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特征...新时期抗旱减灾应对模式探讨_许继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72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特征...新时期抗旱减灾应对模式探讨_许继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特征...新时期抗旱减灾应对模式探讨_许继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特征...新时期抗旱减灾应对模式探讨_许继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作者简介:许继军(),男,湖北武汉人,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工作。:,():年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分析与新时期抗旱减灾应对模式探讨许继军,袁 喆(长江科学院,武汉;长江科学院 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摘 要:受大气环流异常影响,年长江流域夏季高温伏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致灾程度大。分析了近 来长江流域历年干旱灾害事件和本次干旱特征,以及长江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在 年干旱应对中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下抗旱减灾的总体应对思路: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切入点,从源头上规避干旱灾害风险

2、;以空间上的立体调蓄与时间上的峰蓄枯补为路径,实现干旱灾害的过程防控;以优化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方式为手段,实现防汛抗旱统筹调控;并针对旱情评估与预测、旱灾风险研判和旱灾风险应对共 个方面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抗旱减灾方面的科技需求。关键词:干旱;抗旱减灾;旱灾应对;长江流域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研究背景干旱是一种因降水缺乏而引起水分短缺的全球性自然灾害,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干旱灾害的发生多呈现出高频率、大范围的态势,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受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罕

3、见的高温干旱,且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致灾程度大。月下旬旱情最严重时,长江流域农作物受旱 第 卷 第 期长 江 科 学 院 院 报 年 月 面积万,因旱影响供水 万人,其中 万人、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面对严峻的旱情,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开展抗旱保人饮安全、保秋粮作物灌溉工作。在“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以及受旱地区多措并举防旱抗旱的支撑下,把旱情影响及损失降到最低,全力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在这一过程中,长江流域日渐完善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在监测预警、联合调度、应急处置等多个环节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

4、大旱之年凸显了提升极端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本文系统探讨了近 来长江流域干旱灾害特征,重点分析了长江流域 年干旱事件,探讨了 年长江流域干旱应对成效,并针对新时期抗旱减灾应对需求,围绕“旱情如何评估与预测?”“旱灾风险如何研判?”“风险如何应对?”三大问题,提出了新时期下的抗旱减灾应对技术需求,以期提升长江流域干旱灾害的防御能力。2 0 0 72 0 0 92 0 1 12 0 1 32 0 1 52 0 1 72 0 1 92 0 0 62 0 0 82 0 1 02 0 1 22 0 1 42 0 1 62 0 1 82 0 2 0西南地区冬春连旱,同年6 月,重庆、四川东部以及贵

5、州东部发生严重的夏伏旱旱情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损失极为严重7 月下旬,湖南、重庆、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现插花旱,农作物受灾严重西南5 省发生冬春连旱,四川攀西地区连续1 6 0 多天无降水。同年7 月,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部分地区连续高温少雨,出现秋伏旱自2 0 1 1 年冬起,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3 月重庆贵州旱情持续发展,作物受灾及饮水困难问题较为严重。18,湖北部分地区发生春夏秋天连旱西南地区16月份出现冬春连旱。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水利工程蓄水量锐减,3 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 0 4.6 4 k h m2,旱情较为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夏伏旱,7 月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突出

6、。湖南境内1 5 0 余座水库干涸56月份,湖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农作物受干旱影响较为严重1 月份,重庆、四川等地发生冬春旱。5 月份,太湖蓝藻大范围爆发。8 月份,江西、湖南等地耕地受旱严重,部分水库、山塘干涸,溪河断流。1 1 月份,长江干流湖北段、洞庭湖水位严重下降,江西湖南等地沿江城市取水困难江南大部发生秋伏旱,79月份江河来水严重不足,水利工程蓄水量锐减,湘江、赣江、鄱阳湖和洞庭湖均出现最低水位。湖南、江西农作物受旱严重,沿江地区用水紧张1 月份,长江中下游发生春夏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严重减少,长江干流部分河段出现最低水位,5 月份,旱情高峰时,湖北洪湖周边饮水困难人口被迫临

