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厂管理制度严格吗(15篇)【第1篇】采油厂施工项目现场管理措施 对于油田采油厂项目管理部门来说,天天要跟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打交道。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实际上是油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确保采油厂生产、安全的关键。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搞好施工现场项目管理,要做好起点建设 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应注重抓好“早、实、严”,组织项目班子深入一线,切实抓好现场安全,坚持倡导质量一步到位环环紧扣。 提早介入、认真规划、合理设计,落实现场施工方案。工程开工前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将企业技术部门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报送监理单位审核。对于重大或关键部位的施
2、工,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要提前一周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保证措施,以及新技术新材料试验,鉴定证明材料报送监理单位审核。 精选施工现场起点建设所需材料。对施工现场起点建设所需材料进行选择,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果材料选择不合适,就会给以后的现场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拿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所需用的配电箱、电缆来说,坚决不能贪图小利购买不合格产品。在现场管理中,各个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从企业实际和工作环境出发,制定一系列实际可行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各种行为。例如:施工现场考勤制度,施工现场例会制度,施工现场档案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仓库管理制度,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临时
3、用电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保卫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文明卫生制度、机械操作制度、材料采购验收制度,消防制度等。使现场管理的每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搞好施工现场项目管理,要做好安全控制 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控制,要强调一个“严”字,主抓一个“细”字。安全事故存在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尤其使施工安全管理,要杜绝“以包代管”,或“已包不管”的局面。通过识别和控制施工过程,达到预防和消除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对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必须列入过程控制管理的节点。要做好施工项目的安全过程控制管理,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
4、生产发挥着促进与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安全的统一。 坚持目标管理:安全管理的内容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在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或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表明在生产范围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位置和重要性。预防为主,是端正对生产中不安全检查因素的认识和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态度,选准消除不安全因素。 坚持全员管理: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
