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_许若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42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_许若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_许若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_许若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13许若菲1王晓俊2*纪立芳3(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 博士生 高级工程师 一级注册建筑师)(2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 博士生导师 教授)(3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高级工程师)摘要 本文记述了原民国中央博物院(简称央博)在其营建过程中尺度与技术探析过程。自 1929 年首都计划中提出对南京公共场所建设指示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 1933 年设立中央博物院(央博)筹备处,自此征集其设计方案。在其设计竞赛及修改的过程中,遇到的两类矛盾,一类是传统规制和做法与功能要求的矛盾,另一类是传统规制和做法与现代材料与结构技术的矛盾。前者

2、涉及空间的构建的设计,后者涉及到施工的技术与做法。在中西文化与技术碰撞的近代,央博的营建同样面对材料、度量单位等方面的转译,其在形式与材料、结构方面的碰撞中采取的解决方案值得借鉴。ABSTRACT:This paper revealed the dimension and technology analysis of the main hall of Nanjing Museum in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process.Followed by the instructions in (1929)to the styles of the public place

3、s,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Nanjing Museum in 1933,designs were called for since then.During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modification process,the architects in modern times had been thought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ational

4、 character and the func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s.In modern times,there was collapse i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the construction of Nanjing Museum also faced the translation in material and dimension,the solutions to solve the issues in form,material and structure should

5、 be learned.关键词 央博;营建;技术矛盾KEY WORDS:The Main Hall of Nanjing Museum;Construction;Technological Contradiction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原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The Predicament and Breakthrough in the Cracks in Architectural CultureTechnological Contradiction Analysis on the Main Hall of Nanjing Museum 1 序言1.1“外观”与“内核”转变的代言人

6、回望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学术史,受思想史中“西潮”与“东风”的影响,对于诸如“传统”与“现代”、“中”还是“西”的讨论热烈而持久,因着这一问题持续了近百年,且对当下的建筑师仍有启示与思考。但只将中国近代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去讨论,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建筑体系应该是设计与施工(或曰营造、营建)的总和,而对于近代建筑的以上热烈讨论仅仅立足于设计的范畴也是远不够的,研究的母本为设计图纸或建成照片居多,据此类追本溯源,属于“外观”的讨论范畴,而对于其“内核”营建过程中“新”与“旧”的“对话”与“碰撞”的讨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这部分的探讨是有难度的。“外观”上的冲突与交流十分闪耀,其代言人为旧式文人转换

7、而来且受过良好的西方职业教育的建筑师团体们,文采斐然、地位显著,为近代建筑文化发声并使其受到关注1。相对而言,“内核”的对话与碰撞显得更为隐晦而语焉不详,其背后的传统营造业从业者们从传统的“口口相传”开始,秉承着一贯的实用主义原则将营造业传承下去,也在近代的实业发展中壮大了近代的建筑施工业,这中间设计与营建的磨合值得近代建筑思想研究者们的关注。故对近代建筑的研究应力求还原营建场景,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样式来源及转型的陈述上2。位于民国首都南京的原中央博物院建于上世纪的 30 年代,为使用现代技术营造的传统形式的典型案例,是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的重要案例。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其风格样式的剖析,多侧重于建筑

8、样式、风格及发展史,对彼时具体营建技术剖析较少。如对于央博建筑策划、方案设计竞赛等历史过程的详细描述与分析,已有研究侧重于分析其中的民族性,可称其为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尝试将“民族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可贵尝试37。但已有研究未对其构建的过程做一个深入而全面的阐释,尤其是传统规制与做法与现代结构与技术之间的矛盾未有涉及,侧重点都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14放在了前期的策划及设计方案筹备的阶段,而对于建筑实体来说,其实际营建过程尤为重要。央博的研究处于近代建筑研究的核心区域,而对其详细尺度、结构形式、施工技术等均有待补充8。本文期望借助于央博各阶段图纸及对实物详细现场