7、时动迁。1 0 月份,湘赣两江水位严重偏低西南地区自2 0 1 2 年入冬后,云南、四川等地降水严重偏少,出现冬春连旱。7 月长江中下游出现高温伏旱,湖南、湖北、重庆等8 省(市)持续高温少雨,水利工程蓄水偏低1 5 成,农作物受灾严重,人畜饮水困难14月份,重庆、四川等地发生春旱。其中四川西部与重庆西部地区作物受旱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高温夏伏旱,湖北、湖南和安徽等地的气温突破极值,部分水库水位下降至死水位81 2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夏秋冬连旱,旱情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湖南和重庆6 省()图 年长江流域典型干旱事件 近 来长江流域干旱灾害特征近 来长江流域干旱灾害总体呈现

8、出广发和频发的特点。根据 年全国水旱灾害公报中的记载,长江流域所涉及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和贵州等主要省(市)均发生过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且以西南地区和“两湖”地区较为频繁(图)。其中,年、年和 年,长江流域主要省份因旱受灾面积占全国的 以上,尤其是 年和 年,主要省份因旱受灾面积分别占全国受灾面积的和(图)。从图 还可发现,长江流域干旱灾害还呈现出长历时的特征,季节性连旱问题突出。例如在 年期间,西南地区发生多场冬春连旱,持续事件长、影响范围大、干旱程度重;年和 年,长江中下游分别发生了春夏两季连旱和夏秋冬三季连旱。02 04 06 0012345年份长江流域主要

9、省份受灾面积占全国的比例全国受灾面积 长江流域主要省份受灾面积 占比/%2 0 0 62 0 0 72 0 0 82 0 0 92 0 1 02 0 1 12 0 1 22 0 1 32 0 1 42 0 1 52 0 1 62 0 1 72 0 1 82 0 1 92 0 2 0 受灾面积/(6.6 71 06 h m2)图 年长江流域主要省份因旱受灾面积 近年来,在长江流域频频发生干旱事件中,农村饮水与城镇供水困难问题尤为突出。其中在 年,西南冬春连旱持续 个月,同年的夏伏期间,重庆大部及四川东部发生特大旱灾,长江流域也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主汛期枯水现象。年四川和重庆共有 万人和 万头牲畜发生

10、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和,其中有 万人严重缺水,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 旱灾期间,基本靠县乡政府的送水来维持基本生活。入秋至 年 月,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四川、贵州等地连续数百日无降水,旱情严重时,西南五省有 万人、万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和。其中云南因旱饮水困难人数高峰时达 万人,约占云南农村人口的。云贵部分地区村民的基本生活用水需要靠群众拉水送水解决,而在一些偏远山区,群众需要借助牲畜,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排队取水。由图 可见,在 年期间(除 年、年外),长江流域因旱饮水困难人口及因旱饮水困难牲畜在全国的占比相对较大,在一些严重的年份如 年、年和 年中,二者比例均在 左右。在干旱发

11、生过程中,群众饮水困难问题较为突出。图 年长江流域主要省份因旱饮水困难人口和牲畜 长江流域 年干旱及典型场次干旱特征对比 长江流域 年干旱特征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降水严重偏少与持续高温受热带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位置偏西偏北,且长期稳定在长江流域等区域,导致流域出现多年同期少见高温少雨,且主要河湖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显著偏低。月份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成,部分地区连续无有效降雨天数,中下游部分地区高温日数接近 。以重庆市为例,有 个区县最高气温打破当地同期高温记录,个区县最高气温突破 ,极端最高气温为。受干旱少雨和高温蒸发等多重影响,大江大河来水

12、偏少 成,中小河流来水偏少 成,截至 月 日,全市河流断流 条,水库干涸 座(死水位以下)(图)。图 水库水位严重下降 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致灾程度大通常 月份是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但今年 月中旬以来,长江流域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导致出现旱情;月份,长江流域累计面雨量仅为,是 同期均值的,创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记录。月份的降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 以上,尤其是长江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水系偏少 左右,为近 来同期最少;月份长江流域降水量仅,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以上,且出现了“汛期反枯”的现象。相较于以往的伏旱(月下旬至 月上旬),本次干旱在 月下旬就出现了,且一直持续时间到 月中旬。在

