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钢筋工程施工工艺钢筋放样制做标准样本.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42488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工程施工工艺钢筋放样制做标准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钢筋工程施工工艺钢筋放样制做标准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钢筋工程施工工艺钢筋放样制做标准样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钢筋工程施工工艺钢筋放样制做标准样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钢筋工程施工工艺钢筋放样制做标准样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引用 钢筋工程施工工艺钢筋放样制做默认分类-02-04 15:16:36阅读618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蓓蓓&錦明钢筋工程施工工艺钢筋放样制做引用蓓蓓&錦明钢筋工程施工工艺钢筋放样制做Bots(一)钢筋施工工艺1、钢筋制作钢筋加工制作时,要将钢筋加工表和设计图复核,检验下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对每种钢筋要按下料表检验是否达成要求,经过这两道检验后,再按下料表放出实样,试制合格后方可成批制作,加工好钢筋要挂牌堆放整齐有序。施工中如需要钢筋代换时,必需充足了解设计意图和代换材料性能,严格遵守现行钢筋砼设计规范多种要求,并不得以等面积高强度钢筋代换低强度钢筋。凡关键部位钢筋代换,须取得甲方

2、、设计单位同意,并有书面通知时方可代换。(1)钢筋表面应洁净,粘着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必需清理洁净,可结合冷拉工艺除锈。(2)钢筋调直,可用机械或人工调直。经调直后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小波浪形,其表面伤痕不应使钢筋截面减小5%。(3)钢筋切断应依据钢筋号、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可能降低和缩短钢筋短头,以节省钢材。(4)钢筋弯钩或弯曲:钢筋弯钩。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半圆弯钩、直弯钩及斜弯钩。钢筋弯曲后,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轴线长度不变,弯曲处形成圆弧,弯起后尺寸小于下料尺寸,应考虑弯曲调整值。钢筋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为3d。钢筋弯钩增加长度理论计算值

3、:对转半圆弯钩为6.25d,对直弯钩为3.5d,对斜弯钩为4.9d。弯起钢筋。中间部位弯折处弯曲直径D,大于钢筋直径5倍。箍筋。箍筋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箍筋调整,即为弯钩增加长度和弯曲调整值两项之差或和,依据箍筋量外包尺寸或内包尺寸而定。钢筋下料长度应依据构件尺寸、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弯曲调整值和弯钩增加长度等要求综合考虑。a. 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b. 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弯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c.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内周长箍筋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钢筋绑扎和安装:钢筋绑扎前先认真熟悉图纸,检验配料表和图纸、设计是否有出入,仔细检

4、验成品尺寸、心头是否和下料表相符。查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绑扎。采取20#铁丝绑扎直径12以上钢筋,22#铁丝绑扎直径10以下钢筋。(1)墙墙钢筋网绑扎同基础。钢筋有90弯钩时,弯钩应朝向混凝土内。采取双层钢筋网时,在两层钢筋之间,应设置撑铁(钩)以固定钢筋间距。墙筋绑扎时应吊线控制垂直度,并严格控制主筋间距。剪力墙上下两边三道水平处应满扎,其它可梅花点绑扎。为了确保钢筋位置正确,竖向受力筋外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并将其和竖筋点焊,以固定墙、柱筋位置,在点焊固定时要用线锤校正。外墙浇筑后严禁开洞,全部洞口预埋件及埋管均应预留,洞边加筋详见施工图。墙、柱内预留钢筋做防雷接地引线,应焊成通路。其位置、数量

5、及做法详见安装施工图,焊接工作应选派合格焊工进行,不得损伤结构钢筋,水电安装预埋,土建必需配合,不能错埋和漏埋。(2)梁和板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15mm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和纵向钢筋相同规格。箍筋接头应交错设置,并和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挑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它做法和柱相同。梁主筋外角处和箍筋应满扎,其它可梅花点绑扎。板钢筋网绑扎和基础相同,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应注意板上部负钢筋(面加筋)要预防被踩下;尤其是雨蓬、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及高度。板、次梁和主梁交叉处,板钢筋在上,次梁钢筋在中层,主梁钢筋在下,当

6、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楼板钢筋弯起点,如加工厂(场)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可按以下要求弯起钢筋,板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L板中一中跨度)。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净间距要有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钢筋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要求:1)搭接长度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10倍,接头不宜在构件最大弯矩处。2)受拉区域内,级钢筋绑扎接头末端应做弯钩,级钢筋可不做弯钩。3)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4)受拉钢筋绑扎接头搭接长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5)受力钢筋混凝土

