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庄子专题:神游物外导学案.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5337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3.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专题:神游物外导学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庄子专题:神游物外导学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鹤壁市外国语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主备人:刘玉可审核:张丽雪王.勇王红光2012-8-15神游天地 心系苍生细品庄子【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感知、揣摩、把握文意,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自主完 成【预习案】;2.自主思考【探究案】上所提供的题目,然后组内相互交流、碰撞,再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合 作探讨,答疑解惑;3.熟读百遍,其义自现,背诵全文。【学习目标】1、全面理解庄子的思想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态度,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形象化说 理的风格。2、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3、感受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气势非凡、思路纵横、意境开阔、文势汪洋恣肆、富于浪漫色彩的 特点。【学习难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2、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预习案】诵读原文,高效预习【知人论世试论庄子】时代背景: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 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调,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 人,列为侯王;诈谪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 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渭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战国之时,君德浅薄。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 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克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 俗。汉刘向战国策序漫话庄周: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漆园吏。楚威 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 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 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孱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 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一方面社会经历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民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阶层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 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 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庄子中描述他身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饿得形容枯槁,面孔黄瘦,受人讥嘲,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还得向人借米:见魏王时:他也只是穿著 打补丁的粗布衣服,踏着用麻绳绑着的破布鞋。但秋水、列御寇中都曾描述他断然拒聘 的故事,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曾记载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庄子却表示“宁游戏污渎之 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虽然这些故事有可能是庄子门徒为抬高庄 子地位而杜撰的,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到庄子超然世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风度,以及视富 贵荣华如敝屣的生活态度。庄子也曾经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但决非出于他的主动选择,可能只是为了谋生而不得 不做出的退让。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周尝为蒙漆园吏”,关于“漆园吏”的说法不一,推 测可能是专管种植漆树、生产漆器的小官。庄子来往的朋友极少,即使有门徒可能也数量不多,正如朱熹所说:“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五)但也有例外,便是惠施,他可谓是庄子生平唯 一的契友,徐无鬼中讲“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不禁感伤,以“匠石运斤”的故事表达 自惠子死后,自己“无以为质”、“无与1;之”的寂寞心情。