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活态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以泉州古城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9602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态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以泉州古城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活态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以泉州古城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活态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以泉州古城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李伯群,朱安然,李文玥:活态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一一以泉州古城为例文章编号:16 7 4-4144(2 0 2 4)0 0 4-0 0 6 2-0 8DOI:10.19924/ki.1674-4144.2024.004.009活态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以泉州古城为例李伯群,朱安然,李文玥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Adaptive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 LivingHistoric Cities:Taking Quanzhou as an ExampleLI Boqun,ZHU Anran,LIWenyue

2、摘要:在“见人见物见生活”成为新时代名城保护工作重要目标之一的背景下,对于保有大量城市居民与传统生活形态的活态古城,对其可持续保护与发展一方面应更加审慎、严格,另一方面应突出方法与策略创新,以达到“形魂俱在”的理想目标。以泉州古城为对象,创新性提出空间一居民一实施机制三位一体的活态古城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路径,实现多目标协同治理,强化古城历史文化空间品质的整体性提升与表达。同时,开展以居民为中心的遗产保护教育培训与社区发展,不断充实保护力量,真正实现多模式、多途径激发古城空间活态传承与发展,提高名城价值的综合显示度。关键词:活态古城;文化传承;活化利用;名城发展;泉州Abstract:In th

3、e context of seeing people and lifebecom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cities nowadays,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ving historiccities,which retains a large number of aboriginal inhabitants andtraditional life forms,should be more prudent.Maintaining theform and

4、the soul at the same time is our vision.Taking the historiccity,Quanzhou,as an example,a three-in-one path of culturalinheritance and the adaptive utilization of the living historic city interms of space-residents-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which also realizes synergistic governance with m

5、ultiple objectives,strengthens the holistic express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pacein the historic city.Also,with heritag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protection force has been emphasized.On the basis,the living historic city can be maintained in multipleways and the

6、comprehensive display of values of the historic city canbe improved.Key words:living historic cities;cultural inheritance;adaptive utilization;development of historic cities;Quanzhou City中图分类号:TU984作者简介:李伯群,原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古城办)主任;朱安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城市规划师;李文玥,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师。62引言我国的

7、名城保护制度实施40 余年来,逐渐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管理经验。其中在名城保护实操层面上的成功经验之一,是要根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民风习俗等关键性要素不断凝练、完善名城的价值体系,进而在城市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筛选、优化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实践证明,名城保护内容及其保护措施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在传统名城保护工作的框架下,“静态式保护”与“碎片式保护”是近年来逐渐被意识到的问题-2 。在历史城区空间格局越发模糊,难以“识城”、无从“读城”的情况下,名城价值的综合显示度往往呈下降态势。随着保护理念的进步,人们对于保护对象的认知也在逐步深化,如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

8、强调对遗产及其关联性要素的整体性保护 3-4,强调区域尺度下对历史文化整体空间格局的认知与保护15-10 等。针对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问题,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因此,在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 0%、城市建设进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形成全面性、系统性,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高度融合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是新时代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中共中央办公厅、文献标志码:A国务院办公厅于2 0 2 1年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CHINAA

9、NCIENTCITYVol.38 No.04 20242024年第38 卷第0 4期中國名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建立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其中“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四大工作原则之一。在此背景下,泉州名城保护的一项重要创新就是推动散点式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性活化利用,注重整合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以用促保、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是近年来泉州名城保护利用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1泉州是一座活态的古城1.1历史脉络与价值特色扩建的历时性叠加并置的结果(图2),总体上以官府(行政机构)为中心,随时代发展不断顺应商品经济与人口发展的需要,相继生成不同的

