答、2 0 0 5 年的都是你早晨的对话,再到2 0 1 0 年的咖啡口音、2 0 1 1 年的一生对话池塘边的清晨我们所剩下的等,尽管题材各不相同,但都具有明显的复调性质。如果细加辨析,我们还会发现不同作品的复调方式也不尽相同,近期与早年的作品相比,复调形式更加丰富,表明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观感以及运思方式日益繁复多样。池塘边的清晨时间确定,场景则有两处:一处是池塘边,这

8、里应该有条小路,小路的边上还有一道开满牵牛花的栅栏;另一处是庭院里的树荫下。在其中行走或坐下的是“他”请注意不是“我”。但还有一个虽不在场却时时参与心灵对话并搅扰着“他”的情绪的“她”。创作给时,李元胜大约2 3 岁;写池塘边的清晨时他已经4 8 岁,相隔2 5 年,已然是两代人。这首诗中的他和她,仍然属于艺术虚构,但作者并未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介入其中,只是创设出两个场景,静静地展示“他”的活动,进而通过他的感官引出她的到来,又试图让他将她挤出自已的生活,正是在这种欲拒还迎、虽喜却惧的多重变奏中,将他和她的复杂关系、他对她的别样情怀冷峻地包蕴其中,让读者去玩味、去索求。不难看出,此时的诗人对人

9、生、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借用朱光潜的说法,是从身心投入的“演戏人生”转向了从容不迫的“看戏人生”。三、诗思自身的设入诗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语言,旧诗如此,新诗也一样。无限事中的复调手法、智性化抒情就是新诗语言样态之特殊性的两种表征。除此之外,无限事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那就是诗思通过作者或其他物象将自身设入作品,作者所建立的诗歌世界一一那些长长短短的诗行及诗篇只是诗思或真理得以显现或开自身的质料和形式。如此自我设入的诗思虽然凭借作者个性化的艺术方式得以呈示,但它仍然葆有原初本性,因而具有普适性,能够经由读者获得传播并引起共鸣。春天,在青龙湖,时间地点都很明确,按传统诗学原则赋予我们

10、的期待视野,这应该是一首既写景也抒情或者借写景而抒情的作品,其理想的境界当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其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则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但读完全诗,我们的期待却没能满足。除了一条小路穿过树林、发生分岔之外,并无更多的湖光山色;我与青龙湖也不是常见的那种主客关系,作者自已或者说作品中的“我”,缺乏某种主体性,只是被一条小路带到这里,在景物尚未进入视野之时,已沉浸在两种存在的摩擦中;正因为被“两种”存在纠缠,我才有以下的所见、所感及所思:树林被小路一分为二、回忆将我一分为二、小路变成更细的两条、我朝着两个相反的24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中外诗歌

11、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方向。诗中并没有明显的文字揭示两种存在的内涵与关系,但它们却通过小路、我、树林等仅有的几个物象获得凌乱却繁茂的自我呈现:现在与过去、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合拢与分裂、春天与夏天、古典与浪漫等等的对立与冲突,都经由这条穿过树林的小路以及走在小路上的我,从遮蔽而开。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这种诗思或真理自我设入与呈现的过程,也就是作品之特性得以建立的过程。通过对无限事中几首诗作的阐释,揭示出其智性情、复调手法、诗思自身设入等几个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虽然不同作品这几方面的表现各有侧重,但实际上,智性化、戏剧性、去主体性具有明显的汇通

12、之处,而且还可以统合在同一首诗作之中,像水中的废墟、因风寄意就是如此。这些适合现代汉语之属性且与古典诗歌大异其趣的艺术特征,或许就是新诗正在积淀的新传统。李元胜在有意无意之间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即便不够成熟、有待提升,但仍然值得关注与呵护,我们也借此吁请更多的诗人积极投身于这种有益的探索。困厄与超拔:李元胜诗歌的时间抒写蒋雨珊一、“纸质的时间”:作为介质李元胜诗歌的时间意识最大的意义所在,即是消解崇高,破坏近代以来进化论塑造的的时间神话,为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劫持已久的现代人松绑。时间在形而上学的意义越神秘崇高,越是诱惑诗人们把它装在一个有形的笼子里。时间可以幻化成世间万物,但在李元胜的诗意世界

13、里,它是的特性是由“纸质”彰显的。李元胜的纸质时间并非指向其轻、薄的特性,如致读者中所言一一“光阴教会我的东西/对于纸张永远不会太轻那么这就成为可能/我在秋天无意的落叶/正好可以用来/解释你们的春天”,以“纸”为介质构建的文字时间,将文本、阅读、写作视为与时光、历史的沟通方式,达成了化无形为有形之效。李元胜说自己偏爱开放式的写作,“生活中所有的经验都可能进入我的诗歌”,然而人生活的视野和长度毕竟有限,纸质的时间乃是对个人经验局限性的突破,写诗的意义不单在于揭露普通的事物的光芒,还能“同古老的手无意相触”(每年都应该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相触的手实质上超越了“我”的人生,进入他人的时间领域。同样

14、的观点在阅读的时候中也有体现,“我”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去经历他的经历,甚至直接摘取他思想的果实。每首诗都是井口更进一步说明了纸质时间对接的方式,即我们望向不同的井口,亲近的是“身体中有相同火焰的人”,内心深处脉脉相通的东西吸引着两条时间轨迹重合。1998年李元胜作纸质的时间,2 0 年后又将这首诗敲定为新诗集的名字出版,诗中将书架上的世界写得宏大深远,纸质的建筑中泌涌的时间,是历朝历代中外各国创作者时间的集合,打开书时铺面而来的风雪,是作者与读者生命以一张薄纸接续的仪式。对李元胜来说,诗歌没有凸显出绝境的救赎意义,更像是生活的一根杠杆。这根杠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S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