9、勘察测绘记录,试图对央博在其所处阶段所面临的营建矛盾及解决方式做出更深层次的阐释,以期对民国建筑有更全面的了解。1.2 走进“内核”本文首先应用文献研究法,重点搜集分析了与央博及其所处的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包括:档案、报刊、年鉴、学术专著及论文,建筑工程所依据的设计资料、老照片等相关图纸资料,在对此类文献阅读、归类、分析、考证与整理基础上,对其历史变迁过程有深入的了解。本文同时使用了测绘研究法,科学记录其实际完工后的各部分尺寸。通过实物测绘与检测鉴定,对民国营建未完成至建国初期修补再至近次修缮的央博有一个全面的梳理。2 技术矛盾的剖析2.1 平面适应性调整在平面对比中发现,央博明间面阔与独乐寺

10、山门明间面阔相同均为 6.1 米。在平面,第五进深尺寸大于第四进深尺寸,这点与独乐寺观音阁前后间进深小于内间进深的关系相反,也与大部分传统建筑的平面相异(塔的副阶除外,副阶为前后间进深小于内间进深),为其在第五进深内设置楼梯所致;央博的总面阔为总进深尺寸两倍有余,与独乐寺山门平面比例接近,究其原因,或为符合公共空间开阔的室内空间要求所致(表 1)。2.2 屋面复杂性与解决措施2.2.1 尺度的复杂性显示其矛盾性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的首都计划1)中对南京的公共场所建设作出了明确的指示2)9。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 1933 年设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作为央博的筹建机构;1934年成立央博建筑

11、委员会,开始计划建筑事项,梁思成为专门委员,也是其中唯一一名建筑专业专家3)。1935 年开始设计方案邀标,其后在 13 个方案4)中一致选出徐敬直方案为中标方案,并在梁思成等指导下进行修改及绘制一期施工图。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轮徐敬直方案设计大殿为清式建筑,经会同梁思成修改成仿辽建筑5),陈列室内部为西式建筑样式10。西风东渐的影响下,彼时民国政府为应对民族危亡与宣示法统的承续以民族形式作为官方建筑之形象要求,但近代西风东渐,学术皆以西方为师,出国留洋归来的建筑师学的主要是流行于西方的各类建筑的设计。这样民族风格只能照着已经出版的清式建筑图例摹画,对于何为辽代风格并不清楚,只能由梁思成捉刀。“空

12、间位置,特别是建筑设计,在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策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建筑变成了为达成经济政治目标所使用的空间部署问题11。”央博的设计工作因政府的大力推动而持续推进,因其所处的时代而具有唤醒民族意识的附加功能,故对其外形要求具有民族形式2。对形式的偏重,忽略了民族形式与现代结构技术的结合是否有合理性的考量。徐敬直方案修改后的央博外观亦符合“檐出如翼,斗栱雄大”的特征。在立面比例对比中发现,央博柱高与柱径尺寸与观音阁下层檐柱柱高与柱径之比接近,在平面比例同时第五进深尺寸大于第四进深尺寸,这点与独乐寺观音阁前后间进深小于内间进深的关系相反,为其在第五进深内设置楼梯所致;央博的总面阔为总进深尺寸两

13、倍有余,与独乐寺山门平面比例接近,究其原因,或为符合公共空间开阔的空间所致。央博的举折角度与前述三座辽代建筑不同:央博接近3:1(贴近殿阁做法比例),前述三座接近 4:1,梁思成先生在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中提到:“法式 所规定殿阁三分举一的角度,与清式的角度大致很相近;而辽代殿阁的举度,竟较宋式厅堂还低。”经其指导设计的南博央博取用了接近法式纪录的屋面举高比例,可谓在实际案例中的营建尝试。通过表央博开间面阔及前后槫距与英尺英寸及宋营造尺、辽营造尺的换算发现,央博的开间面阔尺寸与英尺英寸的比例关系较宋营造尺更为密切6),前后槫距则有参照宋营造尺的可能(图 1、图 2、图 3),这反映了央博设计过