7、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6)板筋绑扎前须先按设计图要求间距弹线,按线绑扎,控制质量。7)为了确保钢筋位置正确,依据设计要求,板筋采取钢筋马凳纵横600给予支撑。3、钢筋接长: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直径18钢筋优先采取机械接长,套筒挤压连接技术,其它钢筋接长,水平筋采取对焊和电弧焊,竖向筋优先采取电渣压力焊。大于25竖向钢筋采取套筒挤压连接。(1)对焊操作要求:、级钢筋可焊性很好,焊接参数适应性较宽,只要确保焊缝质量,拉弯时断裂在热影响区就较小。所以,其操作关键是掌握适宜顶锻。采取预热闪光焊时,其操作关键点为:一次闪光,闪平为准;预热充足,频率要高;二次闪光,短、稳、强烈;顶锻过程,快速有

8、力。(2)电弧焊:钢筋电弧焊分帮条焊、搭接焊、坡口焊和熔槽四种接头形式。 帮条焊:帮条焊适适用于、级钢筋接驳,帮条宜采取和主筋同等级,同直径钢筋制作。 搭接焊:搭接焊只适适用于、级钢筋焊接,其制作关键点除注意对钢筋搭接部位预弯和安装,应确保两钢筋轴线相重合之处,其它则和帮条焊工艺基础相同。通常单面搭接焊为10d,双面焊为5d。 钢筋坡口焊对接分坡口平焊和坡口立焊对接。(3)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电渣压力焊是利用电流经过渣池产生电阻热将钢筋端溶化,然后施加压力使钢筋焊合。电渣压力焊施焊接工艺程序:安装焊接钢筋安装引弧铁丝球缠绕石棉绳装上焊剂盒装放焊剂接通电源,“造渣”工作电压4050V,“电渣”工

9、作电压2025V造渣过程形成渣池电渣过程钢筋端面溶化切断电源顶压钢筋完成焊接卸出焊剂拆卸焊盒拆除夹具。焊接钢筋时,用焊接夹具分别钳固上下待焊接钢筋,上下钢筋安装时,中心线要一致。安放引弧铁丝球:抬起上钢筋,将预先准备好铁丝球安放在上、下钢筋焊接端面中间位置,放下上钢筋,轻压铁丝球,使接触良好。放下钢筋时,要预防铁丝球被压扁变形。装上焊剂盒:先在安装焊剂盒底部位置缠上石棉绳,然后再装上焊剂盒,并往焊剂盒满装焊剂。安装焊剂盒时,焊接口宜在焊剂盒中部,石棉绳缠绕应严密,预防焊剂泄漏。接通电源,引弧造渣:按下开头,接通电源,在接通电源同时将上钢筋微微向上提,引燃电弧,同时进行“造渣延时读数”计算造渣通

10、电时间。“造渣过程”工作电压控制在4050V之间,造渣通电时间约占整个焊接过程所需通电时间3/4。“电渣过程”:伴随造渣过程结束,即时转入“电渣过程”同时进行“电渣延时读数”,计算电渣通电时间,并降低上钢筋,把上钢筋端部插入渣池中,渐渐下送上钢筋,直至“电渣过程”结束。“电渣过程”工作电压控制在2025V之间,电渣通电时间约占整个焊接过程所需通电时间1/4。顶压钢筋,完成焊接:“电渣过程”延时完成,电渣过程结束,即切断电源,同时快速顶压钢筋,形成焊接接头。卸出焊剂,拆除焊剂盒、石棉绳及夹具。卸出焊剂时,应将料斗卡在剂盒下方,回收焊剂应除去溶渣及杂物,受潮焊剂应烘、焙干燥后,可反复使用。钢筋焊接

11、完成后,应立即进行焊接接头外观检验,外观检验不合格接头,应切除重焊。(二)质量标准1、确保项目:(1)钢筋材质、规格及焊条类型应符合钢筋工程设计施工规范,有材质及产品合格证书和物理性能检验,对于进口钢材需增加化学性能检定,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2)钢筋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位置、保护层厚度必需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要求。(3)焊工必需持对应等级焊工证才许可上岗操作。(4)在焊接前应预先用相同材料、焊接条件及参数,制作二个抗拉试件,其试验结果大于该类别钢筋抗拉强度时,才许可正式施焊,此时不可再从成品抽样取试件。2、基础项目(1)钢筋、骨架绑扎,缺扣、松扣不超出应绑扎数据10

