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人角色理论视角下精神病康复者的困境探究A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of the psychiatric surviv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tient role专业名称:社会工作硕士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
2、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 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角色污名化之精神病康复者的困境探究 摘要我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 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但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后 往往被社会大众“标签化”而受到排挤,他们处于社会边缘,得不到理解和接受,被迫隔离在常人的生活世界之外。因此,笔者在与精神病患者长达5个月的接
3、触 中,采用深度访谈法、半参与观察法对G市M精神病院进行质性研究。调查对象 为常见的精神病康复者,即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包括躁狂症、抑 郁症和躁郁症)。最终搜集到20个住院精神病患者和1个非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患 病历程资料。本文从病人角色理论视角下来反思精神病康复者被污名化的过程,通过访谈 资料来呈现精神康复者住院期间与康复出院后的生活境遇,提出相应的社会工作 介入策略,即住院期间协助患者适应医院的生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尽早康 复出院,具体介入表现为组建帮扶团队、加强家庭沟通、设立救助基金、加强宣 传教育和制定出院计划等;回归社区后协助患者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 络,为起营
4、造和谐有爱的生活环境,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精神康复者的生活境遇,具体介入表现为改善家庭关系,增强社区接纳度、提供就业途径,消除环境刺激 源、提升社交技巧,获取社会支持、链接社区资源,组建自助团队。关键词:精神病康复者污名社会工作The study on the dilemma of the psychiatric survivors from the Stigmatization of the roleMajor:Social WorkName:Hao TongtongSupervisor:Ren YanAbstractThe prevalence of mental illness has gr
5、adually rise.Mental disorders has occupied the first place of the total burden of disease more than cardiovascular respiratory system and cancer in our country.However,mental patients are often crowd out by the public.Due to the“mental patient“often equals to“unnormal person,so they are in the fring
6、es of society,not understand and accept,forced to normal life isolated in the world outside.Therefore,the author had contacted mental patients for five months.The study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By use of the depth interview method and half to participate methods,the author made a research among 20
7、mental patients and 1 noninhospital mental patient,studing their identity situation.Respondents for common psychiatric survivors,namely schizophrenia and affective disorder disease,including bipolar disorder and depression.This study is a reflection on the process that the psychiatric survivors were
8、 down stigmatized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patients role.through the empirical data to demonstrate the psychiatric survivors during be in hospital and recovery after discharge life situation,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cial work strategies.Social workers should help patient
9、s to adapt to the life of the hospital and cooperate a doctor treatment actively during be in hospital.For the patients who have returned to the community,social workers should help them to integrate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a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full of lo
