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 作者: 日期:20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柳生强 甘肃省渭源县第二中学 甘肃 渭源 748201【摘要】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当前数学课学生参与意识淡薄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目的教育、精心教学、评价激励、培养胆量,唯此,才能解决学生参与意识淡薄的问题【关键词】:参与意识;原因;对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他们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教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
2、信息反馈,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那么影响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日前于所在学校初中部360 名学生中抽取60 名同学就“我不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l 、35 的同学认为老师教学没有吸引力,致使自己不能专心听讲。知识没有搞懂,所以缺乏参与的知识基础.2 、30 的同学怕答错或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而被老师批评或同学们讥笑。3 、14 的同学认为与教师的表情有关。教师态度和蔼、笑容可掬,就能积极参与。否则,有紧张感,一紧张就忘了.4 、11 的同学认为自己将来考不上大学,或不想上大学,没有必要
3、参与。5 、5 的同学认为自己表达力差,有问题但没办法提出来。6 、4 %的同学认为自己失去老师信任,所以不想参与。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做到以下几点:1 、目的教育 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在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要把学好数学与确立理想抱负结合起来;把当前的课堂参与与飞速发展的高科技结合起来,把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变成学生参与的正确动机。2 、精心教学 课堂教学不仅要目标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而且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将知识化枯燥为有趣,化繁难为简易,深人浅出,
4、引人入胜。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要分层要求,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既不能让学困生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也不能让基础好的同学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应让每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发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人人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此外,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自参与探索和实践,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参与者和解难者的角色.3 、评价激励 心理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激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不断前进和力量。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的要及时肯定,不完满或不着边际的回答,教师要恰当指引、
5、延时判断,尽量挖掘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份和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达到既让学生发现问题,又要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参与意识的目的。教师要多使用“回答的很好“考虑得周到”“问得好“有进步“现在会做吗?等激励、鼓舞、亲切的话语,让学生在一种温暖祥和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无压力、无优虑的环境中参与课堂活动 。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4 、关爱学生 冰心说过:“我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互相亲爱的朋友.”夏丐尊也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关心学生生活之冷暖、感情之喜
6、恶,更要关心学习中的困难,对他们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敬佩、感激老师。只有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心理相容。5 、培养胆量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胆量是可以培养的。在课堂上,对于胆小同学可点名回答,人为地增加提问次数和参与机会;在课外,多开展一些集体性活动,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灯谜晚会、探究性活动等,并有意识地让胆小的同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担任主要角色.在这些具体的活动中,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深化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胆量,强化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
7、的参与意识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
8、于动脑,善于发言;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课堂教学改革难题与对策作者: 来源:本站时间:2006-12-16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一课堂越活越好吗?正如一位教育局长所感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
9、的事。课改实验区的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有的课从表面上看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尤其是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请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上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有位学生指出
10、洗车场用水很多,而另一位学生却认为,洗车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而教师却轻描淡写地给予简单的肯定“很好”。如果教师能就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何解决“需要用水”和“节约用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一些实验区较为普遍.教师们反映,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真不知如何回答。还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给予的评价一律都是“好”。这样,教师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不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
11、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机解决其他问题.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要做到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即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
12、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给以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要
13、解决的根本问题.学生说时要言之有理,有条有理;学生做时要边做边思考,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判断。当然,更多的反映是,现在的课堂比以前“乱。深入课堂后才发现,正是这种“乱让人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而且还伴着“我说、我说”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都始终是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上是变活了。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二如何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
14、本的保证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记者日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某学校听课时发现,一个班40多个学生中有14个学生没有机会发言,而个别学生却发言8次.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脸上连一点笑容都没有;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实际上,在多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
15、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回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厦门教育学院教师叶水湖曾作过两节课的比较。一节数
16、学课,讲的是三角形的认识,整节课教师提了107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看起来气氛热烈,学生回答得也不错,但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另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讲的是数的加减运算,课堂上老师用多媒体显示一幅动画情景,让学生就画面上的情景自己提出,解决问题.同时,老师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数学问题,整节课老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要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现在,新课改实验区的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实质的变化。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17、”呢?有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
18、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河南省有关教育研究机构总结出五点:看参与的主动性如何;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情感体验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三教师节奏要跟学生走记者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采访,经常听到教师反映,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教师心理就塌实;反之,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反而心理没数。这说明,教师们是在长期形成的经验和习惯支配下进行教学
