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方高校融媒体建设路径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_戴庆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833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高校融媒体建设路径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_戴庆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方高校融媒体建设路径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_戴庆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方高校融媒体建设路径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_戴庆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5 卷第 4 期自 2014 年 8 月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国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9 年 12 月,教育部召开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要求高校加强机制创新、流程优化,打造集统筹调度、融媒发布、舆情应对、政务服务、公众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统一平台,会上确定了首批 15 家教育融媒体试点单位,吹响了高校媒体融合发展的“集结号”。2020 年 11 月,教育部又确定了第二批 15家教育融媒体试点单位。面对高校融媒体建设的新变局,地方高校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科学推进校园媒体建设,进一步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创

2、新宣传思想教育,发挥和强化其育人功能,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高校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一、地方高校融媒体建设面临的困境目前,教育部遴选的 30 家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高校都是部属 985 高校,在融媒体建设中也各有特色和侧重。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受制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短缺,校园媒体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其发展面临着一些共性的现实困境。(一)校园媒体融合发力不佳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党委宣传部唱“独角戏”的现象。校园媒体看似种类繁多,实则融合发力不佳。校园网站、两微一端、校报、自媒体等不同类型的校园媒体力量相对分散,新闻产品缺乏深度、广度,且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新闻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引

3、导力不足。各校园媒体统一宣传思想仍是宣传工作中的关键和难题。(二)全能型人才资源匮乏高校宣传工作队伍看似数量庞大,但开展的媒体融合实践偏少,专业强、一材多用的精干人员不多。传媒行业的技术门槛在降低,传媒行业的进入门槛也在降低,但传媒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并没有降低,具备全媒体思维、媒介融合技能、新媒体素养的人才受到行业欢迎1。校园媒体要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实现基于多媒体平台的快速传播和有效传播,同样需要具有跨媒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地方高校中,受学科、专业限制,新闻类专业人才资源匮乏,亟需通过培训、实践等方式培养高校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和技能。(三)媒介平台硬件建设滞后就狭义的不同媒介形态的

4、融合,其建设平台从硬件来说,需要有实践的场所和智能技术支撑的设备平台。要将知识理论高效转化为实践技能,就需要一个涉足真实产业环境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孵化创意、打磨作品和职场演练的有效环境2。对高校而言,建设一个实体的场所较为容易实现,但要构建智能技术支撑的新闻一体化处理系统,对大部分地方高校而言,*收稿日期:2022-12-10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1SJA0158)地方高校融媒体建设路径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戴庆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44)摘要:地方高校在社会媒介融合和“双一流”建设的新格局中,应当结合学校特色,积极探索适用于高校

5、自身发展的校园融媒体建设,这是高校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校园融媒体建设为分析样本,提出以“机制融合、人员融合、平台融合、内容融合”为理念、以 AI、5G 技术为支撑,建立新闻业务实践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构建校园媒体“1+N”宣传大格局,为地方高校校园媒介融合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地方高校;媒体融合;宣传思想工作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318(2022)04-0075-05钱清华,桂玉梅,高慧:治疗肺动脉高压新药 Selexipag 的研究进展第 35 卷第 4 期2022 年 12 月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6、ournal of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Vol.35 No.4Dec.2022DOI:10.19858/ki.1009-4318.2022.04.009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 年第 4 期表 1变量的描述统计其建设模式、经费投入、人员管理等都显滞后。(四)管理模式需要创新高校新闻传播方式多数为单向传播,从而导致信息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范围有限。而这种单向传播方式对于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在知识拓展、思想层次以及社会角色上的需求。同时,校园媒体管理体制中普遍缺乏奖惩机制,难以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融媒体平台建设的架