5、的机构、人员共同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活力,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 坚持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其管理意味着是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消除新的危险因素,需要不间断地摸索新的规律,总结控制的办法与经验,指导新的变化后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坚持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施工区、办公区及生活区的环境卫生管理,从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要有完善的文明施工方案,包括有健全的施工指挥系统和岗位责任制度,工序衔接交叉合理,交接责任明确。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是施工现场乃至所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水平的综合表现,通
6、过以上措施,能将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的安全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搞好油田施工现场项目管理,要抓好质量控制 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所有隐蔽工程的记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位设质量控制点,专人负责。施工过程中,除按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查内容进行严格检查外,在重点工序施工前,须对关键的检查项目进行严格的复核,按程序施工。 坚持“三检”制度:即每道工序完后,首先由作业班组自检,再由施工员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施工人员、质检员、技术员进行互检和交接检。 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以专职质检员、技术人员作为信息中心,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
7、决策机构(项目经理部)。决策机构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执行机构,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封闭式信息网。现场质检员要及时搜集班组的质量信息,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整群随机抽样法客观地提取产品的质量数据,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4.搞好施工现场项目管理,要不断优化管理 优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不断优化,来实现总体施工目标。在优化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方法的运用、讲究措施的实施。 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全员素质: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
8、理,千方百计地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员工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以班组为重点,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班组是建筑施工企业现场项目管理的核心,班组活动范围在施工现场,工作对象也在施工现场,所以我们要加强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各项工作就无一例外地需要班组来实施。 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管理效益:质量和成本是企业生命,任何时候市场都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这些需要严格项目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将难以开拓新的市场,从而影响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的落脚点都是在施工现场,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多工种联合作业
9、,人员流动大,是事故隐患多发地段,加强工程操作的系统性推行,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不断加强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提高合同履行率, 以良好的项目管理水平来保证项目的效益,确立企业的信誉。 采油厂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是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它融合了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采油厂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不仅可为施工单位节省资金,还可提高施工效益,强化工程质量、安全,加快工程进程,提高企业市场形象。 【第2篇】化工厂安全运行及管理措施 一、安全运行影响因素 1、人为因素的影响 1.1人的心理 1.1.1心理机理失调:心理疲劳、情绪失控。 1.1.2非理
