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确立目标,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习者参与确立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这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醒目的靶子,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一课时导入,看到课题你想学什么?学生有的说: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有的说: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这些问题就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内容,就会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
3、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作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三、创设自主探索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
4、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乃至知识的建构过程。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时,我出示一个长方体问:如何求它的体积呢?学生疑惑,有了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这时我鼓励大家大胆猜想。一部分学生随即联想到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认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应该与长、宽、高有关,甚至有学生提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使他们尝到成功快乐,进而我问学生:你们的结论是对了,但你能告诉同学们为什么吗?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带着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这
5、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终于,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归纳出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教师自始至终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学生能从问题的自我破解中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四、改进教法,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1多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
6、,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原理时,要为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建立表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学具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其计算公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经验,学生经过剪、拼、折的探索和教师的点拨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用倍拼法,有的用剪拼法,有的用折拼法。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讨论、合作学习,
7、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长方体正方体整理复习教学片断: 小老师(学生上讲台):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可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s=(ab+ah+bh)2,正方体的表面积S=6a的平方。应注意有时求5个面的面积。 互动交流环节 学生1:长宽,长高,宽高,分别求哪个面的面积? 小老师:长宽求的上面或下面,长高求的前面或后面,宽高求的左面或右面。 学生2:如果物体没有盖时,应少求哪个面?怎样求? 小老师:少求上面,长宽不乘2。 学生3:我给刚才那个同学补充,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求5个面的面积,如:做抽屉,做电视罩、洗衣机罩,无盖的鱼缸 学生4:我还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求4个面的面积,如在包装盒的
8、四周贴上商标,通风管 老师:同学们思维可真开阔,以后再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求出表面积。 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不仅全面复习了表面积,而且还把表面积知识拓展到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又扎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讨、交流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过程,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和完善,大胆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完)(滨海新区大港第二小学 刘友英)小议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关键词: 自
9、主学习 参与过程 开展竞赛 大胆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贵在教师组织、引导得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等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 1、构建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学说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
10、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课前安排这样的情境: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了左盘4只,右盘6只),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想象和猜测的欲望。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一共有几只小鸡吃食?(6十410)(2)左盘吃食的小鸡比右盘少几只?(6-42)(3)一共有10只小鸡吃食,左盘4只,右盘有几只?(10-46) 其中,提出第1
11、、2、3个问题的学生人数依次递减,也有极个别的学生提出其它问题,共提问题6个,有两个错误。教师顺水推舟引入新课。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它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2、重组教材,构建探索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
12、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案例:教学“10的认识”一课,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10的组成。让学生拿出10个图片要分成两堆,并且每分一种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谁的分法多,谁的分法好,教师在关键时加以点拨。“分法这么多,谁有办法既能把这些分法都找出来,又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最佳途径、方法,得出按一定顺序分的好办法,得出这样几组: (9,1)(8,2)(7,3) (6,4) (5,5) (1,9) (2,8) (3,7) (4,6) 再引导学生讨论最佳记忆方法,即寻找规律,提问“你用什么办法
13、能很快记住呢?”学生带着问题投入观察、比较之中,最后归纳、概括得出了其中的规律:(1)前4组上下两行两数相同,只是变换了位置,因此只记其中一组就可以了。(2)还有一个规律是,第一个数9、8、7、6、5依次减1,第二个数是1、2、3、4、5依次加1,也就是渗透了“数列”的知识。同学们经历了亲身体验和感知,获得了感性经验,从而实现了认识知识的内化过程,促成了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通过分一分、写一写、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一系列活动,自觉地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之中,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的表象顺利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操作、表达、探索和概括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竞争过
14、程中主动学习,引导健康的竞争,激发雄心壮志,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1、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去积极思维,去大胆实践。如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争当速算标兵”、“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火箭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引导