14、程中中西尺度结合的思维12。2.2.2 改进豪威式屋架来撑起曲面屋盖表 1 柱网尺寸独乐寺山门(米)独乐寺观音阁央博(米)下层(米)中层(米)上层(米)明间面阔6.14.754.754.756.1次间面阔5.354.354.354.354.88梢间面阔-3.393.032.984.89末间面阔-4.86尽间面阔-4.57第一进深4.383.393.032.983.92第二进深4.383.743.743.743.35第三进深-3.743.743.747.02第四进深-3.393.032.983.35第五进深-3.9图 1:独乐寺山门立面图 2:广济寺三大士殿立面图 3:央博南立面测绘图Const

15、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15的设计首都计划中第六章“建筑形式之选择”中对公共建筑的风格“民族化”作出了规定。探索合适的民族形式、结合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以营造符合都市生活的公共建筑空间成为当时建筑师的思考内容。西风东渐的思潮影响下,“西潮的冲击既给中国增添了新问题也提供了一些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想资源”13。比如运用新的建筑技术及其材料来突破传统木结构对于单体空间的尺度局限,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中亦体现了此种新的解决方案来实现单体空间体量的扩大14。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其他材料对木结构形式进行模仿,不是在近代才有的。砖石结构模仿木结构形式出现得更早。即使在技术上十分成功,事实上它

16、们只不过是一种过渡的形式,这种没有“忠实”于材料本身特的结构体系并没有生命力15。而至于为什么选择钢筋混凝土这一种材料去模仿木结构,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彼时首都的重要文化建设项目,需结合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以营造符合都市生活的公共建筑空间,背后却有着一种随机性。“就地取材”、“五材并举”7)都是中国古代对建筑材料选择的基本观念16。自古传承下来的营造智慧,加上几十年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虽多为西方古典样式)营建积累的经验17,足以自信到在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无论东西”了。除将民族形式与现代空间结合,同时采用现代技术表达之外,民族形式与现代技术有多种融合方式。除自上而下的去融合民族形式与公共空间,亦

17、有尝试西方技术直接用于传统形式、传统空间之上,其间能看出近代建筑师们在结构合理性上的思考。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立面”比例完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18,在使用“非传统”结构去实现“传统”结构体系体现出的大屋顶时,近现代的施工业与传统的营造业产生对话19。例如央博的屋顶结构设计采用了豪威式桁架,通过在上弦节点上升起混凝土短柱来撑起屋架节点来撑起传统曲面屋顶的设计8)20。其中广州中山纪念堂因其大空间的需要,使用大跨度钢结构承担主体会堂空间结构,辅助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结构;中山陵祭堂及央博则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屋面辅助以钢结构豪威式桁架;而享殿因其单体面积较小而纯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用。结构选型因

18、造型而变化,使原先受拉受压的杆件起到了趋向于受力的作用向下受弯,仍在结构合理的范畴内(图 4)。在央博营建之前,传统形式的近代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形式已有不少建成案例,在屋面碰到跨度 15 米以上者,因彼时的钢筋混凝土桁架技术未成熟,而采用了钢结构的屋架形式。在跨度较小的中山陵祭堂的屋架营建下,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图 5)。央博也在此经验基础上,前后金柱之前跨度为 13.72米,采用了钢结构的屋架形式(表 2)。2.2.3 屋面排水的改进与创新传统的屋面多采用自由落水的形式,而在央博中这一现象得到了改变。因着公共建筑的功能,而改变了落水的位置。在屋面落水至屋檐之前,即设屋面排水沟,引

19、其排至柱内的落水体系。屋面的排水问题由自然的方式转为人工控制与干预的方式。这种内排水体系,大大减少了屋檐的落水,方便雨天于主入口的进出。但在后期的修缮检测中发现,即使在顶部设置了遮蔽杂物的篦子,依然很易堵塞而导致该系统丧失排水功能,且检修较为不易(图 6、图 7、图 8)。2.3 技术转译不同尺度图纸相互参照图 4:央博屋架钢结构桁架结构图 5:中山陵祭堂屋架钢结构桁架结构表 2 近代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屋架结构形式对比(央博营建之前)名称励志社中山陵祭堂小红山官邸(美龄宫)中山陵藏经楼国立中央博物院年代1929-19311929-19311931-193419361936-1948结构钢筋混

