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评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6169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评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评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评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 3月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Mar.2024第2 期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No.2收稿日期2023-11-10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类专业的路径研究”(甘教高202316号-163)研究成果;甘肃省教科所“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专项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外语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S2022GHBZXZ002)研究成果;兰州城市学院博士基金项目“提升外语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研究”(LZCU-BS-2021-10)研究成果。作者

2、简介 郝玉荣(1978),女,汉族,甘肃靖远人,博士,副教授,从事英语教学论研究。一、引言译者胜任力是指译者在特定翻译环境下所具备的翻译能力和素质。翻译专业的本硕博教育给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了新的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翻译市场需求激增,高等教育理念更新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当务之急。研究表明,翻译硕士课程设置作为培养目标最直接的体现,存在三点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的相关实践课程不足;二是翻译技能课的开设缺乏系统明确的培养目标,过于纷繁杂乱;三是毕业论文选题与翻译实践的结合不紧密,研究性选题过多,与翻译硕士学位设置的初衷相左。”1为了实现翻译硕士专业性,应用型、实践

3、性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构建应以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为依据。2022年周亚莉教授出版的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一书,参照生态位理论框架,分析译者生态位及其生态位因子,探究译者生态位的运行原理、译者生态位因子的互动机理与互动特征,以及如何对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结构进行序参量特征分析,提出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的理论框架。经过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构建基于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翻译专业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学者深入研读,学界持续关注。二、内容简介本书共六章,第一至四章为理论架构部分,分别介绍研究背景、文献述评、理论基础与建构理论模型,

4、第五章是对理论模型的应用,第六章回应研究问题,形成结论,各章节结构严谨,互为支撑,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探索,层层深入,逻辑清晰。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作者一改以往对翻译学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评介郝玉荣(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生态位胜任特征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周亚莉教授的专著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在生态位理论框架指导下,构建了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改革翻译硕士课程体系。通过概述该专著的主要内容与相关主题,评价其学术观点与实践意义,从生活教育、智

5、慧教育、翻译技术教育等更广阔的视角,为读者搭建一个深入思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平台,以期对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有所裨益。关键词生态位理论;译者胜任力;翻译硕士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4)02-0102-06DOI10.20012/ki.ISSN1008-8539.2024.02.015102科定位与发展的惯常描摹,转而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叙事开始,抽丝剥茧般细数翻译之于中外人类文明史的作用。“翻译是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2P142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永葆青春,翻译

6、之为用大矣哉。”3在这样高远的立意中,作者切入翻译教育,重申翻译学科已然脱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方向性教育的事实,强调翻译教育乃“具有自身学科特性和专业建设的价值的专业教育”2P3。独立的翻译学科与翻译硕士教育的转型发展自然给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旨趣提出了新的问题,本书的意义也在此呼之欲出,即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翻译硕士教育,其应有的价值与归宿应指向哪里?答案不言而喻,即架构基于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性、应用型、实践性的翻译硕士培养目标”。“中国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中国企业海外经营让中国经济利益遍布全球,翻译界也开始承担起更多的文学主题之外的政

7、治、经济、科技、文化翻译任务,无论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特别是以中译外为特点的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领域,翻译工作量加大、要求更高、时间更加紧迫成为常态,因而对翻译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4这样的背景使得该书极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首先,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翻译学研究生培养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估、教材建设以及学生就业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要求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是以翻译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翻译教育体系,而现行的以学术素养与理论知识培养为目标的外语教育体制很难实现专业化程度高、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职业化高级翻译人才培养;其次,高层次、应用型

8、、职业化高端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实际存在的人才极速短缺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翻译专业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翻译市场需求激增,专业学位教育理念更新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翻译硕士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以促进翻译学科的整体良性发展。这种将译者置于开放的译者生态系统的视角下,综合哲学、翻译学、教育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思想进行全方位透视与观察,探究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结构,实现以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研究的全面对接的理念与方法首先有助于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开拓多学科研究视域,丰富翻译教育研究内容,探索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方法。其次,本研究开发的译者胜任特征测评工具,对翻译