13、影响范围上,长江上、中、下游全流域均遭受到干旱的影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重庆、四川等地先后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尤其是在 月份,长江流域部分地区降水量均,导致长江流域干旱影响范围快速扩张(图)。大范围长历时的干旱对农业、人畜饮水及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荆州沙市区以下江段及两湖水位为历史同期最低。另外据遥感监测数据测算,鄱阳湖与洞庭湖在 年 月时处于平水位,水域面积分别为 和 ,而在 年 月份两湖水域面积分别为 和 ,水 域 面 积 分 别 减 少 和 ,相较于 年 月的 第 期许继军 等 年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分析与新时期抗旱减灾应对模式探讨图 长江

14、流域 月份干旱发展过程 水域面积分别下降了和,水域面积减少近(图)。图 不同时期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域范围对比 典型场次干旱特征对比 干旱的时空分布对比 年长江流域干旱发生地与 年的干旱发生地较为相似,其中 年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及江苏等地,而 年的干旱主要发生在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湖南及重庆等地,灾区的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重叠。此外,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是从 月开始,一直持续到 月,而长江流域 年的干旱是从 月中旬开始,比以往干旱的发生提前了将近两个月,且中央气象局直到 月中旬才发布气象干旱解除预警。致灾因子对比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记录,与多年同期降水 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

15、 量相比,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灾害降水量减少 成,而 年长江流域干旱灾害降水量减少 成。相比之下,两场干旱事件的降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年 月 日至 月 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较历时同期偏高 ,其中 的高温天气较以往同期偏多 以上,在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地的 高温天气比以往偏多 以上。相比之下,年长江流域的干旱事件中,气温异常变化更为突出。自 年 月以来,长江中游地区高温天气,安徽、湖北等地甚至,月 日至 月 日,中央气象台连续 发布高温预警。月上旬,四川、重庆和湖北等地气温不断攀升,且连续多日气温超过 ,刷新了当地的气温极值。灾情对比据统计数据显示,旱情高峰期农作物受旱面积达万,较

16、 年的作物受旱影响面积略多。此外,此次干旱还造成 万人和 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较历次干旱影响均偏少(表)。表 长江流域典型干旱事件对比 年份受旱严重地区持续月份降水偏少情况因旱饮水困难人口(万人)牲畜数(万头)作物受旱面积(万)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及云南)成 重庆、四川 成 湖 南、湖 北、江西、江苏 及安徽 成以上西南地区 成 四川、云南、重庆及贵州翌年 成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及湖北 成云南 成以上长江中下游及太湖流域(湖北、江 西、安徽、福建、湖南及重庆)成四川、重庆、湖北、湖 南、安徽、江 西 等 个省(市)成长江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及 年干旱应对成效 尽管 年长江流域发生

17、了如此严重的气象干旱事件,但国家、流域和省市等均采取有力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有灌溉条件的绝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农业干旱,也没有出现严重的供水安全事故等经济社会损失,从而实现了“极端干旱无大灾”,这得益于目前建成较为完善的抗旱减灾体系。长江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现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程、非工程措施对干旱灾害进行治理。从当前的成果来看,长江流域抗旱减灾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工程建设方面,目前长江流域干支流已建成水库万座,总库容约 亿,引水工程万处,基本形成以大中型骨干水库、引水、提水、调水工程为主体的水资

18、源配置体系,年总供水量 亿,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农村人饮与城镇用水保障方面,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不断提升。在农业灌溉用水保障方面,建成灌区万处,有效灌溉面积达 万,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万。在旱情监测与应急调度方面,气象水文站网已基本控制流域降雨水情变化,流域水文气象自动测报系统、预报调度系统为抗旱减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年干旱应对成效为贯彻落实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科学技术部组织的“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就抗旱减灾与水资源调配等相关领域开展了许多针对性的关键技

