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幡愚童训》“元日战争”叙事及其国家意识_赵季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38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幡愚童训》“元日战争”叙事及其国家意识_赵季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幡愚童训》“元日战争”叙事及其国家意识_赵季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幡愚童训》“元日战争”叙事及其国家意识_赵季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十三世纪初忽必烈建立元朝不久即分别于1274年、1281年东征日本。现代日本历史教科书一般按照年号称之为“文永之役”“弘安之役”或合称“文永弘安之役”。实际上,古代文献并非如此,随着对华意识的变化,各个时期对这次战争的称谓有所不同。中世(1192-1603)史料中多称为“异国合战”“蒙古人袭来”“文永十一年蒙古合战 弘安四年蒙古合战”等,江户时代(1603-1868)开始被民族主义者称为“元寇”。虽然元军未获成功,但这次战争给中世带去了重大影响。政治方面,镰仓幕府表面上获胜,实际上却因战后厚寺社薄武士的封赏不均等问题失去权威而迅速灭亡。文学方面,“元日战争”成为日本人的深刻记忆,被中世时期的和

2、歌、日记、史书、绘卷、说话文学、历史物语、军记物语与幸若舞等不同文艺体裁反复书写、想象与重构,出现在 元日战争绘词(1293)、增镜(1338-1376)、神皇正统记(1339-1343)、太平记(1368-1379)、百合若大臣(1551)等作品之中。就中,八幡愚童训 甲本(1308-1318)作为最早将“元日战争”场面纳入视野的叙事文学作品,如实描写了双方的作战方法,对日本武士的活动、日期记载也相对准确,且是现今留存了“文永之役”对马、壹岐岛作战过程的唯一资料,具备极高的史料价值1。另一方面,文中穿插了许多传说故事,具有一定的文艺性。整体而言,作品比较接近军记物语或历史物语,可以说是“元日

3、战争”具象化的文学遗产。有关该书的研究成果,除了成书时间、甲乙两种传本之间的关系与分类等基础性研究之外,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八幡愚童训 甲本的性质定位。川添昭二(1973)联系“元日战争”以后武士向幕府祈请军功赏赐的历史事实将该书定义为寺院神社讨要军功的“异国降伏祈祷军功状”,铃木彰(2017)指出该书为呼吁世人信仰八幡神的佛教唱导书。川添说被后世学者纷纷沿用。第二,吉原健雄(1997)、桑野潮美(2004)分析了深受镰仓时期朝野敬仰的高僧睿尊(1201-1290)在八幡愚童训 甲本构建中的作用。第三,八幡愚八幡愚童训“元日战争”叙事及其国家意识北方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赵季玉摘要作为最早

4、描述“元日战争”的叙事文学作品,八幡愚童训 甲本为神国思想的麇集蜂萃之地,其将忽必烈两度征日撤军的原因赋予了神祇色彩,以镌空妄实的“万民皆神孙”“神佛加护”为基调,以“神火”“神风”“神战”为支撑,构建了荒谬绝伦的“神国”日本,并凭借该书广泛的传播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将神国思想的共享范畴由统治阶级延伸到民众阶层,使之具备了普世价值。书中的“神国”认识兼具狂妄自大与自卑双重属性,一方面表现出颠覆“三国史观”、视蒙元为夷狄的本国至上主义,另一方面基于佛教世界观流露出自我否定意识。这个时期空前高涨的神国思想助长了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对外侵略意识。至近代,神国思想升级为皇国史观,成为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主

5、脉,为日本带去了一系列的“罪”与“罚”。关键词八幡愚童训元日战争神国思想NIHONGO NOGAKUSHU TO KENKYU文 学 研 究2023年 第1期 总224号54DOI:10.13508/ki.jsr.2023.01.001文 学 研 究2023年 第1期 总224号童训 甲本结尾部分关于八幡神的佛教属性(不杀生)与神威(杀生)之间的矛盾性解说(桑野潮美,2007)。上述研究或是在“元日战争”的庞大叙事体系中将 八幡愚童训 甲本作为论证史料的一部分,或是执拗于睿尊或八幡神个体,对文本的微观细读与分析比较匮乏,且对伴随着“元日战争”空前高涨的神国思想与该书之间的联动关系鲜少关注。实际

6、上,八幡愚童训 甲本全篇充斥着“神国”“神军”等词,是神国思想的麇集蜂萃之地。首先,这是由八幡神的“国家神”属性所决定的。自平安时代中期开始,石清水八幡宫成为位列伊势神宫之后的“国家第二宗庙”。镰仓幕府自源赖信(968-1048)时开始与石清水产生关系,其子源赖义(988-1075)在“前九年之役”中曾向八幡神祈祷,并于战后还愿,其孙源义家(1039-1106)于石清水佛前举行成人仪式“元服”,镰仓幕府的开创者源赖朝(1147-1199)两次去京都时都曾参拜石清水,赐予神社领地,后来,鹤岗八幡宫建成,因这里更近,赖朝每年到此参拜2。所以,镰仓幕府时期八幡神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神”。作为国家神宫,

