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应用.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42601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胡希恕先生毕生研究伤寒论总结,精辟!-09-07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文是胡老在1978年6月28日学术报告讲稿。这虽然只是一次学术讲座,但它实际是胡老毕生研究、专家伤寒论高度概括总结,代表了胡老研究伤寒论重要成果,反映了胡老重要学术观点。胡希恕,是国内近代知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知名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辨证施治概要辨证施治,又称辨证论治,为中医以方药治病老式办法,它是咱们历代祖辈于长期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一大奇绩。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此总结最早典籍。但是这也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同样,本是广大人民劳动果实,却均一一记在帝王宰相们功德账上

2、。伊尹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于所著针灸甲乙经前言中,谓“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基本是取材于伊尹汤液经。谓论广者,因其个人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发挥之处,后人用之多验,伊尹汤液经又已失传,遂多觉得张氏独出心裁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之推崇。试问在科学还不发达古代,只于变化多端症状反映上,探求疾病发展规律,并于此规律基本上,制定出各种各样详细证治验方,若不是在长期年代里,和众多病体上,历千万次重复观测、重复实践、重复总结,又如何也许完毕这样百试百验结论?故无论是伊尹还是张仲景,都不会有这样奇迹创造,而只能是广大劳动群众在不断与疾病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

3、丰硕成果。它有很长历史发展过程,而绝不是亦不也许是某一种时代,更不要说某一种人,便能把它创造出来。伊尹汤液经出世,即标志了辨证论治办法长成,但伊尹汤液经亦不会出于遥远商代,更与伊尹拉不上关系。至於张仲景,亦不外是伊尹汤液经杰出传人。伊尹汤液经已不可得,赖有仲景书则久经实践考验证治结论,幸而流传下来,对于辨证论治研讨,有了惟一可靠蓝本。辨证施治既是来自于实践,必定它是客观存在自然规律。由于过去用之有验,当前用之也验,将来用之必然还验,这是无争事实。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辨证施治方式办法,依然沉睡在仲景著作中,还没有人如实把它揭示出来。惟其如此,也就不也许更进一步探究其精神实质了,本篇是对此作个探讨尝

4、试。一、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而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说法。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总纲,为便于阐明,如下先从八纲谈起。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括有半表半里在内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阐明于下:表、里和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构成机体外在驱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映于此体部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指人体极里即由食道、小肠、大肠等所构成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映于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

5、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映于此体部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总之,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病位反映。即是说,无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映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两者或三者同步浮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这里必要指出:这里所说病位,是指病邪反映病位,不要误以为是病变所在病位。就是说,虽然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映于表位,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反之,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映于里位,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余则同此,不再赘述。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意思。人若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机能变化,特别一方面是代谢机能变化。而其变化,不是较正常为太过

6、,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并相应要有亢进、发扬、兴奋等等此类太过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如其不及,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消沉、抑制等等此类不及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证。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阴,便为阳。寒和热:从症状性状分类则有寒热之分,寒即寒性,热即热性意思。若患病机体反映为寒性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机体反映为热性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基于以上阴阳阐明,则寒为不及,当阴之属,故寒者必阴;热为太过,当阳之属,故热者必阳。但是这里要特别指出,寒热是一具备特性阴阳。故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阳,则不一定必热。故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

7、不阳者。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实指病实,邪气实。病尚未解而人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机体反映显示出一派虚衰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精力、正气并不虚,机体反映显示出一派充实病症者,即称之为实证。基于以上阐明,则虚实当亦和寒热同样,同是一种具备特性阴阳。但是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状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但虚实则否则,当其与寒热变错互见时,则即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即如虚而寒者,固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固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以是则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则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

8、、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阴、阳、虚、实、寒、热关系可由表(1)明之:阳 证名称阳寒热虚实阳证阳热证阳实证阳实热证阳虚热证阴 证名称阴寒热虚实阴 证阴寒证阴虚证阴虚寒证阴实寒证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并且是来自于八纲。兹先就其互有关系述之于下:基于以上八纲阐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反映。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反映。临床实践阐明,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反映而反映,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步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

9、、或实为证反映。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步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为证反映。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见表1),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病位上,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反映,这样三而二之为六,即病见之于证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其互有关系如表2所示:六 经八 纲病位病情太阳病表阳阳明病里阳少阳病半表半里阳太阴病里阴少阴病表阴厥阴病半表半里阴由上表可看出,六经实质即是表、里、半表半里、三阳、三阴六类证型。也许古人未明其来源真相,或觉得与经络关于,因冠之以经络名称,遂称之为六经。然此的确是错了,重复分析仲景全书,贯穿着八纲辨证精神,对此当有所结识,但仍沿用六经