20、凝土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屋架跨度(米)17.98512.00011.20010.97013.720屋架钢结构屋架钢筋混凝土屋架钢结构屋架钢结构屋架钢结构屋架剖面21222324(李练英绘制)图 6:屋面内排水体系图 7:屋面内排水体系沿立面设置图 8:中山纪念堂墙内落水管设计图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16徐敬直所在的兴业建筑师事务所提供设计说明建造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工程规则及说明书 中包含了工程范围、底脚工程、打椿工程、钢骨水泥三和土、钢铁架、水作、地面及护墙(台度)、石作、避潮湿、钢丝网、屋顶、钢门窗、木作、钢铁、五金、玻璃品、粉刷、沟渠、油

21、漆等内容。此份规则与说明书为研究民国建筑营建提供了宝贵的依据。说明书中对于尺寸的单位根据材料来源而定,中西合璧,如对帽钉尺寸使用了英寸为单位:“帽钉用四分之三英寸六分直径。”对砖的规定中使用了寸为单位:“砖之大小不得少于二寸半,四寸半,九寸六分之标准25。”斗栱屋脊等为民族形式的显现,制作工艺上为,先木构制作后翻样为钢筋混凝土制作的构件时,建筑师要求承包人均需做足尺模型,经建筑师审定后开始进行。同时要求承包人“须钉半寸尺9)全部房屋工程小样一具,交建筑师审定11。在 1936 年的图纸中,平面、立面、剖面建筑结构图纸均使用的英制,因此门窗洞口、门窗表、斗栱详图等同样是采用英制标注,但英制不是唯

22、一的单位,如在平面、立面、剖面等图纸的总尺寸的绘制中同样加标注了“公尺”这一单位。在“大殿中间大藻井详图”中,出现了算桯枋“15 分”的标注尺寸,其余均为英制标注,除此以外,在该天花藻井的图的下侧出现了公制的参照比例尺。一张图纸上营造尺、英制、公制的出现,反映了传统规制和做法与现代材料与结构技术的在度量标准上的矛盾。2.4 局部受压斗栱用材高厚比调整解决问题民国时期为钢筋混凝土技术在中国的起步阶段,现浇制作斗栱铺作等构件实为其营建增加难度。为达到材料与构造合理性的要求,对构件尺寸做了修改。历史上“五材并举”在各种材料的应用中也有如此灵活的转换。如铜殿的铜柱明显变细,来体现“金属结构”的逻辑性,

23、砖石仿制斗栱时,层层出挑减少,或仅仅作出立面的比例尺度而无剖面的大出挑,显示出“砖石结构”的逻辑性。钢筋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性能优于砖石,但仍弱于木结构,对其构件的修正表现在不拘泥于参照营造法式中材广与材厚为 3:2 的比例,加宽材厚,即混凝土梁浇筑最薄处以助承载屋面重量,经实测央博的材广之比材厚为 26:23,比法式中记载及当时营造法式实测观音阁的接近 3:2 的比例要作加宽处理,即混凝土梁截面最窄处为 22cm,改变斗栱的高宽比来改进局部受压的不利情况,增加结构的合理性。而享殿的柱头铺作材厚仅为 10cm,实为钢筋混凝土技术在近代为民族形式实现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尝试。对于展现民族形式的“中国古式

24、屋顶”的建造,其中也蕴含着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的思考。大屋顶虽为钢筋混凝土建造,但要求其钢筋须与瓦隆尺寸一一对应,这与其上覆盖筒瓦的间距一致,而瓦的烧制采用传统营造尺,屋面的钢筋配筋图为结构工程师按照英制来绘制,因需要与瓦垄尺寸对应,所以将其中钢筋的布置规则遵从了传统的度量法则,这里是英制与传统营造尺的转换。屋面琉璃瓦使用的四样琉璃瓦,实际瓦垄间距约为 35cm,为配合其间距而使瓦屋面受力更为合理,屋面钢筋间距原为 10cm,加密至7cm 的间距,使钢筋间距为瓦垄间距的整数倍。按陇铺盖后用水泥、灰浆、纸筋将底瓦黏牢9。享殿则采用了混凝土现浇瓦垄的不同做法10),将钢筋穿于瓦垄之内,反映了对于古典

