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39287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0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集锦头通”来源: 浙江文化信息网 作者: 杨思好 200903-16 17:03:14苍南艺人在演奏集锦头通2月25日上午,在温州市“拦街福”活动开幕式上,来自苍南县龙港镇的一支民乐团以娴熟的技艺,表演了一曲具有温州特色的民间音乐“集锦头通”,那迭宕起伏的华采旋律、气势宏伟的热闹场境和优美的音乐形象,震撼了全场观众,展示了民间音乐的迷人魅力。“头通”精品“头通,又称开通锣鼓,是戏剧开演前的前奏乐曲,一般用于民间戏台演大戏之前的闹场和招聚观众。演出之前吹打一阵“头通”,意在告诉人们,这里的戏要开演了,田间劳动的农民、在家养猪做家务活的妇女,想看戏,听

2、到头通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赶场”来看戏,所以,农村有“锣鼓一响,脚底板痒的说法。头通,分锣鼓头通和吹打头通。“锣鼓头通又称“清锣鼓联套”,一般为零散锣鼓经的连串演奏.“吹打头通”又称“锣鼓吹打”,属集曲(或套曲)式大型乐曲,乐曲吹打、管弦紧密结合,浑为一体,相互生辉。现苍南龙港民乐队的指导师高福玉先生还能指导乐队表演“集锦头通、“梆子头通”、“西皮头通”、“福建头通”、“一封书等八套头通套曲.其中,“集锦头通”、“西皮头通”、“一封书”为温州地方戏瓯剧的“三大头通”。“西皮头通”是将“皮、黄”中的曲牌和锣鼓经连套组成,以“清板锣鼓”的(二黄倒板)、(回龙)、(西皮倒板)、(原板)等腔组成,并

3、以“风入松”或“三枪”等曲牌结束。全曲结构基本定格,但时有增减。因用于演出徽调戏“闹台”故名,为早期徽班常用的头通。现已被各剧种所引用。“一封书”又称清水头通,因系清锣鼓曲段连套得名。“一封书”的牌名,是沿用元以来南北曲牌子之老曲牌名称。苏州一带的“一封书”,由序鼓、一封书、剔银灯、浪淘沙、接头、快鼓段、这一风、效丈等八段乐曲组成,瓯剧的“一封书”头通,与十番锣鼓的“一封书”相似,但流传苍南民间的“一封书”,有别于苏南同名曲“十番锣鼓”,无管弦演奏乐曲,只是单纯的锣鼓联套“散段”,使用时,不受声腔之限,高腔、昆腔、乱弹、徽调等声腔,均能适应.“集锦头通”是众多“头通”乐曲中最具特色的一支“头通

4、”乐曲,因其荟集聚了南戏中的几支精品曲牌而得名,它是鼓段形式的“散曲”联奏式的大型吹打乐曲,这套大型吹奏乐曲,由长号、唢呐、笛子、二胡、中胡、三弦、月琴、及抱月梆、汤锣、小铜磬和锣鼓等联套表演,加上大锣、大鼓的喧闹配和,华采而热闹。全曲由“七声号”、“想当初”、“吾阵东向、“莫不是”、“弯弯弓、“佛前灯”、“风吹荷叶皱”、尾声八段乐章组成,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缀以六支永昆曲牌,将南戏(曲)、北杂剧(北曲)相间使用,再融入温州的地方戏(乱弹、瓯剧)音乐南北合套,经民间艺人数百年反复整合完善,形成了巧妙融和文场、武场音乐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温州特色的大型演奏曲,成为了道教音乐和各剧种的开场音乐和

5、浙南民间吹打班的必学音乐,在浙南地区被后人誉为“诸乐之尊。源自南戏左为集锦演奏之一工具尺板 右为苍南艺人在演奏集锦头通集锦头通在温州地区流行的抄本极多,有唱本和纯音乐本,关于集锦头通的起源也各有说法。在各种说法中,较为可信的是已故民间音乐家杨大伦(1915-1998)先生生前的记述.根据杨大伦先生于1988年5月刻印的唱本集锦头通(原昆剧唱腔曲)前言中的说法,集锦头通源于温州(永嘉)昆曲,是昆曲的精选品,原出上层官闾,流至为道释教艺人所利用,之后被搬上舞台,但拘于惯例,仅在演出庙会额子戏,挂灯结彩时,才用它作为演出的“前奏乐”,接以打“大八仙”。他的“前言”中还写道:“集锦头通约有三百历史,这

