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国时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及其启示_张麒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52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时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及其启示_张麒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国时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及其启示_张麒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国时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及其启示_张麒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张麒麟:民国时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及其启示Zhang Qilin:The Westernization of the Norms of Citation Descrip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Its Enlightenment69民国时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及其启示张麒麟(西南大学图书馆)摘要 我国古代与当代的引文著录规范都不乏研究,但学界对我国近代引文著录规范的演变缺少关注。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从引文著录意识、引文著录项目、引文出处编排和引文标注 4 个研究视角分别考察了民国时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转型过程,认为其经验对

2、当下仍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包括立足国际视野、扎根本土传统和坚持标准化的目 标。关键词 引文著录规范 引文规范 西方化 参考文献 学术规范DOI:10.13663/ki.lj.2023.02.008The Westernization of the Norms of Citation Descrip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Its EnlightenmentZhang Qilin(Southwest University Library)Abstract There were already many studies on the no

3、rms of citation description in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China,but few scholars noticed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ms of citation description in modern China.By using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research,this paper reviews the westernization process of the norms of citation descrip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4、 Republic of China from four research perspectives:the consciousness of citation description,the elements of citation description,the type setting of references and the annotation of citations.It hold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ization still has enlightenment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esp

5、ecially in terms of nurturing international vision,keeping the local tradition,and adhering to the goal of standardization.Keywords Norms of citation description,Citation norms,Westernization,Reference,Academic norms张麒麟Zhang Qilin引文著录规范是指关于引文标注及著录的规则及要求1。顾炎武日知录、陈澧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和王葆心古文辞通义等文献对我国古代引文著录规范已作总

6、结;1987 年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 7714-87)颁布以后,针对该国家标准及其后续版本的探讨亦非常丰富。但是,针对近代引文著录规范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众所周知,民国时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开启了西方化转型,其过程如何?对当下有何启示?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分别从引文著录意识、引文著录项目、引文出处编排和引文标注 4 个研究视角出发对上述问题展开 考 察。1 引文著录意识的西方化引文著录意识是指著录引文的指导原则,它内化为引文行为的自觉。古人虽强调“前人之文,当明引不当暗袭”2,但自秦汉以来,我国学者一直遵循“有必注出处者,有不必注出处者”3,在经、史两部的考据类著作中必须注明引

7、文出处,而在子、集两部的论述类著作中则并非必要,乃是因“援引古义,袭用成文,不标所出,非为掠美,体势有所不暇及也”4之故。凡引文必注出处的观念形成于西方。一方面受到近代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引文出处起到了“数据”“证据”的作用;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有关,注明引文出处即声明知识产 权。70工作研究图书馆杂志(2023年第2期 总第382期)Library Journal(Vol.42 No.2)民国初年,中国工程师学会会报 科学 中华医学杂志 观象丛报等一批新式学术刊物相继创刊,但其中尚没有单独著录引文出处的实例。到了 1920 年前后,北京大学月刊 北京大学学生周

8、刊 史地学报等新一波创刊的学术刊物中开始涌现出不少将引文出处单独列在脚注或尾注的文章,可能与当时大批留洋学生回国有关。这些刊物之中,于1918 年创刊的法政学报是国内最早的比较规范著录引文出处的学术刊物,其创刊号的10 篇论文中就有 6 篇以西式脚注著录了引文出处,此后每期均遵循此例。1924 年复刊的清华学报则是民国时期唯一一份由编辑部严格要求作者著录引文出处的学术刊物,该刊规定:“本报引用书籍,务须注明著者姓名,书名,卷数,页数,出版机关或地点,及出版年 月。”5纵观 20 世纪 20 至 40 年代,著录引文出处的文章呈增长趋势,尤其常见于大学学报类和专业学科类的刊物之 中。关于中西方引

9、文著录意识的不同,程瀛章引证的写法一文率先予以讨论:“现代各国在杂志发表文章的学者,往往不喜欢作空论,因为空论没有什么多大价值。除非他人对于那个问题或相关的题目丝毫没有讨论过,在写的时候总要把他人所说过的做引证(reference)。”61463张素民在作文与引证一文中则说道,“(引证注明出处)看来是小事,然我国文人从无这种习惯”,“因为我国文人作八股文和古文,向来是笼统和不科学的,向来是不要证据的”7。胡绳也介绍说:“西人著书,偶采旁人的话,旁人的意见,总指明其出处。说明并非出自自己,尽可自己完全同意或加以进一步的阐扬。西人于著述中,凡引旁人文句,当记明原书名,著者,版次,页数,等等。而我们