12、%,且不应集中。(2)钢筋弯钩朝向正确,绑扎接头符合施工规范要求,搭接长度大于要求值。(3)全部焊接接头必需进行外观检验,其要求是:焊缝表面平顺,没有较显著咬边、凹陷、焊瘤、夹渣及气孔,严禁有裂纹出现。3、机械性能试验、检验方法:按同类型(钢种直径相同)分批,每100个为一批,每批取6个试件,3个作抗拉试件,3个作冷弯试验。三个试件抗拉强度值不得低于该等级钢筋抗拉强度。冷弯试验(包含正弯和反弯试验)弯曲时接头位置应处于弯曲中心处,冷弯按要求角度进行,接头处或热影响区外侧横向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15mm计算合格。4、机械连接:此项工程对18以上(包含18)梁、柱钢筋及底层柱筋要求采取机械连接方法

13、进行钢筋接长。为确保工程质量,我企业决定采取套筒钢筋挤压连接进行18以上钢筋连接。此新技术是经过钢筋端头特制套筒挤压形成接头。(1)遵从国家建设部颁发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规程进行施工。(2)施工操作:A、操作人员必需持证下岗。B、挤压操作时采取挤压力,压模亮度,压痕直径或挤压后套筒长度向波动范围和挤压道数均应符合经型式检验确定技术参数要求。C、挤压前应做下列准备工作:a. 钢筋端头铁皮、泥砂、油漆等杂物应清理洁净。b. 应对套筒作外观尺寸检验。c. 应对钢筋和套筒进行试套,如钢筋有马蹄、弯折或纵肋尺寸过大者,应预先矫正或用砂轮打磨,对不一样直径钢筋套筒不得相互串用。d. 钢筋连接端应划出显

14、著定位标识,确保在挤压和挤压后按定位标识检验钢筋伸入套筒内长度。e. 检验挤压设备情况,并进行试压,符合要求后方可作业。D、挤压操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 应按标识检验钢筋插入套筒内深度,钢筋端头离套筒长度中点不宜超出10mm。b. 挤压时挤压机和钢筋轴线应保持垂直。c. 挤压宜从套筒中央开始,并依次向两端挤压。d. 宜先挤压一端套筒,在施工作业区插入待接钢筋后再挤压另一端套筒。E、钢筋连接工程开始前及施工过程中,应对每批进场钢筋进行挤压连接工艺检验,工世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 每种规格钢筋接头试件不应少于三根。b. 接头试件钢筋母材应进行抬拉强度试验。c. 挤压接头现场检验按验收批进行,同一

15、施工条件下采取一批材料相同级、同型式、同规格接头,以500个为一个验收批进行检验和验收,不足500个也作一批验收批。钢筋接头 :当钢筋长度不够时,能够在合适位置进行搭接,钢筋接头要注意下列几点:基础梁上部钢筋在两个支柱之间跨中1/2范围内不得搭接,基础梁下部钢筋在每个支柱左右各1/3跨长范围内不得搭接;  上部主体结构梁,上部钢筋在每个支柱左右各1/3跨长范围内不得搭接,上部主体结构梁下部钢筋在两个支柱之间跨中不得搭接;抗震圈梁外墙转角1m范围内应该连续,接头应该在距外墙转角1m以外搭接;钢筋直径22 mm时,不宜采取非焊接搭接接头;对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柱中受压钢筋,当钢筋

16、直径2 mm时,可采取非焊接搭接接头,但接头位置应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能够搭接纵向钢筋搭接范围内,有几点必需注意:首先,纵向钢筋搭接接头数量在同一截面有限制:受拉钢筋1/,受压钢筋1/2,假如您搞不清这个钢筋是受拉还是受压,那就应该从严掌握,按受拉钢筋1/4实施。其次,在纵向钢筋搭接接头范围内箍筋必需加密,当搭接钢筋为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d(d为纵向钢筋较小直径),而且不应大于100mm;当搭接钢筋为受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而且不应大于200mm。d为受力钢筋中最小直径。还有一点,只有4根纵向钢筋结构柱千万不可采取两长两短错开方法搭接!抗震试验表明,结构柱根钢筋在楼板面一次搭接对抗

17、震更有利。经验表明,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轻荷载少层房屋矩形截面柱子每边纵向钢筋不超出3根时,也不宜分截面搭接(欢迎同行师友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有抗震要求柱子箍筋应做135弯钩;箍筋弯钩平直段长度应10d ,在钢筋用量计算中注意。柱问题(1):柱纵筋锚入基础问题03G101-1图集对基础顶面以上柱纵筋结构要求讲得比较具体,不过对柱纵筋锚入基础问题,图集中没有介绍,而且,这类问题查看了部分混凝土结构手册之类也找不到具体介绍,所以,很有必需在此向教授请教,这些问题也是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共同问题。 柱纵筋伸入基础(承台梁,或有梁式筏板基础基础梁)锚固长度是多少?是一个 laE 还是更多?(甚至有些人提出

