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0104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an.2024Vol.26.No.1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OFTHEPARTY SCHOOL OF LESHANMUNICIPALCOMMITTEE OFC.P.C治理研究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欧阳健威(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 5 0 0 2 5)摘要: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凝聚“人人有责”的治理共识,激发“人人尽责”的治理活力,实现“人人享有”的治理目标。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仍面临社会主要

2、矛盾转变引发的社会主体利益分歧、社会治理权责边界模糊可能降低治理效能、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可能削弱社会治理意识等诸多挑战。因此,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设,调动社会治理主体积极性以增强社会协同治理能力,拓宽治理渠道以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以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多措并举以切实有效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关键词: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30文章编号:1 0 0 9-6 9 2 2(2 0 2 4)0 1-6 9-0 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4.01.008科学的社

3、会治理模式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而且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 这是基于我国当前社会治理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方式,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保驾护航。一、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旨趣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4、,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正确理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对构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共建共治共享”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环环相扣、相互呼应。共建共治共享需要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凝聚“人人有责”的治理共识、激发“人人尽责”的治理活力、实现“人人享有”的治理目标。(一)共建:凝聚“人人有责”的治理共识社会共建需要凝聚“人人有责”的治理共收稿日期 2 0 2 3-1 0-2 7作者简介】欧阳健威(1 9 9 8),男,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0 2 1 级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2 0 2 1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儒家

5、优秀传统文化融人高校思政课研究”(项目编号:2 1 VSZ037);2 0 2 1 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2 0 2 1 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改革一般项目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虚拟仿真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69治理研究识,不仅体现着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更彰显出国家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意愿尊重和不懈努力。“社会共建人人有责”强调多元治理主体在参与社会治理时所展现出的自主性、联动性和有效性,要求党政部门、市场团体、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等多方治理主体形成共建有责的治理共识,实现多方联动、有序有责参与社

6、会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虽一字之差,但其所蕴含的理念深意相较“社会管理”有着质的飞跃。这意味着社会的管治管控不再是政府单一主导,而是发挥包容性将社会其他主体囊括其中,更加注重社会治理的层面丰富与维度提升。这一转变有利于持续激发社会多元主体的治理活力,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资源有限、生产关系单一等客观因素,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在当时发挥作用并取得不俗的管理成效。但社会是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任何模式都无法在变化发展的社会中一直适用。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庞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政府单一的行政主导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矛盾的需求。从“管理”

7、到“治理”的转变表明,社会治理不仅需要党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市场和人民群众的协同参与同样不可或缺。因此,在共建理念的引导下,政府应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发挥有力有效的主导作用,为社会多元治理主体提供合作共治平台,共建“人人有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治理主体角度看,“共建”要由具有责任意识的多元主体参与,弥补政府单一主体在社会治理中效能不足的短板,凝聚“人人有责”的社会治理共识,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因此,社会共建中的“人人有责”是在党政部门主导下多元治理主体合作702024年1 月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第2 6 卷第1 期共建现代化社会,在提升社会治

8、理活力的同时不断完善利益调节机制,以形成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共建格局。(二)共治:激发“人人尽责”的治理活力“共治”作为社会治理的实践指向,是对“人人有责”共建格局的有效保障。社会治理主体既要在“何以合作共建”上下功夫,更要在社会治理实践中明晰各自承担的主体责任,有效处理好权责分工问题,避免在治理实践中出现因权责不清而相互推的情况。激发“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活力,构建社会协同共治格局,需要每个社会主体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将责任意识熔铸于社会治理实践中,通过唤醒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激发其有效参与的治理活力,构筑多元治理主体间交流协作的沟通渠道,最终形成协同共治的治理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

9、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2 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中各主体的主次顺序得以明确。社会共治的治理实践“关键在于重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一种包容性的信任关系”3 。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政府宜突破对社会事务的集中管控思维,将部分治理权力科学、有序下放,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供给和完善的政策配套,并有效赋权各治理主体。这将有利于实现市场、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问题的有效衔接与嵌入,打造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和信息沟通平台,切实加强社会协同治理能力,更好发挥其他社会主体在治理实践中的积极作用,有效突破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不断增强社会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将政府主导