7、走在时代思想潮流前端,充当国家宣传喉舌是八幡神宫的政治使命,而“元日战争”时期幕府最迫切宣扬的便是神国思想。其次,八幡愚童训甲本成书于花园天皇时期即延庆元年(1308)至文保二年(1318)之间。虽然现今提到的“元日战争”仅指“文永 弘安之役”两次交战,但蒙元征日次数远不止如此。史书中载有弘安七年(1284)与正和三年(1314)的两次“神战”报告,正安三年(1301)一艘元船驶入萨摩国甑岛,被传为二百艘漂浮在海上,日本朝野再次感受到危机,吉田经长(1239-1309)日记 吉续记 当年十二月十日条写道:“国家重事何有如此事者”3。所以,八幡愚童训 甲本成书时民众仍然处于蒙元再度征伐的恐惧之中

8、,以神国思想稳定民心仍然是幕府的当务之急。有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学、文史互证等方法,从“神火”“神风”“神战”等维度对 八幡愚童训 甲本中的神国思想进行剖析与解读,对“元日战争”叙述及其背后呈现出来的国家意识进行系统阐释。1万民皆“神孙”与“神佛加护”的神国思想神国思想自古以来便是日本处理内外关系的重要思想武器。其最初只是一种神国意识、单纯的宗教信仰,导向人们寻求荣华富贵和官位向神祇祈求,后来演变为一种政治思想。升格为政治思想的神国思想有两条主线,一是宣称天照大神子孙天皇是日本的统治者,即“神孙君临”的神国思想,二是主张日本民众受到天神地祇的加护,即“神意加护”的神国思想4。历史上,日本神国思

9、想高涨有四个时期:869年新罗袭击博多的“新罗袭来”、院政期、镰仓初期与“元日战争”5。由此可知,虽然现今提到神国思想首先会联想到“元日战争”,但实际上这次战争并非神国思想的起点,每值国内动乱或对外关系紧张等政局不稳时神国思想均会被激活。具体而言,国内政局动荡时期,如院政期至镰仓初期,南朝北岭寺社势力之间的“强诉”与纷争动摇了国家统治的根基,在这种危机之下,朝廷利用日本为神祇加护的神国之神国理论维护国家的太平,而在“新罗来袭”等与异国交战之际,神国思想则成为了日本朝廷对外维护国体的有效工具。“元日战争”时期的神国思想表现为“神孙君临”与“神意加护”两层内涵并重。自日蒙交涉以来,朝廷与幕府一方面

10、宣称日本为天照大神创国、天孙历代天皇君临的神意政治国家,以期实现与元朝平等外交,如1270年(文永七年)菅原长成起草的回复蒙古的返牒曰:“凡自天照皇大神耀天统,至日本今皇帝受日嗣故以皇土永号神国”6,提出中国为德化的圣人,日本则为天皇统治的神国,以“天孙”抗衡“圣人”。另一方面提出日本为神明加护之国,用于鼓舞士气,如神道五部书之一的 倭姬命世记 曰:“大日本国神国也,依神明之加被、得国家之安全”7,1293年(正应六年)伏见天皇敬白“本朝三千余座、大小天神地祇”曰:“外亦振神风之赫威焉,再拂奸雾于晋羊之凶器,我国为神国有盟”8等都是“神意加护”的神国思想的体现。八幡愚童训 甲本中的神国思想亦兼

11、具两重55文 学 研 究2023年 第1期 总224号内涵,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在开篇短短的百余字之内便得到了充分而全面的体现。夫秋津岛五畿七道悉为行云行雨社坛,(1)一人万民皆为天神地神之御子孙也。不受大梵天王统御,不与中华异域相接。虽三韩归本土,吾朝未属他国。三千余座神祇,并开百王守护之权扉(笔者注:垂迹神所在的社殿门扉);大小乘佛法,传播众生与乐之教迹。(2)神明拥护不怠,佛陀冥助无止。如何可倾神国、谁人可亡佛家。9(笔者译)首先,历来神国思想中的“神孙”仅指万世一系的天皇系谱,该思想只是凝聚统治阶层各个权门的向心力(佐藤弘夫,1998:336)。但是,如划线(1)部

12、分所示,该书称“万民”亦为“神孙”,将普通民众纳入到了神国思想体系中,表现出强大的民众号召力。这种演变为 八幡愚童训 甲本的成书初衷使然。“愚童训”意为训教无知的庶民孩童。从书名便可看出该书的目标是将思想影响扩大到庶民阶层。这层目的在现实中也确实达到了。甲本成书之后得到迅速传播,如爱媛县八幡滨市八幡神社藏有 八幡愚童训,证明该书当时不仅停留于都城,甚至传播到了地方神社10。日本当时有以说唱形式讲说诸神社缘起的“说唱文艺”,说唱人多为下层宗教者,以巡游各地为日常,各类缘起故事随着他们的足迹被传播至全国。该书作为八幡宫起缘故事,自然也流传到了民间。此外,石清水灵验太平记百合若大臣 等作品中的“元日

