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五年级(4)班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王红一、学生答题情况说明(一)、考试成绩的基本情况本年级参加考试人数65人,最高分100分,最低分32分,平均分数72.25分,及格人数53人,及格率81.5,优秀人数9人,优秀率13.8。基本达到本次考试的预期目标。(二)、这次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原因)(1)填空题:全年级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填空,仅个别有失分现象,错误的原因是少数学生平时不好好记忆。(2)选择题:多数学生能准确作答,少数学生对试题走马观花,没读懂的缘故。(3) 判断题:多数学生能准确作答,少数学生对试题走马观花,没读懂导致判断
2、错误。(4)简答题:简答题来源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相结合, 学生均能发挥做答。二、试卷分析1、试题难易程度分析:本套试题内容丰富,题目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检测,符合教材要求,难易适中,题量适当,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合理,试题难度适中,层次性较好,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充分体现自我。2、知识点的涵盖与新课程标准分析:本份试题的知识点能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出题,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考查,既全面又有侧重,试题既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查,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考
3、查则渗透在整个试题中。本次试题内容,都能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体现了各单元中的主要内容,设计合理。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品德的养成,以及对生活事件是非判断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3、试题自身的特点分析:(1)改变了试题偏、难和以“背”为主要特征的题型,试题的考查内容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通过生活案例去反映所学知识。(2)离开了课本,走进生活,用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去应用课本知识。(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体验和创造能力。使学生通过认识、理解、感悟、探究、反思等考查活动,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促进
4、品德与社会的全面实施。三、教学现状分析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答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2、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或训练的不扎实。3、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与灵活应用。 四 改进措施 针对本张试卷存在的问题,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记牢,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主题日的日期、纪念日的日期等的正确记忆。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析归类,帮助学生辨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2、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态度。培养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的好习惯,学会认真审题。 3、对学困生要多辅导让其掌握本学
5、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平时经常训练填空、判断题,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5、老师灌输的多,学生探究的少 。在教学中,对稍有难度的题,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探究,怕浪费教学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讲解、点拨,取代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总而言之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的。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老师要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通过学习研究接收教育教改新信息,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