但是庄子与惠施不仅在现实生活上 存在距离,在学术观点上也相互对立,他们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多次针锋相对的辩论上,这些辩 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大而无用”(逍遥游)的争论、“人故无情”(德充符)的争论、濠梁“鱼之乐”(秋水)的争论。这些辩论对于理解庄子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看 到他们在认识的态度上有着显着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因此更富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偏于知识论的判断,因此带有更多逻辑家的个性。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着书十余万 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脏箧,以诋言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但他并非仅仅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而是有其独自见解,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 显学,多有诋售,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哲学、艺术特色,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宇宙观:庄子认为“宇宙”的概念是无始无终、无边无垠的。庄子将“宇宙”的根源归结为“道:在庄子看来,以人的感性和理性所能感知、推测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对性与有 限性,生死、贵贱、大小、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得失等等,都是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人 们被自己有限的认知能力所蔽而导致的。庄子认识到了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差异,而且这种 差异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此不可能以某个特定存在的标准来衡量世间万物。这种相对 主义主宰了庄子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领域的认识与理解,但也必然将他带入不确定的 混乱之中,于是庄子虚构了 一个空虚的绝对一一“道”来消除这种相对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不 论世间万物有如何的差别,一旦站到更高的“道”的角度去审视,这种种差别都将消失不见。庄子肯定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但也肯定当天地万物生成之后,道便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正由于“道”是生养天地万物的根源,且无处不在,故人与天地万物从根本上是同根同源且地 位平等的,因此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肯定天地万物与人 是统一体,密不可分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 从对自然的思索出发,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以社会伦理规范为出发点、致力于道德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南怀瑾鹤壁市外国语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主备人:刘玉可审核:张丽雪王.勇王红光2012-8-15修养实践的儒家精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完整而稳定的结构。认识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 生主)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极其有限的,而人的认识对象却是无穷无尽的,以有限的能力 去探求无限的知识,显然是十分困难的。那幺在这种普遍意义的知识之外,是否还有更高层次 的“真知”呢?庄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闻道”、“体道”、“守道”,就是获得“真知”的几种形 式。只有突破了人的感官局限,具有了超乎常人的思维能力,才能认识到知之所不知”这种 超越人们感官体验的事物。们可以努力超越自身陕隘的认识局限,扩大自身的认识能力与范畴。秋水篇中庄子借北海若之口对河伯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禊,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 将可与语大理矣。”可见,可与语大理”的前提是走出陕小的认识范围,以获得更丰富的感官 经验。当获得足够丰富的感官经验时;则可能将这些感官经验上升到新的层次,从而得到新的 更高层次的知识,譬如养生主篇中庖丁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之所以能将解牛之技 运用得神乎其神,就在于他能将感官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目视”、“官知”都是感官活动,但 庖丁却能超越这些感官活动,将其上升到“神遇”、“神行”这样的精神活动,从而使其解牛的 技艺远远超越了其它人。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首先立足于解决人的人生困境,与其它先秦诸子将眼光着落于短暂而有 限的现实社会不同,庄子一开始就企图为人类寻找一个不仅摆脱现时社会困境、而且摆脱最终 生命困境的途径。因此,庄子一方面要求鄙弃人间的世俗道德、功名利禄,以达到远祸全身、逍遥自适的境界;另方面要求齐同死生,不悦生亦不恶死,从而超越死生,达到真正自由的 目的。庄子认为要达到最大的精神自由,首先要认识到人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样,都有着由生 至死的过程,大宗师篇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意识到人之生死犹 如昼夜交替,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因此悦生恶死都是不必要的。