10、ve living environment,thus fundamentally improved the life situation of the survivors.Key words:psychiatric survivors stigma social workin目录摘要.IAbstract.II引言.2第一章导论.3第一节问题缘起.3第二节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4第二章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5第一节文献回顾.5第二节研究设计.13第三章精神病康复者的患病历程.16第一节“精神病人”的身份获得.16第二节精神病患者住院境遇.26第三节 精神病患者康复出院后的境遇.34第四章结论与反思.
11、43第一节研究结论.43第二节社工介入精神病康复者困境的探索.44参考文献.50附录.52致谢.53引言当今社会,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心理问题和困扰也逐渐得 到重视。“心理医生”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人们 普遍开始认为接受心理治疗是一种时尚,是排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然而,值 得关注的是,精神疾病患者同样接受心理治疗,却被社会大众“标签化”而受到 排挤,他们处于社会边缘,得不到理解和接受,被迫隔离在常人的生活世界之外C 据中国精神卫生20022010规划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重性精神病 患者人数己高达1600万,全国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约为13.47%o
12、o因此,近年来 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在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康复方面越来越多,其中精神病患者的 社区康复模式方面的研究也逐年增多。在已有的研究中,精神病医患角色的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身份境遇的研究以及精神康复的社工介入研究较多,但是运用病人 角色理论视角来分析精神病康复者的处境并提出具体社工介入策略的研究却少 之又少。在与精神病患者长达5个月的接触中,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病经历,作 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笔者开始反思“精神病”为何会使得他们的生活发 生这么大的变化,他们患病后被“标签化”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本研究从病人角色理论视角反思精神病康复者的生病角色与其他疾病康复
13、 者的区别、他们的生病体验以及对原有生活的影响,提出合理的社会工作介入策 略,改善精神病康复者的社会处境,以便于其更好地完成再社会化。2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问题缘起在2011年7月至11月在G市M精神病医院实习中,接触到住院精神病患者 这一群体。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就 会回归社会,仅有少数患者长期住院。与这些接受一段时间治疗会重返社会的患 者的接触中,发现他们的复发率很高,少则两次,多则十几次。在深入了解其中 的原因后,发现他们在重返社会后,精神病住院史使得他们面临就业、婚姻和人 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这些因素又间接成为刺激源使得他们病情复发,重返医院,多次住院
14、的经历使得他们在交谈时常会感叹患病前后自身生活的巨大变化。针对 他们这样的生活状况,笔者开始反思是什么促使他们过着这样的生活,作为一名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介入呢?他们的病人角色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 么样的困扰?他们的病人角色是如何被标签化的?精神病医院在其中又发挥着 什么样的功能呢?这些问题使得笔者开始深入到患者的生活,了解导致他们面临 这些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速度很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过多重视物质而忽视了感情的维系。因此,在面临危机 事件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 年增高。据世界卫生
15、组织的一系列报告显示,当今世界有4亿人患有精神和神经 疾患,或者受到酒精及药物滥用等相关社会心理问题的折磨。我国精神疾病呈不 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目前,我国各种精神障 碍患者已超过8300万,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达1600万。此 外,存在暴力攻击、自杀自伤等心理问题的 日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已超过3000 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4%8%。而且,精神疾病的 高发病率与低治愈率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神经精神疾病 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到2020年,我国精神 疾病所产生的负担将上升至疾病负
16、担的1/4。2006年10月中旬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公布的专家报告 3指出,我国有90%的精神病患者终身不进专科医院接受治疗,在我国1600万的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入院治疗的仅有5%10%。部分精神病患者觉得到精神病医 院看病很耻辱,有病耻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究其原因在于,人们一 旦被贴上“精神病患者”这一耻辱性的社会身份,他们就会被排斥在常人的生活 世界之外,处于社会边缘,社会将其视为一种应被隐藏起来的耻辱现象而遗弃了 他们。然而,事实上多数精神病患者并不具有攻击性。由于精神病患者难以预测 的迥异行为有悖于人们习惯化了的社会行为规则,因此,常人对他们敬而远之,对他们