10、城市功能区。唐子城是古城的原点及行政中心,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正交的十字形道路(今东、西街与中山路),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南宋时期沿罗城城墙走向又发展出了第二条东西向轴线(今涂门街),从此古城空间变为“双十字”结构并延续至今(图3)。历经长时段演化、多层次叠加、多文脉交会以及宗族社群迁徙交山丰H泉州是19 8 2 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韩天名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宋元时期的刺桐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反映出我国悠久的海洋文明和国际贸易、交流历史,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见证地。泉州的名城价值主要体现在:(1)参与海洋贸易的多元族群共同创造了独特的

11、海洋文化景观,形成商贸网络,历史遗迹丰富;(2)泉州地方传统与习俗传承脉络清晰,民间信仰丰富独特,多元宗教并存,有“宗教博物馆”之称;(3)全国著名侨乡,侨乡城市风貌突出;(4)闽台历史文化的溯源地和体现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泉州古城是泉州历史脉络与价值特色的精华体现。北门义成荣山通津门市政府真南(水门)鲤城区东迎春古城北枕清源山,南临晋江,面积6.41km(图1)。古城形态是自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历代重建或丰行大酒店红店城唐子城五代城米元城城明清河名图2 泉州古城城池演变示意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7 宋代泉州城祥道金大东方大酒店机大厦市交通师福牛典生宅小区历史城区面积:6.41平方

12、公里晋江开元寺西街元妙观清门东街泉州古城图1泉州古城范围图3泉州古城“双十字”格局63李伯群,朱安然,李文玥:活态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一以泉州古城为例融,形成了泉州古城鲜明的历史景观系统。这种在社会经济不断变化过程中寻求动态平衡的活态空间格局是泉州古城十分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在新时代名城高质量发展中予以传承、优化和提升。1.2活态古城的特征“活态”一词在遗产保护领域一般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演化方式。活态传承指在文化的生成发展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自然过程。因此,人是遗产传承演化最重要的媒介18-9 。古城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当然要依靠大量本地居民,是他们

13、在长期浸染于传统生活方式及其表现形态的过程中,逐渐接受、维护、改变并发展了文化传统,使其既有浓郁的历史性,也具有鲜活的时代性。如果为了发展旅游而将本地居民迁出古城,就等于对传统文化的“斩草除根”,断绝了其在社会经济大背景下由居民自我传承发展的路径。“活态古城”的观念是将居民作为古城活态存续的主力军,以此为出发点整合具有真实性的历史文化景观,在名城高质量发展中通过强化传统社区整治、改造的传统建筑在古城至今占据一定比例。也正因为如此,诸如“出砖人石”、剪粘、造脊、砖雕等地方做法和传统营造技艺才有了传承和活化展示利用的土壤,从而确保了古城风貌的和谐统一。(3)传统社区结构与活跃的地方关系。在现代官方

14、的街道-社区基层治理体系之外,传统铺境作为古代泉州街区组织形式的子遗,是居民归属感的来源之一,至今仍是古城中维系宗族力量、举行民俗信仰活动的重要基层活动单元I-12(图45)。铺境系统源于明代,见于浙闽粤少数地区,原本是为了城市防御而设立的一种军民联防空间区划机制,后演化为以宗族为重要力量的基层信仰空间单元。明清时期泉州有38铺9 6 境,以铺境庙为重要地标供奉神明。目前古城内尚存40 余座铺境庙,每到祭祀时期(一般为6 一9 月),各铺境庙所属宗族群众仍会举办抬神巡游活动,在“巡约所古延续城市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活态古城”理江惠宫论的基本宗旨就是以居民为本、以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为基础、

15、以不断演化的历史文化景观为媒介,在城市动态发展中保护、展示、利用并传承文化遗产,使古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泉州历史悠久、文脉深厚,正是这样一座活态古城,其具有以下特征:(1)真实而完整的历史环境。在宏观层面上,自唐代筑城以来,泉州古城坐落于两江夹持、群山环抱的自然环境之中,千年来延续了山-城-江-海一体的山水格局。在这样的自然系统下,在水陆交汇处孕育出了以水为脉、因地制宜的“鲤形”古城格局。在古城层面上,作为商业发达的港口城市,古城内部的街巷系统呈现经济导向、水陆相接、四面通达、族群共治的特点,留存至今的传统街巷达上百条,它们共同组成古城的毛细血管网络。千百年来城市文脉的多重积累使泉州成