18、 1.5 倍 laE ) 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是否能够“直锚”而无须进行弯锚?有人说能够“直锚”;但又有些人说必需拐一个直角弯。 假如柱纵筋伸入基础必需“弯锚”话,弯折部分长度是多少?有些人说是 10d ,而在03G101-1图集第39页“梁上柱LZ纵筋结构”中弯折长度为 12d ,这个要求是否可用于基础? 一样在03G101-1图集第39页“梁上柱LZ纵筋结构”中,要求“直锚部分长度”大于 0.5 laE ,这个要求是否可用于基础? 当基础梁梁高大于柱纵筋锚固长度时,柱纵筋能够不伸到梁底部。是这么吗? 当基础梁梁高小于柱纵筋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必需伸到梁底部,然后拐一

19、个直角弯。其弯折部分长度,“剩多少拐过去多少”,显然不适宜。这时候,应该用上前面第条,即要求一个弯折部分长度;同时,也应该检验一下“直锚部分长度”,看看它是否大于前面第条要求“最小直锚长度”。是这么吗? 答柱问题(1): 所提问题将会在“筏形、箱形、地下室基础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3、-4”中得到对应答案(底陆续推出)。现在简单回复以下: 柱纵筋通常要求伸至基础底部纵筋位置。特厚基础(2米以上)中部设有抗水化热钢筋时,基础有飞边全部柱和基础无飞边中柱柱纵筋可伸至中层筋位置; 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时,要求弯折12d; 梁上柱纵筋锚固要求亦适适用于柱在基础中锚固

20、,但要求柱纵筋“坐底”。 柱问题(2): 我们在施工中常常碰到柱主筋 大变小问题。试问:当柱子采取电渣压力焊时候有什么限制条件,例:25mm碰焊14mm钢筋能不能? 答柱问题(2): 25mm碰焊14mm,直径相差过大受力时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假如施工规范对大小直径钢筋对焊无限制要求话,提议直径相差不要超出两级(25和20或18和14)。 柱问题(3): 柱伸入承台梁或基础梁中,是否设置箍筋?箍筋怎样设置?不需加密? 此箍筋起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假如在施工图中明确标示,就没有问题。假如在施工图中没有明确表出,则施工人员怎样实施?现在情况是各人有各做法,比如,有人设置两根箍筋,有人只设置一根箍筋

21、。 答柱问题(3): 要设不少于两道箍筋,但不需要加密。箍筋作用是保持柱纵筋在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之间相对位置和钢筋笼定位不受扰动。 柱问题(4): 柱上端“非连接区”?G101图集要求,柱下部,即在楼板梁上方有一个“非连接区”(是个箍筋加密区),纵筋接头只能在“非连接区”以上部位(也就是柱中部)进行。然而,图集没有要求在柱上部有没有“非连接区”?比如,在柱上部箍筋加密区或在柱梁交叉部位许可不许可纵筋连接?实际上,有施工人员在上述柱上部区域进行了钢筋接头。这么,她在柱中部有一个钢筋接头,在柱上部又有一个钢筋接头,违反了“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要求。(见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

22、收规范)不过,上述规范用语是“不宜”,并没有强制要求。所以,请教一下上述柱纵筋接头问题怎样解释?怎样实施?其中有什么理论依据? 答柱问题(4): 提问者可能是指00G101,03G101-1中从下层柱上部到上层柱下部形成非连接区是连续。规范对此要求是“不宜”,未做强制要求,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要求偏严,对确保质量有好处。假如难以做到,结构设计师能够对此要求进行变更。规范用语“不宜”,反应了中国人辨证思维。对于实施是否,结构设计师有抉择权利。该要求多出于概念设计考虑,未见其理论依据文章发表。 柱问题(5):前在03G101第45页中(非抗震KZ箍筋结构非抗震QZ.LZ纵向钢筋结构 )中注7:当为复合

23、箍筋时,对于四边有梁和柱相连同一节点,可仅在四根梁端最高梁底至最低梁顶范围周围设置矩形封闭箍筋,那么请问陈教授,1、该条能否用于第36页(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结构)中。或说用于四级抗震节点处。因为我注意到结构要求中非抗震和四级抗震处理基础上一样。2、对于四边有梁和柱相连同一节点能否用于边(端)柱和梁相交处。 答柱问题(5):1、该条不适适用于(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结构),抗震结构要求全部复合箍筋要贯通柱梁节点,而且要根据加密间距设置。2、只有边柱有悬挑梁时才会形成四边有梁情况,该节点结构要求适适用于该情况。 柱问题(6):有施工单位把柱子接头只考虑底部区域满足要求 而上部却不考虑,施工单位 认