15、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力,赛学习方法,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不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进步,与考试分数第一名的同学同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同学,还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三、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纪民族之林。”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从小学教学开始抓起,在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激发学生
16、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和获取尝试创造的初步方法,主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是主动学习的真实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需要营造创新氛围,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大胆放手,展开思维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总之,在自主教学中,必须把握好一个宗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诚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还有待不断探索、尝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摘要自主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17、,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本文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在创设情境、创新设计、巧提问题三方面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发探究学习。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情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
18、能力。”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否定了原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和“快节奏、大容量”的“题海式”训练。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在自已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学就是为学生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自由的、主动积极的创造劳动获得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我认为:根据教材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创设情境 学生爱学建构主义学说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
19、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课前安排这样的情境: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了左盘4只,右盘6只),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想象和猜测的欲望。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一共有几只小鸡吃食?(6十410)(2)左盘吃食的小鸡比右盘少几只?(6-42)(3)一共有10只小鸡吃食,左盘4只,右盘有几只?(10-46) 其中,提出第1、2、3个问题的学生人数依次递
20、减,也有极个别的学生提出其它问题。教师自然引入新课。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它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游戏性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击掌示数,意思就是说老师出题目,你们认为得数是几,就用掌声拍几下表示。”师:“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学生很快地拍两下。师:“有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瓶?”学生又拍了一下。师:“有1
21、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这时,学生一下子愣住了。师及时地提问:“为什么不拍了?”有的学生说:“因为每人分得半块。”“那半块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吗?”生答:“不能。”“那能用什么数表示呢?”学生这下子可真被难住了。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着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的需要,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萌发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索欲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二、创新设计 学生乐学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应用性和广泛性,而儿童的思维是比较形象的,要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22、去发现、去体验自劳自获的喜悦,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意念。教学四年级数据的分段整理一课时,课前,我带领全班进行了1分钟跳绳的活动,并进行记录,考虑到统计量的问题,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男生的跳绳统计:四(3)班男生跳绳成绩记录单姓名数量(下)姓名数量(下)姓名数量(下)付浩洋20杨凡120龚之涵54马震135吴溢凡98刘行105倪天辰113陈凯炀115郭易龙119徐可塑80陈国傲156黄贤达131蒋腾宇100周月辰113郑世闻114陈越118王鼎125尚弈涵144王浩宇100刘弈涵115李泓锟117龚弈均108曹宸宇113曹天
23、辰144刘文韬55俞任飞110范世杰123张栩104许宁89学生自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及整理的过程,接着,全班讨论如何给出分段标准,再提供统计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先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四(3)班男生跳绳的成绩,再把得到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数量(下)人 数115以上114-8584-4545以下四(3)班男生跳绳成绩统计表 年 月数量(下)合 计115以上114-8584-4545以下人 数最后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去解决:1、同桌合作完成下面的统计表;2、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3、看到统计表,你想说什么?在4人小组里交流。这样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
24、生都想知道自己跳得怎么样?自然而然地想出可以进行统计。每位学生参与其中,谁都是学习的小主人。三、巧提问题 学生会学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探求某种策略,出现不同层次多种水平的解答,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养成量化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例如给直径0.75米的水缸做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比缸口大5厘米。现有一根长2.4米的铁条,沿木盖的外沿钉一圈,够吗?有下面两种问法:问题1:这个问题实际上求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问题2:你是分哪几步解决这一问题的?你认
25、为哪一步最关键?问题1是让学生体会“问题所在,明确解题的目标,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问题2可以引导学生与同伴开展交流,理清思考该问题的几个步骤。使学生内在的思维外化,在促进思维民展的同时培养表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交流中,有的学生根据“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进行佑算。认为周长应比2.4米多一些,这反映了学生对圆周长和直径关系的深刻认识的良好的数感,再如,在解答“一个车间计划40天生产1200个零件,实际前16天生产了560个。照这样计算,能不能完成任务?”一题时,学生的解题过程如出一辙:5601640=1400(个)这时,教师没有满足学生答案的统一性,而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并鼓
26、励学生“只要有合理的解释,你就成功了”。于是,教师提出:“你还能换个角度思考吗?”“从40天生产1200个零件和16天生产560个零件两个条件中你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立刻发散开来,答案呈现出多种多样:1、比较工作量:5601640=1400(个)14001200(比较40天工作量)12004016=480(个)560480(比较16天工作量)2、比较工作时间:1200(56016)34(天) 34403、比较工作效率:120040=30(个)56016=35(个)3530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不但初步感知了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及规律,而且在具体的体验中提高了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总之,在自主学习中,必须把握好一个宗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诚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还有待不断探索、尝试。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