17、的生活世界缺乏了解,从而精神病患者与我们常人生活被人为区隔在不同 的场域中。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处于社会边缘,他们极度缺乏情感支持,因此他们应 该受到社会的关注。第二节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一、研究问题精神病患者在病情确诊后,与其他普通疾病的患者一样需要接受各种医疗检 查、服用药物以及缴纳医疗费用。但是,康复出院后,普通疾病的患者立即恢复 正常生活,而精神病康复者却要面临社会排挤、进而逐渐被边缘化。针对这样的 现状,笔者开始反思,他们的病人角色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困扰?他们 的病人角色是如何被污名化的?本文在病人角色理论视角下对这一处在被社会排除在外、地位上的沉默化、边缘化的群体精神病患者的
18、社会处境进行研究,其侧重点在于,精神病患者 的身份污名化的过程、精神疾病给他们带来了哪些痛苦的经历。笔者通过近距离 的接触精神病康复者,了解他们不为社会大众所了解的真实生活世界,探求“精 神病人”这一特殊社会身份的致病因素、疾病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医院情境下 和回归社区后的社会境遇,最终从社工角度提出改善他们现状的合理对策。二、研究意义及创新4(一)理论意义本文在探求“精神病”污名化过程时,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理论进行解释,对 社会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也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笔者从精神病患者的整个患 病历程来探讨精神病康复者的困境,丰富了有关精神康复的社会工作研究的内 容。(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精
19、神疾病的致病因素时凸显心里人格因素的决定作用和社会因 素的诱发作用,强调家庭和社会在精神康复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于增强人际间的 情感交流,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助人”专业,在介入弱势群 体的过程中是将个体的问题“还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考虑,链接一切资源 来协助个体走出困境。这种助人理念正好可以弥补当前精神康复模式的不足,在 提升社区对精神病康复者的接纳度、精神病康复者再社会化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 用。第二章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第一节文献回顾一、理论回顾(一)“生病角色”概念的原型I张笠云著
20、医疗与社会医疗社会学的探索.巨流图书公司.1998:8586.5帕森斯视“生病”为诸多异常行为的一种形式,对个人和个人所处的团体和 社会都造成相当的困扰。第一,对“病人这个身份毋须付任何责任病人对自己的状况不需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尤其是严重疾病。对病人而言,最需要做的是治疗。无论是经由自然痊愈,或是其他外在的方法(如医师或药物 的治疗),痊愈是最重要的且是唯一的目标。病人唯一的目标就是使自己的身体 复原。第二,病人日常事务、工作和义务的免除因为病人无法实行和完成社会所认可及赋予的角色和责任,所以他们被认定 为生病,而这也是成为他们无须负担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的正当理由。至于免除 的范围大小和时间长
21、短,则视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换言之,所生的病越严重,其所能免除的工作和义务范围便越大;反之则越小。第三,生病是令人不愉快的因为生病是令人不愉快的,所以病人必须赶紧让自己痊愈。病人无法单就自 己的努力而痊愈,必须配合别人,并采取合作态度。病人虽可暂时的免除权利义 务的负担,但他却有义务让自己尽快痊愈。第四,寻求适当的协助病人有义务寻求适当的协助和合作,从生病中恢复健康。病人无法仅经由意 志和日常的治疗而痊愈;在许多社会里,所谓适当的协助,意指被认可的具有特 殊专长的医疗专业人员,遵从一视同仁的原则、保持情感中立、严守分科专长的 分野等医疗规范。总而言之,在帕森斯的观念里,进入“病人”的“生病角色
22、”是有好处的,即可以具有暂时脱离日常的责任和义务的权利;相对地,这样的权利也给病人带 来两个义务:尽快的痊愈和寻求专业的帮助。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概念提出的病人可以暂时脱离日常的责任和义务的特权,但是必须承担使自己尽快康复和寻求专业帮助的义务。但是,帕森斯的“生病角 色”概念比较适用于分析急性疾病和生理上的疾病。至于慢性病患者和精神病患 者,它的实用性则被强烈质疑。就精神病人来说,不仅诊断不容易,而且生病和 求医很容易使病人从此被贴上标签。因此,精神病人的角色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 暂时脱离日常责任和义务,而往往是这一病人角色让他们永远脱离了日常的责任6和义务,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污名,这就活生生地把他
23、们从社会参与中剥离出来。()病人角色的权利义务帕森斯认为,“制度化的社会角色,是一组期望模式,是对患者及其相关的 人(主要是医生)的规范与社会期望。这种期望是患病个体对他或她的状态并没有 责任,只是暂时、有条件地免除正常的义务。其条件是他或她必须承担两项义务:一是有康复的愿望;二是寻求有能力的他人(主要是医生)的帮助,听从其安排,早日康复”。而精神病患者角色的权利和义务除了要承担这两项义务外,还要承担“精神 病”污名化带来的社会隔离,被迫进入一个有着特殊规则的双重世界。(三)概念界定以及精神病人角色特点1、概念界定(1)病人角色帕森斯在1951年提出“生病角色”这个概念,用以说明任何一个社会,