16、为一个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得益于多年来保护工作的连续性,目前古城内传统街区占比约为40.5%,历史格局之完整清晰、文化资源遗存之丰厚、地域文化传承之连贯在众多名城中甚为少见,堪称一座“活态博物馆”。(2)传统生活形态的延续性。广大居民基于地域-文化认同实现了对传统人居系统的全面继承与延续。在古城历史环境中,当地居民的生活形态(住宅样式、语言、饮食、习俗等)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大厝、手巾寮、骑楼等与当地环境、气候相适应64图例研究范围可明清境的范围口铺境庙母聖天图5 古城内的铺境庙山2图4泉州古城铺境庙分布地古華莎CHINAANCIENT CITYVol.38 No.04 202420

17、24年第38 卷第0 4期中國名城境”“放兵”“收兵”仪式中,周边居民也会在自家宅院内外点香烧纸以求平安。这种以街坊-宗族为基础的民间信仰空间系统已经成为泉州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古城文化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动态再平衡的功能业态结构。古城现有常住人口13万人,平均约2.0 3万人/km,密度稍高。但城内所拥有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门槛较低的就业机会、密集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包括信仰空间等)是古城活态的源泉。在经历了10 余年前由于城市新区建设而产生的人口外流与产业转型的阵痛之后,古城目前总体上处于生活居住与商业升级的动态再平衡状态,既保留了大量原住民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提高了

18、服务业占比,为新一轮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景观优化和基础设施改善提供了条件。1.3活态古城的现实问题与需求(1)土地升值的压力与人居环境衰败。古城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地区,是土地经济价值最高的地方。泉州古城虽然整体保护情况较好,未有大拆大建,土地升值压力部分反映在了店铺租金上,如西街东段正在面临业态同质化、网红化的问题。同时部分街区传统人居环境衰败,与经济业态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城市更新难度较大。(2)保护制度与保护规划的局限性。名城保护规划是古城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但涉及“人”“居民与生活”的环节最难在规划层面予以管控,且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考虑不足,为达到保护目标所需的法律、行政和财政

19、手段往往甚少在规划成果中有所体现,对于活态古城的保护措施缺乏针对性。(3)文化表达的困境与文化传承的需求。与国内大部分名城类似,早期泉州古城的文化展示体系重点围绕历史文化街区而展开,主要沿东街和中山路发展文旅和餐饮业,开元寺、钟楼、文庙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地标。但长期以来城市对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和展示比较薄弱,这主要是由于基础研究不足,缺乏学术积累以及学术成果的转化。以传统餐饮和零售为主的发展模式也造成了低端业态的同质化,文旅活动仅限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热闹有余而品质不足。在一系列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行动中,也有苏廷玉故居改造等单体项目的成功案例,但总体未形成系统化、关联性的价值展示

20、方式。2 0 2 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泉州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正式登上国际舞台。目前古城范围内有7 处世界遗产点,整个古城均被划人遗产缓冲区,遗产与古城展示利用体系的融合、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也成为古城历史文化传承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2泉州活态古城的保护和展示利用路径2.1从价值出发,形成历史文化资源联动展示体系为建立古城空间的整体性活态文脉格局,要避免一开始就陷人碎片化的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呈现方式3。应从古城价值出发,遵循特殊性、激励性、关联性、系统性的原则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再组织,以物质空间为载体,形成点一线一面结合的“活态