10、智的心理状态:侥幸心理、过分的自信心理、省能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有意违章心理、完全服从于生产的冒险违章心理。 1.1.3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技术状态不佳、配合不好、判断失误。 1.2人的失误 1.2.1随机失误 1.2.2系统失误:遗漏、遗忘、心理紧张。 1.3作业疲劳 视觉和听觉敏锐度降低、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降低、能动性积极性明显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2、设备因素的影响 2.1设备可能产生的危险、危害的类型 2.1.1机械性伤害:碰撞、打击、夹击、跌落。 2.1.2火灾爆炸性:设备泄漏、爆炸而引发事故伤害。 2.1.3电气危害:电击、发生火灾爆炸。 2.1
11、.4职业性危害:设备设施产生尘、毒。噪声、高温。 2.2压力容器、管道的潜在危害 2.2.1压力容器的分类 2.2.1.1按品种划分: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储存压力容器。 2.2.1.2按压力等级划分:低压(0.1p1.6mpa)、中压(1.6p100mpa)、高压(100p1000mpa)。 2.2.1.3按容器的重要性、压力、介质的危害程度划分:第一类容器(非易燃或无毒介质的低压容器或有毒介质的低压传热和分离容器)、第二类容器(任何介质的中压容器、剧毒介质的低压容器、易燃或有毒介质的低压反应和储存容器)、第三类容器(高压、超高压容器)。注:剧毒介质:进入体内的量50g即
12、会引起肌体严重损伤或致死作用的介质;有毒介质:进入体内的量50g即会引起人体正常功能损伤的介质;易燃介质:与空气混合时,其爆炸极限的下限20%的介质。 2.2.2压力容器的潜在危害 生产介质易燃易爆、有毒,发生泄漏或破裂爆炸不仅可造成中毒、烫伤、烧伤等人身事故,还能产生火灾、爆炸和环境的污染等事故。 2.2.3压力管道的分类 2.2.3.1按压力等级划分:低压(0.1p1.6mpa)、中压(1.6p100mpa)、高压(100p1000mpa)。 2.2.3.2按压力和介质危害等级划分:gc1:极度危害介质的管道、火灾特性为甲、乙类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液体,并且设计压力4.0mpa的管道、输送流
13、体介质设计压力10.0mpa的管道;gc2:火灾特性为甲、乙类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液体,并且设计压力4.0mpa的管道、输送可燃性、有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0mpa的管道,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输送非可燃性、无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4.0mpa,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0mpa,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gc3:输送可燃性、有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mpa的管道,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输送非可燃性、无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4.0mpa,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 2.2.4压力管道的潜在危害 生产介质易燃易爆、有毒,发生泄
14、漏或破裂爆炸不仅可造成中毒、烫伤、烧伤等人身事故,还能产生火灾、爆炸和环境的污染等事故。 2.3机泵设备的潜在危害 2.3.1机泵设备的主要损害形式及原因 机械振动;介质产生的腐蚀、冲蚀、汽蚀、磨蚀,操作不当引起的损伤;过大的接管安装应力引起壳体变形;基础受到的损伤。 2.3.2电动机着火的原因 电动机负荷运行;金属物或其他固体掉进电动机内,或检修时绝缘受损,使组受潮,以及遇到过高电压;电动机接线处各接点接触不良或松动时,会使接触电阻增大引起接点发热,接点氧化迅速,最后将电源接点烧毁,损坏周围绝缘导线,造成短路而烧毁电机;电机单线运行。 3、物料因素的影响 3.1火灾危险 3.1.1火灾发生的
