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检验手册第一章: 血液检验 第一节:血液常规检验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1.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机体长久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发继发性红细胞增多;(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猛烈吐泻、脱水、烧伤引发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2.红细胞降低见于多种原因引发贫血,如骨髓造血功效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意义 大致和红细胞增减相同,但在多种不一样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降低更为
2、显著;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降低程度较血红蛋白降低更为严重。三、红细胞形态学检验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含: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2.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多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含: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本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关键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一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
3、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 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关键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5.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应着血红蛋白含量,包含: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它低色素性贫血。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效旺盛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含:1. 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2.卡波(Cabot)
4、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一些增生性贫血。3. 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1.白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包含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发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发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发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发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显著核左移。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发组织损伤、坏死。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发内出血。见
5、于急性化学药品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发代谢性中毒。2.白细胞总数降低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 、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一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本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造成白细胞降低。理化损伤及药品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发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发多种反应。其它,如肝硬化、脾功效亢进等。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 中性粒细胞(N)总数增多或降低临床意义和白细胞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品性皮
6、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一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急性传染病恢复时,通常在常起病时细胞数降低,当开始恢复时可展现增多,提醒病情好转。一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嗜酸性粒细胞降低见于:当肾上皮质功效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诊疗时。急性发烧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见于:一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 嗜碱性粒细胞降低通常无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初生婴儿、儿童生理性增多;一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7、粒细胞降低症可引发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一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淋巴细胞降低大多是相对性降低,或见于长久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诊疗后。 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一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一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降低通常无特殊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常见形态改变 1. 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变包含: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它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核右移,关键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品诊疗后
8、、感染恢复期等。 2.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包含: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3.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依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型(空泡型)、型(不规则型)、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异形淋巴细胞,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一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一些免疫性疾病、药品过敏等。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 1. 血小板降低见于:血小板生成降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
9、损伤;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过敏性药品损伤;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2. 血小板增多见于: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八、血小板学形态检验 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m,含嗜天青颗粒。功效正常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醒血小板功效不良。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第二节:血液其它检验 一、网织红细胞(RC)计数意义 1.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