24、为 了避免因生病而对团体和社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总会建构一套共享的文化规 范,这套规范生病行为的文化规范称之为“生病角色”。(2)精神病康复者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主要是指使精神病患者中不同程度的残疾者剩余能力充 分发挥出来的过程,以达到患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并完成工作任务,承担社会 角色,能和健全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达到社会康复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对象精神病康复者是指那些在住院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病 情受到药物控制而进入稳定期,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而可以重返社会的患者。2、精神病人角色特点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生病和求医很容易使患者从此被贴上标签。因此,精 7神病患者一旦入院接受治疗,精神病患者这一角色
25、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暂时脱离 日常责任和义务,而往往是让他们永远脱离了日常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也给 他们带来了污名,给其家属带来病耻感,及时康复后回归社会也得不到与其他疾 病患者相同的待遇,这就活生生地把他们从社会参与中剥离出来,促使他们处于 社会的边缘,无法顺利完成再社会化。因此,精神病患者一旦被贴上“精神病”标签,就很难再恢复到原有的生活 状态,这一标签给其带来的社会偏见将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正常人应有 的权利和义务将永远被剥夺。(四)精神疾病21、医学模式认为精神疾病是一种可以用纯粹医学的手段来治疗疾病或好似 疾病的现象,它认为所有精神疾病都是生理原因所引起的,这些生理原因包括生
26、物化学和遗传方面的失调。理解精神病学探讨精神疾病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依靠 医学模式的生源说。生源说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是其自身的特殊“微生物”引起 的,而医学的目的是找到适当的“魔弹”来杀死这些微生物,从而使个人恢复健 康。当应用于精神疾病时,生源说便成了精神病主要依靠理疗和药物治疗的依据,这种依靠表现为寻求和广泛应用对抗精神疾病的神奇的新药,几乎到了排斥诸如 社会和心理调查等非药物治疗的地步。2、精神分析法认为精神疾病产生于一种不适当平衡的人格。这种人格是发 生在个人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的紧张事件中的,尤其是发生在个人性心理发 展的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发育的潜伏期和生殖器期的紧张事件中。如果
27、儿童 在性心理发育的这些阶段中的某一个阶段遇到了紧张事件,其结果将会导致在成 年期表现出某种特殊的人格失调。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种动力系统,自我在这 个系统中平衡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紧张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说,本我代表个人寻求 欢乐的事实,其中包括满足基本需求的本能。超我代表个人人格的道德面貌,承 认社会的道德标准。平衡的人格包含有能力平衡在个人世界(本我)里寻求欢乐 的本能和在理想世界(超我)中寻求道德的完善,实际上,弗洛伊德的人格概念 可以被比作个人平衡他自身的基本需要与社会的种种理想的期望。假如自我不会2沃林斯基著;孙牧虹译健康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01306 8平衡本
28、我和超我,便会出现4个一般情感问题中的一个:人格失调,使不能平衡 本我和超我所引起的冲突在个人体外表现出来;神经官能症,使过分的自我防御 机制在个人体内得到发展;心理生理失调(诸如紧张),产生于机体组织的变化;精神变态,是指个人丧失了应对现实世界的能力。3、社会反应论(I960年精神病学家马斯萨斯提出),他认为精神疾病不是 病,不应按医学观念去看待和治疗。这个论点以以下4个命题为依据:第一,疾 病只能表现为肉体的损伤。第二,肉体损伤是客观的症状,不以社会规范为转移,精神疾病的症状则是主观上的,并取决于社会规范。第三,精神问题是产生于社 会生活中的问题。第四,精神问题不是疾病,而是各种社会价值发
29、生冲突的表现,医生们为了社会控制的目的而把这种表现称之为精神疾病。实际上,萨斯认为关 于精神疾病的概念是荒诞的。真正的问题是偏离了社会规范的行为。当一位精神 病医生把个人在某一特殊方面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确定为精神疾病的症状时,他 是在明确地作出社会判断,认为这种异常的行为如此偏离社会规范,所以是不受 欢迎的。这种不受欢迎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靠给“罪犯”贴上精神病的标志来控制 的。因此,就像对待生理疾病那样,个人被贴上标志并与社会其他人员隔离开,这样就可以给予适当的治疗。在成功地完成治疗后,个人便回到社会组织的群体 中去。萨斯的论点是根据这样的事实,即精神疾病的构成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观众所能容
30、忍的偏离正常行为的类型和程度。一旦个人的行为超出了这个限度,他便被贴上精神病的标志,并被送去接受治疗。问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 的社会规范,因此,一个社会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对另一个社会群体来说则可 能是不能接受的(异常)行为。这就引起了这样一个问题,即选择哪一个社会群 体的规范比较所有个人行为的标准。根据萨斯的见解,被选择的社会规范很可能 是那些最有力量的群体规范,这样的群体通常是中上层阶级。因此,那些不是中 上层阶级成员的个人很可能仅仅因为他们的社会生活对各种情况所作出的反应 不同于中上层阶级而被贴上精神病的标志。但是萨斯的探讨并没有得到精神病学 的支持,其主要原因是他没有提出比医学模
