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方天麻颗粒提取物中天麻素在大鼠体内 的药动学研究摘要中药复方已经成为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中医用药理论的精髓与特 色。中药药动学研究是当前中医药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研 究课题。开展中药复方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能定性、定量地分析配伍后化学 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变化,从物质基础角度阐明君臣佐使的 配伍原理及其科学内涵,为揭示组成药物在复方中的作用及地位奠定技术基础,在指导中药研究、阐明中医药防病治病机制、优化临床最佳给药方案、评价制剂 内在质量、改进药物剂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天麻提取物以及复方天麻颗粒提取物(天麻100g、五味子50g、麦冬100
2、g)为研究对象,旨在从药动学的角度,研究大鼠灌胃复方天麻颗粒及天麻提取物低、中、高三个剂量后以及配伍前后天麻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变化,阐明配伍 对天麻素的药动学影响,以进一步揭示中药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给大鼠分别灌胃低、中、高剂量复方天麻颗粒提取物及天麻提取物(剂量分 别相当于天麻素单体50、100、200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浆,样 品经甲醇-乙腾沉淀蛋白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天麻素的含量,各 给药组天麻素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WinNonlin 521药动学软件进行动力学 分析,组间药动学参数用SPSS sta tistic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比较单独和复方 给药后天麻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结果表明,天麻素剂量在50T00mg kg1 间时,在大鼠体内符合一级吸收线性动力学过程,而剂量在200mg kgT以上表现 出非线性动力学特征。麦冬、五味子与天麻配伍后,可以延缓天麻素的吸收,降 低其消除速率,增加体内作用时间。关键词:复方天麻颗粒;天麻素;配伍;药动学IAbstractCh 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h a s become th e ma in form of tra ditiona l Ch inese medica tion,but a lso th e essence a nd ch
4、 a ra cteristics of th e th eory of tra ditiona l Ch inese medica tion.With th e study of ph a rma cokinetics on th e compa tibility of Ch 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th e ch a nges of a bsorption、distribution meta bolism a nd excretion of ch emica l components in th e body ca n be a na lyzed qua li
5、ta tively a nd qua ntita tively,ca n a lso cla rify th e compa tibility principles of principa R a djuva nt、a uxilia ry a nd conducta nt ingredimts a nd scientific connota tion from th e point of view ba sed on ma teria l,a lso ca n revea le th e role a nd sta tus of th e composition in prescription
6、 drugs a nd esta blish th e tech nologica l fdunda tion.lt pla ys a n importa nt role in guiding tra ditiona l Ch inese medicine resea rch,cla rifying th e Ch 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 nd curing disea ses mech a nism,a nd optimizing clinica l best dosa ge,eva lua ting th e interna l qua lity o
7、f prepa ra tions,improving ph a rma ceutica l dosa ge form a nd so on.In th is pa per,Tia nma extra ct a nd compound Tia nma gra nule extra ct(with th e prescription of Gastrodia 100g,Schisandra 50g a nd Ophiopogon 100g)were th e resea rch objects.It a imed to study th e ch a nges of ph a rma cokine
8、tic pa ra meters from t Tia nma extra ct a nd compound Tia nma gra nule extra ct of low,middle,h igh dosa ge before a nd a fter th e compa tibility in ra ts,a nd cla rified th e ph a rma cokinetic influence of ga strodin a fter compa tibility to furth er revea l th e ra tiona l a nd scientific conno
9、ta tions of Ch 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compa tibility.After ig of low,middle,h igh dose of compound Tia nma gra nule extra ct a nd Tia nma extra ct(equiva lent to ga strodin 50,100,200mg kg-1)to ra ts respectively,th e pla sma sa mples were collected a t different times a nd trea ted with meth a