9、行业、高校翻译专业教育管理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运用到译者选聘、业务测评、绩效评估以及翻译团队胜任特征现状的诊断与分析等方面。再者,研究运用生态位原理,结合翻译研究、胜任特征理论等对翻译硕士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教育社会化的进程。第二章伊始,作者首先从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翻译能力研究开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成果。翻译能力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多样、构成要素研究丰富,研究范畴扩大,研究的精细化与专业化提升的趋势。研究发现,首先,翻译能力并不等同于译者能力。正如唐纳德克拉里(Donald C.Kiraly)指出,“翻译能力包括源语接受能力、

10、译者生成能力以及超能力或双语转换能力。”5但“译者能力还包括职业技能、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6其次,开始考察译者的胜任特征。“胜任特征”研究源于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此后,这种被认为用来区分工作绩效水平的个人特质的概念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对胜任特征内涵的研究持续升温。经典的冰山模型与洋葱模型相互补充,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层次清晰:位于外围最表层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层是自我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里层最核心的是个性与动机。纵观整个研究,国外内学者均将“胜任特征”解释为一种个人特质,对其定义、结构要素、模型及其应用展开探讨,但其研究方法从质性分析为主,研究内容仅涉

11、及管理者与教师胜任特征两个方面,这为本书运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对译者胜任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了契机。生态位的研究是与人们对于物种在环境中占据空间位置与利用资源的关注。学者将“生态位”定义为生103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群、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包括“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以及“多维超体积生态位”三种类型。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Ashby,E.)尝试将生态位原理运用于高等教育研究,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相当于生物的生长与发展过程,要开拓更多的空间以供大学发展。从生态位理论视域考察译者的胜任特征,便于以联系的、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概览译者胜任特征

12、的全貌、结构关系与运作原理,为译者胜任特征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提供基础与动力支撑。最后,作者回归研究的重点翻译硕士课程的相关研究。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国际翻译专业的建设情况与翻译课程体系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欧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日韩翻译硕士课程。相较于国际译者教育体系日趋标准化、弹性化与多样化,国内翻译硕士教育历经萌芽、探索与发展三个时期,翻译硕士教育研究的主题分布广泛,内容涉及翻译硕士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体系与课程主题的探讨是国内翻译硕士教育研究的重点。课程的类型、内容、分配比例等因素与专业的功能取向、人才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因此,课程的合理性对整个专业建设至关重要

13、。第三章关注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基于文献梳理与生态位理论,作者将“译者生态位”界定为:在特定时间里,译者在其生存环境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其周围环境的综合状态。译者生态位是译者生存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是译者在环境中的客观存在,具有多维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所谓“译者生态位因子”是指那些影响译者职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它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也受译者协同行为影响。译者生态位因子可分为需求因子、资源因子、文化因子、时间因子和空间因子五类。本书中的“译者胜任特征”特指译者能够胜任翻译岗位、高效完成翻译任务、提高翻译工作绩效所具备的能力综合,包括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职业操守、价值观等

14、,体现为知识、能力、素质、意识以及译者支配和调节个体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的心理结构等。以哲学认识论为源头的建构主义有着丰富的发展经历与流派取向,其不断理解与生成新认识的观点、在交互中实现认知与意义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的特点以及重视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与自我监控能力的价值指向对翻译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表现为知识观层面的主动、积极地建构信息意义,学习观层面的建立在社会性学习与情景化学习基础上的认知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建构,以及教学观层面的传授知识与发展自身能力的相辅相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翻译教育,是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积极面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生态位理论历时一个世纪,经历了萌

15、芽期、规范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发展后,逐渐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其概念本身具有自然生态属性。生态位态势、生态位深度、生态位宽度显示出物种适者生存的危机感、物种适应程度与耐受程度的适切感。译者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地位是生态位空间性在译者生态位发展中的具体体现,而译者在生态系统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履行的义务则是生态位功能性的具体体现。生态位理论不仅将译者能力研究扩充至翻译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还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译者本身的适应性、竞争性、稳定性、多样性对翻译的影响情况。第四章作者进行了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理论模型构建,围绕理论模型构建,详细阐述了以往研究构建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情况,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前人