10、转变为政府引导,让行政权力向社会主体有序转移,以唤醒社会治理主体的权责意识,切实增强社会治理格局的结构弹性,让社会治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社Jan.2024Vol.26.No.1会治理效能实现最优解。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来优化治理主体结构、权力运行机制和政策执行环节形成党政部门引领性的多元共治 4 ,以建立人人尽责的良性共治体系。(三)共享:实现“人人享有”的治理目标“共享”是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关切,更加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人享有”中的“人人”并不

11、仅指作为个体的、现实的人,亦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组织及团体。无论以何种形式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其都是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每一个治理主体都享有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实现“人人享有”的治理目标,也正是共建“人人有责”与共治“人人尽责”的目标指向与价值归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发展更富活力,但社会贫富差距仍然存在,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陆续显现。传统的社会管理体系已无法有效解决多元的社会矛盾,人民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回应,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为社会治理埋下了不稳定的“暗雷”。“共享”治理理念注重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其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

12、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准。”5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社会治理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满足人民发展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需要党和国家要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发力,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

13、共同体的现实困境随着社会发展稳步前行,社会内部结构也在持续调整,社会主体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因此,驱须构建起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社会治理体系,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冲突。(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凸显社会主体利益分歧社会主要矛盾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社会治理方式转变的关键变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是党和国家发展进人新阶段的战略研判。我国经济增长保持相对稳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社会内部矛盾与社会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分歧较为明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遇与问题挑战。

14、“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体现的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治理滞后之间的矛盾,“社会治理作为多元主体集聚和互动的场所”6 ,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性会导致不同利益主体在博奔中出现利益分歧与冲突。这种因博奔而造成的“负外部效应”不仅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提高了社会治理成本,而且加剧了社会内部矛盾。不同利益主体掌握的社会资源并不一致,而在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的驱动下争夺社会利益极易导致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失效,进而使社会治理出现“零和博奔”。政府部门本应做好监管与引导,但各级政府可能会因自身利益而出现政策制定与执行偏差,面临利益差异与集体行动困境。企业、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等其他社会主体在参与

15、社会公共事务治71治理研究治理研究理中,若失去行政部门的严格监管,则易导致违法现象增多,增加多元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场域中的协同合作风险。因此,有效规避因恶性博奔而出现的政府失责、市场失灵、社会失效、群众失语等问题,兼顾各方主体的利益需求、不断缩小利益分歧,成为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呕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二)社会治理权责边界模糊可能降低治理效能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参与社会事务治理的多元主体间的治理权力交叉重叠、权责边界模糊不清而降低社会治理效能是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又一现实挑战。在社会治理实践中,治理主体间权力边界不清可能会引发权责纠纷,造成治理时机延误或治理资源浪费。若主体治理权

16、责边界模糊,一旦公共利益与多元主体自身利益不一致时,争夺资源的现象就可能发生。当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时,治理主体易在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下相互推、扯皮不清,这会加深社会矛盾,从而扰乱社会治理生态。因此,在进行协同共治前明确多方主体治理权责是实现协调合作、有责有序治理社会事务的前提和基础。多元共治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这意味着社会治理由传统的单中心权力支配向多中心协调治理的积极转变,并表现为治理权力结构的优化、权力主体扩充及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当前,政府与市场、社会等公共权力间的外部边界相对清晰,各级政府也在为实现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稳定有序运行而出台系列支持性政策,并对其适

17、当赋权以减轻行政压力、拓宽治理路径,从而推动政府、市场、社会高效发挥社会治理作用。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政府仍不可避免地通过政策优惠和财税制度等“看得见的手”调控市场,其弊端就722024年1 月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第2 6 卷第1 期是易使市场与社会主体缺乏相应的自主能动性或对行政干预产生过度依赖。因此,政府体制内部的层级权力也需要进一步厘清与框定,破解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内部各部门间因事权财权等权责归属不清而带来的政治博奔、机制杂、效能低下等困境。(三)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可能削弱基层治理意识“基层”是社会有机结构中最广泛的部分,是人民通过参与社会治理表达合理诉求并维护自身合法

18、利益的基本平台。人民群众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者,也是社会治理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参与度与满意度是衡量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只有将基层群众的合理诉求纳入政府的施政决策中,才能让政策映民心、解民意、纤民怨,也才能为决策落地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仍存在滞后、缺失等问题,公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和表达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也是滋生社会矛盾的根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等是广大人民群众民意表达、利益诉求的科学制度。但是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一些保障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实际上处于虚设闲置状态,公共矛盾纠纷和利益调节机制间的互