10、 nol a nd a cetonitrile to precipita te protein.Th e contents of ga strodin in pla sma were determined by HPLC meth od.Th e mea n pla sma concentra tion-time curves of different medica tion a dministra tion tea ms were processed by WinNonlin 5.2.1 ph a rma cokinetic softwa re.Th e ph a rma cokinetic
11、 pa ra meters of different medica tion a dministra tion tea ms were a na lyzed by SPSS sta tistics 17.0 softwa re.Th e ch a nges of drug concentra tion in vivo exh ibited linea r kinetics over th e dosa ge ra nge of 50-lOOmg-kg1,but wh en th e dosa ge wa s 2CX)mg-kg-1,th e nonlinea r kinetic propert
12、ies exh ibited.Th e compa tibility of Ma idong a nd Wuweizi with Tia nma dela yed th ena bsorption,reduced th e elimina tion ra te a nd prolonged th e a ction time of ga strodin in vivo.Key words:compound Tia nma gra nula;ga strodin;compa tibility;ph a rma cokineticsHI缩略词(Abbreviations)缩略词英文全称中文全称PK
13、-PDph a rma cokinetics-ph a rma codyna mics药动学与药效动力学HPLCh igh performa nce liquid ch roma togra ph y高效液相色谱DADdiode a rra y detector二极管阵列检测器rcorrela 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Uunit单位LOQlimit of qua ntifica tion最低定量限QCqua lity control质量控制RSDrela tive sta nda rd devia tion相对标准偏差C(ma x)concentra tion(ma ximum
14、)达峰浓度MRTmea n retention time平均滞留时间Tl/2biologica l h a lf-life time of ke消除相生物半衰期Tm axth e time to rea ch pea k concentra tion达峰浓度时间AUCa rea under th e curve约浓度-时间曲线F面积CL/F(s)clea ra nce清除率Vz/F(c)a ppa 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观分布容积SPFspecific pa th ogen free无特殊病原体IV目录摘 要1Abstract”n略 词iv第一章绪论-11 中
15、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11.1 从药理学角度研究复方中药配伍规律.11.2 从体外化学成分变化角度研究复方中药配伍规律.213从药动学角度研究复方中药配伍规律.21.4 从血清化学成分变化角度研究复方中药配伍规律.32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应遵守的原则和注意事项-43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现状-53.1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研究方法.53.2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存在的问题.9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114.1 复方天麻颗粒的处方组成与临床应用.114.2 复方天麻颗粒的君臣佐使及主要药效成分.114.3 天麻制剂中天麻素的药动学研究概况.134.4 研究内容.14第二章 天麻提取
16、物中天麻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152 材料与方法-152.1 药品与试剂.152.2 实验动物.152.3 实验仪器.162.4 天麻提取物灌胃样品的制备及提取物中天麻素的含量测定.162.5 血浆样品处理及色谱条件.172.6 数据处理方法.17v3 实验结果183.1 方法专属性.183.2 标准曲线制备.183.3 精密度、重现性及稳定性.193.4 回收率实验.203.5 血药浓度及药时曲线.213.6 药动学参数.234 讨论24第三章 复方天麻颗粒提取物中天麻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251 前 百 252.1 药品与试剂.252.2 实验动物.252.3 实验仪器.252.4 复
17、方天麻颗粒提取物灌胃样品的制备及提取物中 天麻素的含量测定.262.5 血浆样品处理及色谱条件.262.6 数据处理方法.273.1 方法专属性.273.2 标准曲线制备.283.3 精密度、重现性及稳定性.283.4 回收率实验.283.5 血药浓度及药时曲线.283.6 药动学参数.30第四章复方天麻组方配伍对天麻素药动学的影响-331 实 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333 irVI3.1 配伍对天麻素药动学的影响.343.2 血浆样品的前处理方法.353.3 内标的选择.353.4 选用作为考察指标的依据.36参考文献37附谢一致44vn第一章结论第一章绪论1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
18、中药复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针对某一病证,辨证论治,按君臣佐使 等组方原则组成的。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精髓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配伍又是 方剂发挥药效的关键,中医的辨证论治正是通过方剂的配伍变化来实现的。方中 各药配伍后可起到协同或拮抗或使原有性能改变的作用,从而对机体进行整体调 节。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因而不同的配伍决定了药效成 分不同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动力学特征;不同的配伍方式决定了药效成分不同 的代谢转化途径;复方中药效成分在体内的量变和质变是中药配伍变化导致其疗 效和对应证候差异的物质基础。随着中草药使用的普及,中药配伍研究已成为高技 术含量创新中药的研究、产业