21、博物馆”历史文化资源联动展示体系。(1)特殊性原则。泉州古城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呈现出尺度较小、分布零散的状态。因此,强化不同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和场所感,通过多种创新方式予以展现,提升人们对历史遗存的感受性十分重要。对既有历史文化资源,以文脉发掘、活化利用为原则开展系统性的空间设计,将原本平淡无奇的遗产碎片转换为具有历史感和文化特征的城市场所,使其兼具历史真实性和文化知识性。如位于古城北部的小山丛竹书院,为南宋时期朱熹所创,历代文人名宦曾讲学于此,是泉州文脉的一处重要遗迹。但原址仅存一座牌坊与一块石碑,长期淹没在居民区内无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古城管委会推动相关研究,并与遗址所在社

22、区合作,使历史上的书院讲堂功能与社区公园相结合,将遗址改造为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场所。这样既能提高居民对本社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认知度,亦能与周边相关资源点联动整合,有效提升了古城北部片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效率,大大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2)激励性原则。以关键性空间节点激发出人们新的文化需求,带动居民自发投人历史文化空间活化利用工作、促进游客自发地探索活动路线并深度介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例如,在古城更新行动中,为拓展文庙世界遗产点的辐射范围,古城管委会对其西侧的一条传统街巷金鱼巷加以整治,与该巷11号住户协商、合作,将门面房改造为传统曲艺南音的演出场所,向公众展现这一泉州代表性非物

23、质文化遗产。之后,社区南音社团每周都会举办三次公益演出,不仅传播非遗文化,而且培养非遗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该南音阁位于金鱼巷与古城轴线中山路相交的巷口,东接文庙广场,位置突显、人流集中。南音表演集唱、念、奏、合于一体,音调优美、绕梁不绝,是一种能够唤起观众深入探索泉州文化的艺术触媒。这里不仅65李伯群,朱安然,李文玥:活态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一以泉州古城为例成为本地居民的日常文化休闲场所,而且是带动整个金鱼巷社区环境品质提升和业态活化的关键性节点。(3)关联性原则。重点是跨越一般遗产分类的既定概念,形成具有内在关联的城市文化场所系统。根据泉州古城特点,将相关资源点组成连续性、集群化的文化景

24、观网络,如刺桐世遗、古城祈福、古巷巡游、创意非遗等主题线路(图6),关联古城内的历史建筑、遗产点与特色街巷,集中展示地方文化精粹。文化景观线路作为古城文脉展示利用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单体建筑遗产的整合,也兼顾了活态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对历史信息及其内涵予以叙事性、动态性展示,依托不同社区将原本碎片化的资源重组为具有整体性的网络化历史文化空间。(4)系统性原则。遵循体验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应保尽保的价值取向下,以市场为导向建构系统性、多层次的文化场所体验网络,吸引居民与游客多时段、全过程参与。在上述特殊性、激励性场所与关联性文化景观线路的基础上,紧扣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双十字”结构,规划八片活态

25、特色区(图7)。每个特色区在明晰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有侧重地进行三方面提升多元业态引导、公共空间营造和闲置资产活化。如西街西段片区主要呈现当代泉州人的市井生活风貌,其业态与功能应避免与西街东段的同质化,以生活服务类与部分老字号为主,宜充分利用鱼骨状的街巷系统,适当引人静谧型的消费业态,以院落为单元实施整治与改造。而在城南片区,因其历史上为商业发达的水陆集市,规划更侧重对老泉州传统生活形态的延续,重点提升车桥头-港仔的集市空间、富美宫等铺境庙附近的民俗活动空间,并活化利用片区内的闲置公产作为展示泉州郊商文化、堂号文化的场所。2.2以居民为本,多途径促进古城活态传承保障居民传统生活的延续性,既要保护