7、构理念地方高校宣传的传统模式是在党委宣传部下设新闻中心、网络管理、理论教育、校园文化等科室,分别就相关工作内容各司其职。而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当下,高校融媒体建设由传统模式向融合模式改变,建设的关键就是如何“融”。“融”并非简单地合并或重组原有的媒体平台,而是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来推进机构重组,构建“1+N”的宣传大格局。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1+N”的宣传大格局中,“1”是指成立由校党委主管、宣传部门统一管理的融媒体中心,统一领导指挥全校校园媒体,从设备技术的统一管理、人员的调配到新闻资源的共享,全面协调整合校园新闻的采写与发布等相关事宜。融媒体中心制定总体报道方案,策划报道

8、流程,负责新闻素材的统一采集、生产。“N”是指建立多个新闻分中心,各分中心确定业务联络人,形成校媒联盟,由融媒体中心统一指挥。在重构宣传格局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四个方面的融合理念。(一)以机制融合为纲要目前高校内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独立运营的媒体平台,但宣传力量较为分散且内容容易重复,这会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建立融媒体中心首先要在校级层面理顺全校新闻业务生产流程,可构建新闻宣传预约制度、采编一体化制度、应急报道制度,对宣传报道分一般、较急、特急几个等级,由融媒体中心统一调配各分中心记者,完成一次性采集后再分平台多元化生成。(二)以人员融合为关键高校融媒体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

9、队伍。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全媒型人才队伍,使校园媒体人员具备策划、采访、拍摄、写作、编辑、美工、技术、设计等多项技能,是高校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目前高校校园媒体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地方高校,专职宣传人员普遍偏少,需要从分中心负责人、联络员、学生中挖掘人才补充宣传力量。高校应充分考虑宣传队伍建设的实际困难,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台措施:一是从岗位晋升、薪资待遇、评奖评优、学习培训等方面制定激励机制,稳定专职宣传队伍;二是加强团队管理,整合采编团队、新媒体团队、信息技术团队,优化分工,分类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专职人员宣传技能;三是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将宣传工作要求融入课程建设、课程考核内容、毕业

10、设计等项目中,结合学校多学科资源,为不同学科学生提供校内外公共媒体的实习实训机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媒介素养。(三)以平台融合为基础2020 年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对各教育融媒体试点单位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提到“要谋突破,让前沿技术为教育融媒赋新能,利用 5G、AI 及高校最新研究成果,服务教育融媒体建设”3。尽管尚未有地方院校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试点单位,但是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动态管理,为地方院校提供了更多竞争与发展的机会,有的地方“双一流”高校经过多年谋划,与优质企业深度合作,优化资源整合,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媒体中心。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经 5 年建设,现已建成中央厨房、导播

11、中心、4K 超高清演播厅等近 10 个功能空间,拥有南航眼工作室、一分钟思政工作室等 6 个媒体工作室,整合资源运营南航官微、视频号、抖音等 10 余个媒体平台,全力构建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系统,实现新闻资源共融、资讯数据共享、传媒价值共赢、专业平台共建的融媒传播价值4。有的地方院校经过多年打磨,不断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堵点”,努力实现了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转变,如南京工业大学,7 年内初步构建了包括“一报一台三网八平台”在内的全媒体宣传矩阵,其建立的融媒体中心作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直属的校级学生组织,下设融媒体中心电视台、新媒体工作室、大学生记者团、迅影工作室四个

12、团队5。地方高校受财政经费等限制,难以像社会媒体可以花费巨资一步到位地建设一个功能强大、可扩展、开放的融媒体系统,而是需要通过多期建设,分步实施才能完成。但地方高校仍然可以结合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优势和研究成果,初期建设开放性的技术架构,预设标准化的软硬件接口协议,保证后期系统建设的兼容性、灵活性和可拓展性,最终实现同步交76第 35 卷第 4 期互,分发内容互通互享,后台审核、发布,一键实时的融媒体平台功能。(四)以内容融合为目标在新媒体时代,校园各媒体平台每天要产生大量的视频、图片、文字作品,而这些资源的发布、存储、共享在很多高校存在着“效率低下、流程复杂”等问题,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方式