10、示骨髓造红细胞能力旺盛,如溶血性贫血,缺铁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呈轻度增高。 2. 网织红细胞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效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由慢性苯、铅中毒、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时骨髓受异常细胞浸润所致。 3. 抗贫血诊疗疗效观察,如缺铁性贫血铁剂诊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随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逐步增高,网织红细胞下降,这种网织红细胞反应,可被作为抗贫血诊疗疗效判定。 二、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意义 1.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见于:多种急、慢性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细菌性炎症;慢性感染,如结核病,非感染性炎症,如风湿热;组织损伤及坏死,如大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恶
11、性肿瘤时因肿瘤组织坏死、贫血、继发感染等原因致血沉增快,可随手术切除、有效化放疗而渐正常,如肿瘤复发或转移时又可增快;其它如多种原因造成贫血、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2. 红细胞沉降率减慢见于:红细胞数显著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减低,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三、红细胞比容测定意义 1. 红细胞比容增高见于: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致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显著增高。 2. 红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多种贫血。因贫血类型不一样,红细胞数及体积大小也不一样。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输液过多所致血液稀释。 四、红细胞平均值计算 1. 平均红细胞体积(M
12、CV) 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有血红蛋白平均量。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第二章:血液特殊检验 第一节:溶血性贫血试验室检验一、红细胞破坏过多检验 1. 外周血液常规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血涂片中可见破碎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等。出现经典异形红细胞或本身凝集现象时,可提供溶血原因线索。 2.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意义 正常血浆只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40mg/L是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关键指标,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血管外溶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通常不增
13、高。 3.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意义1.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多种溶血性贫血,包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等。 2. 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等。4.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意义 本试验有利于判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阳性表示严重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出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而球形细胞增多症系血管外溶血则无此区带。5. 尿液检验尿胆原排出增多;隐血试验阳性,这是因为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超出结合珠蛋白量和肾小管再吸收功效时,出现血红蛋白尿;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呈阳性反应
14、,是反应慢性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6. 红细胞寿命测定 是检测溶血可靠指标,常见51Cr、3P-DFP或二异丙基氟磷酸标识红细胞法,能反应红细胞寿命指数。此项测定显示红细胞寿命缩短表明有溶血。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检验 1. 网织红细胞增多在5%20%以上。2. 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关键是晚幼红细胞。因为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出现,故可表现大红细胞增多。3. 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百分比常发生倒置。三、红细胞膜缺点检验 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1.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本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等。2.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
15、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2.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意义 本试验对轻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检出敏感,也见于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酶缺点溶血性贫血。3. 本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意义1.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在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显著纠正,加ATP后溶血显著纠正。2.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型(G-6-PD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正常或溶血稍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部分纠正,加ATP后溶血部分纠正。3.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II型(PK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不能纠正,加ATP后溶血显著纠正。四、红细胞内酶缺点检验 1.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
16、试验意义 当红细胞G-6-PD活性正常时,还原率75%;如G-6-PD缺点,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速度远较正常红细胞慢,还原率显著降低。本试验是反应红细胞对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能力,特异性较低,可用作G-6-PD缺乏筛选试验。2. 变性珠蛋白小体检验意义 当G-6-PD缺乏时变性珠蛋白小体易于检出,变性珠蛋白小体增多可见于一些药品中毒、不稳定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3. 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意义 G-6-PD缺乏时,常延迟出现或不出现荧光点,可作G-6-PD较特异筛选试验。深入可用紫外线分光光度测量法,对G-6-PD活性作定量测定。4.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测定意义 丙酮酸激酶缺乏时,常延迟消失
