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汇报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中国已进入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成功将大力推进中国城镇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全方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友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民经济全方面发展,扬州地域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镇差距显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多年来,为了主动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
2、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落实城镇化发展纲要,而且取得了显著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订了相关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巧扬州、幸福扬州”建设内在要求和关键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觉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本调研汇报将分析解读中央相关新型城镇化建设计划文件,全方面分析扬州地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优异案例,最终得出相关扬州地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提议。1. 新型城镇化内涵1.1新型城镇化含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订重
3、大国家战略,是中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关键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标准,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方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效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友好、个性鲜明、城镇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路子。1.2新型城镇化标准为了愈加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其“新”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时,就是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4、,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连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此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标准,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四化同时,统筹城镇: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时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依据实际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制订科学合理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落实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在发展中关系;统筹计划,分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统筹计
5、划制度。它们是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关键理论依据。1.3新型城镇化必需性传统城镇化即使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弊端是无法忽略。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和城市过分扩张并存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和周围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衔接,应该发明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造成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终,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所以,在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历史性决议。2. 扬州新型城镇化发
6、展现实状况2.1扬州城镇化发展趋势依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升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和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上图直观地反应出扬州最近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趋势。然而,扬州城镇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和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2扬州城镇化特点2.2.1城镇体系基础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扬州现在已形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关键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关键中心镇和其它64个乡镇。其
7、中,11个关键中心镇包含: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关键,呈辐射状对周围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域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重视大中小城镇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域初步成型城镇体系为以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结构基础,有利于未来形成城镇功效互补、发展相互促进格局。2.2.2中心城区规模不停扩大,城镇化进程加紧依据扬州市总体计划(-),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伴随
8、中心城区面积不停扩张,它所能吸纳人口数量也在上涨。依据总规,估计到,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主动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全部地域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域“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扩容过程必将产生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升,人居环境有所改善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停发展,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态和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深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停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ICMA国际区域峰会公布