16、研究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与译者生态位和胜任特征相关的关键要素,确定了模型构建的要素和测量指标,提出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假设模型。接着,通过文献分析、工作分析、行为事件访谈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等实证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与修正,对模型三个层级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此模型为后续翻译硕士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为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框架。最后,作者采用自编问卷对278名译者与278名高校MTI学生进行调查,通过T检验与方差分析,对比MTI学生与译者胜任特征的差异。通过对比发现MTI学生在知识维度的胜任特征优胜于译者,在技能、职业操守、市场导向104以及价值感4个维度的胜任特征明显低于译者,这一发

17、现与对未来译者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翻译专业是面向实践的应用型学科,翻译工作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翻译者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为此,翻译人才需要具备复合型的能力素质。”7对比分析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MTI毕业生不能满足翻译时长需求的症结所在,这位下一章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模型包括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包括“态”与“势”两个范畴,第二层级包括知识、技能、职业操守、市场导向与价值观五个维度,第三层级包括双语知识、百科知识、信息搜集能力、保密意识、自信心等27项生态位胜任特征因子。第一层级中的“态”可为译者发展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势”有助于解释译者发展动力机制。第二层级的知识、技能是译者自身

18、占有的资源,属于译者“态”序参量的范畴,职业操守、市场导向与价值观,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并支配着译者职业发展方向,属于译者“势”序参量的范畴。第三层级分为5个维度,知识维度涵盖双语知识、翻译技巧、百科知识、翻译经验、专业知识;技能维度涵盖信息搜集能力、善于学习能力、软件应用;职业操守维度涵盖关注细节、灵活性、保密意识、影响力、质量控制意识、承受压力、主动性;市场导向维度涵盖高效率、团队合作、客户服务意识、创新、应变能力、协调力、管理能力;价值观维度涵盖自信心、责任心、自制力、成就欲、毅力5项胜任特征因子。综合以上三层级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译者的胜任力并非单一的能力,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

19、了多个方面,不同层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服务并作用于译者胜任力。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理论模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译者的能力要求和发展方向,还可为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第五章聚焦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在翻译硕士教育中的应用,从翻译硕士课程特点与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入手,分别探讨基于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翻译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即职业口笔译者,其侧重点倾向在翻译实践工作能力与译者素养,强调通过课程学习和翻译实训,培养学生较强的翻译问题解决能力。基于翻译硕士课程的特点,按照学生发展需要、系统开放性与课程关

20、联性的原则,依据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理论模型,作者构建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位一体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将知识、能力和经验协调组合的综合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结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中的四个要素,以课程目标为核心,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评价都围绕目标展开。课程实施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二者自身也需经受课程评价的考验,课程实施在整个体系中最为具体。课程评价是对翻译硕士课程体系中的各要素进行评估,得到反馈,进而促进其他要素的改进和完善。各个要素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基于生态位胜任特征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译

21、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是建立在对译者的生态位和胜任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译者在特定环境中的角色和功能,以及他们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其次,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翻译硕士的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作者在第六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首先,作者从译者生态位及其运行原理、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与译者生态位翻译硕士课程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归纳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其次,作者指出本书的三个创新之处,一是研究内容上聚焦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系统结构的研究与基于胜任特征的课程体系构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翻译课程体系

22、的局限;二是选取生态位理论指导译者胜任特征与课程体系构建,丰富了生态学理论;三是采用工作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结构方程模型跨学科研究方法,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最后,作者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与本研究的价值。105三、主题分析首先,该书关注翻译市场的需求激增和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认为对翻译硕士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是当务之急。其原因在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其次,该书强调了实现专业性、应用型、实践性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性,认为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译者生态位胜