17、或达60min仍不消失,可作丙酮酸激酶较特异筛选试验。深入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测量法,对丙酮酸激酶活性作定量测定。五、珠蛋白合成异常试验 1. 血红蛋白电泳意义1.如HbA、HbA2、HbF降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如HbA降低,HbF显著增加,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缺铁性贫血时HbA2常降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HbA2可增高;4.若出现新区带则可能为异常血红蛋白,应深入检验。2. 胎儿血红蛋白(HbF)测定1抗碱血红蛋白测定意义抗碱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度增高除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外,也见于正常孕妇、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阵
18、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等。2HbF酸洗脱意义 同抗碱血红蛋白测定。3. HbH包涵体染色意义 显著增高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HbH病、一些血红蛋白病时可见轻度增高。4. 红细胞镰变试验意义 出现镰形红细胞多少和HbS含量相关,除HbS病外,一些血红蛋白病也可出现镰形红细胞。5. 不稳定血红蛋白检验1 异丙醇沉淀试验意义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加入异丙醇溶剂在5min后即可发生沉淀,20min可成絮状。HbH、HbF或高铁血红蛋白升高时也可出现阳性。2热变性试验意义 同异丙醇沉淀试验。六、免疫性溶血检验 1. 抗人球蛋白试验意义1.直接试验阳性见于:本身免疫性溶
19、血性贫血(AIHA),除原发AIHA外,也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一些感染、药品等引发AIHA;新生儿溶血病少数冷抗体型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间接试验慢性见于Rh和ABO血型妊娠免疫性溶血,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2. 酸溶血试验意义 本试验阳性,支持PNH诊疗。严重AIHA、显著球形细胞增多症偶可阳性。3. 蔗糖水溶血试验意义 本试验在PNH患者常呈阳性,且较酸溶血试验敏感,但特异性不强。再生障碍性贫血、本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呈轻度阳性反应。4. 冷热溶血试验意义 本试验阳性支持PCH诊疗。一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偶可见阳性。第
20、二节:低色素性贫血试验室检验一、血清铁(SI)测定意义1. 血清铁降低见于:体内铁总量降低。最常见于由多种原因引发缺铁性贫血。铁丢失增多,如多种原因引发慢性失血。铁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哺乳期、婴幼儿生长久。铁转运障碍,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肝硬化等。2. 血清铁增高见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铁利用降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铁吸收增加,如铁剂诊疗、长久接收输血、血色病;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等。二、血清总铁结协力(TIBC)测定意义1. 血清总铁结协力降低见于:运铁蛋白丢失,如肾病、尿毒症。运铁蛋白合成降低,如遗传性运铁蛋白缺乏症;铁蛋白降低,如肝硬化;其它,如感染、肿瘤、溶血性贫血
21、等。2. 血清总铁结协力增高见于:运铁蛋白合成增加,如多种原因引发缺铁性贫血 ;铁吸收过多,如长久接收输血、注射铁剂诊疗;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3如TIBC增高,血清铁降低时关键见于缺铁性贫血;TIBC降低,血清铁增高时提醒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二者均增高,提醒慢性感染、肝硬化、肾病尿毒症等。三、血清未饱和铁结协力(UIBC)测定意义 参见血清铁及TIBC项。在缺铁性贫血时UIBC增加。四、转铁蛋白(Tf)测定意义 同TIBC,参见TIBC项。五、血清铁蛋白(SF)测定意义1. 血清铁蛋白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含有早期诊疗价值。营养不良、严重慢性疾病体
22、内贮存铁降低造成继发性贫血。2. 血清铁蛋白增高见于:体内铁贮存过多,如长久接收输血和不合适铁剂诊疗;恶性肿瘤;急性感染和炎症;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坏死和心肌梗死等。o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意义1.依据MCV、RDW值可将贫血分为6种: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如多种慢性疾病所致贫血。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RD
23、W均增大,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用于缺铁性贫血诊疗时观察。缺铁性贫血RDW值增大,当给铁剂诊疗有效时, RDW值可一过性深入增大,随即再逐步降到正常。o 血小板比容(PCT)意义1. 血小板比容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2. 血小板比容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降低症、化疗后等。o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意义1 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2 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小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亢、化疗后等。o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意义1.血
24、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血小板综合征及血栓性疾病等 第三章:骨髓检验 第一节:骨髓穿刺应用一.骨髓穿刺适适用于: 1. 诊疗贫血细胞形态学类型,观察诊疗后效果。2. 确立造血系统疾病诊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等。 3. 确立白血病细胞学类型,决定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判定病情及预后。4. 帮助诊疗骨髓中可出现异常细胞疾病,如骨髓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癌转移等。5. 明确原因不明发烧、肝脾肿大等。6. 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判别诊疗。二.骨髓穿刺不适适用于血友病。 骨
25、髓采集:1骨髓液采集部位:髂后上棘最常见。髂前上棘。此处采集骨髓较安全。胸骨穿刺,非必需时较少选择。2抽吸量:以抽吸时在注射器中刚见到骨髓液(0.20.3ml)即止,不宜过多,以避免受外周血稀释影响结果。3骨髓液抽取后需立即涂片,预防凝固。观察涂片情况,满意涂片应可见有骨髓小粒及脂滴。如被血液稀释、混血多时涂膜稀薄光滑,表面光感如血片。 骨髓涂片检验:1涂片染色:瑞氏染色法。2低倍镜检验:观察涂片,染色是否满意。观察有核细胞多少,判定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将增生分为5级。观察大细胞或特殊细胞,如转移癌细胞、淋巴瘤细胞、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计数巨核细胞。选择涂片均匀,染色清楚部位(以体尾交界均
26、匀区最宜),进行各系细胞分类计数。3油镜检验:分类计数,依据细胞形态逐一识别。计算粒/红比值。观察并描述各细胞形态,注意有否异常改变。观察有没有其它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骨髓象: 以下多个情况均考虑正常骨髓象:1骨髓增生活跃。2粒细胞系占有核细胞40%60%,原粒2%,早幼粒5%,中幼粒15%,晚幼粒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料细胞,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态学正常。3有核红细胞占有核细胞20%25%,原幼1%,早幼红5%,中、晚幼红约各占10%,细胞形态学正常。4淋巴细胞系占有核细胞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5单核细胞通常4%,浆细胞3%,均为成熟型。6巨核细胞易见,多