15、基本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 3.1.2主要可燃物 甲苯、洗油、褐煤。 3.1.3火灾事故的特点 爆炸性火灾多;大面积流淌性火灾多;高温泄露着火多;火势发展速度快。 3.2爆炸危险 3.2.1爆炸形式 物理爆炸、化学爆炸。 3.2.2爆炸的破坏作用 直接破坏,引起火灾、碎片冲击。 3.3毒害危险 3.3.1毒物对机体的作用性质分类 麻醉性毒物;刺激性毒物;全身性、窒息性毒物。 3.3.2常见的毒物及其危害 3.3.2.1甲苯: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甲苯毒性小于苯,但刺激症状比苯严重,吸入可出现咽喉刺痛感、发痒和灼烧感;刺激眼粘膜,可引起流泪、发红、充血;溅在皮肤
16、上局部可出现发红、刺痛及泡疹等。 3.3.2.2洗油:作用于皮肤,引起皮炎、痤疮、毛囊炎、光毒性皮炎、中毒性黑皮病、疣赘及癌肿。可引起鼻中隔损伤。 3.4静电危险 3.4.1静电产生的原因 3.4.1.1内因:物质逸出功不同;物质的电阻率不同;物质介电常数不同。 3.4.1.2外因:紧密的接触和迅速的分离,附着带电;感应带电;极化带电;流动带电;喷出带电;飞沫带电;淌下、沉浮、冻结带电。 3.4.2静电的危害 带来燃烧性爆炸。 4、工艺因素的影响 4.1设计阶段工艺因素 选择物质危险性较小;工艺条件较缓;工艺技术成熟;设备承受超压性能好;设置可靠的p、t、f、l等参数的控制仪表和控制系统;设置
17、必要的报警、监视、泄压装置。 4.2运行阶段工艺因素 控制阀故障(开关不到位、阀卡、阀失灵全开或全关);显示仪表失真。 4.3事故处理工艺因素 事故处理阶段的首要目的减少事故损失,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快速准确的进行正确的工艺处理;要提高事故处理的正确性;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设置eso紧急停车系统,保障把事故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5、作业坏境因素的影响 5.1噪声 5.1.1噪声源 压缩机噪音95db(a)、泵噪音9095db(a)、调节阀噪音、管道噪音、放空噪音。 5.1.2工业噪声卫生标准 每个工作日接触噪音时间 新建企业允许噪音 现有企业允许噪音 8h 85 d
18、b(a) 90 db(a) 4h 88 db(a) 93 db(a) 5.1.3噪声的危害 对听觉、心血管、神经、视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设备、仪表的损害、精度下降;掩盖报警声响信号。 5.2高温 5.2.1高温对人的危害 工作能力、协调性、反应速度、注意力降低;人的循环系统、消化泌尿系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大量出汗,严重会中暑。 5.3低温 5.3.1低温的危害 冻裂设备或管线;冻坏仪表,造成假显示,误操作;冻凝含水介质。 5.4采光照明 5.4.1不良照明对人的影响 视功能降低和产生不适感,从而使观察对象模糊不清,引起工作失误。 6、自然灾害的影响 6.1地震 6.1.1地震的危害 所用
19、溶剂是易燃易爆、有毒的介质,因此,发生地震时,一旦设备、管线、储罐等遭到破坏就可能带来泄露、燃烧、爆炸和有毒气体的蔓延等次生灾害,将会造成产生破坏人员伤亡的严重灾害。 6.2雷电 6.2.1雷电的危害 雷电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可损坏发电机等电气设备的绝缘,烧断电线;劈裂电杆,造成大规模停电;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置换成大量的热量,产生高温造成易燃易爆介质的燃烧,爆炸;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会在雷击点及其连接的金属部位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雷电电流产生的强大磁场会使导电体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并且还会在构成闭合路地金属物中感应出电流,若回路中有
20、的地方接触电阻较大,就会局部发热或发生火花发电;雷击的热效应,能使雷电通道中的空气剧烈膨胀,同时水分及其他物质分解为气体,在被雷击物体内部出现很大的压力,致使被击物遭受严重破坏电室,可造成配电装置,电气线路,金属官道上产生冲击电压,使雷电沿线路、管道迅速传播,若进入操作室、仪表间、配电室,可造成配电装置、电气线路绝缘层被击穿,产生短路,使建筑物内易燃易爆物质燃烧或爆炸;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雷击电流通过人体,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心跳骤停,以致使脑组织及一些脏器受到严重损害,出现休克或突然死亡;雷击产生的火花、电弧,还可以使人遭到不同程度的烧伤。 二、安全运行的应对措施及管理 1
21、、人为因素的应对措施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量;不断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领导重视;以有效的手段约束、激励人。 2、设备因素的应对措施 2.1设备使用前的安全管理 编制设备管理制度文件;培训操作员工;对设备进行试运转、调试,办理交接手续。 2.2设备使用初期安全管理 对安装、试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好调试、改进等有关记录提出分析意见,填写设备使用鉴定书作为以后参考;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2.3设备使用期安全管理 保养责任制;操作证制度;创造良好的使用环境;培养设备使用、维修管理制度;建立设备资料程案管理制度。 2.4设备使用原则 2.4.1三好 2.4.1.1管好。设备操作对