庄子人生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 那些具有理想人格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身上,这些理想形象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超然于世 外,无往而不逍遥。他们一方面能超脱死生,“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大宗师),“死生无变 于己”(齐物论,另一方面能超脱世俗道德与情感,“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齐物论),同时还具有一套养生之法,“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大宗师),这些使他们能够超乎常人,具有一些令人惊讶的能力,如“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或是“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近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这是庄子眼中处世的最高境界,但也只能是一种 理想的追求与向往,人总是要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历史与社会之中的,因此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 如何避免外物对于本性的摧残,而达到“自救”的目的,庄子由此提出了“避世”和“游世”的办法。在黑暗的乱世之中,寻求自我保全就不能不成为首要的任务。庄子认为“无用”是自 我保全的途径之一,“避世”是比较极端的作法,主张遁于山林,隐于世外。”山木篇中说,鲁侯因不能去欲虚己而不免于患,孔子因有矜伐之心而遭陈蔡之围,逆旅美人因有矜美之意而 不为主人所重,处处昭显自己的结果就是招引祸害,损毁自身,倒是像意怠那样隐于群鸟之间,无所作为,反而得以避害全身。可见,避世的直接目的还是为了自我保全,相比于儒家对现实 的积极肯定、参与和改造,这种与现实保持距离的作法无疑是消极的,但它又是建立在对自身 精神世界的自信与认真之上的。这种精神上的洁癖,要求远离世俗世界的污浊,从而保全精神 世界的洁净与高贵。庄子本人便是一个这样的人:殉名者都以相位为尊,他却拒绝了楚王之聘,并以神龟为例,表明自己宁愿活着曳尾于烂泥之中,也不愿死后留下骨壳以示显贵。惠子在梁 国为相,庄子去拜访他,他深恐庄子会取代自己,因而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庄子对他说,有名叫鸩篇的凤鸟,从南海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又岂会同鹘 鹰争食腐鼠(秋水)实际上,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从来就互相矛盾,而且越是黑暗混乱的社 会,这种矛盾就越是表现得激烈与不可调和,列御寇篇中写宋人曹商出使秦国,得到秦王 赏赐,回到宋国对庄子大加讥嘲,庄子反讥他的赏赐实际是替秦王舐痔而得,虽然庄子所说可 能是讥讽之言,未必属实,但可见在当时,愈是放弃精神尊严,愈是无耻卑下,得到的利益就 愈多。但是,也不是“不材”、“无用”就一定能得以全身,山木开篇有一段寓言,说庄子行 于山中,见有一棵大树枝叶茂盛,由于其“不材”木匠没有将其伐去,从而得以“终其天年”。但是等到庄子出了山,住在故人家中,故人杀鹅招待,把一只不能鸣的鹅杀了,留下了能鸣的。不能鸣的鹅可谓“不材”,但最后还是招致灾祸,因此庄子意识到,材、不材、材与不材之间,都无法真正的免祸,但“乘道德而浮游”就不同了。“乘道德而浮游”是指顺自然而游于至虚 之境,这样便能“无誉无皆”、“与时俱化”,“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这其中就包含了“游世”的想法。虚己、无为只是“游世”的前提。除此之外,还必须学会顺 应现实和躲避矛盾,与外界达成形式上的妥协,以做到“不失己”,从而在夹缝中生存。这种“游世”的态度与逍遥游中所提出的“游”并不相同,它更直接地指向了现实矛盾,并提 出了更现实的解决办法,与逍遥游篇中指向内心的精神的“无所待”之游有着层次上的差 别。政治观: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晚期,是一个战乱频繁、势力纷争的年代,政局社会前所未有的 动荡和不安,战争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痛苦,权术也将人们的精神推向了险恶境地,庄子认为,当时所存在的政治制度、道德法度是完全多余的,仁义不过是诸侯用来窃国的工具。既然连飞 鸟、跟鼠这样的弱小动物,都有保护自身不受灾祸的本能,那幺比他们更聪明的百姓,则根本 不会接受法度的约束(“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J庄子月去箧)因为天地万物 的发展都应循其自然之道,人与社会也应如此,所以庄子提出了废弃君臣之分,复归原始的无 君返朴思想,并为人们勾画了一个无等级君臣的理想社会:“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 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 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 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 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盗跖)”庄子眼 中的理想社会,一方面要求返回原始的素朴状态,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去除 等级制度,废除仁义道德,消除欲望机心,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庄子的和谐理想社会有其进步 的地方,但简单地认为复古到与禽兽同居的原始社会就能解决一切社会矛盾,也是天真不切实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吃喝拉撒,而是那些无用的东西:音乐、美术、诗歌、小说这些东西不能充饥,也不能御寒,却可以丰富人的心灵,让人于贫穷中富足,于孱弱中坚强,于困顿中怡然自得。鹤壁市外国语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主备人:刘玉可审核:张丽雪王.勇王红光2012-8-15际的。美学观与文艺观:庄子的美学观直接来源于他的哲学观,因此他眼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美 或艺术美,而是与“道”合一的境界美。人一旦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 与天地精神往来”,就能从天地万物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合一的愉悦感,这在庄子看来才是美 的极致。