6、是根据我师父林阿云所说:我师父陈明荣曾说过集锦已有二百多年史了.” 杨先生学艺从艺也有半个多世纪,根据这一说法,集锦头通的诞生已近四百年的历史。集锦头通是民间艺人将昆曲思凡下山、秋江赶船等戏曲的部分唱腔作加工改编,再根据曲体结构,编配锣鼓伴奏而成的套曲,全曲八个部分,除“七声号”外,每一个部分均能独立成章,均有独自的曲牌名称,且每个部分均有出处。“想当初”又名锦渔灯,出自邯郸梦(又名百花瑶台)皇帝被困南柯、百花公主独自思叹时所唱的起句“想当初”;“吾阵东向”又名拉勇阵,出自霸王叹;“莫不是”又名天沙净出自霸王叹唱曲起句“莫不是”;“弯弯弓又名调笑令原出自秋江偷诗赶船时二船夫所唱的唱段梵王宫的谐

7、音;“佛前灯”(又名香雪灯出自思凡);“风吹荷叶皱”又名破袈裟,出自艺海记(又名思凡下山)尼姑下山时所唱的 “脱袈裟曲;“尾声”源自南戏乐段的“尾声”.从集锦头通的总体结构来看,套曲构成的要素,宫调的选择运用,组成套曲的各个乐章都很严谨、完整.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南戏套曲的组合方法.或者说:集锦头通是从南戏流传下来的最完整的一份文化遗产.别具韵味苍南艺人在演奏集锦头通“集锦头通”演奏乐器有长号、唢呐、笛子、二胡、中胡、板胡、革胡、三弦、笛、笙、扬琴、琵琶、中阮、月琴及抱月梆、铙钹、木鱼、碰铃、板、小铜磬和锣鼓等,可增可减,多时,几乎可以用上民乐中的所有乐器,可以说是一支民乐“交响乐”。全曲前后共

8、有八个部分宫调各异、表现不同的情绪的曲段,特别是演唱本,唱本中的演唱角色有净、老生、生、旦等,交替出场,每个乐章均有典故和故事情节,如音乐的第二段“想当初”和第三段“吾阵东向”先后以高亢激昂的D大调和粗犷的G大调演绎“楚汉相争”的故事,表现了气势磅礴的战斗场境和项羽英雄末路的心情;第四段“莫不是和第五段“梵王宫又以抒情、柔和、婉转的正宫调来描写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故事,以严谨工整的乐段,细腻的唱腔,优美动听的旋律来展示陈妙常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第六段“佛前灯”、第七段“风吹荷叶煞”则以低迥婉转、如泣如诉的旋律抒发了青年尼姑的突破佛门戒律的心声与愿望。各段唱腔表现了雄壮、欢乐、闺怨、思念、缠绵、离

9、情、悼亡等不同情感场面,喜怒哀乐错综变幻,将这些乐曲组合成一体,需要高深的音乐造诣,但智慧的民间艺人,别出心裁地以锣鼓相串其间,通过科学的配套排序,巧妙融和锣鼓、吹奏、管弦等乐器的拟声、状形、达意、传情、描事等表现手法和演奏技艺,便使音乐章法突现,新颖而别具韵味。“集锦头通”虽是一支别具特色的表演曲,但其在民间运用的真正功用在于戏剧演出之前招徕观众,所以在演奏上也相当讲究节奏与法度.如第一段引子“七声号,虽然仅是简单的七声号响,但表演者一定要以饱满的气力,将号吹得悠长、空旷而召唤力,让听者个个心弛神往,皆欲从四方赴之,但又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缓,要缓急有度,因为戏开演之前的时间段里,村民们刚收工

10、回家,正值吃饭或刚吃过晚饭,要让他们知道戏开演了,但切莫催众赶场,误了人家吃饱饭.每声号之后的越来越长的数声锣鼓,不急不缓,在于告诉人们,虽然还有时间,但动作还是要快点,毕竟戏要开演了。继之,吹奏乐、打击乐交替演奏,管弦乐和锣鼓之间的衔接要求自然流畅,以热烈、华采的乐声,打动观众,召唤观众,要仿佛告诉人们:戏是热闹而动人的,我们的表演是精彩的,不信你听我们的头通就知道了,不要窝在家里,赶快来看戏吧.结尾“尾声”则要缓和稳定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的情绪在正戏开演时能够很快地被正戏所吸引。集锦头通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的形成和发展成熟过程、曲中完整保存着的温州南戏梵王宫、思凡、破袈裟、霸王叹、“风入松”、“三枪”等传统曲牌、以及民间艺人将不同艺术技法的综合运用技能和表现手法等等,均值得人们不断地去深化研究,也有待人们认真地去研究、借鉴、开发、利用。 (文中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萧云集摄) 杨大伦生前手稿 杨思好 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