13、就是建立开放的融媒体中心资料库,可以供全校各部门投稿与上传资料,由融媒体中心统一对内容进行筛选、融合、发布。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 2020 年 11 月建立的融媒体影像库,其具备的“云储备”功能可以随时上传、随时取用素材,上传到影像库的资源还可以永久保存,编辑发布新闻稿件时还可以直接调用平台图片和视频资源,真正实现了新闻宣传内容的融合。三、融媒体系统的实践应用创新信息传播生态环境,重新认识媒介特点与价值,实现多元内容产品的精准分发,是高校融媒体中心的重要功能6。地方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规模不大,但针对不同媒体平台的分工却较为复杂,这使得融媒体在子系统建设中需要考虑不同类别平台的实践应用。通常,

14、高校以学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为主要发声平台,新闻网、校报、广播台、抖音、视频号、B 站、学习强国号等媒体平台为辅进行对内对外宣传。音视频、图文素材进行多模态生产流程的再造,应进一步聚焦“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笔者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在建设融媒体中心过程中分三步走:第一步,理顺全校新闻业务生产流程;第二步,开发基于 5G、AI技术的分系统平台以技术赋能;第三步,对各分系统数据再进行融合管理。(一)新闻生产厨房在“大宣传”格局下,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负责新闻选题的策划和管理,包括对全校二级单位投稿和选题的遴选、新闻采访报道任务的部署、校内新闻资源的申请调度等,如图 1 所示。高校融媒体中心可以

15、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对新闻投稿和选题进行汇总和遴选。一是基层宣传员采写的新闻通过二级单位、校园媒体联盟对融媒体中心投稿,融媒体中心编辑对来稿进行审核。二是上级单位部署新闻任务,由融媒体中心进行任务安排。三是学生记者和宣传部记者通过领取任务采写的新闻后进行上报,融媒体中心经过值班编辑、编辑主任、副部长三级审核后,分不同的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图 1新闻生产流程图在这新闻生产过程中,融媒体中心编辑室充当了“新闻厨房”的功能,需要对汇总的新闻任务与选题按照学校宣传要求和新闻传播规律进行筛选。宣传部记者和学生团队的记者可以通过系统 PC 端或手机来接收任务和上报选题。融媒体中心部署选题时需要明确新闻宣传的具体

16、要求,对二级单位和校园媒体联盟的投稿同样也要明确宣传要求。整个新闻生产过程都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和备案,方便融媒体中心对具体业务进行跟踪,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调整。(二)新闻业务实践平台新闻业务实践平台以新闻专业业务为主,融合日常新闻报道、工作协调、新闻线索、新闻素材入库等宣传需求,可实现整合新闻宣传、人才新闻素养培养、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等功能,依托媒体大数据为整个融媒体运行提供线索汇聚、选题策划、媒体传播力统计分析,如图 2 所示。图 2新闻业务平台的资源系统新闻业务平台功能区可以由 4 个甚至更多的子系统构成,图 2 中所示的子系统是融媒体中必备的几项资源系统。这些子系统需要开设开放的端

17、口,使得各系统之间生产内容形成一定的统一性,然后通过舆情监测系统抓取和分析数据,形成业务链的生产发布流程闭环。新闻投稿业务系统可与原有的新闻网站投稿、审核系统打通访问端口,基层宣传员和宣传部的记者都可以直接在后台写稿、投稿,再由编辑进行审核、发布,在这个业务系统可以实现对稿件的保存、搜索、编辑、审核、发布、分享等功能。当然,在使用系统的角色分工上,应该设置一定的权限。比如,投稿人员的角色可以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广播记者;编辑人员的角色可分为:网站编辑、微信编辑、微博编辑、视频编导。新闻报道协调系统可采用基于 5G 技术的网络戴庆龙:地方高校融媒体建设路径探析77连云港职业技术学