13、战争”叙事皆以 八幡愚童训 甲本为基石,足见其对同时代及后世作品的影响力。在此过程中,神国思想的渗透范围被发挥到最大程度,由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延伸至民众阶层,“神国”观念得到普及。其次,从划线(2)可知,甲本中的“神国”概念不仅仅包含神祇,亦有佛法。关于神国思想中开始包含佛教要素的时间,佐藤弘夫指出虽然奈良时代开始已经出现神佛融合现象,但是,中世之前的神国思想仅包含以伊势神宫为中心的日本传统概念上的诸神祇,“神国”与“佛国”是相互排斥的(佐藤弘夫,1998:321)。这一点值得商榷。虽然笔者无法确定最早的文献,但可以肯定至少在院政期(1086-1192)文献中已经存在受本地垂迹说影响的神国思想

14、。面对兴福寺与延历寺纷乱,鸟羽天皇1113年(天永四年)进奉给石清水八幡宫的宣命曰:“夫神明以保护朝廷、镇护教行为垂迹之本誓。就中我朝神道佑基之国,释家留趾之地,神威依皇威施威,神明引皇明增明,(大菩萨)护幸赐,天下大平,环中安稳。”11八幡神宫于七世纪末在神社内建造寺社完成佛教习合,821年(弘仁十二年)被冠以“菩萨”的称号完成了“本地垂迹”。八幡愚童训 甲本成书时,神宫早已完成神佛融合数世纪,神国思想自然相应带上了烙印。其文开篇处处将神佛并举,“三千余座神祇”对“百王守护之权扉”、“神明拥护”对“佛陀冥助”、“神国”对“佛家”,均为“本地垂迹”思想的典型体现。并且,如第四小节所述,神国思想

15、中的神佛观深刻影响了该书对日本“神国”的定位。2“文永之役”中的“神火”虚构在开篇基调的统摄之下,八幡愚童训 甲本以神国思想贯穿始终,极力构建了“神国”日本。全书整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元日战争”前史、“文永 弘安之役”、对八幡神的佛教属性(不杀生)与神威(杀生)之间的矛盾之解说,前两部分与神国思想的关系最为密切。第一部分回顾了神功皇后征伐三韩的故事。仲哀天皇征伐朝鲜半岛半途而废,受到神祇责罚身亡,其妻神功皇后身怀应神天皇,在诸神、沙竭罗龙王的帮助下成功征服新罗。这段故事并非八幡愚童训 甲本首创,在日本最早的正史书 日本书纪(720)中已有记载。由于“神国”一词的最早用例12见于 日本书纪

16、,而且为日本取胜事例,因此,后世对该神话进行了各种演绎和加工,特别是中世时期,该神话成为了神国思想的有力依据。八幡愚童训 甲本在“元日战争”叙事之前提到神功皇后传说有两个用意,一是唤起人们对征56文 学 研 究2023年 第1期 总224号服新罗的辉煌过去的回忆,二是证明日本自古便是神祇加护的“神国”。为此,作者在该部分以大量篇幅描写了跟随神功皇后出征的神祇的活动,详尽列举了全国各地神祇名字河上、志贺岛、鹿岛、春日、宝满、诹访、热田、三岛、宗像、严岛、住吉、高良等。并且,在第一、二部分过渡处再次强调了神祇在护国方面的强大功能,“若不蒙佛陀冥眷、神明拥护,遇异贼来袭,日本仅为小国也,实难取胜”(

17、桜井徳太郎等,1975:181)。第二部分“元日战争”叙事为全文核心。作品从蒙古送往日本的牒状写起,对两次交战的背景、两军作战情况、元军兵器与阵容、日军胜利原因等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原两次战争情况的同时亦为其赋予了神祇色彩,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本小节首先探讨“文永之役”叙事。据 八幡愚童训 甲本记载,元军于1274年(文永十一年)十月五日登陆对马以后,负责管理当地“庄园”及“公领”事务的“地头”宗右马允立刻率人抵抗,开始顺利地射杀了众多元军,但很快失利、多人负伤身亡,十四日元军成功登陆壹岐岛,日军节节败退,自二十九日开始双方正式交战,在元军的猛烈进攻下,“日本武士心迷意乱、吓得魂不附体,头晕

18、、目眩、耳鸣,茫然不辨方向”(桜井徳太郎等,1975:185),当日傍晚时分便因难以继续抵抗争先恐后落荒而逃。令人惊奇的是,在元军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翌日清晨军队却突然踪影全无。关于元军两次东征撤军的原因,日本战后第七期国定教科书 首次将两度皆归结于“神风”之后,两次台风说成为日本人的“常识”13。但是,“弘安之役”遭遇台风是不争的事实,至于“文永之役”中是否有台风,由于证据不足,至今仍是学界谜团。元史 记载为:“冬十月,入其国,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14,高丽史 曰:“会夜大风雨,战舰触严崖,多败”15。前者曰元军主动撤退,后者曰台风。无论真相为何,两者的解释均与神祇无