19、现代化和中药国际化的突破口。中药配伍研究经历 从饮片到成分、从体外到体内、从单一方法研究到多学科技术融合的历程,主要 是以拆方、药对、化学物质为对象进行研究,多从分析复方的作用机理和主要药 效物质基础入手,通过复方配伍后的药效对比、体外化学成分变化、药代动力学变 化、血清药物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1.1 从药理学角度研究复方中药配伍规律在复方药理研究方面,主要是观察配伍变化与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复方 的不同配伍会导致药效的强弱、方向,甚至药效性质发生变化。中医临床为求“气 行血”之功,常将气药与血药配伍使用。而现代实验研究证明,黄黄、香附与当 归、川尊、赤芍配伍可较单用活血药更明显的改善各种
20、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凝 血酶诱导的正常、“血淤”大鼠血小板聚集及体外血栓的形成,证明两类药配伍 呈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丰富了“气血相关”这一中医理论。张仲景的乌头汤,常 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其中川乌与白芍是经典的寒热配伍。研究表明此两药配伍对 大鼠继发性佐剂关节炎的疗效显著优于单味药,表现出明显的配伍优势。李建荣 等观察了黄连配伍黄苓对大鼠离体红细胞渗透性的影响,发现黄苓可以显著拮抗 较高浓度的黄连对体外红细胞脆性的影响,提示该两药配伍可适当减少不良反应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发生。复方药理效应的研究方法,是从药理学角度对复方中各药(或药组)的作 用、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证明复方中各药味间具
21、有协同或拮抗的相互作 用,复方中各组成药物在复方中具有君臣佐使“不同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验证 了复方组成的合理性及配伍应用的优越性。然而,该研究方法主要以某种药效为考 察指标,不能从宏观综合调节水平进行药效分析,脱离了中医证”的概念,因此,难 以客观揭示复方的组方原理;而且对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效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 不清,难以从根本上阐明复方配伍规律及其科学内涵。1.2 从体外化学成分变化角度研究复方中药配伍规律中药复方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是其配伍后化学成分。中药复方的优势在于方 中各药配伍后可起到协同或拮抗的作用从而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配伍后其化学 成分并不等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使原
22、有的某些成分发生了量的变 化或是产生了新的化合物,从而表现出了减毒、增效甚至产生单味药不具备的药理 活性。裴妙荣等运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化学成 分的变化,发现附子中3种有毒乌头生物碱随甘草的增加而呈线性减少,而甘草酸 含量在配伍后也明显降低。陈建萍等利用液质联用法得到相同结果。裴妙荣等对 四逆汤中甘草和附子配伍进一步研究表明甘草次酸能与乌头生物碱形成复盐,此 盐可在体内逐渐分解,避免了机体因短时间内吸收大量乌头生物碱而引起的中毒 反应,从而验证了传统“附子得甘草性缓”中医理论。在对生脉散的研究中 首次发现并分离鉴定生脉散合煎液中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药不含的化学成分5-
23、羟甲基乙糠醛(5-HMF),此成分是麦冬与五味子共煎过程中生成的,并与量的配伍 有关,深入研究表明5-HMF具有抗氧化和抗心肌缺血的药理活性。中药复方的化 学成分是复方发挥疗效的根本。通过体外研究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活性成分,为解析 复方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复方的化学组成并不能代表其在体内发挥生理效应的 化学形式。因而,仅从体外化学成分的变化角度来说明配伍药物的相互关系,很难 阐明复方的配伍规律。1.3 从药动学角度研究复方中药配伍规律临床药学认为中药复方中众多成分只有进入血中,才能直接发挥疗效。体内复 2第一章绪论.方来源的化学成分,更能代表该方的整体药效,因而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也就必 然从体
24、外转入体内。近年来,复方配伍对复方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对佛手散的研 究中刘晓东等g测定对大鼠灌胃川茸、当归及其配伍后阿魏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不同药物配伍后阿魏酸吸收程度存在差异。尽管佛手散组阿魏酸剂量 高于当归组和川茸组,但在血浆中阿魏酸浓度显著低于单用川茸组和当归组。进 一步研究表时,佛手散组中阿魏酸的吸收程度低可能不是剂量过高所致,而是存 在某种抑制阿魏酸吸收的因素;当归与川茸合用后,血浆中阿魏酸的浓度不是两 单味中药的浓度相加,而是显著低于单味中药,提示阿魏酸可能不是佛手散的主 要有效成分。刘晓东等对佛手散的药效学研究中证实该结果。刘东锋等3对四 逆散中芍药昔进行
25、研究,结果表明复方配伍后芍药甘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降低,提 示芍药昔可能不仅以原形药的形式发挥药理作用,还存在活性代谢物,配伍方中 其他化学成分促进了芍药昔的代谢转化。通过配伍研究贺丰等I发现,麻黄汤中 _一 臣药、佐药、使药可以共同提高君药中麻黄碱的吸收利用程度,减少蓄积,避免 不良反应。以上研究均从物质基础角度阐明了中药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及其科 小 学内涵,为揭示配伍药物在复方中的作用及地位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指导中药研 究、评价制剂内在质量、改进药物剂型、阐明中医药防病治病机制、优化临床给.药方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4 从血清化学成分变化角度研究复方中药配伍规律20世纪末,王喜军教授提