24、为是受压,所以她们认为 她们采取闪光对焊上部接头 她们就不考虑了?这么做法对吗? 答柱问题(6): 框架柱是偏压构件,受弯矩、轴向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其受弯时反弯点通常在柱中稍向上位置,抗震时柱两端全部要加密箍筋以确保实现“强剪弱弯”,所以,连接位置不考虑避开柱上端是错误。梁问题(1):03G101-1:平法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两种计算方法:以第54-55页为例,梁纵筋伸入端柱全部有15d弯锚部分,假如把它放在和柱纵筋同一个垂直层面上,会造成钢筋过密,显然是不适宜。正图上所画那样,应该从外到内分成多个垂直层面来部署。不过,在计算过程中,却能够有两种不一样算法,这两种算法全部符合图集要求;第一

25、个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部署(计算)梁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下部纵筋,最终,确保最内层下部纵筋直锚长度大于0.4laE;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确保梁最内层下部纵筋直锚长度大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么算下来,最外层梁上部纵筋直锚部分可能和柱纵筋隔开一段距离。这两种算法,第一个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钢筋。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取哪一个算法?答梁问题(1):应按第一个算法。假如柱截面高度较大,按54页注6实施。梁问题(2):相关03G101图集第54页“梁端部节点”问题,是否“只要满足拐直角弯15d和直锚长度大于0.

26、4laE要求,则钢筋锚入支座总长度不足laE也不要紧。” 答梁问题(2):laE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锚固机剪发生本质改变,所以,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标准,不然属于概念错误。应该注意确保水平段0.4laE很必需,假如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钢筋给予满足,而不应采取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达laE错误方法。 梁问题(5):框架梁钢筋锚固在边支座0.45LAE+弯钩15D,可否降低弯钩长度增加直锚长度来替换? 答梁问题(5):不许可这么处理。具体情况请看“陈教授回复(二)”中“答梁问题(2)”。梁问题(6):(1) 03G101-1图集第1

27、9页 剪力墙梁表LL2“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负数。如:第3层LL2“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1.200 , 即该梁梁顶面标高比第3层楼面标高还要低1.2m ,也就是说,整个梁物理位置全部在“第3层”下一层(即第2层上)。既然如此,干脆把该梁定义在“第2层”算了(此时梁顶标高为正数),何须把它定义在“第3层”呢?(2) 类似问题还出现在同一表格LL3梁上,该梁“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 0 (表格中为“空白”),这意味着该梁顶标高和“第3层”楼面标高一样,即该梁整个在三层楼面以下,应该是属于“第2层”。(3) 在“洞口标注”上也有“负标高”问题。同一页“图3.2.6a”上,LL3 YD1洞口标高为 -

28、0.700(3层),该洞 D=200 ,也就是说整个圆洞全部在“3层”下一层(2层)上,既然如此,何须在“第3层”上进行标注呢?以上提出这些“负标高”问题,关键影响到“分层做工程预算”。因为在分层预算时,是以本楼层楼面标高到上一层楼面标高之间,作为工程量计算范围。所以,上述(1)、(2)、(3)全部不是“第3层”工程量计算对象。不少预算员全部对上述“负标高”难以了解。所以,我认为,上述(1)、(3)“负标高”能够放到下一楼层以“正标高”进行标注。上述意见妥否?或许有些道理没考虑到?特此请教。 答梁问题(6):这个问题看似不大,实际并非小问题。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和结构师协同工作,但在“层”定义上

29、,建筑和结构恰好差了一层。建筑所指“某”层,实际是结构计算模型“某减一”层。比如:一座45层楼房,建筑从第37层起收缩平面形成塔楼,此时,结构分析时其结构转换层是第36层而不是第37层(相关这一点要引发结构师注意,搞错情况并不少见)。建筑设计某层平面图,是从该层窗户位置向俯视水平剖面图。比如:建筑学专业有首层建筑平面部署图,而结构专业通常为基础结构平面部署图(亦为俯视图),且结构意义上属于第一层梁(和第一层柱刚接形成第一层框架且承受二层平面荷载梁)在基础平面(俯视)图上是看不到,实际设计时也不在该图上表示。搞建筑设计,建筑学专业是“龙头”,结构师有必需在“层”定义上和建筑师保持一致,以使建筑师

30、和结构师对话方便。所以,某层结构平面部署图应该和该层建筑平面部署图相一致。在层定义上和建筑学专业保持一致后,结构所说某层梁,就是指承受该层平面荷载梁(站在该层上,这些梁普遍在“脚下”而非在“头顶之上”)。为将结构平面“参考系”确定下来,03G101-1对“结构层楼面标高”做出了明确要求(详见第1.0.8条),并对“梁顶面标高高差”也做出明确要求(详见第3.2.5条三款和第4.2.3条六款)。以上要求已经受了全国十几万项工程实践检验,结构设计和施工未发生普遍性问题,但对施工预算员则提出了更高技术要求。任何一个技术全部不是完美(哲学意义上美全部是带有缺点美),这可能正是“平法”缺点之一。 梁问题(