27、为成熟型,以产血小板型居多。7可见少许非造血细胞,如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8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第二节: 骨髓象分析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 按增生程度分5级: 1. 级:增生极度活跃,关键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一些增生性贫血。2. 级:增生显著活跃,常见于多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一些白血病。3. 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一些代偿增生较差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4. 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5. 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经典再生障碍性贫血。二、粒细胞和幼红细胞百分比
28、(粒/红百分比)意义 1. 百分比增加见于: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2. 百分比正常见于:正常人骨髓;两系细胞同时或成百分比增多或降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3. 百分比减低见于:粒系细胞降低,如粒细胞降低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效亢进等。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
29、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类白血病反应;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中毒,包含药品、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其它,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一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寄生虫感染;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6嗜碱性
30、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放射反应。 粒系细胞降低 见于 :1粒细胞降低,粒细胞缺乏症。2再生障碍性贫血。3急性造血停滞。 粒系细胞形态异常1胞核异常: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2胞质异常: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hle包涵体。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四、红系细胞改变意义 红系细胞真性增多1小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
31、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2正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百分比。3 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见于脾功效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4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6大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一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诊疗未完全恢复者。7铁粒幼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 见于粒细胞降低症、放射病等。 红系细胞绝对性降低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癌等。 单纯红细胞系降低意义 见于纯
32、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淋巴细胞系改变意义 恶性增生1.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生1 形态异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2形态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意义 恶性增生: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有三种类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七、巨核细胞系改变意义 巨核细胞增多1巨核细胞增多展现左移,见于免疫性血小板降低性癜、脾功效亢进。2
33、以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紫癜等。 3巨核细胞增多展现左移伴有形态异常、畸形,见于巨核细胞性白血病。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形态异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血病。 巨核细胞降低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意义 1. 浆细胞恶性增生: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2. 浆细胞反应性增多:见于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结缔组织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浆细胞相对性增多)。九、组织细胞增多意义 1. 恶性增生:组织细胞呈不一样程度增生伴形态异常,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
34、样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多核巨型组织细胞、怪异异常组织细胞,后两种异形组织细胞常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2. 反应性增多:见于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及其它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十、骨髓内特殊病理细胞和病原体 1. 癌细胞:如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细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转移至骨髓,原发部位多见于前列腺、乳腺、甲状腺、肺、肾、胃、结肠、胰腺及子宫等。2. 其它如Reed-sternberg细胞,见于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细胞、网状肉瘤细胞,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较少见如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海蓝组织细胞等。3. 寄生虫:骨髓中发觉疟原虫、黑热病小体、
35、蚴丝虫等,可帮助确诊疟疾、黑热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十一、骨髓象和血象关系 检验骨髓象时,必需同时检验血象,常见有以下情况: 1. 一些疾病骨髓象改变相同,但血象改变有显著差异,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2. 一些疾病血象改变相同,但骨髓象改变有显著差异,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3. 一些疾病血象改变不显著,但骨髓象有显著改变,如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较多异形淋巴细胞为本病诊疗关键依据,而骨髓象改变不显著。5. 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细胞分化不良时,确定细胞类型有时困难,若将
36、骨髓片和血片结合对比检验,有助对细胞类型认定。十二、骨髓象检验在临床诊疗价值 1. 肯定性诊疗:骨髓中含有特异性病理性细胞时,如白血病细胞、巨幼红细胞、骨髓瘤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依据骨髓象即可肯定诊疗。2. 符合性诊疗:骨髓象表现异常改变,结合临床病史可符合诊疗。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脾功效亢进、类白血病反应等。 3. 提醒性诊疗:骨髓象可提供深入诊疗线索。如溶血性贫血需结合病史作溶血检验才能明确诊疗。4. 除外性诊疗:骨髓象检验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疾病。如全白细胞降低,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检验无对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疗。 第
