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三农”人才培养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716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6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三农”人才培养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三农”人才培养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三农”人才培养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5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三农”人才培养研究王雅坤,于翠英*(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 010010)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是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党中央对新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我国“三农”工作的经验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新时期我们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新看法、新理念、新见解。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培养大量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

2、三农”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地,农林高校更需勇担强农兴农的使命,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培养新时期“三农”人才。1乡村振兴战略下培养野三农冶人才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时期研究农林高校“三农”人才培养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如图 1 所示。1.1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新时期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离开了人才的支撑,农业发展可谓是寸步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三农 工

3、作队伍”。推进“三农”人才振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三农”人才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引领者,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1.2新时期农林高校培养野三农冶人才的使命乡村振兴靠的是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农林高校与“三农”工作密切相关,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为实现乡村振兴培养“三农”人才更是有着其他综合类高校无法相比的优势。2019 年 9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基金项目:内蒙古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ZD202109-2)第一作者简介:王雅坤(1999-),女,硕

4、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行政管理。*通信作者:于翠英(1979-),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政府绩效、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三农”人才的支撑,农林高校是“三农”人才培养的主基地,与“三农”工作密不可分。在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林高校要抓住机遇,立足实际,解决问题,发挥优势,探寻路径,建立新时期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三农”人才质量,为乡村振兴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三农”人才。关键词:“三农”人才;农林高校;乡村振兴;“三农”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院G420文献标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2096-9902渊2024冤05-0

5、193-04Abstract:If the nation wants to be rejuvenated,the countryside must be rejuvenated.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s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talent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base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of agricu

6、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ork of agriculture,ruralareas and farmers.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period,agricultural and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based on reality,solve

7、 problems,give full play to their advantages,explore ways,establish a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talent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so as to train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alents who meet thereq

8、uirements of the tim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Keywords: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alents;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DOI:10.20028/j.zhnydk.2024.05.046193-2024 年 5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

9、culture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农林高校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与嘱托,面向农业研究新领域、面向人民需求、面向农业现代化发展,肩负新时期农林高校的责任使命,培养一批批国家需要、人民满意的“三农”人才。农林高校教育要将“三农”情怀根植每一位农林学子的心中,增强学生们立志为实现我国农业高水平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内在动力。学校要积极优化改革学业学科布局,建立健全全方位全领域“三农”人才培养机制体制。1.3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振兴紧密相连乡村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 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 31 4

10、22 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员占 91.8%,高中或中专的占 7.1%,大专及以上的仅占 1.2%2。可见,人才匮乏、素质不高长期困扰着“三农”工作的开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农林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主基地,在促进“三农”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培养、输送人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农林高校发展的进一步提升离不开为乡村振兴培养优秀人才,这也是其使命、职责所在。乡村人才振兴也离不开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优势,需要农林高校为其助力,两者紧密相连。图 1乡村振兴战略尧农林高校及野三农冶人才三者关系2农林高校培养野三农冶人才的现状2019 年,在教育部的统筹规划下,我国各农林高校、科研院所积

11、极改革,吹响了“新农科”建设的号角。现如今,我国农林高校面对新发展形势加快建设步伐,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探索和处理问题的主动性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养一批批“三农”人才。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2009 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开启了农业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之路。十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与 24 个省份 91 个县 119 个村、105 家企业与合作社、29 家科研院所联合,在全国建设了 139 个科技小院,涵盖 63 个生产体系。依托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截至目前,已毕业的研究生超过 600 人,近八成毕

12、业生投身在农业及其相关领域3。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野三农冶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承担着培养新时期“三农”人才的时代使命。为培养高素质的乡村人才,农林高校必须坚持农业教育的特殊规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科技和人才保证,然而,目前农林高校在乡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困境。3.1专业教育与耕读文化未能实现有效融合长期以来,我国农林高校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实操技能的培训,但是忽视了对我国传统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耕读教育是农林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农业发展史、农耕文化都对培养根植学生“三农”情怀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高校未能