31、式更好的方法来治疗精神疾病。尽管 社会反应论在精神病领域没有得到很大发展,却得到了健康社会学和其他行为科 学家的青睐。谢夫是精神疾病社会反应论的最重要支持者。他接受了萨斯的基本 观点,并且提出了这样的见解:在美国社会里,我们对精神疾病或精神上有病的 9老一套看法深刻地影响着贴标志过程。按照谢夫的意见,关于精神疾病患者或精 神上有病的老一套看法都是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内在化的社会角色。他认为,我 们在初中二年级就已经知道了精神疾病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对精神 上的疾病作出反应,以及如何预期他们的行为。此外,我们童年期的社会化就是 一旦个人被贴上精神上有病的标志,我们就把他当作精神上有病的人
32、来作出反 应。我们预期他的行为如同我们预期一个精神上有病的人应该具有的行为一样。4、社会习得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社会行为都是习得的。所以,假如个人 学会了“错误的”社会行为可以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的行为那么这个人就 可能不去学习新的、比较适当的行为来取代错误的行为。综上所述,精神疾病是偏离中上层阶级的群体规范的行为表现,与它紧密相 联的是“污名化”和“社会隔离”等。(五)“精神病”的污名化徐华在2007年提出:“精神病患者对自我的认识来自于:社会化过程中习得 的对精神病人的固化的、否定的文化观念,以及他者眼中的自我形象社会习得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社会行为都是习得的。这种习得不仅包括学 习错误的行为
33、,特包括对待事物的态度。而这些都往往是在早期的社会化过重中 完成的。因此,常人对“精神病”的认知在幼年时期就被灌输为疯疯癫癫、胡言 乱语、莫名其妙地打人骂人、傻笑、痴呆、蓬头垢面这类形象。这种认知在患者 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也被灌输到潜意识中,因此,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精神病,拒 绝入院也是自身对这一群体的恐惧感结合这一身份给自身带来的污名的综合体 现。因此,当患者被确诊后会不自觉地心理暗示自身具有了幼年被灌输的所有形 象。同时,常人一旦得知一个人被确诊为精神病,也会不自觉地将所有患者都联 想成媒体所型塑的社会文化形象,即使是那些并无上述异常行为的抑郁症和强迫 症患者。另一方面,“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
34、”对患者自我认识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 库利提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在库利“镜 中我”思想的影响下发展出了自我理论。他提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不可预测的偶然自我,是动作的原则和冲动的原则,代表了自我的一切现实行为未受制约的原动力;客我是从第二人称的角度来认识的自我,反 映了他者眼中的自我形象,所有他人的态度组织起来并被一个人的自我所接受,便构成了 客我精神病患者对自我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互动中他人 的行为和态度,当他人得知患者的病人身份后不自觉表现出的蔑视、讥笑、惊诧、长久的注视打量,通过这些表现患者得出了“自己是不正常的”的自我认知。在 这种认
35、知的影响下,患者相应表现出难堪、自责、羞辱或懊悔。因此,多出患者 在病情得到控制的时候要承受“精神病”身份带来的污名。久而久之,患者患病后在这样自我认知的影响下,在社交行为上开始变得退 宿缩,进而产生社交恐惧、逐渐丧失社交网络。谢夫认为:“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个人违背了 有后效的规范的时候。这 些规范被定义为一般的社会习俗,例如交谈时看着对方以及在叫到你的名字时要 答应等等。违背了这些有后效的规范就被认为是不合人情或极为不正常,这种异 常只能用违背者患有精神疾病这一事实来解释”。违背者一旦被贴上这种标志,其他人就对这种标志作出反应,而不是对违背者的真正身份作出反应。这样违背 者就永远成了精神疾病
36、患者。结果,社会预期违背者接受并扮演精神病患者的角 色,这种角色不同于病人或其他社会角色,因为违背者是永不许放弃这种角色的。实际上,精神疾病的社会反应论认为:“个人被贴上精神病患者的标志是因为他 违背了有后效的规范”。因此,“精神病”污名化的过程是由以下的因素决定的。首先,“精神病”本身具有具有的深刻否定的耻辱性的含义。“精神病”本身 就等同于疯狂、不受控制、不正常、充满危险等。因此一旦个人与“精神病”产 生联系,就会被定义为有污点、且这一污点是一辈子无法抹掉和逃脱不掉的耻辱。污名的这一特性使其具有普遍的令人耻辱的影响。这一污名会对患者正常的生活 造成威胁,包括地位、金钱、机遇、健康、幸运、工
37、作、人际关系等。其次,“精神病”带来的污名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个人一旦被确诊为“精神 病”,他最初的反应会是对自己的人生否定,对患者来说,被确诊为“精神病”与灾难是等同的,这会使得患者一度陷入痛苦之中;而对于常人来说,由于“精 神病”的普遍认知,对其蔑视和排挤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这是一种正常的心里 防御行为,是个人受到威胁的生存体验和道德体验。此外,由于社会资源的不足,在面对竞争的前提下,常人在周围人被确诊后也倾向于对其进行排挤。11第三,“精神病”污名化是生产、再生产社会不平等的过程。常人对“精神 病”充满了太多否定的意味。一旦个人被确诊为“精神病”,他的社会地位会发 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多数