19、术研究和装备研发,为 年长江抗旱减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水雨情立体监测预报和预警平台实时掌握了旱情发展态势。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基本形成集卫星、雷达、水文站、气象站、水利工程站等空天地于一体的流域全覆盖水雨情立体监测系统;同时,已建成的成熟、先进的水文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滚动预报长江流域降雨、来水、蓄水等情况,为及时发布干旱预警和启动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提供了前置条件,是下好抗旱“先手棋”,掌握抗旱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此外,国家气候中心研发的依托科学技术部重点专项课题“高精度多源资料综合干旱监测和评估技术”,构建了多尺度降水伽马分布函数参数标准化气候场,实现了利用全国 万

20、多高密度区域站资料监测气象干旱,干旱监测精度明显提高。第 期许继军 等 年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分析与新时期抗旱减灾应对模式探讨同时利用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土壤湿度和卫星遥感植被产品,发展了公里分辨率综合干旱指数,基本实现了干旱精密监测,为干旱发展过程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控制性水库群及联合调度运行遏制了中下游干流水位快速下降趋势。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技术”支持下,长江上游巨型水库群防洪、供水、生态、发电、航运、应急等多目标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瓶颈得到了有效解决,为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及联合调度运行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尤其是 月

21、日 时开始,先后两次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湘资沅澧“四水”水库群和鄱阳湖水系赣抚信饶修“五河”水库群向下游补水,两次“专项行动”累计补水亿,缓解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快速下降趋势。()各地区多水源统筹与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保障了用水需求。长江流域共有 万座水库,三峡、丹江口等一些大型水库的储备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供水和灌溉需求。同时,流域内其他水利工程,包括地方一些堰、塘,也发挥了重要的供水和灌溉用水需求。目前,长江中下游多地的 多处大中型灌区已灌溉农田 亿多亩,基本保障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为全面夺取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其中,湖

22、北省水利部门通过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汉工程持续引水抗旱;江西省通过将峡江水库、廖坊水库蓄水按照非汛期进行管理,已减少农业因旱经济作物损失亿元;安徽省通过蓄引提调并举,保障大中型灌区 多万亩农田灌溉;湖南省联合调度大中型水库为 多个城镇、多处大中型灌区累计补水亿,保障了 多万人、多万亩农作物的用水需求。新时期长江流域抗旱减灾的应对总体思路与技术需求 总体思路长江流域虽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抗旱减灾体系,并在此次 年的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干旱灾害的损失。在这一过程中,也折射出在应对特大干旱事件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突出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未能有效结合。新时期下长江流域抗旱减灾的应

23、对总体思路应采用“灾前灾中灾后”全链条的模式进行干旱灾害风险的源头规避和过程的统筹调控,其重点在于“灾前”时注重防范,加强对灾害风险的研判、监测、预警和区划,做好分区分重点的抗旱规划工作;“灾中”和“灾后”注重干旱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应对需求预判和调度,具体如下:()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切入点,从源头上规避干旱灾害风险。随着长江流域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地争水”的矛盾将会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在干旱事件的高风险区,社会经济布局的密度较大,从根本上增加了干旱灾害的暴露性;天然生态系统被人工生态系统大规模高强度取代,承灾体的脆弱性增加。因此,应基于长系列干旱序列的重建及其演变规律的信息挖掘

24、,识别干旱事件及灾害的强度、频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未来干旱特征发展趋势的研判,进行干旱灾害风险区划。以此为依据,优化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并实施生态修复,从源头上降低干旱灾害风险的暴露性和脆弱性,进而整体上降低干旱灾害风险。()以空间上的立体调蓄与时间上的峰蓄枯补为路径,实现干旱灾害的过程防控。传统的干旱应对多属于末端式和分离式的范式,即往往是出现了旱象(多水向缺水演变过程的末期),才开始采取措施,且是通过抽取地表和地下水以增加供水,未能充分发挥洪涝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及“涝为旱用”的基本要求。不同类型的承灾体(如农业、城市、生态等)均隶属于地表土壤地下立体系统,且通过水文水动力过程相互联系。空间