13、在专业教学中很好地融合农林人文精神以及优秀传统耕读文化,且大多农林高校人文学科一般情况下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相关科目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很难完全实现耕读文化的有效讲授。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掌握了农业的相关知识技术,但是学农不懂农、学农不爱农的问题依然存在,且现象较为严重4。这些情况都说明了高校在教育教学中,若只注重专业学科,忽略耕读文化的学习,就会导致高校无法培养出真正愿意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的新时期“三农”人才。3.2野三农冶专业人才供给面临结构性失衡当前,我国“三农”人才依旧存在供给总量少、整体素养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 IT、金融等时下热门专业相比,农林专业仍然面临工作薪资较低、

14、工作环境不舒适的情况,这导致了农林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而大众对于农林专业的偏见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就造成了农林专业招生困难、学生素质不高,高水平、高素质的“三农”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高校农林人才供给存在地域分布失衡的情况。一方面,农村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远远低于城市,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落后的乡村留不住青年人才,高校毕业生整体回流意愿较低。另一方面,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凭借着自身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优势、教育医疗优势等多方面条件,在培养和引进“三农”人才时优势明显。相比之下,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高水平、复合型“三农”人才培养方面面临较大困境,尤其是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在“三

15、农”人才挖掘、培育、引聚、管理和激励等方面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5。3.3农林高校学生缺乏野三农冶意识由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越发紧张,农林高校的学生身处于处处都是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毕业生们在选择就业194-2024 年 5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方向和岗位时,往往考虑的是就业环境、发展前景以及薪资水平,这是造成高校学生不从事“三农”工作的主要原因6。很多高校毕业生无法接受自己毕业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错误地将“三农”工作与农民画等号,不愿服务“三农”,缺乏“三农”意识和“三农”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上的教育引导不到位,没能够

16、让学生对通识教育及涉农工作有系统完整的认识,导致学生对“三农”情感的缺失,也就不愿意从事涉农相关工作。目前,部分农林高校学生对于农业知识和“三农”问题的认识是相脱离的,无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也仅是粗浅的认知,不能以其作为自身发展指导理念,因而,不能激发他们自身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与情感共鸣。3.4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一定缺陷3.4.1课堂模式固化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林高校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的主体仍未从老师转变到学生,很难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参与实践训练的机会很少,即便有实训也只是在班级内部进行

17、,很少可以真正走进社会实践之中,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难以大幅度提升7。如果不及时调整改变当前教学培养模式,高校很难培养出大批真正愿意服务“三农”的高水平人才。3.4.2学科设置与“三农”结合不够紧密当前部分农林高校追求学校的高水平综合性发展,导致许多农林高校在办学中忽视了自身的特色优势。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减少了对传统特色学科的支持和帮扶,甚至取消了原有的农林特色专业,这些都对农林高校自身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农林高校开设一些新兴学科,但是在开设这些课程时并未与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许多新课程专业脱离实际需求,没有适时开发与农林相关的跨领域融合性学科。这些都会导

18、致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选择少,也会造成高校培养的“三农”人才与我国目前“三农”工作所需人才不匹配的情况8。4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野三农冶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农林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本质属性使然,也是展现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必然9。新时代农林高校要牢记兴农强国的责任担当,强化“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4.1强化育人理念袁彰显新时期耕读教育内涵“三农”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耕读文化思想体系对于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农林高校在课程设计中要贯穿耕读文化的思想理念,以“读”致“知”,以“耕”促“行”。新时期耕读文化的重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

19、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农林高校要立足实际建立耕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耕读教育的认知与理解,分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通过理论学习、实地参观、实践操作等多元学习方式,让耕读文化真正融入学生思想。指引高校学生关注农业农村发展,加强农耕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等课程的教育教学。借助学校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多样的农耕劳作活动,让农林学子切身感受耕读文化,掌握农业技术。农林高校要不断拓展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乡村、社会实践基地 3 个主场所,把耕读教育从课上发展至生活中,丰富学生们的体验。提高和发展农林高校耕读教育,让高校学子走入农村、走到农民身旁,学习农业技能,感悟农业文化,对于增强学生“三