26、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力 为中药复方 配伍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该方法首先分析口服中药后血中移行成分,然后分 离和鉴定其被吸收入血的化学成分,并通过其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来快速、准确的认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原型成分或其代谢产物),并根据血中主要移行 成分的移行量、活性及来源来判断全方的君臣佐使。该研究属代谢化学研究范畴,除含药血清的制备及其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外,还包括药效相关性研究、药效物 质基础的体内代谢过程和机制的阐明。目前该研究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茵陈蒿 汤、复方五仁醇胶囊等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茵陈蒿汤口刀由茵陈、桅子、大黄等 三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作用
27、,是传统的经方。血清药物化学研3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究表明血中主要移行成分来源于茵陈的6,7-二甲醴,配伍大黄后吸收速度加快,而消除速度减慢,配伍桅子后血中浓度出现两次峰值,进一步研究表明桅子中的 成分促使6,7-二甲醛产生了肠肝循环,从而使AUC加大,药效增强,上述配伍后 的变化表明了经典方剂配伍的科学性。在对复方五仁醇胶囊向的研究中,发现血清 中产生药源性成分13个,13个成分全部来自君药五味子,其中8个为组方中原形成 分,包括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其余5个为代谢产物,这可能与五 味子在此方中是君药的地位有关系。2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应遵守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坚持中医药理论。中
28、医药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故充分运用现代研究工具对中药进行研究的同时不能离开基本理论,否则不能全 面的反映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而成为植物或化学成分的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辩证法。中医药学是充满了辨证法,中药复方更是如此。复方配伍的化学成分 不是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其疗效也不是各单味药的简单叠加,复方通 过药物成分间发生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用来达到解毒增效等目的。坚持化学成 分研究与药理研究相结合。如果没有药效学指导的化学成分研究,将使中药研究 成为纯化学研究,而缺少化学成分研究的药理研究也只能是不知其因的低水平研 究。而PK与PD的结合可以从基础上阐明中药复方
29、的化学成份、药效基础及作用机 制。不可简单划分药物的有效、无效成分。中药复方是多成分共存体系,这些 成分可能相互影响,或一种成分可能影响另一种成分的含量或疗效,或产生新的 化合物,中药复方在体内生物过程中“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均可能发生作 用,或“无效成分”可能转化成“有效成分”,往往“无效成分”对“有效成分”的活性有重要的意义。中药复方研究时应注意相关条件的选择。中药材种植的标 准化,炮制的规范化,制备条件的合理化,均会对提取物的成分产生影响。例如 近年来出现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改变了传统中药的提取方法,药物的提取成分 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的配伍也发生改变,这些在研究时应予以考虑。病证
30、模 型的选择。中药复方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辨证论为原则,因证而论方,但 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证的模型相对于疾病模型欠稳定、成熟,较系统的研究仍显 不足。目前,病证结合模型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很常用,对于复方的效应物质基础,4第一章绪论.也不妨在此基础上,以病证结合模型为依托,用多个指标,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 从不同侧面来说明。3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现状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 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 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相
31、互结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它借助于药代 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草药,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为药代动力学 提出了新的课题。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十分复杂,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较通常的化 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更为困难,中药药代动力学必将大大促进药代动力学向更深 层次的发展。.-N.*3.1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研究方法手尤一3.1.1 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通过对中药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研究可以阐明其作用机制并对中药传统理论 赋予现代科学的解释。中药能够产生药理作用,其作用不知从何而来,或来自存 在的化学物质本身,或调动机体的反应系统(如免疫系统)产生药理作用,但必定 存在一定的物质基