25、上的立体调蓄与时间上的峰蓄枯补可有效削减洪峰和涝水、增加干旱时段水资源量,实现水资源的“洪涝水为旱用”等。()以优化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方式为手段,实现防汛抗旱统筹调控。当前流域防洪与抗旱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导致防洪与抗旱相对割裂,水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尤其是在长江流域这类旱涝 涝旱急转频发地区。应从防汛抗旱统筹的角度,通过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使水库的汛期弃水及供水能力发挥最大作用,提升水利工程群的削峰补枯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实现流域旱涝应对的综合效益。此外,也可以控制跨流域引调水量,保障水源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科技支撑方面的需求“灾前灾中灾后”全链条抗旱减灾模式的核心在于提升旱情

26、评估预测水平和旱灾风险防御能力,其关键在于回答旱情如何评估与预测、旱灾风险如何研判、风险如何应对共三大问题,所涉及到的技术需求包括如下 个方面: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适合复杂水雨工情条件的旱情评估与推演预报方法研究。长江流域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但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历史上干旱事件较为常见。而近 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深入,区域性和季节性干旱事件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尤其是夏秋季伏旱以及近年出现的涝旱 旱涝急转事件;此外,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等因素影响下,流域内水循环过程受人类活动扰动更为剧烈。在上述复杂的水雨工情条件下,干旱的发生发展过程与不同类

27、型干旱之间的传递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如何创建具有物理机制的水资源系统干旱评估模型,以客观描述复杂水雨工情条件下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生态干旱、社会经济干旱内在关系与演变过程是亟待破解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如何融合中长期气象水文集合预报技术与气陆耦合模拟技术,连续演算降水蒸发、土壤水分亏缺和持续时间对旱情的累积影响,并针对某一场干旱的时空连续过程进行定量的推演,以全景模拟旱涝 涝旱事件的转化过程,是提升旱情评估预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关键。()基于灾害系统论的区域旱灾风险多尺度评估技术研究。针对“灾前灾中灾后”全链条抗旱减灾模式的需求,旱灾风险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面向源头规避

28、的旱灾风险“静态”评估。即从多年尺度(未来、)的角度,考虑水利工程建设、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情景,揭示未来干旱风险的空间格局,绘制未来的干旱风险图,支撑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和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其二,是面向过程调控的旱灾风险“动态”评估。即针对某场干旱事件,以水资源系统随机分析与机器学习技术为支撑,结合旱情推演预测,实时捕捉不同承灾对象因旱损失的动态变化过程,滚动定量预估旱灾风险,为动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需要指出的是,依据灾害系统论,无论是多年尺度下风险的“静态”评估还是场次干旱尺度下风险的“动态”评估,其核心在于确定建立干旱缺水程度与承灾体因旱损失间的定量关系。而不同承灾体因旱灾损敏

29、感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需将传统以农业为主的承灾对象拓展到农田、城镇、天然林草地、湖泊湿地等多个子系统,以不同类型承灾体为对象,通过实验室尺度与田间尺度下水分胁迫机理试验、区域尺度下多场景下灾损过程推演分析,揭示不同承灾体干旱产生、发展、致灾的演变过程及驱动机理。()风险源头规避与过程统筹防控一体化旱灾风险综合应对模式研究。与上述旱灾风险多尺度评估类似,旱灾风险综合应对模式同样包括两个层面:其一,需以未来干旱风险图为基础,针对性识别旱灾风险因子的可调控性特征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自适应特性,并以“甄问题调格局布措施”逐级递进的思路,提出旱灾风险层次化应对的路径,从源头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