10、则往往不注意于此。”8可见,当时一些学者已认识到中西方对于注明引文出处的不同观念,并且肯定了西方学者重视证据的观念确有可取之处。同时,另一些学者对此却不以为意,将西方的引证等同于我国旧时文人迂腐的“引经据典”而嗤之以鼻,东南日报就曾连续登载了数则关于写文章到底“要不要引证”的论争(收录于江西地方教育1940 年第 189 期与 190 期合刊第24 页27 页)。凡引文必注出处在当代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情,但民国学人还尚未建立这样的观念和自觉,以至于行为失察、引发争议。民国时期曾发生过多起抄袭公案,如马叙伦涉嫌抄袭胡适、鲁迅涉嫌抄袭盐谷温等,其实详加以审视,所谓抄袭的部分都只是原作的一小部分,并

11、且也不是核心内容,之所以发生后难以平息,就是因为有引证的嫌疑却未注明出 处。2 引文著录项目的西方化引文著录项目是指引文出处中揭示文献形式和内容特征的信息单元。陈澧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谓引书应据不同情况举出人名、书名、篇名或卷数,项目虽少,但足以著录传统典籍。民国时期,西方文献大量传入,如何科学揭示中西方文献的不同特征成为新的问 题。上文提到清华学报明确规定了引文著录项目,但这条规定显然借鉴自西方,指导的是如何著录西方文献。事实上,该刊在著录中西方文献时会采用不同的风格,例 如:清 文 献 通 考 第 二 五 六 卷。第 四 页(上)第五页(下),浙江书局本,光绪一三年(一八八 七)。A La

12、wrence Lowell:Public opinion and popular government:pp.36-47;New York:Longmans,Green and co.,1914该刊著录中文文献的引证时,既延续古代传统,著录有著者(示例因文献通考为人熟知,省去著者)、书名和卷数,又增加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著录项目,著录有朝代、版本和年号纪年,还融入了西方经验,著录有页码(线装书的页码又分为上、下)和西元纪年。此外,中文文献还标注有专名号和书名号。这两种引文著录风格,一方面存有基本共识,另一方面又相对保持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 统。不过,由于绝大多数民国刊物对于引文著张麒麟:民国时

13、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及其启示Zhang Qilin:The Westernization of the Norms of Citation Descrip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Its Enlightenment71录项目从未详加规定,作者在著录引文时全凭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因此在著录项目及其顺序、项目之间的切分符号等细节上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以棉花育种学家王善佺在国立北平大学学报1934 年第 1 卷第 3 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为例,在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棉作试验研究简报一文中,他著录中英文献的形式 为:程侃声(民国二十一年)棉株因

14、受短波放射而起之变异(译文)科学十六卷八期Brannen,C.O.(1929)Forty-first annual report.Ark.Agr.Exp.Sta.Bul.246.而在中国棉作病理之研究一文中,他又采用了另一种形 式:王善 佺:棉作新病害芽切病的发 见: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29Knowlton.G.F.:The Beet Leaf-hooper in Utah:Utah Agr.Exp.Sta.Bull,205,1928.同一期刊、同一期、同一位作者的两篇文章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引文著录风格,足见当时学者虽然有意识地模仿西方学者,但对于到底应该著录哪些项目、项目顺序

15、为何、如何著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著录等概念还缺乏更深入的认 识。3 引文出处编排的西方化我国古代学者处理引文出处与处理一般短注无异,通常采用双行小字夹注的体例。民国时此例仍然在竖排书刊中常用,但单行夹注的数量明显增多。历史学家严耕望回忆说:“后来也许为了排版的方便,改用与正文同号或稍小号字,也排成单行,只加一括弧识别;这或许是抗日战争期间因陋就简之故。”91915 年,科学杂志创刊,其“印法旁行上左,兼用西文句读点乙,以便于插写算术物理化学诸方程式”10,此刊用西式横排,且有脚注,开一时风气之先。在该刊之后,一些竖排学术刊物也引入脚注,置于页面的最左侧,如法政学报在第 9 期时就正式规定“夹注要

16、用西式置于每页之末,而于本文中用数字记之”11。不过,由于脚注的排版比较复杂,当时的出版物偶尔会出现脚注跨页、截断等不规则的情况(如图 1 所示),该期第 8页第 1 条脚注编号为(四),实际上是第 7 页正文的第 4 条脚 注。图 1 法政学报第 1 期第 8 页(来源: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尾注的排版较脚注简单,因而更受欢迎,实例颇多,故此处不再赘述。与脚注一样,西方的尾注传到中国之后也被加以改造,产生变体。如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 1930 年版),其书全文竖排,形如古代之纲目体。纲为中式正文判语,顶格写;目为西式尾注,退一格写。正文有短注释时直接用双行小字夹注;正文须长注