因此,庄子的美学观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指向,一个指向外部形体的自然之美,另一个 指向内部的无为素朴之美。庄子中多处对大自然的美景进行过细致描摹,大海仙山、日月星 辰、飞禽走兽、雷电风雨等等都出现其中,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壮阔景象。但庄子认为美来自 于“天地”之间,并非仅仅由表像而作出的判断,他认为,“天地有大美”的原因在于它能顺应 大道,自然无为。所以,在庄子看来,美的本质就在于自然无为,能够顺应自然,保持自身天 然本性的事物就是美的,庄子笔下的至人、真人、神人,往往具有极美的外形,其前提也是能 顺应大道,无为虚静。反之,对天然本性的摧残就是对美的破坏,如“真者,精诚之至也。不 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 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渔父)”这种“法天贵真”的美学观点不仅表现在反对人工雕琢,追求事物天然本真,而且表现在推崇纯真率性、自由不 蠲的人格上。庄子不但认为只有这种虚静恬淡、素朴无为的精神状态才能体验到美,同时也认 为这种虚静恬淡、素朴无为的精神本身就具有一种美,这种美甚至还远远超越于形体的美之上。所以,“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即使外形丑陋,只要具有精神之美,就能得到人们的钦慕。有 时庄子甚至有意地以形体的丑来极衬人格的美,创造了一大批形极残德极全之人。只有忘掉利 害得失,超越功利欲望,才能全神贯注、闲暇自得地运用技艺。同时,由于庄子认为最高层次的美是超越形体之外的精神的美,所以表现美的文艺创作也 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只有忘却外物,与天地精神往来,做到与“道”相通时才能创 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庄子将艺术的产生归结为一种神秘的直觉领悟在起作用,也即是前面所讲 的“心斋”、“坐忘”,这是种靠直觉和灵感获得创作源泉的方式。但是庄子并非认为艺术创作 的源泉是凭空而来的,或是一种虚无的存在,相反,他认为艺术创作只可能建立在大量现实经 验的基础之上。艺术特色:寓言、重言、卮言的运用是庄子书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天下篇总结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扑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所谓寓言就是假借形象思维寓理于事,表达己意;所谓重言,就是借重古人之言以申明作者自 己的观点;所谓卮言,就是依文随势而出现的一些零星之言。一种不标示自己成见的叙述方式,只将自己体验所得的道理,或寄托在一个虚设的故事之中,或假借众人所信服的先知先哲的嘴 巴说出来,或依循事理之本然而作出自然的表达,至于道理的究竟,便留待读者去自由体悟。“寓言”是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其著书十馀万 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馀 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但庄子书中,对于“寓言”这一体裁,并未在形式上给予严密的界说,而只说到寓言是“藉外论之”。什么叫“藉 外论之”呢?庄子举例说,便如做父亲的不给自己的儿子做媒,因为做父亲的称赞儿子,总不 如别人来称赞显得真实可信,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易于猜疑。因此,自己的儿子纵然有好处,还 得借外人的誉扬,才能见信于人。庄子的寓言,正是在这种“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情况下 诞生的。于是,北冥之鱼可以千变万化,拎扶摇而上九万里;藐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淖 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可以不食五 谷、吸风饮露;任公子可以用五十头牛为饵来垂钓;空躅髅也可以与人娓娓交谈。总之,一切 有形的无形的,无一不可化为故事,来表达庄子的哲学。“重言”则是借重古代圣哲或是当时名人的话,来止塞天下争辩之言。但是庄子的实际用意,并不是为了推崇圣哲与名人。虽然庄子有“齐物论”之心,但有时也不得不站出来表达自己的 看法,此时只好退而求其次,借着偶像说自己的话,以避免纠缠于世俗的是非之争。因此,在 创作“重言”时,他时而借重黄帝,时而借重老聃,时而又求助孔子,当然,他们都得披上庄 子的外衣,说庄子的话。所以,虚构圣哲与名人的言论在庄子笔下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在历 史人物之外另造出许多“乌有先生”来,让他们谈道说法,互相辩论。“卮言”在庄子中游衍不定,庄子以“卮言”命名,是想表明他自己所说的话便如酒器里 的酒,“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成玄英语),都是无心之言,所以称为“卮 言”。正因为是无心之言,时倾时仰,因此“卮言”大多是些不着边际的议论,想到哪便说到 哪。在处于战国乱世之中的庄子看来,百家争鸣,各执一端,尤其儒、墨二家,他们妄分是非、善恶、贵贱、高下,完全是由于自私用智,为成见所固蔽,所以他想以“卮言”的形式,跳出 是非争辩的圈子,避开自我成见的干扰,期合于天然的端倪,顺应大道的运行,而代为立论。逍遥游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章开篇便以鲤鹏的寓言引起人们的兴趣,但变化无端 的鳏鹏、千里之外的南冥毕竟很难令人信以为真,于是庄子紧接着又以齐谐这段重言来增 加其寓言的可信度。然而庄子又未将齐谐的故事一气说完,而是将其拦腰打断,插入了“野 马也,尘埃也,而后乃今将图南”段卮言。上文的寓言与重言皆从大鹏而出,极写大鹏 之大,南冥之遥,似乎此大鹏当是“逍遥游”的代表了,然而以人之视天的经验来看,大鹏之 视下应当也如人之视天一样浑沌一片、难至其极,根本无法了解其真正面目,是有局限性的。此处已初见大鹏“有待”的端倪了,但还未明说。紧接着庄子又连用一层比喻,暗示大鹏“培 风”而行是借助风力,不但未达逍遥,反而有所依赖。至此卮言告一段落,接叙前文齐谐 重言,引出“蜩”与“学鸠”两个新形象。“蜩”与“学鸠”是作为“大鹏”的反面形象出现的,但其用意却并非用来抬高“大鹏”,而是为了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如大年”一段卮言。