38、患者通过将入院经历保密来避免遭受不公平待遇,除 非是为了获取自身利益而不得不公开,如一些患者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而不得 不找单位报销时,就必须出具医院的诊断书,这样子患者的身份就被公开,接下 来就不得不承受工作、人际关系和机遇等方面的改变。综上所述,“精神病”身份的社会污名化特征让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都体验 到了该身份所带来的不公平的社会境遇,这些社会境遇会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焦虑 以及对社会的不满,长期处于不公正境遇又使得他们否定自我,消极对待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次次的入院治疗经历反而是一步步确立他们“精神病人”身 份的过程,让他们从“最初的否认”变成“内心接受”他们是一个精神病人的规 训过程
39、。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精神病人角色的污名性特征使得他们的生活陷 入困境,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很难挣脱。二、相关研究回顾国内外有关精神病的研究中,对精神疾病康复的研究涉及医学、心理学、社 会学等领域,这也是迎合了当前的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因此,精神病症 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到患者的家庭和所在 社区的影响因素。在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中,也出现了社会技能培训、心理培训以 及其他辅助治疗的内容,比如笔者所在的M医院就为患者提供了工娱活动、认知 训练、音乐治疗、心理治疗以及针灸治疗等辅助康复服务。同时,由于大多数精 神病患者非入院治疗以及住院患者中绝大部分会重返社会,因此
40、,一些学者开始 关注患者的社区精神康复层面。以下是有关当前精神康复研究的一些成果:第一、康复期患者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由于精神病患者身份的污名化特性使得他们在重返社会的过程中会遭遇再 社会化困境。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分析这些影响患者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生活自 理能力、认知水平、社交技能、社会接纳度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女口,作业疗 法、唱歌、绘画疗法等各种工娱治疗对康复期患者的作用,此外还包括精神康复 中家庭介入、开放式病房等对康复期患者的影响。在这些研究中、代币制、家庭 12以及社会支持在接下来的社工介入中会被借鉴。第二、社区精神康复的研究当前我国精神病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而由于精神病的污名化
41、特性以及治疗 费用的高昂,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接受入院治疗,因此,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合理的 精神康复服务就变得很有必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侧重于社区精神康复的 研究,社区融纳型的社区康复模式、义工培训等为精神病患者提供社会支持以及 开展社区精神康复的意义都得到初步探讨。笔者在接下来的出院社工介入中将会 借鉴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第三、社会工作精神康复方面的研究由于当前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推行,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方面有关精 神康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些社会学者就精神病患的社会身份进行了研 究,并对改善精神病患的社会处境提出构建家庭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 自我性格和加强社区精神医疗服务
42、的建议。社会工作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复模式的探索、小组社会工作在精神康复中的应用、社 工小组介入对抗精神药物致肥胖的副作用的效果分析、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中社工 介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住院社工介入康复期患者再社会化的研究。其中,童 敏在2006年提出,“社区精神康复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巨大空间的同时,也给 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带来了挑战,包括过分关注患者权利而忽视家庭责任关系、社工专业身份和资源的缺乏、内部调适和外部心理支持结合面临困境等等,她 在文章最后提出,“以精神病人家庭为服务介入对象,在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关 系基础上深入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愿望和意义,调动每一
43、位家庭成员的能 力和资源,在发展中结合治疗,通过整合内部心理调适和外部社会支持,在日 常生活中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此外在有关社工小组工作和对康复 期患者再社会化方面的介入研究都是运用定量研究设置干预组和对照组,然后对 比并分析。这些研究均表明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精神康复的效果是明显的。第二节研究设计一、分析框架13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一方面从患者的患病因素出发,分析个体如何从“正常人”变为“精神病”的。另一方面,从住院期间和回归社区两个方面来论述“精神病”身份污名性特 征给患者带来的困境,其中包括对患者的身体、心灵、工作和婚姻家庭的影响。二、研究对象(-)资料来源本文调查对象为常见的