25、屋顶的材料转译营造的不同思考。3 反思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思想史发生了转变,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已开始对追随西潮的历程进行反思,由原来的参照西洋,思考“应如何”,变为立足历史人情,探讨“能够如何”26。央博的营建是近代建筑中探讨“能够如何”的典型案例。显性方面来看,在设计构思过程中,“民族性”与“现代性”如何在近代建筑上表现与融合值得深思,并且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关注,而隐性的方面,近代建筑的营建过程中,面对着建筑材料与度量的“传统”与“现代”无法契合的矛盾,因材料、结构、构造与设计初衷的差异带来的复杂性,尤其在央博这一特殊式样的建筑中表现得尤为强烈,而对于此处的探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对近代建筑的

26、“传统“与”现代“的讨论中,风格样式是表层的且易于观察与讨论的,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需进一步看到风格样式本身自带有材料与构造的基因,当传统的外形特征“外壳“跨越千年,脱离了原先的材料及结构形式,利用新的材料、结构、构造来实现时,矛盾不可避免。无论该民族形式背后的框架体系是否在当时看来是充满结构合理性的,并且认为其与 20 世纪在西方崛起并在世界迅速传播的现代建筑有着共通之处,但在营建时的转译过程在所难免。在实用主义的驱动下,央博的营建转译以落地实施为第一要务,度量未完全标准化,几种度量单位相互参照与补充,显示了尺度的复杂性,尺度的复杂性又体现了设计源流的矛盾性。营建的过程中缓和了前述的种种矛

27、盾,屋顶的曲面由钢屋架节点改进来实现,同时加宽柱头铺作斗栱的宽度来加强稳定性,在结构与构造合理性的探索上实现了近代建筑师们以现代的结构技术对民族形式的尝试。在屋面的构造上,通过加密屋面的钢筋间距来与瓦垄间距相契合。通过央博设计与建造过程的剖析,发现了在不合理的民族形式前提下,营建者追求合理的智慧,也发现了其中中国人秉持实用理性的现实主义特性。在央博的营建中遇到了尖锐的矛盾与未曾遇过的困境,过程中缓和了矛盾,有了一定的突围,显示了营建的智慧,但是没有根本解决根本的结构性的问题,未能构建起建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17图表来源图 1:梁思成文集第一卷图 2:梁思成文集

28、第一卷图 3、图 4、图 6:李练英绘表 1: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广济寺三大士殿数据选取梁思成文集第一卷,央博数据选取测绘数据文中其余图表均由笔者自摄、自绘注释1)民国政府委员孙科在首都计划序中写到,“经营南京这样的都市,不能没有一部大而完善的建设计划。”2)首都计划中规定:“南京新建国都,此后房屋楼宇建筑,当必次第进行,其他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演讲堂,等等,将来必须一一从新建造。”首都计划的第六章“建筑形式之选择”中亦对公共建筑的风格作出了规定:“关于此类房屋楼宇之建造,经过长久之研究,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3)央博筹备处成立后即进行了选址

29、工作,同时制定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暂行规则,1934 年 7 月,按照此规则第三条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开始计划建筑事项。委员长为翁文灏(行政院秘书长)、委员为张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书华、梁思成、雷震、李济等 9 人,在 1934 年7 月 26 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拟就“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组织简章”,公推张道藩、傅斯年、丁文江为常务委员,梁思成为专门委员,对方案有决策性作用。4)1935 年建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聘建筑师李宗侣、李锦沛、徐敬直、杨廷宝、苏夏轩等13人送图竞选。5)有意思的是,梁思成在宾大学习期间,也曾对其所受到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教育发生过怀疑,在给其

30、父亲梁启超的信中表达了担心,认为这种功能与形式脱节,只能死板地去模仿古代建筑外形的学习方法,会使自己变成一个画匠,而不是建筑师。6)因辽营造尺为 30.3 厘米,与一英尺的 30.48 厘米很接近,所以亦可以说与辽营造尺关系较为密切。7)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一“序目”中说:“櫼栌枅柱之相枝,规矩准绳之先治,五材并用,百堵皆兴。”8)徐敬直(1964)提到央博:“它的设计采用了辽和宋初风格。它的细部简洁而大胆,斗栱更具功能性而非装饰性。它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遵循了悬挑的原理。屋檐的曲线通过檐柱的生起而产生,屋顶的曲线则是按照举折的方法而做成。其结果就是一座轻盈而辉煌的建筑。”9)“半寸尺”即为 1:2