在庄子看来,“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只是相对而论的,其间的差别实只是五十 步与一百步,原因在于他们仍未打破小大的成见;可是人们不但存有这种小大成见,还要互相“匹之”,实在是件很悲哀的事,这便乂跳出大鹏的故事而翻出了一段新义。至此,文章主旨似 乎已呼之欲出,可是庄子却出乎意料地跳出卮言,借汤、棘之口将鳗鹏的故事又重新叙述了一 遍,这是一段重言。这段文字的作用在于齐谐乃“志怪者也”,恐怕还不足以取信于人,借 古代圣贤之口可以进一步加以印证。然而作用似乎还不止于此,其后“此小大之辩也”一句将 这段“重言”轻轻收束,继而洋洋洒洒铺开一段“卮言”,而这段“卮言”与上文的“重言”有 着紧密的联系,句句皆从“重言”中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喻斥 帽之辈,故宋荣子“犹然笑之”。然而宋荣子虽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3一个人的富足不仅是金钱之富,更要看他心灵中能容纳多少与本身无关的东西。同样,个民族的强大绝不仅是GDP的强大,更要看其在精神领域有多少发明创造。如果没有思想和艺术上 的杰作,所谓“富强”就只是一句空话,建再多高楼、修再多机场,也只不过是一片高楼与机场的荒漠而已。慕容雪村中国,少了一味药鹤壁市外国语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主备人:刘玉可审核:张丽雪王.勇王红光2012-8-15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却“犹有未树也”,列子较之宋荣子虽高明一些,但也只是能“免 乎行”罢了。宋荣子与列子皆有所待,只是比斥稿高明一些,至多也不过是大鹏之辈。那么谁 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呢?庄子将前文-千人等尽数推倒之后,这才道出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文章脉络方才豁然开朗。我们单单从逍遥游开篇的这一部分,便可窥见庄子借助于“寓言”、“重言”、“卮言”三者,是如何创造出波兴云委、变幻莫测的行文艺术的。可以说,庄子的艺术性很大一部分 来源于这“三言”的成功运用,它们使得庄子散文能够打破言与意的隔膜,既未停留在浅薄的 文字上,也未沉溺于晦涩的说理中,而是以一种生动而富有层次的方式,创造出其极具浪漫主 义感染力的优美文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逾越的高峰。鲁迅曾高度赞扬庄子的文字“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闻一多也称赞“南华的文辞是千真万 真的文学”。庄子散文的独到之处,便是它跳出了先秦语录体散文与论辩体散文的束缚,不 仅以说理为目的,还创造了 一种优美飘逸、恢惆情怪的文学风格。在庄子眼中,已无物我之分,人物之间,物物之间,天地万物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可以是毫无限制的,任何事物都有思想、有 灵性,可以将抽象的哲理表达得生动有趣。这种漫无涯际的想象与广阔无垠的视野又使得庄子 散文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呈现出宏大雄奇的气魄与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庄子笔下,北冥的巨鲸有几千里之大,一朝化而为鹏,其翼便如垂天之云,能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 九万里(见逍遥游)!任公子垂钓,要大钩巨缁,以五十头牛为饵,蹲于会稽山上,投竿东 海,一年过去,大鱼吞饵,顿时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声如鬼神,震惊千里,鱼之大,可令浙 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均得饱食(见外物)。齐物论中的至人更是能够“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近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这 些是多幺宏伟壮观、变幻莫测的景象啊!秋水篇中庄子将大自然的壮美描摹得波澜壮阔: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浚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气势宏大的描写可谓道尽了“大”的玄妙,不能不唤起人们对逍遥的无限遐想。难怪宋代 高似孙评价庄子散文时说:“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迤演,如长江大河,滚滚灌注,泛滥于 天下;又如万籁怒号,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搏。”(子略)然而,庄子又不时以大手 笔来曲尽“小”之情状,则阳篇中讲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日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 氏”,蜗角之国,已经小而乂小,然而就在如此小的地盘上,触、蛮二氏却还能“时相与争地而 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口而后反”,实在令人惊心动魄、难以置信。然而,这又正是战国时 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庄子也正 是以这种夸张之语,来嘲讽目光浅陋、厮杀无止的诸侯。而将这种雄奇的夸张发展到极致是在 庄子将死之时,“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矶,万物 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列御寇)只有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将短暂生命 融入宇宙万物之间,方能有此不惧死生的气魄。试看先秦诸子,除了庄子,又有谁能有这种精 神上的无限张力,这种穿越时空、超越死生的旷达潇洒呢?但是仅有丰富奇特的形象和宏伟壮阔的气势,还不足以构成庄子散文的独特魅力,庄子散文的 形象和气势还要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和细致传神的描写才能达到形神俱现的效果。细致传神的 描写也是庄子散文艺术魅力的来源之一,它使得庄子散文不仅有故事,而且故事生动有趣,不 仅有人物,而且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有情节,还有语言,有动作,有神态,有心理活动。盗跖 篇是一个典型代表,其中“孔子见盗跖”几乎就是一篇完整的小说,而且情节跌宕起伏,引人 入胜:被人称为“圣之和也”的柳下惠与“杀人放火”的盗跖成了亲兄弟,相隔百年的孔子与 柳下惠居然也成了好友,孔子一意孤行,不听劝阻,欲说服盗跖改邪归正,不料却遭盗跖痛斥,落荒而逃,路遇柳下惠,发出“无病而自疚”、“几不免虎口哉”的感叹。