30、人地争水”的矛盾。其二,从汛期洪水资源化与非汛期水资源利用统筹角度,以气象水文及旱情监测预报为前置条件、以满足旱期不同行业基本用水需求为目标、以水利工程群联合调度为手段,确定干旱时段重点供水对象,明确抗旱调度的调度主体及其启动条件和控制方式,形成实时更新的水库群联合抗旱调度准则和应急供水策略,充分发挥洪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在过程上实现“丰蓄枯补”与“涝为旱用”。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风险源头规避应对模式,核心在于在遵循自然演变规律的前提下,确定科学调控与主动适应的对象,过程统筹防控应对模式的核心在于确定水库汛限和旱警水位协同控制规则。()提升旱灾抗灾韧性,开展公共财政融合灾害风险金融机制的研究。干旱

31、灾害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深远,是一个社会问题,抵御干旱灾害也应该调动全社会力量和相关的经济和金融手段。推行洪水和干旱灾害的巨灾指数保险,通过金融手段,来提高社会抵御灾害风险的韧性。基于传统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应急资金形式和救灾预算资金暴露了“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的困境,为提升长江流域旱灾抗灾韧性,亟需从底层逻辑上重建巨灾风险融资策略和模式、推行公共财政融合金融工具以应对巨灾风险,即评估旱灾风险、识别财政涉灾的或有责任、量化财政涉灾的或有责任、将涉灾或有责任纳入财政体系、评估减灾程度等。通过开展灾害金融研究,实现灾害风险在时间、空间上的分摊及财政预算的刚性和平衡,以此服务国家战略,为进一步完

32、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结 语长江流域 年夏季伏旱范围广、高温伏旱持续时间长、旱情程度严重,导致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及江苏等多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群众饮水受到影响。从长远来看,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干旱灾害防御适应能力,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亟待加强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报 第 期许继军 等 年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分析与新时期抗旱减灾应对模式探讨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升长江流域抗旱工程建设,同时应将防洪和抗旱进行统筹规划来实现洪旱集合管理,以提高长江流域旱情评估预测水平和旱灾风险防御能力。参考文献:夏 军,陈 进,佘敦先 年长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及其

33、影响与对策 水利学报,():新华网 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 长江流域旱情加剧 ():徐照明 年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国防汛抗旱,():,水利部水利部召开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李峥嵘,彭涛,林青霞,等 三峡水库影响下长江中下游水文干旱演变及对气象干旱的响应 湖泊科学,():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中国水旱灾害公报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吴志广,陈 述 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保护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长江科学院院报,():周亮广,王 岽,戴仕宝,等 长江 年汛期特枯径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刘银峰,徐海明,雷正翠 年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的成因分析 大气科学学报,()

34、:董伯纲,于 洋,吴秀芹 基于 的云南省 年干旱遗产效应研究 生态学报,():孙洪泉,高 辉,张海滨 西南地区连年干旱气象地理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 中国水利,():水利部 密切关注长江流域旱情确保旱区民众饮水安全():中国新闻网近 万人因旱受灾 重庆高温天气范围及强度打破同期纪录():徐 明,王晓芳,高琦,等 基于 卫星资料揭示的长江流域梅雨季节降水日变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黄 慧,杨 光,冯 琳 年全国干旱及旱灾防御工作情况 中国防汛抗旱,():人民日报 中央气象台连续第四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水利部启动干旱防御级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透视极端高温之下 长江流域旱情告急 六问长江流

35、域罕见旱情():澎湃新闻 八月上旬长江流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大部分地区将发生干旱 ():李 俊,袁媛,王遵娅,等 年长江中下游伏秋连旱演变特征 气象,():央广网 历时 天的干旱预警宣布解除!长江流域夏秋冬连旱情如何形成?():高 琦,徐 明 年长江中下游伏秋连旱的异常特征分析 气象与环境学报,():长江水利网 马建华:统筹推进“四个长江”建设全力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利部水利部党组署名文章: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长江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段居琦,张 强,何雨峰,等 基于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过程的综合干旱指标构建与应用 气象学报,():仲志余,邹 强,王学敏,等 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技术研究 人民长江,():水利部 月以来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已向中下游补水 亿立方米():新华网 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 ():人民日报 抗旱多地多部门精准施策 保群众用水、保秋粮丰收 ():(编辑:黄 玲)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