9、“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汇报”显示,扬州市民对于当地域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满意度。相较其它城市,扬州地域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结果。为了深入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省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计划。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停提升,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显著扬州地域小城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停上升。依据江苏省统计局公布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深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百分比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紧。以邵
10、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美食旅游产业也主动带动了其周围乡镇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关键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域经济发展战略关键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围城镇辐射引导能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所以,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镇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含有地域特色,它连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城镇体系繁荣和稳定。3.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3.1合理布局有待提升,城镇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和苏南地域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域发展不均衡,城镇
11、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形成合理“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高度密集和小城镇人口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形成高效良好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能力有待提升。城镇二元制造成了农业人口进城就业难。城镇化造成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现实状况。短期来看,处理了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但长久来看,城市发展饱和以后,农民工处境就变得进退两难。农村宅基地赔偿条例未能考虑到土地升值潜力,这造成了赔偿款普遍偏低。城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农民工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城镇二元结构愈加剧了农民工尴尬处境,
12、使社会难以实现真正公平化。未来扬州计划要打破城镇二元制,努力形成城镇一体化,以城带乡,公平共享,协同发展友好局面。3.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建设用地和耕地矛盾大扬州经济发展水平不停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传统城镇化利用粗放型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加和城镇化率,造成城镇化忽略了发展质量。城镇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和苏南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城市计划重视空间分布,将土地根据功效区划分,造成了工业区等和居住区隔离。上下班高峰期轻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为难题,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质。这么计划理念并不能表
13、现集约高效新型城镇化要求,而且会深入加剧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和耕地数量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以不牺牲农业用地为前提,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型发展方法,节省资源,提升科技水平,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最终达成可连续发展战略目标。3.3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产城融合度不高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关键,要突出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而且发挥好政府制订计划政策引导作用。扬州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市场主导能力不够,城镇化过分依靠政府政策推进,城镇化过程和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关键,它有利于产生大量规模效益,进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发展地域经济。扬州城镇
14、产业结构不成体系,未形成完善园区化集约发展模式,乡镇工业普遍集聚效应不强;企业整合生产要素,生产资源能力有待提升。松散产业结结组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本。3.4城镇建设品质不高,基础设施水平配套不足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物质基础和空间平台,也表现了一个地域城镇化品质。扬州市民对于城市大环境满意度较高,不过对于部分具体小环境,如公共场所和居民区,表示还存在很大改善空间,比如卫生环境不理想,卫生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扬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对微弱一个步骤,这也反应出扬州现实状况城镇建设品质不高问题。现阶段扬州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充足,功效不够健全,服务不够全方面,质量不够完善;这一现实状
15、况在乡镇级地域尤为突出。不少市民反应“停车难”问题,认为扬州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另外,交通系统和环卫设施也有很大不足:如智能公交覆盖面还很狭窄,公交班次少,车内环境差,部分旧城区垃圾无法立即有效清理。更为紧要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半城市化势必为扬州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化中大量人口涌入要求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更要在质量上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系统性能。4. 相关案例4.1无锡阳山镇“桃文化”生态旅游无锡阳山镇在新型城镇化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苏锡常城市圈融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特色“后花园”。阳山镇善于开拓创新,自主探索出了一套和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乐活智慧新市镇建
16、设模式。阳山镇地处江南水乡,以“中国水蜜桃之乡”而著名。阳山镇因地制宜,牢牢抓住机遇,主动打造以山水田园为景观特色、以桃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现代工业为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特色乡镇。阳山镇桃文化博览园深挖桃源农耕文化、地质科普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儒家书院文化,打造桃乡农产品研发展示区、桃园农家体验区、桃缘火山温泉休闲区、桃花源居家养生小区等四大功效区。阳山镇利用当地桃业优势,引导发展水蜜桃种植业,提升了绿化覆盖率,优化了环境生态;稳步发展以水蜜桃为主多个经营,也打造了地域品牌效应,增加了经济收入。阳山镇根植于本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计划方针很值得学习和借鉴。4.2浙江桐庐中国最美县城作