22、设备的附件、仪器、仪表、工具、安全防护装置必须保持完整无损。设备发生事故时,立即停工断电,保护现场,及时、真实地上报事故情况。 2.4.1.2用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心爱护设备,不准设备带病运转,禁止超负荷使用设备。 2.4.1.3养好。操作者必须按照保养规定,进行清洁、润滑、调整,紧固,保持设备性能良好。 2.4.2四会 2.4.2.1会使用。操作者要熟悉设备结构、性能、会正确调整电流、温度、压力、流量,严格执行安全规程,操作熟练、动作正确规范。 2.4.2.2会维护。操作者要正确掌握设备的维护方法、维护要点,准确、及时地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保证润滑油质量,要做到润滑“五定”:定时、定量、定
23、质、定人、做好设备润滑管理。 2.4.2.3会检查。操作者必须熟知设备启动前后的检查项目内容,正确检查设备各部位运转情况,通过感官(听、摸、看、闻)和仪表判断设备运转状况,分析并查明异常情况产生的原因。 2.4.2.4会排除故障。操作者能正确分析判断一般常见的设备故障,并及时排除,保证设备安全,排除不了的凝难故障,应及时报检修。 2.4.3四项要求 2.4.3.1整齐。工具、工件摆放整齐,安全防护装置齐全,线路、管道完整。 2.4.3.2清洁。设备清洁,环境干净,无油污,无杂物,无碰伤。 2.4.3.3润滑。按时加、换润滑油。 2.4.3.4安全。合理使用,精化,维护保养,及时排除故障及一切危
24、险有害因素,预防设备事故的发生。 2.4.4四懂 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 2.5设备运行期的检查 外部裂缝、腐蚀的检查;保温及防火层(腐蚀、损坏)管线的检查(有无超压、超温、超负荷、有无异常振动、异常声音);有无发生液击、有无变形、腐蚀;转动设备的检查(听、摸、看)检查固定螺栓、结合件等有无松动等不正常情况,能处理的及时处理,重大问题要及时汇报上级主管部门,以便做出决策;换热器要定期壳体与头盖法兰连接,管路与壳体法兰连接,阀门与管路法兰连接,阀门大盖等密封出的泄漏情况,支座及支撑结构、基础情况;构建物的检查(厂房、塔器的柜架、管线支撑、设备的基础支座、梯子、平台、栏杆等构建物应定期检
25、查,以便及早发现其腐蚀、脱落、断裂等不正常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整改好;对边所、配电室、仪表控制的渗漏情况进行检查,防止电气设备、仪表控制设备进水短路;对房屋的防雷设施、避雷针等进行检查,防止其腐蚀、损害失效;消防设施的检查(消防栓、消防蒸汽、移动式灭火器、可燃性气体报警器等,都要进行定期检查,使其保持完好,一旦发生火警时,能够及时投用。 3、物料因素的应对措施 3.1可燃物大量泄漏的处理 在生产过程中,当有可燃物大量泄漏时,首先应正确判断泄漏部位,及时切断泄漏物料来源,在一定范围内严禁动火及其他火源。 3.2报警 发生火灾后,现场人员在立即进行扑救的同时,要马上上报火警,以便消防部门能及时
26、前来扑救,并使其他人员及时做好疏散准备。 3.3断绝可燃物 将燃烧点附近可能成为火势蔓延的可燃物移走;关闭进料阀。 3.4排除爆炸危险 当发生火灾时,还需观察周围情况,排除爆炸危险,将受到火势威胁的易燃易爆物质转移到安全地点。 3.5配合消防人员灭火 3.6预防中毒的技术措施 以无毒或低毒的物料代替有毒高毒的物料;改革工艺;生产过程的密封;隔离操作;通风排毒。 3.7个体防护措施 3.7.1呼吸防护:使用防护面具。 3.7.2皮肤防护:主要依靠个人防护用品(工作帽、工作服、工作鞋、口罩、手套、眼镜等)。 3.7.3消化道防护:防止误用有毒液体。 3.8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 3.8.1原则:救护者
27、的个人防护(佩戴好防毒面具,穿好防护服,在进行抢救);切断毒物来源;防止毒物继续进入中毒人体内;防止毒物继续浸入人体的措施:救护人到现场后,迅速将中毒者转移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解开中毒者的颈、胸部衣扣及腰带,保持呼吸畅通;清除毒物,防止毒物污染皮肤、粘膜;清除皮肤表面的化学刺激性毒物,冲洗时间要达到1530min;毒物进入眼睛时,应尽快用大量流水缓慢冲洗眼睛15min以上,冲洗时把眼睑撑开,让伤员的眼睛向各个方向缓慢移动;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服、鞋袜、手套;促进生命器官功能恢复:打开呼吸道;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以1620次/min的速度向患者口中吹气;心脏按压。 3.9静电应对措施 3.
28、9.1消除设备静电技术措施 固体设备(塔、容器、机泵、换热器、过滤器等)的外壳,应进行静电接地;直径大于或等于2.5m或容积50m3的设备,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接地点沿设备外围均于布置,其间距30m;转动设备的接地,可采用导电润脂或用接地设施进行接地;设备内部各部件之间的活动连接或滑动连接等部位,应保持其接触电阻值在1000欧以下;所有金属装置设备、管道、储罐都必须接地;各生产装置系统的总泄露电阻应在1000000欧以下,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欧,金属设备与设备之间,管道与管道之间,如用金属法兰连接时,可不另接跨接线,但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螺栓连接,螺栓之间具有良好的导电接触