整个故事大起大落,变幻莫测,生动地刻划了英雄神勇的盗跖这一极富传奇色彩的形象,也夸张地讽刺了所谓至圣 的孔子实不过是名巨盗。庄子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语言往往如行云流水,飘逸优美,宛转跌宕,同时又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庄子散文大大有别于先秦各家诸子散文,达到哲理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 合。应该说,与先秦其它诸子散文一样,庄子还是以说理为目的的散文,只是庄子以其令人 惊叹的天才,不自觉地在文学性上超越了哲理性。正如闻一多所说:“庄子是一位哲学家,然而 侵入了文学的圣域。”正由于此,庄子能把枯燥艰涩的理论表达得浑然流畅、含而不露,如齐 物论篇末写“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 物化。“物化”指泯灭事物差别,彼我浑然同化的和谐境界,本不好理解,但庄周却借生活中常 见的“做梦”这种“物化”的瞬间表达来加以说明,且将“栩栩然”的蝴蝶与“遽遽然”的庄 周刻划得如见其人,如梦其梦,从而使人明白了梦与觉、周与蝶本不必分,也不可分的道理,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此类例子在庄子中不胜枚举,但是也必须看到,庄子汪洋恣肆的 生花妙笔根本上还是来源于其深邃难测的哲理,读庄子不仅要欣赏其艺术魅力,也应当领 略其哲学风采,正如闻-多所说:“读庄子,本分不出哪是思想的美,哪是文字的美。”地位与影响: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 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旷达不羁,或随其悲观消极、颓废厌世;在艺术上,或赞叹不已,或汲取仿效,并加以发挥,从而创造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中多姿多彩的艺术作品。郭沫若认为,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展的(见鲁迅与庄 子)。闻-多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这些话决不夸张,从寓言到小说,从诗歌到散文,从形式到内容,从文学到哲学,无-不留有庄子的影子,甚至中国的艺术史也 多少带有庄子的印记。首先,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可谓是最善于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加以自觉运用的。在他 的笔下,寓言不仅仅是说理的辅助工具,也具有了几近独立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它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寓言创作,如唐代韩愈的马说、龙说、送穷文,柳宗元的三戒、种树郭橐驼传,明代刘基的郁离子等,使寓言逐步脱离了论说文、史传文而独立成体。更为重要的是,先秦寓言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作用。庄子中关于浑沌、黄帝、广成子 等的刻画,都采用了神话的题材,其变幻莫测的想象与夸张也与古代神话的风格相似。但它又 发展了神话的简单形式,其寓言有故事情节,有时甚至是复杂的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有对4人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在生而有之的诸项自由之中,以此项自由最为重要,无此则无任何自由,若此项自由被剥夺,一切自由都将不保,因为这是“自由中的自由”。西谚有云:愚蠢是无止境的。如果能愚蠢到狂热,怎么也该是极高境界了 c荷兰的伊拉斯谟一生反对狂热,我跟他是一伙的,都反对过激的正义,盲目的崇拜和无原则的忠诚。当满世热情高涨,我们就躲在一边凉快;当人们齐唱赞歌,我们就逃回自己的洞里翻白眼玩。我们知道热情一旦超过限度,就会变成肆虐的毒火。鹤壁市外国语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话,有细节,直接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庄子中许多寓言记述或者虚构了鬼怪异事,是魏 晋以后志怪小说的鼻祖之一。其次,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浪漫主义风格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极 端热情的文字,漫无涯际的想象,缤纷瑰丽的辞藻,天马行空的文思,使其成为中国浪漫主义 文学的源头,影响到包括咏怀诗、玄言诗、游仙文学、山水文学、田园文学、志怪文学等在内 的一大批文学形式。第三,庄子散文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认为“天地有 大美而不言”,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间,为自然所有,只有自然无为方才可以体会到天 地之大美。这一思想可谓直接孕育了中国山水诗、田园诗、游记等文学的萌芽,并促其发展。中国的绘画、书法也无一不受其影响,山水画以其得天地之美而成为中国画的最主要类型,书 法则受其“大美”的美学情调和浪漫主义风珞的影响,产生了行云流水、挥斥八极的草书,典 型的如张旭、怀素等人的书法。此外,庄子主张得意忘言、言约旨远、意在言外的创作准则,直接影响了刘勰“情在词外”、钟蛛“文有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王国 维境界说等文艺理论,也极深地影响到中国的文学与艺术,使其形成了重神而不重形这种显着 区别于西方文艺的风格。第四,庄子蔑视权势利禄、追求独立自由人格和逍遥自适生命境界的精神,使中国文人在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有了另一种生命追求。阮籍、嵇康不拘礼教、任 性不羁、愤世嫉俗的人格表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宁愿“采菊东篱下”的人生态度,甚至欧阳修流连山水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理想,无一不留有庄子的影子。李白、苏轼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能够不惊不乱,依然旷达自适,都可看出受庄子濡染之深。