31、7):在03G101第29页中第4.5.1条中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不伸入支座梁下部纵筋截断点距支座边距离,在标准结构详图中统一取为0.1ln(ln为本跨梁净跨值).可是在00G101中第23页,却要求统一取为0.05ln(ln为本跨梁净跨值),请问陈总这两个取值一哪个为准,是03G101修改了以前数据?还是印刷上错误? 答梁问题(7):以03G101-1为准。应该注意,结构设计师在采取该方法时,一定要细致地分析。钢筋截断点不管定在何位置,全部是一个“参考点”。结构设计师要从该参考点往跨内推算出:1、该点距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锚固长度”距离;2、该

32、点距抵御弯矩图上“充足利用该钢筋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长度”距离。两个距离推出后取较长者,并以此决定截断几根钢筋。所以,截断点位置距离支座边缘多少,均不会影响梁安全度。00G101提出该项方法,处于以下考虑:1、当梁正弯矩配筋较多时,比如配置两排甚至三排正弯矩钢筋,没有必需全部锚入支座;2、中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节点内钢筋“安排”存在部分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把无须要钢筋也锚入节点,十分拥挤,严重影响节点刚度;3、把不需要锚入节点钢筋在节点外截断,是世界各国普遍做法。由以上思绪出发,似乎只要将不需要钢筋从节点外断开就能够达成目标,于是确定了截断点距支座边缘1/20净跨值。但经过深入分析,在0.05ln

33、位置截断一部分钢筋,距离支座很近,可能会影响伸入支座钢筋受剪销栓作用,假如距离大约一个梁高度,即1/10净跨值,对受剪销栓作用影响就很小了。应该说,03G101-1要求在概念上更趋于合理。当然,到底截断几根钢筋,既要符合规范要求,又要满足受力要求。现在问题是,规范对此并未“直接”做出明确要求。应该了解是,规范不会去“包打天下”,也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结构方方面面问题处理,还要依据结构基础理论、概念设计和经验。前面所述“不需要该钢筋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锚固长度”和“充足利用该钢筋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长度”就需要结构设计师细致地分析以后决定。 梁问题(8):请教陈总,在03G101-1中,

34、楼层框架梁纵筋结构分一二级结构抗震等级和三四级结构抗震等级两种结构,我对照半天,硬是没看出一二级和三四级结构抗震等级结构有什么区分,请陈总指教。若是没区分,何不合并?像屋面框架梁一样。 答梁问题(8):二者确实没有区分,可能会在下一次修版时合并。03G101-1修编初稿和中稿一、二级抗震等级和三、四级是有区分,其关键区分是将35页右上角结构要求用于一、二抗震等级(以后再过渡到全部抗震等级甚至非抗震等级)。后经校对、审核、评审和再思索后,感到时机还未成熟,需要再做部分前期工作来发明根本改变这种传统做法条件。现阶段先把该结构放到35页共用结构中,观察一下中国结构施工界对其反应。03G101-1定稿

35、保留这个样子,考虑到一是不影响使用,二是为修版保留可能需要空间(通常新规范体系最初需经若干次修定才会稳定下来,规范一改,国家标准设计也要跟着改)。中国结构施工传统做法是将两边(等高)梁下部筋并排锚入柱节点中,这是发达国家已经废弃做法。混凝土里并排紧挨着两根钢筋,存在一条线状通直内缝,当受力时,这条内缝就可能发展成破坏裂缝,这对于抗震结构可能是严重隐患。再者,假如两边梁(约80%梁)下部钢筋刚好满足钢筋净距要求,相向并排锚入柱节点后,就不能满足钢筋净距要求了。抗震结构要求做到“三强”:“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中强节点强锚固便得不到确保。因为节点内先天存在多条线状通直内缝,和钢筋之间净

36、距不足,将会影响节点区刚度,减弱节点塑性变形能力,对于高抗震等级结构而言有可能是很严重问题。 梁问题(9):P62.63页中,KL.WKL箍筋加密区大于等于2hb且大于等于500,在注中,指出hb 为梁截面高。而在同页,“梁侧面纵向钢筋结构和拉筋”中,hw为梁截面高,当然,这里有文字标注,不会不明白,可在P66页,纯悬挑梁中l4hb时,这里hb没文字说明,就让人糊涂了。提议陈总,是不是在同一页中同一构件采取同一符号?可能话,同一图集中,最好同一符号只代表一个构件,一个构件只有一个符号。不知道是不是我了解错了? 答梁问题(9): (国际)工程界通例为:主字母h代表英文height(高度),主字母