32、础,其作用机制和科学内涵必须运用现代科学加以研究和阐明。陆光伟等在药动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23种中药归经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 分布情况,发现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腑基本一致或大致相符的 共占87%,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是中药归经理论的重要依据。而中药 归经学说是根据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结合药物对机体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归纳 形成的,对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不 同给药时辰对药动学影响的研究为中医的“择时服药理论”(即强调给药时间要 符合人体生理节律)提供了药动学方面的依据3.1.2 促进剂型的改进和新药开发及产品质控由于历史条件因素,中药的
33、研制从总体讲多数处于“头尾研究”状态,即给 病人用药,最后经临床总结得出有效率,至于药物中哪些成分起作用,药物的体 5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过程等问题常常不很清楚,这就大大制约了中药新药的开发与走向国际市场。药动学可用于阐述中药组方原理,为研究古方、筛选新方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并促使中药制剂的“给药精密化“。通过药动学研究,妥善设计中草药剂型和给 药方法,以使药物选择性到达靶器官,并在必要时间内维持在一定水平,从而提 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通过对苦参碱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苦参碱 静脉注射剂虽然达峰时间短,在最初30 min内血药浓度较高,但很快就衰减;而苦 参碱乳膏剂虽达峰时间较长,但
34、一经达峰,便可维持较长、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在 37 h内血药浓度保持在21 u g mV左右。由于乳膏剂可提供比注射剂更稳定的 血药浓度,且绝对生物利用度高达80.82%。研究结果为苦参碱经皮吸收制剂的临床 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近年来应用毒理与药理效应法研究中药单、复方的 药动学发现不少传统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很差,如何提高其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1.3为中医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基础和依据中医“辨证用药”灵活性强,效果好,但多属于经验用药,缺乏药动学研究。因此,通过中药药动学研究,可了解中药在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求出动力 学参数,从而可以科学地拟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
35、程,提高 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改变中药自古以来千药一法的应用局面,实现中药治疗学的 现代化科学化。3.1.4 推动中医中药走向世界中医药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经验积累与系统总结而成的一门独特的科学。迄 今为止,其理论体系已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较之世界其他各国的民族医学均有 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其理论的独特性,不易为国外理解与接受。只有走现代科 学化的道路才能使中医中药兴旺发达,使中医中药这一瑰宝成为全人类共同财富。要达此目的,中药药动学研究至关重要。3.1.5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因此中药药代动学研究不同于西药,难 度较大。现在中药复方药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36、3.1.5.1体内药物浓度法:用于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该方法以一种或几种药理作用明确,结构已知的有效成分为指标,测定该成分 在血液或其他生物组织中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求出药动学参数,如时间 T(pea k).峰浓度C(ma x)、生物半衰期(宜心)、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表现分布容 6第一章绪论.积(Vd)、清除率(CL)等,以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目前,如天麻素、苦参碱、川茸嗪等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中药单体化合物已经被开发为 产品供临床应用且疗效较好。此方法还可用于中药复方制剂研究。如对双黄连注 射液与气雾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以黄苓
37、甘和绿原酸为指标,结果表明 气雾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9%,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剂型。邹节明等采用放 射性同位素法,对复方中有效成分淫羊蕾背在小鼠体内的处置过程进行观察,结果 表明H-淫羊蕾昔以复方状态经灌胃给药后,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并发现复方中其 它成分有促进吸收和促进与靶器官结合的作用。体内药物浓度测定需要利用现代 化的分析手段,建立一个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回收率高、重现性好的测定方法。20世纪70年代主要以紫外分光光度法(UV)、薄层色谱法(TLC)、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法测定;80年代,不少中药有效成分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放射免疫法(RIA)等多种检测