庄子对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难以一语道尽,大到人格取向,小到细枝末节,都与庄子有着或多 或少、或深或浅的联系,要真正体会中国文人的精神,不读懂庄子是不行的。【预习检测秀出风采】一、基础扫描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北冥(ming)鳗鹏(kUn)技扶摇(chudn)坳堂(ao)13.夭阕(e)蜩鸠(tido)决起(ju存)榆榜(fang)C.舂粮(ch6ng)朝菌(chdo)蝇站(hui)大椿(chun)D.斥娼(yon)蓬蒿(hdo)泠然(ling)数数然(shud)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组是()A.北冥有鱼,其名为鳗。适莽苍者,三餐而反。B.此小大之辩也。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C.旬有五日而后反。小知不及大知。D.御六气之辩。而征一国。3.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莫之天阕者。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南冥者,天池也。主备人:刘玉可 审核:张丽雪王:勇王红光2012-8-154.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其名曰鳏。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D.奚以不知其然也。5.选出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朝菌不知晦朔,蟆蛀不知春秋。6.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译: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B.之.:虫又何知?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C.此小大之辩也。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D.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7.选出对“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A.彭祖虽活了八百岁,但与冥灵、大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显得可悲。B.是说世人只与彭祖相比,却不知道有比彭祖更高寿的冥灵、大椿,显得可悲。C.世人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相比,感到可悲。D.是说彭祖与大椿比,感到可悲,世人与彭祖比,又感到可悲。:、文言知识梳理知,通_例:小知不及大知 辩,通_例:此小大之辩也而,通 例:而征一国 有,通;反,通 范例;旬有五日而后反1.正音鲸()拎()坳()蜩()决()起而飞抢()小知()斥()数数()然 泠()然2.积累词语2.重点词语怒:奋发例:怒而飞,翻译:()斯:则,就例:风斯在下矣,翻译:()天阕:阻塞例:莫之天阕,翻译:()枪:触、碰例:枪榆防而止,翻译:()控:投,落下例:控于地而已矣,翻译:()效:显才能例:知效一官,翻译:()比:合例:行比一乡,翻译:()正:本所应有例:乘天地之正,翻译:()恶WU:何例:恶乎待哉,翻译:()3.通假字通例:北冥有鱼培,通一例:而后乃今培风辩,通一例:御六气之辩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一一于丹鹤壁市外国语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主备人:刘玉可审核:张丽雪王.勇王红光2012-8-154.古今异义(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海运_例: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天池例:南冥者,天池也(9)则芥为之舟()野马_例:野马也,尘埃也果然_例:腹犹果然众人_例: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羊角_例:技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5.词类活用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而徵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誉名词用作动词称赞)6.特殊句式(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3)众人匹(于)之(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变式句(1)而莫之夭阕者(夭阔之,_)翻译:(2)彼且奚适也(适奚,_)翻译:(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_)翻译:(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_)翻译:(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_)翻译:(6)之二虫又何知(知何,_)翻译:7.虚词之(1)龌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3)其翼若垂天之云()(4)鹏之徙于南冥也()(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10)而莫之天网者()(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2)之:虫又何知()(1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1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而(1)怒而飞()(2)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决起而飞()(4)而控于地而已矣()(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折)(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则(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时则不至()(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然(1)奚以知其然也()(2)虽然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