19、关。但是,八幡愚童训 甲本却将原因归结为神意作用下的烈火即“神火”,给出了与其它史料截然不同的另类解释。为了增强“神火”说的可信度,作品设计了精巧的叙事结构:背景交代(“神火”)对马、壹岐岛交战始末全国各神社的“异国降伏祈祷”活动二十九日两军交战情况八幡神宫分社筥崎宫神社状况(“神火”)三十日清晨元军撤军后情况筥崎宫寺社缘起“文永之役”日本获胜原因分析(“神火”)。如此,在严肃的“文永之役”战争描写中三次插入了具有神话色彩的“神火”,具备内容如下:文永十一年十月五日卯时,自对马国府八幡宫假殿内冒出熊熊火焰,国府在家人等见之恐被烧亡,不想只是幻觉。众人对此现象颇为不解。(笔者译)(桜井徳太郎等,

20、1975:183)筥崎宫僧俗落荒而逃逃入极乐寺。其时天降大雨,众人无不泪水湿巾。回首出逃的方向,只见烈火熊熊燃烧,众人皆以为定为敌人所为,为之惊恐。(笔者译)(桜井徳太郎,1975:186)日本武士筋疲力尽、众多士兵临阵脱逃之际,八幡神认为时机已到,夜半时分白衣装束的三千人从筥崎宫走出,箭锋整备,口中念念有词,令人毛骨悚然。万家灯火被移至海面,波浪中突然出现猛火,蒙古士兵吓得魂飞魄散、争先恐后逃跑。(笔者译)(桜井徳太郎等,1975:189)据可知,作品对“文永之役”的描写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从众人幻觉看见八幡宫冒出熊熊火焰写起,以预兆的方式为元军失败的原因埋下了伏笔。引文二十九日两军作战焦灼

21、之际,筥崎宫被元军攻陷,僧俗连夜逃跑,午夜时分望见了神社方向的烈火。至结尾处作者终于揭开烈火的神秘面纱,指出此为八幡神率领白衣装束的三千神祇所为,由此,火焰被升格为“神火”。那么,八幡愚童训 甲本另辟蹊径提出的“神火”说从何而来呢?笔者推测有两种可能性。从文脉来看,其应该是神国思想与佛教末法思想联合作用下的虚构物。作品在两次战争结束之后总结道:“神功皇后使海水上涨,文永之役中起猛火,弘安之役中起大风,水、火、风三灾,虽然今非劫末,但现于人世,任神自在驱使”(桜井徳太郎等,1975:193)。“皇后使海水上涨”,指的是神功皇后三韩征57文 学 研 究2023年 第1期 总224号伐神话中曾令矶良

22、从龙宫借到使海水干涸的干珠与涨潮功能的满珠,凭借操纵潮涨潮落取得胜利。佛教提出世界由地、水、火、风、空等“五大”构成,末法之时“三灾火水风,上三定为顶。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然彼器非常,情倶生灭故。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后风”16,意思是说火水风是末法时会出现的三灾,而且,三者并非同时发生,而是各自轮次而起。自八世纪神功皇后神话诞生以来,干珠与满珠故事已在被反复传说的过程中深入人心,而元军在“弘安之役”中遭遇台风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文永之役”中元军毫无征兆的撤军,作品在“神国”构建的驱动下,试图将其与神意挂钩,于是在当时盛行的末法思想的启发下,将末法三灾挪用转化为神祇三助,在其它两次战争中提炼出

23、来的“水”“风”两大要素的基础上虚构了“神火”。这是第一种可能性。从文化民俗学上看,“神火”说则是日本民族对九州西北部地区为“火国”之文化记忆的产物。元日战争中的战场对马、壹岐、松浦等地处日本列岛西北部,这里自古便因临海而以海洋活动为生。如同现代航海需要灯塔指明方向一样,古代船舶辨别方向的方法是依靠在山、树、巨岩之上点燃的火光。因此,“火”在九州西北部沿岸地区地位极其特殊。古代神话中称该地区为“火国”的原因与上述地缘因素密不可分。据 肥前国风土记 记载,崇神天皇时代,肥前与肥后还是一国,当时,土蜘蛛叛乱,负责出兵征伐的健绪组取得胜利后,在八代郡白发山投宿之夜,天空中突然出现火光,翌日下山之后,

24、火光明亮如篝火。健绪组将此事报告天皇之后,天皇曰:“火下之国,可谓火国”17,于是将该地命名为“火国”。588年,“火国”被分为前后两国(植垣節也,1997:310)。另据 肥前国风土记 记载,景行天皇时期倭建命征伐熊袭(今熊本县)时,凭借火光到达火国,后在渡海中迷路之时,火光再次亮起,照亮了前路。也是在景行天皇时期,由于“火()”与“肥()”同音,被改为肥前国、肥后国(植垣節也,1997:310)。鉴于火在九州西北部地区的重要性,关于“火”的文化记忆或许是 八幡愚童训 甲本提出“神火”说的重要原因。无论哪种可能性更接近真正的原因,“神火”都成为了全篇“神国”构建的关键要素之一。3“弘安之役”