26、建筑肌中山开元寺象峰老南外宗正司速址梨园古典剧院古格巷泉州南音艺苑金鱼巷市柏司遮址晋西街西街10 1文化空间泉州木偶剧团鲜井花巷非避驻地计划府文庙南音阁清净寺通准关岳庙钟楼元妙观婴花螺牌图例历史文化资源点古巷巡游路线刺桐世遗路线古城祈福路线创意非遗路线66天后官德济门遗址顺济桥高美宫图6 古城文化景观线路示意CHINAANCIENTCITYVol.38 No.04 20242024年第38 卷第0 4期中國名城中山路中山公园开元寺O东西十街一南外宗正司遗址崇福寺释雅山清净寺芳草园图例-历史城区范围省级文保单位市级文保单位铺境庙世界进产点世界遗产区历史文化街区日子城范围活态特色区理、空间格局等物

27、质空间,也要维护传统的社会形态。前者属于广义上城市更新工作的范畴,往往以提升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品质为导向,后者则需以理解居民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为前提开展工作,充实保护力量。具体而言,要实现持续性的历史文化活态传承的目标,就应做到:(1)持续开展遗产保护教育培训,不断充实活态古城的保护力量。据泉州市公安局2 0 2 0 年的人口数据,古城内4个街道中6 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 2.5%。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培养青年人对于遗产的全面理解,吸引青年人口回流是关乎古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一方面,要开展普遍性的地方遗产教育,加快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工作14。在社区与学校中开展多样化的遗产保护教育培训,尽快

28、将文化遗产知识融入各类学校的既有培养方案中,使其成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之一。这样能够提升青少年对古城的认知和认同,增强保护传承意识和地方文化自豪感,进而成为未来的古城保护与活化的实践者。另一方面,引导青年创业者和艺术家参与空间活化和非遗传承工作,一门一街泉州文庙及学宫3市舶司透址?中路天后宫德济门遗址顺济桥遗址图7 泉州古城活态特色区培育本土文创品牌。在古城活力较高、人流较大的地区专门设置相关创客空间,鼓励青年人群参与古城各类文化活动的策划与运营。(2)社区发展与非遗传承相结合,重视以铺境为单位的传统街坊空间格局。铺境曾是构成古代泉州社会网络的基本空间单元,它由官府认可的基层行政组织“铺”

29、与凝聚周边居民共同信仰的精神空间“境”整合而成。铺境以铺境庙为精神中心,是古城重要的基层公共活动空间。古城不同街坊的居民至今仍以“境”为空间范围开展日常祭祀仪轨,在特定日期举行发放斋面、巡境、演戏等铺境活动,是居民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基于这种传统的基层社会关系,一是要继续发扬铺境庙的社会凝聚作用,将老人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与铺境庙结合设置;二是做好统一标识工作,传递历史信息,形成地域文化名片;三是将其中特色突出、习俗保存完整的铺境庙作为集中对外展示的场所,扩大铺境活动受众,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相结合,形成遍布古城的活态传承活动单元。城武荣厅:中山公园片区活态技艺厅:

30、唐子城崇阳门片区古城温陵厅府文庙片区当代清源厅:西街西段片区海交市舶厅:市舶司片区古城刺桐厅:后城-棋盘园片区涂门景观带:八卦沟片区南门聚宝厅:城南片区67李伯群,朱安然,李文玥:活态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一以泉州古城为例除了铺境活动之外,泉州古城内四季举行大量传统民俗活动,如龟、嗪啰、听香、普渡等,这些也都是维持古城活态的重要资源。为此可专门制作泉州传统民俗月历与活动地图,并选择中山公园、府文庙广场、德济门广场等开放空间作为重大节事庆典举办场地,预先合理安排活动路线。2.3从规划出发,面向实施的机制创新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活化振兴离不开城市更新等规划手段,也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新实施机制,提