19、“改革”。走进中小学课堂便会发现,有的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多,也很新,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哪怕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最终以“教参”作为标准答案一锤定音。为什么?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存在对学生、对课堂的控制和支配欲,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有一位教师在数学课上讲授试商,教师问学生:“500除63,商几?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商7。”教师顿时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教师认为,既然是试商,就应该体现出“试”的
20、过程,不能一下子就说出正确答案.还有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几排花,有红花、黄花、蓝花、粉花,然后问学生:“那种颜色的花多?”一个学生说:“我知道。”教师立刻示意学生坐下,因为按照教师的计划,学生应该说不知道,然后沿着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教学生统计分类。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自己的阅读分析,给学生设定一条通向已定答案的小径,然后设法让学生沿着这条小径认同这个答案,似乎只有巧妙的引导学生找到这条小径和答案,教师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21、?说明教师仍然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走.“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些谁都会说的理念,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教师应当随时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是否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给了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而这样一个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道理,却被教师们有意无意地疏忽了。为此,课程专家提出建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当被教师的教学计划所控制,被教师的要求所制约.对此,山东潍坊教育局局长李
22、希贵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应该充满创造性、神奇而又多变的过程。在落实新课程目标的课堂里,当教师把过程还给学生的时候,一堂课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它需要循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以自己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三步、五环、七程序已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激活,课堂里有没有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四避免走入僵化
23、的模式记者在实验区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这表明,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轨道,但是距离新课程倡导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原因之一:有的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一节课结束后,黑板上、讲台前摆得花花绿绿,学生的身上也变得花花绿绿.不要说每天都这样上课,就是偶尔上一次,也够教师准备一番的。
24、原因之二:有的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点缀,一种形式,总有一种贴上去的感觉,好像在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粗看上去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比如,新课程提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而有些教师的课只有读而没有感悟和欣赏,欣赏的环节被黑板上花花绿绿的图画代替了,被教师的描绘代替了。应当明确的是,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才是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展示的是手段,目的则显得不重要了。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闪现出的思维火花,就在“读中被教师忽略了。为此,专家提醒,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
25、是虚拟的。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的地方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乏深刻的思考。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对于这一问题过于片面或绝对化,反而会丢掉过去传统中非常好的做法。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环节中,而不是
26、一种模式,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吗?专家认为,不一定。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教师、学生、教材、其他课程资源、教学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课堂探究不可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理科课程标准中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是为了使教师有整体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条件来决定。那么,是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呢?有关人士回答,不是。新课程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27、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性学习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的方式。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那一种教训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全面实现课程目标。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五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
28、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话,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属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调查表明,尽管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如何处理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讨论出现分歧怎么办?意见高度统一是不是好事?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普遍感
29、到困惑。新课程为什么倡导合作学习?有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而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
30、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不能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这里,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它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总结出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
31、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局限于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与专家工作组成员一道,我们来
32、到一所小学听课.授课教师手里拿的不是课本和粉笔,而是各种小礼品,还有五颜六色的图片和模型。教师不断地提问题,学生跳着、喊着、抢着回答。没有抢答上的学生则抗议:“我还没有回答呢?这种课堂秩序别说是学生感到形象,就是教师也是头一回见,这种颇为新鲜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改革举措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对于这样的课,有人提出质疑,也有教师产生顾虑和担忧:“这样一来,孩子的天性自然是得到发挥了,可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会不会出问题?”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
33、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堂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课堂究竟需要有什么样的纪律?这几乎成为所有教师面临的问题。专家指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回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应该意识到,我们过多地强调抓纪律,抓规范,而忽略了关注个性享受学习的过程。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也就是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
34、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10所小学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教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对此,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是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不要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提问,允许插嘴。学生如主动提问、质疑,提出与教师
35、相左的见解,教师应当高兴;对于学生插嘴,也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学生插嘴,并不是“不尊重教师”、“破坏课堂纪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当然,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课堂确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老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