44、精神病康复者,即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包括躁狂症、抑郁症和躁郁症)的住院康复期患者。最终搜集到21个精神病 患者的病案材料。这些调查对象均接受治疗时间较长(一个月到六个月不等)、神志清醒、较理性,处于疾病的恢复期,能像正常人一样交谈。此外,本文以病 人家属口述的患病史、医生所作的分析以及病例纪录为依据,同时结合笔者与病 人本人访谈的材料和观察到的事件,对精神人的身份境遇这一主题进行定性研 究。(二)基本信息本文的调查主要在G市的M精神病院进行。M精神病院是隶属于卫生部门的 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建院100多年,共1920张床位,5个科室,19个病 区,医疗技术人员800余人,具有中
45、、高级技术职称者近200人,医学博士、医 学硕士者20余人,治疗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痣症、躯体性 障碍、应激性精神障碍、酒精成瘾等各类精神障碍疾病。该医院有两个院区,笔 者所在的院区有11个普通病区、药物依赖病区和老年病区。其中第2病区为早 期干预期,该病区的患者可以自由活动,不参加笔者实习所在康复科的工娱活动,因此,该病区的患者和药物依赖区患者的实证资料没有收集到。其余的10个病 区中有4个女病区和6个男病区,本研究的实证资料就是来源于这些病区处在康 复期的患者。此外,在这些病区中,6区和10区的患者较多,大概在100人左 14右,而其他病区的患者一般在5060人不等。由于精
46、神疾病涉及到病人的隐私,不宜公开,因此本文中出现的患者姓名和医生的姓名均为化名。以下为21名研 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表1 研究对假基本信息序号姓名酬出生年份病症1小X女1979 年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小H女1982 年强迫症3小A男1981 年抑郁症4小K男1996 年强迫症5小W男1964 年躁狂症6小U女1981 年精神分裂症7小L女1958 年精神分裂症8小F男1984 年偏执型精神分裂症9小Z男1973 年精神分裂症10小P女1981 年精神分裂症11小J女1936 年躁狂症12小C男1997 年双相情感障碍13小G女1996 年双相情感障碍14小M女1987 年双相情感障碍15小N女19
47、82 年人格障碍16小R女1966 年精神分裂症17小E男1986 年躁狂症18小Q男1949 年精神分裂症19小B女1976 年躁狂症20小D女1978 年双相情感障碍21小S男1988 年精神分裂症三、研究方法15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在收集资料时采用深度访谈法、半参与观察法对G 市M精神病院进行实证研究。半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并不掩饰研究者的身份,在得到研究对象许可后进 行的深入观察活动:在将近5个月的实习中,我们与病人和医护人员建立了良 好的信任关系,一周会进行2 3次的会谈,因此,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有较高的 信度。同时,收集到的资料笔者进行了详尽的整理与分析,因此效度较高。深度访谈法是为
48、搜集个人特定经验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做的访问,是一种半机构式访问,它选取研究问题的某些方面向调查对象提问,访问是机动 的或结构松散的,但是也有重点和焦点,在实习中,笔者针对3个患者开展个 案服务的过程中收集到相关资料,其他的则是在心理访谈的过程中收集的信息,收集资料是在非常轻松自然的氛围下进行的,很多资料也是多数患者反复提及 的,因此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第三章精神病康复者的患病历程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精神病人身份的污名性特征给精神病患者的生 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既然如此,那一个“正常人”是如何变成“精神病人”的呢?这种身份的确定是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的呢?第一节“精神病人”的身份获得一、
49、精神病的致病因素“精神病人”既然具有如此严重的污名化特征,那个体被贴上这个身份的过 程就应该是非自愿的,并且带有很大的抗拒情绪。笔者在M医院经常会看到病人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192.姓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293.16是被亲人强制送来医院接受治疗,虽然他们在入院时都是病情发作的时候,但是 他们的抗拒情绪还是很明显的。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医院规定精神病 人出院必须经过家属和主治医生的同意。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精神病学科 中,医生是如何对精神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它的依据是什么?有关精神病发 病机制的
50、研究中显示:精神医学家普遍认为,“精神病是由生理、心理、社会三 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也指出:“个体的起源作为不同群体的遗产及其调适阶 段的最终产品,是无数社会影响的集结点J法国社会学家、精神分析医生拉康也曾指出:“如果精神科学家的意向应该 是探究人类心灵中最独特的人性,那么他应当考虑文化的而不是自然的决定 性力量,他应当思考情结而不是本能,是结构而不是欲念,在他的最亲近的同行 中,应有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而不是生物学家”。综上所述,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应涉及生物遗传学、医学、人类学、心理学 和社会学,是一个应该从多角度综合研究的问题。从实践中笔者也发现,“精神 病人”这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