25、中的“神风”与“神战”“弘安之役”叙事也由战场与神祇活动两部分内容构成。与“文永之役”不同的是,两者不再是交错叙述,而是开头以四分之一篇幅描写完两军交战情况以后,用剩余的四分之三浓墨重彩地记述了神祇在“弘安之役”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从京都传来元军到达长门、攻陷九州的消息以后,人们纷纷叹息:“若无神明佛陀之助,人力、武艺皆无用”(桜井徳太郎等,1975:191),神力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对元军撤军原因的叙述,虽然 八幡愚童训 甲本的说法与 元史“八月一日,风破舟”“八月朔,飓风大作,士卒十丧六七”、高丽史“恶风船败”等的记载吻合,皆言为台风,但是,该书将本为物理上自然生成的台风,神化为神

26、社祈祷作用下神祇显灵的产物即“神风”。后七月九日戌剋,西国早马来报,曰:“去七月晦日夜半开始,干风大作,闰七月一日,贼船悉沉入海底。大将军所乘船只,由于大风来临之前有青龙飞出海面,空中充满了硫磺香,因此,将军眼睛被异类异形遮住,于慌乱中逃走。其它所残船只,皆被吹破,漂流停泊于矶上,海面上就像散落的算盘。死尸堆积如岛。有诗云身没魂孤成望乡鬼,云南泸水之惨状仍不及此。”(笔者译)(桜井徳太郎等,1975:192)“弘安之役”元军撤退的情形是借使者早马之口传达给读者的,作品对台风情况、元军与高丽军逃走情况、留在鹰岛上的元军殊死作战的情况以及投降者被日军斩首情况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引文中的“闰七月一日”

27、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点。据 八幡愚童训 甲本记载,自前一个月二十六日开始以兴福寺僧人睿尊为首的七百余名僧人于石清水八幡宫进行了七日七夜祈祷活动,“闰七月一日”正是这次活动结束的日期。祈祷完毕后“宝殿内轰隆一声巨响”(桜井徳太郎等,1975:192),隐58文 学 研 究2023年 第1期 总224号喻了神祇的响应,其后通过不在祈祷现场的使者之口被明面化。除了明线与暗线搭配组合之外,作品甚至宣称台风助国之事早在神护767年(景云元年)十一月二十日神祇托宣中早有预言(桜井徳太郎等,1975:192)。由此,“弘安之役”的战果实现了与五个世纪之前的神祇托宣的“暗合”。经过上述一系列的书写,台风与神威

28、被彻底联系在一起,台风被鼓吹为“神风”。伴随“神风”出动的还有青龙与“异类异形”等神祇的化身,八幡愚童训 甲本称其为“神军”(桜井徳太郎等,1975:191)。“神军”亲赴战场参战的行为是为“神战”。海津一郎指出“当时的人们认为战争分为地面上的人类战争与天上的神灵战争,决定最终胜负的为后者。神有时会变身成异类异形,参与人类战争,以超自然的力量打败敌人。”18八幡愚童训 甲本中神功皇后三韩征伐时,全国神祇不仅带着弓箭、甲胄等武器亲赴战场,甚至和现实中的人类一样担任大将军、副将军、梶取等职务,也属“神战”。“文永之役”引文中提到的白衣装束的三千神祇将万家灯火被移至海面的行为明显也是“神战”的一种。

29、与“神战”相对的是“人战”,即日本武士的战争活动。1268年(文永五年)高丽使者送去的蒙古要求通好的国书令日本朝廷与幕府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为防御蒙古进攻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源源不断地派遣使者与奉币使前往寺社命令他们进行异国降伏祈祷,二是将众多东国武士调往九州备战。战争爆发以后,武士成为了实际战场上的中坚力量。对于 八幡愚童训 甲本中的“神战”与“人战”描写,铃木彰指出作品有意抬高了前者、抹杀了后者的功绩,并且多处故意刻画了武士胆小懦弱与争抢军功的恶劣行为,目的是以日本武士之弱与丑衬托八幡神之神威,呼吁世人信仰八幡神19。这种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不过,仍需补充两点。第一,若结合本文开篇提到的八幡

30、神社的政治属性来看,作品抬高神祇的目的,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宣扬神国思想。第二,如果结合两军真实实力与历史文献相关记载可知,八幡愚童训 甲本对“人战”的定位或许并非有失妥当。首先,元军是当时世界上公认的强大军队,使用的巨型军舰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虽然为不同民族混合军,但征伐其它国家的军队组编情况亦然。而且,元军收编的南军指挥官熟悉海战。因此,日本士兵在元军面前溃不成军,并非不可想象。其次,日本武士在战场上的真实面貌是即使“御家人”作战也非常消极。幕府制定的很多奖惩政策从反面印证着这个事实。“文永之役”中前往战场的很多武士触犯“不忠罪”(不忠科),为了强制他们作战,幕府采取了公布姓名等严格的惩罚措

31、施;“弘安之役”规定,即使是“无足浪人、非御家人、凡下辈”等地位低劣之人,只要有军功,就有恩赏(海津一郎,1998:21)。此外,武士参战的最大动力为抢占军功是事实,村井章介20与黑田俊雄21均曾指出过这一点。日本武士作战情形乱象丛生,有些武士找好作战见证人之后才参战,有些为了抢夺先驱之功而擅自采取个人行动。元日战争绘词 中竹崎季长的自白:“主君若是看不见,我的弓箭之勇有何用”22等都是武士军功至上主义的体现。可见,“元日战争”中武士奔赴现场的原因并不是“反蒙救国”,而是争抢军功,获得主君恩赏,实现家族繁荣。因此,很难说 八幡愚童训 甲本对日本武士作战情况的描述属于完全有意扭曲,对武士的形象也