31、高保护利用的效率。(1)探索使用经济杠杆。在盘活古城闲置房屋、引导业态有序发展的过程中,泉州通过“以修代租”及其他经济杠杆等手段,实现居民与古城管理者共赢的目标。古城内不乏许多艺术价值较高的闽南传统风貌建筑,其中部分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还有一些历史建筑因业主无力修而成为危房。对这类建筑,古城创新了由相关机构(政府或企业)代为修,通过第三方对修资金、市场租金价格等做出评估核实,并以修资金作为房租租金的方式与户主合作盘活资产。这样,负责泉州古城保护更新、活化利用等工作的古城保护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古城办)就可以与其签订15 一2 0 年的租赁合同,并在此期间获得房屋的使用权。通过这种方式,在产权不变

32、的前提下,就可以将一批闲置房屋改造为各式公共文化空间,引导它们与周边社会资源共同形成泉州鲤城区政府更新前:统筹阶段政府技术咨询汇集改造意见提供场地资源及信息支持成立现场工作小组监督更新时:实施阶段更新后:运营阶段68激活古城社会经济的节点空间 15 。在此基础上通过租金杠杆实行业态准入原则,将业态分为限制类(租金提高20%一5 0%)、普通类(租金不变)、鼓励类(租金补贴10%一15%)等类型,积极培育相关文化和公共服务产业的成长。(2)推动由政府主导、市场和居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保护利用模式。古城金鱼巷的修复更新是这种创新模式的一个优秀案例。金鱼巷位于古城核心位置,紧邻中山路轴线,曾为一些名

33、门望族所居之地,近代以来成为以居住和商业为主的街巷。巷内既有官式大厝、黄氏宗祠等闽南传统建筑,也有近代的南洋风格建筑、普通临街店面、2 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泥小楼等,多元风貌之下蕴藏着社区居民的生活图景与集体记忆。为了应对物质环境老化、人口流失、社区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更新工作强调在多元主体协商共建的路径之下重新激发街巷活力、展现街巷在古城发展变迁过程中的真实面貌。在古城办的统一协调下,通过搭建由居民、社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专家组成的六方平台(图8),在持续性渐进式协商中完成街巷空间修复与设计、基础设施提升工作。随着改造更新工作的推进,居民主体意愿不断增强,其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

34、能力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条件下,政府通过“巷长制”向社区赋权,提高街巷自治管理效率和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街巷整体参与主体主体组成社区4委托设计专家质量把控设计企业施工企业交付提出使用改造需求居民公众活动策划、参与推广宣传公益组织媒体图8 金鱼巷修复更新过程中的多元主体角色与贡献扮演角色项目管理方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推动者和协调者海清社区居委会、新门社区居委会金鱼巷改造期间居民方与其他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者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制定黄氏宗祠的保护修方案泉州市考古所在黄氏宗祠中举办泉州古城考古成果展,同时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刘大山闽南古建筑修专家,从业5 2 年,负责黄氏宗祠的建筑修日常反

35、馈巷长制日常管理姚洪峰泉州城市规划设计集团中国美术学院望境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厦门市环海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泉州市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黄志煌(协调人)郑卫治(协调人)李伯权(原住民)洞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音阁德兰书咖啡文化学院海峡都市报、泉州晚报泉州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全程指导建筑修工作负责金鱼巷基础设施改造的设计单位负责金鱼巷空间环境提升的设计单位金鱼巷建筑立面整治、房屋修和市政提升工程的主要施工单位负责黄氏宗祠修的施工单位社区居民,鲤城区人大代表,社区居民和施工团队之间的协调人金鱼巷巷长,代表居民参与金鱼巷更新后的日常管理李功藏故居后人,主动参与金鱼巷更新,将家中前院开放为公共空间负责策划与

36、执行金鱼巷2 0 号五间店铺的运营,孵化培育文创产品租用金鱼巷11号店铺,每周进行非遗公益演出,传习南音技艺半公益的咖啡馆及培训机构,在金鱼巷开办古城咖啡文化展示中心自2 0 18 年起长期跟踪报道金鱼巷微更新项目中國名城CHINAANCIENT CITYVol.38 No.04 20242024年第38 卷第0 4期环境品质逐渐提高,传统建筑活化后吸引了更多业态人驻,居民租金收益提升的同时也带动了社区就业。在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机制下,居民的遗产保护意愿增强,社区凝聚力与韧性获得长效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不断外溢。金鱼巷案例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街区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方法,进一步巩固了基