38、方法;90年代后,朝向更灵敏、特异、精密和 快速的方向发展。有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 一二厂葭 收光谱法(AAS)、荧光免疫分析(FI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新 一 的分析方法不断涌现:新的色谱技术如胶束色谱法、柱切换技术、手性色谱、超 临界流体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等,质谱法,核磁共振(NMR)技术以及色谱与质谱、核磁共振技术联用等。相信随着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体内、药物分析将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推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具
39、有很重要的 意义。体内药物浓度法有以下优点: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能得出准确的药 代参数;对临床用药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具有敏感、精确、准确、严谨、适应性广等优点。缺点: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多且十分复杂,相当于一个天然的 化学成分组合库,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化学成分作为检测指标,得出的药动参数 与药物的实际药动学相比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一般应根据检测成分的物理化学 特性,选择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3.1.5.2生物效应法:用于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效应法主要应用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有的有效成分不明,或有效成分 虽明确但却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不能用体内药物浓度法研究复方的
40、药动学。为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动学研究的理论7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方法,主要包括药理效应法、毒理效应法和微生物指标法。这些方法能相对更真 实地反应复方效应的整体效果。3.1.5.3药理效应法又称为Smoden法,1975年,Smoden就提出以药效为指标测定药动学参数的方 法,该法的基本原理为:首先建立时-效曲线和量-效曲线,经一定变换后得出“生 物相药物浓度一时间”曲线,据此分析药物的动力学特征,求算动力学参数。该法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地药动学研究中。富杭育等侬皿分别以 解热、发汗、抗炎、抑制肠蠕动等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了麻黄汤、桂枝汤、
41、银翘 散、桑菊饮等的药物动力学规律。卢贺起等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药效指标,研 究了四物汤的药动学,结果表明:家兔经口服给药后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 型,Ti/2(Ka)=0.37h,T1/2(Ke)=0.4h,T(ma x)=0.56h o 药理效应法研究中药复方药 动学,更能体现中医药的整体思想。但由于生物种属及个体差异性,以及测定方法 的准确度、精密度等限制,所得参数具有表观性;灵敏又能准确定量疗效的药理指 标难以确定;而且由于所选药效指标的不同,测得的药动学参数差异较大。3.1.5.4毒理效应法该法是将药动学多点动态测定的原理与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 法相结合,求出不同时间体存百分
42、率的动态变化,由此推算药动学参数。用此 法对含剧毒药马钱子的九分散和疏风定痛丸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兔体 内,两者均符合一房室模型;马钱子在体内吸收迅速,而疏风定痛丸吸收较九分散 慢,从而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此类中药提供了依据。毒理效应法 测定指标明确,实验操作简便,但只适用于药理效应和毒理效应是同一组分的中 药。同时它以药物毒性为主要指标来反映药代动力学规律,不能代表有效成分的药 代动力学规律。3.1.5.5微生物指标法其原理主要是含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与其浓 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选择适宜的标准试验细菌菌株,可以测定体液生物样品浓度,计算药动学参
43、数。王西发等选用金葡菌为试验菌株,用此法测定了鹿蹄草素在兔 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潘嘉等.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川茸挥发油药动学参数,符 合一室开放模型。此法适用于具有或以抗菌活性为主要药效的中药制剂,有简便易 行,体液用量少等优点。但特异性不高,测定结果包括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机 8第一章绪论体内外抗菌效应作用机制的差异、细菌选择的得当与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 代参数的准确性。而且中药复方干扰因素多,同时血清有效成分很难达到抑菌浓 度,因此微生物指标法在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中应用还不多。3.2中药药动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存在的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对中药大黄的体内过程研究以来,药代动力学
