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曹沫之陈》“■”“詑”释义_张秀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383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1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沫之陈》“■”“詑”释义_张秀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曹沫之陈》“■”“詑”释义_张秀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曹沫之陈》“■”“詑”释义_张秀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01 曹沫之陈“曹沫之陈“”“詑”释义”“詑”释义 张秀华 摘 要:曹沫之陈先后见于上博简与安大简,两简本来源于同一底本。两简本相互参照,不但可将竹简正确拼接编联,而且对文字释读、文本校释亦有重要意义。上博简曹沫之陈相关简文经正确拼接后,简 63下的“”字与安大简简 43 的“詑”字构成异文,根据文意,“”当读为“抚”,“詑”当读为“恀”,皆为“依托”“凭借”之义。关键词:曹沫之陈;詑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23)02-0101-04 曹沫之陈书志未载,为古佚书,幸赖战国竹简得以保存。该篇首见于 2004 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2、(四),有完残简共 65 支,其中简 2 背有“曹沫之陈”四字,整理者据此名此篇为曹沫之陈。2022 年,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出版,其中收有一篇内容与上博简曹沫之陈相当的简文,无篇题,整理者据上博简将其命名为曹沫之陈。经对比研究,两篇简文是同一底本的不同抄本。上博简曹沫之陈整简长 47.5 厘米,每支简字数一般在 32 字左右。安大简曹沫之陈整简长 48.5厘米,每支简字数一般在 40 字左右,完简字数比上博简多 8 字左右,这种容字数量上的“顿挫”,对竹简的拼接与编联有重要参考价值。竹简的正确拼联对文字释读、文本校释有重要意义。一、“一、“”与“”与“”、“或”与“”、“或”与“武”异文

3、关系辨析武”异文关系辨析 安大简曹沫之陈简 42-43:庄公曰:“吾有所闻之:一出言【简 42】三军皆懽(劝),一出言三军皆,有之乎?”答曰:“有。明詑于鬼神,或,非所以教民,唯君知之。此先王至道。”【简 43】这段文字见于上博简简 59+简 60 上+简 63 下+简 64 上:庄公或问曰:“吾有所闻之:一【简 59】出言三军皆懽(劝),一出言三军皆,有之乎?”答曰:“有。明【简 60 上】鬼神,武,非所以教民,唯君其智(知)之。此【简 63 下】先王之至道。”【64 上】两段简文有几处重要异文:安大简“”,上博简作“”;安大简“詑”,上博简作“”;安大简“或”,上博简作“武”。关于“”与“

4、”的关系,安大简整理者提出两种可能:一是“”是“(往)”之讹误;二是“”字不误,为“待”字异体,训为防备、抵御。“”,原篆作“”,“”,原篆作“”,二字字形确实接近,有讹混的可能。安大简、上博简中有些因形近而产生的讹文,如安大简简 10“立”为“交”之讹,简11“”为“兽”之讹,简 34“”为“”之讹,简 36“”为“”之讹;上博简简 2“欲”为“欼”之讹,简 32“”为“飤”之讹,简 34“詷”为“讼”之讹。“”與“”的关系,既可能是“”讹为“”,也可能是“”讹为“”。根据文意,我们倾向于“”为“”之讹。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安徽大学汉字发

5、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编,黄德宽、徐在国主编: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上海:中西书局,2022 年。作者简介:张秀华(1969-),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文字学。2023 年 3 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Mar.2023 第 2 期 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2 102“或”,上博简作“武”,整理者认为其含义待考。浅野裕一先生认为“武”的意思不明了,但由并称鬼神而推测可能系指军神之类。陈剑先生认为,“”字从“勿”声,“武”当读为联绵词“忽芒”等。陈伟武先生怀疑“”读爲“勿”,“勿”犹“弗”也。“

6、鬼神武”意思是“鬼神之事,不是军事手段。”季旭升先生认为“”从“勿”声,可读为“忽”,“忽武”谓轻忽武事,简文的意思是“只注意祭祀鬼神,而轻忽武事,不是教民之道。”陈斯鹏先生认为战国文字“勿”、“”形体混同。郭店五行43 号简中的“轸”字与此同形,怀疑“轸武”可读为“展武”,有耀武扬威的意思。后又认为“轸武”义待考。范常喜先生在释读上博六 竞公虐 简 9“勿”字时同意陈斯鹏将 曹沫之陈 本简此字读作“轸”,但又认为曹沫之陈“鬼神轸武”中的“轸”也可能是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惟金沴木”之“沴”,服虔曰:“沴,害也。”王宁先生认为此句断句有问题,谓“(飨)鬼神武非所以教民”应该是两个对句,以意补足简