10、为名,又未免美中局限性。六经辨证明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但是本文是通过仲景书阐明,为便于读者对照研究,因并存之。如以上所述,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具抽象,而六经乃有定型,因而伤寒论于各篇均有概括提纲,今照录原文,并略加注语如下。第1条(伤寒论赵开美本序号,如下同):“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性,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按:这里应当注意到,太阳病提纲是以临床证候为据,不是以经络走向、分布为据,更与肺主之表无关系。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

11、是也。”注解: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意思。胃家实为阳明病特性,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按:阳明病也是以证候为提纲,不是以经络为提纲。更突出是,提纲强调胃家实,而脏腑经络阳明病要涉及胃家虚、胃家寒等。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系列证候为特性,凡病见此特性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按:口苦、咽干、目眩,可是肝胆病某些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浮现此类证候。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

12、之,必胸下结硬。”注解:太阴病,即里阴证。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证候为特性,凡病见此特性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说。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而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性。凡病见此特性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不可

13、下,特别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以上注解,只就原文略明其大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自可明了。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凡此种种,均谓为表里相传。病本是阳证,而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而后转变为阳证,此即谓阴阳转变。并病和合病病当表里相传时,若前证未罢而后证即见,有似前证并于后证而发病,故谓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若不因病传,于初发病时,两者或三者同步浮现,有似合在一起而发病,故谓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六经八纲辨证顺序

14、关于六经八纲,已略述如前,兹再顺便谈一谈关于它们辨证顺序问题。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虽为辨证基本,但辨证宜从六经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分析,以明确阴阳实情(参照表1)。至此六经八纲则俱无隐情了。二、治则简介此所谓治则,即通过六经八纲辨证施治准则,今分述如下。太阳病:由于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发汗法剂。少阴病:此与太阳病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要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发汗法剂。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

15、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温补法剂。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如柴胡汤、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解热和剂。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时宜和解,但须和之以温性强健药。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均属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者,谓寒证,治宜温热药以驱其寒,如以干姜、附子、乌头等之配剂,均属温热驱寒药;热者寒之者,谓热证,治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以栀子、黄芩、黄连、石膏等之配剂,均属寒凉除热药。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用

16、强健药以补益其局限性,汗、吐、下等法均当禁止,如炙甘草汤、建中汤、肾气丸等,均属补虚剂。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吐、下等法彻底攻除其病邪,如麻黄汤、承气汤等,均属攻实剂。三、论方证六经和八纲虽然是辨证基本,并于此基本上即可制定施治准则,但是若说临床实际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例如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方剂诸多,与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验呢?咱们答复是:不行,绝对不行!由于中医辨证不只是辨六经和八纲而已,而更重要是,还要通过它们再辨方药适应证。太阳病固然须发汗,但发汗必要选用适应整体状况方药。如更详细地讲,即于太阳病特性之外,同步还要详审其她一切状况,来选用全面适应发汗药,这才也许获得预

17、期疗效。既如太阳病,若同步浮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则宜与桂枝汤;若同步浮现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则宜与麻黄汤;若同步浮现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则宜与葛根汤;若同步浮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宜与大青龙汤。以上诸方虽均属太阳病发汗法剂,但各有其不同适应证,若用得其反,不但无益反更有害。方剂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某方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等。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继续,亦即辨证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重要核心就在于方证与否辨对的。如众所周知,农村常有以家藏秘方专治某病医生,虽于辨证施

18、治毫无所知,但于其秘方应用确心中有数,因而往往有验。又如虽然中医辨证说法纷歧,而因此各有一定疗效者,亦是这个道理。但是读者于此必要注意,凡是有验方剂,无论用者知与不知,若分析其主治(即方证),则均属于六经八纲细目,这是可以断言。至于方证之辨,详于分论各章(或可参见经方传真一书),于此不赘。四、关于辨证施治精神实质探讨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治疗,此即辨证施治一整套办法体系,有如以上所述。但是这种治病办法精神实质是什么?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基于前之六经八纲阐明,可得出这样结论:即无论什么病,而患病机体反映,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

19、不出于三阳三阴。验之于临证明践,这都是屡经屡见事实。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机体普通规律反映。中医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亦是通过它们而制定施治准则。故可必定地说,中医辨证施治,其重要精神,是于患病机体普通规律反映基本上,讲求疾病通治办法。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兹以太阳病为例释之如下:如前所述,太阳病并不是一种个别病,而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性普通证。有如感冒、流感、肺炎、伤寒、麻疹等等于初发病时,经常发作这样太阳病之证,中医即依治太阳病发汗办法治之,则无论原发是什么病,均可给以彻底治愈。试想,以基本不同各种病,而竟都发作太阳病这样相似证,这不是患病机体普通规