17、释处以单行小字标注“注几几”,内容排印于尾注;长注释中再72工作研究图书馆杂志(2023年第2期 总第382期)Library Journal(Vol.42 No.2)有短注释或云参见某条注释时,仍用双行小字夹注(如图 2 所 示)。另外,19 世纪中期以后,“尾注”和“参考文献表”两个概念在西方逐渐合流,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12。一些民国学者也有意模仿这样的做法,在文末列出“参考书”“主要文献”“参考文献”等。但当时学者既未建立凡引文必注出处的观念,也并没有理解西方现代尾注的实质,所以文后列出的书目信息常常无法与正文中的引证对应起来,更像是传统的参考书目、推荐书目。例如图 3 所示的厦门大学学

18、报1931 年第 1 期两种果蝇突变之遗传研究一文的尾注,作者冠以“参考”之题,将原文献书目译为中文,采用竖排,而正文中却找不到这些书目信息所对应的引 证。4 引文标注的西方化引文标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正文中指示引证位置的标注符号,二是用于标注、切分引文著录项目的标点符 号。从引证位置的标注符号来看,民国书刊很早就引进并普及了西方的数字编号体系,通常在引证位置的句末使用上标、加圆括号的数字编号。其中既有用阿拉伯数字的,也有用中文数字的,有时还加上“注”字,如“(1)(2)(3)”“(一)(二)(三)”“(注 1)(注 2)(注 3)”等。从标注、切分引文著录项目的标点符号来看,在胡适等人倡导

19、建立的新式标点符号体系中有 5 种标点符号被用于标注引语和引文出处,包 括:(1)引号。民国时期的引号有两种体系,一种从西式逗号,演变而来,即当代大陆简体字体系使用的单引号 和双引号 “”;另一种从秦汉时的钩识号 演变而来,即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今天仍在使用的单直角引号 和双直角引 号。(2)括 号 和 破 折 号。我 国 古 代 就 有 括号,如在元曲本中用作标注角色、曲牌和动 作13234。胡适首先将括号用于注释,“所以别夹注于本文也”14。破折号舶来于西方,本是模仿语气变化,后引申为解释、说明的符号。图 3 厦门大学学报第 1 期第 139 页(来源: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图 2 历代石经考

20、卷三蜀石经第 1 叶(来源: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张麒麟:民国时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及其启示Zhang Qilin:The Westernization of the Norms of Citation Descrip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Its Enlightenment73破折号和括号都可以用于夹注,也常被用作引文著录项目之间的切分符 号。(3)专名号和书名号。宋代学者评点时以竖线勾画人名、地名和书名,此为专名号、书名号之开始。宋代以后,有多种符号混用于专名号和书名号,至清代才有明确分工,一般以单竖线(书刊横排后改称单横线

21、 )表专名,六角括号或六角框表书名13264-265。胡适首先提出将波浪形横线 用于书名号,很快流行使用起来。总的来说,中西方引文著录在标点符号上有所区别:首先,引号体系不同,东亚地区在20 世纪初已普遍使用直角引号,它在竖排书刊上更加美观;其次,中国学者更常使用括号和破折号来标注文内夹注和引证,这可能是过去学者常用双行小字夹注的习惯所致;最后,中国向来有使用专名号和书名号的传统,而西方多用斜体字或下划线标注书名,偶以下划线标注专 名。5 新中国成立后引文著录规范的统一程瀛章在引证的写法中提出了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标准化问题,他认为当时西方学界的引文著录也并不规范,“(欧美各国)除了几个很讲究的

22、学会,也多不一律”,“我国的学者,若能一致采用一个简单清楚的写法,那末,对于这一层,岂不比欧美还强么?”6146420 世纪 50 年代初,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整合,引文著录规范也得到初步统一。在引文著录意识方面,凡引文必注出处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光明日报就曾发表多篇文章予以强调,如反对对引文的不严当态度(1956 年 5 月 6 日)、引文应该准确(1959 年 11 月 22 日)、重申必须重视引文和注明出处(1961 年 4 月 2 日)等;在引文著录项目方面,学术出版领域一方面接受了西方的引文著录项目(相比清华学报的规定,页码被放在了最后),另一方面默认了中西方文献在著