32、并非有意丑化。相反,“人战”势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日本武士作战情况的真实写照。尽管如此,八幡愚童训 甲本有意神化了神祇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概言之,八幡愚童训 甲本的“弘安之役”叙事,将正常的自然现象赋予了荒诞无稽的神祇色彩,企图以“神风”“神战”之神助解释元军撤退的原因,表现出以神国思想解释元日战争诸象的倾向。4本国至上主义与“神国”否定意识从文永五年蒙古送牒至1281年(弘安四年),八幡愚童训 甲本共描写了十五次祈祷活动,其中对“弘安之役”中招来台风导致蒙古撤军的祈祷活动描写得最为详实。59文 学 研 究2023年 第1期 总224号异国袭来悲哉,三千余社权者实者之神 国 将 被 灭、十

33、二 部 经 大 小 乘 法 门 将 消逝。校异国与此土,蒙古为犬之子孙,日本为神之末叶也。贵贱不同,有天壤之别。畜类如何与神明相提并论。昔新罗道行非道之国,吾朝守佛法、敬社稷之神祇、遵五常、好十善,为正理之国,三宝明鉴,请照览吾神。(笔者译)(桜井徳太郎等,1975:191)引文为睿尊祈祷时的一番话语,其首先将日本定位为“神国”,然后将蒙朝日三国进行了对比,祈求神佛照佑日本。这段文字流露出 八幡愚童训 甲本对“神国”日本认识的两个侧面。第一,基于神国思想的本国至上主义。“蒙古为犬之子孙”显然是对蒙元的蔑视。这种视异国为禽兽的类似表达亦见于该书中的神功皇后传说。皇后出征朝鲜半岛取胜后,用枪矛在大

34、磐石上写下了“新罗国王者日本之犬也”,将其矗立于王宫前(桜井徳太郎等,1975:176)。如前所述,该神话最初见于 日本书纪。日本书纪 相关描写为:“乃解其缚,为饲部,遂入其国中,封重宝府库,取图籍、文书。即以皇后所杖矛,树于新罗王门,为后叶之印。故其矛今犹树于新罗王之门也”。“饲部”,据 职员令“左马寮”记载,“左闲马之调习、养饲、供御之乘具,配给谷草”,为饲养朝廷马匹的官职(小島憲之等,1994:429)。对比可知,在 日本书纪 中新罗国只是臣服于日本做饲马官,神功皇后仅将其矛竖立于新罗王宫门。新罗为日本之犬的说法为八幡愚童训 甲本独创。作品一方面将朝鲜与蒙古等其它国家贬低为畜类、“非道之

35、国”,一方面将日本抬高成“神国”、唯一的“正理之国”,一贬一扬之间实现了日本对两国的超越。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神国思想本国至上主义中的对华意识。缘起于我国上古华夏族体形成时期的华夷秩序,是自古以来东亚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标准。日本亦以之处理与古代最重要的两个近邻之间的关系,但对两国的态度截然不同。自古以来日本便入侵朝鲜,蔑视朝鲜,以天朝上国自居,仿照华夷秩序创建了以天皇为顶点的“东夷小帝国”23。但是,对待中土的态度则受到了“三国史观”的制约。古代日本认为世界由佛教诞生地天竺(印度)、华夷秩序的中心震旦(中土)、日本三国构成,前两者为“超级大国”。他们以佛教创始、传播的顺序为基准,认为

36、佛法威力按照天竺震旦日本的顺序递减,日本为远离佛教的“边土”、是文化制度等远远落后于中土的“小国”。这种“边土”“小国”意识令日本极其自卑,长期以来对中土文化虽然有抗衡意识,但主流为尊崇,奉中土为典范24。但是,从引文内容可知,八幡愚童训 甲本对“三国史观”提出了公然反抗,颠覆了印度与中土优越在上的传统认识,将“边土日本”逆转为“神国日本”,实现了日本对两国的超克。本文第一节引文中的“不受大梵天王统御,不与中华异域相接”表达的是同样的观点。由此,日本被塑造为独立于中华与天竺之外的国度,神佛加护的“神国”,且国土神圣不可侵犯,日本国及其国土被神圣化。引文流露出来的对“神国”认识的另外一个侧面是基

37、于佛教世界观的“神国”自我否定意识。如前所述,八幡愚童训 甲本中的“神国”包含佛教因素。引文中的“权者实者”“守佛法、敬社稷之神祇”等反复同时提到神佛,为该事实的另外一个证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宝明鉴,请照览吾神”一句,威力无边的“吾神”需要三宝的照拂才能发挥作用,显示出佛法位于神祇之上的神佛相对处境。两者的上下关系也是 八幡愚童训 甲本受到“本地垂迹说”影响的另一证据。“本地垂迹说”强调“佛本神迹”,佛的地位高于神,两者关系为佛优神劣、佛主神从。引文“昔新罗道行”一句中的道行故事则是体现这种处境的典型案例。平城天皇时,新罗企图征服日本,太子化身为圣人道行入侵日本,将日本诸神装入水瓶,却唯独