20、律反映是什么?依治太阳病证同一发汗办法,而能治愈各种基本不同病,这不是于患病机体普通规律反映基本上,而讲求疾病通治办法,又是什么呢?再就方证阐明来看,对于六经八纲治则执行,势必遵循适应整体用药严格规定,显而易见,则中医辨证施治还存在有适应整体治疗另一精神。也就是说,中医辨证施治,虽然是于患病机体普通规律反映基本上,讲求疾病通治办法,但同步必要在适应整体状况下施行之。若为中医辨证施治下一种简要定义,那就是:于患病机体普通规律反映基本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通治办法。众所周知,中医以一方常治各种病,而一种病常须多方治疗,即这种治疗精神有力证明。对于辨证施治精神,虽如上述,但它究竟治疗疾病实质是什么

21、?这一本质问题尚未明确,因而也就无从知其因此有验道理。解答这个问题,只有弄清患病机体之何以会有六经八纲这样普通规律反映才行。基于唯物辨证法“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普遍真理,则患病机体之因此有六经八纲这样普通规律反映,其重要因素,当亦不是由于疾病外在刺激,而是由于机体抗御疾病机制内在作用。众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溺,夏时天热则多汗,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将不胜其寒,此皆机体抗御外来刺激妙机。若疾病侵害,则远非天时寒热所能比,机体自有以抗御之,又何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屡有不治即愈病,均不外于正胜邪却成果。但是往往由于自然良能

22、有限,机体虽不断斗争,而病终不得解,于是则正邪相拒状况,亦随时以证形式反映出来。如所谓表证,即机体欲借发汗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反映。如所谓里证,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其病反映。如所谓半表半里证,即机体欲借诸脏器功能合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反映。此为基于机体自然构造,势所必然对疾病斗争有限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病位反映,若机体机能旺盛,则就有阳性一类证反映于病位;若机体机能沉衰,则就有阴性一类证反映于病位。一句话,疾病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除,斗争不已,因是则六经八纲便永续无间地而见于疾病全过程,成为凡病不逾普通规律反映

23、。古人于此早就有明确结识。如下简介关于论说,以供参照。素问评热病论曰:“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补充)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注解:此段大意是说。今邪气与精气正交争于体表骨肉间。此原是机体欲借以发汗机转而解除病邪。故普通说来能得汗出者,大都是病邪却而精气胜。精气来自谷气。化生于胃,如果精气真胜,则其人当能食。邪气使人发热,如果邪气真却,则必不复热。若复热。为邪气还在,汗出,为精气外越。今汗出而还发热,显系邪胜而精亡,而不得谓为邪却而精胜也。若更不能食,则精气断绝而病

24、独留,故不免于死。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注解:伤寒初作,则邪气与精气交争于骨肉,即太阳病在表普通病理过程。若精气已局限性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则体表血弱气尽,腠理遂不密而开,邪乃乘虚入于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人少阳病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故往来寒热。分争时则寒热作,否则寒热亦暂息,故休作有时。热邪郁集于胸胁,故默默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

25、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邪热激动胃肠中水气,则腹痛。邪高于胸胁之上,而痛在胃肠之下,故使其人欲呕,此宜小柴胡汤主之。按:以上内经素问一段虽是阐述阴阳交死证,但与表证时机体欲汗抗病机制同理,特别对或精胜或邪胜阐述,均颇精详。伤寒论一段,是说太阳病自表传入半表半里,亦由于机体抗病机制变化所致。古人对于疾病体验,达到如此精深境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六经八纲来历既明,对照前述治则,显而易见,则中医辨证施治,恰为适应机体抗病机制一种因素疗法,其因此有验自非偶尔。为证明所言非虚,再以太阳病证为例释之。如前所述,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侯为特性,今就这些证候分析如下:脉浮:这是由于浅在动脉血液充盈所致。头项强痛:由于上体部血液充盈限度为更甚,故在上头项体部,更感有充胀和凝滞性疼痛。恶寒:体表温度升高,加大了与外界气温差距,故觉风寒来袭可憎。由于以上证候分析,正足以阐明机体已把大量体液和邪热,驱集于上半身广大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一种状况。太阳病治则是发汗,这不正是适应机体欲汗出机制因素疗法吗?由以上可看出。适应机体抗病机制治疗,可以说是最抱负一种因素疗法,即号称进步近代西医,恐亦不免以为是一种抱负而已。但中医辨证施治,其实质不是别,而恰是这种最抱负治病办法,难道这在治疗学上,不是极可珍视一大创造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