29、面。 3.9.2作业人员防静电措施 工作中应尽量不做与人体带电有关的行动(接地、接触接电体、工作场合、穿脱衣服);在有静电危害的环境中,不携带与工作无关的金属物品(钥匙、硬币、手表、戒指、项链)使用规定的静电防护用品。 3.9.2防静电安全检查 防静电安全检查以生产岗位人员自查为主,每天至少检查一次。车间安全技术人员每月至少检查一次,企业每年至少抽查两次;易燃易爆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必须有防静电的内容;定期对岗位人员进行防静电知识的安全教育;装置内各设备和管道的静电接地和跨接点必须牢固好用。 4、工艺因素的应对措施 4.1操作阶段的工艺安全管理 4.1.1安全生产管理 各项工艺操作指标必须符合“
30、操作规程”的要求,不得超温超压,超负荷运行;各类动、静设备必须达到完好的标准,压力容器、管道及安全附件齐全好用;仪表管理符合制度要求,完好率和使用率达到95%以上;各类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等配备齐全,灵活好用,并定期检验,保持装置内消防通道畅通,机动车辆进入装置区中必须安装防火罩,并办理进车许可证;车间建立并执行安全事故隐患整改制,对设备、仪表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暂不能整改而又要投入运行的,要制定包括隐患内容、危害、防范措施、监控手段、治理计划、负责人等内容的可靠安全防范措施;设备的处理、投用,工艺的调整需制定严密的操作方案和可行的安全措施,现场应设有专人监护,分工协作,层层
31、把关;加强对关键危险点的监控力度。明确监控内容,制定合理的巡查路线,把巡查制度落到实处;对车间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考核,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完善各岗位的hse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装置内施工作业,必须按相关规定办理许可证,进行作业风险评价分析,制定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全部进行监护;定期进行事故模拟演练,定期对装置进行安全检查或安全评价,持续改进装置安全管理。 4.1.2安全生产操作 应定期检查或检测,以防不测;对运转机泵设备的卫生清扫,要防止抹布被卷进伤人,严禁用水冲洗电机,以防止触电或损坏电机蒸汽带需按正确方式绑扎牢固,使用时,开启要缓慢,固定带头,防止甩龙伤人;冷换设备
32、的使用,应按程序操作,投用时,先开冷流,后开热流,而停用时,先停热流,后停冷流;备用机泵定期盘车,冷却水畅通,高温泵应处于预热状态;安全阀起跳后,必须按规定重新校验、铅封,安装后全开上下游阀,并加铅封以防误动。 4.2事故处理阶段的工艺应对措施 4.2.1事故处理的原则 在生产过程中,单线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当事故发生时,要做到了解全面、分析正确,判断无误,处理及时,措施得当。尤其是对事故发生蔓延及后果要有所预测,关键时刻要胆大心细,当机立断。其宗旨是避免人员伤害,减少对设备的影响,降低损失,并能尽快恢复生产。 4.2.1.1事故处理安全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首先保证
33、人员的人身安全,尽量避免人员受到伤害。 4.2.1.2事故处理设备原则 所有塔、罐不能满或空,严防跑满;高低压有关的设备严防串压,防止超压爆炸着火;各设备充压、泄压速度不能过快,以免损坏设备及造成泄漏。 4.2.1.3事故处理工艺原则 严禁超温及中毒,事故排除后应尽快恢复生产,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加强与上下游相关装置的联系,减少对其装置的影响。 4.2.2紧急停工 4.2.2.1原则 事故发生后,各岗位操作人员要坚守岗位,听从指挥,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当事故发生时,首先通知生产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然后根据事故类型,允许时间、事故的蔓延或事故范围,果断采取两种措施:一,应对事故的必要措施,
34、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及有关装置的安全;二,全面完成紧急停工转入正常停工或恢复正常操作的措施。发生事故时,根据现象和事故发生前设备状况,操作参数变化,正确判断事故,迅速处理,避免事故扩大,重大事故立即汇报车间主管或值班人员和生产管理部门,装置紧急停工应向生产管理部门汇报同意。发生火灾立即报火警,并立即切断或减少流向着火的可燃介质。当发生中毒时,在报告气防部门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组织现场自救和急救。当出现有毒介质泄漏时,应视现场情况,组织人员安全撤离,并通知其他可能危及到的人员。 4.2.2.2紧急停工的处理方案 4.2.2.3紧急停工的注意事项 装置一旦发生事故,班长要组织好人员,并尽快通知装置