38、遗漏了八幡神,最后八幡神在万名僧人齐声诵读 仁王经 的助力下踢倒水瓶救出了诸神,蹴杀了异国圣人道行,阻止了侵略(桜井徳太郎等,1975:179)。道行故事也并非 八幡愚童训 甲本首创,见于平安时代硕儒大江匡房(1041-1111)所著讲述筑前筥崎八幡宫缘起的 筥崎宫纪。对照两书可知,筥崎60文 学 研 究2023年 第1期 总224号宫纪 并没有强调佛法之功德,八幡神是完全独自依靠自己的力量即神的功能打败的新罗僧人。并且,“佛法增大菩萨之威力,诸神添大菩萨之化用”(桜井徳太郎等,1975:180)一句不见于 筥崎宫纪。八幡愚童训 甲本对佛法的强调使得神佛融为一体的同时,为神国思想蒙上了浓厚的佛

39、教色彩。文中神佛并列出现时总是先佛后神,则彰显出佛主神从的意识。这种意识实质上是对本国神祇的自我否定,是“边土小国”意识的外在显露,是一种不自信的神国思想。那么,该如何理解 八幡愚童训 甲本“神国”认识中的矛盾性呢?镰仓幕府的尚武属性使得幕府在面对蒙古来牒时不顾朝廷的屈从意愿而表现出强硬态度。诸寺社领会到幕府态度的同时充当了宣传角色,当时许多文书表达出了强烈的日本优越意识。1271年(文永八年)九月十二日,日莲递呈给幕府掌权者平赖纲的文书写道:“犬戎乱浪,夷敌伺国,先年所勘申,近日令普合者也”25,将蒙古贬低为戎夷;蒙古来牒之后东岩慧安籠居石清水八幡宫时呈给神社祈请降伏蒙古的表白文曰:“八幡大

40、菩萨并六十余州五畿七道一切善神等,蒙古边州贪人,妄图与神国作对”(竹内理三,1978:146-147),以日本为原点将蒙古逆转为“边土”。作为国家神社,八幡宫承担着与幕府立场保持一致的政治职能,因此,八幡愚童训 甲本中随处可见狂言妄语。另一方面,宗教属性又制约着八幡宫不能完全脱离佛教在上的传统观念。八幡宫自成立之初便始终处于日本宗教变革的时代潮流前沿。佛教于六世纪东传日本之后,与日本固有宗教神道教边摩擦边融合,致力于探寻两者的相处之道。奈良时代,神佛关系呈现出两种样态,分别为主张日本固有神祇为佛教之守护神的“护法善神说”和宣扬处于无明世间的诸神需要通过皈依佛法方能脱离神身的“脱离神身说”,出现

41、神佛习合思想的倾向。至平安初期,这种倾向进一步加深,出现了“本地垂迹说”,强调佛神本质上一致。平安时代中期,势力强大的神社的祭神都有了相应的“本地佛”。在这段宗教信仰变迁史中,八幡宫均起到了先锋作用。如前所述,其在七世纪末于神社内建造寺社,完成佛教习合,于弘仁十二年(821)被冠以“菩萨”的称号,完成了“本地垂迹”。“元日战争”前后,八幡宫对神佛关系的认识仍然承袭“本地垂迹”思想,遵循佛优神劣、佛主神从的传统定位。于是,两种矛盾性的自我认识充斥其中,形成了 八幡愚童训 甲本特有的国家意识。5结语集政治与宗教职能于一身的 八幡愚童训 甲本的“神国”认识兼具了狂妄自大与自卑双重属性。这与中世后期形

42、成的以“反本地垂迹说”为立脚点的神国思想有所不同。镰仓末期,伊势神宫的外宫祇官度会行忠(1236-1306)父子兼采各家学说理论创建了“伊势神道”,将神道确立为主体,对平安时代以来处于主流统治地位的“本地垂迹说”造成全面冲击,开启了“反本地垂迹说”的先河,由此,“佛本神迹”转变为“神本佛迹”,神佛地位彻底逆转26。天台神道教说书 溪岚拾叶集(1311-1347)卷六曰:“我国为三千大千世界中央,有心王神明拥护,故不会被异国侵略”(村井章介,1988:36),镰仓末南北朝天台宗僧人慈遍论著 旧事本纪玄义 提出有名的“根叶花实论”,曰:“天皇之垂迹,日本神道为种子,唐儒教为枝叶,梵佛教相当于果实”

43、(竹内理三,1978:69),日本被塑造为有神明加护的世界中心。在这两部典籍的推波助澜下,“反本地垂迹说”大肆盛行,神道成为独立于佛教之外的宗教甚至被确立为主体27,镰仓初期神国思想中带有的自卑意识烟消云散。这种盲目自大的神国思想助长了日本的本国优位主义和对外侵略意识。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倭寇活动,室町时代的怀良亲王和足利义持对明朝采取的强硬外交政策,织田信长提出的“日本朝鲜统一”口号,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半岛并企图征服明朝的“文禄庆长之役”,这一系列行为的精神毒药皆为神国思想。28至近代,神国思想升级为皇国史观,成为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主脉,为日本带去了一系列的“罪”与“罚”。本文为2019