44、研 究发展大致经历了 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0年)主要进行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研究,但并未应用现代 药代动力学理论,对实验数据作动力学分析。I第二阶段(1970-1990年)高灵敏的现代分析仪器和测定方法的应用,使中药的 药代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动力学模型理 论被广泛应用,如银杏叶、丹参等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均有文献报道。第三阶段(1990年以来)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研究。包括中药 1理论在药代动力学中的扩展和应用研究、血清药理学的研究、单味和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研究、中 药药代动力学与药
45、效动力学的结合研究等。研究过程中新的药动学理论如“证 治药代动力学”、“辨证药代动力学”、“复方散弹理论”不断的被提出,新的 一.-研究方法如药动学与药效学(PK-PD)结合法、中药胃肠动力学均有所报道这都 大大丰富和活跃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动学研究历史较短,并且研究技术和方法源于化学药物的药物动力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方法还不够成熟,许多研究是 否符合中药的特点,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重要特别是中药复方药物的体内药动学 过程,将有待深入研究。本人认为目前主要问题如下:(1)难以认识中药的整体观中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其药效都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
46、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等原则是中医用药的精髓。因而 整体观思想是中草药药理研究的特点,也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色和应遵循 的指导思想。中药不同于一般的植物药,它必须具备中药应有的真正的内涵,离开 了中医药整体观,单纯追求西药化,将使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路子越走越窄。自9湖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20世纪80年代国内采用毒理、药理效应法研究中草药药代动力学正是这种整体观 的体现。在如何用药代动力学方法认识中药的整体作用,国而产生的一些研究理论 和研究方法,如血清药理学、证治药代动力学和脾主药代动力学理论假说等对我国 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有所应用,但是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复方制
47、剂中绝大多数 有效成分不明确或干扰因素太多,缺乏体内微量定量分析方法等,均制约着认识中 药作用的整体观念。是否可以应用PK-PD结合分析的研究方法,综合评价药物活性 物质群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以反映药物作用的整体观。(2)难以完整地分析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认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难点也是中药研究的特点。从已有的研究资料分 析表明,许多中药中己知的化学成分在体内运转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化,并不是该成 分产生药效作用。因而说不清起药效作用的物质到底是什么,也说不清这样的物质 在体内发生何种变化,其变化与药效的关系又如何。这种客观存在的问题构成其药 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难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
48、代分析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如HPLC,LC-MS,MS-MS,NMR和LC-NMR等高端仪器的出现,为认识中药体内过程中所 产生的药物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但是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处方的变异性和机体状态的不可预测性,给治疗的物质基础研究带来许多问 题,上述对纯化学来源的药物可以分析的方法,还是难以全面认识中药作用的物质 基础。(3)难以全面阐述中药作用的科学内涵阐明中药作用的内涵,研究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备受国内外关注。众多的中药复方虽然临床疗效确切,但长期临床应用是按中医理论和经验用药的,对其作用机制的内涵以及与物质基础的关系,尤其是从药代动力学角度进行研究,得到国
49、际医药学术界的理解和认同还有相当距离,这大大制约了中药走向国际市 场。通过对中药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研究可以阐明其作用机制以及对中药传统理 论赋予现代科学的解释。(4)难以得到合适中医证型的病理模型药动学研究多数选择健康的人、犬、兔、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有人认为病理 模型动物可能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如第四军医大学任平等研究比较健 康与脾虚大鼠川茸嗪的动力学差异,得出大鼠的脾虚状态明显影响川茸嗪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结论。而中医证型的病理模型研究非常困难,需要10第一章绪论进一步的研究。香荚兰醛(va nilline)对羟基苯甲醇(p-h ydroxybenzyl a lcoh
50、ol)、对羟基苯甲醛(p-h ydroxybenza ldeh yde)3,4-二羟基苯甲醛(3,4-dih ydroxybenza ldeh yde)对羟革基甲醛(p-h ydroxybenzyl meth yl eth er)、对羟革基乙醛(p-h ydroxybenzyl eth yl eth er)等。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 isa ndra ch inensis(Turcz.)Ba ill.的成熟果 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五味子性酸味温,有敛肺,滋肾、止泻、涩精、宁 心、安神等功效。常做为方药中的佐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现代药理学研究由 表明五味子有降低因化学物质引起的血清转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