7、文为:“非所以飨鬼神,武非所以教民”。并认为“”是“軷”字之异构,在此假借为“废”。“軷武”即“废武”。根据安大简,上博简简 60 上与 63 下当拼合成一支整简,文字无缺失,其完整简文为“明鬼神武,非所以教民”,并非王宁先生所意补的“非所以飨鬼神,武非所以教民”。安大简整理者根据古文字“”旁往往写作“勿”字形,认为此字可依学界相关意见释作“轸”,怀疑“轸”读为“振”。而“或”“武”二字形近,因疑本简“或”是“武”字之误,其前漏抄一“轸”字。同时,又引或说,认为也可能是“神”漏抄重文符号,“神或”读为“振武”。“振武”是振兴武威的意思,跟古书中当显扬武力讲的“振武”有别。根据我们对简文文意的理

8、解(参下文),安大简“或”前漏抄“(轸)”的可能性极大。“或”当为“武”的形近讹字。“轸武”,即振武,振兴武威。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与“詑”。二、关于“二、关于“”“詑”意义的讨论”“詑”意义的讨论 “”不见于后世字书,且在安大简公布之前,学界未能将上博简简 59、简 60 上、简 63 下与简 64上拼连在一起,缺少必要的完整语境,因此无法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上博简整理者对“”的意义,采缺疑态度,注为“待考”。王宁先生认为“”为“飨”或“享”之或体。飨(或享)鬼神,义为祭祀鬼神。季旭升先生在将简 60 上与简 63 下拼合后,读“明”为“盟衁”,义为祭祀。王宁、季旭升二位先生将“”理解为与祭

9、祀有关,明显不合文意。古代“言”有“命令”“号令”的意思。孟子尽心上:“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焦循正义曰:“国家命令谓之言。”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刘宝楠正义曰:“言者,所以出令布治也。”国语周语上:“有不祀则修言。”韦昭注:“言,号令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言调悦则民不辨法。”王聘珍解诂曰:“言,号令也。”庄公问话的意思是:“一发布号令,三军皆奋勉,一发布号令,三军皆往赴,有这种情况吗?”曹沫先肯定回答“有”,然后具体解释说:“明于鬼神,振武。”“振武”很明显与“三军皆懽”“三军皆”对应,“明于鬼神”则与“一出言”对应。整句答语的意思是“明于鬼神”发布号令,可振兴武威。“明于

10、鬼神”发布号令是“振武”的特定条件,而且从下文“非所以教民”看,此种“振武”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第 284 页。浅野裕一:上博楚简曹沫之陈的兵学思想,“简帛研究”网站,2005 年 9 月 25 日。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战国竹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第 114-124 页。陈伟武:读上博藏简第四册零札,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275-279 页。季旭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读本 ,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第 231 页。陈斯鹏:战国简帛文学文献考论,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1、第 136 页。陈斯鹏: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08 页。范常喜:上博六竞公虐简 9“勿”字补议,“简帛”网站,2007 年 7 月 29 日。王宁:曹沫之陈第 63 号简下段文字另解,“简帛研究”网站,2008 年 1 月 20 日。王宁说参徐在国:上博楚简文字声系,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1778 页。季旭升说参俞绍宏: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第 342 页。(明)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897 页。(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第 523 页。(汉

12、)韦昭注:宋本国语,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年,第 9 页。(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39 页。103 亦非常道。古代,祭祀鬼神为国家头等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时间、地点、对象、祭品、方式方法皆有定制,因此,祭祀鬼神不可能成为“振武”的特定条件。所以,“”不可能是与祭祀有关的词语。安大简公布后,参照简 42、43,可知上博简简 59、简 60 上、简 63 下与简 64 上当拼连在一起。安大简与“”处于相同位置的字作“詑”,整理者注曰:“詑”,说文言部:“沇州谓欺曰詑。”“詑”或作“訑”,见睡虎地秦简封诊式(简二至四)

13、和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简一七五、一七八)等,正用作欺骗义。上博四曹沫简六上“詑”作“”,从“食”,“巟”声,当读为“”,后世作“谎”,与“詑”义近。六韬龙韬王翼:“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以惑众心”是指客方而言的。李卫公问对卷下:“靖曰:臣窃谓圣人制作,致斋于庙者,所以假威于神也。”简文“詑”与六韬“谲诈”同义。“詑于鬼神”即六韬所说“依托鬼神”、李卫公问对所说“假威于神”。史记田单列传记燕破齐,尽降齐城,唯莒、即墨未下。齐将守即墨,令城中食必祭祖于庭,飞鸟悉翔城中下食;又拜一卒为师,宣称“神来下教我”,“神人为师者”。众乃安心,终破燕军。史记秦始皇本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