37、b代表英文breadth(宽度);脚标b代表英文beam(梁),脚标c代表column(柱)。hb和bb分别代表梁截面高度和宽度,hc和bc分别代表柱截面高度和宽度。考虑到中国施工界具体情况,以后应在标准图中加以解释。 梁问题(10):多个小问题1、P66页悬挑梁配筋结构中,纯悬挑梁XL下部筋锚入支座12d,而在C图中锚入是15d,那个正确?2、P65页非框架梁L配筋结构中,下部筋在中间支座锚固12d(Ll).P66页L中间支座纵向钢筋结构中,1。3、3节点下部筋在中间支座锚固均为15d(La).那个正确?4、P65页非框架梁L配筋结构中,注:1、La取值见26页。应为33页。 答梁问题(10

38、):1、应统一为12d或15d,拟经研究后勘误;2、应统一为12d或15d,拟经研究后勘误;3、图名下有注“括号内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4、(实为P66页注)有误,应勘误。 梁问题(11): 1、梁内纵向受拉钢筋是否非采取直锚。采取此作法后在一个框柱上相互四排钢筋混凝土能难在此节点灌实? 2、能否用纵向钢筋在1/4处,加密区外焊接经过。施工中此作法也常见? 答梁问题(11): 问题指上部还是下部钢筋?不太清楚。受拉钢筋通常在梁上部,假如是中间支座要求同一根钢筋贯通,假如是边支座则非锚不可。假如是中间支座,因为设计者不细心将两边梁上部钢筋采取不一样直径话,施工方面能够等面积代换为同直径钢筋。 梁

39、问题(12): 第54、55、56“贯通筋”改为“通长筋”请问二者有什么区分吗?谢谢! 答梁问题(12): 我个人见解是没有什么区分,但规范把说法改了,标准设计也要跟着改,好象改必需性不大。应注意:“通长筋”指直径不一定相同但必需采取搭接接长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钢筋。 梁问题(13):相关梁纵筋搭接问题-能否这么认为只要搭接接头在梁箍筋加密区之外就能够(全加密除外),而不是一定在Ln/3处搭接? 答梁问题(13): 搭接同时意味着有截断点,对钢筋混凝土梁支座(上部)负弯矩筋截断位置,混规GB50010-第10.2.3条有明确要求(实施时应注意规范用语“宜”字)。规范对梁下部纵筋搭接未做限定,依据

40、混凝土结构基础理论,下部钢筋搭接时,一要避开弯矩最大跨中1/3范围,二要避开梁端箍筋加密区,三要控制搭接钢筋百分比。 梁问题(14): 梁下部纵筋锚入柱内时,端头直钩能否向下锚入柱内?(我们现场就是这么做) 答梁问题(14): 英国人也是这么做,能够大大改善节点区拥挤状态,只是要改变中国将施工缝留在梁底习惯。 梁问题(15): 1、 梁负弯矩筋上接头问题。以梁第一排负弯矩筋为例,它是在柱外侧 L0/3 处截断,很多人认为在整个负弯矩筋范围内是不许可接头。 不过,有施工人员在梁负弯矩筋上进行接头。她倒是躲过了“箍筋加密区”,没在其中接头,而在加密区以外地方接头。请问在梁负弯矩筋上许可接头吗?2、

41、 在实际工作中,诸如这类接头问题比比皆是,施工方面为了节省钢筋,想方设法把钢筋头焊上去,不过,在梁下部纵筋跨中L0/3处、或支座周围处等明令严禁接头地方,通常是不会安排接头;但在没有明确要求地方,就四处接头了,弄得监理人员无所适从。比如:柱纵筋在柱上部箍筋加密区接头;柱纵筋在锚入梁内部分接头;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柱)支座处接头;梁纵筋在锚入边柱支座中直锚部位接头;梁纵筋在锚入边柱支座中弯锚部位( 15d 处 或 1.7laE 处 )接头;如此等等。请教一下,上述这些部位果真是许可接头吗? 答梁问题(15): 03G101-1明确要求了非连接区,既对节点区和箍筋加密区连接加以限制。假如实在避不开这

42、些区域话,需要结构设计师同意并对此要求做出变更。 梁问题(16):对部分实际应用中具体问题讨教一下,这就是平法梁端部接点结构问题,这是计算梁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长度一个必不可少步骤。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梁端部“15d”弯折部分在垂直层面上分布问题,具体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部署(计算)梁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下部纵筋,最终,确保最内层下部纵筋直锚长度大于0.4laE ”现在问题是:这个“一定间距”是多少?(即相邻两个层次“15d”垂直段间距是多少)根据设计院通常算法,这个间距是25mm 。 注意,这个间距并非“净距”。因为,她们计算逻