17、为“中国最美县城”,桐庐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发计划理念,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标准,将发展根植于它固有环境风景资本,一开始就紧抓“漂亮建设”。而且,桐庐人善于抓住机遇,在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同时,不忘融入现代科技,勇于开拓,抓住机遇,主动发展各类新兴产业。桐庐县计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突出关键,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过城市跨江南岸发展,建设富春时代广场,拉开了城市框架,构建漂亮县城载体;第二阶段,关键建设高速公路入城口景观、迎春路商务区,树立桐庐漂亮发展形象。同时,结合三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改工程,经过保护、改造等多个手段,推出了环溪、荻浦、深澳、阳山畈、芦茨省级乡村慢
18、生活体验区、莪山畲族风情村等一系列漂亮乡村精品村,突出了漂亮亮点;第三阶段,借助旅游,交通,科技西进,高校引入,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健康城建设等平台,大力发展快递,电商等各类新兴产业,拓宽发展方法,扎实漂亮发展创新驱动力。现在桐庐已经被打造成了一座兼具传统历史美感和现代商业元素漂亮县城;其文化老城,城市新区,科技新城各司其职,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使得整个城市宜居宜业宜游。5.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提议5.1发展乡村旅游,走特色发展之路扬州地域地域文化独特,含有较大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处理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并缩小地域间发展差距。无锡阳山镇民俗生态旅游给扬州发展乡村旅游
19、提供了可借鉴先例。阳山镇以“桃文化”为基点,扬州地域能够因地制宜,计划时,应依据不一样城镇文化来定位发展方法:如邵伯“龙虾文化”,仪征龙舟赛,江全部漆画,高邮民歌等。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是对新型城镇化主动响应,也是一条大有裨益特色发展之路。将有利于改善城镇技术设施条件,提升城镇化整体综合水平,优化城镇环境面貌。乡村旅游还能吸引农民工返乡,经营乡村旅游产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难,待遇差问题。对于旅游区而言,乡村旅游能活跃当地经济,增加收入,缩小地域间发展差距。旅游业发展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村民素质,改变价值观念,促进多个文化交流和融合。未来扬州要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着力发展乡村旅
20、游业,将区域文化发扬光大,树立扬州旅游名城良好形象。5.2走集约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城镇化用地规模不停扩大,和有限耕地数量之间矛盾日益增加。所以,要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切实保障农业用地数量,提升土地利用率,充足合理利用资源,重视高效益,高效率“内涵增加”。为了实现集约化发展模式,加强扬州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使零碎产业结构系统化,本市能够学习苏南地域工业园区成功先例。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完整产业链;而且借助产业融合,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园区产业集群效应。园区化发展将会推进工业化社会转变,进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工业用地,为农田保护提供保障。不仅如此,园区还有利于招商引资,
21、为区域经济增添活力,不过要注意正确定位和系统化运作。为了愈加好地保护耕地数量,还应学习应用城市边界理念,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加紧城中村,城镇结合部等地域整改和改造。未来计划能够利用强有力行政手段,划定基础农田保护区,有效阻止小城镇发展边界蔓延。5.3产城融合,以业兴城产业是城镇化关键支撑,要逐步降低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干预作用,加大市场主导力,做好城镇化前期计划定位准备,避免出现空城死城情况,真正地落实产业在城镇中位置和发展空间;把握产业趋势,重视前瞻性计划,坚持走可连续发展之路,以产业繁荣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传统城市计划重视空间分布,新型计划愈加重视产业引导,产城融合施行也有利于缓解传统计划
22、带来交通问题:将绿色高效低污染产业分布于城区中,降低交通量,方便市民上下班,而且降低交通污染。桐庐县电子商务产业为扬州产城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范本。依据地域特征,扬州能够采取培育特色产业,开发信息产业,发展“亲农”产业,推广绿色产业等方法来推进产城融合。我们要学习桐庐县因地制宜,挖掘地域优势计划方针,不停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精神,开辟新产业发展方向,拓宽扬州未来发展路径。5.4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美化乡镇村环境扬州自古以环境优美著称,拥有“月亮城”美誉。扬州新型城镇化要坚守城市生态品质大关,在发展同时,重视美化乡村镇环境。要着力提升小城镇发展品质,优化乡村镇环境。关键加紧道路、给排水、污水
23、处理、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组织实施城镇和村庄环境整改行动,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严守生态红线,合理计划生产和生态空间,依靠科技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在改善城镇面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保护生态资源、保持生态优势、提升生态品质。伴随城市计划技术不停提升,“海绵城市”这一理念逐步成为城市计划领域热门话题。扬州地域水体改造条件很好,水系丰富,水塘众多,很符合创建海绵城市条件。应最大程度地保护原有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水体不受开发活动影响。同时,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24、主动实施垂直绿化,绿化屋顶,植草沟等项目。创建海绵城市有利于增大城镇绿化面积,保持原始水土风貌,对于环境保护,美化村镇,树立扬州旅游胜地等方面,全部是大有裨益。附录(参考文件篇目)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计划().2 扬州日报. 谱写创新精巧幸福扬州新篇章,-04-08.3 张建云. 转变传统城市化理念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就地城市化J. 理论学刊,(9).4 李佳 ,孙铁山,李国平.中国三大城市圈关键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比较研究J.地理科 学,(4).5 赖明勇,周玉波.中国外城市品牌建设模式差异研究J.求索,(8)6 程进,曾刚,方田红.新型城市化背景下中国新城区产业升级困境和
25、出路J.经济地理, (1).7 中国政府网. 徐宪平:新型城镇化关键“新”在六个方面8 扬州市统计局. 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 ,-02-06.9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10 扬州城市总体计划(-)初稿.11 上海市政公路. 扬州5条省道将构筑中心城区快速外环道路,-12.12 ICMA国际区域峰会. 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汇报.13 江苏省统计局. 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06-26.14 扬州时报. 推进城镇一体化发展,-03-06.15 马兵,欧名豪. 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存在问题和对策探讨以扬州市为例. 广东土 地科学,,(5).16 中国建设报. 苏南新型城镇化地方标本. -09-15.17 尹福臣.产业园区发展十大趋势,-03-31.18 钱存林. 产城融合:扬州城镇化基石,-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