37、层社会对古城活化发展的共识,为泉州名城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结语活态古城的关键在于将居民作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千百年来,居民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发展者。泉州案例显示,在名城保护发展这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中,一定要始终将居民置于中心地位,要认识到无论新老居民都是城市的主人。从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那种将一部分居民视为所谓“原住民”,而将另一部分新来者不作为本地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确立了全体居民的主体性,遗产保护才能真正获得他们的积极拥护和全力支持。泉州古城保护的研究与实践表明,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值得在进一步的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拓展;同时又

38、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在复杂的遗产保护工作中,居民的理解、认同、支持和加入是全过程古城活化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有助于我们在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实时获得社会经济方面的动态平衡。古城活化展示利用作为一种空间营造的操作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名城保护与振兴。在当前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日趋多元、产业经济的互联网属性日趋增强的社会背景下,历史文化对于城市辩识度、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尤其显著。城市中丰富而散布的历史遗存不应再被视为城市改造更新进程中的包、限制建设项目的伽锁,而应成为古城振兴“组合拳”中的重要一环。活态古城因其所具有的生活延续性、历史真实性和文化继承性而倍显珍贵,需要具备足够的保护意识与保

39、护实力方能真正将历史文化融人现代城市发展。这正是泉州案例为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指向。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泉州名城可持续保护与发展中,上述一系列重要举措的要点,就是明确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要将人置于核心地位,充分依靠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在操作方法上重视以“人”为尺度的街巷/街坊治理方式。这就需要根据居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研究、培训与教育活动,使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在古城这么一个活态而多样的“文化容器”中不断受到浸染和熏陶,增强城市中的“主人

40、翁”意识。如果居民和游客都能够在日常生活及文旅体验中不断强化对“见人见物见生活”这种活态传承思想的理解,则这种持续性的社会教育与良性互动会不断激发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凝聚古城保护与发展中所需要的社会正能量,从而不断丰富并创新古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美。参考文献:1杨保军,胡敏,付彬,名城保护四十年一一回顾与展望.世界建筑,2 0 2 2(12):16-19.2张松,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到建成遗产保护.中国名城,2019,33(5):4-11.3张兵.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一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城市规划,2014,38(S 2):42-48,113.

41、4李和平,张棚晨,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以河北明清大名古城为例.小城镇建设,2 0 19,37(1):102-112.5】董卫,国家历史文化空间体系建构初探.城市规划,2 0 2 2,46(2):71-78.6李百浩,李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演变脉络、规划问题及应对策略.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 0 2 2,14(2):1-19.7福建省地方志编基委员会,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 0 0 4.8田思顿,鲁海峰,刘佳妮.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方式研究综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2 2,44(11):10 3-110.9赵晓梅.活态遗产理论与保护方法评析.中

42、国文化遗产,2016(3):68-74.10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1王逸凡,张杰,李滢君,等.泉州铺境及其“场所精神”:一种建筑民族志的视角.建筑学报,2 0 2 2(3):9 7-10 3.12王锡惠,董卫,胡明星.泉州民间信仰空间的规划管理策略研究.华中建筑,2 0 19,37(2):7 8-8 1.13吴晓,王承慧,滕珊珊,等。历史保护规划中的展示利用思路初探.城市规划,2 0 14,38(3):7 0-7 7.14史文正,张或,社区营造角度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一以平遥古城县衙片区为例.中国名城,2 0 2 3,37(9):7 4-8 0.15陈曦,董凤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融资及激励途径研究.中国名城,2 0 2 2,36(2):19-2 5.责任编辑:方亮收稿邮箱:在线投稿:http:/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