37、三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意义 POX关键存在于粒细胞系,除原粒细胞外,随细胞成熟,POX阳性反应增强(嗜碱性粒细胞反应阴性)。单核细胞系从幼单核细胞起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系、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则任何阶段均呈阴性反应。本染色法最关键用于判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呈强阳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呈弱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呈阴性反应。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意义 1. 细菌性感染时,NAP活性显著增高,病毒性或寄生虫性感染时常无显著改变或减低。2.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显著减低,类白血病反应时则显著增高。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NAP活性显著
38、减低,急变时活性增强。4.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活性减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活性增高。5. 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活性增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活性减低。三、酸性磷酸酶(ACP)染色意义 1. 单核细胞、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中此酶呈阳性反应,有利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诊疗。2. 毛细胞白血病时呈阳性反应,且不为左旋酒石酸所抑制,有利于毛细胞白血病诊疗。3. 高雪细胞呈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呈阴性反应,有利于二者判别。四、特异性酯酶(SE)染色意义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原粒及早幼粒细胞SE活性显著增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通常呈阴性反应;急性淋巴
39、细胞性及巨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均呈阴性反应。五、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意义 NSE关键存在于单核细胞系,从原单细胞到成熟单核细胞其活性逐步增强。在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呈强阳性反应,但其活性能被氟化钠抑制。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有部分病例可呈弱阳性反应,但其活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有利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判别。六、糖原染色意义 1. 判别良性和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2. 判别幼红细胞增生性质3. 判别急性白血病类型4. 判别一些细胞类型:如巨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等。七、铁染色意义 1. 判别缺铁性和非缺铁性贫血2. 诊疗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第四章 止血和凝血功效检验 第一节:止血
40、和凝血功效检验一、出血时间(BT)测定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1. 血管结构或功效异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2. 血小板数量异常:如多种原因所致血小板降低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3. 血小板功效异常: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4. 其它: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二、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意义 本试验是诊疗血管性假血友病关键方法,因该病轻型患者出血时间可仍正常,但服阿司匹林后出血时间可见延长。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意义 新出血点超出10个为阳性,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以下情况: 1. 毛细血管壁
41、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坏血病、感染性血管性紫癜。2. 血小板数量降低: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3. 血小板功效缺点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药品和一些疾病引发血小板取得性功效缺点等。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测定意义 1.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减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友病携带者。2.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增高见于:血管内皮损伤,如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高凝状态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尿毒症等;其它如大手术后、糖尿病、高脂血症、DIC等。五、6-酮-前列腺素F1a(PG F1a)测定意义 6-酮-前列腺素减低见于: 1. 先天性血
42、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点性疾病或口服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后;2. 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糖尿病、肾小球病变、外周血管血栓形成等。第二节: 血小板功效检验一、血小板粘附功效(PAd)测定意义 血小板粘附功效减低见于: 1. 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2.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3. 尿毒症、严重肝脏疾病;4. 长时期应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降低血小板粘附药品等。粘附功效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静脉血栓等。二、血小板聚集功效(PAg)测定意义 1. 血小板聚集功效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继发于尿毒症、肝脏病)、骨髓增生综合
43、征,异常蛋白血症2. 血小板聚集功效增高见于;高凝状态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症、外科大手术后等。三、血块退缩(RT)试验意义 1. 血块退缩不良或血块退缩率40%,见于:血小板功效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降低性紫癜;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减低;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 血块过分收缩见于:先天性或取得性X因子缺乏症及严重贫血等。四、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测定意义 PF3有效性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肝脏病、异常蛋白血症、骨髓增生综合征、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降低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和一些药品影响。五、血小板-球蛋白(-TC)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意义 增高表明血小板被激活及释放反应亢进,见于: 1.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DIC、糖尿病、高脂血症、妊娠高血压等; 2. 其它,如恶性肿瘤、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六、血栓烷素B2(TXB2)测定意义 1. TXB2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2. TXB2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