31、0 的模型比例。10)据建造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工程规则及说明书记载:央博屋面采用钢骨混凝土建筑而成其钢骨须按瓦垄尺寸,每陇每隔四尺伸出钢骨一道至三和土之上,以防筒瓦下走,屋顶三和土内须加避水浆。据绍兴大禹陵禹庙大殿修缮报告(胡石,淳庆)(2011)记载:屋面每垄每隔 1 米多伸出钢筋一道至混凝土之上,以防筒瓦下走。筒瓦按传统屋顶式样制作,但所用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构件,按照传统屋面的筒瓦形式制作半圆形截面,中间塞填水泥、灰浆、纸筋等物,且每隔约 80cm 以外置箍筋固定于屋面上。钢筋混凝土筒瓦分段形成折线来模拟传统屋面曲线的效果,筒瓦尺寸几乎为传统厅堂筒瓦尺寸四倍长。参考文献1 赵辰,伍江.中国近

32、代建筑学术思想研究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7.2 萧红颜.追摹南京中央体育场营造中所见近代建筑的价值理念 J.建筑史,2012(2).3 倪明,李海清.可贵的尝试原中央博物院建筑缘起与历史评价东南文化 J.2001(5):86-91.4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31.5 李海清.“中央”情结与威权架构从中国近现代时期两座官方建筑看“百年辛亥”之遗产 J.新建筑,2013(1).6 李海清,刘军.在艰难探索中走向成熟原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缘起及相关问题之分析 J.华中建筑,2001,019(006):85-86.7 李海清,刘军.在艰难探索中走向

33、成熟原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缘起及相关问题之分析(续)J.华中建筑,2002,19(2):87-87.8 刘亦师.边疆边缘边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现势及走向 J.建筑学报,2015(06):73-77.9 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 M.南京出版社.2006:79.10 南京博物院简介.http:/ 戈温德林.莱特等:权力空间化,载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30.12 梁思成.(1985).梁思成文集.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61.249.277.13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思想、社会与学术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3.14 BIAD 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伟大的建筑:

34、纪念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逝世八十周年画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5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183.16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上卷)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7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 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8 赵 辰.“立 面”的 误 会 J.读 书,2007(02):131-138.19 赵辰.域内外中国建筑研究思考 J.时代建筑,1998,(004):45-50.20 Su,Gin-djih(徐敬直).Chinese Architecture Past and Contemporary.Hong Kong:Th

35、e Sin Poh Amalgamated,Ltd.,1964:13621 周琦.励志社旧址大礼堂保护修缮设计 J.建筑与文化,2018,000(003):46-49.22 张力.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 D.东南大学,2019.23 陈建刚.浅析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美龄宫)修缮设计 J.建筑与装饰,2018(18):3-3.24 李双辰.卢树森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J.建筑与文化,2013(05):74-75.25 兴业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工程规划及说明书.1936.26 张太原.“没有了中国”: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反思 J.近代史研究,201

36、1(3):104-122.筑创作的理论与学理。营建中的智慧与折衷主义有一种天然的高度契合,能够应对各种变化,但也束缚了创新、革命与开创。通过对央博营建过程中技术矛盾的剖析,可以对当代建筑的设计思考有启发价值,并对其会有警示作用。受当权者的喜好影响,在民族文化振兴起主导作用的形势下,符合其定位要求的建筑方案能得以营建,但是会在其后的实施过程中面临重重矛盾。实用主义的智慧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解决公建的营建问题,而无法具有大规模推广的意义。如果能在风格定位阶段认真客观思考,结合技术发展的现状,这些营建过程中遇见的矛盾及对其的纠结或可避免。致谢:感谢朱光亚、许春富、乐志三位老师对于本文写作过程提出的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