35、主管和相关人员,实统一指挥,确保装置顺利、安全、稳定、有序停工。装置停车时,应执行国家工业卫生标准,不允许任意排放有毒、有害的物料。物火炬设施的带压易燃易爆气体排放要缓慢进行,采取逐渐减压措施,放空管线末端必须设有防火措施。进行紧急处理时,首先要作好个人的防护工作,防止出现人员烧伤、烫伤、中毒等人身事故。在发生泄露是故事,要沉着冷静,先按岗位操作法和事故处理预案组织初步的抢救和掩护。无论着火、爆炸过程必须首先保证人员的自身的安全,避免事故的扩大。无法切断危险源时,要用氮气、蒸汽或水进行掩护。 5、作业环境因素的应对措施 5.1噪音应对措施 降低噪音源;合理布局噪音源;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5.2
36、高温应对措施 通过技术革新,改革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减弱高温、热辐射的影响;通风;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加强个人防护。 6、自燃灾害因素的应对措施 6.1地震应对措施 6.1.1震前预防准备工作 定期编制和组织抗震防灾规划;对生产设施进行审核检查凡不符合抗震防灾标准的,尽快完成抗震加固;工程建设要避开不利抗震地带;建立以现有生产体系为基础的综合抗震防灾体制,培养一支抗震防灾技术和管理队伍;要保持抗震救灾设施(消防器材、应急电源、水源、通讯救护及抢修器材等,处于随时可备用应急状态;制定各生产岗位专业指挥系统的抗震应急对策、方案和措施;利用各形式、手段,普及地震、抗震、防震和救灾知识教育。 6.1
37、.2震时应急救灾工作 建立有效的抗震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救灾系统;装置的主管和工艺、设备、安全技术人员,要立即到岗位,按照职责分开,组织实施本装置的指挥和救灾;按照生产装置应急对策方案,并结合震时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实施震时安全停工方案,以及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应及时组织防余震的紧急措施,对可能造成扩大灾情、威胁人身安全的危险部位以及可能成为恢复通讯、供电、供水、供汽和交通故障的关键设施,要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排险和抢修。 6.1.3震时可能发生的灾害 火灾爆炸、危险介质泄露、高压串低压事故、紧急停电、水、汽等原因,会使装置操作混乱,引发次生事故。 6.1.4地震时应急措
38、施 地震时出现停电、水、汽等生产性事故;出现配电室、操作室倒塌;出现设备、管线破裂,泄露事故,应及时关闭易燃易爆、有毒介质的阀门和运转设备,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压力,进行局部或全面紧急停车。震后,大部分人员可撤离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留少部分人员监视现场,处理意外事故,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蔓延。 6.1.5职责任务 6.1.5.1日常职责 检查落实装置抗震、防震的设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组织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处理装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抗震措施,使设备和构筑物达到抗震能力;对装置操作人员进行抗震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生产人员进行抗震防灾演练,熟悉掌握抗震时的应急措施。
39、 6.1.5.2震时职责 迅速启动抗震救灾指挥系统,指挥部成员迅速到位,全面组织抗震救灾工作;根据受灾情况,采取应急措施,处理生产中的问题,将损失降到最低;迅速收集各岗位的震情,及时向上部门汇报;紧急组织抢修工作,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扩大;组织人力,物力,抢救伤员和中毒人员;服从上级指挥部门的指挥。 6.1.5.3震后职责 汇总本单位受灾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组织人力物力,做好恢复生产;加强员工心理疏导,稳定员工情绪,做好生产人员的后勤供应供应工作,做好伤病员地安抚救护工作。 6.2雷电应对措施 6.2.1直击雷保护措施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 6.2.2雷电感应保护措施 金属设
40、备、管道、钢结构予以接地; 6.2.3雷电浸入波保护措施 在电气系统应安装阀形避雷器,保护间隙法、管型避雷器。 6.2.4防雷设施的安全管理 6.2.4.1定期检查 每年在雷雨季节来临前,对防雷设施进行专业检测,防雷接地电阻一般不超过10欧,并保存专业检测数据和报告。 6.2.4.2常性检查 对各种防雷设施应按规定、标准要求检查整体、器件情况(连接兰是否有裂纹,引下线有无闪络或烧损痕迹,是否腐蚀痕迹与临导体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规定。 6.2.4.3主要检查内容 检查遭受雷击区域的设备、设施是否采取了防雷措施;避雷针一般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应镀锌、涂漆;引下线应沿建筑物、构筑物的墙敷设,并经最