18、院学报2022 年第 4 期办事大厅功能,全校各二级单位均可通过 PC 端或手机端提交报道申请,融媒体中心收到申请后可根据学校宣传规则驳回或审批通过,审批通过的申请再由融媒体中心安排记者领取任务,整个审批和安排过程均以可查询的方式呈现,方便申请方和审批方形成良性的互动。新闻素材库即用于上传包括文字、图片、视频、设计图等各类原始素材以及经过加工后发布的各类素材的资料库。由于新媒体时代视频资料已经在所有素材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建立一套完善的素材储备系统既需要科技技术赋能,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对于资金并不宽裕的地方高校而言,可先借助硬盘柜、网盘等,素材积累一定量后可归入学校档案系统留存。对于资金充足

19、的高校而言,在建立系统时还可以在学校媒体资源库的基础上分别孵化出党建资料数据库、精品课程数据库等特色子库,后续还将陆续开发各种特色子库,供全校各单位检索使用7。新闻线索系统对于社会媒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采集、收集、加工信息的资源系统,它的采集对象面向全社会受众。而对于拥有几万师生规模的地方高校而言,新闻线索系统面向的受众对象主要来自本校师生、校友及学生家长,那么规模的大小可以作为开发系统功能多少的衡量指数。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该系统的开发可采用基于B/S 模式的软件管理系统,在成本控制上实现一次性的投入和项目控制;二是在功能上可设定固定的线索提交模式,便于受众操作并拥有

20、较好的使用体验。对于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而言,该系统可增加对违背宣传政策的线索的屏蔽、对非法关键词的智能识别两种功能,以减少线索提取的无用功。(三)数据分析系统区别于实践应用业务平台的相对自主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数据分析系统则是完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完成一系列数据分析的软件系统。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引进校园舆情监测系统,实现对舆情监测、预警、研判、协同、反馈等工作环节的覆盖。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舆情监测系统,综合了舆情处置与传播分析两大功能。舆情处置功能包括 6 大版块:24 小时校园舆情监测(正面舆情、负面舆情、最新舆情等)、敏感话题监控、学生动态观测、个性舆情监测、事件追

21、溯数据、舆情报告导出。传播分析功能包括 4 个主要版块:视频传播分析、微信公众号传播分析、微博传播分析以及舆情搜索。数据分析系统运作的流程如图 3所示。系统在对校内媒体抓取数据的同时,也抓取校外其他高校的舆情热点,形成综合性的传播分析报告。该报告可以分为日报告、周报告、月报告,分析的样本数据可以为宣传部提供校园媒体综合分析与舆情研判的重要依据,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部署宣传工作。图 3融媒体综合数据分析系统四、结语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应该始终坚守学科特色,围绕特色主动整合多方力量推进校园媒体的融合,以明晰的顶层规划和切实的平台建设,不断探索机制、人员、平台、内容的有效融合路径,使校园融媒体的建设更加紧

22、密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改革探索过程中走出一条融媒发展的特色之路,提高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挥更重要的引领作用。参考文献:1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2李姗姗.媒介融合业态下高校传媒艺术教育改革与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8(10):44-45.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 年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举行EB/OL.(2020-11-13)2022-11-09.http:/ 35 卷第 4 期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M

23、edia in LocalUniversities: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 as an ExampleDAI Qinglong(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Abstract: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in the new pattern of

24、social media integration and“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actively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suitable campusmedia for their self development,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novate the propagandaand ideological work.This pap

25、er tak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nd certain“doublefirst-class”campus media construction as analysis samples,and proposes to establish a news business practiceplatform and data analysis platform with the concept of“mechanism integration,personnel integration,platforminte

26、gration,content integration”and the support of AI and 5G technology,so as to build a“1+N”publicity patternfor campus media,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campus media integr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media integration;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work戴庆龙:地方高校融媒体建设路径探析版权页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上述声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编辑部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