23、任特征模型是一个综合性的模型,它结合了生态位理论和胜任特征理论,旨在描述和评估译者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和胜任力。通过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可以为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提高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最后,该书还探讨了如何将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应用于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分析译者的生态位和胜任特征,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这种基于胜任力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可以为翻译硕士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翻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综上所述,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题集中在翻译专业的教育问题上,特

24、别是如何通过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提高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对于推动翻译行业的发展和翻译教育的改革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四、简评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翻译专业教育的书籍,其核心内容是构建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翻译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更加专业化、应用化和实践化。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

25、题,为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在构建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的过程中,作者充分借鉴了生态位理论和胜任特征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融合和发展。该模型将翻译硕士人才的培养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中,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以及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胜任特征。通过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可以更为精准地定位翻译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育质量。除了理论上的探讨,这本书还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验证。作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这些实证研究的

26、结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本书的理论依据,也为翻译硕士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于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构成要素和测量指标的阐述还不够具体和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实证支持。五、未来展望胡德海先生曾鲜明地指出,“教育是人学”8这一观点犹如明灯,照亮了译者胜任力培养的道路。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对于译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要精通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更要求他们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出色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情感智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也不可或缺,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翻译效果的优劣。刘旭东教授则强调,“教育是人的

27、解放而不是枷锁”“教育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得以实现的活动”9这一观点赋予译者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信息的传递中更加游刃有余。它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翻译环境中,始终保持敏锐和灵活。王兆璟教授提出的“智慧教育”理念以及对欧盟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的分106析,为译者胜任力的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时代的到来对数字化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胜任力成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关键能力。”10在智能化、个性化和全球化的教育背景下,译者不仅要具备语言和翻译的基本功,还要掌握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28、,以及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促使译者时刻保持对知识体系的更新,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数据驱动的学习和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也为译者提供了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学习路径。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工作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朝着学科融合发展,而跨学科研究继而与这一趋势相互促进,推动翻译研究进一步数字化转变。”11数字技术为译者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得翻译过程更加高效、准确和智能化,这要求译者不仅要掌握各种翻译工具和技术,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从这些教育观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人才需要具备的综合性能力和高素质要求。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时代发

29、展,译者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翻译技能,还要努力提升人文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同时,他们还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数字素养。六、结语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一书以生态位理论为框架,聚焦译者胜任特征研究,通过工作分析研究、行为事件访谈、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等实证研究方法构建并验证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的理论模型,基于理论模型构建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位一体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基于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的理论模型,从生态位的角度出发,将译者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中,强调译者在特定语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这为我们

30、重新审视译者的角色和职责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依据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重新设计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可以有效解决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矛盾,顺利实现翻译硕士高层次、应用型、实践性培养的要求。虽然该书还存在诸如质性访谈被试数量有限、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理论模型阐述尚待完善等不足,但整体来说,对译者胜任特征的研究与生态位理论的应用可以拓宽翻译研究于翻译人才培养的视野,突破课程体系设置的局限,为翻译行业和翻译教育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1董洪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2(3):26-31.2周亚莉.译者生态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

31、22.3 季羡林.中国翻译词典序 A.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3.4黄友义.高校翻译专业教育发展新机遇 J.当代外语研究,2022(6):17-21.5Kiraly D C.Pathways to translation:pedagogy and processM.Kent: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6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上海翻译,2006(2):43-47.7杜占元.携手建强高端翻译人才队伍 推动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国家翻译能力 J.中国翻译,2023(1):5-6.8胡德海.教育理论工作者要学习和研究哲学 J.中国教育科学,2022(5):3-12.9刘旭东.论行动视域下的教育回归原点 J.教育研究,2022(11):70-76.10王兆璟,土田园.欧盟教师数字胜任力培养路径及启示基于欧盟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的分析 J.教师教育研究,2023(6):114-121.11王华树,谢亚.ChatGPT时代翻译技术发展及其启示教育方法 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3(4):80-89.参考文献文字校对:贾红红1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