43、辑是:假如计算“通长钢筋”长度而两端全部考虑这么“间距”话,则内层钢筋总长度比外层钢筋总长度降低50mm 。我们也是按这个方法进行平法梁钢筋计算,而且曾经对03G101-1图集中多个框架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是,最内层钢筋“直锚部分”长度为470mm ,略大于“0.4laE ”(其计算结果是440mm )。(注:这是按C20混凝土计算 )不过,上述这个 25mm 间距,不是净矩,而是钢筋中心线之间距离。这就是说,假如是25 钢筋话,钢筋之间净距为 0 ! 显然,这对于混凝土包裹钢筋效果带来不利影响。结构规范中没有明确这种钢筋净距要求。规范只有:“梁上部纵向钢筋净距,不应小于 30mm 和 1.

44、5d ”; “下部纵向钢筋净距,不应小于 25mm 和 d ”。假如增加这种垂直钢筋净距话,比如净距为 25mm ,势必使最内层钢筋“直锚部分”长度小于0.4laE 。 当然,把纵向钢筋直径缩小部分,使 0.4laE 数值变小部分,也是一个方法。不过这么做肯定会增加纵向钢筋根数,使钢筋水平净距不足 30mm 或 25mm 。实际施工中,大家也总是尽可能把梁纵向钢筋向柱外侧方向靠,以确保其直锚长度。梁柱结合部钢筋密度很大,造成混凝土灌注困难,已经是司空见惯事实了。所以,在这里请教一下,设计G101图集时初衷,上述这种垂直钢筋净距有没有?取多少? 答梁问题(16): 严格地讲,不管水平放置还是垂直

45、放置钢筋,全部应该满足“净距要求”,中国施工界传统做法在这方面问题比较多,也比较严重(有工程节点区钢筋甚至挤没有了间隙)。提问所指“一定间距”就是大于25mm。设计G101初衷,首先是对传统烦琐结构设计表示方法进行改革,其次是初步将结构结构实施大规模标准化,以确保设计和施工质量。在施工结构标准化早期,需要尊重以往施工习惯,然后再对其中不合理部分进行分阶段修正。比如03G101-1中对柱矩形箍筋复合方法要求等就是进展之一。 梁问题(17):对54页提议:我在某地被要求在柱子左右两边框架梁下部钢筋在柱节点内切断并搭接(03G101-1第54页有类似节点详图),这么造成后果是:最少两层钢筋相互交叉、

46、编网,再加上柱子纵筋,施工困难,无法确保能满足规范其它要求。而且果断严禁我采取在柱外受力较小处机械连接或焊接做法,结果我每次出完图后全部要用图纸会审形式通知甲方和施工单位修改设计。我反问她们原因,答曰:“PxPx软件就是这么出图、平法说明就是这么画”。所以,提议以下:在03G101-1第54页或其它相关页关键位置用醒目字体作出友谊提醒:“应尽可能避免柱子左右两边框架梁下部钢筋在柱节点内搭接、接长;当必需在柱内节点处搭接、接长,锚固时采取图示位置搭接、接长、锚固,并应参考35页说明。” 答梁问题(17): 梁下部钢筋“能通则通”,尽可能减轻节点区“拥挤”现象应该是合理。机械连接或焊接后,在理论上

47、两根钢筋变成了一根钢筋,只要避开内力较大区段并控制连接钢筋数量(百分比),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若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对此做出统一要求,则需要充足依据,需要时间。 答梁问题(18): 当支座另侧梁底低于该梁梁底时,能够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当两边梁底一平时,根据35页右上结构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 梁问题(19):图集上对架立筋说明好象不太具体,请帮忙解答一下。 答梁问题(19): 架立筋就是起架立作用钢筋,从字面上了解即可。架立筋关键功效是当梁上部纵筋根数少于箍筋上部转角数目时使箍筋角部有支承。 梁问题(20)::梁下部钢筋能否不锚固在柱子而是锚在另外一根梁内(就是和该钢筋所在梁相垂直),因为有时梁柱节点内钢筋很多12根25钢筋,使柱节点有效截面变小且无法振捣。 答梁问题(20):当支座另侧梁底低于该梁梁底时,能够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当两边梁底一平时,根据35页右上结构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其原理是:当为非抗震时,两侧梁底根部均受压,对锚固有利;当为抗震时,往复作用水平地震力交替使一侧梁底受拉同时又使另一侧梁底受压,亦不影响锚固。不过将梁下部钢筋拐弯锚入和其垂直梁中做法,还未见相关先例。 梁问题(21):在框架结构中,两个方向梁经过同一支座,即类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技术交底/工艺/施工标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