19、动衔接程度不够。当自下而上的民意诉求未能得到及时回应与解决时,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也会有所减弱。在基层民众参与度不足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政府重新回到了行政主导的传统管理地位,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治理的自主能动性无法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得到有效激活,治理效能也会大打折扣。此外,社会治理中的“官本位”与“权力本位”思想仍然存在,共治理念有待形成Jan.2024Vol.26.No.1社会治理的新风尚,这也是当前社会治理的群众参与程度无法满足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深层原因。三、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治理主体多元、制度体制欠缺、治理渠道匮乏等

20、现实挑战,我们要积极探索能满足新时代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方案。通过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增强社会协同治理能力、拓宽参与治理渠道、推动数字科技赋能等路径举措,构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行动逻辑。(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 坚持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确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持续优化社会治理格局、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所在。坚持党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推进法治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法治化水平。一是要创新立法机制。坚持科学立法,让法治主体在社会

21、治理中有法可依,以高质量立法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立健全立法评估机制,实现对社会现实客观、精准、科学的分析把握,对现存法律法规的有效整合,对实施条件与实施结果的科学预演;同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切实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的科学性、引领性、人民性。二要严格依法治理。依法治理关注的是社会实践领域。社会治理的法制体系既要有科学的立法程序也要有合理的行事流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的共识,实现社会治理的有序化、规范化运行。通过法律规范主体行为,防止权力滥用。三要推进司法公正。坚持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调节作用,坚持司法为民、司法公正、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

22、HE 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司法廉洁,让司法机关成为社会治理中惩治、教化、救济的正义保障,发挥其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守护、监督作用。(二)调动社会治理主体积极性,提高协同治理能力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提高社会治理主体的协同能力,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多方主体的培育力度。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切实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以便更好地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短板,在处理社会事务、缓解社会矛盾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社会协同治理能力,加强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建设,将党的意志更好地渗人社会组织的内在肌理,以保证社会组织向着正确的方

23、向发展,提高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参与能力。协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树立多元合作的治理理念,并正视社会组织在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厘清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8 ,促进社会组织自主能力、自治能力的形成。对社会组织机构内部进行结构性优化,合理划分机构各部门的职责权限,防止出现权责不清、机制穴杂现象,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让各部门权责分明、各司其职,落实“有责必问责”。提高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才吸纳、制度保障、队伍管理等制度。政府也应适当采取激励政策,完善社会组织间的良性竞

24、争机制,不断促进内部整合,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协同能力。(三)拓宽治理渠道,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度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既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构建基础,更是符合我国社会治理现代73治理研究治理研究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因此,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满意度作为施政的衡量指标,及时回应人民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让服务制度深化、细化、实化。要让人民群众明确参与社会治理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让公众自觉参与、勇于参与、乐于参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体作用。政府可利用互联网媒体、广告栏标语等途

25、径积极宣传,让公众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政府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即村(居)委会的组织带领作用,以点带面形成帮扶组织,鼓励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让群众在实践中提高应对社会治理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参与感、获得感,从而增强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政府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公众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应有的权利,如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等。政府对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更要依法保障公众合法权利,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听取公众的合理意见建议并及时妥善解决相关问题。2024年1 月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第2 6 卷第1 期(四)推动科技创新

26、,以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复杂的社会治理背景下能够有效简化繁杂步骤,节省人力物力成本,并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政府各部门可通过建立信息系统网络,实现不同部门或层级间的信息共享,提高行政资源配置与沟通协作效率,不断夯实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基础。以大数据技术加速构建社会公共服务的网络信息系统,可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整合公共资源,打造数字办理流程,实现“智慧”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网络形式能使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知情权

27、与监督权,拓宽民意诉求渠道,使政府、社会、公众三大主体间形成高效有序的信息共享机制,使社会治理的重心向社会下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从被动应对社会问题到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的转变,使社会治理模式向科学化、信息化转型。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5 4.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9:2 8.3 王惠.社会治理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全新语境与行动逻辑J】.长

28、白学刊,2 0 2 0(6):1 1 5.4 张国磊,马丽.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目标与取向:基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解读J】,宁夏社会科学,2 0 2 0(1):1 8.5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2 4 4.6徐顽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系统审视与构建路径J】.求索,2 0 2 0(1):1 6 4.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0:8 5.8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 0 1 5 年3 月5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5:3 2.责任编辑:杜小三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