41、短径接地;避雷针与引下线的接地应采用焊接;独立避雷针不应设在有人通行的地方,应设置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严禁在装有避雷线、针的构建物上架通讯线、低压线、广播线;金属物或线路与防雷设施不相连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不少于5m。 【第3篇】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企业内(以下简称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提高厂内机 动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保障作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特制 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厂内机动车辆,是指限于企业厂区范围内(含码头、货 场等生产作业区域和施工现场)行驶及作业的机动车辆。 第二章安全技术要求 第三条车辆应车容整洁、车身周正
42、。车辆的装备、安全防护装置及附件应齐全有效。 第四条车辆的整车技术状况、污染物排放、噪声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及规定。 第五条全车各部位在发动机运转及停车时应无漏油、漏水、漏电、漏气现象。 第六条车辆的液压系统应管路畅通,密封良好;操作杆无变形,无卡阻; 分配器元件 配合良好,安全阀动作灵敏可靠;工作部件在额定速度范围内不应有爬行、停滞和明显冲动 现象。 第七条车辆发动机应安装牢固可靠,动力性好,运转平稳,无异响,起动 和停机性能良好。 第八条发动机起动系、点火系、燃料系、润滑系、冷却系应机件齐全,性 能良好,安装牢固,线路、管路不磨碰。 第九条车辆方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从中间位置向左右各不得大于
43、30度 。 第十条车辆转向应轻便灵活,行驶中不得轻飘、摆振、抖动、阻滞及跑偏 现象。在平直的道路上能保持车辆直线行驶,转向后能自动回正。 第十一条车辆的方向盘转向力及前轮侧滑量应符合的有关标准和规定。 第十二条前轮定位值应符合设计规定。 第十三条转向机不得缺油、漏油,固定托架必须牢固。转向垂臂、横直拉 杆等转向运 动零件不得拼凑焊接,不得有裂纹、变形。球头与球头座、转向节主销与衬套配合松紧适度 ,润滑良好。 第十四条车辆及挂车必须设置彼此独立的行车和驻车制动装置,制动装置 的各零部件应完好有效。 第十五条行车制动装置的制动力、储备行程、踏板的自由行程及制动完全 释放时间等指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
44、定及该车整车有关技术条件。 第十六条气压制动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标准及规定,必须装有放水装 置和限压装置。 第十七条机械式制动器、拉杆拉线等机件应完好无损。 第十八条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不应有自行制动现象;当挂车与牵引车意外 脱钩时,挂车应能自行制动,牵引车的制动仍然有效。 第十九条车辆的制动距离、跑偏量、驻车制动性能要求等应符合有关标准 及规定。 第二十条车辆照明及指示灯具应安装牢固、齐全有效。灯泡要有保护装置 ,不得因车 辆震动而松脱、损坏、失效或改变光照方向。所有灯光开关应安装牢固,开关自如,不得因 车辆振动而自行开关。 第二十一条车辆均应设置喇叭,其性能应可靠,喇叭的音量应符合有关标
45、准的噪声规定。 第二十二条车辆的各种仪表应齐全且灵敏有效。 第二十三条车辆轮胎的充气压力应符合其技术性能要求。轮胎胎面的局部 磨损不得暴露出轮胎帘布层。 第二十四条车辆同一轴上的轮胎应为相同的型号和花纹。车辆转向轮不得 装用翻新的轮胎。 第二十五条车辆的钢板弹簧不得有裂纹、断片和缺片现象,其中心螺栓和 u形螺栓须紧固。 第二十六条减震器应工作正常。车架不得有变形、锈蚀、弯曲,螺栓、铆 钉不得缺少或松动。前后桥不得有变形、裂纹。 第二十七条车辆的离合器应接合平稳,分离彻底,不得有异响、抖动和打 滑现象。踏板力和自由行程等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及该车整车有关技术条件。 第二十八条变速器应无裂纹,变速
46、换挡灵活、轻便,自锁、互锁可靠,变 速杆无变形。 第二十九条传动轴万向节应无裂纹和变形,锁止齐全、可靠;传动平稳, 在运转时,不发生震抖和异响。 第三十条驾驶室的技术状况应能保证驾驶员有正常的劳动条件。 第三十一条车辆驾驶室必须视线良好,风挡玻璃不得使用有机玻璃及普通 玻璃。必须装设后视镜、刮水器。 第三十二条燃油箱及燃油管路应坚固并有防护装置,防止由于振动、冲击 而发生损坏 及漏油现象。燃油箱与排气管的位置应相距300mm以上或设置有效的隔热装置。燃油箱 应距裸露电气接头及电气开关200mm以上。 第三十三条运送易燃、易爆物品的专用车,必须备有消防器材和相应的安 全措施。排气管应安装在车前,尾部应安装接地链。车身应喷有“禁止烟火”字样或标志。 第三十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