4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唐间丝绸之路历史书写和文学书写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A261)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石云涛61文 学 研 究2023年 第1期 总224号注 1 八幡愚童训 有甲乙两种传本,标题相同,内容各异。乙本以“垂迹事”“名号事”“迁座事”等十四篇章讲述了八幡神神威,不涉及“蒙古袭来”。2 新間水緒.神仏説話説話集研究M.大阪:清文堂出版,2008:159.3 吉田経長.吉続記二M.京都:臨川書店,1965:413.4 田村円澄.神国思想系譜J.史淵,1958(76):55.5 佐藤弘夫.神国日本M.東京:筑摩書房,2006:131.6 佐藤弘夫

45、.神仏王権中世M.京都:法藏館,1998:333.7 倭姫命世紀M/大隅和雄,校注.日本思想大系:19.新訂増補.東京:岩波書店,1977:263.8 黒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國史大系:第30巻本朝文集M.東京:吉川弘文館,1966:418.9 桜井徳太郎,萩原龍夫,宮田登,校注.寺社縁起M.東京:岩波書店,1975:170.10 村井章介.中世日本国際意識序説M/村井章介.中世日本.東京:校倉書房,1988:40.11 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石清水文書之一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9:28-29.12 日本書紀(1)M/小島憲之,直木孝次郎,西宮一民,等校注訳.新編日本古典文学

46、全集:2.東京:小学館,1994:428.13 関幸彦.神風武士像:蒙古合戦真実M.東京:吉川弘文館,2001:44.14 宋濂,赵埙,王祎,撰.元史: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6:4628.15 郑麟趾,等.高丽史:8M.孙晓,主编.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184.16 世親,造.阿毘達磨倶舍論M/大正藏:第29册.東京:大正新修大蔵経刊行会,1924:66.17 植垣節也,校注訳.風土記M.東京:小学館,1997:310.18 海津一朗.蒙古襲来:対外戦争社会史M.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16.19 鈴木彰.八幡愚童訓 甲本異国合戦像枠組論理主張M/小峯和明,監修.宗

47、教文芸言説環境.原克昭,編.東京:笠間書院,2017:118.20 村井章介.高麗三別抄叛乱蒙古襲来前夜日本M/村井章介.中世日本.東京:校倉書房,1988:173.21 黒田俊雄.日本中世国家宗教M.東京:岩波書店,1975:272.22 小松茂美,編集解説.蒙古襲来絵詞M.東京:中央公論社,1988:46.23 罗丽馨.十九世纪以前日本人的朝鲜观J.台大历史学报,2006(38):159.24 赵季玉.今昔物语集 的秦始皇叙事及其对华意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65.25 竹内理三,編.鎌倉遺文:古文書編第14巻M.東京:東京堂出版,1978:300.26 王玉

48、玲.日本中世神国思想的历史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96.27 陈小法.日本“神国思想”与元明时期的中日关系J.许昌学院学报,2005(1):96.28 关于神国思想与日本的倭寇活动以及“文禄庆长之役”之间的关联,详见:赵季玉.汉诗、和歌与神风:论谣曲 白乐天 的白居易叙事J.外国文学评论,2021(4):121-122.参考文献葛兆光.在“一国史”与“东亚史”之间以13-16世纪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J.中国文化研究,2016(4).成沢光.辺土小国 日本中世的世界像一側面M/成沢光.政治:意味歴史.東京:平凡社,1984.川添昭二.蒙古襲来中世文学J.日本歴史

49、,1973(302).川添昭二.蒙古襲来研究史論M.東京:雄山閣出版,1977.桑野潮美.八幡愚童訓 叡尊C/福田晃,廣田哲通,編.唱導文学研究:第4集.東京:三弥井書店,2004.桑野潮美.八幡愚童訓 甲本構想C/福田晃,廣田哲通,編.唱導文学研究:第5集.東京:三弥井書店,2007.吉原健雄.叡尊八幡蒙古襲来M/玉懸博之,編.日本思想史:普遍特殊.東京:社,1997.小野尚志.八幡愚童訓諸本研究:論考資料M.東京:三弥井書店,2001.乾克己.石清水霊験 八幡愚童訓 M/乾克己.宴曲研究.東京:桜楓社,1972.説話説話文学会,編.説話軍記物語M.大阪:清文堂出版,1992.前田淑.百合若

50、説話八幡信仰J.文芸思想,1959(18).62文 学 研 究2023年 第1期 总224号阿部泰郎.八幡縁起中世日本紀 百合若大臣 世界J.現代思想,1992(20).作者简介:赵季玉(1986)女汉族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中世文学联系方式:E-mail:The Narration of the Mongol Invasions of Japan and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HachimangudoukunAbstract:As an early example of literature describing the Mongo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