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 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宏
2、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4、国际经济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
3、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模型(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
4、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1)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3)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4)开放经济动态变化的跨时分析方法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一、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国际贸易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1)国际贸易纯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和所得(2)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政策的依据与影响2、国际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1)外汇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交换的框架(2)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
5、入和总支出的情况。(3)国际收支的调整:研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分析一国经济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货币制度下,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体。贯穿这一主体的是七大主题:贸易所得、贸易模式、贸易保护、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决定、国际间政策协调以及国际资本市场。1、贸易所得: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主要涉及分析国际市场中的交易、价格、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效率以及福利等内容。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主要涉及分析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国际收支的各部分关系、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收支的均衡过程
6、等各种与宏观经济有关的内容。2、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强调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因素对过程的影响结果。比较静态分析则强调对变化的不同阶段的既定结果加以比较分析。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4、理论、政策与案例相结合5、吸收与评价相结合三、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1、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假定物物交换。 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人,其决策取决于所以价格,而非部分商品价格,即取决于相对价格。Px、Py为商品X和商品Y的名义价格,Px/Py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表示用1单位的X商品所能换得的商品Y的数量。2、在分析框架中,大多数情况都假定两个国家
7、、两种商品、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3、国际贸易理论大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部分概念回顾一、机会成本 生产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即为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例: 每人每天的劳动产出:国家 机器 布 美国 5台机器 15码布印度 1台机器 5码布那么美国生产一台机器的机会成本是3码布,一码布的机会成本是1/3台机器。二、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1、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生产可能线为一条直线。(也就是机会成本为一
8、常值)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生产可能线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由于要素的边际报酬率递减边际成本递增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右上方)机会成本可以通过A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来表示。Y/X=|dy/dx|完全市场条件下,商品市场均衡时,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若用Y来衡量X的价格和成本,则价格为X的相对价格,边际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当两者相等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位置就确定下来了。如图,当相对价格线po(po=Px/Py)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时,切点E就是生产均衡点。三、社会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 无差异曲线向下方倾斜 2、 无差异曲线从不相交(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3、无差异曲线
9、代表不同的满意度或效用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作用: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的大小 消费者均衡: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价格之比,即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价格之比。边际替代率MRS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边际替代率实际上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四、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者均衡:MRTS= Px/Py 消费者均衡:MRS= Px/Py 市场出清:Xc=Xp Yc=Yp五、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封闭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若允许商品在两国自由流动,则A国出口X,B国进口X,即国际贸易是建
10、立在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之上的。XYOQC图1-10五、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者均衡:MRTS= Px/Py 消费者均衡:MRS= Px/Py贸易平衡: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或供给)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图形分析)注:1、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相对价格水平之间;2、国际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当世界价格低于国内均衡价格时,将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因而存在进口的可能;当世界价格高于国内均衡价格时,需求会超过供给,因而存在出口的可能。(图形分析) 3、国际贸易建立在相对价格水平差异基础之上,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会消除相对价格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的相等化。六、贸易
11、利益 1、贸易利益的衡量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就越偏上,因此贸易利益越大。又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比),故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从国际贸易中可获得更多的利益。另一种分析方法:国际贸易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国际贸易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净增加,以世界价格低于国内均衡价格为例,此时福利增加的原因在于:(1)消费者从国内高价位消费转向世界低价位消费(2)低收入阶层也享有了消费某些商品的资格另外,当世界价格低于国内均衡价格时,福利主要倾向于消费者;而当世界价格高于国内均衡价格时,福利主要倾向于生产者。 2
12、、贸易利益的分解(1)交换利益:个人或者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偏好,通过商品交换均可获得各自的利益。(2)专业化利益: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收益。七、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1、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2、生产者剩余:指商品出售的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之间的差额。八、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注:放松第一条假设,生产技术差异产生贸易;放松第二项条件,相对要禀赋
13、差异产生国际贸易;放松第三项假设,需求方面的差异引起国际贸易;放松第4项或第5项假设条件时,在规模效益递增或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相对价格差不再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基础。本章小结: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决定了比较优势的表现。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的根源。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处,贸易利益包括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在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具有同等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