14、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长久。”安大简整理者依据“詑”“”的异文关系,认为它们所记录的应该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根据说文对“詑”的解释,认为“”当读为“(谎)”。整理者解“詑”为“欺骗”、读“”为“谎”的说法是不可信的。首先,整理者的意见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他们既认为“詑”“”为“欺骗”义,与六韬之“谲诈”同义,又认为“詑于鬼神”即六韬之“依托鬼神”、李卫公问对之“假威于神”。若认为“詑(或)于鬼神”与“依托鬼神”“假威于神”含义相同,则“詑”“”当为“依托”“凭借”“假借”之义。其次,这种解释与古人对待鬼神的诚信态度相矛盾。左传庄公十年记庄公与曹刿对话:“公曰:牺牲玉帛,

15、弗敢加也,必以信。”因此安大简整理者将“詑”“”理解为“欺骗”是错误的。虽说整理者将“詑”“”理解为“欺骗”不可信,但其将“明詑于鬼神”与六韬之“依托鬼神”、李卫公问对之“假威于神”对照,这对我们理解“詑”“”的含义很有启发。六韬之术士二人“依托”鬼神,以惑众心;李卫公问对之圣人“致斋于庙”“假威于神”;田单列传之田单藉“神来下教我”“神人为师者”以安抚人心、振兴军威;秦始皇本纪之五帝三王“假威”鬼神,以欺远方。这些记载表明,古人常借鬼神之名,或惑敌心、欺远主,或安众心、振军威。由此揣摩曹沫的答语,它的意思应该是:借鬼神之名发布号令,可以振奋军威。三、“”当读为“抚”,“詑”当读为“恀”根据文

16、意,“”“詑”为依托、凭借、假借之义。“”当读为“抚”。“”从“食”,“巟”声,巟,从“川”,“亡”声。古“亡”声与“无”声常通。如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汉书王嘉传引无作亡。出土文献中亦多见“亡”声与“无”声相通的例子。如楚帛书乙:“寺(时)雨进退,亡(无)又(有)尚(常)亙(恒)。”曹沫之陈中亦有“亡”声与“无”声相通之例。上博简简 3“有天下”之“”,安大简作“”。说文攴部:“,抚也,从攴,亡声,读与抚同。”段玉裁注曰:“亡在九部,无在五部。古借亡为无,故改读如抚也。”后世以“”为“抚”之异体。玉篇攴部:“,或作抚。”“”,从“宀”,“亡”声,依文意,当读为“抚”。抚,依靠、凭借。礼记曲

17、礼:“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郑玄注:“抚,犹据也。据式小俛,崇敬也,乘车必正立。”文选张衡:“天子乃抚玉辂。”薛综注:“抚,犹据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 年,第 316-317 页。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662-663 页。(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 125 页。(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85 页。(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1249 页。104 也。”据,依也,凭也。诗邶风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毛传:“据,依也。”慧琳音义卷四“据慠”注引考声曰:“凭

18、也。”“詑”当读为“恀”。“詑”从“言”“它”声,“恀”从“心”“多”声,多、它古音相近。多,古为端母歌部,它,古为透母歌部,二字韵部相同,声纽皆为舌头音,仅有送气不送气之别。“多”声与“它”声可通。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蛇,列子黄帝作移。楚辞离骚:“载云旗之委蛇。”蛇,洪兴祖引一本作移。学界多认为“它”“也”为一字之分化,后世以“也”为偏旁的字,西汉中期以前皆作“它”旁,如“驰”作“驼”,“池”作“沱”,“他”作“佗”等。古书中常见“多”声与“也”声相通之例。礼记大传:“绝族无移服。”经典释文:“移本或作施。”楚辞九叹:“遵江曲之逶移兮。”移,洪兴祖引一本作虵。周礼弓人“菑栗不迆”

19、,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迆读为倚移从风之移。”庄子人间世:“哀乐不易施乎前。”郭庆藩集释:“施,读为移。”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剑,人之所施易。”集解引如淳曰:“施读曰移。”战国策韩策:“韩使人驰南阳之地。秦已驰,又攻陉。”王念孙读书杂志:“驰,读为移。”说文阜部:“阤,小崩也。”段玉裁注:“后人多用陊为之。”恀,凭借,依赖。尔雅释言:“恀,怙恃也。”广韵纸韵“纸”小韵:“恀,怙也。”又“是”小韵:“尔雅曰:恀,怙恃也。一云恃事曰恀。”荀子非十二子:“俭然,恀然。”杨倞注:“恀然,恃尊长之貌。”“明詑(或)于鬼神”,于己,可安众心,振军威;于敌,可惑敌心、欺远方。但此非正道,“实不称名,故不长久”

20、,因而曹沫认为其“非所以教民也”,并希望君王能懂得“此先王至道”。(责任编辑:黄云鹤)(梁)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61 页。(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296 页。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 568 页。(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46 页。(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508 页。(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第 287 页。(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934 页。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 年,第 162 页。(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2769 页。(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64 页。(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 733 页。(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2581 页。(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年,第 69 页。(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 1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