36、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妨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在实验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老师请教,没有喧哗声,但是,他们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有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如果教师过于威严,学生心情受到压抑,课堂纪律再好,学习效率也不会高。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遵守纪律?其实这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
37、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评价标准。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七学生真的“两极分化”了吗走进实验区,记者随处可见课堂上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不时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已。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仍然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学生的个体差异该如何得到关注?教学的个别化如何得到加强?弱势群体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展等,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与深入研究。如今,在实验区的课堂上你会发现,智力较好、反应教快的学生十分活跃,而个别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学习、背书、记哔叽,不知道如何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一节课掌握了较多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可能一种
38、方法也没掌握。即使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里,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差异也很明显。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学生是不是真的“两极分化了”?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宁夏灵武市东塔中学校长汪发认为,传统教学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加上被动式、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思维方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明显地显示出来。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而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是唯一而有开发性等变化,都在很
39、大程度上给大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表现得十分出色,这正是新课程所求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也正是一部分学生向上“分化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验中确有一小部分学生不适应,成了“分化”的另一极。他们上课不爱发言,学习主动性不够.过去,老师对大家的要求是一样的,大家接受着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
40、,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了。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究、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个别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的能达到基本要求,这不能叫“两极分化”。大家知道,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的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
41、上。作为教师,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当前,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重视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我们的目标是让好的更好,差的提高,绝不能用压抑优等生发展的办法削平差异。福州市台江第四中心小学要求教师形成这样的育人理念: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八应打好什么样的基础新课程实验开展一年多来,教师们在普遍感受新课程新颖独特之时,又不免有些担心:“双基”是否
42、落实了?孩子究竟学会了没有?记者在实验区听到教师们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这是非常喜人的变化。但是,“双基”目标的落实不如以前扎实。有的教师不敢讲知识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有的课堂变为“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学生学得好不好,好像不重要了,比如一节语文课妈妈的爱,教师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朗诵、分组表演诗中的情景,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整节课中,教师很少让学生接触到基本的字词以及写作方法。下课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发现大多数都不理解“教诲”一词的含义。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首先应该反思的是,究竟什么是基础?应该打好什么样的
43、基础?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对基础的理解过于狭窄,将基础扎实简化为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堆积,而且这种狭窄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升级、强化,变成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还有人以为,新课程不重视“双基了.其实,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删除的?哪些是要增加的?哪些知识是必须学的,哪些是终身发展必备的总之,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内涵。有关人士特别提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基础和发展性,漫无边际引申出来的各种类型的试题、补充练习题、解题套路不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使是必要的基础,随着科学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培养学生搜
44、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都是应当打好的基础。这比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更为重要,而且真正打好这些方面的基础更为困难.但并不是说强调了这些方面,就可以淡化基础知识.我们要研究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对此,有专家指出,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结论,忽略过程;另一种是只重过程,忽略结论。当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时,也应注意不能一个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能走向忽视知识技能的极端。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应当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45、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强调“同时”,就阐明了“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正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它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活动中获得的,两者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北京市东城区小学教研室主任超时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我们过去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基础知识,而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思维定势,不能跳出框框想问题。真正抓好基础,应该是将该学科中最基本的、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而且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
46、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达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诸如读懂一个自然段,初步感知文章是分哪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意思,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等等。一位教研员说得更明了,语文学科要学会写字,包括握笔姿势要正确,字要写规范,笔顺笔画要正确。数学要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发展数感,增强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基本口算要熟练,常用数据要熟记,笔算过程要明理,书写格式要规范,简便运算有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些基础必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打好。编后: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
47、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肯花大气力,努力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作者:数学组谭英芳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63 文章录入:admin 、“自主”浅析“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作主”。自主参与学习,意即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和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自主”有五种内涵:(1)主人,即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即对所在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主人意识;(2)主动;(3)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