20、农”情怀,提高学生农业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知农、爱农的新时期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4.2搭建育人平台袁鼓励人才扎根基层农林高校承担着“强国兴农”的重要历史任务与使命,为乡村振兴培养“三农”人才服务,要将“三农”意识融入到开展的各项活动之中,通过思想、文化、实践多个角度鼓励学生扎根基层。高校要搭建思想育人平台,通过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等活动形式,将乡村振兴战略、“三农”等政策进行宣传。邀请农业专家、理论宣讲团成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进行国家农业政策的解读,让高校学子们能够更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掌握当前国家农业政策,帮助他们树立“三农”意识,进而确立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

21、理想目标。除思想平台外,高校还应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可以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统筹校内外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搭建多层次的实践育人平台。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农业种植基地,亲身体验农业工作,感受新时期农业发展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乡村就业的优势所在,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从而使强农兴农的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高校可以依托暑期“三下乡”、青马工程、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进农村,感悟农业,让学生们在农村这片广阔的沃土上长知识、强本领。4.3 明确育人思想袁根植学生野三农冶情怀高校是育人的基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农林高校应加强学校组织建设,

22、明确自身育人理念,积极开展“三农”知识普及工作,强化学生对“三农”的认识,培养学生“三农”情怀,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学校要发挥思政课的情感感化作用,将服务“三农”的思想理念贯穿195-2024 年 5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于整体思政课教学之中,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展现自身“三农”情怀,以自身情感经历打动学生。高校要深入开展学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三农”工作思想,重点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政策方针,用心感悟总书记的“三农”情怀。同时,高校要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充分发挥多种

23、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三农”情怀方面的作用。学校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在实践中逐渐根植“三农”情怀。农林高校要不忘农林人的初心使命,培养学生“三农”情怀,让农林学子能够用心学农,专心探农,真心爱农,真正将“三农”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学生要把理论知识与农业实践密切相连,根植“三农”情怀,苦练农业本领,扎根乡村,以自身行动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努力奋斗,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青春力量。4.4构建育人体系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根植“三农”情怀,不忘自身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林高校要积极推动自身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通过调整课程模式

24、,完善人才培养过程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为新时期“三农”工作培养人才的目标。4.4.1调整优化课程模式农林高校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可以创新性地采用“小班制”课程模式。在课堂教学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发挥学生自身的探索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要考虑农业及农村发展对专业的需求,改变以往的专业类型单一、专业少、结构不科学的状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建设课程群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从而更加深入理解农业知识理论。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全面了解农林学科基本理论,提高学生认知水平。通过专业实践培训,提高学生农业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培育新时期

25、“三农”人才。注重新技术与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政、产、学和研等与育人主体多元协同,充分发挥农林高校的特点与优势,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共同培育“三农”人才。4.4.2将“三农”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农林高校要坚持人才培养与“三农”人才需求相结合,始终把专业学科建设与农业发展紧密相连,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构建多主体合作育人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10。高校要切实加强对“三农”人才培养工作的全方位领导,强化新时期人才培养机制顶层设计,将“三农”教育贯穿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满足乡村产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多方面推陈出新,积

26、极探索双学位项目、辅修学位项目、联合学位项目和微专业项目等多元化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乡村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强化交叉融合的专业及课程体系,结合农林高校特色,契合新农科建设背景,推进和完善已经获批农林类专业,组建成一流本科专业。同时,高校要指导二级学院进行改革,把“三农”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们了解农情,走进农村,贴近农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与担当11。5结束语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机遇与挑战。高校要深入挖掘自身特色优势,结合区域发展优势,优化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路径,推进特色学科调整优

27、化,促进农林学科与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断提高高质量人才培育能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又一批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高水平“三农”人才。参考文献院1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http:/ 年第三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3.7刘慧芳,王挺,许慧.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对高职院校农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5):269-272.8曾灵凤.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育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21.9王万义.“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农林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1-7.10谢旖,贺名叶,蔡宁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三农情怀”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1):93-95.11王海成.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农林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4):15-19.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