23、录项目上须保持各自的文化特殊性;在引文出处编排方面,随着 20 世纪 50 年代中叶全国书刊改为西式排版,中外文文献的引证均须以横排的脚注或尾注著录;在引文标注方面,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逐渐成为最常用的引证位置标注符号,切分著录项的标点符号也得到统一,中文文献用中式标点、西方文献用西式标 点。从 20 世 纪 50 年 代 至 80 年 代,这 种 初步统一的引文著录规范是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遵守的默认规则,并无明文规定。1982 年颁布的国家标准科技学术期刊编排规则 (GB 3179-82)才正式将其固定为成文规范,其第 7 章“期刊论文的注释和参考文献”所举的中文参考文献著录范例如 下:邹国兴

24、:量子场论导论,第 2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第 2025 页陈翰林:复样条函数,中国科学,第 10卷,第 1 期,第 112 页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转型持续了整个民国时期,在 20 世纪 50 年代完成初步统一后又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应用,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惯性。所以时至今日,一些书刊,特别是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出版物仍然坚持使用类似的引文著录规范,而并不接受国家标准GB/T 7714,这样的局面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 间。6民国时期引文著录规范西方化的启示中西方文化在民国时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固守传统的士大夫、反抗守旧的新青年、学贯中西的大教授、全盘西化的留学生,这些理念差

25、异巨大的学者群体都在同一个救亡图存的国家愿景之下。如何协调旧与新、中与西之间的文化矛盾,是整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也是引文著录规范发生变革的动力所在。重新审视民国时期引文著录规范西方化转型的过程,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启示,对当下仍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第一,立足国际视野。民国时期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西方化转型不是被迫做出改变,而是主动地睁眼看世界,积极学习西方现代科学的技术工具,切实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74工作研究图书馆杂志(2023年第2期 总第382期)Library Journal(Vol.42 No.2)化。我国科研事业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正在向学术强国迈进,但在引文著录规范

26、方面与国外仍有一定的差距。除国际标准ISO 690 外,我们还应引介更多国外优秀的格式手册和写作指南,从中汲取先进经验,并在不断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中提升我国有关国家标准的编纂质量,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引文著录规范的水 平。第二,扎根本土传统。民国学者虽然力主模仿西方,但同时又非常注重中国的文化特征。例如,在引文著录项目上,既引入了西方要素,又保留了本土文献在版本、纪年等方面的特点;在引文出处编排上,发明了中西融合的竖排脚注、尾注;在引文标注上,结合了西式阿拉伯数字和中式标点符号,使引文注释具备了较好的可识读性。融贯中西的改造使民国时期形成的引文著录规范既可以被用于传统的国学研究,又适用于现代科学

27、研究的写作,因此具备了蓬勃而持久的生命 力。第三,坚持标准化的目标。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之一,自程瀛章提出引文著录规范的标准化问题以来,许多学者和出版者为此做出了贡献,并最终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取得初步成功。近年来,力图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标准 GB/T 7714 已受到越来越多学科的认可和接受,一些原本采用传统引文注释体例的文科出版物也改用国家标准。整体而言,我国学术界的引文著录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这是时代的大趋势。当代学术界应当坚持这样的长远目标,不断增强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和包容度,为建立一个现代化、跨学科及有中国特色的引文著录规范而不断努 力。参考文献 1 叶继元.学术规范通论

28、 M.2 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79.2 陈澧.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 M/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51.3 秦笃辉.平书(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98.4 罗炳良.文史通义(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519520.5 清华学报 编辑部.编辑部启事 J.清华学报,1924,1(1).6 程瀛章.引证的写法 J.科学,1925,10(12):14631467.7 张素民.作文与引证 J.自修,1938(18):12.8 胡绳.谈文句的引用 J.读书月报,1940,2(2):3.9 严耕望.治史三书 M.沈阳:辽宁

29、教育出版社,1998:79.10 中国科学社.例言 J.科学,1915,1(1):2.11 法政学报 编辑部.本报投稿简章 J.法政学报,1919,1(10):1.12 Connors R J.The rhetoric of citation systems,part II:competing epistemic values in citationJ.Rhetoric Review,1999,17(2):224.13 管锡华.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史 M.成都:巴蜀书社,2002.14 胡适.论句读和文字符号J.科学,1916,2(1):26.张麒麟 西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引文规范、全民阅读推广。E-mail: 重庆 400715(收稿日期:2021-04-02 修回日期:2021-06-10)和晓应彭俊玲He Xiaoying,Peng Junl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